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2
在心理动力学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
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
“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本我(英文:id)是在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拉丁字为“it”,原德文字则为“Es”)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此字为弗洛伊德根据乔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
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
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pleausre principle),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
弗洛伊德认为,享乐原则的影响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
心理学上的自我(ego)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
这里,现实原则暂时中止了快乐原则。
由此,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围绕着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
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self),则包括无意识。
心理学上关于自我的研究的方法上十分复杂,并常牵涉到哲学中的形而上学。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份。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超我是父亲形象与文化规范的符号内化,由于对客体的冲突,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
超我以道德心的形式运作,维持个体的道德感、回避禁忌。
超我的形成发生在恋母情结的崩解时期,是一种对父亲形象的内化认同,由于小男孩无法成功地维持母亲成为其爱恋的客体,对父亲可能对其的阉割报复或惩罚产生阉割情结(castration anxiety),进而转为认同父亲。
本我、自我与超我的至高阶段作者:陈佳伶来源:《理论与创新》2020年第07期1.总概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3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本我不顾现实,只要求满足欲望,寻求快乐;超我按照道德准则对人的欲望和行为多加限制,而自我则活动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以现实条件实行本我的欲望,又要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通过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来将本我、自我、超我这三种人格结构表现的淋漓盡致。
警察局局长代表着本我,七号牢房里的狱友们代表着自我,而李龙九则代表着超我。
这三类人的形象不仅仅被刻画的十分明显,也演绎出了他们的内心。
《七号房的礼物》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只有六岁儿童智商的智障男子李龙久和可爱的女儿艺胜相依为命,生活清贫但幸福。
一天李龙久为了给女儿买美少女战士的书包意外卷入了一起幼童诱拐奸杀案,而死者竟然是警察局长的女儿。
在七号牢房里,聚集了五毒俱全的“社会渣滓”,但他们却并不是真正的坏,他们在齐心协力的帮助着李龙久和艺胜。
2.分点论述2.1警察局局长:人内心最深处丑陋的本我执法腐败这样的社会现实,却是我们社会的敏感地带,而我们却经常能在韩国电视剧电影中找到这类题材显示。
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
本我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是人格的一个最难接近而又极其原始的部分。
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倾向,其中各种本能冲动都不懂什么逻辑、道德,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盲目追求满足。
电影中的警察局长为首那群人就像现实社会自私自利愚昧无知的势利眼,因为龙久是智障而看不起他,而且认定李龙久就是杀害他女儿的杀人犯,因为他知道无法调查出真相,找不到凶手,但自己又一定要给家人一个交代,毕竟死去的受害者是自己的女儿,所以警察局长内心的丑陋的本我就暴露出来了。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认为,组成人格的各部分经常发生冲突。
比如: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发现,一部分的自己想做某件事,另一部分的自己想做另外一件事。
弗洛伊德因此创立了人格的结构模型,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
一、本我弗洛伊德认为,人刚出生的时候只有一个人格结构,即本我。
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只关心如何满足个人需要,不受任何物质和社会的约束,属于人格结构的生物成分。
比如:婴儿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会去拿,无论这个东西属于谁。
2.然而现实生活中,想要的东西并不会全部得到,因此本我会通过愿望实现来满足自身需要。
比如:婴儿肚子饿了,周围没有食物,本我就会开始想象食物,以暂时满足自己的需要。
3.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完全隐藏于无意识中,大部分的本我冲动与性和攻击有关。
事实上,人们常常无法察觉到本我。
二、自我在生命的初期,随着婴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格结构的第二部分---自我,开始发展起来。
1.自我遵循现实原则,通过考虑情境现实性,控制本我盲目的冲动,调节本能与环境的关系,负责本我、超我与外界世界的联系,属于人格结构的心理成分。
2.现实中,由于本我的冲动并不为社会所接受,因此会对自我构成威胁。
自我的任务是将本我的冲动控制在无意识当中。
3.自我不仅仅控制本我的冲动,还会以考虑后果的方式,尝试着满足本我的需要,以减轻本我需要没有被满足的紧张感。
比如:小的时候,婴儿通过到父母的碗里抓取食物来减轻紧张状态。
逐渐长大后,他们懂得了社会的规定和约束,虽然饿的时候本我的冲动会驱使他去获取食物,然而自我明白这种行为是不当的。
4.自我在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中自由活动。
自我和本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曾说过:自我好像是骑在马背上的人,驾驭着这匹桀骜不驯的马(本我),约束着它前进的方向。
三、超我儿童5岁左右,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超我,开始形成。
1.超我代表社会的理想、价值观,尤其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对个体行为的好坏与善恶有着道德规范的限制,通过抑制本我的冲动,说服自我以合乎道德方式来取代现实的目标,属于人格结构的社会成分。
本我自我超我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是弗洛伊德对于人格结构进行分析时所提出的概念,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对人格的结构有详尽的介绍。
这就像我本能地满足我所有的要求大锅。
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一味追求满足。
本我中的一切,永远都是无意识的。
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
它代表理性和智慧。
它具有防御和中介功能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
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制上。
任何能成为意识的东西都在自我之中,但在自我中也许还有仍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东西。
对于本我和自我之间的关系,弗洛伊德有这样一个比喻:本我是马,自我是车夫。
马是驱动力,车夫为马指出方向。
小我想要控制本我,但如果马克不能服从,他们两个会站着不动,直到一方屈服。
在这方面,弗洛伊德有句名言:“本我在哪里,自我就应该在哪里。
”自我也像一个气囊,在“三个暴君”的缝隙中: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试图调整三者之间相互冲突的要求。
超我(superego)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至按照良好的原则行事,自我指导和限制ID就像一个严格而严肃的家长。
弗洛伊德认为,只有三个“我”和谐相处,保持平衡,才能健康发展;当这三个人吵架时,人们有时会想“这是我吗”?或者心里有不同的声音:“做得好吗?做不到吗?”还是因为欲望和道德之间的冲突而痛苦?还是你被一些突出其起源的丑陋想法吓坏了?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很长时间,或者冲突更加严重,就会导致神经症。
1923年弗洛依德建立起了精神分析更为正式的结构模式,这一模式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概念所定义,它们代表了人类心理功能的不同侧面。
依据理论,本我代表所有驱力能量的来源。
个人心理功能的能量根源于生与死的本能,或者是性和侵犯性本能,这些本能是本我的一部分。
在发挥其功能时,本我寻求解除兴奋和紧张以及释放能量。
它依据快乐原则来运作,即追求快乐和回避痛苦。
依据这样的运作方式,本我寻求立即的完全的释放。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弗洛伊德的贡献,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便是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
而精神分析学说的构建是由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概念来完成的。
所谓本我,指的是最原始的我,是天然、自然之我,是生而有我之我。
本我,是一切"我"存在的心理前提和能量基础。
在一般意义上的理解上,可以理解为天性、本能、自然思维规律等等。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认为这种"本我"是追寻快乐的,是避免痛苦的,是无意识、无计划的。
比如,婴儿生而会哭泣、饮食;比如,人生而喜欢享乐--从本源意义的角度考虑,这和动物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因此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理解"本我"为"本能"。
所谓自我,指的是"自己"这个意识的觉醒,是人类特有的自我探寻的开始。
一个婴儿刚生下来是只有"本我"而没有"自我"的,但是当他开始探寻"我是谁"这个概念的时候,他开始真正的成为一名"人"。
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的便是周围环境在大脑中的不断映象,所以"自我"可以称为"在现实环境约束下的自我"。
例如,婴儿饿的时候会哭泣,要求吃奶,这是"本我";当我们饿了的时候就要去花钱买东西而不是碰到可以吃的东西拿来就吃,这就是"自我"。
因为自我意识具有"避险性",我们意识到如果只吃东西不给钱会被揍,为了避免这个结果,"自我意识"要求我们给钱。
所谓超我,指的是泛道德、伦理角度的"我"。
如果将本我概括为"我想要",那么自我就是"我能要",而超我则是"我应该要"。
超我的形成是外部环境,尤其是道德规范、社会取向等的影响下,作用于本我的结果。
弗洛伊德三个我理论
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是: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
本我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盲目追求满足。
人性的七宗罪傲慢、贪食、贪婪、愤怒、妒忌、懒惰、色欲某种意义上都能够代表着本我,能够为用户带来直接的快感。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能够满足用户本我的内容和活动都能够刺激用户进行有效活动。
2、自我
人格中意识部分,这部分在事实原则指导下,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
自我负责与现实接触,是本我与超我的仲裁者,既能监督本我,又能满足超我。
更多的体现为规则的遵守度,通过规则来协调本我和超我间的矛盾。
3、超我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是人格中最后形成的而且是最文明的部分,它反映着儿童从中生长起来那个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标准,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理想部份。
除了极端反社会和反人类的群体,大部分人都具有在意社会道德伦理束缚,由道德律、自我理想等所构成的超我去监督与控制本我的冲动。
超我是自我发展的最高阶段,包含了孤独,博爱,信仰,完善的自我。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阶段和相关实例。
1.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概述弗洛伊德是维也纳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本我、自我、超我、性欲发展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
1.1 本我(Id)本我是人格结构的最原始和最基本的部分,它是人类内心的原初冲动和欲望的来源。
本我主要受到生物本能和无意识冲动的驱使,不受理性和道德的约束。
1.2 自我(Ego)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中介者,它试图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自我根据现实的要求和社会的规范来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以满足个体的需求。
1.3 超我(Superego)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和道德规范的代表,它是个体内化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超我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判,以确保其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1.4 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性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性欲是在不同的阶段中发展和演变的。
这些阶段包括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或阴蒂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期。
每个阶段都与不同的身体部位和心理需求相关联。
1.5 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应对焦虑和压力时会使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和心理平衡。
一些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转移、回避和否认等。
2.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阶段弗洛伊德将人的人格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相关联。
2.1 口腔期(出生至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的满足主要通过口腔活动来实现,如吮吸和咀嚼。
如果在这个阶段满足不足或过度满足,可能会导致人格发展中的问题,如嘴巴过度依赖或口腔攻击性。
2.2 肛门期(1岁至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控制排泄,通过训练和奖励来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严厉的管制或过度宽容,可能会导致人格发展中的问题,如强迫症或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摘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奥地利犹太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1923年)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他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本我是最原始的、潜意识的、非理性的心理结构。
它充满着本能和欲望的强烈冲动,受着快乐原则的支配,一味追求满足。
自我是受知觉系统影响,经过修改来自本我的一部分。
它代表理智和常识,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
超我是人格中高级得、道德的、超自我的心理结构。
它以良心、自我理想等至善原则来规范自我。
本论文归纳介绍三我的由来,之间的联系以及其他学者对该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以进一步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
关键词:本我;自我;超我;联系;应用一、三我的由来自我、本我、超我的由来跟潜意识有密切关系。
“意识”的本质显然紧紧地包含在这些假设之中;而且,被压抑的心灵等同于“潜意识”的东西以及把实施压抑的心灵等同于“意识”的东西是很容易的...从功能上讲,一种被压抑的力量力图强行参与活动,却受到一种实施压抑的力量的检查,从结构上讲,“潜意识”与“自我”是相对立的。
在对心灵的结构性描述中,从一开始就明确地从“潜意识”中区分出来的是“自我”。
而现在开始表现出,自我本身应该部分地被描述为“潜意识”的(弗洛伊德,1923:111)①。
但是,相当明确的是,在1895年的《科学心理学设计》一文中,弗洛伊德尝试对自我的结构和功能做了详细的分析之后,他便将主题搁置一旁,几乎15年没有去涉及它(112)。
弗洛伊德在《科学心理学设计》(车文博,1988:46-72)的一般方案中曾详细阐述过自我。
他认为,将自我的注意吸引到敌对记忆意象的一个新的迫近的能量贯注,自我才能不断地抑制[量的]通过,利用按需要而得到强化的丰富的旁枝能量贯注,制止从一个记忆意象到不愉快的释放。
有两个变化的迹象,大约都发生在1910年左右。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201007074020 劳动与社会保障尹灿
前段时间我们小组聚在一起就弗洛伊德进行了多次讨论。
课后,我对他也进行了相关的了解,也读了一些他的作品。
弗洛伊德的贡献,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便是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
而精神分析学说的构建是由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概念来完成的。
所谓本我,指的是最原始的我,它是一切“我”存在的心理前提和能量基础。
一般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天性、本能、自然思维规律等等,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认为这种“本我”是追寻快乐的,是避免痛苦的,是无意识、无计划的。
比如,人生而喜欢享受,从本源意义的角度考虑,这和动物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因此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理解“本我”为“本能”。
所谓自我,指的是“自己”这个意识的觉醒,是人类特有的自我探寻的开始。
一个婴儿刚生下来是只有“本我”而没有“自我”的,但是当他开始探寻“我是谁”这个概念的时候,他开始真正的成为一名“人”。
“自我”也可以称为“在现实环境约束下的自我”。
例如,我们饿了会想吃饭,这是“本我”;当我们饿了的时候就要去花钱买东西而不是碰到可以吃的东西拿来就吃,这就是“自我”。
因为“自我”意识具有“避险性”,我们意识到如果只吃东西不给钱会挨打,为了避免这个,“自我”意识要求我们给钱。
所谓“超我”,指的是泛道德、伦理角度的“我”。
如果将“本我”概括为“我想要”,那么“自我”就是“我能要”,而“超我”则是“我应该要”。
超我的形成是外部环境,尤其是道德规范、社会取向等的影响下,作用于本我的结果。
“超我”的特征是追求完美--一种本性得到满足,现实能够允许,自我高度赞扬的心理集合。
人生的道路便是从“本我”到“自我”,然后再到“超我”的过程,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必须经历这三个阶段。
在本我阶段,我们贪吃、贪睡、我们追逐快乐,这些是我们的本能,此时的我们还没有承担“自我”和“超我”责任的义务。
“自我”的探寻和发现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也是最漫长的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同时也是人生最痛苦的阶段,我们需要经历“我是谁”的困惑,我们需要解决“我能做什么”和“我想做什么”之间的矛盾。
在肉体上我们承受着“本我”和”自我”矛盾的折磨,在精神上我们随波逐流,直到某一天我们发现“超我”。
“本我”和“自我”的摩擦导致一种和谐,在“超我”的精神状态下,“本我”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而这种满足虽然受客观条件的约束,可是在“超我”层面上仍然不会引起“本我”的任何不满。
而“自我”则消失了。
看了弗洛伊德的书,经过分析与讨论生出了许多感慨:每个人都在追寻快乐,都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很多,得到了、也失去了很多。
同时也疑惑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该如何把握好“本我“、”自我“、”超我“这三重人格,让生命之船行得更稳更远?
一、课程设置及内容全部课程分为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两大科目。
其中专业理论知识内容包括:保安理论知识、消防业务知识、职业道德、法律常识、保安礼仪、救护知识。
作技能训练内容包括:岗位操作指引、勤务技能、消防技能、军事技能。
二.培训的及要求培训目的
1)保安人员培训应以保安理论知识、消防知识、法律常识教学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员全面熟知保安理论知识及消防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的操作与运用,并基本掌握现场保护及处理知识2)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应根据不同的岗位元而予以不同的内容,使保安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能养成具有本职业特点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法律常识教学是理论课的主要内容之一,要求所有保安都应熟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成为懂法、知法、守法的公民,运用法律这一有力武器与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
工作入口门卫守护,定点守卫及区域巡逻为主要内容,在日常管理和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运用所学的技能保护公司财产以及自身安全。
2、培训要求
1)保安理论培训
通过培训使保安熟知保安工作性质、地位、任务、及工作职责权限,同时全面掌握保安专业知识以及在具体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及一般情况处置的原则和方法。
2)消防知识及消防器材的使用
通过培训使保安熟知掌握消防工作的方针任务和意义,熟知各种防火的措施和消防器材设施的操作及使用方法,做到防患于未燃,保护公司财产和员工生命财产的安全。
3) 法律常识及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法律常识及职业道德教育,使保安树立法律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能够运用法律知识正确处理工作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增强保安人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更好的为公司服务的精神。
4) 工作技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