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2018年梁园睢阳示范民权睢县宁陵柘城虞城夏邑永城各县市区农用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拥有量统计
- 格式:xls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7
2018河南农机补贴政策:河南2018-2020年农机购置补贴标准及范围日前,河南省农业机械管理局、河南省财政厅印发了《河南省2018-2020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我们来看下2018年河南最新的农机补贴政策是怎样的?河南省2018-2020年农机购置补贴标准是多少?哪些农机可获得补贴?农机购置者如何申请补贴?一、补贴对象补贴对象为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人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以下简称“购机者”),其中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和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
在保障农民购机权益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提升农机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
二、补贴机具种类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农业“四优四化”发展等支农重点工作,在中央财政补贴范围内选择14大类30个小类61个品目机具列入补贴范围。
河南省2018-2020年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共14大类、30小类、61个品目)1.耕整地机械1.1耕地机械1.1.1铧式犁1.1.2旋耕机(含履带自走式旋耕机)1.1.3深松机1.1.4微耕机2.种植施肥机械2.1播种机械2.1.1条播机2.1.2穴播机2.1.3免耕播种机2.1.4旋耕播种机2.2育苗机械设备2.2.1秧盘播种成套设备(含床土处理)2.3栽植机械2.3.1水稻插秧机3.田间管理机械3.1中耕机械3.1.1田园管理机3.2植保机械3.2.1动力喷雾机3.2.2喷杆喷雾机3.2.3风送喷雾机3.3修剪机械3.3.1茶树修剪机4.收获机械4.1谷物收获机械4.1.1自走轮式谷物联合收割机4.1.2自走履带式谷物联合收割机(全喂入) 4.1.3半喂入联合收割机4.2玉米收获机械4.2.1自走式玉米收获机4.2.2自走式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4.2.3穗茎兼收玉米收获机4.2.4玉米收获专用割台4.3果实收获机械4.3.1番茄收获机4.3.2辣椒收获机4.4蔬菜收获机械4.4.1果类蔬菜收获机4.5籽粒作物收获机械4.5.1油菜籽收获机4.6根茎作物收获机械4.6.1薯类收获机4.6.2花生收获机4.7饲料作物收获机械4.7.1打(压)捆机4.7.2青饲料收获机4.8茎秆收集处理机械4.8.1秸秆粉碎还田机5.收获后处理机械5.1脱粒机械5.1.1玉米脱粒机5.1.2花生摘果机5.2清选机械5.2.1粮食清选机5.3干燥机械5.3.1谷物烘干机5.3.2果蔬烘干机6. 农产品初加工机械6.1茶叶加工机械6.1.1茶叶杀青机6.1.2茶叶揉捻机6.1.3茶叶炒(烘)干机6.1.4茶叶筛选机6.2剥壳(去皮)机械6.2.1玉米剥皮机6.2.2花生脱壳机7.农用搬运机械7.1装卸机械7.2.1抓草机8.排灌机械8.1喷灌机械设备8.1.1喷灌机9.畜牧机械9.1饲料(草)加工机械设备9.1.1铡草机9.1.2揉丝机9.1.3饲料(草)粉碎机9.1.4饲料混合机9.2饲养机械9.2.1孵化机9.2.2送料机9.2.3清粪机9.2.4粪污固液分离机9.3畜产品采集加工机械设备9.3.1挤奶机9.3.2贮奶(冷藏)罐10.水产机械10.1水产养殖机械10.1.1增氧机11.农业废弃物利用处理设备11.1废弃物处理设备11.1.1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备12.农田基本建设机械12.1平地机械12.1.1平地机(含激光平地机)13.动力机械13.1拖拉机13.1.1轮式拖拉机(不含皮带传动轮式拖拉机) 13.1.2手扶拖拉机13.1.3履带式拖拉机14.其他机械14.1其他机械14.1.1农业用北斗终端(含渔船用)三、补贴标准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实行定额补贴,即同一种类、同一档次农业机械原则上在省域内实行统一的补贴标准,具体补贴标准按《河南省2018-2020年农机购置补贴机具补贴额一览表》(另发)执行。
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指南(第三版)为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牢记领袖嘱托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意见》(豫发(2022)32号)《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豫政办(2022)92号),结合《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规范高标准农田示范创建切实杜绝形式主义问题的通知》(豫农领办文(2021)45号)要求,有序推动1500万亩示范区规划任务落地实施,省农业农村厅委托有关技术单位编制了《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指南(修订)》(豫农文(2022)366号)o根据省政府要求,在深入总结全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实践、充分借鉴外省市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有关技术单位对《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指南(修订)》(豫农文(2022)366号)进行了修订完善,进一步明确了分区域建设重点,增加了示范区内种子质量提升工程、村庄环境整治工程,以及工程质量管理和运营管理等内容,供各地、各有关单位参考使用。
第一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围绕提高粮食产能核心目标,聚焦耕地、种子、水利、生态、信息化运营和农机农技服务等关键点,按照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六化”要求,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升级版,着力提升耕地地力、提高农业灌溉效率、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全方位夯实粮食稳产增产根基,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和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二、基本原则规划引领,科学布局。
注重规划衔接,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科学规划示范区建设。
重点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布局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提高标准,示范带动。
按照适度超前理念,充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和防灾减灾要求,全面提高建设标准。
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推行分区域建设模式,开展多种模式示范。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落实政府责任,强化政府投入保障。
中国地理:河南省(商丘篇)河南省地图中国地理:河南省(商丘篇)别名“砀郡”“梁郡”、“宋州”、“睢阳郡”的商丘市,有“殷商之源”的美誉,简称“商”,位于河南省东部、淮河流域,与开封市、周口市相连,与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接壤,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商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商部族的起源和聚集地、商朝最早的建都地;也是商人商品商业的发源地、商文明的诞生地。
商丘市总面积107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09万多。
下设2个区:梁园区、睢阳区;6个县:夏邑县、虞城县、柘城县、宁陵县、睢县、民权县;1个省直管县级市:永城市;设有商丘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商丘市人民政府驻睢阳区府前路1号。
商丘市除小面积的孤山残丘外,均为平原,平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9.24%。
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微倾。
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多偏北风,寒冷干燥;春季风多日暖,干燥少雨;夏季受偏南风影响,炎热多雨;秋季雨量偏少,日照充足。
境内河流属淮河流域,分属洪泽湖、涡河、南四湖三大水系。
主要河流有涡河、惠吉河、沱河、黄河故道、浍河、大沙河、王引河等。
商丘市泡桐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泡桐之乡”。
境内野生动物主要有草兔、仓鼠、黄鼬、刺猬、山猫、狐、獾、大杜鹃、啄木鸟等。
商丘是全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通柘煤田是河南省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煤田。
商丘市地图商丘市主要景点有:1、永城市芒砀山汉文化景区、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陈官庄烈士陵园)、日月湖生态旅游景区、演集乡村旅游景区、商丘崇法寺塔、太丘生态民俗文化旅游景区、抗大四分校旧址、新四沟、陈官庄杜聿明指挥部旧址、芒砀山陈胜园景区、洪福遗址、夫子山景区等;2、睢阳区商丘古文化旅游区、商丘古城、燧皇陵、火神台、八关斋、应天府书院、归德府古城墙、枣冢庙(东岳天齐宫)、天主教南堂、穆氏四合院、归德府文庙、宋国故城、张巡祠、淮海战役总前委、中野司令部和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中共中央中原局扩大会议旧址、商祖祠、侯氏故居、颛顼帝喾陵等;3、梁园区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三陵台、毛主席视察黄楼纪念馆、梁园、商丘博物馆、人民公园、归德古城等;4、睢县北湖景区、睢杞战役纪念馆、承匡故城、东关清真寺、阎庄圣寿寺塔、汤斌祠、袁家山(吕祖庙)、周龙岗遗址、刘庄平民夜校旧址、乔寨文化遗址、东关明清一条街、无忧寺塔、宝墨亭、犁港文化遗址、睢县文庙大成殿、中原水城国家湿地公园等;5、民权县庄子文化旅游景区、王公庄文化旅游景区、白云寺、民权黄河故道水利风景区、葵丘会盟台、李岗遗址、李馆地道战旧址、大张庄清真寺、吴岗遗址、牛牧岗遗址、中国画虎第一村、万楼战斗烈士碑、民权双塔、秋水湖、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龙泽湖、申甘林带等;6、夏邑县长寿苑文化景区、孔子还乡祠、马头遗址、魏庄清凉山遗址、彭雪枫将军纪念馆、栗城故址、大圣寺石塔、杨氏寿坊、青铜寺、三里堌堆遗址、蔡楼遗址、吴家寺遗址、天龙湖公园等。
河南商丘即商丘(六朝古都—特大城市)。
商丘位于亚欧大陆东岸,中国中原东部,简称商或宋,拥有1500余年建都史、5000余年建城史,为六朝古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因商人、商品、商业发源于商丘,商朝建都于商丘,商丘被誉为“三商之源·华商之都”,古称商、亳、宋国、梁国、睢阳、梁郡、宋州、宋城、应天府、南京、归德府等。
商丘地处中国华中、华北、华东三大经济区的结合处,东临黄海、西扼中原、北接齐鲁、南襟江淮,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的过渡地带,是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两纵两横经济带的四大交汇城市之一,陇海与京九铁路、商杭与徐兰高铁、连霍与济广高速、105与310国道等均在商丘市区交汇,区位优越、交通发达,为中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重要的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区东部经济、交通和工商业中心,国家中东部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历史商丘由来商丘的由来源于阏伯,阏伯为帝喾高辛氏之子,相传为帝喾后妃简狄吞燕卵而生,故《诗经商颂》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
中国商丘《左传》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
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
”阏伯在公元前2800年,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发明了以火纪时的历法,在管火的同时曾筑台观察星辰,以此为依据测定一年的自然变化和年成的好坏,为我国古老的天文学作出了贡献。
阏伯在他的封地“商”(今商丘)做火正,深受人民的爱戴,故人们尊他为“火神”。
阏伯死后葬于封地,由于阏伯的封号为“商”,他的墓冢也被称为“商丘”,即今商丘的由来。
兰忠贞千古一人、月老人牵情千里一线、李太白娶妻千金一壁、李香君贞烈千古一扇,“庄周梦蝶”、“守株待兔”、“拔苗助长”、“朝三暮四”、“江郎才尽”等成语的发源地均在商丘。
建制沿革商丘为上古帝王之都,约在公元前24世纪,燧人氏、神农氏、高辛氏、颛顼等先后在商丘建都。
帝喾之子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今商丘),为商族人的始祖。
约公元前16世纪,契的14世孙成汤,灭夏称商,都亳(今商丘)。
历史文化商丘由来商丘是先商和商业的发祥地。
早在4千年前,帝喾次妃简狄,因吃玄鸟而生(ē)阏伯,故《诗经商颂》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阏伯便是商的始祖。
阏伯之孙相土首先发明了马车,六世孙王亥又发明了牛车。
这便是史书上“立皂牢,服马牛,以为民利”的记载。
农牧业的迅速发展,使商部落很快强大起来,他们生产的东西有了过剩,于是商祖王亥在商丘服牛驯马发展生产,用牛车拉着货物,到外部落去搞交易,开创了华夏商业贸易的先河,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从事贸易活动的商部落人称为“商人”,把用于交换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从事的职业叫“商业”,由此衍生的文化称为“商文化”。
商丘的“商”字,源于商丘是商部族的起源地和聚居地、商朝最早的建都地、商人商业商文化的发源地,商丘因此被誉为“三商之源”。
商丘的“丘”字,即商朝都城的遗址,商丘因此被誉为“华商之都”。
六朝古都商丘为六朝古都:帝喾高辛之都、夏朝少康中兴之都、商朝开国之都、周朝宋国之都、汉朝梁国之都、南宋开国之都。
商丘是中国夏、商朝最早建都的城市,有5000余年的建城史、1500余年的建都史,是炎黄、燧人氏、神农氏等三皇五帝的建都地。
商丘是中国重要的古都,商丘夜景建都时间最早,跨度最长,前后共历1500多年。
商丘为上古帝王之都,约在公元前24世纪,颛顼建都于商丘。
帝喾之子契(xiè)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今商丘),为商族人的始祖。
约公元前16世纪,契的14世孙成汤,灭夏称商,初都南亳(今商丘),商丘为商朝的第一个建都地,并先后六次在商丘建都。
约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三年,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成王封殷商后裔微子启于商丘,称宋国,商丘为宋国国都。
西汉商丘为汉代最强盛的诸侯国梁国的国都。
北宋时期,商丘为北宋陪都,靖康二年(1127)五月,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即位,商丘成为南宋的开国都城。
姓氏之根商丘是中华姓氏的重要发源地,据考证,仅帝喾一系,就派生出姓氏1249个,其中单姓789个、复姓460个,遍布海内外。
商丘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纲要(摘要)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背景与编制目的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出台,“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推进,郑徐、商合杭两大高铁的建设,商丘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为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更加有效地指导城市发展建设,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特编制《商丘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指导思想以“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有效落实“中部崛起”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职能的拓展提升,促进城乡统筹,不断开创商丘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
第3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2006年);3、《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4年);4、《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2010年);5、《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2010年);6、《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4年);7、《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修编商丘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豫政文[2014]118号)》(2014年);8、《商丘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2010年);9、《商丘市建设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总体方案》(2013年);10、国家、河南省、商丘市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第4条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15-2030年。
其中:近期为2015-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展望至2030年以后。
第5条规划地位与作用本规划是指导商丘城市发展建设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规划,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的基本依据。
☆经纬度:介于东经114°49′-116°39′、北纬33°43′-34°52′之间☆省份:河南省(Henan Province)☆合作: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中心城市商丘气候商丘属暖温带半温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春季温暖大风多,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凉爽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雨雪,年平均气温在13.9℃-14.3℃之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04.4-2427.6小时,无霜期平均为207-214天。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自然资源商丘资源丰富,物华天宝。
商丘地处黄淮平原,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气候温和,物产丰富。
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芝麻、油菜、烟叶、苹果、梨、葡萄等。
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优质棉基地、优质种籽基地、优质红富士苹果基地、无籽西瓜基地、酥梨和辣椒生产基地。
商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常年粮食产量在100亿斤以上,占全国的百分之一强,占河南省的十分之一强,被称为“豫东粮仓”。
商丘是全国著名的“泡桐之乡”,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
畜牧业也很发达,是全国重要的山羊板皮生产基地和瘦肉型猪生产基地。
这里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达100亿吨的永夏煤田为全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
商丘电力资源充足,投资134.3亿元的裕东、鑫源等电厂在建装机规模达360.5万千瓦,2004年发电总容量达133.5万千瓦。
商丘劳动力资源丰富,每年可向社会输送大量剩余劳动力商丘位于河南省的最东部,为豫鲁苏皖四省的结合部,是河南省的东大门。
地理坐标为北纬33o43’~34o52’,东径114o49’~ 116o39’。
南北跨纬度1o09’,东西跨经度1o50’。
辖区北与山东菏泽市、济宁市毗邻,西与河南省开封市接壤,南与河南省周口市、安徽省阜阳市相连,东与安徽省淮北市、宿州市相接。
京九铁络纵穿商丘地区境内的睢阳区、梁园区、虞城县3个县(区)的14个乡镇,在商丘市中心与被称之为“金腰带”的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大干线交汇;连霍高速横穿境内的民权、宁陵、梁园区、睢阳区、虞城、夏邑、永城8个县(市)区与济广高速在虞城县境内交汇;310国道横穿境内的夏邑、虞城、睢阳区、梁园区、宁陵、民权6个县(市),与105国道在商丘市城市中心交汇;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所形成的三“十”字交汇,使商丘成为豫皖苏鲁接壤地区重要的黄金交通枢纽,为商丘市的人财物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给商丘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2013年某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统计公报某某网讯 2013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煤电铝等传统资源型产业效益大幅下滑的严峻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承接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牢牢把握“持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坚持以四项重点带全局,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经济社会开展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承接产业转移示X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1538.22亿元,比上年增长10.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3.17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719.99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475.06亿元,增长9.4%。
三次产业结构为22.3∶46.8∶30.9。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3%。
其中,食品价格上涨6%,家庭设备用品与维修服务价格上涨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与服务价格上涨1.5%,居住类价格上涨0.9%。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 1.5%。
表1: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2804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3113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1650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471.21万亩,比上年增长2.2%。
其中,小麦种植面积860.42万亩,增长1.3%。
油料种植面积136.24万亩,增长0.8%。
棉花种植面积46.50万亩,下降 31.9%。
全年粮食产量644.16万吨,比上年增长2.3%。
油料产量42.15万吨,增长2.2%。
棉花产量3.07万吨,下降34.9%。
表2:2013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全年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54.81万吨,比上年增长2.9%;禽蛋产量28.61万吨,增长0.09%;奶类产量30.31万吨,增长0.02%。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176.1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3%;农用拖拉机25.38万台,农用运输车37.54万辆;农村用电量21.73亿千瓦小时,增长15.7%。
河南省各市、各县区一览表
1. 郑州市:中原区二七区管城区金水区上街区惠济区
巩义市荥阳市新密市新郑市登封市中牟县
2. 开封市:鼓楼区龙亭区顺河区禹王台金明区
杞县通许县尉氏县开封县兰考县
3. 洛阳市:西工区老城区瀍河区涧西区吉利区洛龙区
偃师市孟津县新安县栾川县嵩县汝阳县宜阳县洛宁县伊川县4. 平顶山市: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石龙区
舞钢市汝州市宝丰县叶县鲁山县郏县
5. 焦作市:山阳区解放区中站区马村区
沁阳市孟州市修武县博爱县武陟县温县
6. 鹤壁市: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
浚县淇县
7. 新乡市:卫滨区红旗区凤泉区牧野区
卫辉市辉县市新乡县获嘉县原阳县延津县封丘县长垣县
8. 安阳市:北关区文峰区殷都区龙安区
林州市安阳县汤阴县滑县内黄县
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县濮阳县
10. 许昌市:魏都区
禹州市长葛市许昌县鄢陵县襄城县
11. 漯河市:源汇区郾城区召陵区
舞阳县临颍县
12. 三门峡市:湖滨区
义马市灵宝市渑池县陕县卢氏县
13. 南阳市:卧龙区宛城区
邓州市南召县方城县西峡县镇平县内乡县淅川县社旗县唐河县新野县桐柏县
14. 商丘市:梁园区睢阳区
永城市民权县睢县宁陵县柘城县虞城县夏邑县
15. 信阳市:浉河区平桥区
罗山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潢川县淮滨县息县
16. 周口市:川汇区
项城市扶沟县西华县商水县沈丘县郸城县淮阳县太康县鹿邑县
西平县上蔡县平舆县正阳县确山县泌阳县汝南县遂平县新蔡县18. 省直辖:济源市
河南省共18个地级市,计50个市辖区,108个县(其中县级市20个)。
商丘市水资源状况及对策周珂河南省商丘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摘要:通过分析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及其开发利用情况,提出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关键词:水资源状况对策分析一、概况综述商丘市位于河南省的东部,属豫东平原区,地处苏、鲁、豫、皖的结合部,在东径114º40′至116º39′和北纬33º43′至34º52′之间。
总面积10569km2,南北宽128km,东西长168km,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辖六县(民权县、睢县、柘城县、宁陵县、虞城县、夏邑县)、二区(梁园区、睢阳区)、一市(永城市)。
属淮河流域,分属南四湖湖西区、涡河区、涡东诸河区。
我市属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4℃左右,年平均无霜期213天。
商丘市境内100 km2以上的河道共有42条,其中1000 km2以上的大型河道7条,全长393.9km;500-1000 km2的中型河道4条,全长310km;100-500 km2的小型河道34条,全长1198km。
二、商丘市水资源状况,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1、降水资源量商丘市属于豫东平原,水资源补给来源主要依靠降水,根据商丘市2001年有关资料统计,2001年全市平均降水量为555.5mm,降水资源总量为587111.2×104m3,比多年平均降水量740.6mm偏少25.0%,在历年(1956~2001)位次中排第40位,属枯水年份。
因降水量区域性分布不均,各地差别较大,降水量最大的是虞城县,年降水量为630.5mm,降水量最小的为民权县,年平均降水量为485.3mm。
此外,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资源量的69%。
2、地表水资源量2001年,商丘市地表水资源量以河川径流为主.按流域分区计算,南四湖湖西区地表水资源量1634.7×104m3,而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6940×104m3,偏少76.4%,折合径流深13.5mm;涡河区地表水资源量9175.5×104m3,而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31730×104m3,偏少71.1%;折合径流深21.1mm;涡东诸河区地表水资源量6729.2×104m3,而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51230×104m3,偏少86.9%,折合径流深13.4mm。
商丘市市情商丘市位于河南省东部,豫、鲁、苏、皖四省结合处,辖夏邑、虞城、柘城、宁陵、睢县、民权、梁园区、睢阳区、永城市六县二区一市,面积10704平方公里,人口810万。
商丘地理位置优越。
北接齐鲁,南据江淮,西扼中原,东近沿海,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区域性商贸中心,是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与京九经济带的交汇处,是河南实施“东引西进”的桥头堡。
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商丘成为我国东西南北交流的纽带。
商丘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1986年被确定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商丘是至圣先师孔子的祖籍,古代文哲大师庄周和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里。
这里是商人、商品、商文化的发源地。
上古时期,燧人氏、炎帝、“五帝”中的颛顼、帝喾都曾在这里生息。
自商汤在此定都建立商朝起,春秋宋国、汉代梁国都在此定都。
南朝元颢和南宋赵构曾在此登基。
北宋定为陪都名南京。
此外历代设郡、州、府,曾名为宋州、睢阳、应天、归德。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商丘留下了星罗棋布的历史人文景观。
全市共有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商丘古城、永城芒砀山汉墓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9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城芒砀山大型汉梁王陵墓群,年代久远,文物丰美,世所罕见。
其中出土的金镂玉衣,被评为1991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汉墓壁画被专家誉为“敦煌前的敦煌”。
商丘古城外圆内方,建筑独特,是全国保存较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
这里还有我国最早的天文台——阏伯台,北宋最大的书院——应天书院,中国最早的文字发明家——苍颉,全国保留明清四合院最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归德府城,中国最大的汉墓群——芒砀山汉墓群,中国最早的汉墓壁画——梁王墓壁画,中国保留最长、最完整的古黄河大堤——明清黄河故堤等等。
如此众多的古迹、名胜和景点,使商丘西接古都洛阳、郑州、开封,北连曲阜、泰山,东往徐州、连云港,形成了一条黄金旅游线。
商丘交通十分方便,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亚欧大陆桥——陇海铁路横贯全市,与中国最长的南北大动脉——京九铁路在商丘交汇。
我的家乡在商丘作文1000字大学横距168千米,南北纵距128微子启于商丘,称宋国。
秦时,本地分属砀郡与陈郡。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降府为州,属开封府。
嘉靖二十四年(1545)升州为府。
清沿明制,仍为归德府,属河南省。
1948年11月全区解放后为豫皖苏第一行政区,1949年3月改为河南省商丘专区,辖睢县、民权、宁陵、柘城、商丘、虞城、夏邑等7个县及商丘市。
后经多次变更,1997年6月撤地设市后,商丘市:辖梁园、睢阳2区,虞城、夏邑、民权、宁陵、柘城、睢县6县,代管县级市永城市。
历史文化商◇丘◇欢◇迎◇您◇商丘是先商和商业的发祥地。
早在4千年前,帝喾次妃简狄,因吃玄鸟而生阏(e)伯,故《诗经商颂》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阏伯便是商的始祖。
阏伯之孙相土首先发明了马车,六世孙王亥又发明了牛车。
这便是史书上“立皂牢,服马牛,以为民利”的记载。
农牧业的迅速发展,使商部落很快强大起来,他们生产的东西有了过剩,于是王亥便用牛车拉着货物,赶着牛羊,到外部落去搞交易,外部落的人便称他们为"商人"。
从此“商人”一词作为“买卖人”的代称一直沿袭至今。
商丘有三皇之首的燧皇陵,有文字鼻祖仓颉墓,有五帝之一的帝喾陵,有中华之战】【梁孝王守睢阳】【睢阳之战】【赵构登基】【师尚诏攻克归德府】【李自成两次攻打归德府城】【黄河在商丘北徙】夜校】【睢州高许之变】【淮海战役商永战斗】【全国绿化会议在商丘召开】【京九与陇海铁路交汇通车】历史名人之王商汤烹饪鼻祖伊尹汉字创造者仓颉文哲大师庄子灌婴江淹一代才子侯方域范三皇之一炎帝五帝之一帝喾“火神”阏伯经商始祖王亥醉酒第一人杜康孔子商朝开国商◇丘◇欢◇迎◇您◇仲淹巾帼英雄花木兰三代帝王师沈鲤兵部尚书袁可立旅游资源商丘古城商丘古城又称归德府城,即明、清时期河南省商丘县城。
建于明正德六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古城由砖城、城湖、城廓三部分构成。
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
附录B(标准的附录)全国不同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B.1引言为使农用地分等定级结果公平、可比、稳定,将全国进行耕作制度分区,并确定各区标准耕作制度。
同一地区农用地分等定级按标准耕作制度计算。
B.2 术语与符号B.2.1 术语B.2.1.1 耕作制度(farming system):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B.2.1.2 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B.2.1.3 养地制度(soil management system):对农田采取的保护与改善土地生产力的技术体系。
B.2.1.4 标准耕作制度(standard farming system):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下,有利于生产或最大限度发挥当地土地生产潜力,未来仍有较大发展前景,不造成生态破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已为(或将为)当地普遍采纳的农作方式。
由于各地养地方式难以统一,因此这里的标准耕作制度主要指种植制度。
B.2.1.5 复种(seguential cropping):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
B.2.1.6 间作(row inter cropping):在同一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方式。
B.2.5混作(mixed inter cropping):在同一田块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B.2.6套作(relay cropping):在前季作物生产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B.2.2 符号B.2.2.1 —表示年内复种B.2.2.2 ‖表示间作B.2.2.3 /表示套作B.2.2.4 →表示隔年B.3 全国耕作制度分区和标准耕作制度B.3.1全国耕作制度分区根据影响耕作制度的主要环境指标:热量、水分、地貌以及社会经济条件进行耕作制度分区,将全国分为12个一级区和40个二级区(见表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