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及其进展.ppt
- 格式:ppt
- 大小:13.95 MB
- 文档页数:64
“振荡”世界的中国力量——记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团队作者:暂无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7年第7期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团队常年工作在百米高的花岗岩山体腹中,身处“不见天日”的工作环境,团队却解开了全世界高能物理学家都想解开的谜题——2012年3月8日,他们发现了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并测量到其振荡概率。
由于这项震惊国际物理界的成果,王贻芳获得科学界“第一巨奖”的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成为了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
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经过17年9度空缺后,毫无悬念地花落“大亚湾中微子实验”。
在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团队获得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全国创新争先奖”每3年评选表彰一次,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技人才大奖。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说:“获奖对于团队来说是莫大的荣誉,这是国家、社会、公众对团队工作的认可。
”中微子是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粒子之一,物理学界对它的探索从未停止。
2003年,为了测量最后一个未知的中微子混合参数,国际上有8家实验室竞相提出方案。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大亚湾实验方案精度高达1%,从中脱颖而出,吸引了多国科学家加入。
“当时国际上共有7个国家提出8个方案,最终3个得以实施,大亚湾探测精度最高,数据获取效率位居国际同类装置第一。
”王贻芳回忆,当时,韩国的RENO实验和法国的Double Chooz实验也都致力于寻找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
2012年2月,实验正式运行后的第二个月,科研人员发现了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
3月8日,成果发布,比韩国RENO实验快了25天。
成果的论文发表后,国际著名科学杂志和媒体发表报道与评论上百篇。
美国《科学》杂志将其评为2012年十大科学突破之一,并称“如果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研究人员没有发现标准模型之外的新粒子,那么中微子物理可能是粒子物理的未来,大亚湾的实验结果可能就是标志着这一领域起飞的时刻。
国家核安全局关于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室项目对运行核电厂安全及环境影响的复函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核安全局
•【公布日期】2007.05.09
•【文号】国核安函[2007]30号
•【施行日期】2007.05.09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核能及核工业
正文
国家核安全局关于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室项目对运行核
电厂安全及环境影响的复函
(国核安函〔2007〕30号)
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你公司《关于“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室项目”对营运电厂和在建电厂安全及环境影响的请示》(广核运〔2007〕5号)收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以及大亚湾核电厂和岭澳核电厂运行许可证的规定,我局审查了你公司提交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室项目施工及运行对现有运行和在建核电厂安全和环境影响的论证文件,认为在严格控制爆破阈值、保证炸药运行安全的前提下,该项目对现有核电厂的安全及环境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你公司应在进行爆破试验前向我局提交相关爆破试验方案。
同时,你公司应严格按照审评中承诺进行炸药运输和爆破施工,确保核电厂的运行安全。
如有特殊情况,应立即报告我局。
二○○七年五月九日。
中科大参与中微子实验
佚名
【期刊名称】《合肥科技》
【年(卷),期】2007(000)010
【摘要】10月15日,记者从中科大获悉.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室日前在深
圳大亚湾核电基地破土动工,中科大“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张子平、安琪两位教授作为项目组成员参加了动工典礼。
【总页数】1页(P1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L8
【相关文献】
1.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
2.探寻“幽灵粒子”——记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项目“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
3.基于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的地球中微子信号研究
4.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
5.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微子的振荡实验和理论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物理学勷勤创新班作者:黄慧敏蔡莹邱小欢麦展风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微子振荡实验及其理论的阐述,加深对中微子以及中微子振荡的认识,以及阐述对中微子振动实验发展的展望关键词:中微子振荡 MSN效应质量差Abstract:This article states the theory and the experiment of neutrino oscillation for illustrat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pectation of development of the nertrino oscillation’s experiment .Key word:neutrino oscillation .MSN reaction.mess diffirence.1、引言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这一实验结果不仅使我们更深入了解了中微子的基本特性,更为未来进行中微子实验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奠定科学基础。
1998年在日本Takayama召开的的世界中微子大会上,日本物理学家宣布他们的超神冈国际合作组发现了大气中微子震荡,成为了物理学界的头号新闻。
粒子物理学经典模型认为,中微子的质量为零,在相互作用中轻子数守恒,中微子不会从一种类型转变成另外一种类型。
现在超神冈实验组发现了中微子振荡,这表明了中微子具有质量,中微子可以从μ中微子转变成其他类型的中微子,轻子数也随之不守恒,这推动了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1930年,为了解释核的β衰变中电子的能力是一个连续谱,泡利引入了中微子这种新型粒子,但人们一直没能从实验中验证中微子的存在。
1941年,我国著名物理学家王淦昌先生建议利用原子核的K电子俘获测原子核的反冲能量来证明中微子的存在。
历经10年,于1952年此实验获得成功,证明了中微子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粒子。
大亚湾中微子振荡实验的启示作者:何红建来源:《科学》2016年第01期继2015年10月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之后一个月,中微子领域再传喜讯:大亚湾中微子团队斩获2016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共同分享这一大奖的还有其他四个国际中微子实验团队(KamLAND,K2K/T2K,SNO,Super Kamiokande)。
在此向大亚湾合作组,向大亚湾实验组的领头人王贻芳和陆锦标致以衷心祝贺!“突破奖”授予发现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荣获“突破奖”的五个实验团队发现了中微子的三种振荡模式,定量测定了中微子的非零混合角(θ12,θ23,θ13)及中微子质量的平方差。
这些参数都是自然界的基本常数,对于进一步理解中微子质量起源和探索中微子与轻子部分的CP破坏具有重大科学意义(C和P分别代表电荷共轭变换和空间反演变换两种基本分离对称性)。
大亚湾实验结果是一项以中国科学家为主体、联合美国等国的42个单位的292名科学家共同参与,并在中国本土上完成的重大科学发现。
三种不同的中微子v1,v2,vθ3之间有着两两相互转换的性质,描述大气中微子振荡的混合角θ23和描述太阳中微子振荡的混合角θ12,分别由美国南达科他州霍姆斯特克(Homestake)探测器、日本超级神冈(Super Kamiokande)探测器、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SNO)与神冈液体闪烁反中微子探测器(KamLAND)等实验证明不为零,即中微子之间发生了振荡。
大亚湾合作组在2012年3月8日首次宣布了关于中微子关键混合角θ13非零的突破性发现,超出背景5.2个标准偏差,以大于99.9999%的精度确立了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这是一个测量反电子中微子通过振荡而消失的反应堆中微子实验。
大亚湾团队的这项重大发现是在王贻芳研究员(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陆锦标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领导下完成的。
2003年以来,有7个国家先后提出了8个实验方案,利用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测量θ13,最终投入建造的有3个,包括中国大亚湾实验、法国Double Chooz实验和韩国RENO实验。
神秘物质——中微子
吴济畅;朱伟厚;等
【期刊名称】《石油知识》
【年(卷),期】2002()2
【总页数】1页(P9-9)
【关键词】中微子;电子中微子;缪子中微子;陶子中微子;应用前景
【作者】吴济畅;朱伟厚;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573.321
【相关文献】
1.构建捕获中微子的陷阱--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掺钆液体闪烁体的研制 [J], 本刊编辑部
2.探寻“幽灵粒子”——记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项目“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 [J], 孙秋霞
3.基于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的地球中微子信号研究 [J], 何锦成;韩然;欧阳晓平
4.超大质量黑洞产生的高能中微子探测及巨型中微子射电探测阵列的选址 [J], 朱春花;翟楠楠;沈冬祥;吕国梁;王兆军;李琳;刘荷蕾;Olivier Martinea-Huynh;Charles Timmermans
5.对于它们来说,人体、房屋和地球都是"透明"的,而我们就处在这种神秘物质的"海洋"中六月二日神秘物质穿越地球 [J], 田利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大亚湾物理学家地下百米深处寻找中微子8月15日,位于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的两个中微子探测器开始“收获”了。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工程指挥部经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王贻芳执意要记者到大亚湾现场看看,体验一下“大亚湾精神”。
到大亚湾的当天,记者就见到了年逾古稀的白景芝——中微子工程的总工艺师。
老先生背一个书包,冒着大汗来到了大亚湾。
“我下了飞机,往这边打电话,得知没有车到机场接我了。
得,我自己坐公交吧。
”从深圳机场到大亚湾,他“走”了三个多钟头,中途换了两次车。
在一个公交车站他就等了半个小时。
总工艺师、古稀之年、坐公交到大亚湾,这在一般单位是不可想象的事。
但在大亚湾却很平常。
白景芝说起此事也是轻描淡写。
“比起北京,这里的条件艰苦一些,但与我们当年刚到大亚湾相比,好多了。
”他们自称是“大亚湾人”。
工程建设之初,大亚湾人每天到工地时自带干粮和白开水,中午往路边一坐,就吃饭了。
大亚湾的实验大厅建在了100米深的地下。
大亚湾人正在配制一种叫做“液体闪烁体”的物质,他们叫液闪。
负责这项工作的丁雅韵博士告诉记者,当探测器捕捉到来自核电站反应堆群的中微子时,液闪就会发出微弱的闪光,仪器将放大并记录这些闪光。
“这是探测中微子的关键物质。
是我们自主研发配制的。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是一个国际合作项目,项目组来自6个国家和地区的39个研究机构,由250名研究人员组成。
当初在使用哪国的液闪问题上,专家们还曾有一番争执。
建设中微子探测装置,国际上已经有因配制的液闪不灵而导致整个装置几乎报废的先例。
因而,配制液闪是工程建设中的大问题。
“我们与美方都有自己的配方,并且都认为自己的液闪最好。
”丁雅韵“们”不是盲目自信。
因为他们早在大亚湾工程开工之前两年就着手研制液闪的配方和制造方案了。
丁雅韵“们”先在实验室里配制小规模的液闪,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后,开始放大到700升,之后又放大到4吨,并且在4吨的级别上做了几次试验。
“经过几年摸索,我们才把液闪配方的稳定流程搞清楚。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站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2006年9月30日1综合说明1.1说明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工程实验测量反应堆中微子振荡效应。
中微子实验室的建设经历了实验站选址和工程地质勘察后,委托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研究院和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分别进行了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站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两单位分别提出了可行性研究报告(附件1和附件2),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所)专门组织有关工程设计专家对两份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评审(评审意见详见附件3),高能所根据两单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成果、专家评审意见和高能所对实验条件的进一步要求,重新提出了本可行性研究报告。
1.2工程概况中微子实验工程位于大亚湾核电站以及岭澳核电站的北部山地,需要建设五个洞室和连接这些洞室的隧道。
实验室进入隧道的入口位置在大亚湾核电站医疗中心北侧,标高8米。
进入隧道连接隧道入口与大亚湾近厅(1#号实验厅),长度为292米。
在大亚湾核电站废弃的采石场附近另设一个施工隧道,入口标高约40米,长约228米(布局见附图1)。
除进入隧道和施工隧道外,其余隧道叫做主隧道。
进入隧道从洞口往里坡度向下,主隧道地面位于海平面下约20米,隧道总长2695米。
主隧道交汇处附近设一个中厅(4#号实验厅),中厅与大亚湾近厅的距离为810米,与岭澳近厅(2#号实验厅)的距离为465米,与远厅(3#号实验厅)的距离为900米。
在施工隧道与主隧道交汇处设一装配厅(5#号实验厅),用于液闪混制、灌装,以及其它洁净处理。
两条以上隧道交汇时,交汇处作错开处理以减少过多隧道交汇在一点带来的不稳定性。
在隧道入口处设实验控制室、电力和泵房控制室等。
五个洞室分别为1号(西厅或叫做大亚湾近厅)、2号(东厅或叫做岭澳近厅)、3号(远厅)、4(中厅)、5号实验厅,其中1、2、4号实验厅安置有两个中微子探测器,3号实验厅安置4个中微子探测器,5号实验厅用于实验用的液闪混制、灌装,以及其它洁净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