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第一学期《花之歌》
- 格式:docx
- 大小:14.63 KB
- 文档页数:2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花之歌》课文原文、知识点及解析正文开始花之歌花朵,是大自然的鲜艳之美,是生命的奇迹。
它们各具特色,各有其意义。
而诗人通过这首《花之歌》向我们展示了花朵的美丽与生机,让我们感受到花朵的神奇力量。
课文原文《花之歌》我住在位于青山绿水之间的小镇里。
每当春天来临时,无数花朵开满整个小镇。
看着这些鲜花盛开的景象,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小草丛中一株红花聪明又美丽的牵牛花,它展示出了花朵的勇敢和智慧。
用友爱的力量,牵住了大自然的心,让人们看到花朵的美丽和坚强。
牵牛花的小伙伴们也在春天到来的时候绽放,看着它们争妍斗艳的景象,我们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中。
无论是黄色的迎春花、红色的杜鹃花还是白色的梅花,它们都散发着独特的芬芳,让人陶醉其中。
在花的世界里,还有一种特殊的花朵——向日葵。
它们总是朝着太阳生长,给人以温暖和希望。
当太阳落山,向日葵也随之变得黯淡无光。
然而,第二天早上,它们依然会欢快地抬起头,迎接新的阳光。
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知识点解析1. 描述自然景象:课文通过描绘春天里花朵盛开的景象,展示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喜悦。
这部分可以借鉴描写自然景色的写作方式,通过动词、形容词等语言元素来塑造鲜花盛开的氛围。
2. 花朵的特点与象征意义:课文中涉及牵牛花、迎春花、杜鹃花、梅花和向日葵等多种花朵。
可以对每种花朵的特点进行描述,如颜色、芳香、外形等,并探讨其象征意义,如牵牛花的勇敢和智慧,向日葵的积极向上等。
3. 花朵与人类的关系:花朵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花朵与人类的关系,可以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以及花朵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愉悦。
4. 饱含情感的描写:花朵有着独特的美丽与生命力,可以通过感受花的芬芳、欣赏花的姿态来描写作者内心所感受到的美与喜悦,让读者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情感。
总结通过描写花朵的美丽与生命力,本文呈现了花之歌的美妙。
六年级上册第4课《花之歌》知识点课文知识点一、学习目标1.理解“苍穹、绿茵、孕育”,积累“心驰神往、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3.感受文中丰富的想象,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的人生态度。
4.学习领悟作者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含蓄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二、教材解读《花之歌》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写的一首充满哲理的散文诗。
诗人以花自喻,运用第人称,从花的视角描绘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落的现象,表现了花的日常生活和品质追求,塑造了花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鲜明形象,抒发了其对人生态度的独特感悟:人生要像花一样,失意时不顾影自怜,得意时不孤芳自赏。
无论处于哪种境遇,总是积极地向往和追求光明。
本文语言清新,哲理隽水。
全文无ー“花”字,却句句在写花。
作者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运用奇特的想象,为花描绘出一个个积极向上的形象,如“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交往的礼品”“婚礼上的冠冕”“对死者的祭献”“与晨风群鸟一起迎送光明”“与万物各谐共处”,营造出丰富雅致的诗文意境。
三、作者简介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主要作品:《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四、多音字冠:guān(鸡冠花)guàn(冠军)五、理解词语苍穹:天空。
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
摇曳:摇荡。
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气浓厚。
六、近义词苍穹——天空孕育——养育摇曳——摇荡硕大无朋——庞然大物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七、反义词摇曳——静止硕大无朋——小巧玲珑孤芳自赏——自渐形秽八、词语拓展描写花的四字词语花枝招展、火树银花、姹紫嫣红万紫千红、鸟语花香、花团锦簇春暖花开、繁花似锦、花红柳绿百花争艳、百花齐放九、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4):这部分以一系列我是什么”的句式对花的形象展开描绘。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花之歌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花之歌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说明《花之歌》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一首散文诗。
文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也展现出纪伯伦“平易中发掘隽永,以美妙的比喻启示深刻的哲理”这一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
这首散文诗表面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以课文前的导读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以读促思,读中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大自然中的“花语”,体会作者奇特的想象。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纪伯伦的及介绍资料,作者的及介绍资料。
2.课件:不同情境中花的。
学生准备:搜集描写花的其他文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生1:花会唱什么歌?生2:这里的“花”是什么花?生3:作者是谁?2.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对作者的了解:纪伯伦,黎巴嫩著名的诗人,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
纪伯伦的散文诗轻柔、凝练、隽秀、清新,“平易中发掘隽永,以美妙的比喻启示深刻的哲理”,这一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被称为“纪伯伦风格”。
他的作品以散文诗为主,通过奇特大胆的想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3.引导学生根据这段文字说说自己准备怎样学习课文。
预设:生1:我想通过课文前的提示去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人的想象。
生2:我想通过多读来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生3:我想了解诗里有没有蕴含什么哲理。
生4:我想把它背下来,感受纪伯伦语言的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讨论怎样学习课文,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有了目标,就会有针对性的学习,从而感受到如果阅读目的不同,就要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二、自学课文1.小组合作,进行自学。
(1)借助拼音读准课文中注音的字词。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花之歌》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一、多音字冠guān(鸡冠花)guàn(冠军)二、理解词语苍穹:天空。
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
摇曳:摇荡。
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气浓厚。
三、近义词苍穹——天空孕育——养育摇曳——摇荡硕大无朋——庞然大物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四、反义词摇曳——静止硕大无朋——小巧玲珑孤芳自赏——自渐形秽五、词语拓展描写花的四字词语花枝招展、火树银花、姹紫嫣红万紫千红、鸟语花香、花团锦簇春暖花开、繁花似锦、花红柳绿百花争艳、百花齐放六、句子解析1.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两个“又”写出了花儿们周而复始、四季轮回的生命旅程。
2.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花比作星星,绿茵中花朵点点,就像星星从苍穹坠落。
精灵般的花的形象跃然纸上。
3.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暗示了花在自然界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
既展示出了诗意的浪漫,也写出了现实的情景。
4.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原野上摇曳、清风中呼吸、星星陪伴微睡、太阳凝视中醒来”写出了花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表面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
5.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饮朝露、听鸟鸣、舞婆娑”,花的生活精彩纷呈。
人生有开花就有结果,写出了花的积极乐观态度。
诗人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待生命,这就是诗人的真正意图。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花之歌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花之歌优秀教案第【1】篇〗第4课《花之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2.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3.体会以物喻人,寄托诗人心中美好情感的写法,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教学过程一、体验隐趣,导入新课。
1.读诗谜,猜猜我是谁。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作者简介: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
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这位诗人是谁?纪伯伦,是美籍黎巴嫩阿拉伯诗人、画家、作家。
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
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
纪伯伦、鲁迅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者。
二、新课学习(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重点生词注音与释义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带领学生过一遍本课重点字词。
(1)读写下列字词苍穹坠落绿茵祭献旖旎馥郁琼浆领悟硕大无朋心驰神往顾影自怜孤芳自赏(2)字词释义苍穹:天空。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已经存在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
这里指婚礼的礼帽。
摇曳:摇荡。
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气浓厚。
硕大无朋:形容无比巨大。
部编版小学语文《花之歌》课文原文及赏析《花之歌》原文: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花之歌》赏析:《花之歌》是纪伯伦的一首散文诗,通过花的自我表白,展现了花的美丽与坚韧,以及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首先,诗人以花的视角,描绘了花的生命历程和角色定位。
花是大自然的话语,是星星的化身,是四季的产物,也是人们交往的礼物和生死的象征。
这种比喻生动形象,赋予了花丰富的象征意义。
其次,诗人通过对花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敬畏。
花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更加美丽;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充满香气。
花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充满了活力和魅力,这是对生命的热烈赞美。
同时,花的存在也体现了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使人对自然产生敬畏之情。
最后,诗人通过花的自述,揭示了一些深刻的哲理。
花总是仰望高空,追求光明,不自我怜悯,也不孤芳自赏。
这不仅是花的生活态度,也是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人也应该像花一样,积极向上,追求理想,不被困难和挫折打败,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总的来说,《花之歌》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哲理,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示,是一篇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学习的优秀散文诗。
4.花之歌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苍穹 冠冕 祭献 旖旎 馥郁 心驰神往硕大无朋 婆娑起舞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qióng miǎn jì yǐ nǐ fù shu ò su ō苍穹 冠冕祭献 旖旎馥郁 心驰神往硕大无朋 婆娑起舞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自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我”是花?为什么?11234567议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喻喻指花开花喻指花落比喻←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比喻←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诸元素”指的是四季,即春、夏、秋、冬。
比喻←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比喻比喻←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比喻←星星太阳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你觉得纪伯伦仅仅是在写花吗?在短暂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
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花之歌》课文原文
④花之歌
朗读课文。
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再找出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和同学交流。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________
本文作者是黎巴嫩的纪伯伦,译者仲跻昆。
阅读链接
你时而歌唱,欢笑;时而又悲叹,哭号。
我们能听见你的声音,却见不着你的面貌;对
于你,我们能觉察出,但却看不到。
你仿佛是爱情的海洋,淹没了我们的灵魂,抚慰着我们宁静的心。
你逄山而升,遇谷而降,在原野上则伸展开去,浩浩荡荡。
升时,可看出你的刚毅、坚忍;降时,可看出你的谦恭、礼让;伸展时,则显示出你的轻盈、灵敏。
你犹如一位尊贵而仁义的国王,对下层弱者显得和蔼可亲,对倨傲的强者则威风凛凛。
——选自黎巴嫩纪伯伦的《啊!风》,冰心译。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花之歌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花之歌说课稿第【1】篇〗《花之歌》说课稿一、说教材《花之歌》是纪伯伦的散文诗集《组歌》中的一首,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文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
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
二、说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苍穹、孕育、冠冕”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
3.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的感情。
借助丰富的想象,丰富人生内涵。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不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每句话意思,只需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即可。
通过朗读品味优美的语言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借物喻人,寄托心中美好情感的写法,丰富审美体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1.朗读感悟法。
本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再加上这篇课文不属于精讲篇目,所以不必过多讲解分析,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去感受、领悟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
2.自主学习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要想让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实现就要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努力挖掘学生的求知欲。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让学生自读自悟,思考并交流教师提出的问题,给予学生极大发挥空间。
四、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以学生比较熟悉的花引入话题,用让学生感受花的美丽,引入课题,理解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出韵味,并在多次朗读中划分出文章的结构。
(三)研读感悟。
1.学生再读课文,探究第一部分(1—4段)是围绕什么在写,前四段的语言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
这部分以“我是……”的句式对花的形象展开描画。
2.研读5—7自然段,说说这一部分是围绕什么在写。
这部分主要围绕“我在做什么”,继续描写花的形象。
分别写了“我”的一天如何度过——迎接光明、送行光明;“我”怎样和周遭世界和谐相处——摇曳、呼吸、微睡、醒来;以及我在享受世界无私给予的同时,坚持追求光明的决心与行动。
《花之歌》作者简介
纪伯伦:黎巴嫩裔美国诗人、画家,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与印度的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
其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远大的理想,并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
纪伯伦的文学作品在体裁形式上多采用散文诗这一(散文诗属诗歌的一种)文学体裁,以第一人称“我”直接进行叙述言说、抒发观点,如同一位博学富于智慧的“先知”对世人进行谆谆的教诲与悉心的抚慰,这就使得他文学作品的叙述者“我”与纪伯伦这一创作者几乎融为一体。
《花之歌》写作背景
《花之歌》是《纪伯伦诗选》中的一首,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文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
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
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如“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
而“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就袒露出了花的凋谢命运,都说纪伯伦的诗有着哲理寓意深邃,从这就可以看出,诗人是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
锐来书写人生的。
人生有开花就有结果,诗人看到这两点的同时,特别赞赏前者,末尾两节写出了花的积极乐观态度,诗人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待生命,这就是诗人真正意图。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的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更加芬芳馥郁。
”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体现了诗人的伟大理想,这首散文诗表意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