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本的环境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9
日本90年代的环境保护刘昌黎一,公害问题出现和环保对策的回顾1950-1960年代,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由于追求生产第一主义,日本的公害问题日趋严重起来,相继发生了“水俣病”、“第二水俣病”、“哮喘病”和“疼痛病”等公害病。
1960年代后期,四种公害病的受害者把排污企业状告法庭,成了轰动一时的“四大公害诉讼”。
以四大公害诉讼为契机,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地面下沉、噪音、振动和恶臭等七大公害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
当时,一些人甚至非常气愤地说:“让GNP见鬼去吧”!他们认为,只要不停止经济增长,就不能消除公害。
由于采取公害对策会提高生产成本,所以一般企业都不肯主动地进行环保投资。
为此,日本政府于1967年制订了《公害对策基本法》,1968年又制订了《大气污染防止法》和《噪音规制法》,这是日本解决公害问题的开始。
由于国民的强烈要求,1970年末至1971年5月召开的第65次国会集中审议了公害问题,成了有名的“公害国会”。
公害国会是日本政府公害政策的重要转折,由此,解决公害就一时成了日本经济社会最重要的政策课题。
在这次国会上,一连气修改和制订了14项环保法律,其中修改的有《公害对策基本法》、《大气污染防止法》、《水质污浊防止法》、《噪音规制法》和《废弃物处理法》等;新制订的有《水质污浊防止法》、《海洋污染防止法》、《关于废弃物处理和清扫的法律》、《公害防止事业费事业者负担法》和《公害纠纷处理法》等。
1972和1973年,日本政府又分别制订了《无过失赔偿责任法》和《公害健康被害补偿法》,明确了企业的公害责任。
根据公害对策基本法等,日本政府又分别就大气和水质保护制订了《环境标准》,对企业排水、排气实施了《浓度限制》。
在大气污染特别严重的地区,根据修改后的大气污染防止法,1974 和1981年又分别实施了硫化物和氮氧化物排放的总量限制。
地方政府根据国家的公害对策和环境标准,不仅制订了比国家标准更为严格的地方环境标准,而且各市町村还纷纷与区域内的主要企业签订了《防止公害协议》。
国家了解日本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灾害日本是一个位于东亚的岛国,由四大岛(本州、北海道、九州和四国)以及众多小岛组成。
它坐落在太平洋火山带上,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同时也让日本成为了一个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影响的国家。
地理环境日本地理环境特点鲜明,地势起伏,地形复杂。
岛国的地理特点使得日本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
首先,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频繁。
这是因为日本位于四个板块交界处(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欧亚大陆板块和北美板块),地壳活动频繁。
历史上,日本多次发生了严重的地震,如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和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
其次,由于大部分日本岛屿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带上,日本是世界上活跃火山最多的国家之一。
其中最闻名的是富士山,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成为日本的象征之一。
此外,別府、箱根等地也是受欢迎的温泉和火山景点。
再者,日本的地形以山地为主。
日本境内有诸多山脉和高地,如日本阿尔卑斯山脉、奥秩父山地和奥羽山脉等。
这些山脉地势陡峭,给日本的交通和城市规划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也为山区地区提供了壮丽的自然风光。
自然灾害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日本经常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这些自然灾害对日本的社会经济生活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影响。
首先,地震是日本最为频繁和具有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
日本的地震带活动频繁,每年都会发生多次地震,其中大多数并不会引起明显的破坏。
然而,偶尔也会发生破坏性的强震,给日本的基础设施、建筑物和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其次,台风是日本夏季的常见自然灾害。
每年夏季,由于台风的袭击,日本常常经历强降雨和强风的影响,造成洪水、滑坡和村庄的被淹等问题。
台风对农业、交通和居民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
此外,日本还经常受到海啸和火山喷发的影响。
由于日本位于太平洋火山带和太平洋地震带上,海啸和火山喷发成为日本常见的自然灾害。
例如,2011年的东北地区大地震引发了严重的海啸,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日本海洋环境保护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随着海洋开发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海洋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日本作为海洋国家,在保护海洋环境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将从日本海洋环境保护现状及其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日本海洋环境保护的启示和借鉴三个方面来探讨日本的海洋环境保护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日本海洋环境保护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日本是一个拥有丰富海洋资源的海洋大国,其近海面积占全球的0.26%,但其海洋生产总值却占全球的7%以上。
日本海洋环境保护的主要挑战包括海洋污染、过度开发和气候变化等问题。
1. 海洋污染海洋污染是日本海洋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其中,海洋塑料污染是近年来日益严重的问题。
据日本社会经济生态研究机构的研究,2018年,日本每周通过河流和其他渠道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重达数吨,构成了日本海洋污染的主要来源。
此外,漏油和有害物质的排放也给日本的海洋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2. 过度开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海洋资源的开发也在不断增加,这导致了日本近海生态系统的破坏。
超过一半的海洋污染问题和造成的生态系统崩溃是由工业和城市排放,以及高强度的渔业和海洋旅游活动所造成的。
此外,海洋能源的开发也导致了一些问题,如海洋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等。
3.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日本的海洋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据日本气象厅的数据显示,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50%以上,这可能导致日本国内一些滨海城市或岛屿受到严重影响。
此外,海洋酸化、海水温度升高等也是日本海洋环境面临的挑战。
二、日本海洋环境保护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在保护海洋环境方面,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 成就日本的海洋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海洋生态保护法”、“海域排污条例”等;加强了海洋科学研究和监测,从而有效识别和控制污染物;鼓励民间力量参与海洋环境保护,如通过海滩清理活动、海洋教育等开展公益性质的活动。
历史上的八大环境公害时间,日本就占了4个,可见日本曾是一个环境公害大国,而如今,日本却变成一个环境保护大国,国民环保意识强。
这种转变是如何做到的?从环境公害大国到环境保护大国,日本的转变,我觉得最主要原因的不是日本人的天生素质就好、政府很重视,而是因为日本本身是个岛国、资源相对匮乏,当日本人过度破坏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后,大自然深深给了他们一个教训,这个教训太大了,他们感到害怕和敬畏,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了。
日本二战后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来的诸多环境公害事件产生了深刻的社会矛盾,如水俣病、第二水俣病、四日市哮喘及痛痛病等等。
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特征的传统经济模式迫使日本面临着资源、能源匮乏以及大量废弃物急待处理的困境。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摸索,日本汲取了以往经济发展中的教训,终于确立了明确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所以政府层面,国会通过了一系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在日本的马路上,很难看到垃圾桶、很难看到清扫公,但有一群监察队,他们专门把不法垃圾送回主人家。
按照法律,随意丢弃垃圾的人,会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以及1000万日元的罚款。
所以,世界杯比赛后,日本球迷冒雨收的不是垃圾,而是一张纸发单啊。
从教育层面,日本在环境教育方面做的相当出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值得我国学习和吸收。
20世纪70 年代,日本把环境教育纳入教育体系,80年代后,文部省进一步把环境保护内容渗透到国语、理工、美术、音乐、保健、道德等课程当中,并且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环境教育,这使环境教育成为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日本学校在实施环境教育时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亲近大自然、感受自然。
爱护动物、尊重生命。
懂得资源的有限性。
了解身边的自然状况,进而创造良好环境。
正确对待身边的环境问题,自己不成为环境的破坏者。
了解自然生态系统,保全并改善环境。
以广阔的视角去考虑全球环境问题。
”所以在现实中日本学校在环境教育过程中不光传授学生环境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环境意识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日本的自然环境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一个地处火山地震带的岛国。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样化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日本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
以下将从地理环境、气候特点、植被分布和动植物资源等方面来探讨日本的自然环境。
地理环境日本是由四大岛(本州、北海道、九州和四国)和众多小岛组成的群岛国家。
由于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日本是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这为日本的地形地貌带来了丰富的变化。
狭长的岛屿地形造就了日本多样化的地貌景观,山地、丘陵、平原和海岸线错落有致。
气候特点日本地处亚热带、温带和寒带交界处,气候多变。
南部气候偏暖,北部气候偏寒,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寒冷多雪。
日本拥有明显的四季变化,春花秋月冬雪的景象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植被分布日本的植被类型多样,由于气候和地形的影响,日本的植被呈现出纵向和横向的多样化。
从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到高山地带,植被类型逐渐变化,包括针叶林、落叶林、常绿阔叶林等多种类型。
日本是樱花的故乡,每年春天,樱花盛开的季节成为日本最具观赏价值的景观之一。
动植物资源日本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其中包括各类特有植物和动物。
由于地理位置的独特性,许多物种在日本繁衍生息并形成自己的生态系统。
日本的特有动物有雪猴、梅花鹿等,它们与日本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
综上所述,日本作为一个自然环境丰富多彩的国家,其地理环境、气候特点、植被分布和动植物资源都展现出了其独特之处。
日本的自然环境不仅给人们带来美丽的风景,也为动植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天堂。
前往日本旅行,不妨深入其自然环境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神奇。
日本平时有雾霾吗日本雾霾是怎样治理的雾霾在现在不仅是给出行带来极大的不方便,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也有着一定的危害性,现在世界各国几乎都有雾霾天气,因此各国都在研究治理雾霾的放啊,雾霾实际上是现在的空气污染过于严重才造成的,因此要治理雾霾首先要先治理环境,不过在治理雾霾方面日本是比较有效果的。
日本平时有雾霾吗日本东部的关东、东海等地时常出现烟雾天气,此前日本媒体报道多倾向于认为来自中国的风沙和雾霾是重要成因之一,日本气象厅气象研究所最新研究结果则提出不同观点。
日本千叶县政府也表示,PM2.5加重与中国无关。
因火山喷发导致日本共同社14日报道,日本气象厅气象研究所检测研究显示,日本关东、东海等地PM2.5浓度上升,鹿儿岛县樱岛火山放出的含二氧化硫火山气体要承担部分原因。
樱岛火山7月活动趋于活跃,喷发烟雾高达3000米。
气象研究所模拟结果显示,火山气体中的硫酸盐气溶胶浓度在鹿儿岛县周边地区最高,并飘散到本州南部。
与樱岛火山喷发加剧吻合,7月上旬关东、东海以及西部近畿地区都观测到明显偏高的PM2.5浓度值。
气象研究所认为,即便中国雾霾天气可能对日本北部部分地区有影响,但造成关东、东海地区污染加重的可能性很低。
千叶县官员辟谣日本本州东南部千叶县最近也出现PM2.5浓度加重的情况,当地官员说这是受气候影响,与中国雾霾天气没关系。
千叶县政府4日向公众发出环境警示,认为大气中粉尘浓度会超过每立方米70微克。
千叶地处东京湾沿岸平原,冬季干燥,气候受周边影响较大。
千叶县政府12日表态,认为PM2.5浓度增加主要是空气湿度加大所致。
日本雾霾是怎样治理的在1969年第一次制定了硫磺酸化物的环境标准。
此后随着日本国民的环境意识增强,日本对于大气污染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并且越来越严格。
具体而言,日本政府采取了两大措施:详细分析原因制定规划,和出台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1、详细分析原因制定规划日本政府调集专家分析大气污染的原因,得出结论主要是由于光化学烟雾,污染的两个主要发生源是“固定发生源”工厂和“移动发生源”汽车,并花了近五十年进行治理:前20年主要聚焦在对工厂的治理上,后20年致力于汽车污染治理。
日本地理位置的自然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一个地处火山、地震和台风频发区的岛国。
尽管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日本却能够灵活利用自然资源,同时也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日本在地理位置的条件下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并采取措施保护环境。
一、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作为一个岛国,日本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江河、湖泊、地下水等。
这些水资源为人民生活和工业经济提供了基础支持。
日本从古至今一直注重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日本建立了完善的灌溉系统,有效利用水资源提高农田产量。
此外,他们还建造了大型水库和水利工程,以供应城市用水和发电。
然而,日本也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他们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水环境,如加强水污染治理、推广节水意识和技术、建设生态恢复区等。
二、能源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缺乏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资源。
然而,他们通过发展科技和利用其他替代能源来弥补这一不足。
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日本利用丰富的水力资源发展水能发电,同时也在太阳能和风能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此外,日本在核能领域也起到重要角色,尽管核能在近年来受到争议,但日本一直在致力于提高核能安全性和环境保护。
在能源保护方面,日本大力推广能源效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三、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日本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较高。
这些森林不仅提供了木材和纸浆等原材料,还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对于水资源的调节和土壤保护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保护森林资源,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打击非法砍伐、推广森林保护意识、加强森林火灾防控等。
此外,日本还注重森林经营的可持续性,积极进行林业种植和更新,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海洋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作为一个岛国,日本拥有广阔的海洋领土,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对于日本的经济和生存至关重要。
日本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包括渔业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矿产等。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捕鱼大国之一,渔业是日本重要的传统产业之一。
日本环境污染产生水俣病的危害及启示作者:指导教师:周杰摘要:环境问题一直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之一。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环境治理和改善的压力很大,任务十分繁重。
二战后的日本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但由于环境保护不到位,以水俣病为代表的许多公害事件非常严重,不仅危害了当地人的健康和家庭幸福,也使日本政府和企业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
从“水俣病事件”发展演变成的“水俣病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公害的最典型的案例,这一由环境问题而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
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从日本的经验和教训中我们要积极的借鉴,更好的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水俣病;汞污染;环境保护日本熊本县水俣湾外围的“不知火海”是被九州本土和天草诸岛围起来的内海,那里海产丰富,是渔民们赖以生存的主要渔场。
水俣镇是水俣湾东部的一个小镇,有4万多人居住,周围的村庄还居住着1万多农民和渔民。
“不知火海”丰富的渔产使小镇格外兴旺。
1 水俣病的产生及现状1956年,水俣湾附近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病。
这种病症最初出现在猫身上,被称为“猫舞蹈症”。
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甚至跳海死去,被称为“自杀猫”。
随后不久,此地也发现了患这种病症的人。
患者由于脑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被侵害,轻者表现为口齿不清、手足麻痹、步履蹒跚、面部痴呆、感觉障碍、视觉丧失、震颤、手足变形,重者神经失常,或酣睡,或兴奋,身体弯弓高叫,直至死亡。
当时这种病由于病因不明而被叫做“怪病”。
这就是日后轰动世界的“水俣病”,是最早出现的由于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
汞也称水银,是我们常用的温度计里显示多少度的银白色金属,它是一种剧毒的重金属,具有较强的挥发性。
汞对于生物的毒性不仅取决于它的浓度,而且与汞的化学形态以及生物本身的特征有密切关系。
一般认为,汞是通过海洋生物体表(皮肤和鳃)的渗透或摄含汞的食物进入体内。
汞进入海洋的主要途径是工业废水、含汞的农药流失以及含汞废气的沉降。
日本经济环境分析日本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经济体之一、经济环境是指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政治、法律、金融、人力资源、市场竞争等。
本文将分析日本的经济环境,探讨其优势和挑战。
日本的经济体制是混合经济体制,既有市场经济的特点,也有政府的干预和控制。
政府在经济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政策和规范来引导经济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动国内外投资,提供优惠政策和补贴,吸引外国企业在日本投资。
这些政策和措施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其制造业和高科技行业在全球享有较高的声誉。
日本的汽车、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制造业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
此外,日本拥有世界一流的研发能力,在高科技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
这些优势使得日本的出口规模持续增长,为经济增长和就业提供了强大动力。
日本的金融系统也比较发达,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在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日本的银行系统稳定可靠,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同时,日本的证券市场规模庞大,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者。
这些金融机构的发展为企业的融资和投资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较高的回报。
然而,日本的经济环境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日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人口减少和老龄化加剧,劳动力短缺将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其次,日本的债务问题比较严重,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居高不下。
这将给日本的财政状况带来压力,限制了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此外,日本的市场竞争也较为激烈,特别是在国内市场。
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压缩。
此外,日本的劳动力成本较高,对企业的成本也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这使得日本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总体而言,日本的经济环境有其优势和挑战。
政府的积极参与、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金融系统的健全性都为日本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老龄化问题、债务问题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制约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挑战。
日本东京湾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海洋生物遭受威胁日本东京湾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海洋生物遭受威胁近年来,日本东京湾水污染问题愈发严重,给该地区的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
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渔业活动对湾区海水的过度开采,导致了水质的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的急剧下降。
本文将就日本东京湾水污染问题的成因和影响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水污染问题的成因水污染问题在日本东京湾区域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
首先,工业废水的排放。
随着东京湾地区工业的发展,大量企业产生的废水未经充分处理直接排放到湾区,导致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工业废水中含有各种有机物和重金属,如溴化有机物、有机氯农药等,这些物质对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危害。
其次,生活污水的排放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东京湾地区人口的增长,大量居民生活污水未经充分净化便直接进入湾区,给水体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生活污水中富含有机物、营养物质以及细菌等,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引发水生生物的死亡和生态平衡的打破。
最后,过度的渔业活动也加剧了水污染问题。
东京湾是一个重要的渔业养殖区域,大量渔船的捕捞活动导致了湾区海水的过度开采,使得海洋生物的种群数量锐减。
此外,渔船排放的油污和废弃渔网等也给水域环境带来了重大威胁。
二、水污染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日本东京湾的水污染问题给该地区的海洋生物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
首先,水污染使得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大大恶化。
排放入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的毒物质使水质变差,破坏了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
许多海洋生物在水污染严重的区域中难以找到足够的食物,并且受到有害物质的直接危害,导致它们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大大下降。
其次,海洋生物的物种多样性明显减少。
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环境恶化,许多特定物种的数量锐减,生态平衡被打破。
一些重要的渔业资源,如鱼类和贝类,也因为生存环境的恶化而遭受到极大的威胁。
这不仅对当地渔民的生计构成了严重威胁,也造成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崩溃。
日本环境保护现状及趋势日本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经历了环境污染带来的严峻挑战。
经过多年的努力,日本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其环境保护的现状和趋势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日本环境保护的历史背景在二战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曾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大规模的工业发展导致了空气和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废弃物的大量堆积。
例如,著名的水俣病事件就是由于工厂排放的含汞废水污染了水域,导致居民中毒。
这些惨痛的教训促使日本政府和社会开始重视环境保护。
二、日本环境保护的现状1、法律与政策体系日本建立了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涵盖了空气、水、土壤、废弃物等多个方面。
相关法律对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企业的环境责任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同时,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政策,如绿色采购政策、环境教育政策等,以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2、污染治理成效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通过严格的排放标准和能源结构调整,日本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在水污染治理上,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工业废水排放监管,使得河流和湖泊的水质逐渐好转。
3、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日本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实行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居民和企业按照规定将垃圾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可回收垃圾等,提高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
同时,发展了一系列的资源再生技术,如废旧金属的回收再利用、塑料的再生处理等。
4、生态保护与自然修复日本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和自然环境的修复。
建立了众多的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保护了珍稀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在一些受到破坏的地区,如废弃矿山,开展了生态修复工程,恢复了当地的生态平衡。
5、能源结构调整为了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日本大力发展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目前,清洁能源在日本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三、日本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1、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不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劳动力不足成为一个问题。
日本90年代的环境保护刘昌黎一,公害问题出现和环保对策的回顾1950-1960年代,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由于追求生产第一主义,日本的公害问题日趋严重起来,相继发生了“水俣病”、“第二水俣病”、“哮喘病”和“疼痛病”等公害病。
1960年代后期,四种公害病的受害者把排污企业状告法庭,成了轰动一时的“四大公害诉讼”。
以四大公害诉讼为契机,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地面下沉、噪音、振动和恶臭等七大公害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
当时,一些人甚至非常气愤地说:“让GNP见鬼去吧”!他们认为,只要不停止经济增长,就不能消除公害。
由于采取公害对策会提高生产成本,所以一般企业都不肯主动地进行环保投资。
为此,日本政府于1967年制订了《公害对策基本法》,1968年又制订了《大气污染防止法》和《噪音规制法》,这是日本解决公害问题的开始。
由于国民的强烈要求,1970年末至1971年5月召开的第65次国会集中审议了公害问题,成了有名的“公害国会”。
公害国会是日本政府公害政策的重要转折,由此,解决公害就一时成了日本经济社会最重要的政策课题。
在这次国会上,一连气修改和制订了14项环保法律,其中修改的有《公害对策基本法》、《大气污染防止法》、《水质污浊防止法》、《噪音规制法》和《废弃物处理法》等;新制订的有《水质污浊防止法》、《海洋污染防止法》、《关于废弃物处理和清扫的法律》、《公害防止事业费事业者负担法》和《公害纠纷处理法》等。
1972和1973年,日本政府又分别制订了《无过失赔偿责任法》和《公害健康被害补偿法》,明确了企业的公害责任。
根据公害对策基本法等,日本政府又分别就大气和水质保护制订了《环境标准》,对企业排水、排气实施了《浓度限制》。
在大气污染特别严重的地区,根据修改后的大气污染防止法,1974 和1981年又分别实施了硫化物和氮氧化物排放的总量限制。
地方政府根据国家的公害对策和环境标准,不仅制订了比国家标准更为严格的地方环境标准,而且各市町村还纷纷与区域内的主要企业签订了《防止公害协议》。
根据防止公害协议,企业必须承担规定的义务,例如发电厂的燃料就必须使用不含硫磺的天然气和低硫石油。
这样,防止公害协议就体现了地方居民的利益,受到了地方居民的欢迎,成了企业必须遵守的社会规则。
由上述可见,日本政府的环境对策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与当时环境迅速恶化,必须及时采取立竿见影的严厉对策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防止公害的协议,企业的环保行为不仅受到了社会的监督,而且还必须接受地方政府的检查。
凡是排污达不到协议标准的企业,都不得不根据地方政府的劝告,缩短开工的时间。
这种严厉的社会监督系统,是欧美各国所没有的。
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上述政策措施,日本成了世界上公害限制最严厉的国家。
从而,公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控制,日趋恶化的环境也很快得到了改善。
根据附表1的统计,日本大气中二氧化碳、二氧化氮、颗粒悬浮物和光化学污染物含量都明显降低了。
从国际比较看,日本单位GDP的污染物排放量大都下降到了发达国家中的最低水平。
1990年,日本每 1000美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为0.5公斤,只相当于加拿大的1/16、德国的1/11、美国的1/9;二氧化氮排放量为0.8公斤,只相当于加拿大的1/6、美国的1/5,英国的1/4;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0.57吨,虽略高于法国的0.49吨和意大利0.54吨,但与美国的1.12吨和加拿大的1.05吨相比,都只相当于其一半左右。
尽管日本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日本也成了世界上治理公害最先进的国家,但其环境保护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特别是90年代以来,日本环境改善的步伐不仅明显放慢,而且某些方面还有所退步。
以大气污染为例:1997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和颗粒悬浮物的达标率各为95.3%和61.3%,分别低于上年的96.4%和69.8%;汽车尾气中颗粒悬浮物的达标率1997年为32.9%,比上年的42.4%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
再以水质污染为例:1997年,海域、河流和湖泊的水质达标率分别为74.9%、80.9%和41.0%;其中,河流水质达标率虽然比1980年的67.2%有所提高,但海域和湖泊水质达标率却低于1980年的79.8%和41.6%。
至于噪声,1992年,大城市噪声观测点的达标率只为7%。
另外,由于污水渗漏和化学农药使用等原因,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化学物质增加,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又成了新的环境问题。
由于环境改善的放慢和某些新公害的出现,一度减少的公害纠纷就又出现了增加的趋势。
从附表2可以看出,1972-1980年度,各地方公共团体受理公害纠纷的案件虽然由87764件减少为64690件,但1990年度又增加到74294件,1997年度仍为70975件。
其中,大气污染的纠纷案件1997年度为19688件,不仅相当于1980年度的2倍多,而且比1972年度也增加了30%以上。
另外,噪声、恶臭和其他公害(包括新出现的公害)的纠纷也依然很多,其中其他公害纠纷1990年度达到了高潮,1997年度纠纷案件仍相当于1980年度的1.76倍。
二,90年代的环境问题和环保对策1.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及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①能源消耗的变化和环境问题。
自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以来一直到80年代中期前后,由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居高不下,日本石油的进口量一直处于减少的状态。
其中,1987年为116200万桶,只相当于1979年176900万桶的2/3。
然而,1987年以后,由于原油价格由升转降,日本石油的进口量自1990年恢复到141700万桶后,就一直是增加的趋势,1994年达到了167900万桶,1997年仍为164500万桶。
由于原油价格和原油进口量的上述变化,企业环境保护的压力减小,80年代一度迅速增加的节能投资到90年代就转为了减少了。
1990年,日本企业环境保护的投资为3054亿日元,不仅大大低于1985年的水平,而且连1975年9645亿日元的1/3还不到。
1996年,环保投资虽回升为4449亿日元,但1998年又减少为2605亿日元,只相当于1975年的27.0%。
②产业高度化和环境问题。
为克服1985年以来日元大幅度升值的影响,日本企业通过一系列的日元升值对策,到1990年前后基本上实现了产品的高附加价值化、产业的高新技术化、经营的多样化和信息化。
由此,企业的环保政策就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例如,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价值产品的生产,虽然不会像重化学工业那样产生大气和水质污染等方面的环境问题,但由于各种化合物的消耗量增加,企业原材料的利用方式和废弃物的形态就发生了新的变化。
这样,不仅可能产生一些新的环境问题,而且有些问题还很可能被忽视。
其次,由于信息化的迅速进展特别是由于办公自动化的普及,不仅大大增加了信息化投资的资金,而且还缩短了设备淘汰的周期,扩大了纸张的消费量。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大量报废的设备和日益增多的废纸,提高设备和造纸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就成了防止公害、保护环境的新课题。
③“东京一极集中”和环境问题。
高速增长以来所出现的“东京一极集中”问题,不仅因人口过密而带来了东京地价昂贵和市内交通压力大的问题,而且还导致了大气和水质污染等公害问题。
多年来,尽管日本政府在解决“东京一极集中”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扰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痛问题。
由于地价暴涨,不仅直接导致了严重的泡沫经济,而且还给下水道等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带来了很大的财政压力。
特别是在泡沫经济崩溃以后,由于不良债权的压力和长期的经济停滞,企业在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就不得不减少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
④生活多样化、高级化和环境问题。
由于经济发展和特别是由于日元升值,日本人均国民收入不仅在80年代后期迅速提高,而且在1995年还一度超过了美国。
以此为背景,国民生活就出现了多样化、高级化的趋向。
由此,不仅因生活的奢侈和浪费而导致了能源需求的增加,而且日渐增多的生活垃圾也增大了新的环境破坏因素。
另一方面,国民生活多样化、高级化还对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日本国民在物质生活感到富裕的同时,随着余暇和旅游消费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都希望回归大自然,迫切希望建立一个环境舒适、充分体现人与大自然协调的社会。
⑤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问题。
1950-1960年代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为代价的。
然而,面临资源枯竭特别是能源危机的威胁,不仅日本经济的新增长已成泡影,而且社会的未来也笼罩了一层乌云。
特别是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不仅严重破坏了日本的生活环境,影响了国民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增加了下一代人的经济负担,威胁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安全。
这样,从80年代后期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就尖锐地摆在了日本的面前,环境保护也就面临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
⑥地球环境问题。
由于大量地消耗资源和能源,人类在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建立了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严重地破坏了自然和生态平衡,造成了日趋严重的地球环境问题。
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地球温暖化、臭氧层破坏、酸性雨、森林资源减少、土地沙漠化、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生态平衡破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
地球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不仅在世界各国普遍发生,而且其影响也是全球性的。
地球环境问题既不是那一个国家自己的问题,也不是靠那一个国家自己就能解决的问题,必须由世界各国共同合作来解决。
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资源和能源,是地球环境问题的主要肇事者。
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必须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在解决地球环境问题方面起带头作用,并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必要的支持和援助。
2.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①环境基本法。
面临90年代环境问题的特点特别是日趋严峻的地球环境问题,必须把以前分别实施的公害对策、自然环境保护对策统一起来,形成一个由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各方面共同参加的环境保护体系,实施综合的环境行政。
为此,日本政府于1993年11月制订了《环境基本法》,这是一个在《公害对策基本法》和《自然环境保全法》基础上,全面体现政府环境政策的新法。
该法不仅详细规定了政府环境政策的基本理念、基本政策和经济措施,而且对制订实施环境基本计划和环境综合计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等,也都做出了具体规定。
②环境基本计划。
根据《环境基本法》,为全面而有计划地实施环保政策措施,日本政府于1994年12月制订了《环境基本计划》。
该计划根据国内外环境保护的形势,以20世纪初为目标,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和具体政策措施。
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主要有以下4点:第一,以环境负荷小的资源循环利用为基础,构筑环保型经济社会体系;第二,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和长期共存;第三,在公平负担环保费用的前提下,由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企业和个人共同参加环境保护;第四,推进国际环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