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半年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卷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248.35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上半年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2.B【解析】“因材施教”是指要从个体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有差别的教育,使其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材施教”最早由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孔子主张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

3.C【解析】1912-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并将学堂改为学校。“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它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另一方面,机体各部分也存在着互补的可能。这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况下仍然能与环境协调并继续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题干所述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C【解析】有些学生知道道德规范说明他们有一定的道德认识,他们也愿意遵守道德规范说明他们有良好的道德情感,但他们受个人的欲望支配而不能抗拒诱惑,做出违反道德规范的事,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的道德意志薄弱。

6.C【解析】儿童溺水时可采取的急救措施有:迅速清除溺水者口鼻内的淤泥、杂草,松懈内衣、裤带。救护者采取半跪姿势,让溺水者俯卧在救护者的膝盖上,使其头部下垂,按压其腹、背部,使溺水者口、咽及气管内的水控出,但控水时间不能太久。之后,迅速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

7.D【解析】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从而发现教育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8.B【解析】在对课外活动的任务、内容、组织形式、方法、时间、地点、进度等方面进行选择时,学生具有独立自主性。主要表现为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自己组织、设计、动手、找资料、做实验、搞活动,遇到困难、问题时自己思考分析。课外活动的自愿性是指课外活动是在课堂教学计划之外,学生自由选择参加的活动,强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选择。课外活动的灵活性体现在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组织形式两方面。课外活动的内容是根据活动的目的,从现有设备条件,辅导教师的特点、能力以及学生的不同需要出发确定的。活动的组织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小组活动、群众性的调查参观、个人活动等。课外活动的广泛性是指课外活动的内容不受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限制,是由组织者根据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学校的具体条件和学生的愿望要求确定的。

9.D【解析】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它是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非语言(图样、图解、符号等)的描述,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的新形象的过程。人阅读文艺作品或历史文献,工人看建筑或机械图纸,学生听教师对课文生动形象的描述时,头脑中出现的有关事物的形象,都属于再造想象。题干所述属于有意想象中的再造想象。

10.A【解析】A项属于认知策略中的复述策略;B项和D项属于资源管理策略;C项属于元认知策略。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

上的方法。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

11.D【解析】奥苏伯尔认为,学习应该是通过接受而发生,而不是通过发现。他把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方法称为讲授教学。讲授教学要遵循逐渐分化原则和综合贯通原则。奥苏伯尔提出了贯彻讲授教学原则的具体应用技术——设计先行组织者,这也是奥苏伯尔提出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

12.C【解析】趋避冲突也称接近-回避型冲突,指个体对一个事物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态度取向时,产生的内部动机冲突。对于英语脱口秀,既想参加,又怕讲不好被嘲笑,是趋避冲突。双趋冲突也称接近-接近型冲突,指当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两个有价值的目标时,因不能同时获得而产生的动机冲突。双避冲突也称回避-回避型冲突,指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躲避两个具有威胁性的事件或情境时,因不能同时避开而产生的动机冲突。多重趋避冲突也称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是指个体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都对个体既具有吸引力又具有排斥力,个体需要进行多种选择,审慎地权衡利弊时产生的冲突。

13.B【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感知活动,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让学生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题干中王老师的教学方式遵循了直观性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是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行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B【解析】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学校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点。题干所述属于校本课程。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他强调不同学科门类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和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设计的课程。国家课程是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它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

15.B【解析】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通常按照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16.A【解析】实习作业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该方法与实践探究法容易混淆。实践探究法更侧重于运用实践的方法获取新的知识。

17.A【解析】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加强学科的综合性;②设置综合课程;③增设综合实践活动。STEAM、创客教育、研学旅行等课程提供了多元、跨学科的学习情境,更突显综合性。

18.B【解析】分组教学也称分层教学,是按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文纳卡特制将课程分为两部分进行,一部分按学科进行,有学生个人自学读、写、算和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一部分是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以及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等活动来进行,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设计教学法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摒弃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室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上课时不再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问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总学习情况并接受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