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83.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

第一讲晚清史(1840-1894年)

总体特征:清朝封建制度日益腐败;英法美等主要西方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列强炮舰打开晚清国门,对华商品输出,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传统中国,晚清开始社会转型;经济结构开始变动;先进分子开始探索自强之路;中国近(现)代化的艰难起步。

一、政治:

1、社会性质、政局:鸦片战争(1840-1842),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开启;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中外反动力量暂时和好,联合绞杀太平天国;清朝政局变动,汉族官僚地位有所上升;

2、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①禁烟运动②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③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军事:八旗、绿营兵腐败,地方地主武装崛起,湘淮楚军成为剿灭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一批汉族将领担任地方督抚;洋务运动诞生近代新式海军和军事工业;军事、国防近代化起步。李鸿章在与左宗棠得海防陆防之争中取得优势,海军现代化率先起步。

4、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订南、附、黄、望、天、北、瑷等不平等条约,丧失大量国家主权,逐步半殖民地化;成立总理衙门,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同时外交也开始近代化二、经济结构变动: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家庭手工业破产、农产品产品化提高等);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建立;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民用机器工业,开启中国工业现代化;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三、思想、教育:天朝上国、华夷之辨思想受到一定冲击。新思潮萌发,林则徐、魏源、洪仁玕向西方学习: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没有引起知识分子共鸣,仅停留在器物层面;《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早期维新思想诞生;洋务派中体西用。农民革命思想达到顶峰,《天朝田亩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洋务派创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教育开始近代化。

四、社会生活:近代城市化起步,社会生活开始现代化。上海、武汉、天津等近代城市崛起;西方生活方式开始传入,通商口岸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逐渐多元化:西装传入、长袍马褂仍流行;西餐馆,面包房出现;租界出现西式住宅;第一条中国修筑的铁路:唐胥铁路,辛亥革命前,铁路网奠定基本格局; 1872年洋务派成立上海轮船招商局,近代航运业起步;1877年有线电报开办、 1882年电话传入,近代通讯也起步; 1872年申报1883《昭文新报》,近代传媒起步。

请用不同史观解读通商口岸、洋务运动

第二讲晚清史(1894-1912年)

总体特征: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要求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中国),世界体系形成最终形成;列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美德日崛起,两大军政集团形成;列强侵华政策从“瓜分”转为“以华制华”;清朝自我革新能力逐步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确立并不断深化;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西学东渐、西风东渐逐步深入,中国近(现)代化向政治体制扩展、社会生活进一步现代化。救亡图存开始成为社会潮流;中华民族开始觉醒。

一、政治:

1.民族危机严重,中华民族开始觉醒,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救亡图存:甲午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会大大加深,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成为政治运动,维新派号召救亡图存,兴民权设议院行君主立宪,开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矛盾激化、民教冲突严重,农民阶级发起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列强侵华政策被迫“瓜分”转为“以华制华”,先后扶植清王朝、袁世凯和多派军阀作为殖民工具。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清朝完全沦为列强工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正式合流,半殖民地半封建会确立并不断深化;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近代化,但皇族内阁、铁路国有进一步暴露其反动、腐败本质,清朝自我革新能力逐步丧失;立宪派离心、民主革命风起云涌;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专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化的丰碑。2、爱国军民救亡图存的斗争:黄海海战(邓世昌)、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军、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3、军事:清朝陆军近代化深入,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张之洞的湖北新军成为清朝的重要掘墓力量;但革命派忽视自身军事建设。4、外交:订马、辛等不平等条约,丧失大量主权,半殖民地社会加深、确立;门户开放,列强形成侵华同盟。5、民族:现代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开始形成;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思潮传入;梁启超、孙中山等少数先进分子的民族观开始从狭隘的汉族主体(如民族主义反清)转向广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如五族共和);

二、经济:

洋务运动破产。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列强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在华设厂开矿、设银行、修铁路、对清政治贷款。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三、思想:张蹇实业救国思潮;康梁严谭维新思潮,托古改制,宣传兴民权设议院行君主立宪。义和团盲目排外思想。章陈邹民主革命思潮,宣传西方自由平等博爱和民主共和;1905年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影响巨大。

四、社会生活:近代城市化、社会生活习俗进一步现代化:西餐成为时尚;报刊杂志众多:中外纪闻》《时务报》《民报》;习俗近代化:维新派发起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姻自由,革命派采用先生、同志等称呼,婚姻自主;丧礼简化;增加国庆、元旦等节日;改阳历。20世纪初期,上海出现汽车; 1909年,冯如第一架飞机;中国自行设计的京张铁路建成; 1896大清邮政局;20世纪初期,上海崇明无线电报、南京第一部市内电话、《新青年》;1905年第一步电影《定军山》。

请用不同史观解读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第三讲民国史(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1912——1927年)

总体特征:列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一战爆发,美日一度取得对华侵略优势;列强扶持北洋各派军阀,半殖民地化不断深化;十月革命、苏俄成立,世界政治潮流与现代化道路二元并立。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自由主义传播,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动摇;无产阶级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结合,中共诞生;中国近(现)代化向思想领域扩展,向西方学习转向以俄为师。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兴起。

一、政治:1、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开始北洋军阀统治黑暗,对内独裁,对外卖国,尊孔复古,企图复辟帝制;孙中山维护共和,进行反袁斗争,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连遭挫败;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在列强扶持、操控之下,各派军阀混战不朽,打到列强除军阀成为20年代的革命力量的共同目标。1919年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在共产国际帮助下,1921年中共诞生;中共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三大提出国共合作方针。1924年,国民党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民大革命开始,革命力量大联合,1926年北伐基本结束北洋军阀统治,但蒋汪等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

2、外交:袁世凯基本承认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华盛顿会议收回山东但九国公约重新形成列强的侵华同盟;北伐期间,国民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苏俄和共产国际支持中国革命、促成国共合作、援建黄埔军校,但也成为大革命后期中共右倾错误的重要因素。

3、军事:24年黄埔军校、25年国民革命军成立,革命力量第一次成立自己的军队,但中共忽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

二、经济:辛亥革命后,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为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诞生奠定经济、阶级基础。一战结束,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走向萧条。一战期间美国和日本加强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三、思想:1、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自由主义思潮,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传入并与工人运动结合,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1918年,李大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五四运动,促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2、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及中共革命纲领的关系)3、毛泽东思想的萌芽。《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强调农村革命,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四、社会生活:服饰:中山装、改良旗袍。公路修筑技术传入,汽车在大城市成为权贵、富商代步工具。20年代广播事业产生。自行车大街小巷出没;城市有轨电车出现; 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京-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新青年》杂志

第四讲民国史(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年)

总体特征:世界经济大危机、国际关系紧张、法西斯对内独裁对外扩张、局部战争不断、世界大战酝酿,西方自由主义与民主政治模式面临危机;苏联由新经济政策向斯大林模式过渡,两个五年计划展示苏式现代化道路的欣欣向荣。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较快发展。国共对峙,中国国内的也呈现两条现代化道路之争;九一八事变日本局部侵华,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国共由对峙逐步走向一致抗日。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并逐步走出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革命领导权逐步集中于毛泽东等洞悉国情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中心由南方转到北方。

一、政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两个政权对峙,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

1、1927年,中共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八七会议后,毛泽东等开始农村包围城市,摆脱左倾教条主义照搬苏联城市中心道路。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党政府名义上统一中国,但新军阀蒋桂阎冯征战不休。红军趁机迅速壮大,从毛泽东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建立起十多个革命根据地,并粉碎国民党三次围,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苏区工农武装割据硕果累累,但白区党中央仍然照搬苏式道路,大搞城市暴动,损失惨重;上海临时党中央被迫迁入中央苏区,博古及其左倾错误取代毛泽东正确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2、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的打击,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三省扶植伪满洲国、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5年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中日民族矛盾逐步成为主要矛盾;1935年中共长征途中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瓦窑堡会议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1936年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成;国共从分裂对峙逐步走向联合抗日

3、外交: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收回了关税自主权,对列强倾销商品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二、经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官僚资本主义产生;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反帝爱国运动;在革命根据地,毛泽东还领导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

三、思想: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主张农村包围城市,在中共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四、社会生活: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1935年《渔光曲》获国际声誉;风云儿女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传唱;《红色中华》、《中央日报》针锋相对。

第五讲民国史(国民政府后期1937--1949年)

总体特征:二战、反法西斯联盟取得战争胜利,战后雅尔塔体系形成,美苏由盟友变敌手,美苏冷战。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民族抗战打败日本。战后国共由由盟友变敌手,经过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中共取得解放战争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日本、国民政府在沦陷区和国统区实行经济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