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学

  • 格式:doc
  • 大小:9.95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学

中国近代史是指19世纪40年代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这一阶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史学。

自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到 1919 年“五四”运动前夜,是为中国近代史学的前期;自“五四”运动起,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其后期。前期,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兴起前。这个阶段的史学的特点,是史学家对民族危机的突出的时代感。龚自珍和魏源,作为史学家,首先表示出这种时代感。龚自珍主要着眼于国内封建统治的腐败,他的著作猛烈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魏源则不仅仅如此,还着眼于外侮的严重性,发愤撰写了当时中国和东方仅有的世界史地巨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第二阶段,从太平天国兴起到戊戌变法。这个阶段史学的特点,是鼓吹变法和历史必变的思想。王韬的《法国志略》、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倡言于前,康有为的《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考》、《日本明治变政考》、《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和谭嗣同的《仁学》宣扬于后,并成为戊戌维新的理论根据。第三阶段,从戊戌变法失败到“五四”运动前夜。这个阶段史学的特点,是鲜明地致力于革命思想的宣传。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章炳麟的史论和政论,以及李大钊在“五四”运动前发表的论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后期,中国史学出现了近代化的发展趋势。

其主要标志是:1.历史学研究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即从以研究统治阶级人物为重点转向以研究社会制度、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为重点;2.一些传统的历史观点受到了批判,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研究跟对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史的研究有了初步的联系,扩大了历史学的视野;

3.在史料运用方面也扩大了领域,古老的文化遗存、出土文献、佛道典籍、档案材料,以及域外材料和语言材料,极大地丰富了这个时期历史学的史料内涵;

4.用新的有系统的形式写的中外交通史、各种专门史和专门性的史学刊物相继出现。在中国史学的近代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参见“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而新考据学派在史学上也取得相当的进展,顾颉刚、胡适、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陈垣皆一代名家,各有成就。

按照中国史学界的习惯分法,中国近代史包括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80年的历史,即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

1840—1949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划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1840年英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42年8月,清政府在英国侵略者威逼下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随后,美国和法国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于是,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也发生了变化,其主要矛盾由封建社会农民和地主的矛盾变为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革命任务由过去农民反对地主阶级的统治变为人民大众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开始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激化了中国社会阶级矛盾,1851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1856年太平天国运动达到全盛时期。在太平军与清军激战时,英、法联合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清政府同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其间,沙俄乘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强占中国领土100多万平方公里。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太平天国运动坚持14年,势力达到18省,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者,最后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进攻下失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皇朝内部一部分具有买办资产阶级倾向的封建官僚,发起了洋务运动,目的在于加强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但它也有发展新的生产力,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进步作

用。19世纪70年代,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资于近代工业,产生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早在19世纪40、50年代,中国产业工人即在外国资本在华企业中产生,经过60年代的洋务运动,70年代民族企业的兴起,其人数不断增加。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使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和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1884—1885年,法国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1894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了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1895年清政府战败乞和,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法战争,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在中日甲午战争所引起的严重民族危机刺激下,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了戊戌变法运动,要求逐步变封建的中国为资本主义的中国,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但资产阶级改良派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害怕广大人民群众,它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戊戌变法失败后,爆发了以农民为主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它为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起了很大作用。1900年,英、法、德、俄、美、奥、日、意八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和进一步瓜分中国,联合出兵侵略中国,于1901年9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此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随之兴起。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皇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产生了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民主主义觉悟。但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造成了辛亥革命的失败。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建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坚持革命斗争,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维护临时约法,但都失败了。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陷入绝境。

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新的社会力量随之而生长和发展,中国工人阶级成长壮大。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和世界革命高潮影响下,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独立地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决定性作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发挥了领导和骨干作用,表明五四运动不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延续,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干部上准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从此,中国革命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进。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制定了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领导了工人运动和各界群众运动,开展了对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的联合战线工作,为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做了准备。1924年到1927年,国共合作发动了以打倒北洋军阀为直接目标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和国民革命高潮的开始。1925年爆发了五卅运动,掀起了国民革命的高潮。随着革命运动的发展,统一战线内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日益激化,蒋介石制造的“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是这一斗争的主要表现,国民革命在胜利发展中潜伏着危机。1926年7月开始的北伐战争,从广东迅速进展到长江流域,打垮了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势力,工农运动迅猛发展。在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加紧干涉的情况下,蒋介石勾结帝国主义和大资产阶级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接着武汉汪精卫集团由动摇转向反动,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改。国民党叛变革命后,建立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反动统治。经过1928年“二次北伐”和东北“易帜”,国民党统治扩展到全国。在严峻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克服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发动和领导了各地的武装起义,创建了工农红军,提出了苏维埃政权的口号,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