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顿的科学的精神气质
- 格式:pdf
- 大小:348.77 KB
- 文档页数:5
科学的精神气质与科学活动中的失范现象
阳平坚,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院,100871
摘要:本文对默顿提出的科学的精神气质的产生背景及以“公”为核的内涵进行
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对科学活动中的失范现象的根源和本质进行分析,从科学的
精神气质层面提出避规科学活动中的失范的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科学的
精神气质培育和规避科学失范的建议。
关键词:科学的精神气质;科学活动;理想状态;失范;学术道德
概述
科学活动的社会规范,是指“有感情情调的一套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综
合。” 由美国科学社会学之父默顿(Robert King Motern)提出。它包括了“普
遍主义(universalism)、”“公有主义(communism)”、“非谋利性
(disinterestedness)”和“有组织的怀疑主义(organized skepticism)”四
类制度性必需的规范。在上世纪30-40年代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默顿提出的科学规范理论为学术各界、各学科、各学派结成广泛的反法西斯联盟发挥了巨大作用,
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认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政治威胁科学自主性的背景被
慢慢削弱,以英国科学社会学家马尔凯(Mulkay)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默顿的学
说提出了质疑和批评。正是在这种批评与辩驳的论战中,莫顿学派修正和发展了
科学规范论。此后,各个学派的学者又从不同的角度,对默顿学派的科学规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补遗、修正、重构甚至批判,进一步丰富了科学的精神气质的内
涵。
科学的精神气质之内涵
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一文中对前述的四类科学精神气质进行了比较详尽的阐述。他认为:①所谓普遍主义,即科学是客观的,非个人的。其含义主要可以
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是评价科学知识的唯一标准是其与观察和早已被证实
了的知识相一致的客观原理,而与知识发现者或创造人的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无
关;第二是科学向一切有才之人开放,即任何人都等同的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机
会,科学职业选择和评价的唯一标准是从业者的表现及其研究成果质量。②所谓公有主义,即科学发现是全社会协作的产物,它们是科学共同体和全社会的公有
财产,不属于任何个人;发现者对知识“财产”的要求仅限于获得“承认”和“尊
重”,而没有任何特权,不能随意使用和处臵它们。也就是说,科学界对科学创
造的“产权”与当代主流经济学界所主张的“产权”含义大相径庭。③所谓无私
利性,即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唯一目的是发展科学知识而不是任何个人利益。④所谓有组织的怀疑主义,即科学家对于自己和别人的工作都不要轻信,而应该
持一种有根据的怀疑和批判态度。默顿认为,这一条既是科学方法论的要求,也是科学体制的要求。这也与我们科学研究活动中倡导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的怀疑探索精神一脉相承。
尽管默顿及巴伯、斯托勒、米特罗夫、齐曼等后人又分别对科学规范进行了补充,增加了比如创新性、谦虚、理性精神、情感中立性、客观性、概括性和无偏见性
等条目。但是总体来说,默顿最初搭建的科学的精神气质的框架及其内涵并没有
改变。即“普遍主义”规范规定科学及科学人适用普适的普遍标准;“公有主义”
规范防范个人及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对科学的干扰;“非谋利性”规范调控科学家
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有组织的怀疑主义”规范告诫科学者要始终一种批判的精神来对待自己及他们的科学成果。科林斯在《科学社会学中的知识、规范和规
则》(1982) 一文中也指出:“由于缺乏充分的比较研究,我要说我相信学院科学
比其他的专门职业展现出更多的普遍主义、公有主义、非谋利性和有组织的怀疑
主义。我相信这些规范特别是普遍主义规范,是科学中和其他大部分公共生活领
域中公正的和适当的行为规定。”
从以上的阐述不难看出,默顿提出的科学规范(即科学的精神气质)在某种程度
是一种其个人对科学活动及科学从业者的理想状态的描述。也就是说,默顿期待
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它本身具有一种不可完全检验的特
性。它的本质是一种“应然”状态,而非“实然”。20世纪60-70年代,许多
学者从经验研究的角度指出科学界并非一直遵守默顿规范的事实,从而否定莫顿规范的合理性,这其实是对默顿的一种误解。就如实际验证中并不存在物理学上
经常假设的理想气体和光滑平面,而是只能无限接近其假设条件一样。但是这种
非“实然”的状态并不能作为否认物理学相关理论的理由。
因此,默顿的科学规范的内涵其实是一种作者对科学活动和科学活动者的良好愿
望和崇高理想。这个理想的基石和核心就是一个“公”字。相对于永无止境的科学追求来说,个人是私,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也是私。在科学活动中,最高的理想
就是忘记私的存在,即忘我的追求“公”理。默顿的普遍主义规范要求科学人以
“公”为标准;公有主义规范要求科学人对待科学成果以“公”为大;无私利性
规范要求科学人从事科学活动以“公”为动机;有组织的怀疑主义规范要求科学
者以“公”心(理性怀疑)而非私心(感性坚持)去审视个人和他人的科学成果。综上,科学的精神气质的内涵和本质其实就是以“公”为上。
科学失范的本质与根源
科学失范主要是指在科学研究者在科学活动中存在的违反科学规范与道德的行为。伪造或篡改原始实验数据和研究成果、抄袭和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对成果
进行夸张评价和宣传、同行评议中某些评议人弄虚作假、成果运用中的失范行为
等是今日最为常见的科学失范行为。
科学活动者伊始就受到世人的尊重和景仰。即使是在科学研究成熟职业化的今
天,创造精神财富的科学活动者仍然比创造物质财富的其他职业受到更多的尊敬。但是在这个受人敬重的群体中,科学失范的案例还是比比皆是。美国国家科
学基金会总监察长办公室(OIG)统计的1989年3月1日—1998年7月31日近10
年期间359个科学失范指控案件,出现最多的是剽窃,占31%;在提交的申请书或
报告中弄虚作假的占11%。我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每年收到的申诉和举报也与日俱增。主要内容涉及专家评审不公、申请项目弄虚作假、剽窃和侵犯他人知识
产权、滥用科学基金、受资助单位及基金委内部管理问题等。且不说还有因为种
种原因不少的失范行为并未通过上述形式举报或申诉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没有通过适当方式公开揭露出来。
王锋将科学活动的失范产生分解为四个阶段,即课题申请、课题评审立项、课题
研究、成果发表应用和评价。认为在科学活动的四个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各种各样
的失范行为。也有许多研究者对科学失范的原因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有研究
者认为科学活动者缺乏科学道德素养、存在人格缺陷、急功近利、过分追逐名利、畏惧权势是产生科学不端行为的主要原因。也有人从科学研究体制、职称评价标
准以及学术官僚化、学术环境与氛围不良等外在的因素对科学失范的原因进行分
析。以上各种分析和总结都有一定的道理,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对科学失范的
本质和根源进行探索。
本文认为,科学失范的本质是科学活动者在科学活动中忘公求私,公大于私,公私不分等。今天科学活动的时代背景已经与默顿科学规范产生时的背景大为不
同。科学研究很大程度变成了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因此科学失范的
本质其实就是科学活动者的个人目的与科学活动的目的不具有一致性时,科学活
动者为追求个人“私”的目的而产生的伤害科学活动“公”的属性的行为。一个
最简单的例子,国家组织“嫦娥登月计划”的目的是发展空间科学与技术,争取早日成为太空强国;而参与科学计划的研究者的个人目的可能是养家糊口、职称
评定等;在追求个人的“私”有目的的内在需求和外在的监督机制不尽完善,以
及个人科学道德情操不坚定的组合下,科学失范现象在所难免。
因此科学失范的根源可以总结如下:
第一,国家对科学活动者个人物质生活的投入不够。中国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也有“耕者有其田”的大同理想,深入而言就是“学者有其粟”,即给研
究者吃饱饭。很难想象让一个月领2000多块钱工资的30来岁需要养家糊口的北
京青年高校教师不去想赚钱和评职称(职称上去了,收入自然提高了)。如前文
所述,科学规范是一种“应然”的理想状态,那么让科学从业者饿着肚子去追求
一种崇高的礼节——为科学而“公”,确实有点勉为其难。
第二,科学活动者在接受科学研究培训过程中所接受的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科
学献身精神以及高尚情操的教育和熏陶不够。目前的科学人员训练过程,普遍的
重专业,轻道德;重成果,轻熏陶,特别是科学高尚情操的熏陶。正如许多研究
者所指出,有不少的科学失范是处于个人私欲膨胀、贪婪而产生。如果说科学研
究者为了个人的生存,在科学活动中求“私”失范可悲(社会可悲)而可以理解的话,后一种因为贪婪金钱、贪婪权力、贪婪学术霸权而造成的科学失范则实在
可恨。
第三,科学研究的管理和组织体制不合理,监督机制缺乏。这一点已经有不少的
研究者专门做出过深入的探讨和论述。从科研项目的组织和管理、科研经费的分
配、科研人员职称评定、科研人员官僚化、科研机构行政化等方面,一一指出其弊端并提出了建议。特别是对目前中国目前科研经费的管理和分配,口诛笔伐,
为数众多。而对科学研究活动的监督机制和制度的建设,以及惩罚机制的落实等
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科学的精神气质与失范预防
从事科学研究是一个崇高的追求理想的过程。默顿提出的科学的精神气质,也是
一种对科学活动者的“理想状态”的美好愿望。在社会分工日益复杂、目的利益日益多样化的今天,重新强调以“公”为核心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尤为重要。但是
科学的精神气质绝不能成为一根套在科学活动者脖子上的绳索,不能让科学研究
者在科学研究中因为对“公”和“私”的追求抉择而负担过重。在这一点上,我
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远低于国民平均寿命以及许多知识分子英年早逝或者走
向自杀之路的现象应该特别引起各界重视。千年之前杜甫就曾发出感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今天科学活动者也至少应该在吃饱穿暖的前
提下,再进行崇高的、无止境的科学的精神气质的追求。
顺延科学的精神气质的内涵,对科学失范的防范则显而易见。第一,需要大幅度
的提高科学活动者的个人收入水平。让所有的知识分子及其家人在没有生活之忧
的状态下,去追求崇高的科学理想和知识创造。第二,在科学研究人员的训练过程中,加大对即将成为科学研究人员的科学情操、学术道德、高尚品质、奉献精
神等方面的教育和熏陶。让科学活动者在满足个人(家人)生活无忧的前提下,
将追求为“公”的科学精神作为最高的持续理想。第三,不断完善和改进科学活
动的组织和管理的体制,完善各类科学活动技术规范和监督、惩罚机制。即不仅
要遏止内在的主观失范,还要尽一且可能的遏止技术性科学失范案例的产生。特别强调一个好的科学体制,是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科学氛围的最好途径。
结论与建议
在分析默顿科学规范的产生背景以及分析其内涵的基础上,提炼出了科学的精神气质以“公”为上的内涵。并指出科学的精神气质是一种“应然”的理想状态,
是所有科学活动者追求的最高境界。科学活动中与理想的科学的精神气质不相符
合的事例并不能否定科学规范的合理性和科学活动者追求的崇高性。
科学失范的本质是科学活动中的“公”“私”取舍出现偏差。防范科学活动中的
失范现象应该从确保科学研究人员的生活无忧、加强对科学人员培训过程中的道德情操教育和熏陶以及完善科学研究的组织和管理体制三个方面入手。以上三个
方面是一个系统过程,相互影响和制约,需要系统思考,统筹安排,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Collins H M. Knowledge, Norms and Rules in t he Sociology of Science
[J].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1982 (Vol.12):301.
樊洪业. 科研作伪行为及其辨识与防范[J];自然辩证法通讯, 1994,(01).
江秀乐; 权文涛. 近代科学的精神气质及其文化背景和希腊来源[J];自然辩证
法研究, 2006,(08).
李红芳. 近年科学越轨问题研究评述[J];科技导报, 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