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唐朝真的盛行“以肥为美”吗?
- 格式:docx
- 大小:6.80 KB
- 文档页数:4
唐朝以胖为美的诗句唐朝时期,胖的体型被视为健康、富裕和美丽的象征,因此,在诗词中也经常出现与胖相关的描写和赞美。
以下是一些关于唐朝以胖为美的诗句:1. 白居易的《赋得肥羊》中写道:“胖如巨蟒状,健若龙虎生。
” 描述了羔羊胖乎乎的模样,通过胖的形象,表现出生命力的旺盛和强壮。
2. 杜甫的《遣怀》中写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其中,“停车坐爱枫林晚”中“坐”字的笔画形似坐下的人的形状,而“坐”字与“胖”字的发音相近,表达了对胖人的喜爱。
3.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中间要人扶持,镜里自横波。
” 描述了草原之上的自然景观,同时也运用了“镜里自横波”这一词句,形容胖人发福的形象,表达了对胖的赞美。
4. 韩愈的《陶渊明集序》中写到:“胖则先生肥,沉而不滞,和气致祥,威凤不翔,兔跃横山,狐奔穴林,俄而为风,忽而为雨,公差其静,良时其愈。
” 描述了贤人胖的好处,如兔子跳跃、狐狸奔跑等动物的自由自在,风雨随意等,以及贤人肥胖所具有的和气致祥的特点。
5.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描述了眺望山水之美,而“欲窮千里目”一句,常常用来赞美胖人视力好,能看得更远,表现出对胖的优点和赞赏。
6. 杜甫的《胡马依北风》中写到:“战栗空城市,因循委阻兮。
长戈可及手,余音绕梁斯。
” 描述了在战乱中的士兵们,其中“朱轮华盖”中的“华盖”即指用于遮阳的帐篷,而在“华盖之下”说的则是指高高的马鞍,“华盖”与“鼓腩”发音相近,因此也可以理解为在夏日时赞美一个人有大肚子,就像有了自然的遮阳帐篷一样好。
7. 白居易的《好事近》中写到:“青衫招客日,白马贺人来,汝腹有琵琶,我头有杏花。
” 这首诗描写了宴会和交际的场面,其中“汝腹有琵琶,我头有杏花”这一句,用琵琶隐喻宾客丰满的肚子,杏花形容自己的头发在春天变得更加丰满,是赞美胖人的优美诗句。
唐朝人的审美到底是什么样的?看不同阶段唐朝审美的特点唐朝真的如我们所了解的那样“以胖为美”吗?唐朝的胖是什么程度才会称得上是美呢?唐朝的杨贵妃是那样的体态丰盈,被称得上四大美女之一,还深得皇帝的万千宠爱,这样似乎给我们一种错觉就是:唐朝的男人都喜欢胖胖的女子,那种瘦瘦的,像汉朝的赵飞燕那样的皮包骨的女子好像不受待见。
其实不然,纵观历史,没有一个朝代不是对女子的身材有严格要求的,唐朝也是以“瘦”为美的,除了杨贵妃所处的盛唐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人们吃的好了,女子也就胖了起来,他们对待女子的审美观也发生了变化。
其实,就算是“以胖为美”,唐朝也不是那种胖的很多、越胖越好的审美标准。
杨贵妃的“胖”是微胖,体态丰盈,圆润的美,而且贵妃能歌善舞,一舞一姿都能展现曲线的美。
所以,如果你认为唐朝一直是个“以胖为美”的朝代,那就是一叶障目了。
唐朝的审美史只能说,胖过,才是准确的描述。
为什么说“胖过”呢?是因为唐朝的审美史经历了大致“以瘦为美”——“以胖为美”——“以瘦为美”的过程。
不同的历史阶段审美标准受不同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一、不同时期唐人审美观念的特点初唐时期的一只鸡都拎不起来的骨感审美。
在描绘唐朝初期的《步辇图》中,九个身形纤细的宫女簇拥着李世民行走,有举扇子的、打着伞盖的、还有抬辇子的......她们的腰走路的时候犹如柳条扭来扭去,身姿就像细柳拂风一样飘飘荡荡。
像这样的女子,几个人抬着一个李世民想想都吃力,她们自己都不一定吃的饱饭呢,还要抬车子。
有记载说唐朝初期的女子为了保持身材,吃饭很少,纤瘦的连一只鸡都拎不起来。
所以唐诗里多是“细腰”、“窈窕”的词语出现,可见,像《步辇图》中的九个宫女那样纤瘦的女子在初唐普遍可见。
中唐时期的圆润、壮硕审美。
唐朝的王室血统是混有胡人鲜卑族的汉族人,朱熹就曾到:“唐源流出于夷狄”,认为统治集团自身带有胡人的生活习性,胡化程度也很大。
因此,胡风的生活习惯便在统治阶级内部盛行,进而通过政治影响力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民众的生活习性。
唐朝女孩的身材特点
《说说唐朝女孩的身材特点》
咱今天就来唠唠唐朝女孩的身材特点。
你可别小瞧了这话题,这里头门道可多着呢!
在唐朝啊,女孩们的身材那可真是有特色。
跟咱现在追求的瘦高个儿可不一样。
那时候啊,丰腴圆润才是美呢!
你想想,一个个唐朝女孩那都是珠圆玉润的,圆圆的脸蛋儿红扑扑的,就像那熟透的苹果,看着就喜庆。
胳膊腿儿也不是麻杆儿似的,而是肉肉的,看着就有福气。
这要是放在现在,兴许有些人还觉得胖了,但在唐朝,那可是美的象征。
为啥唐朝人就喜欢这丰腴的身材呢?我觉着啊,可能是那时候生活条件好啊。
唐朝盛世,大家吃得好穿得好,姑娘们自然就长得胖乎乎的。
而且啊,胖点显得富态,一看家里就不缺吃穿。
再者说,胖姑娘们看着也喜庆呀,笑容满面的,让人看着就开心。
你再看看那唐朝的仕女图,上面的女孩子一个个都是体态丰盈,那小腰虽说不似咱现在的“A4 腰”,但也是别有一番韵味。
那丰满的身材配上华丽的衣裳,真是美不胜收。
咱要是生活在唐朝,估计也不用天天喊着减肥了。
该吃吃该喝喝,胖点没关系,咱也是美女一枚。
说不定还能因为这胖乎乎的身材被选为贵妃呢!哈哈,开个玩笑。
不过话说回来,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审美标准。
唐朝喜欢丰腴,现代追求苗条,但不管啥时候,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咱也别为了迎合所谓的审美去拼命节食或者过度运动,把自己身体搞坏了可不值当。
唐朝女孩的身材特点,那是时代的印记。
让我们透过历史的长河,去欣赏那个时代独特的美丽。
想象一下,如果能穿越回去,看看满大街胖乎乎的唐朝美女,那该是多有意思的一件事啊!。
杨贵妃体态丰腴之谜 唐代以肥为美,世人公认,唐朝第一美人杨贵妃身材就很丰腴。
据野史考证称:杨贵妃身高 1.64 米,体重 138 斤,也有说杨贵妃身高 1.55 米,体重 120 斤的,但杨贵妃究竟有多胖,至今无法考证,只能从唐代诗词 、书画、雕塑、陶俑及各类艺术作品中寻得一丝痕迹。
比如唐人绘制的《贵 妃出浴图》就给后人留下了尺幅春光。
“环肥燕瘦”这一成语的来源据说也与杨贵妃有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
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 身材丰腴, 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身材清瘦, 这两位历史上有名美人的胖与瘦, 被苏轼老先生用来比喻书法作品风格各有所长, 苏轼在 《孙莘老求墨妙言诗》 言: “杜陵评书贵瘦硬, 此论未公吾不凭, 短长肥瘦各有态, 飞瘦谁敢憎。
” 美人的胖瘦本与书法隔着十万八千里, 居然也被苏老先生联系到了一块, 真是够 别出心裁。
此后,“环肥燕瘦”这一成语也就流传开了,不过慢慢跟 书法毫无瓜葛了,回归到它最本真的含义,说的就是女人的身材。
另有白居易 的《长恨歌 》,虽说对杨贵妃肥与不肥没有多描述,但一句 “ 温泉水滑洗凝脂 ”,可让人从字里行间体会到杨贵妃的丰腴。
周�的《簪花仕女图》被称作是“唐朝女子的符号”,也 让唐朝女人的壮硕与丰美,如一朵恣意盛开的花,鲜活、饱满地滋养了无数唐代 人的眼睛。
其实唐朝不仅女人肥,男人也肥,杨贵妃的干儿子安禄山就是其中的 一个,据《旧唐书・安禄山传》记载:“禄山晚年益肥胖,腹垂过 膝, 重三百三十斤……至玄宗前作‘胡旋舞’, 疾如风 焉。
唐代“以肥胖为美”的说法关于唐代以肥胖为美的说法关于唐代以肥胖为美的说法相沿已久,俨然成了人们的文化常识.但是史书上从来没有如此说过.人们认为唐代以肥胖为美 ,主要是根据杨贵妃的体态和唐人的仕女画,再加上后人的文学作品所得出的结论.但是历史真的经不起细读,后人的说法俨然不具有较大的说服力.我们要想知道唐朝是否以肥胖为美 ,还是看看唐人的作品.首先,我们看看唐人的诗歌.唐代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我们一提起诗歌,马上会想起唐诗,可见唐诗是唐人最受欢迎的写作方式.通过阅读唐诗,我们发现,其实诗人们还是喜欢身量苗条的女子.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白居易了,白居易此人极为风流,他从刑部侍郎的位置上致仕以后,在洛阳盖了一间别墅,颐养天年,逍遥自在.他在>说: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有堂有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须飘然.诗人风流,自然少不了佳人.白居易便有两个侍妾,一个善歌,名叫樊素;另一个善舞,名叫小蛮.唐孟棨>记载:白尚书(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姬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我们今天也常用小蛮腰来形容女子的身材苗条,腰围纤细.可是别忘了, 小蛮正是唐朝人,她的腰像杨柳一样纤细,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才得到白居易的喜爱.如果白居易喜欢丰腴的女子,也就不会如此写了.此外,我们再来看看贯休的诗,他在>里写道: 鼎佩金章,泪眼看风枝.却思食藜藿,身作屠沽儿.负米无远近,所希升斗归.为人无贵贱,莫学鸡狗肥.斯言如不忘,别更无光辉.斯言如或忘,即安用人为. 为人无贵贱,莫学鸡狗肥即是强调了无论尊贵之身,还是卑贱之躯都不应该向鸡狗一样只顾吃喝,养成肥胖的躯体.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人喜欢纤细的审美取向.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的记载,根据>.>等唐代文献材料记载,唐玄宗之子李亨,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他在当太子的时候,因为权相李林甫的诬陷,所以整天战战兢兢.他整天发愁,须发皆白,并且杜绝一切声色娱乐,看起来十分清苦.唐玄宗看到儿子的悲惨生活以后,也颇为心酸.于是就派高力士让京兆尹选人间女子细长白者五人,将以赐太子 .给太子选取佳丽当然是要美女,如果当时果真是以肥胖为美 ,这五个女子显然是不符合标准的.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一下,文献中特别强调细长白者 ,光细还不够,还要长.这就是说明人们认为身材修长,腰围纤细,皮肤白皙的女子才是美女.这和今天的审美标准已经很接近了.那么,你也许会说,不对啊,杨玉环是四大美人之一,她不是很胖吗?事实上,关于杨贵妃身材肥胖,文献中确有记载.如>说她素有肉体,至夏苦热 .但是杨贵妃再胖也不可能胖到哪里去,顶多是微胖而已,何以知之?我们再来看另一文献,根据>记载微有肌也什么是肌 ,>说: 肌,肉也. 而唐人诗句里出现的肌多指肌肤,如杜甫>里云肌理细腻骨肉匀 ,杜牧>云一肌一容 ,李朝威>云肌肤之所浸渍 .所以微有肌也就是说稍微有点肌肤,可见就是微胖.况且我们知道,杨贵妃经常要跳>,如果身材过于肥胖,是无论如何也跳不动的.至于说她体胖惧热,更是事出有因,同样是>记载, 每宿酒初消,多苦肺热 ,她有肺热的毛病,所以清晨经常要到花园里去吮吸露珠,滋润喉咙.另外,每到夏天,她还要在嘴里含一块清凉的玉鱼.这些材料都说明杨贵妃根本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胖,只是微胖而已,至于说她体胖惧热更是无稽之谈,微胖基本是不会太热的,之所以体热是因为她自身体质的原因,我们不可把二者习惯性地联系起来.我们今天常使用一个成语,就是环肥燕瘦 .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经过专家考证,这种说法始于苏轼.他在>写道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增! 于是环肥燕瘦这一成语便流行开来了,这样二者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知道苏轼本人的体形不算高大,且非常喜欢吃肉,所以肥胖是免不了的.他的肥胖是出了名的,为此还多次遭到别人的调侃.苏轼在这里突出环肥燕瘦 ,恐怕也是因为自己体胖,故想把杨贵妃引为同调吧!但苏轼无论如何是没有见过杨贵妃的,因此他臆想杜撰的成分较大.而李白则是见过杨贵妃本人的,他也写诗描写过杨贵妃的美.如在>的第二首写道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依红装. 赵飞燕的身材是历史上出了名的,能够跳掌上舞 ,可见是多么的苗条.而李白在这里将杨贵妃比作赵飞燕,如果杨贵妃果真很胖的话,李白把她比作赵飞燕多少是有些不合适的,还有点讽刺意味.既然如此,杨贵妃为何不发怒呢?我们知道李白写完诗以后,杨贵妃还是很高兴的.此外,如果文字记载不可靠的话,我们不妨看看唐人的宫廷画和仕女图.我们以阎立本的>和周昉的>为例.在>里,共有九个仕女簇拥着唐太宗前进,有抬撵的.打伞盖的.执扇的,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些宫女的身材都是非常纤细的,根本谈不上肥胖.即便在周昉的>里,一些女子体态略显丰腴,但那不过是已婚的贵族妇女的雍容华贵罢了,况且她们都是些少妇,已经不是二八妙龄的少女了.再退一万步说,这些妇女尽管丰腴,但体态还是很轻盈的.我们也可以想见,我们常常说盛唐 ,但唐代的盛世的却没有多长时间,大部分还是衰落的.况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即便再是盛世也不能和我们今天比,在今天尚有吃不饱饭的情况,何况唐朝呢?即便唐朝有过以肥胖为美的审美风格,也不是普遍的,仅限于贵族,且多是已婚妇女,但她们再胖,也只是微胖而已.至于说普通人家的女子,能够吃饱饭已经不错了,还怎么能奢求丰腴呢?这也是我们所看到的>的宫女形象和白居易笔下杨柳小蛮腰的小蛮为何那么纤细的原因.因为她们都是出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代表了一般老百姓家女子的形象.。
追溯唐朝历史上的胖美人_武则天唐朝是历史上最开放的朝代,唐朝有着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唐朝在世界上的影响深远,甚至到今天我们依然在某些方面望尘莫及,徒生感慨。
盛唐时期女人以胖为美,这一点毫无疑义,让我们翻开历史的卷轴,穿越千年去追忆盛唐丽人的风采。
1.有迹可寻的唐代丽人1.1仕女图中的唐代丽人1.1.1《虢国夫人游春图》,纵51.8厘米,横148厘米,辽宁省博物馆。
此图为宋摹本,原作已失,摹本犹存盛唐风貌。
此图描绘的是天宝十一年,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妹盛装出游。
画面描写了一个在行进中的行列,人马疏密有度,以少胜多。
1.1.2《捣练图》纵51.8厘米,横140.8厘米,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捣练图》是唐代画家张萱之作。
此图描绘了唐代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
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人物造型丰腴。
1.1.3《簪花仕女图》纵46厘米,横180厘米,辽宁省博物馆。
画中贵妇身披透明轻纱,内着长裙,体态丰腴端庄,雍容华贵。
1.1.4《宫乐图》纵48.7厘米,横69.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描绘的是后宫嫔妃围坐于一张巨型的方桌四周,她们圆润的脸上洋溢着幸福、洒脱、自然。
1.2栩栩如生的唐代陶俑这是一件唐彩绘贵妇俑,此陶俑乍看之下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但细细赏之,便可发现其虽经历史的洗礼,陶俑身上描绘的纹饰所剩无几,脸部的彩绘也将消失殆尽,却难掩其雍容气度。
其稍显慵懒的造型,丰肥的脸颊,宽大的长裙下丰满的身形以及嘴角微微显露出的满足的微笑,突显出其养尊处优、雍容华贵的气质。
1.3古玉美女这是一件唐代玉圆雕女俑,从她丰腴的脸颊和稍显宽大的长袍可以看出唐朝时期人们的审美倾向。
1.4.1武则天唐代历史上最引人注目、最具争议、最成功的女人,就属武则天了。
据《旧唐书外戚传》载:公主丰硕,方额广颐,多权略,则天以为类己。
《资治通鉴》亦载:公主方额广颐,多权略,太后以为类己。
杨贵妃体态丰腴之谜杨贵妃体态丰腴之谜唐代以肥为美,世人公认,唐朝第一美人杨贵妃身材就很丰腴。
据野史考证称:杨贵妃身高1.64米,体重138斤,也有说杨贵妃身高1.55米,体重120斤的,但杨贵妃究竟有多胖,至今无法考证,只能从唐代诗词、书画、雕塑、陶俑及各类艺术作品中寻得一丝痕迹。
比如唐人绘制的《贵妃出浴图》就给后人留下了尺幅春光。
“环肥燕瘦”这一成语的来源据说也与杨贵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身材丰腴,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身材清瘦,这两位历史上有名美人的胖与瘦,被苏轼老先生用来比喻书法作品风格各有所长,苏轼在《孙莘老求墨妙言诗》言:“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飞瘦谁敢憎。
”美人的胖瘦本与书法隔着十万八千里,居然也被苏老先生联系到了一块,真是够别出心裁。
此后,“环肥燕瘦”这一成语也就流传开了,不过慢慢跟书法毫无瓜葛了,回归到它最本真的含义,说的就是女人的身材。
另有白居易的《长恨歌》,虽说对杨贵妃肥与不肥没有多描述,但一句“温泉水滑洗凝脂”,可让人从字里行间体会到杨贵妃的丰腴。
周�的《簪花仕女图》被称作是“唐朝女子的符号”,也让唐朝女人的壮硕与丰美,如一朵恣意盛开的花,鲜活、饱满地滋养了无数唐代人的眼睛。
其实唐朝不仅女人肥,男人也肥,杨贵妃的干儿子安禄山就是其中的一个,据《旧唐书・安禄山传》记载:“禄山晚年益肥胖,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
”三百三十斤,居然跳“胡旋舞”还能疾如风,真不可思议。
更让人疑惑的是:唐人为何以肥为美呢?唐朝是个富有的朝代,杜甫有诗记载“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国家繁荣昌盛,人们丰衣足食,大多可放开肚皮畅快淋漓地吃香喝辣,具备了身强体壮的外在条件,也就保持了健康丰满的体格。
“环肥”之美,兴于盛唐,起自北方。
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独孤如愿,李唐皇室的血统中至少有一半是鲜卑血统,李唐王室由鲜卑游牧部落的关陇军事集团起家入主中原后,依然是保持着游牧生活的一些习性的`,喜欢欣赏牡丹,热爱肥臀大马,崇尚壮硕之美。
唐朝为什么以胖为美阅读题答案《唐朝为什么以胖为美》阅读原文①如果去观赏唐代绘画、雕塑、陶俑及其他各类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形象,留给大家最突出的印象,也一定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
丰肥浓丽即丰满、肥硕、浓艳、亮丽,热烈放姿即穿着袒露、自信张扬的表情姿态。
虽然仔细观察,唐代三百年间的女性形象也有一个由清秀到丰肥、穿着由拘谨到开放的渐变过程,但是,给人视觉冲击力最强、最具感染力和令人过目难忘的,还是那些盛唐时期姿态万千、装束大胆、乐观向上的胖美人形象。
②几千年来,中国有着“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念。
在这一观念影响下,工匠们仿照“生人”的模样精心塑造了唐朝的女性形象。
综观留存下来的美女雕像和图画,虽然工艺有别,年龄有少女、少妇之差,但大多面如满月、丰颊秀眉、腰肢圆浑,其装扮袒露而大胆。
即使被今人誉之为中国古代第一美人的“捧杯侍女”,除了婀娜的捧杯姿态与众不同之外,其基本特征仍然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
③显然,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现实生活都清晰地反映出,唐人的确崇尚“丰肥浓丽、热烈放姿”。
这与汉代和古代大多数时期人们欣赏窈窕淑女含蓄内向的审美观不同,并形成了唐代的“另类”审美眼光。
然而,这种“另类”和有悖于传统的丰肥之美的魅力,不仅丝毫不逊色于传统的苗条和骨感,而且更具生命力和向上的朝气。
其实,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唐人的“另类”审美正是那个如日中天时代的必然特点。
④首先,唐代繁荣昌盛、丰衣足食,正如诗圣杜甫诗句所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人们有条件吃饱穿暖保持健康丰满的体格。
其次,唐代开放兼容并包。
国力强盛与文明发达,使唐人充满自信,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与唐交往的国家有130多个。
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使唐人不拘于传统,眼界开阔,热烈放姿。
第三,统治者的血统也决定了唐人对健硕的体魄更易亲近。
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独孤如愿,也就是说李唐皇室的血统中至少有一半是鲜卑血统,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造就和需要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
辨析唐代的“以胖为美”摘要:唐代是我国封建时代的顶峰,女性审美观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以胖为美”的独特趋向。
本文欲对以肥为美进行辨析,说明其并非越肥越美。
同时探析唐代女性审美观的变化及其原因。
关键词:唐代;女性;审美观中国人常说:环肥燕瘦。
人们提起唐代女性的审美特点首先就是丰腴艳丽,普遍认为“以胖为美”是唐代社会审美观上的共识。
大量的出土陶俑和壁画也可以发现其间女性形象较之魏晋以来的确丰满了许多,但是这种风气是否在唐近三百年间一直如此呢?而这种现象又是如何产生的?笔者以前人的研究为参考,从历史学的角度考证梳理唐代各个时期的审美风尚和形成原因。
一、初唐唐代以前我国妇女还是大多以纤细为美的,从前秦至两汉一直如此,在这段时间里以帝王为首的上层社会的审美情趣一直影响着整个社会。
上有好之,下必随之。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1]虽然这是帝王的一种几乎病态的审美取向,但是从一个侧面反映着那个时代对女性的体态是以轻盈纤细为美的。
从汉朝轻盈掌中舞的赵飞燕到南朝“抱月飘烟一尺腰”的张静婉,纤瘦一直是女性审美观发展的主流标准。
甚至到了隋代,从西安西郊隋李静训墓出土的男女文武侍从陶俑中的女子也是体型颀长,腰肢袅娜的。
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唐朝初年。
初唐武德贞观年间,社会上还是秉承前朝遗风,这从初唐一些诗人的作品中就可知,刘希夷《春女行》诗中有“纤腰弄明月”之句,杜易简《湘川新曲二首》中“纤腰向舸(卷四十五)”。
还有“小腰丽女夺人奇”这些诗句中都有对纤纤细腰的称赞,此外在绘画艺术作品中也有反映,在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可以发现太宗周围的宫女依然是身材婀娜。
虽然不属于上层阶级,但是其身处宫掖,迎合帝王后妃,最能跟随当时女性体态美的发展趋势。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延续性的,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风俗文化,审美情趣也是一样,所以可见唐开国时期三十多年间,女性依然延续着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纤细婀娜的审美情趣。
但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唐朝综合国力的增强,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尤其是西域胡族生活习惯的引入,社会风气也开始有所变化。
“浓丽丰腴,富贵之资”作者:杨子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2期摘要: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盛伟的朝代,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它的艺术成就同样非凡,绘画表现中蕴育出独有的女性的审美要求,有别中国其他时代对女性群体之美的考量。
古语谓:“女为悦己者容。
”女性对自身的造型装扮,体现社会价值观中存在审美的考量,即女性之美融合所期望的男性的审美目光。
女性审美造型的趋势,其中隐藏着对社会价值判断与时代环境的影响,对于女性审美的演变研究,亦是对社会时代现象的了解。
关键词:唐代;女性审美;造型;丰腴在唐代绘画中人物画已发展到成熟阶段,呈现出独树一帜的风格。
其中对女性描绘所体现的审美观点,更完全不同于其他朝代。
“浓丽丰腴,富贵之资”唐代对于“女性美”有了新的诠释,从现实生活中展开,在艺术作品中不断的表现出来。
独特的女性审美价值观,成为大唐盛世中富裕的象征。
唐代绘画中女性造型不单作为独立个体发展,同时也成为社会审美要求的表现。
讨论唐代绘画中女性审美造型表达,必须讨论社会风气的养成和发展。
一、唐代女性独特的社会地位唐代女性独特的社会地位,从根本上来说是她拥有着独特的政治地位。
唐代政治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宫闱政治”,即女性从政。
在唐代女性作为掌权者影响操纵政治,可谓历代之最。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唐中宗皇后韦氏,昭容上官氏,以及太平公主等,都是“宫闱政治”的代表人物。
朱熹《朱子语类》中说:“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旧唐书·后妃传》记载:“安乐恃宠骄恣,卖官鬻狱,势倾朝廷,常自草制敕, ... 又广营第宅,侈糜过甚。
长宁及诸公主迭相仿效,天下咸嗟怨之。
”由历史记载中可知,唐代公主贵妇的娇纵挥霍,买卖官爵,后宫之中违反伦常,似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而这种奢侈靡费,追求享受的生活态度,更体现唐代对女性要求和女性自身在思想行为的转变。
同时作为主导社会的统治阶级,更易影响到普通百姓的心理,形成一种时代性的风尚,反映了唐代女性的价值判断与生活形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唐朝真的盛行“以肥为美”吗?
导语:唐代盛行“以(肥)胖为美”来审视人物、特别是女性的说法,流传颇广。
该说主要来源于人们欣赏唐代宫廷绘画和仕女图后的感性认识。
从笔者所检
唐代盛行“以(肥)胖为美”来审视人物、特别是女性的说法,流传颇广。
该说主要来源于人们欣赏唐代宫廷绘画和仕女图后的感性认识。
从笔者所检索的文献看,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时人论述,并无“以胖为美”或类似观点,相反在唐代文献中保留着不少以细瘦为美的资料,且以安史之乱为界,唐人审美习俗是发展变化的。
安史之乱前,胡人和北方汉族人比较流行以壮硕、高大为美的习俗,这应该也是当时审美的主流观念。
从先秦开始,我国南北方就有诸多习俗观念不同,近代国学大师刘师培先生的《南北学派不同论》对此有精彩阐述:“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
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
王国维先生也说:“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北方人性热而入世,南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实行。
”这些观点也适合分析唐安史之乱前生活在北方主要民族的审美习俗。
《诗经·卫风》最早描写贵族美女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该诗标题是《硕人》,首段写道“硕人其颀”,颀指高长;“领如蝤蛴”,指脖颈如蝤蛴,又白又长,可见庄姜是身材壮硕的高大美女。
正如童书业先生在《春秋左传研究》所说:“至当时‘美’之标准则似以健康为主。
”以壮硕、健康为美的审美观在北方汉族、特别是以游牧为主的胡人中,一直是主流。
我们仔细观察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可以发现,画中的宫女、仕女多为北方女子,北方女性多方脸或宽脸,故脸部有些宽的感觉;但脖颈较长、身材高,总体上不是肥胖而是壮硕、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