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新课标版)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 第4部分 写作 专题15 Word版含答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112.50 KB
- 文档页数:7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新高考卷第4、5题——信息类文本解读一、考法分析考法一:运用材料中的观点解释现实现象【例题】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
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4分)(2022新高考Ⅰ卷)【能力】学生要能理解文本观点,并运用文本观点分析、评价文外材料的能力。
【误区】很多同学错在没有抓住两个核心观点——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隔靴搔痒。
【答案】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彰显了传统儒学的“恕道”,体现了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
②超越国界,具有当代价值,为谋求中国与世界的发展进步提供思路和方法,体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启示】⑴当看到题干有“结合材料”的类似要求,就要准确全面理解材料观点,不能脱离观点另起炉灶。
⑵分析必须有理有据,“理”是材料观点,“据”是文外材料,而且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即有“分析”过程。
⑶就这道题而言,还需要阐释句子含义和价值。
【评价】这道题至少有三个方面“对”得很好——1.核心素养对得准——文化传承与理解,对《论语》经典核心观点的学习,对于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有重要意义。
2.课程目标对得准——理解多样文化,能有效考查学生是否“懂得尊重和包容,初步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
3.命题导向价值高——符合“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避免死记硬背”的命题原则。
考法二:运用材料中的观点解决文本问题【例题】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4分)(2022新高考Ⅰ卷)【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定位获取、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探究文本观点的能力。
答案分散在文本的多处论述之中,学生要能辨别筛选,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炼和概括。
2020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完整) 2020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完整)第一部分:阅读理解(共三篇,满分45分)第一篇:(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B、C和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A篇章一:《大自然的声音》人类经历了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这使得现代社会变得嘈杂喧闹。
而大自然的声音给我们一种原始的、独特的感觉,它能够平静我们内心,带给我们宁静。
篇章二:《自然环境的危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导致了许多动植物灭绝,自然生态系统的破碎等问题。
这不仅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削弱了大自然声音的纯净性。
篇章三:《保护自然声音的重要性》保护自然声音的纯净性对于我们的健康和幸福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自然声音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压力,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等。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行动来保护自然环境,保留自然声音的宝贵资源。
1. 根据“大自然的声音给我们一种原始的、独特的感觉”,我们可以推断作者对大自然声音的态度是________。
A.赞赏B.忧虑C.无所谓D.厌恶2. 从第三篇可以推断出,保护自然声音的纯净性对人的身心健康有________作用。
A.重要B.负面C.积极D.消极...篇章分析和题目解答对应,选项清晰明了,没有出现其他不相关的内容。
每个题目都有详细解答,以及对解答的相关辅助说明。
第二部分:写作(共四篇,满分55分)第一篇:命题作文(满分25分)请根据以下提示,用120字左右写一篇作文。
题目: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提示:1. 垃圾分类。
2. 节约用水、用电。
3. 骑自行车代替开车。
4. 种植绿色植物。
参考例文: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现如今,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我们应该进行垃圾分类,从源头上减少污染。
其次,我们要节约用水、用电,合理利用资源。
此外,我们可以选择骑自行车代替开车,减少尾气排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这个命题特点有三:(1)试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材料内容为“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无奈在微博私信举报自己的父亲,引起广泛讨论”.在汽车飞入寻常百姓家、许多公民安全意识淡薄的大背景下,材料显得贴近生活.(2)材料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试题材料涉及对象有老陈、小陈、警方和其他相关方等四个角色,既有个体角色,也有群体角色,这为考生提供了足够的写作空间,考生可以根据自身生活实际自由行文.(3)启迪考生辩证思考.材料考查考生对“情与理”关系的理解.当“情与理”发生矛盾时,即当亲人违背规则时,到底应该怎样处理才正确?是“重人情轻道理”,还是“道理高于人情”?考生如果能够站在情与理的角度,融入一些辩证思考,文章会更有深度.解读这则材料,需抓出老陈、小陈、警方和其他相关方四个角色.其行为导致的舆论结果各有不同.由果及因,逆向推理,我们可以从四个角色分别出发去立意,也可以综合其中几个角色立意.因此,这封信可以或劝慰开导甚至批评老陈,指出他不遵守社会规则,不仅是对其他人生命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和家人的不负责任;或赞美、肯定小陈,称赞她是“中国好闺女”,为父亲、为家人的生命长久的安全负责,大义“灭”亲;或否定小陈,批评她忘恩负义,置亲情于不顾,让老陈丢尽了面子,过激的行为有损孝道;或对警察执行公务、保障群众生命安全行为表示感谢,并对其提出在执行公务的同时也应该照顾一下当事人的隐私,保留一份人文关怀的建议和期待;还可以赞扬网民的参与意识.文章要求考生写成书信体议论文.首行收信人的名字带冒号顶格写;第二行空两格写“您好”或“你们好”;正文每段段首空两格;“此致”另行空两格写,.“敬礼”另行顶格写;署名和年月日分两行写于右下角致老陈的一封信江西一考生老陈先生:近佳否?当您看到这个称谓时,难免会认为我不通笔墨,既称“老陈”,又唤“先生”,简直是不文不白、不伦不类.请少安毋躁,听我道来:叫您“老陈”,是为了拉近与您的关系,犹如忘年交一样没大没小、“没心没肺”,因为您做错了事,我们推心置腹地“唠唠嗑”;称您“先生”,是源自对您的尊重,因为您培养了一个好女儿,特向您道喜.《三字经》中早有“子不教,父之过”的著名论断,反过来也成立,那就是“子既教,父之功”,您的女儿持身正直,不为亲人隐瞒,敢为诤谏,这是当代社会多么稀缺的精神品质啊!不少“官二代”与贪污腐败的父母蛇鼠一窝,享受父母特权带来的无数利益,“乐在其中”,根本就没有劝谏父母、举报父母,最终东窗事发,一家人锒铛入狱.相较之下,高下立判.您可能是陋习所致,致使身陷安全隐患中,而您的女儿能够帮您打上安全“补丁”,对尊长的爱护之情天地可鉴,于您也是“玉不琢,不成器”,经此一“教”,修得圆满.家有芝兰玉树,想必是您十年如一日的悉心教导所致,想必是您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所致.先生授业解惑之功,先生养女诲女之德,由此可略见一斑.这是我要向您道喜的第一个地方.您的女儿,见微知著,高瞻远瞩,知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知其事虽小而将有祸于身,故以谏君,谏君不成,进而举报,由软及硬,先礼后“兵”,循序渐进,可见处事之干练、行事之远虑.如此人才,实为难得.此等识见,此般手法,非我等所及,如果莘莘学子都能像您女儿一样始知终、勇任事,那么年轻一代将无愧于“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光荣名号.由此观之,这不仅仅是您一个人的幸运,而是天下的幸运.这是我要向您道喜的第二个地方.老陈,《孝经》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由此可见,您生有此女,为父者又有何求?所以,请不要被“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传统偏见所蛊惑,请敞开心扉热情拥抱您的女儿.此时此刻,我想她受到的苛责或许远甚于您,您受到的是外界的批判,而她受到的是自己心灵的折磨,如果您稍稍假以颜色,您的女儿将尴尬难抑,心痛不已.况且,为人父母,更应以身作则,男子汉大丈夫,错就错,对就对,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末了,祝福您家庭怡心、生活顺心、事业遂心!明华2015年6月7日赏析☜开篇书信格式正确,叙写娓娓道来,语气委婉自然.☜通过《三字经》中的名言,指出老陈的女儿举报父亲,恰恰是父母教育得好的功劳,并且通过对比手法,叙写了“官二代”那类人,不知相劝亲人,导致亲人入狱.因此作者道喜.☜通过精练的语言、华丽的文采,生动地叙写老陈的女儿敢于举报,见微知著,能防患于未然,表达自己望尘莫及的敬慕之情.这是第二个道喜的理由.☜结合《孝经》,呼吁父亲应该摒弃偏见,体谅女儿,并且率先垂范,知错必改.言辞恳切,情深意重.☜结尾以祝福作结,格式正确.☞精彩点击本文叙写可谓非常成功.作者别开生面,以具有幽默感的称呼和“给老陈道喜”的方式,煽情开头,引人入胜.接着文章从两个方面,分析“道喜”的原因,且能自圆其说,论据令人信服.尤其是在语气处理方面,作者既体现出对举报女孩的赞美之情,又能体谅父亲的心境,设身处地,委婉圆融,让人读后如饮醇醪,不觉自醉,以此足见作者挥洒自如的文字驾驭能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从形式上看,试题采用了三选一的组合型材料,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放宽了学生的思考和写作空间.从内容上看,材料主题内容充满了正能量,体现了多元化的人生追求,也弘扬了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就材料的主题来看,2013年“高中阶段同学关系”的作文材料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2014年“给野生动物喂食”的作文材料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2015年“选择一个更有当代风采的人物”的作文材料体现的则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这种变化,充分体现了高考作文“大稳定,小创新”的稳健、成熟的设计理念.首先要准确理解“风采”的含义.一般来讲,风采是指一个人的风度、神采或一个人美好的仪表、举止、态度.揣摩命题意图,题目中的“风采”应该理解为材料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因为这些精神品质能够体现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今年的作文材料提到的三个人物,一个是科学家,一个是焊接工,还有一个是摄影爱好者.这三个人的精神品质,也就是他们的风采,可以分别概括为:锐意创新、爱岗敬业、追求美好.可写角度如下:(1)写科学家:笃行敏思,创新钻研,勇攀科学高峰,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人类的更快进步贡献智慧,展现当代创新人物的风采.(2)写焊接工:爱岗敬业,踏实勤勉,在平凡中创造伟大,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大厦添砖加瓦,展现当代普通人物的风采.(3)写摄影爱好者:追求美好,发现美好,传递美好,用美感动别人,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从精神层面鼓舞社会,展现当代艺术人物的风采.纵观材料,还可以从整体立意:特色不同,各具风采.人物所属的领域不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各有各的风采.文题立意角度宽泛,让学生有事可说,有情可抒,有理可议,一般不会跑题.但从考场反馈来看,有少数考生还是不能把握材料的导向、材料的核心,例如:将“大李的故事”误解为“奉献”,将“小刘的跋山涉水”误解为“看世界,走四方”,让阅卷老师惋惜.有不少考生陷入“引用题目中个别词语”之中,没有结合“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变为写创新、敬业、追求等传统话题,套作色彩浓郁.还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觉得三个人都好,将三个人都在作文中浓墨重彩地评价.可以适当地评价自己所选人物的独特之处,即与其他人物所不同的方面,略.加点评传承文化,风采独具甘肃一考生水美于柔,石美于坚;花美于红,树美于绿.若自相比,犹大江中看百舸争流,明华自现.——题记某年某月某日,A市正在进行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其场面之热闹自是不言而喻.最后经重重比拼,只留下三位还站在台上.他们三人各有所长,如何评判,这可难倒了在座的评委,主持人只好宣布,今天暂时由评委组织讨论,明日再宣布结果,众人哗然而去.且说大李,他笃学敏思,矢志创新,现今已率其团队跻身于国际学术前沿.再说老王,他爱岗敬业,硬是把一手普普通通的技术做成了完美的艺术.还有那个小刘,他酷爱摄影,用手中的相机留下了各种世间美景,在博客上聚起了一大堆的粉丝.今天的评选会上,甚至有观众大喊大叫,让评委选他.唉!这个抉择真是难啊!我漫无目的地在大街上晃荡,我想选大李吧,现今国家正缺这种创新型的人才,再说他都把自己的团队领到了国际学术的最前沿.不行!老王也不错啊!那些技术在别人手里可能是谋生的工具,一辈子也只是普普通通的技术,而到了他手里愣是变成了一件完美艺术.但是小刘可有众多的支持者啊!乡愁文化古已有之,现在小刘用他的相机赢得了大片的粉丝.若是让他落选也不太好啊!唉,真是不好办啊!想着想着到了家门口,我无力地开门,进去,躺在沙发上.收音机里正播放着余光中的《乡愁》,女声带着淡淡的哀伤一字一句地读着:“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忙了一天,眼皮沉重了起来,渐渐地,身体温热起来,热得让人想进入梦乡.我,睡着了.我走在家乡的小道上,青石铺的台阶被苔藓染成绿色,氤氲着水汽,显得朦胧、轻柔.那条小河还是那么美,河边有人在唱歌.走近了,才听清楚是在朗诵诗歌.那悦耳的韵调,正像歌一样美,一样沁人心脾.——不是小刘吗?我猛然惊醒!是啊!说到底,文化才是最重要的,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才是中华民族的根,才是最具风采的圣物.就选小刘吧,评委席上的措辞我也想好了.对了!就这样吧.淡淡的星空正在窗外闪耀着它的光辉,那不正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吗?!赏析☜标题醒目,揭示文章中心.☜运用对比、比喻,巧拟题记,语言典雅.☜起笔构想风采人物评选活动进入三人角逐阶段,到底留谁,难倒评委,只好休会讨论,明日宣布结果.开篇巧设悬念.☜“且说”一词,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三位选手事迹的简介.并有意补述评选会上观众的期望,自然过渡到“抉择真是难”.☜以下三段,写“我”在回家路上的心理活动,说明三位选手旗鼓相当,第三次点明“难倒”.☜“愣是”一词传神,写出老王的特别.☜巧用“但是”笔锋一转,过渡到小刘,引出乡愁文化.☜“唉”“想着想着”刻画出一位尽职尽责的评委形象.“无力”“躺”等词精当,说明“心力交瘁”.☜镶嵌“乡愁”诗句入文,匠心独运,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写“入梦”做铺垫.☜“眼皮沉重”昏昏入睡,自然进入梦乡.☜写“梦回家乡”,抓住小道、小河来写,而这些美景,正是小刘的追求,至此悬念得以解除.☜“措辞我也想好了”,使“我”的形象更加丰满.☜以景写情,点明文章的中心.☞精彩点击本文立意准确、语言流畅、层次清晰.具体特点如下:1.立意精准,构思新颖.该文巧妙设想“我”作为评委评选时的纠结和最终决定,新奇有趣.篇末点明主旨“说到底,文化才是最重要的,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才是中华民族的根,才是最具风采的圣物”,立意精准,行文大气.2.语言流畅.文章娓娓道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打动人心的.3.结构严谨.以自己作为评委的矛盾心理和难以取舍开始,到最后作出决定作结,其间穿插大量的过渡句,文章井然有序,结构缜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2015年的山东高考作文材料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良好的价值指向性.简单的故事情节浓缩了深刻的哲理寓意,质朴的语言体现了思维的品质.这个题目继承了“强调意识”和“强调思辨”这两大不变的主题,“内挖人性中的闪光点与多元性”与“外探社会中的真善美和深思索”的哲学矛盾,体现哲学的内蕴.材料中的思维冲突设置有力度,此题目能很好地考查考生的思辨与表达能力.材料由三段组成:第一段写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纠缠在一起很难分辨这一客观现象;第二段说一个小孩想把二者分清,结果把缠在一起的茎叶都扯断了;第三段说父亲以成人的口吻告诉小孩,种丝瓜和肉豆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审题时,每一段都是一个立意的角度,从每一个角度都能概括出一个恰当的立意.(1)从丝瓜藤和肉豆须的角度立意:“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既然分不清,那么顺其自然就好了,等结出果实,一切纠缠自然就没有了.由此联系到社会实际,人生也如丝瓜藤和肉豆须一样,时不时与人纠缠不清,只要站稳脚跟,努力向上生长,不被生活中相互缠绕的“藤须”左右了心思,最后自然会结果.(2)从小孩的角度立意:孩子想分辨两种植物,认清它们,结果把丝瓜和肉豆的茎叶都扯断了.孩子的做法,可以说是好奇心驱使的结果,这是一种探索精神,可以写鼓励探索精神,保持好奇心,探索是要付出代价的等.(3)从父亲的角度立意:父亲强调“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说明父亲务实,看重的是丝瓜与肉豆的果实,可以说是注重结果,至于他们的生长过程倒在其次;丝瓜藤与肉豆须无需分开,它们自会各自结各自的果,可以写尊重自然规律.这道作文题目可写角度宽泛,考生可以通过开放式思维进行个性化的写作.写作时千万要注意文体特征鲜明,增强作文的思辨性.何需分清山东一考生第一幕【背景:门口外的菜地里,静悄悄.微风拂过,菜园里边腾起翻滚的绿波,这里面有丝瓜藤和肉豆须.要是没有那藤须杂乱之音便好了.此时,乡农之音响起:“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丝瓜藤:(挺直身子)哼,怎么会分不清,我就……肉豆须:(揉揉惺忪的睡眼)别吵了,何需分清,睡觉吧!丝瓜藤:(傲慢地)你懂什么,我多高贵,而你……(斜眼看了一眼肉豆须)和你在一起,掉价.肉豆须:相信谚语吧!(继续揉眼睛)睡觉吧,争取做迎接明日阳光的第一人.丝瓜藤:(不屑地)你,哼,真是没志气.旁白:丝瓜藤总想分清,它拼命地挺立身躯,以期这样和肉豆须区分开,最后因体力不支,跌倒在地,久久地.第二幕【背景:孩子背着书包,嘴里念着“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这句在学校里刚刚学到的谚语,走到自家菜园子,停下.】孩子:(歪头状)真的分不清吗?(迷惑地)我家菜园里就有丝瓜藤和肉豆须.(慢慢靠近菜园子)旁白:孩子起初耐心地分辨这二者的不同,时间和耐心一起消逝,心急的他,把自家菜园子里丝瓜和肉豆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丝瓜藤:(惊恐地)我们的兄弟姐妹……(流泪)唉!还好,那孩子上学去了,不然我们全都得遭此毒手.肉豆须:分清的悲剧.(沉默不语来表示痛失兄弟姐妹)第三幕【背景:父亲干活回来,看到家中菜园子的景象,心里已有了想法,此时儿子放学归来,父亲问明了原因.】父亲:(语重心长)儿子啊,你太心急了.儿子:(愧疚地)爸,我……我……(眼里充满了泪水)父亲:(摸摸儿子的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等它们成熟后,结出了瓜豆,就一目了然了.丝瓜藤:(睁大眼睛)原来如此,我错怪你了,肉豆须.画外音:不听古人谚,吃亏在眼前,待到成熟期,一切水落出,莫言心头急,坏了大事情,何需分太清,需等秋天后,莫要心太急,生活亦如此,莫忘切莫忘.赏析☜文题揭示剧本的中心思想.☜采用三幕剧的形式,在体裁上就让人耳目一新.☜【】内的语句揭示文章背景内容.内容虽然短小,但剧本的元素,如剧中人物、时间、地点等都已具备.☜“丝瓜藤”“肉豆须”的对话,针尖对麦芒,照应材料中的谚语.☜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两者形象丰满:“丝瓜藤”不屑一顾,目中无人;“肉豆须”从容淡定,尊重规律.☜旁白告诉人们,傲慢者最终因不按规律办事而抬不起头.☜第二幕,随着时间、地点、人物的变化,剧情也向前推进.☜孩子学以致用,因疑惑而探究,难能可贵.☜旁白既照应了材料,又吻合孩子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特点.☜孩子一味想分清丝瓜藤和肉豆须,结果却做了错事.☜残酷的现实,让丝瓜藤惊恐,让肉豆须更清醒.☜镜头切换到第三幕.父亲想查明菜园子丝瓜和肉豆茎叶脱落的原因.推动戏剧进入高潮.☜父亲教子不要心急,等它们结出瓜豆,谁是丝瓜藤,谁是肉豆须就一清二楚了.父亲的话如点睛之笔,将主旨表达到位.☜“愧疚地”写孩子心理,孩子的醒悟,使文章立意大为升华.☜“原来如此”表明“丝瓜藤”恍然大悟.☜画外音化用名句,巧用文言文句式,将故事内容哲理化,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精彩点击这是一篇由阅卷组评定的考场标杆佳作.本文以新颖的形式、鲜明的主旨、思路清晰而被评为满分卷.具体特点如下:1.避熟就生,形式新颖.在众多考生的试卷中,千篇一律的文章总是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当不少考生选择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的时候,作者采用了剧本的形式,在题材的选择上是一种大胆的突破.这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势必会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力,那么高分甚至满分自然不在话下.2.主旨鲜明,冲突激烈.既然是采用剧本的形式,文章就要具备戏剧的冲突.本文围绕丝瓜藤、肉豆须、孩子、爸爸四者之间的矛盾展开情节,冲突激烈,从而使主题突出.在剧本的结尾,父亲的话突出了主旨“等它们成熟后,结出了瓜豆,就一目了然了”.最后,画外音再次升华了主题.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凸显,而非刻意雕琢.3.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全文以时间为序,用三个镜头,从三个侧面揭示同一个道理:生活要按古谚办事,不必急于探求事物真相,否则会适得其反.剧本思路清晰,结构合理.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2015年江苏卷作文题是一道哲理性材料命题,其导向是积极的,要我们通过努力收获智慧,用智慧去造福社会.本题的第一关键词是“智慧”,材料表述简洁干净,无误导,只有引导,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在审题上没有障碍.写作过程中,只要围绕“智慧”来写,一般不会跑题.材料的第一句“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点出了与“智慧”相关的三个方面:“经验”,多指经历或体验;“能力”,是经验的展示;“境界”,则是人的精神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状况.材料中的三个关键词之间又有着逻辑上的紧密关联:经验可以积淀为智慧,智慧可以提高人的能力,提升人的境界.最后的省略号提示考生:关于“智慧”,还应做多方面的、深层次的思考.材料的第二句“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是一种比方,提示考生:“智慧”的面貌如同大自然景象一样,种类繁复,形态各异.从立意角度讲,考生对“智慧”都有自己的阅历、感受和体悟,每人都应该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理可讲.但是“智慧”所包含的写作范围比较广,把握不好,内容上就会显得空洞无物.要想写得出彩,还要看考生在选材、构思和语言上的功底.考生可以抓住材料中的“智慧是一种经验”“智慧是一种能力”“智慧是一种境界”“智慧如同大自然”这些说法中的其中一个做阐述,也可以将这些有机融合,并紧扣关键词“智慧”加以生发.这种类型的作文,最忌讳每一点都涉及,但都不深入,像一个大拼盘.具体立意可以是以下几种:(1)智慧是一种经验.智慧是经验的结晶,是一种经过升华提炼了的经验.(2)智慧是一种能力.智慧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能化险为夷的能力,是一种以小博大的能力,是一种以少胜多的能力,是一种化干戈为玉帛的能力,是一种竞争中探寻合作的能力,是一种平凡中孕育伟大的能力.(3)智慧是一种境界.智慧的境界,是有多年的经验,在生活中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状况.(4)智慧如同大自然.真正的智慧如同大自然一样深不可测,如同大自然一样令人起敬,如同大自然那样“润物细无声”,默默无闻地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做贡献.(5)其他角度:关于“智慧”的更多方面的思考,更深层次的挖掘.。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4部分第15单元论述类文本阅读《考试说明》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作了如下规定: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本单元涉及的考点分别属于“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层级。
“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对“论述类文本阅读”而言,“理解”层级的两个考点可作如下解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中,“重要概念”指的是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通常为一些非指代性的词或短语。
要求能够理解这些概念在论述类文本中特定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中,“重要句子”指的是内涵较为丰富或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要求能理解这些句子在文中的特定的含意。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对“论述类文本阅读”而言,“分析综合”层级的四个考点可作如下解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侧重于把握文章的具体内容,主要指对“文中的信息”作拣选提炼和分类概括。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侧重于理清行文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联系。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侧重于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作进一步归纳概括。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侧重于对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概括。
论述类文章异彩纷呈,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美学、建筑以及科技等诸多领域。
高考命题所选用的论述类文本大都具有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人文性,文化内涵深厚,文化气息浓郁,紧扣时代脉搏,兼顾考生的知识面和对新信息接受的能力。
从湖北省近几年高考语文卷考查目的看,这项考查主要是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和分析综合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文章中的相关知识。
第04讲材料作文结构与思路目录高考作文一直是语文试卷的重头戏,在“得语文者得天下”得形式下,作文更是重中之重。
考查写作能力,除了考查立意,也就是作文的主旨(议论文是指论点或者论题)的准确鲜明,那就当属行文结构和构思的思路了因此,得分的高低还真取决于结构的安排,和行文思路的写作。
《考试说明》中的作文部分对结构的两个基本要求是“结构完整”与“层次分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开头与结尾的构思;(2)段落与层次的安排;(3)过渡与照应的设置。
新高考语文最后一道大题写作,考查的是考生写作能力,其中包括审题立意、选取素材、写作技巧等,在教材中是有其依托的。
针对高考这道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对教材中出现的文本进行归纳总结。
《劝学》《劝学》结构上是总—分关系。
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从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四个方面阐述了学习不可以停止的原因。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取譬设喻,生动而深刻地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和对学习应持有的态度,说明学习可以增长才干、培养品德,以及学习必须勤于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道理。
《师说》《师说》本文论述了从师之道。
第二段论述四层意思: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授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第二段批驳三种人:第一种是“今之众人”;第二种是“家长”;第三种是“士大夫之族”。
文章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求学的原因,说明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道理,通过古今师风、学风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也赞扬了乐于从师的风尚。
考点一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和结构写好一篇议论文,除了要有正确、鲜明的论点,有典型的论据和恰当的论证方法以外,还必须合理安排它的论证结构。
合理安排论证结果,也就是要对议论文的全文进行总体设计。
这个总体设计的前提,是认真分析和研究文章中所要阐述的观点和材料,弄清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这个材料与那个材料之间的联系,然后形成一个合乎逻辑的思路,进而合理安排文章的论证结构。
考点四梳理论证思路,分析论证结构——突破高考第4题(原卷版)✬题组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题。
(广东省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9月调研考)材料一:按正统的历史观念,小说家言是不可信的,小说家所创造的历史景观是一种虚构,它和重事实、物证、考据的历史现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同。
但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
比如,很多人都说,读巴尔扎克的小说,比读同一时期的历史学家的著作更能了解法国社会。
恩格斯也认为,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所学到的东西,要比上学时从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也有很多人把《三国演义》《水浒传》都当作历史书来读。
在认识社会、了解时代这点上,文学的意义居然超过了历史。
其实,文学中虚构的真实有时比现实的真实更鲜活,更可靠。
中国过去一直否认小说的地位,把小说视为小道、小技,显然是一个文学错误。
那些现实中的材料、物证,都是速朽的,经由虚构所达到的心理、精神的真实,却可以持续地影响后世。
曹雪芹生活的痕迹早已经不在了,但他创造的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经历的幸福和痛苦,现在读起来还如在眼前,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因此,在史学家写就的历史以外,还要有小说家所书写的历史——小说家笔下的真实,可以为历史补上许多细节和肌理。
如果没有这些血肉,所谓的历史,可能就只剩下干巴巴的结论,只剩下时间、地点、事情,以及那些没有内心生活的人物。
历史是人事,小说却是人生;只有人事没有人生的历史,就太单调了。
历史关乎世运的兴衰,而小说呢,写的更多的是小民的生活史——这种生活,还多是俗世生活。
俗世生活是世界的肉身状态,它保存世界的气息,记录它变化、生长的模样。
所以,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是对枯燥历史的有效补充。
《史记》也运用了很多文学笔法,来增添历史写人叙事的魅力。
比如《史记·项羽本纪》里写“霸王别姬”时项羽唱歌的情景,“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是《项羽本纪》里很著名的一段。
据题发挥——写作的总则写作,概括起来,就是两个词:细节、感悟。
这是需求,也是成果。
究其途径依旧是“检索、加工”,只是这“检索、加工”的对象除了书本文章,还有生活这本大书。
“检索”得“细节”,“加工”出“感悟”。
高考写作的基本原则,四个字:据题发挥。
四个字中,“据题”是写作的前提,“发挥”是写作的目的。
好比跳远,“据题”就是要踏到踏板上,不然就违例。
但这只是写作的前提,踏在踏板上不动,也毫无意义;要“发挥”,腾跃起来,“发挥”才是写作的目的。
写作题目是面向生活的窗口,是思维腾跃的踏板,它提供写作思维的原点。
给标题和给话题的题目是给出一个原点,作为写作依据;给材料的题目则给出一种场景或格言,其中包含若干原点,供考生选择。
考场作文要由原点出发,在生活的广阔空间中,发挥展示思维,向外辐射。
一般而言,思维距离原点越近,越容易符合题意,越不容易呈现新意;思维距离原点越远,越容易呈现新意,越不容易符合题意。
作文备考就是要做好充分准备,用“文题思维观”突破“文题常识观”;用“感悟生活法”取代“死背素材法”;用“完整创造论”更新“空头创造论”。
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才能写出既高度符合题意,又特别具有新意的优秀作文。
写作,是用文字表达思想。
思想是内核,文字是外形。
作文写得好不好,关键是想得好不好。
思想在头脑里,别人看不见,现在参加考试,要交由阅卷人评定分数,这就需要外化思想,诉诸文字。
高考写作有三项基本特征,决定着备考的总体方向。
一、写作是读写综合的题目。
二者中,“写”为主,但也离不开“读”:读写作题目,读题目给的材料。
“读”是“写”的辅助,这一基本特征使我有了如下认识。
审题,用意在于获得启发,而不是受到限制。
现在很多讲写作的书籍,把题目说得神乎其神,好像稍不注意就会跑题。
如果写作是这样一种题目的话,那就变成了以“读”为主的题目了。
阅读能力和水平,由阅读类的题目考查;写作能力和水平,才是写作题目考查的重点。
总不能写作题目全凭阅读能力“垂帘听政”吧。
其实,一道高考写作题目,真正审题意义上的跑题,挺难的。
什么叫跑题?跑题不是审题单方面的责任,也不能单纯由审题来解决。
跑题,是作文的思想内容未能很好地演绎写作题目,题目和内容之间断裂所致。
问题如果没有出现在审题上,会不会出现在作文的思想内容上呢?如果作文写的不是熟悉的生活,不是真情实感,就不能很好地表达、演绎写作题目,势必造成题目和内容之间的断裂。
这有点儿像交朋友:总审对方,把对方审个底儿掉,怎么不返回来审审自己呢?自己够不够深刻、丰富、美好,配不配和人家交这个朋友?综上,我认为,作文跑题的主要原因在选材,不在审题。
只有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才是作文不跑题的根本保障。
二、写作题目分值最高,一般为60分,考场用时最长,社会影响面也最大。
高考刚结束,众多媒体上,专家学者纷纷评说写作题目。
这一基本特征使我有了如下认识。
高考写作一定要突破55分。
要说获得满分,是有一定偶然性;但是突破55分,是不难实现的。
很多考生,备考一篇篇练习;考场分数,还在40分的分数线上徘徊。
如果作文只求40分,那根本不用练习。
作文,用母语写作,考生从一出生就听汉语,说汉语,用汉语思维,用汉语表达,历经十七八年,考场写一篇800字的作文,再不得40分,是不是该考虑改换国籍了?如何突破55分?一要遵循写作规律,二要保证时间,排除干扰。
写作规律是什么?任何从事写作的人都知道,写作需要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作家如果写不熟悉的事物,同样需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变不熟悉为熟悉。
好作品一定要表达真情实感,但真情实感可不一定是好作品,好话还须说好。
一篇800字的考场作文要保证60分钟以上的写作时间。
在试卷上工整书写800字,大约需要20到25分钟,动笔之前要构思,写作中间还需要沉吟、斟酌、推敲,这都需要时间。
如何保证充裕的写作时间?这就需要阅读类题目做得“精明”,做得快速、正确。
排除干扰也很重要。
很多热衷于在媒体上评说写作题目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各自研究的领域很有造诣,很有成就,值得尊重,但他们没有研究过高考写作,既无实践,也无认识,妄加评说,无异于盲人摸象。
写作题目有清楚的要求,这是考生和阅卷人都必须遵从的标准,这里不接纳任何潜规则。
综上,我认为,保证了时间,排除了干扰,只要遵循写作规律,写好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获取高分,便是水到渠成。
三、写作题目没有“参考答案”,只有“评分标准”。
它所容许的主观性最强,对于考生如此,对于阅卷人也如此。
这一基本特征使我有了如下认识。
高考试题的各类题目,考生和阅卷人都没有多大的自主天地,因为都有命题给出的“参考答案”约束。
好比考生和阅卷人都得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唯有在写作题目上,考生和阅卷人是“自由恋爱”。
考生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展示自己的“美好”,感动阅卷人那颗心,让其怦然心动。
这是唯一的硬道理,什么评分标准、评分细则,相对而言都是软性的。
那么,怎么才能感动阅卷老师?必须写出新意,陈词滥调谁也不爱看。
新意从哪里来?别忘了,新意的基石正是“守旧”。
我们要完整地理解《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没有限制阅卷的主观性和自主性,而是顺应评阅作文的客观规律,允许、激励主观性和自主性。
全国卷《考试大纲》设定写作评分的“发展等级”标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
这是对写作者综合素质的全面衡量。
我们评价一个人,往往看他的“才、学、识”。
深刻,就是“识”,有见识就深刻;丰富,就是“学”,有学问就丰富;有文采,就是“才”,有才华就有文采;有创新,这是写作的应有追求。
四个方面不是面面俱到,只要一个方面非常突出,“发展等级”就是满分。
这个标准是符合阅读心理和阅读良知的。
我们读到一篇作品,如果它在“才、学、识、新”某一方面很突出,我们也会怦然心动、爱不释手的。
其他地方性的标准也大同小异,例如北京《考试说明》也规定:“鼓励写思想深刻、材料新颖、有创意、有文采的文章。
”鼓励的办法只有一个:多给分,给高分。
一篇作文,要想获得阅卷人的青睐,总得给人家一点儿东西——一点儿知识、一点儿思想、一点儿启发、一点儿愉悦、一点儿美感……总之,必须超越阅卷老师。
一位学生,能超越老师吗?全面超越,固然很难;但在某一领域超越,则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做到的。
必须做到——这是这本书里最重要的四个字。
韩愈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不是一句励志的话,而是一句揭示事物规律的话。
对此,韩愈的诠释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总体而言,老师应该比学生高明,但在某一“专攻”领域,“闻道”的学生完全可以超越老师。
这“专攻”领域,就是我们熟悉的、有细节、有感悟的生活。
综上,我认为,顺应阅读心理和阅读良知,感动阅卷人的途径仍然是:写好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以我为主——思维的突破看到了上面的标题,高考写作备考的总体方向就很明确了,那就是自主——我的青春我做主,我的作文我做主。
遇上一道没有参考答案束缚的题目,我们完全应该欢欣鼓舞,锐意进取,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感动阅卷老师那颗心。
“自主”,就是写“自己”。
这里的“自己”并不是一天从早到晚24小时的流水账,而是“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写作的传统规律告诉我们,作文必须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哪怕只是“一枝一叶”,也需要鲜活的绿色,而这“鲜活的绿色”,只成长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这“一盆土”中。
作文备考的主要方向是认识、感悟熟悉的生活,我将此比喻为“一枝一叶一盆土”。
这需要改变应试教育形成的“就题选材”的被动做法,坚决回归写作传统,把写作题目放到熟悉的生活中表现。
“细节”和“感悟”,是作文成功的两大柱石。
其中,尤以“感悟”更为重要。
写作水平是思想认识水平的反映。
在这个基础上,写作需要解决三个问题:①对题目的认识与信心;②自我充分有效的准备;③构建联想、想象的纽带。
如前所讲,这“细节、感悟”也来自于阅读的“检索、加工”。
只是,这里“检索、加工”的对象,除书籍之外,还有生活——检索得“细节”,加工出“感悟”。
首先,写熟悉的生活是完全可能的。
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是高考作文成功的必由之路。
所谓“必由之路”,既表明走这条路必然成功,又表明只有这条路才能成功。
老舍先生说过:“最熟悉的,不管多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就可能产生出最好的作品来。
”这里说的“最好的作品”比高考满分作文棒多了。
满分作文远远够不上“最好的作品”。
“最好的作品”应该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人类思想的瑰宝。
老舍认为“最好的作品”来自于“最亲切”,“最亲切”来自于“最熟悉”,无论多么平凡,都是产生人类精华瑰宝的沃土。
老舍在散文《想北平》中这样说:“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我常梦想,我们的同学在高考考场上面对一个写作题目,能不能有一种安适的心态?老舍心中为什么能够完全安适?因为他是在熟悉的生活环境里,面对着熟悉的事物——积水潭、城墙、小蝌蚪、嫩蜻蜓,都是他从小喜闻乐见的最熟悉的环境和事物。
如果把老舍置身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他的心也不能安适。
老舍先生就是死在1966年那个动乱的夏天,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他连生命都不能保全,更不用说安适地写作了。
我常想,我们的考生面对一个高考写作题目,如果焦虑、忐忑、迷茫、不安,那还怎么能从容地写作呢?所以,在考场上,考生在陌生的环境里,不能是孤零零一个人面对目光森严的监考老师,需要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师同学、哥们儿闺蜜、家里的汪汪喵喵、毛绒狗熊……陪伴着,拥簇着。
这当然是个形象的说法。
我要说的是,考生要做到胸有成竹,让熟悉的生活、真情实感充实自己的内心。
同学们可能会有疑问:写熟悉的生活可能吗?写作题目千变万化,而我熟悉的生活只有一方园地。
我要明确地说:写熟悉的生活是完全可能的。
因为,作为高考写作题目,必然具有开阔性、普适性和贯通性。
表面是出题了(试卷不可能印上一句“今年作文不出题,大家随便写”),但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实质是没有命题,或者说,历年高考作文其实是完全相同的一道题目——生活。
当然,写熟悉的生活要求思维的突破。
我们说写熟悉的生活是完全可能的,并不意味着考生熟悉的生活可以和写作题目完全等同。
限制同学写熟悉生活的并不是写作题目,而是考生头脑中的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广泛地存在于各个领域。
因为有了思维定式,祥林嫂就要一头撞到香案犄角,她就一定要拼死拼活去捐那条赎罪的门槛;因为有了思维定式,阿Q 就会唱“我手执钢鞭将你打”,他在临刑时就会喊一嗓子“再过20年又是一条好汉”……我们听起来无限悲凉,真是蒙昧——思维定式说到根本就是一种蒙昧。
突破了思维定式,便是一片崭新天地。
夏瑜突破了思维定式,他就喊出了“这大清国是我们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