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政治思想共74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94 MB
- 文档页数:73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讲义一、夏商的政治制度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其政治制度处于早期国家形成的阶段。
夏朝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后”,一般认为,夏朝已经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但此时的政治制度还相对简单和原始。
商朝的政治制度在夏朝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商朝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王”。
商王通过占卜来决定国家大事,这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在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商朝的政治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实行内外服制度。
内服是指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外服则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地区。
方国首领对商王承担一定的义务,但他们有较大的自主权。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西周建立后,实行了一系列较为完备和成熟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周武王将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
这样层层分封,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同时,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了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二)宗法制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它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
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在本国则为大宗。
诸侯的爵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封为卿大夫。
卿大夫的嫡长子继承卿大夫之位,其余诸子为士。
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发展阶段之一。
在这个时期,政治思想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思想体系和政治理论。
本文将对其进行探究和分析。
一、封建制度与天人合一思想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度为主,具有明显的分封制特色。
周天子封诸侯,侯爵封卿大夫,卿大夫封士众,形成了分封等级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封建贵族具有相当大的权力,能够自由行使政治和经济权力,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发展路径。
另一方面,西周时期也兴起了一种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类与自然界、天地相互协调、相互依存。
这种思想对封建制度的发展和维护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下,封建贵族有着守护和维护天地秩序的义务,从而自然地认同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和责任。
这种思想与分封制度的发展形成了有机的结合,共同推动了整个封建制度的发展。
二、礼乐思想与政治稳定在西周时期,礼乐思想是贯穿整个政治体系的,用来庄重地表现封建贵族的身份、地位和权威。
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商代的礼乐制度,吸收了许多商代传统文化的影响,发展成为更加完整和细致的思想体系。
礼乐思想与政治稳定密不可分。
在周天子和封建贵族的日常活动中,礼仪规范是必须遵守的,否则就会导致政治的动荡和混乱。
因此,在西周政治体系中,礼乐思想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也是维护政治稳定的重要手段。
三、“民贵君轻”思想与国家统一稳定在西周时期,由于封建制度带来的贵族间的权力斗争,以及乱史的出现,一度使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遏止和惩处这种现象,出现了“民贵君轻”思想,强调天下安危与民众、君王的关系密切相关。
它减少了贵族的独裁和独断,强化了天子的权威,从而稳定了国家的政治体系。
四、祭祀制度与政治合法性在西周时期,祭祀制度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祭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殊的仪式活动,它对于政治合法性和国家稳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西周时期,天子必须亲自主持祭祀活动,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烙印在了整个祭祀制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