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授调理肝郁型月经不调临床经验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肝郁肾虚型月经不调,切记认准定经汤擅长治疗中医妇科的医生,恐怕没有不知道傅青主的《傅氏女科》这本书的,我虽不是专攻妇科的,但是平时也离不了治疗妇科病,所以也很喜欢这本书,其最大的原因就是证简方明,药量突出,临床效果显著,犹如仲景之方,方简效宏。
其中治带下的完带汤、治血崩的加减当归补血汤更是临床上医家耳熟能详的,其实《傅青主女科》中不止这一二首好方,其中的定经汤也是很有效的方子,只不过是大家不常用罢了。
临床上大家调经喜欢用四物汤和逍遥散,我觉得还应该多用用定经汤。
四物汤补血活血是其长,逍遥散疏肝理脾也是正方,但是对于肝郁肾虚的月经不凋,诸如月经提前,月经愆迟,亦或经少的就不如定经汤好用。
正如傅青主所言:妇人有经来断续,或前或后无定期,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肝气之郁结乎!夫经水出诸肾,而肝为肾之子,肝郁则肾亦郁矣。
肾郁而气必不宣,前后之或断或续,正肾之或通或闭耳。
或曰:肝气郁而肾气不应,未必至于如此。
殊不知子母关切,子病而母必有顾复之情,肝郁而能不无缱绻之谊,肝气之或开或闭,即肾气之或去或留,相因而致,又何疑焉。
治法宜舒肝之郁,即开肾之郁也,肝肾之郁既开,而经水自有一定之期矣。
方用定经汤:菟丝子一两,酒炒白芍一两,酒炒当归一两,酒洗柴胡五分大熟地五钱,九蒸山药五钱,炒白茯苓三钱芥穗二钱,炒黑。
水煎服。
二帖而经水净,四帖而经期定矣。
此方舒肝肾之气,非通经之药也;补肝肾之精,非利水之品也。
肝肾之气舒而精通,肝肾之精旺而水利。
不治之治,正妙于治也。
临床上很多月经不调,有一部分是肝郁脾虚,过去生活条件不好,常见此证型;但是现在生活条件优越,营养过盛,肝郁脾虚型就少了,反而肝郁肾虚型的居多,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思想紧张常致妇女肝气郁结,久之化火伤阴,以致月经紊乱,经少经闭。
对此证的治疗逍遥散就有些不吻合对证,相反定经汤更合拍。
柴胡、当归、白芍疏肝理气,半个逍遥散;菟丝子、生熟地、怀山药滋补肾阴,半个六味地黄汤,茯苓安神,芥穗调血,妙也。
逍遥散加减用于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探究逍遥散加减用于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患者4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并将同期收治的另外48例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患者设为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逍遥散加减治疗,比较组间疗效。
结果:研究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在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患者中采用西药联用逍遥散加减治疗,能够取得较高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逍遥散加减;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7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6-0088-02月经不调为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表现为经量过多或过少,淋漓不净,周期改变,经色不正常,痛经,并伴有腰酸、头晕等。
该种病症的诱因较多,包括饮食不节、烟酒刺激、性生活频繁、情绪刺激等,若是未得到有效治疗,还有可能引发炎性反应,甚至不孕。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导致患者容易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缺乏身心上的放松,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进而影响到气血运行,容易肝郁气滞[1]。
中医学上认为女性月经不同与情绪波动有着较大的关系,若是患者肝郁气滞,则很容易导致血液正常运行受到影响,从而引发冲任不调而出现月经异常[2]。
西医通常采用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可以较快地改善月经周期,但对其伴随症状改善不显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利用中医辨证治疗,能够提升治疗针对性,并有效舒缓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
逍遥散由多种药物构成,其中柴胡有疏肝解郁的作用,当归有养血的作用;白芍有补肝助肝的作用。
通过疏肝理脾及补肝助肝治疗,能够让患者的肝气得以疏通,并兼顾气血,使得肝脾通调,从根本上治疗月经不调症状。
从肝调治月经失调1月经病是妇科常见病之一。
中医认为妇女以血为本,以肝为用,且以肝为先天,强调妇人在生理、病理上与肝血有密切的关系。
治疗妇科病必须注意调经先治肝,疏肝经自调。
笔者从肝调治月经失调,疗效颇好,兹举验案如下。
1 疏肝行气,活血调经何某,女,23岁,月经衍期7天来诊。
平素月经不定期,以延后多见,常赖注射黄体酮通经,症见经前乳胀,少腹胀痛,经量多,色深红,质稠,挟血块,满脸痤疮,如绿豆大小,色红,有脓点,舌红、苔微黄,脉弦略数。
此为肝郁化火,气滞血瘀之月经失调。
治宜疏肝行气,活血调经,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处方:栀子10g,牡丹皮、柴胡、当归、延胡索、香附各12g,益母草、茯苓、赤芍、川牛膝各15g,丹参18g,甘草5g,生地黄20g。
服药2剂后月经来潮,症状减轻,4天后月经干净,经后改用养阴和血药3剂,用上法调治3个月而愈。
按:本例月经失调,属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滞血瘀,肝郁化热,故月经不得按时而下,产生诸症。
以逍遥散疏肝开郁,牡丹皮、栀子、生地黄泻肝凉血,牛膝、益母草、丹参活血通经,香附、延胡索疏肝行气止痛调经,诸药合用,服2剂月经来潮。
后以养阴和血调治,各症均除而愈。
2 舒肝健脾,补血调经陆某,女,40岁,工人,已婚,生2女。
自输卵管结扎后,月经量多,色淡红质稀,持续时间约半月余。
此次月经来潮已20余日仍未净,伴头晕,乏力,气短,纳呆,少腹痛胀坠,便溏,腰酸,心烦,胸闷,失眠,舌淡、苔白,脉弦细。
此为肝郁脾虚,脾不统血,气血不足,冲任失调。
治宜舒肝健脾,补血调经。
用归脾汤加减。
处方:党参、黄芪各30g,白术、香附、当归各12g,茯苓、阿胶(烊)、炒酸枣仁各15g,炮干姜、柴胡各10g,菟丝子、续断、艾叶各 20g,炙甘草5g。
服2剂,血止经净,余症均减,嘱下次月经来潮前后5天来诊,连续调治3个月,月经复常。
按:本例病发于结扎术后心情抑郁不舒,多愁多虑,渐不思饮食,日久脾虚血少,肝气郁结,以归脾汤加疏肝调经药,舒肝健脾,调经补血,止血,使脾旺肝和,冲任得养,血止经调。
名老中医治疗月经病用药经验分析
月经病是一种由生理、心理和环境因素引起的妇科疾病,临床上表现为月经过少或过多、经期提前或延迟、经血颜色不正常等。
中医认为,月经病是由气血不足、肝经郁滞、痰湿内生等原因所致,因此在治疗上重视补益气血、疏肝理气、化痰散结等方面的方法。
曹大元
曹大元教授认为,月经病的病因主要是气血不足,因此在治疗上要以滋补为主。
他通常采用偏方,如:
(1)当归芍药散:当归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糯米30克,水煎服。
曹大元教授治疗月经病时还重视饮食调理,推荐女性多食用红枣、山药、桂圆、枸杞等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
杨继洲
杨继洲教授认为,月经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肝气郁结、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他通常采用中药加针灸的方法治疗,如:
(1)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0克、黄芩6克、半夏6克、生姜6克、人参6克、枸杞子10克、当归6克、白芍6克,水煎服。
此外,杨继洲教授还推崇针灸和推拿治疗月经病,以舒缓身心,调理气血。
林清祥
林清祥教授治疗月经病主张以疏肝理气为主,同时注意调理脾胃。
他通常采用偏方,如:
林清祥教授还主张女性在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疲劳和过度紧张,以利于身心健康和月经的正常规律。
通过以上几位名老中医的治疗经验,我们可以看出,中医治疗月经病注重从整体、综合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针对不同的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强调药食同源,即药物与食物的搭配应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女性在治疗月经病时应选择正规机构,选择有经验的中医医生进行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肝郁肾虚型月经推迟临床调理体会初新春,吕忠閪。
(北京天坛医院附属科)月经推迟是指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月经周期以上,以月经周期紊乱为特征,常伴有量、色、质异常。
临床多见肝郁肾虚者,表现为经前乳房胀痛、胸闷腹胀、心烦易怒、腰膝酸软等。
导师从肝肾论治月经先后无定期取得较好临床疗效,介绍如下。
中医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司血海,主疏泄。
肝气条达,疏泄正常,血海按时满溢,则月经周期正常。
肾藏精,经水出诸。
肾,肾又主施泄,肾气充盈,藏泄有度,冲任调达,血海蓄溢如常。
然肝为肾之子,肝之疏泄功能失常,子病及母,而致肾之封藏失司,影响肾藏精的功能,而肾阳不足又加重肝郁,发展为肝肾同病。
肝疏泄太过,影响肾的封藏,则月经先期而致。
肝气淤滞,肾失温煦,不能调达气机,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故月经推迟则量少。
调理以疏肝补肾,调补气血为原则,用调经方阿胶黄精丸调理。
一日三次,每次20粒,饭后服用,非常对症,阿胶黄精丸中的主要成份:阿胶,制黄精,羊胎素,白芷提取物,木瓜提取物,荷叶提取物,百合提取物,枸杞提取物,茯苓,蚕蛹,益智仁,胶原蛋白。
全方有疏肝解郁、宣畅气血调经,疏肝理气、调畅气机,养血柔肝、补血活血调经,补肝肾、益精血、强腰膝、固下元,熟地黄滋肾养肝、生精补血,全方共奏疏肝肾之气,补肝肾之精血。
肝气疏而肾精旺,气血调和,冲任相资,血海蓄溢正常则经水自能定期来潮。
不再推迟。
李某,女,25岁,未婚,2010年6月3日初诊。
月经先后不定1年。
月经l6岁初潮,5~6/22~45天,末次月经5月13日,经量时多时少、色黯红,经前乳房胀痛,月经推迟,心烦易怒,平时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黯红苔白,脉弦细。
证属肝郁肾虚。
治以补肾疏肝,调理冲任。
药用嘱服阿胶黄精丸调理,一日三次,每次20粒,饭后服用,最好在饭后半小时内服用,服药一个月后经期延后5天,腰膝酸痛、乳房及胸腹胀满好转,仍感心烦易怒,舌红。
又守方继服一个月后月经来潮,经期提前3天,经量适中、经色变红、经质较淡,精神明显好转,劳累后仍感腰部不适,余症状消失。
《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观察》一、引言月经过少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
中医认为,月经过少多与肝郁脾虚有关。
近年来,柴胡桂枝干姜汤因其调和肝脾、疏肝解郁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月经过少的治疗。
本文旨在探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100例肝郁脾虚型月经过少患者,年龄在20-45岁之间,经中医辨证确诊。
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及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月经异常。
2. 治疗方法本组患者采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为基础方,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进行加减。
治疗周期为3个月经周期,观察患者月经量、经前症状、情绪变化等指标。
3.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月经量、经前症状(如乳房胀痛、情绪波动等)、中医证候积分、性激素水平等指标。
三、结果1. 月经量改善情况经过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90%的患者月经量有所增加,且增加的幅度较为明显。
其中,轻度患者月经量恢复至正常水平,中度及重度患者月经量改善程度也较为显著。
2. 经前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患者普遍存在乳房胀痛、情绪波动等经前症状。
经过治疗,这些症状均有明显改善。
其中,乳房胀痛的症状改善最为显著,大多数患者表示胀痛感减轻或消失。
情绪波动的患者也反映治疗后情绪更加稳定。
3. 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经过治疗,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有明显降低。
这表明患者的肝郁脾虚症状得到改善,整体病情趋于稳定。
4. 性激素水平变化治疗前后,对患者的性激素水平进行检测,发现治疗后患者的雌激素、孕激素等水平有所调整,趋于正常范围。
这表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加减治疗对调节患者内分泌有一定效果。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月经过少具有显著的疗效。
该方剂能够调和肝脾、疏肝解郁,有效改善患者的月经量、经前症状及情绪变化。
同时,该治疗还能调整患者的性激素水平,改善其内分泌状况。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加减,以适应不同患者的需求。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观察》一、引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加,女性的生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其中,月经过少是一种常见的妇科问题。
月经过少通常由多种原因导致,包括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等,尤其是肝郁脾虚型的月经过少。
这种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
逍遥散加减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在治疗肝郁脾虚型月经过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旨在探讨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效果。
二、方法1. 病例选择:本研究的病例均来自本院妇科门诊,诊断为肝郁脾虚型月经过少的患者。
纳入标准为:月经周期短于21天,月经量明显减少,且符合肝郁脾虚的中医辨证标准。
2. 治疗方法:采用逍遥散加减治疗,根据患者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和配伍。
治疗周期为三个月经周期。
3.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月经量、周期、颜色、质地等变化,以及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
三、结果1. 临床效果:经过三个月经周期的治疗,大部分患者的月经量有所增加,月经周期逐渐恢复正常。
其中,显效患者占60%,有效患者占35%,总有效率为95%。
2. 症状改善:治疗后,患者的肝郁脾虚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如情绪低落、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3. 安全性评价: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药物毒性。
四、讨论逍遥散加减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在治疗肝郁脾虚型月经过少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该方剂通过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的作用,有效改善患者的肝郁脾虚症状,从而促进月经量的增加和月经周期的恢复。
此外,逍遥散加减还具有调节内分泌、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在临床观察中,我们发现逍遥散加减的治疗效果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病程长短等因素有关。
对于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的患者,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然而,对于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和更全面的调理。
五、结论本研究表明,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月经过少具有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
逍遥散加减联合针灸治疗肝郁脾虚型月经不调患者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分析逍遥散加减联合针灸治疗肝郁脾虚型月经不调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90例肝郁脾虚型月经不调患者进行分组观察,比较逍遥散加减(对照组)与逍遥散+针灸治疗(观察组)的临床效果差异。
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78%(44/45),高于对照组88.89%(40/45)。
结论:中医治疗肝郁脾虚型月经不调疾病,采用逍遥散+针灸治疗能缓解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中医治疗;月经不调;肝郁脾虚女性月经不调与日常生活不规律、内分泌系统失调等有直接影响,一旦发生月经不调会导致经期、月经量异常。
中医科门诊中月经不调患者,其表现为月经周期、经量呈现不规律变化,并伴有腰酸、小腹隐痛等,严重影响生活与工作[1]。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压力、饮食等外界因素影响,可改变女性机体内部循环出现月经不调情况,致患者两胁不舒、食欲缺乏等[2]。
肝郁脾虚型月经不调患者需要进行中药调理,平时注意保持良好生活作息习惯,该疾病一般病程较长,体质偏向于肝郁多一些,身体多偏瘦,平素情绪波动较为明显,食欲会有所下降、饮食减少。
每当情绪波动时就会引起自身机体不适,中医科临床按照肝郁脾虚型月经不调进行治疗,可以从根本上缓解患者症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依据2018.3-2019.6期间90例肝郁脾虚型月经不调患者进行分析,对照组45例患者,平均年龄(43. 20±3.57)岁,平均病程(1. 1±0.2)年。
观察组45例患者年龄均值(44.01±1.02)岁,病程均值(1.0±0.7)年。
患者资料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适量给予逍遥散治疗:组方选取柴胡12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薄荷6克。
血虚患者加熟地,肝郁气滞者加郁金、香附、陈皮,肝郁化火者加栀子、丹皮[3]。
张靖敏教授治疗肝郁脾虚型经间期出血经验举隅介绍张靖敏教授以补中益气完带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经间期出血临证经验。
经间期出血多见于育龄期妇女,张靖敏教授根据此阶段女性的特点辨证论治,主张从肝脾论治兼以扶正,取得满意疗效。
标签:经间期出血;肝郁脾虚型;临证经验经间期出血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其育龄期妇女在当下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尤为显著。
经间期出血是指以氤氲期(即排卵期)周期性出现子宫少量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中医认为月经过后血海空虚,冲任阴精不足,随着月经周期演变,阴血渐增,精血充足,阴长至重,而后精化为气,阴转为阳,即氤氲之时。
现代医学认为排卵期,伴有少量的白带,月经周期的第10~15天出现不规律性的少量阴道出血,出血持续数日,可伴有腰酸,少腹两侧或一侧胀痛、乳胀,白带增多,质地透明如蛋清样,或赤白带下[1]。
该病多见于20~40岁育龄期女性。
虽然症状不甚严重,但患者备受反常现象煎熬,影响生活质量。
张靖敏教授认为现代女性,生活压力较大,负面情绪不能自制,闷闷不乐纠结于心则肝郁,生冷酸辣不知所忌则脾胃湿热,故多为实证。
张靖敏教授认为应先从肝脾论治兼以扶正,采用补中益气完带汤加减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病机经间期出血的病因在临床上虽可见肾阴虚、湿热、血瘀、肝郁等不同证型,但是在临证中发现,经间期出血多见于育龄期妇女。
张靖敏教授认为此阶段女性在生活和工作中担任的角色较复杂,加上部分女性有流产史、要处理同事、家庭内部人员纷繁的人际关系,往往易出现情绪不稳,肝气郁结于心,不得疏泄,而导致冲任不固,经血下而无时。
饮食不规律无所禁忌,故伤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虚弱,中气不足,统摄无权,冲任亏虚热不固,故出现阴道下血。
应扶正祛邪、健脾摄血、升清降浊,止血止带。
《灵枢·五音五味》中曾提到“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强调妇人以血为本兼以疏肝。
宜用补中益气完带汤加减为主,分为虚实并结合月经规律进行分期论治。
《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观察》一、引言月经过少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
中医认为,月经过少多与肝郁脾虚有关。
近年来,柴胡桂枝干姜汤因其调和肝脾、疏肝解郁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月经过少的治疗。
本研究旨在探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2021年至今,经诊断为肝郁脾虚型月经过少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为基础方剂,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加减。
治疗周期为3个月经周期。
3.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月经量、中医证候积分、性激素水平等指标的变化。
三、结果与分析1. 临床效果:经过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90%的患者月经量有所增加,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表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2. 激素水平变化:治疗后,患者的雌激素、孕激素及卵泡刺激素水平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提示患者的内分泌功能得到调整。
3. 安全性评价: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表明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月经过少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月经过少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该方剂通过调和肝脾、疏肝解郁的作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月经量。
同时,该方剂还能调整患者的内分泌功能,改善激素水平。
此外,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表明该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首先,样本量较小,可能影响结果的普遍性。
其次,本研究未对不同病情程度的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无法明确该治疗方法对不同病情程度患者的疗效差异。
因此,未来研究可扩大样本量,对不同病情程度的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以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的结论。
五、结论总之,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月经过少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通过调和肝脾、疏肝解郁的作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内分泌功能,增加月经量。
逍遥散治疗肝郁型月经不调的临床观察目的:探讨临床上应用逍遥散治疗肝郁型月经不调的效果。
方法:选择的研究对象为在2010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8例肝郁型月经不调患者,随机分为单纯给予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和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逍遥散治疗的观察组,每组64人,然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
结果:在给予逍遥散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中,痊愈的患者有16例、显效的患者23例、有效的患者有20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19%;单纯给予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中,痊愈的患者有10例、显效的患者有18例、有效的患者有23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9.68%。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逍遥散治疗肝郁型月经不调,效果明显,有着重要的临床参考意义。
标签:肝郁型;月经不调;逍遥散;疗效;月经不调是常见的妇科疾病,患者有月经周期及月经量的异常,也有部分患者出现腹痛、腰痛等临床症状[1]。
中医认为,引起月经不调的主要原因为肝郁气滞,引起冲任不调,出现月经异常。
我院在2010年2月~2015年2月期间对收治的肝郁型月经不调患者给予逍遥散治疗,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两组研究对象均来源于在2010年2月~2015年2月期间,于我院住院的肝郁型月经不调患者,共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64例患者,所选患者均符合中医肝郁型月经不调的诊断分型。
观察组患者中,患者年龄在18~23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20.5±1.3)岁,病程在1-3年,平均病程为(1.5±0.6)年;在对照组患者中,患者年龄在19~25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为(20.8±1.6)岁,病程在1-4年,平均病程为(1.9±0.7)年。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情况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心理辅导、缓解压力、饮食、睡眠指导等常规治疗;观察组除给予上述治疗外,给予逍遥散治疗:包括给予逍遥散治疗:包括当归、柴胡、茯苓、甘草、芍药、白术、薄荷、煨姜等中药成分,可根据临床辨证加减方药治疗,1剂每天,三月为一疗程。
逍遥散化裁治疗肝郁气滞型月经后期30例(临床报道)摘要目的:观察逍遥散化裁治疗肝郁气滞型月经后期的临床疗效。
方法:运用逍遥散化裁治疗本病30例。
结果:治愈率90%,总有效率96.6%。
结论:本方具疏肝解郁、活血调经的作用,治疗肝郁气滞型月经后期疗效肯定。
关键词逍遥散肝郁气滞月经后期活血调经月经周期延后7日以上,甚或40-50日一行,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后期,是月经病中常见的类型。
笔者运用逍遥散化裁,采取疏肝解郁、活血调经法,治疗肝郁气滞型月经后期,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0例均为2006年7月-2011年5月在我校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门诊就诊的患者,其中年龄最小18岁,最大46岁,平均年龄32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年。
全部病例均排除早孕。
1.2诊断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1988年新药(中药)治疗月经不调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诊断标准(陈贵廷、薛赛琴编《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学苑出版社,1991年版,第878页):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或40-50日一行连续出现3个周期以上者,30例均符合诊断标准。
2治疗方法2.1基础方采用逍遥散加减:柴胡10g,白芍15g,茯苓15g,白术10g,薄荷6g,当归10g,甘草5g。
2.2临证加减经量少、色暗、有血块者加益母草15g,泽兰10g,丹参10g以活血化瘀;经期乳房、小腹胀痛严重者加香附10g,王不留行10g,路路通6g以行滞通络;烦躁易怒,口燥咽干,舌质红,苔薄黄者,加丹皮10g,山栀子10g以清热泄肝;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10g,夜交藤15g以宁心安神。
2.3煎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20剂为1个疗程,月经前1周及月经期、月经后1周内服药,服药期间禁食生冷辛辣之品,并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
3疗效标准显效:经过3个疗程治疗,月经周期、行经期正常,质、色、量均正常,伴随症状消失;好转:经3个疗程治疗,月经周期、行经期基本正常,质、色、量基本正常,伴随症减轻;无效:经3个疗程治疗,月经周期、行经期及色、质、量等伴随症无明显改善。
胡晓华教授治疗肝郁肾虚型月经过少的经验总结总结胡晓华教授治疗肝郁肾虚型月经过少的经验。
胡晓华教授以补肾养血、疏肝化病为根本方法,自创疏肝补肾调经汤治疗肝郁肾虚所致的月经量少,在临床中取得显著疗效。
标签:月经过少;肝郁肾虚;疏肝补肾调经汤月经过少是妇科的常见疾病之一,随着近些年来生活方式生活节奏的加快,该症发病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是严重影响女性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一个常见因素。
月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又称“经水涩少”。
一般认为月经量少于20mL ,称为月经过少。
西医学中的子宫发育不良,性腺功能低下,多囊卵巢综合征,盆腔手术损伤等疾病都会导致月经量少[1]。
长期的月经量少易导致不孕等疾病的发生,给有生育要求的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的痛苦。
胡晓华教授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从事妇产科临床和教学工作30余年,重视科学研究,善于总结,形成了独特的辨证思维模式与用药特色,并创制疏肝补肾调经汤,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临床思路。
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
肝主疏泄,司血海,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素性抑郁,或七情内伤,导致肝气郁结,血为气滞,瘀阻胞宫,故见月经量少。
清·沈金鳌《妇科玉尺》中:“少时有所大脱血或醉入房中,气郁肝伤,故月来衰少”,指出肝气郁结可导致月经过少。
肾藏精,主生殖,精血同源,正如清·唐容川在《血证论·经血》中提出:“血虚者,行经太少,以及干枯淡薄,诸虚证,犹杂出难言,审系肾中天癸之水不足”,提出月经过少与肾水不足有关[2]。
肾为根本,乃月经之源。
肾精不足,气血生化无源,血海不盈,肾气不足,气血运行不利,冲任胞脉瘀阻,故出现月经量少。
除此之外,肝为肾之子,肝气舒畅条达,经络畅通,肝气入于肾,肾水满而能溢泄,肝所藏之血亦能得到正常疏布,经量正常;若肝气郁滞,经络阻滞,其疏布的功能不得发挥,肝气不能入于肾,肾水满而不能宣泄,肝所藏之血得不到疏泄,则经量减少[3]。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3, 12(9), 2562-2565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tcm https:///10.12677/tcm.2023.129383李红梅治疗肝郁肾虚型月经过少病临证经验 叶沛奕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湖北 武汉收稿日期:2023年7月31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4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15日摘要 月经过少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若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女性的健康与生育。
因肾虚肝郁导致月经过少的也很多见。
李红梅老师在对本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补肾养阴、疏肝解郁之法治疗肾虚肝郁型月经过少取得显著疗效。
关键词月经过少,肝郁肾虚,临证经验Th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Li Hongmei’s Treatment of Liver Depression and Kidney Deficiency SyndromePeiyi YeClinical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 Received: Jul. 31st , 2023; accepted: Sep. 4th , 2023; published: Sep. 15th , 2023AbstractHypomenorrhea is one of the common gynecological disease, and if not treated in time, will se-riously affect women’s health and fertility. Because of liver depression and kidney deficiency resulting in less month is also very common. On the basis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Li Hongmei adopted the method of tonifying the kidney and nourishing yin, soothing the liver and relieving depression to treat the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the kidney and stagnation of the liver.叶沛奕KeywordsHypomenorrhea, Liver Depression and Kidney Deficiency, Clinical Experience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月经过少,中医指的是月经周期正常但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天,甚至点滴即净者,古书又称“经水涩少”、“经水少”、“经量过少”等。
经行不畅痛经治法疏肝补肾调理冲任-中医中药秘方网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称为“痛经”。
痛经多因气滞血瘀、寒凝胞中、湿热下注、气血虚弱、肝肾虚损等原因所致。
本案证属肝郁肾虚,气血不足。
国医大师路志正以益气养血、补肾疏肝、调经止痛治之,使气血充盈,肝木畅达,肾水得滋,冲任调和,而月经调畅,痛经自消。
兹介绍如下:张某,女,34岁,2014年8月12日初诊:经行不畅,痛经,性冷淡,腰僵痛,畏寒,左侧曾经受过外伤,侧卧时僵痛尤甚,精神压力大,入睡困难,血压:90/60mmHg,子宫肌瘤2~3cm左右,纳可,大便时秘,小便调,面色晦滞,舌暗红,中有裂纹,左脉沉弦,右脉尺弱。
辨证:肝郁肾虚,冲任不调。
治法:疏肝补肾,调理冲任。
方药:柴胡10克,枳壳10克,炒白芍10克,生甘草10克,当归15克,女贞子10克,菟丝子10克,肉苁蓉10克,巴戟肉10克,川楝子8克,元胡12克,肉桂3克,蛇床子8克,益母草10克。
14剂水煎服。
二诊(2014年8月26日):经行仍不畅,痛经稍减,经色黑,性冷淡,腰僵痛,畏寒,侧卧时僵痛尤甚,入睡困难,血压:90/60mmHg,纳可,大便时秘,小便调,面色晦暗滞,舌暗红,中有裂纹,左脉沉弦,右脉尺弱。
路志正见上方效果不佳,再据脉症,法以益气养血,疏肝调经为主治疗。
方药:太子参12克,生黄芪15克,当归12克,川芎9克,杭白芍15克,肉苁蓉12克,山萸肉15克,炮姜8克,桃仁10克,红花12克,醋元胡12克,醋莪术12克,益母草10克,桑葚子15克,墨旱莲12克,女贞子15克,炙甘草6克,14剂水煎服。
茶饮方:橘叶12克,小麦30克,素馨花12克,百合15克,绿萼梅10克,玫瑰花12克,醋香附10克,阿胶珠(烊化)4克,7剂代茶饮,2日1剂。
三诊(2014年9月10日):患者述服药后经行畅,经量多,经色正常,经行腹痛全消。
诸症好转,面色转泽,舌淡红,苔薄,两脉小弦,守方再进7剂以固疗效。
《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观察》一、引言月经过少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
中医认为,月经过少多与肝郁脾虚有关。
近年来,柴胡桂枝干姜汤因其调和肝脾、疏肝解郁的功效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100例肝郁脾虚型月经过少患者,年龄在18-50岁之间,所有患者均经中医辨证确诊。
2. 研究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月经量、周期、症状改善情况等指标。
三、结果1. 月经量及周期改善情况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患者的月经量及周期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患者的月经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周期逐渐恢复正常。
而对照组患者的改善情况相对较慢,且效果不如治疗组明显。
2. 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肝郁脾虚的相关症状如情绪低落、腹胀、纳差等均有明显改善。
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症状改善情况相对较慢。
四、讨论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月经过少,其作用机制在于调和肝脾、疏肝解郁。
方中柴胡具有疏肝解郁、调和气血的作用;桂枝可温通经脉、调和营卫;干姜则能温中散寒、调和脾胃。
通过加减药物的配伍,可以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性化治疗,从而达到治疗月经过少的目的。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月经过少的效果显著。
在本次研究中,治疗组患者的月经量及周期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肝郁脾虚的相关症状也有明显改善。
这表明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五、结论综上所述,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月经过少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通过调和肝脾、疏肝解郁,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月经量及周期,同时缓解肝郁脾虚的相关症状。
《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肝郁脾虚型经期延长的临床观察》摘要:本文通过临床观察,探讨了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肝郁脾虚型经期延长的疗效。
研究结果显示,该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一、引言经期延长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其中肝郁脾虚型经期延长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中医认为,肝郁脾虚型经期延长的主要病因是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脾气虚弱等。
目前,临床治疗多以调和肝脾、疏肝健脾为主,其中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
本研究旨在观察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肝郁脾虚型经期延长的临床效果。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XX例肝郁脾虚型经期延长患者,年龄XX-XX 岁,均符合中医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本研究采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为基础方,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加味治疗。
治疗周期为XX个月,每月治疗XX天,共治疗XX 个月。
3.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等指标的变化,以及治疗前后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等。
三、结果1. 临床疗效经过XX个月的治疗,XX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XX%。
其中,显效XX例,有效XX例,无效XX例。
治疗后,患者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2. 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后,患者的主要症状如乳房胀痛、情绪不稳、乏力等均有明显改善。
其中,乳房胀痛改善率为XX%,情绪不稳改善率为XX%,乏力改善率为XX%。
3.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具体表现为睡眠质量改善、食欲增加、精神状况改善等。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肝郁脾虚型经期延长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该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柴胡桂枝干姜汤具有疏肝健脾、调和气血的作用,加味治疗能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五、结论综上所述,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肝郁脾虚型经期延长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该方法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医教授调理肝郁型月经不调临床经验
【摘要】月经病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或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的异常,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经期延长、闭经等,或是在月经前后出现腰腹痛及全身症状。
韩延华教授临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调理经验。
韩老师认为,月经病虽与五脏六腑都有关系,但与肝最为密切。
肝藏血,主疏泄,与冲脉血海关系密切,女子以肝为先天,肝对女子的月经有着重要作用。
文章以历代医家的论述为基础,从肝郁的角度总结了韩延华教授在调理月经病方面的临床经验,拟以阿胶黄精丸疏肝、调肝、养肝佐以补肾的用药原则,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并取得了确切的疗效。
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或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的异常,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经期延长、闭经等,或是在月经前后出现腰腹痛及全身症状。
月经病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者可影响日常工作及生活,应该引起高度关注。
韩延华教授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丰富临床经验,对月经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及创新,本文将韩延华教授运用阿胶黄精丸加减调理肝郁型月经病的经验,总结择要而撰。
病因病机,在中医看来月经的产生是。
肾气、天癸、冲任、气血作用于胞宫,并在其他脏腑、经络的协同作用下使胞宫定期藏泻而产生的生理现象。
引起月经不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肾、肝、脾等脏腑功能失常、气血阴阳失调有关,另外与女性“血少气多”的生理特点也有密切的联系。
本文突出强调肝对于女性的影响,肝主疏
泄,肝脏具有疏通气机,畅达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的代谢,调畅一切情志活动,通调一切排精和排卵。
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生理功能心。
月经的常与变和“肝主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内经》日:“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及“故人卧血归于肝”。
张锡纯日:“月事不行,由于血室,而血室为肾之副脏,实借肝之疏泄以为流通,方书所谓肝行肾之气也。
”冲任之流通,亦取决于肝之疏泄,因足厥阴肝经络阴器,循少腹,与冲任二脉互为沟通。
同时肝的藏血功能与疏泄作用须相互协调,冲任二脉得其所助,则二脉通畅,血脉流畅,经候如常。
许多研究表明。
现今许多年轻女性素多抑郁,精神学习工作压力过大,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以致肝郁气滞,肝气郁结,肝失疏泄,冲任气血失于畅达而瘀滞于内,瘀血内阻,血脉失畅,月经异常。
叶天士日:“肝为风木之脏,又为将军之官,其性急而动。
故肝脏之病,较之他脏为多,而于女子尤甚。
”妇人之病又多为七情内伤,每易先损气机。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云:“血之行止于顺逆,皆由一气帅而行。
”陈稚泉将患者分为“赋性温和,素无他疾者”和“性急躁多怒多妒者”,后者较前者易伤肝气,患病时易出现气机失调。
因此,韩延华教授根据妇女体质特点,认为肝郁气滞,气机不调是引起月经病的重要发病原因,调理中疏肝解郁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教授在继家父韩百灵教授学术理论及用药经验的基础上,用药多以疏肝、调肝、养肝,活血调经为主。
并结合年龄特点和患者就诊的主要目的选方用药,随症加减。
主要以阿胶黄精丸为代表方。
阿胶黄精丸
中的主要成份:阿胶,制黄精,羊胎素,白芷提取物,木瓜提取物,荷叶提取物,百合提取物,枸杞提取物,茯苓,蚕蛹,益智仁,胶原蛋白。
全方具有补气、补血、补肾、养血、养肝、养肾、养心,并有化瘀祛斑,调理气血等作用。
在疏肝的同时补益正气,以防止过度攻伐而伤正气,并取得了确切的疗效。
典型病例,患者,女,27岁,2013年6月18日初诊。
近3个月,月经量少,色暗。
患者平素经前乳房胀痛,痛经,腰腹酸痛,月经色暗、有血条血块,面部色斑,性情急躁,倦怠乏力,头晕,记忆力减退,舌淡苔白,脉弦。
13岁初潮,既往月经周期规律,无药物过敏史,超声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月经过少。
治法:疏肝解郁,补肾调经。
用阿胶黄精丸调理,一日三次,每次40粒,饭后服用,一个月为一个见效周期。
二诊:患者服药后月经尚未来潮,但腰腹疼痛减轻,倦怠乏力有所好转。
守上方,又服一个月后,嘱患者若月经来潮,量多,停药。
三诊:患者于7月3日月经来潮,经量有所增加,乳胀未作,诸症好转,唯见经期头痛,舌质正常,苔薄,脉弦缓。
考虑经后血海空虚,清空失养所致,又服一个月后,经量如常,诸症悉除,告知患者调情志,避恚怒,避免病症复发。
结语,韩延华教授认为月经不调可因妇科疾病或全身疾病引起,鉴于病因病机复杂,临证中应详加审视,细心询问病史,了解病因,辨证时,首辨脏腑,再辨虚、实,寒、热,调理以疏肝益肾,活血调经为大法,盖全身气机调畅,精血运行流畅,冲任气血调达,则月事有序。
中医教授在继承韩百灵教授“肝肾学说”理论的基础上,通过
长期的临床实践,创新性地提出“肝主冲任”的理论,并将其运用于指导月经病的调理。
认为肝血充盈,疏泄有度,冲任才能调畅,经血才能有时、有序、有度地输送至胞宫,胞宫藏泄有期,从而维持女子经、孕、产、乳的正常功能。
韩老师强调治病要因人、因时,现代女性由于工作、学习、生活的压力过大,善怀而多郁,性喜偏隘,极易导致肝气郁滞,疏泄失常,而发生气滞血瘀;或肝血不足,胞脉空虚,血海不能按时满溢,既而发生月经后期、闭经等症;当肝气不舒,郁久化热,火热伤于冲任,扰动血海,迫血妄行,则发生崩漏。
韩延华教授在诊治疾病过程中以肝为核心的基础上,临证时采用阿胶黄精丸病症结合,中西相参诊治思路,视“肝”的重要作用,并且十分重视整体调理,同时也重视心理调理,强调情志失调在发病中的重要性,主张以预防为主,对于患月经不调者要注意保持乐观、稳定、积极向上的情绪,避免强烈情绪波动,及时摆脱神经质、内向、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日常生活应有规律,避免劳累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