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自然灾害.
- 格式:ppt
- 大小:4.55 MB
- 文档页数:23
《自然灾害》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在《自然灾害》的第一课时教学中,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成因。
学生将能够:1. 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及分类,掌握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2. 认识不同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如地震、台风、洪涝等;3. 学会分析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影响;4. 培养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时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因,并能够初步分析其影响。
难点在于理解复杂的地质和气象现象,如地震的构造原理和台风的生成过程。
针对这些难点,将通过图示、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自然灾害》第一课时的教学顺利进行,需要做好以下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及形成机制等内容的PPT;2. 收集典型自然灾害的案例,如历史上的地震、台风事件等,用于分析其影响;3. 准备视频资料,如自然灾害的生成过程、灾害现场实录等,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4. 准备相关地图和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因素在自然灾害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课程在课程开始时,教师需用生动、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自然灾害的短片,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灾害的震撼力。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知识点讲解1. 自然灾害类型及特点教师需详细讲解各种自然灾害的类型,如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并解释每种灾害的成因、发生过程及特点。
通过图表、地图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种灾害的分布和影响范围。
2. 自然灾害的危害与影响讲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灾害发生后的救援和恢复工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互动学习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危害及预防措施。
第四节自然灾害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①自然环境发生异常变化②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危害大,表现在:
①同一时间,很多地区发生不同的自然灾害
②同一地点出现多种自然灾害,不同灾害会连续发生
③同一灾害在大多数地区经常发生
雅地震带。
二、防灾减灾
1、防灾
①灾害预报:运用遥感卫星等技术,精确预报台风、地震等
②修建大量防灾工程防御自然灾害,如“三北”防护林
2、减灾
建立救灾物资储备中心,保证及时供应救灾物资;及时调动救灾人员,有效减轻灾害损失
3、科学自救方法
①当地震发生时,如果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撤到安全的空旷地带;如果不能及时撤离,可以暂时躲在小空间的墙角。
②当发生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当遇到滑坡时,向两侧跑离滑坡体。
③洪涝:设法尽快与当地防汛救援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④当遇到洪水,要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和泥坯房的屋顶。
⑤当遇到台风时,应及时躲避到房间,关闭门窗。
第四节自然灾害笔记
知识点框架:
-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种类
- 常见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的特点
- 自然灾害的成因
- 自然灾害的危害
- 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思维:
- 理解老师分析自然灾害成因的思路
- 关注老师讲解防御措施时的逻辑
重难点和易错点:
- 重点:不同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危害
- 用特殊颜色标注易混淆的自然灾害成因
补充点:
- 老师举例的一些特殊自然灾害案例
- 关于最新灾害防御技术的介绍
自己的总结和思考:
- 总结不同自然灾害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 思考如何更好地应对身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形成初步的应对方案。
关于八年级地理第四节自然灾害教案7篇关于八年级地理第四节自然灾害教案7篇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包含很多,组内的角色分工要明确,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地理第四节自然灾害教案精选篇1为了在短暂的复习时间提高效率,使学生复习得轻松,有效、有序,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紧扣《课程标准》对本册的要求,以课本为基础,抓住主线,强化训练,培养能力。
本着“夯实基础求能力;把握核心求联系;依据大纲求拓展”的思想,扎实做好期末复习工作。
二、学情分析地理学科期末总复习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学生对世界区域地理只是初步的掌握,对自然环境与生活生产的关系还是不够扎实。
有些学生对地理位置还记不清,一些概念易混淆。
还有许多学生学习不用心等。
三、复习目标:1、能够概括各国家和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要素。
2、通过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各地区和国家发展工农业的优势和特点。
3、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的理念。
4、提高归纳总结和运用知识点的能力。
四、复习方法:注重基础,提高能力。
期末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基础知识的考查占了很大的比例。
所以加大地理基础的复习与巩固是十分必要的,我在复习中这样做的:1、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归纳知识点,进行竞赛。
2、再次订正填充册中的错题,有针对性的纠正。
3、最后练习进行巩固。
4、强化训练,精讲精练,讲练结合。
对于该记忆的内容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先把这一部分内容背诵记忆,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实例讲授难点,学生容易接受。
2、第二阶段:综合复习。
基于以上复习之后,这个阶段进行综合性复习,将书本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综合运用和练习。
借助试卷,检测的同时归纳薄弱的环节。
同时进行复习方法的指导和总结,请每组组长进行学法交流和指导。
总之,地理复习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和刻苦的钻研。
第四节自然灾害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常见的自然灾害1.自然灾害是指自然环境发生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的异常变化。
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
2.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灾害。
3.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山区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
知识点2我国自然灾害频发4.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5.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分布地区。
(1)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2)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
(3)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4)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山区,以西南地区最为集中。
(5)寒潮灾害:影响范围广,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
(6)地震灾害:影响范围广,主要分布在台湾、西南、西北地区。
知识点3防灾减灾6.防灾:我国运用遥感卫星等技术,可以比拟准确地预报台风、寒潮等灾害。
为防御自然灾害,我国修建了大量的防灾工程。
7.救灾:我国建立一大批救灾物资储藏中心,以保证自然灾害发生时,可以及时供给救灾物资。
当自然灾害发生时,我国政府能及时调动救灾人员,从而能有效减轻灾害损失。
8.避灾方法。
(1)当地震发生时,假如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撤到平安的空旷地带;假如不能及时撤离,可以暂时躲在小开间的墙角。
(2)当发生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课堂根底达标知识点1常见的自然灾害1.以下现象或事件中,属于自然灾害的是(A)A.我国贵州省夏季持续干旱B.我国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常年干旱C.太平洋海面上形成了台风D.横断山脉没有人的深山里发生了滑坡2.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有(B)A.干旱、洪涝、地震、水污染等B.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C.滑坡、台风、寒潮、干旱等D.寒潮、洪涝、大气污染等3.以下自然灾害中,属于地质灾害的是(D)①滑坡②台风③泥石流④洪涝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知识点2我国自然灾害频发4.王林同学绘制了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图例代表的气象灾害,排列正确的一组是(C)A.寒潮洪涝干旱台风B.台风干旱洪涝寒潮C.寒潮台风洪涝干旱D.干旱寒潮台风洪涝5.以下省级行政区域中,受台风影响最大的是(A)A.台湾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B.辽宁省、河北省、天津省、山东省C.浙江省、江苏省、上海省、安徽省D.广东省、江西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6.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