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地理学论文——云南省自然灾害类型及其防治措施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5
解析地质灾害治理与防治[摘要]本文依据云南省的地形、地质以及气候特征,对云南省地质灾祸管理与防治措施进行了扼要的探求和论述。
1云南省的区域结构背景云南作为地质灾祸最频发的地域之一,由于地形地貌以及天文位置影响,各种地质灾祸散布在省内。
云南省的地壳运动主要表现为岩浆作用、断裂结构以及蜕变成矿的多期性、长期性、继承性的活动。
断裂结构为不同等级、范围、特征的结构方式与地形地貌。
它具有显著的区带特征。
云南地形结构相对复杂,很多河流、山脉、坝子、湖泊的走向都受断层控制。
我省作为地震高发区,仅次于西藏、台湾与新疆,处于地中海到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中南区域,同属于南亚地震系列。
依据云南区域结构显现状况来看,能够分红五个板块。
在扬子板块中,主要包含丽江台缘、滇东、川滇褶断带;华南板块,主要是滇东南加里东褶断带,以及甘孜到松潘的板块、思茅到昌都的板块、念青唐古拉到冈底斯的板块。
由于不同的区域单元,具有不同的地形地貌特征,并且湖泊、河流、山脉、盆地都会遭到断裂带影响,所以会直接控制地震散布,让其具有不同的气候特征。
2气候、地形与地貌2.1气候云南受安定洋与印度洋季风影响严重,从属于热带与亚热带高原潮湿气候。
由于纬度相对较低,在北纬21到29度之间,地形高差差别很大,以显著的垂直气候散布,干湿时节类型多样,在高原上呈现出“一雨成冬,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
全年温度不断在4到25度之间,大多数地域在15度左右。
一月份大多数地域的气温在8到17度,而西北山区则会低到零下4度;七月份普通在11到29度之间,只要澜沧江、元江、金沙江河谷气温相对较高,最高气温能够到达43度以上。
东川市的纬度差不到26度,程度间隔长达30多公里,由于相对高差到达1000米,落雪、汤丹、新村三地的年均匀气温分别为:7度、13度、20度,无霜期分别为:173d、260d、316d。
全省的雨季散布在5到10月,均匀降雨量为600到2300毫米之间,6到8月的降水量为整年的60%,这一时段也是云南地质灾祸最严重的时期。
210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云南西部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方案朱建华(云南南方地勘工程总公司,云南 大理 671000)摘 要:我国大部分地区地质灾害多发,每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对于云贵高原山区省份,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季节性影响明显,其甚至成为诱发灾害频发的最主要因素。
因此,降低坡体水位和支挡成为治理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有效工程措施。
然而,目前多依据地质勘探时的地下水位及工程地质条件开展工程治理,没有考虑边坡稳定性的演化过程。
因此,基于坡体稳定性的演化过程,提出经济有效的地质灾害治理措施成为这一地区亟待解决的工程与科学问题。
关键词:云南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灾害特征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19)11-0210-2收稿日期:2019-11作者简介:朱建华,男,生于1986年,纳西族,云南大理人,水工环工程师,主要从事灾害治理勘查及治理工程设计等技术类工作。
1 研究区域概况南涧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州南部。
地处东经100°06'~100°41'、北纬24°39'~25°10'之间。
从现场勘查情况来看,随着近年云南省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扩大、人口增加,该冲沟排水量逐年增大,加之滑体结构松散,加快了滑坡前缘掏蚀,局部前缘陡坎高达4m ~5m,陡坎后部滑体逐渐失稳变形。
2 导致地质灾害形成因素2.1 地形地貌条件滑坡长82m,前缘剪出口与后缘高差约24m,地形坡度15°~30°,植被稀疏,欠发育,为滑坡的形成创造了空间条件。
2.2 水文因素工程区雨季常有连续性降雨及暴雨,且雨季较长,增大了山坡岩土体的重度,同时降低其强度。
地表水及坡体内地表水入渗,软化滑带。
洪水冲刷滑坡前缘冲沟,沟床淘蚀下切严重,逐步释放坡体应力。
大气降雨是引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3 地质灾害治理方案与工程布置根据研究区东侧滑坡区的特点,在稳定性分析和上述方案初步论证的基础上,地质灾害治理思路主要采用:抗滑桩对滑坡推力进行支挡保护滑坡后部居民财产和生命安全。
云南山地自然灾害类型及防治对策
明庆忠
【期刊名称】《自然灾害学报》
【年(卷),期】1992(1)3
【摘要】本文从灾害成因的角度将云南山地自然灾害分为:坡面重力作用、沟谷泥石流、沟谷洪水、气象灾害、地震、流域水土流失、森林火灾等七个类型,并对各种灾害特征作了描述,系统地分析了山地灾害的形成因素,提出了一些防治对策。
【总页数】8页(P75-82)
【关键词】自然灾害;类型;防治
【作者】明庆忠
【作者单位】云南师大地理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43
【相关文献】
1.山东平邑地区某矿山地质灾害成因类型与防治对策 [J], 刘文心
2.矿山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防治对策研究 [J], 刘莹
3.矿山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防治对策研究 [J], 徐春华
4.试论矿山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防治对策 [J], 向仕容;伏金华
5.矿山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防治对策略分析 [J], 李国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连年干旱主要成因及相应对策一、引言2012年,大旱第三年袭击云南。
截至2月16日10时,持续干旱已造成云南13州市91个县(市、区)万人受灾,饮水困难人口万人,其中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口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万头。
而云南省农业厅的数据显示,该省农作物因干旱受灾达到万亩,成灾万亩,绝收万亩,造成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亿元人民币。
中国大西南历来以雨水丰沛著称,云南的水资源总量位居全国第三。
但是,恰恰这些丰水区,2009年至2012年却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
如何从科学理性的层面上去找寻其中的原因和机理如何从旱灾的发生形成的机理上去探讨其规律性的认识如何建立抗旱的长效机制面对如此极端的干旱,本文将探讨其背后真正的原因,更应该致力于如何应对,如何解决,为云南干旱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对策。
二、选题意义目前,云南已有273条中小河流断流,390座小型水库干涸。
云南水资源总量2222亿立方米,排名全国第三,但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看,云南水资源总量丰富的同时,又是一个水资源穷省。
面对持续的干旱,我们不仅要问:水在哪里3月、4月、5月云南旱情究竟会如何发展一个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三的省份,为什么会连续三年遭遇大旱背后还有没有其他的一些因素呢云南省是一个旱灾频发的地区,最近的几十年里,旱灾越来越来频发,受灾情况也越来越严重,而今年更是遭受了60年不遇的大旱,这给云南的农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给云南的生态环境敲响了一个警钟。
三、自然因素对云南大旱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暖气象专家分析认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导致在台湾岛至中南半岛之间,形成了一条长3000多公里、宽度跨越4个纬度的巨型高压坝。
高压坝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是导致这次极端干旱的最主要原因。
高压坝就像一堵墙,横在广西南部上空,阻挡太平洋水汽西进。
即使北方有冷空气南下,也无法与水汽汇合,造成广西、贵州、云南交汇地区自从2009年8月以来就几乎没有降雨,遭遇50年来少有的极端干旱。
云南省的自然灾害
一、云南省的自然环境概况
云南省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位于东经97°31′-106°12′,北纬21°08′-29°15′之间。
云南省是高原山地省区,全省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4%,河谷盆地仅占6%,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气候属副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分明,气温随地势高低呈垂直变化异常明显。
全省年平均气温17.2℃,年温差一般10~12℃。
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但季节和地域上的分配极不均匀,一年中84.2%的雨量集中在5-10月的雨季,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无霜期长,南部边境地带全年无霜。
此外,云南省境内有大小河流600余条,干流总长度达5000多公里,分属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红河、珠江和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均由地势高的滇西北顺势而下。
同时,云南省也是国内着名的高原淡水湖泊区,受大断裂影响,湖泊多呈南北向分布,
以断陷型构造湖居多。
3、
3.1干旱
原因。
3.2
数的66
3.3
3.4
冰雹灾在全年每月均有发生,其中以春季3~5月最多,分析冰雹灾产生的原因,绝大多数
都与地面的冷空气有关,而冷空气的活动,又受地形的影响。
一般说,位于冷空气活动路径上和迎风坡地区多为雹灾区。
主要受灾区域是最多冰雹区主要分布在滇东北的昭通、镇雄,玉溪地区的江川,大理
州的鹤庆。
来源于网络。
云南活动断裂带对山间盆地的影响及抗震设防对策研究云南地处我国的西南边陲,是我国活动断裂带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活动断裂带对山间盆地的影响十分显著,常常造成地质灾害和地震灾害,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为了保障山间盆地居民的生命安全,必须开展相关研究,提出有效的抗震设防对策。
一、云南活动断裂带对山间盆地的影响1.造成地质灾害:云南活动断裂带经常发生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地质灾害严重影响山间盆地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
例如,滑坡会导致土壤流失,损失农田和居民房屋。
2.引发地震灾害:活动断裂带的地震活动频繁,地震发生后会对山间盆地造成严重破坏。
地震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中断,居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
3.影响区域发展:活动断裂带的影响限制了山间盆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地质灾害和地震灾害给基础设施和产业带来严重破坏,制约了当地的发展前景。
1.加强地震监测: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加强对活动断裂带地震活动的监测和预警。
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
2.完善防震减灾措施: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建设,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对老旧建筑进行检测和加固,确保居民在地震发生时有安全的避难场所。
3.强化应急救援: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和效率。
组织开展地震演练,提高灾害应对的能力。
4.发展地震保险:建立地震保险制度,鼓励居民购买地震保险,提高居民对地震灾害的风险认识。
在地震发生后给予灾害赔偿,减轻居民经济损失。
5.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地震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加强地震科普教育,提高居民的防震减灾知识水平。
以上是对云南活动断裂带对山间盆地影响及抗震设防对策研究的相关内容。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和地震灾害对山间盆地的影响,必须制定有效的抗震设防对策,提高当地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保障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浅议云南大旱及相关对策措施摘要:水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生物的结构组成和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水在自然环境中,对于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而自2009年入秋以来云南省就持续干旱,严重缺水的现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就此对云南干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根据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字:大旱原因现状分析应对措施原因一是特殊的地理位置影响。
云南处于低纬高原的特殊地理位置,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临近我国南海和孟加拉湾,属季风气候,而且是高原地形,易形成“焚风效应”。
“焚风效应”是由于比较潮湿的空气在迎风山坡上升时,水汽凝结成云雨,到山顶后空气已变得比较干燥,然后沿着背风坡下沉增温,此时空气便变得更加干燥和炎热,特别是省内几条近似南北走向的大山脉对气流的阻隔,导致空气中含水量极低,难以形成有效降雨。
二是多变的气候环境影响。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情况增多,特别是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复杂的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异常造成了云南持续干旱。
去年以来降水很少,是因为印(度)—缅(甸)槽活动很弱,对水汽输送不利。
另外,从去年秋冬季开始,青藏高原上的大气环流开始出现明显异常,高原地区形成顽强的冷高压气团,气压场偏强,且向下向东延伸,挡住了从印度洋和孟加拉湾过来的暖湿气流,而北方的冷空气不易到达云贵高原腹地,冷暖气流难以交汇形成降水,所以降水偏少,导致干旱比往年严重得多。
三是复杂的地质构造影响。
云南全省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4%,坝子仅占6%,地势垂直高差大,海拔最高点和最低点相差6600多米,山高谷深,雨水顺着地势快速向谷底江河汇集,利用较为困难。
另外,湖泊、江河虽多但多处于低海拔位置,将水资源从低海拔提引到高海拔地区的难度也很大,往往是“水在下面流,人在上面愁”。
特别是全省岩溶面积1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8%,岩溶面积居全国第2位;全省129个县(市、区)中,118个县(市、区)有岩溶分布,岩溶地区的降雨径流大部分或全部下渗至地下,难以发挥对地表植被的涵养作用。
云南省自然灾害类型及其防治措施探究黄鹏摘要: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自古就是一个“无灾不成年、无大灾不成年”的省份,由于其江河众多, 地形、地质条件复杂, 气候立体交叉,使得多种自然灾害伴随而生,成为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
本文从其地理环境条件、不同灾害特点、防灾减灾措施等多个角度,对云南省不同种自然灾害进行探究。
关键词:云南省;自然灾害;防治措施;防灾减灾1 云南省地理环境特点及其灾害特点1.1 云南省地理环境特点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分,全省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各种类型的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80 %,加上半山区占总面积的94%左右[1]。
兼跨七个气候带,地势崎岖,气候多样,新构造活跃,自然地理环境复杂。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海拔最高点为德钦县梅里雪山主峰6740米,最低点为河口县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处76.4米,海拔高差达6664 米,呈现十分典型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
气候类型中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均有分布,往往是一个县境内既有干热河谷又有高寒冷凉山区。
受南下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全省总体上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极易形成单点暴雨、风雹等强对流天气,进而导致严重的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风雹等自然灾害。
同时,云南地处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新构造与现代构造运动强烈,导致地震灾害频繁发生。
这种极其复杂的地形、气候特征和特殊的地质构造,使云南成为一个典型的多灾省份。
1.2 云南灾害特点一是灾害种类多。
除台风和海啸外,其余各类灾种都曾在云南出现。
干旱、洪涝、风雹、雪灾、低温冷冻、地震、泥石流骨坡、病虫害等灾害都频繁发生。
在各灾种中,尤以干旱、地震、泥石流滑坡对云南危害最大。
二是灾害分布广。
根据国家地震局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云南全省均处于6 度以上的地震烈度设防区,其中,7 — 9 烈度设防区面积占84%,全省基本找不到不发生5 级地震的安全地带。
由于地质构造松疏,加之山高谷深,泥石流滑坡灾害分布广泛,原有129 座县城中,有41座受到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危害,1986年以来已有7 座因此而撤销县制或易地搬迁。
据省民政厅、省国土资源厅2003 年调查,全省有160 余个乡(镇)政府驻地、近9000 个自然村、约30 万山区农村人口直接受到泥石流滑坡的威胁或危害。
三是灾害发生频率高。
据省地震局提供的数据,仅1970— 2003年的30多年间,全省共发生里氏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25次、7 级以上大地震8次,地震灾害发生频率之高为我国大陆所罕见。
云南国土面积占全国的4%,而地震释放的能量则占全国的30% 。
由于无雨就旱、有雨则涝,干旱、洪涝、泥石流滑坡、病虫害、低温冷冻、风雹等灾害几乎年年都有发生。
四是灾害强度大。
云南自然灾害中重特大灾害居多,每年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据多年统计,地震造成的损失和死亡人数云南占全国的一半,泥石流滑坡造成的损失云南也居全国首位。
据省民政厅统计资料显示,1994 — 2003 年的10 年间,云南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735.49 亿元,年均73.55 亿元,损失最大的2000 年达到128.24 亿元。
[2]。
2 云南省主要灾情云南省具有灾种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灾害重等特点。
根据对近40年来主要自然灾害的调查结果, 因灾害造成4万多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400 亿元以上。
据估算,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大致相当, 如:1981~1986年平均每年损失12.2亿元, 占同期工农业平均总产值的6.8%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种损失有同步增长的趋势。
1993年损失极为严重, 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高达36.6亿元, 是多年平均损失的3倍。
严重的自然灾害成为制约云南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3]。
2.1 气象灾害云南各类气象灾害频繁, 造成的损失严重。
尤其是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包括3 月倒春寒、8 月低温、霜冻) 、冰雹等对云南农业生产危害特别严重。
1949 一19 91 年, 全省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0 亿元, 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3. 3 亿亩, 死亡1. 4 万人。
在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中, 气象灾害占30 % 。
其中: ( 1) 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最大的气象灾害。
42 年中, 云南共出现大小旱年38 年, 其中大早年18 年, 平均每年有50 多个县区受到程度不同的干旱影响, 受旱面积达1.37 亿亩, 占气象灾害总面积的41 % ; (2 ) 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很严重。
全省因水灾受灾面积达7 8 0 0 万亩, 占气象灾害总受灾面积的23 % ; (3 ) 低温、霜冻灾害, 主要是指冬季的强寒潮、重霜冻、3 月的倒春寒和8 月低温等与冷空气活动有关的寒冷天气造成的灾害。
42 年中, 全省农作物因低温冷害受灾面积达5 0 0 0 万亩, 占因气象灾害受灾总面积的15% ;(4 ) 风雹灾大多数在局部地区出现。
风灾造成的农业损失平均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的1 %以上。
全省受冰雹面积6 7 0 0 万亩, 占各种气象灾害总面积的20 %。
2.2 地震灾害在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推挤碰撞作用下, 地壳运动剧烈, 使云南地震活动极为频繁, 地震灾情十分严重。
40 年来, 全省共发生5 级以上地震1 92 次, 平均每年近5 次; 6 级以上地震38 次, 占同期我国大陆6 级以上地震的20 % ; 7 级以上地震7 次。
根据对6 级以上地震的统计, 共死亡1 8 8 5 2 人, 伤3 4 1 1 人, 房屋倒塌92 万间, 严重破坏156 万间, 损坏约2 5 万间, 大牲畜死亡2 万多头, 直接经济损失达1 30 亿元。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 9 9 0 ) 》, 云南全省国土都在6 度以上的地震危险区内。
其中: 9 度设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 % , 包括15 个县市; 8 度区面积占27 %。
包括37 个县市;7度区面积占51% , 包括57个县市。
2.3 地质灾害云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呈阶梯递降。
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 % , 造成十分严重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
长期以来, 崩塌、滑坡、泥石流活动一直持续不断, 有规模较大的崩塌2 71 4 处、滑坡1 1 2 1 处、泥石流沟2 3 8 2 条。
有关水土流失资料表明, 在1 9 7 3 ~ 1 9 8 4 年间, 全省平均侵蚀模数为8 49 吨/ 平方千米·年, 1 9 7 3 年三级以上水土流失面积为9 1 0 0 平方千米、19 8 4 年为2 8 1 2 8 平方千米。
近几年有明显上升; 二级以上水土流失面积为14 万平方千米, 占全省总面积的38 %。
地质灾害已造成了7000余人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达85亿元以上。
3 防灾减灾措施3.1 发展林业恢复生态发展林业恢复生态, 抓好工程造林, 包括主要旅游区、交通干线、水库周围、河流沿岸等工程造林; 抓好营造水源林、防护林、薪炭林、用材林、经济林等, 注重提高林业的生态效益和整体经济效益;抓好小流域治理, 综合规划, 分步实施, 搞一片, 成一片, 强化造林护林责任制, 包括领导目标责任制、林业主管部门责任制和林区干部管理责任制, 采取行政、经济、法制等手段, 多管齐下, 切实改变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状况,真正做到既轰轰烈烈, 又扎扎实实, 逐年增加绿化面积。
这是减少洪涝、泥石流、滑坡等灾害, 实现农业稳定增产、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措施[4]。
3.2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是抵御农业灾害损失的基础性工程。
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 劳动人民创造了通过兴修水利, 蓄洪排涝, 建立稳产高产粮田, 抵抗和减轻灾害损失的丰富经验。
3.3 提高群众互助互济能力几十年来,我们单靠各级政府的财力投入来救灾, 一方面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造成了“大锅饭” ,平均主义的弊端, 使国家的包袱越来越重;另一方面, 也使一些群众产生了依赖心理。
处在改革的年代, 在救灾的机制上也需要探索, 需要改革。
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个积极性, 在于增强群众互济互救的自力更生, 自我抗灾的能力。
改革优化救灾机制的基本路子: 一是改革救灾物资的发放办法, 强化救灾粮款发放的监督机制, 增加透明度。
二是改革救灾组织方式。
三是群众互助互济, 储粮储金备灾。
3.4 制定防灾预案实践证明, 在云南这样多灾的省份, 注意不断修改、完善防灾抗灾预案, 是研究灾害发生规律, 增强防灾抗灾的预见性、主动性的好办法。
这项工作需要坚持下去, 使我们的预案逐步搞得更加切合实际, 使各种防灾抗灾力量更加有效地组织起来。
这样, 积若干年的努力, 我们将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 增强驾驭自然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3.5 提高灾情预测预报的准确性我省气象、地震等部门多年来在同自然灾害作斗争中, 克服困难, 积极工作, 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为加强中长期气象预报、地震预报, 为领导抗灾决策服务等方面, 作出了贡献。
但由于人们对气象变化、地壳运动规律的认识还有待于深化, 也由于装备设施还不够完善, 因而在抓好短期特别是临灾前的预报,提高灾情预报发生时间、地点、程度的准确性方面, 还有待于进一步努力。
3.6 加强灾害科研成立灾害学会, 网络各部门、多学科、多方面的人才, 网络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力量进行灾害学的研究, 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 形成和完善有我省特色的、有理论指导意义的。
适用性很强的《云南灾害学》。
在条件成熟后, 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 并把是关学科列为学校教材和干部培训教材, 在某些高等院校设立灾害专业, 积极培养人才。
3.7 建立健全法制要实现防灾抗灾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 .由少数领导者的繁忙转为广大干部和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 需要有相对固定的制度力量来推动, 用法制的力量来保障。
参考文献:[1] 明庆忠,云南山地自然灾害类型及防治对策,自然灾害学报1992年7月,1卷3期[2] 李国材,关注云南自然灾害,《关注2005》年第3期[3] 杨光宇王景来杨子汉,云南省自然灾害成因探讨及减灾对策.自然灾害学报,1994年10月,3卷4期[4] 吴广范李常林,云南灾害问题研究,《云南社会科学》1 9 8 9 年第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