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肿瘤药物外渗的处理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1
肿瘤药物外渗应急预案1. 引言肿瘤药物外渗是指药物注射时发生了药液从血管外漏出现象,造成药液外泄地区药剂浓度过高,可能对周围组织造成损害。
这种情况下,需要及时采取应急措施,防止进一步的伤害和副作用。
本文档旨在制定一份肿瘤药物外渗应急预案,以系统化的方法来应对这一紧急情况。
2. 应急响应流程以下是针对肿瘤药物外渗的应急响应流程:2.1 事故发现与报告发现肿瘤药物外渗事故后,立即将情况上报给相关责任人或医务人员。
应当提供尽可能详细的信息,包括药物名称、剂量、患者身体状况以及发生事故的具体时间和地点等。
2.2 预先设立应急区域在医疗机构中,应该设置指定的应急区域,以隔离药物外渗事故的影响。
应急区域应具备适当的设备和设施,如紧急药品供应、急救设备、通风系统等。
2.3 紧急护理措施立即进行紧急护理,尽量减少肿瘤药物外渗的影响。
常见的紧急护理措施包括:•快速停止药物输注:将输注通道尽快关闭,避免进一步药物外渗。
•清洗外渗区域:用温水和中性洗剂清洗外渗区域,将药物迅速清除。
•使用冷敷:用冷敷物质降低局部渗漏区域的血供,减少药物吸收。
•结合症状处理:根据患者症状,给予适当的护理和药物治疗。
2.4 救治流程肿瘤药物外渗可能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需要立即进行进一步的救治。
以下是救治流程的简要步骤:1.就诊评估:立即转诊患者至专科医院进行评估,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诊断。
2.收集患者信息: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用药史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3.心肺复苏:对于出现呼吸困难、心跳骤停等严重症状的患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4.逆反应处理:根据患者症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中毒反应等。
5.治疗方案制定:根据患者情况和临床诊断,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并监测治疗效果。
2.5 事后处理事后,应对事故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包括原因分析、责任追究等。
同时,根据事故经验总结,修订和完善肿瘤药物外渗应急预案,以提升应急响应的能力和水平。
化疗药物外渗的分类与处理化疗药物外渗的分类①发疱性化疗药物;②刺激性化疗药物;③非刺激性化疗药物1发泡性化疗药物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由长春新碱、诺维本、托马克等、蓖环类抗肿瘤药物、阿霉素、表阿霉素及丝裂霉素等,一旦渗入血管外,短时间内可发生红、肿、热、痛,甚至皮肤及组织坏死,也可导致永久性溃烂。
2刺激性化疗药物可引起轻度组织炎症和疼痛,不可导致皮下及组织坏死,如氮烯咪胺(DTIC)和足叶乙甙(VP-16)等。
3非刺激性药物对皮肤及组织无明显的刺激,如5-氟脲嘧啶(5-Fu)、顺铂(DDP)、甲氨喋呤(MTX)等。
但也应引起注意。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药物外渗一旦发生,要保持镇静,立即停止输注,保留注射针头,回抽残留药物以3~5ml为宜,还要沿血管走行观察和了解血管情况。
(1)立即行局部封闭。
常用封闭药物为0.5%的利多卡因5~10ml加氟美松5mg环形封闭或150u/ml的透明质酸酶环形封闭,局部涂肤轻松软膏或者24h内50%的硫酸镁湿敷或冰敷(长春新碱和vp16不主张冰敷,宜用热敷)。
抬高患肢,24h后改位热敷。
如疼痛不止可用氯乙烷表面麻醉止痛,详细纪录渗漏情况。
(2)皮下注射解毒药物。
(3)密切观察局部皮肤等情况的变化,冷敷或热敷防止冻伤或烫伤。
冰敷时间为6~8h;护理人员需经常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紫绀、麻木和冻伤。
热敷时水温不宜过高,以不超过50~60℃为宜。
(4)局部疼痛、红肿可用中药消炎散、如意金黄散外涂,如坏死形成溃疡时,可用京万红烫伤药膏涂敷患处,每日换药一次化疗药物安全操作规程•配药时,应注意尽量勿使药液溅出,气雾逸出。
锯安瓿前应轻弹其颈部,使上面的药液降至瓶底,垫无菌纱布打开安瓿;对于粉剂药物,应小心沿瓶壁缓慢注入溶解剂,待药粉浸没后再行摇匀,以防粉末逸出;要防止由于瓶内压力增高使针栓脱出造成药物污染,因此加药针头应粗些,尽量把空气排在安瓿内。
•加药完毕立即脱去手套,切勿戴手套触摸其它物品。
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化疗药物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是一种有毒有害的药物。
在化疗过程中,极易出现化疗药物外渗的情况,这种情况会带来严重的生命危险和健康风险。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化疗药物外渗应急预案非常必要。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应急预案的内容和方案,并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一、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化疗药物在经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导致毒性作用,从而引发各种不适症状和并发症。
造成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如下:1. 医护人员技术不熟练。
在化疗药物注射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掌握正确的注射技巧和方法,否则会导致药物外渗。
2. 患者皮肤或黏膜破损。
患者皮肤或黏膜受损,如皮肤破裂、瘢痕组织、皮炎、口腔溃疡等,药物就容易外渗。
3. 药物注射局部压力不均。
注射部位或器械插入的深度不同,导致药物注射的压力不均,从而引起化疗药物外渗。
4. 药物种类和浓度的差异。
不同种类和浓度的化疗药物,对组织和器官的毒性程度不同,因此药物外渗的风险也不同。
二、应急预案的内容1. 协调医疗团队快速反应。
一旦发生化疗药物外渗的事件,应立即组织医疗团队进行处理。
医疗团队包括主治医生、护士、药师和检验师等,各自分工,协调配合,合作完成处置工作。
2. 系统化的药物应急处理措施。
针对不同的化疗药物外渗,药物应急处理措施也不同。
在预案中需要根据药物种类和毒性程度,制定出相应的药物处理方案。
3. 配备完善的应急处理设备。
在化疗药物外渗的紧急情况下,需要有相应的设备支持,以便医疗团队及时处理。
如高效过滤器、注射器、药物逆流阀等。
4.应急培训和演练。
建立一套完善的应急预案,不仅需要预案的制定,还需要对医护人员进行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对于化疗药物外渗应急处理的技能和知识,保障应急处理的有效性和质量。
三、实施应急预案的步骤一旦发生化疗药物外渗的紧急情况,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应急处理:1. 立即停止药物注射,并将药物逆流阀开启。
化疗药物静脉外漏的一般处理原则化疗药物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药物,它通常是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因为其剂量大、毒副作用大,需要经过特殊的管理和监控。
然而,在化疗药物注射过程中,偶尔会出现静脉外漏的情况,即药物泄漏到皮下组织、肌肉间隙等部位而没有到达靶组织,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导致严重的药物副作用。
1.快速发现:一旦发现化疗药物发生静脉外漏,应立即停止注射,避免药物继续流入皮下组织。
医护人员应立即停止注射并向患者解释状况,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2.拔出针头:在发现药物发生静脉外漏后,应立即将注射针头从注射部位拔出,避免继续注射药物。
同时,避免在注射部位施加压力,防止药物继续流入皮下组织。
3.处理药物外漏部位:对于发生静脉外漏的部位,应立即用干净的纱布或消毒棉球进行轻轻按压,并及时更换。
同时,应避免用力摩擦或揉搓注射部位,以防止药物在皮下组织内扩散。
4.冷敷:在处理药物外漏部位时,可以采用冷敷的方式,帮助收缩血管、减少药物在皮下组织内扩散的速度。
冷敷时间一般不宜过长,避免引起局部过度冷却。
5.症状观察:对于发生化疗药物静脉外漏的患者,应密切观察相关症状的变化,如疼痛、肿胀、发红等。
如果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向医护人员报告,以便及时处理。
6.报告医生:在处理化疗药物静脉外漏后,应及时向主治医生报告,并按照医嘱进行进一步处理。
根据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建议做相应检查,如超声检查、局部皮下注射等。
在处理化疗药物静脉外漏时,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便及时有效地处理,避免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患者和家属也需要了解相关处理原则,以便在发生药物外漏时及时向医护人员求助,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总之,化疗药物静脉外漏是化疗过程中常见的问题,需要及时有效地处理,避免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以上是处理化疗药物静脉外漏的一般原则,希望对医护人员和患者有所帮助。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化疗是目前治疗癌症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化疗药物外渗却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它会影响药物的疗效,甚至加重患者的病情。
因此,正确处理化疗药物外渗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处理化疗药物外渗的方法。
首先,要注意化疗药物的输注过程。
在输注化疗药物时,护士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和时间进行输注,避免因输注不当导致药物外渗。
同时,患者在接受化疗药物输注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和紧张,这有助于减少药物外渗的发生。
其次,要注意化疗药物的保存和使用。
化疗药物在保存和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嘱和药品说明书的要求进行,避免药物受到污染或变质,从而导致药物外渗的发生。
同时,在使用化疗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浓度和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的输注速度,以免造成药物外渗。
另外,要加强患者的护理和监测。
在化疗过程中,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药物外渗的迹象,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同时,患者在接受化疗时,要加强自我护理,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和干燥,避免皮肤受到刺激和损伤,减少药物外渗的发生。
最后,要加强患者的宣教和指导。
在化疗前,护士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宣教和指导,告知患者化疗药物外渗的危害和处理方法,让患者充分了解化疗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减少药物外渗的发生。
综上所述,处理化疗药物外渗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输注过程管理、药物保存和使用、患者护理和监测、患者宣教和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可以有效减少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提高化疗的疗效,为患者的康复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目的为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护人员应对药物外渗的能力,减少患者痛苦,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医院内所有药物外渗事件的应急处置。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修订和实施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协调各部门共同应对药物外渗事件。
2. 医护人员:负责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药物外渗事件,并按照预案要求进行救治。
3. 药剂科:负责提供药物外渗事件的应急物资,并对药物外渗事件进行统计分析。
四、应急预案1. 发现药物外渗(1)医护人员在输液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药物外渗现象时,立即停止输液。
(2)立即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并通知应急领导小组。
2. 评估药物外渗(1)评估药物外渗的部位、程度、范围和类型。
(2)评估患者病情,判断是否需要紧急处理。
3. 处理药物外渗(1)根据药物外渗的类型,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对非刺激性药物外渗,可进行局部湿热敷,促进药物吸收。
- 对刺激性药物外渗,可进行局部冷敷,减轻疼痛和肿胀。
- 对腐蚀性药物外渗,应立即进行局部冲洗,并给予抗过敏药物。
- 对化疗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给予局部冷敷,并给予抗过敏、抗肿瘤药物。
(2)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
4. 监测与记录(1)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皮肤颜色、疼痛程度等。
(2)详细记录药物外渗事件的发生时间、部位、原因、处理措施及患者病情变化。
5. 事后处理(1)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2)对相关人员开展药物外渗知识培训。
(3)对药物外渗事件进行统计分析,查找原因,改进工作。
五、应急预案的培训与演练1.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培训,提高应对能力。
2. 定期开展药物外渗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六、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预案由医院应急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3. 本预案如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相抵触,以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为准。
化疗药外渗的应急预案1. 引言化疗药物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化疗药外渗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
为了能够及时应对化疗药外渗事件,在化疗药物使用过程中,需要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应急预案。
本文将介绍化疗药外渗的应急预案,并提供相应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2. 应急预案概述2.1 目的本应急预案的目的在于规范化疗药外渗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置流程,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减少伤害,并降低事故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2.2 范围本应急预案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中化疗药外渗的突发事件。
3. 应急预案具体操作流程3.1 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1.立即清洁:无菌生理盐水进行冲洗事发部位;2.停药处理:立即停止药物输注;3.面部暴露:患者面部有药物残留时,立即将其面部暴露并避免药物流入口鼻。
3.2 事故发生后的处置1.通知主管医生:立即通知主管医生到场,并简单向其介绍事故状况;2.就医通知:通知医院其他相关医务人员支援,并迅速将患者送往急诊或重症监护室;3.报告:医务人员应立即向上级医院安全办公室、临床药学与药事管理科、护理部等相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4.紧急救治: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相应的救治措施,如抢救呼吸、补液、纠正酸碱失衡等。
3.3 事故发生后的后续处理1.资料整理:及时整理和保留与事故相关的文书资料;2.事件追踪:定期对事故的处置情况进行追踪,记录并总结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3.安全教育:加强医务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4.后续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综合评估,制定后续护理计划。
4. 应急预案注意事项4.1 保护患者1.避免病情恶化:在事故发生后,及时转送到合适的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治疗;2.高度重视:对于高危患者,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应特别注重事故的预防和处理;3.了解过敏史:在给予化疗药物前,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4.2 保护医务人员1.安全操作:医务人员在给药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要求进行,避免出现错误;2.动作轻柔:给药时应小心轻柔,避免因动作过重而导致药物外渗;3.个人防护:医务人员在处理事故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防止接触药物。
一、概述抗肿瘤药物外漏是指在给药过程中,药物意外地渗透到周围组织或血管外的情况。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局部组织损伤、疼痛、炎症反应甚至更严重的并发症。
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应急预案1. 防范措施(1)给药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确保注射部位皮肤清洁,避免药物外渗。
(2)给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注意药物输注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
(3)给药后: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 应急处理流程(1)发现药物外渗后,立即停止输注,拔除注射针。
(2)通知医生及护士长,报告药物外渗情况。
(3)对患者进行以下处理:①局部冷敷:将冰袋或冰水浸湿的毛巾敷于外渗部位,持续30分钟,以减少药物扩散。
②抬高患肢:将患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以减轻药物对局部组织的压迫。
③局部封闭:根据医生指示,给予利多卡因、地塞米松等药物局部封闭,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
④局部用药:根据医生指示,给予外用药(如氢化可的松软膏、金黄散等)局部涂抹,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⑤密切观察:观察患者局部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程度等变化,如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 后续处理(1)评估患者外渗药物的种类、剂量、面积,确定治疗方案。
(2)根据医生指示,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如抗生素、止痛药等。
(3)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局部按摩、热敷等。
三、总结抗肿瘤药物外漏应急预案的制定,旨在提高医护人员对药物外渗的防范意识,确保患者安全。
在实际工作中,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降低药物外渗发生率。
同时,加强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化疗药物外渗处理措施简介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在进行化疗治疗过程中,部分药物渗漏到患者体外。
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药物浪费,并且可能对医护人员和患者本身造成安全风险。
因此,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化疗药物外渗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的常用措施和注意事项。
外渗处理措施控制外渗源在处理化疗药物外渗问题时,首先需要迅速控制外渗源。
如果是身体部位的外渗,可以通过立即将滴注引流管拔出或折叠防漏衣,以减少药物外渗量。
如果是药物袋或瓶子的外渗,应立即暂停输注并将药物容器放置在透明塑料袋内收集渗漏的药物。
安全处理药物处理药物外渗之后,需要注意安全处理药物的方法。
首先,应将渗漏的药物容器放置在密封袋中,并尽快送往医院专门的药物处理区域。
同时,应将与药物直接接触的消耗品,如手套、折叠防漏衣等也收集起来,并置于密封袋内一并处理。
患者伤口清洁与护理如果化疗药物外渗到了患者的伤口或其他敏感部位,应立即进行伤口清洁与护理。
首先,用生理盐水或清洁无菌液清洗药物外渗部位,然后进行适当的伤口护理,如更换敷料等。
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如疼痛、发红、肿胀等,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处理。
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发现化疗药物外渗问题后,要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将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给予患者进一步的指导和护理。
及时报告可以减少药物浪费,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注意事项预防为主化疗药物外渗的最佳处理方法是预防。
医护人员在进行化疗治疗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药物输注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在选择和使用注射和输液装置时,要注意质量可靠、防漏性好的产品,并进行正确的连接和固定,以减少外渗的发生。
加强培训和宣教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宣教工作,提高其对化疗药物外渗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培训内容可包括标准操作规程、紧急处理措施、外渗如何预防和应对等方面。
同时,还应向患者和家属宣传外渗的风险和处理方法,提高他们对化疗药物外渗的认知。
奥沙利铂外渗处理原则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癌症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进。
奥沙利铂外渗处理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治疗原则。
本文将详细介绍奥沙利铂外渗处理的原则和相关内容。
奥沙利铂是一种常用的抗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卵巢癌、食管癌、胃癌、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
它通过干扰癌细胞的DNA复制和修复过程,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然而,奥沙利铂在治疗过程中常常会带来副作用,比如神经系统毒性、消化系统毒性等,因此需要进行外渗处理,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轻副作用。
奥沙利铂外渗处理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不同患者对奥沙利铂的耐受性和敏感性存在差异,因此个体化治疗能够更好地调整剂量和疗程,提高治疗效果。
2. 联合用药:奥沙利铂常常与其他抗癌药物联合使用,以增强疗效和减轻副作用。
联合用药可以通过多个途径同时干扰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提高治疗效果。
常见的联合用药方案包括奥沙利铂联合紫杉醇、奥沙利铂联合吉西他滨等。
3. 综合治疗:奥沙利铂外渗处理不仅仅是药物治疗,还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综合治疗能够全面攻击癌细胞,增加治疗效果。
4. 高效治疗:奥沙利铂外渗处理的原则是尽可能地提高药物的浓度和作用时间,以增加对癌细胞的杀伤力。
可以通过增加药物剂量、延长治疗时间等方式来实现。
5. 定期评估与调整:奥沙利铂外渗处理过程中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评估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奥沙利铂外渗处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临床医生和药师的共同努力。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 注意剂量和副作用:奥沙利铂有一定的剂量和副作用限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过高的剂量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而过低的剂量则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2. 个体化的毒性管理:不同患者对奥沙利铂的毒性反应存在差异,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毒性管理。
常用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指导处理原则在进行化疗过程中,化疗药物外渗是一个常见的意外事件。
化疗药物外渗可能导致局部组织损伤和系统性毒性,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和管理。
下面将介绍常用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指导处理原则。
首先,在发现化疗药物外渗后,要立即停止输液。
将输液袋或注射器从外渗部位拔出,避免进一步药物渗入组织。
然后,根据使用的化疗药物特点,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
对于外渗的细胞毒药物(如顺铂、紫杉醇等),处理应首先考虑保护皮肤和降低药物吸收。
可以用干净的纸巾、无菌盐水或清水轻轻擦拭外渗部位,不要用力摩擦或擦拭。
这样可以减少药物渗入皮肤和毛细血管,降低对局部组织的损伤。
同时,避免额外压力施加到渗漏部位,可以使用干净的纱布或敷料轻轻固定渗漏部位,避免药物进一步扩散。
如果有需要,可使用冷却物质(如冰块)降低局部血流量,减少药物吸收。
对于外渗的非细胞毒药物(如一些抗生素、激素等),处理应注重药物稀释和冲洗。
要尽快将外渗部位用大量的无菌盐水或清水冲洗,以稀释和冲走药物。
冲洗时要注意尽量避免对局部组织施加额外压力,避免药物进一步扩散。
对于可能引起组织壊死(如证实为静脉外溢)、组织坏死(如蛇精病等)或发疹(如琼脂样肉芽肿)的药物不能再继续冲洗,应立即就医。
处理完外渗部位后,要做好相关记录,并报告给主管医生或药剂师。
记录应包括药物名称、剂量、外渗时间、处理方法等。
这样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及时评估局部和全身的损害情况,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除了上述处理原则,还应在发现外渗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
如果发现局部组织损伤严重或患者出现明显不适、过敏反应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医务人员在处理外渗时也应注意个体差异,对于高危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要格外小心谨慎。
总之,常用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原则包括停止输液、保护皮肤和降低药物吸收、药物稀释和冲洗、记录和报告,并密切观察患者变化。
这些原则能够帮助医务人员及时处理外渗事件,减少对患者的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演练⽬的:通过这次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演练,让全体护⼠在今后的⼯作中能积极应对,很好处理好类似的问题。
应急领导⼩组:组长:张明芳组员:肿瘤科全体护⼠演练⼈员:演练场景假设:8 床⼥李芳甲状腺癌根治术后6 ⽉,现将进⾏化疗化疗药物为0.9%NS紫杉醇静脉滴注进⾏化疗,在化疗开始1⼩时时,因为患者起床上厕所,不慎化疗药物外渗,由于没及时发现,外渗的量约15 ml 。
地点:护⼠站处理医嘱,配置化疗药物。
床旁评估患者:对这次化疗的⼼理接受情况,⾎管情况(⾎管尽量选择前臂肌⾁较厚、弹性较好、较粗、较直的⾎管)。
如果化疗药物是第⼀组输液的话,穿刺⽤光盐⽔进⾏,穿刺成功后再输注化疗药物。
告知患者:李芳,现在你输注的药物是化疗药物,在输液单上我们已经帮你⽤红⾊※号在输注的过程中我们会加强观察(开始5分钟观察⼀次,半⼩时后没问题的话没30分钟巡视⼀次),同时你⾃⼰也⼩⼼,若果有什么问题要及时拉铃告诉我们。
1 ⼩时后由于患者起床上厕所,不⼩⼼扯到输液管,当时也没在意,巡视病房发现输液渗漏。
护⼠:马上关闭输液,评估渗漏的量,测量红肿的范围。
询问患者有什么特殊不适。
患者(着急):输液针头上⽅⼿臂疼痛,觉得有点胀,化疗药物外渗会不会引起组织的坏死。
护⼠:你先别担⼼,我们会针对你的情况进⾏处理的,我们科长期有化疗病⼈,我们处理类似情况也⽐较有经验,应该不会有太⼤的问题,你外渗的量也不是很多,⼤约10ML左右,你稍等⼀会,我马上来为你进⾏处理。
护⼠:会护⼠长将情况向医⽣进⾏汇报,报告护⼠长。
处理如下:1.. 紫杉醇外渗后⽴即停⽌输液,抬⾼患肢,改善局部循环,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
2.环形封闭:紫杉醇外渗后利⽤利多卡因0.1g、地塞⽶松5mg进⾏局部环形封闭。
封闭前要严格消毒,防⽌感染发⽣。
同时注射药物时应随时抽回⾎,防⽌注射到⾎管内。
进针深度要适宜,约针头长度的2/3 。
环形封闭⾯积应⼤于药液外渗⾯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