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交政策
- 格式:pdf
- 大小:136.28 KB
- 文档页数:5
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从战略到策略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从战略到策略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被认为是19世纪最重要的外交政策实践之一,其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导致了德国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在战略层面上,俾斯麦主要采取了血与铁的政策,通过战争来推动德国的统一。
而在统一完成后,俾斯麦则转变为更为灵活的外交策略,以维护德国国家利益和实现稳定的欧洲格局。
在统一前,俾斯麦通过实施战争来消除德国周围的敌对势力,从而为德国统一铺平道路。
18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他先后领导了三次战争,包括德丹战争、奥地利普鲁士战争和普法战争。
这些战争的目标是分别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从而削弱对德国统一的阻碍。
在这一过程中,俾斯麦极为巧妙地运用了外交手段,通过结盟和割地等手段,巩固德国与其盟友的地位,确保德国的优势地位。
然而,一旦德国统一完成,俾斯麦意识到战争并不是唯一的手段,为维护德国的利益和确保国家的稳定,必须采取更为灵活的外交策略。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俾斯麦致力于建立德国的国际地位和稳定的欧洲秩序。
他主张保持与欧洲大国的平衡关系,防止德国成为其他国家的威胁,并同时通过维护德国利益的合法性和公正性来使德国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
俾斯麦的外交策略的核心是“不结盟主义”,即避免与其他强国结成军事同盟,以免牵扯进与其他国家的战争。
相反,他更倾向于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
举个例子,俾斯麦通过与法国签订条约,结束了法团争端,并成功夺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
而在与奥地利的关系上,俾斯麦采取了同样的策略,以和平方式解决了与奥地利之间的争端,确保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除了不结盟主义外,俾斯麦还重视国家的经济发展,并通过一系列的内政改革来推动经济的繁荣。
他实施了俾斯麦式保护主义政策,通过高关税和财政政策来保护国内工业,并通过建设铁路和改善农业生产来推动经济发展。
这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德国成为欧洲最为强大的经济体之一,为国家的外交事务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实力。
一战中的外交政策一战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战争之一,不仅仅是军事层面的对抗,更是一场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外交较量。
在这场全面战争中,各个国家的外交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一战期间几个主要国家的外交政策进行探讨。
一、德国外交政策在一战爆发之初,德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政策,以期获得战争的胜利。
首先,德国试图通过与奥匈帝国和保加利亚结盟,以组成一个由军事强国组成的后盾。
此外,德国还试图通过与奥斯曼帝国建立利益联盟,控制土耳其海峡,进一步削弱敌人的后方。
然而,德国外交政策的计划并没有像预期那样顺利进行。
尽管与奥匈帝国和保加利亚达成了盟约,但奥斯曼帝国没有彻底投入德国一方。
此外,在战争的后期,德国还试图通过在美国使用潜艇战来打击英国,但这一政策导致了美国的加入,进一步削弱了德国的外交优势。
二、英国外交政策作为一战的主要参战国之一,英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政策来保护其殖民地利益和海上霸权地位。
首先,英国与法国达成了一项协议,以确保彼此间的军事合作和互相支持。
其次,英国还试图通过与日本建立关系,来保护其在亚洲的利益。
此外,英国还与意大利签署了一个秘密条约,以诱使其加入协约国一方。
然而,英国的外交政策并非一帆风顺。
尽管与法国取得了合作,但英国在一战初期并没有充分兑现对法国的承诺,导致两国关系紧张。
此外,尽管英国试图与日本建立关系,但实际上并未取得对其利益的实质性保护。
最后,在与意大利签署的秘密条约中,英国未能兑现其对意大利的承诺,最终导致意大利转而与协约国敌对。
三、法国外交政策法国面临着一战初期德国的强大威胁,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政策来确保国家的安全。
首先,法国与俄国签署了一项防御同盟,旨在共同应对德国的威胁。
其次,法国试图通过与英国建立关系,并希望英国能够提供军事援助和物资支持。
此外,法国还试图通过与意大利和罗马尼亚达成协议,来增加对德国的压力。
然而,法国的外交政策也并非一帆风顺。
尽管与俄国签署了防御同盟,但俄国出现了内乱,无法兑现对法国的支持。
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从战略到策略【摘要】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是十九世纪的重要外交策略。
俾斯麦外交的战略目标是实现德意志帝国的统一和强大,通过扩大德国领土和削弱邻国的实力来实现这一目标。
俾斯麦外交的主要手段包括发动战争、签订条约和外交联盟等。
在策略转变方面,俾斯麦从积极扩张外交政策向维护已有领土秩序转变。
俾斯麦外交的成果包括成功实现德国统一和确立德国的大国地位。
总结来看,俾斯麦外交对欧洲外交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为后续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
这一时期的教训在今天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关键词】德国统一时期,俾斯麦外交,战略目标,战略手段,策略转变,策略实施,成果,总结,影响,启示。
1. 引言1.1 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是19世纪中期至末期欧洲外交史上的重要篇章。
在此时期,俾斯麦作为普鲁士宰相和德意志帝国总理,成功地实现了德国帝国的统一,并在此过程中展现了其卓越的外交才能。
俾斯麦的外交策略和手段,影响深远,被视为现代外交的典范之一。
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以其明智的战略和灵活的策略著称。
俾斯麦的外交战略目标主要是确保德国的强大地位和维护与周边大国的平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俾斯麦采取了各种手段,包括联合俄国、维护与奥匈帝国的关系和与法国的博弈等。
俾斯麦外交的策略转变体现在他对外交形势的准确分析和灵活变通的应对策略上。
他能够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各种外交挑战,使德国在外交舞台上屹立不倒。
俾斯麦外交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德国帝国的统一和地位的确立上,为后来的德国外交奠定了基础。
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展现了战略眼光和策略智慧,对当今外交领域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俾斯麦外交的影响深远,为德国和欧洲的历史进程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2. 正文2.1 俾斯麦外交的战略目标1. 维护普鲁士的实力和地位:作为普鲁士的首相和外交官,俾斯麦的首要目标是保护普鲁士在德意志联邦中的地位和实力。
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国和哪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更为稳健?国际关系复杂,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紧张关系不断交替。
而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中,中国和哪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更为稳健呢?本文将就此话题进行探讨。
一、中国和德国德国一直以国际关系上的“稳健派”著称。
相比于美国等国家而言,德国更注重多边主义、合作和稳定的国际秩序。
这也是德国与中国外交政策相似之处。
中国和德国自建交以来,双方的合作日益加强。
中国一直将德国视为自己在欧洲的“朋友”,而德国也坚定维护多边主义,这使得两国在国际政治平台上形成了相对稳定、合作的局面。
此外,德国对中国不断投入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也为两国的关系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二、中国和俄罗斯俄罗斯一直以来体现出强硬的外交姿态,在它与欧美等国家的外交关系上也常被视为“坚决派”。
与此相似,中国也在一些重大事件中展现出了强硬的立场。
然而,近年来,中俄两国的关系却异常紧密,尤其是在领土和领海争端等问题上,两国均表示出了强大的抵制意愿。
尽管如此,随着中俄关系共同逐渐提升,双方的治理水平和多边主义合作也将持续提高。
两国的合作与会议,不仅有助于维护双方的共同利益,也有助于维护整个世界的稳定。
三、中国和法国法国是欧洲国家中颇具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同样也是欧洲“稳健派”的代表国家。
法国与中国建交甚早,并且长期持续开展着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然而,随着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中法关系开始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波动。
包括有关南海争端等方面,在一些事件处理上出现了意见上的不一致。
此外,法国同样在一些国际组织中蕴含出更强硬的“单边主义”立场,这与中国的多边主义矛盾重重。
不过,随着世界的变化和法国治理理念的转变,相信双方的关系也有望得到平衡与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和德国的外交政策最为相似,稳定而注重多边主义;中国和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则偏向强硬,但双方间的合作与共识将有助于缓和冲突、维护稳定;中国和法国的关系则呈现出某种程度的波动,但前景仍有望得到平衡与发展。
二战中的外交政策与谈判二战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战争之一,参战国家间的外交政策与谈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二战期间各国的外交政策和谈判,以及这些政策和谈判对战争进程和结局的影响。
一、德国的外交政策与谈判在二战初期,德国以其军事实力威胁欧洲其他国家,并试图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政策和谈判达成其目标。
1939年,德国与苏联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确保东线的稳定,为将来的侵略行动提供了必要空间。
然而,德国在向西扩张期间,未能与英国展开有意义的外交谈判,最终导致了英国对德宣战。
二、盟国的外交政策与谈判二战初期,英国和法国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阻止德国的扩张。
然而,他们在面对德国的挑战时未能形成统一的外交政策,导致外交谈判带有迟缓和犹豫的特点。
此外,英国和法国对德国一系列的侵略行动采取了不同的回应,这也削弱了他们在谈判桌上的立场。
三、美国的外交政策与谈判美国在二战初期采取了中立政策,但随着战争的发展,美国逐渐参与其中。
1941年,日本袭击珍珠港后,美国宣战日本,并成为了盟国的重要力量。
美国通过一系列外交政策和谈判,如大西洋宪章和联合国宪章,与盟国合作,制定共同的战略,最终推动了战争的胜利。
四、苏联的外交政策与谈判苏联在二战期间采取了灵活而实用的外交政策。
在德国入侵前,苏联试图与英国和法国建立防御同盟,以牵制德国的行动。
然而,由于外交谈判的不顺利以及盟国的犹豫不决,苏联最终决定与德国达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确保其东线的安全。
五、外交政策与谈判对战争的影响外交政策与谈判在二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各国间的谈判和协商形成了盟军的联合,有效地集中了力量对抗德国和日本。
同时,外交政策也为各国提供了战略的制定和执行的框架,促进了盟军的协作与合作。
此外,谈判还为战后的世界秩序奠定了基础,如联合国的建立。
结语二战中的外交政策与谈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各国通过外交手段试图达成其目标,而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其外交政策的合理性以及谈判的果断性。
战时外交二战中各国的外交政策在二战期间,各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受到了战争的特殊环境和国际形势的制约和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主要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历史背景二战爆发前,世界正处于经济大萧条的余波中,国际局势紧张,尤其是欧洲和亚洲的矛盾日益凸显。
纳粹德国的崛起和侵略行径,以及日本的扩张主义政策,导致各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
战争爆发后,各国面临的外交挑战和政策选择更加复杂。
二、各国的外交政策1. 德国:纳粹政权在战争初期采取了军事侵略和外交威胁的策略,试图通过迅速占领邻国,建立一个以德国为核心的新秩序。
然而,随着德军在东线战场和西线战场的连续战败,德国转向更为保守和孤立的外交政策,试图争取外交解决战争的可能性。
2. 英国:英国是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之一。
英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帝国的利益和保护本国的安全。
在战争初期,英国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平息德国的侵略行为,但随着战局的恶化,英国最终转向与苏联和美国建立紧密的军事同盟。
3. 美国:美国在二战爆发初期采取了中立政策,但随着德国和日本的进一步侵略,美国逐渐被卷入战争。
罗斯福政府积极推进“美国优先”政策,通过向盟国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以及最终参战来保护美国的利益。
4. 苏联:苏联在战前试图与西方国家建立反纳粹的军事同盟,但未能获得回应,导致苏联在战争初期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然而,德国的入侵行动迫使苏联转向同盟国,与英美建立了反法西斯的军事同盟。
三、影响1. 各国间的外交政策调整对战争的结果产生了重大影响。
尤其是苏联的转向,使德国不得不同时与西线盟军和东线苏军作战,分散了德国的兵力,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2. 战争期间,各国之间的外交努力为战后世界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通过共同对抗纳粹德国和日本帝国主义,各国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迈出了建立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重要一步。
3. 战时外交政策对于各国领导人的声誉和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1890年是近代德国外交史的一个分水岭。
是年3月,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命令俾斯麦辞去宰相职务,这宣告了俾斯麦外交体系的终结。
对于欧洲来说,它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德国新的领导人——威廉二世为德国外交战略设计了所谓的“新路线”政策。
俾斯麦外交体系的构建以“大陆政策”和“均势外交”为基点,明确了统一后的德国的主要活动舞台不是海外,而是欧洲大陆。
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和孤立法国,并力图拉拢俄国,阻止法俄接近,避免东西作战;联合奥匈帝国,阻止俄向中欧和南欧发展;拉拢英国,加剧英俄对抗,形成英、法、俄、奥、意在欧洲的相互制约。
根据这张极其错综复杂的外交网,1873年俾斯麦促成俄、奥、德缔结三皇同盟。
1879年德奥缔结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后,针对俄法组成三国同盟。
此后同俄国关系紧张,80年代后期几启战端。
1887年缔结德俄再保险条约,以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
对于英国,俾斯麦设法避免冲突,1878年柏林会议上,俾斯麦实际支持英国,阻止俄国取得黑海制海权。
80年代末随着德国帝国主义的兴起,德俄矛盾、德英矛盾加深,大陆政策破产,俾斯麦被迫辞职。
1890年后,大陆政策让位于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1888年威廉二世继承德国皇位,在俾斯麦被免职后,野心勃勃的威廉二世便积极对外推行“世界政策”。
“世界政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获取“阳光下的地盘”,即争夺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
威廉二世宣布:德国在“古老欧洲的狭窄边界以外有很多任务要完成”。
他试图把德国从一个欧陆国家变为世界帝国,妄图建立一个从北海、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从柏林到巴格达的“大德意志帝国”,并与世界列强争霸世界。
正如极力鼓吹对外扩张的外交大臣伯恩哈特•冯·皮洛夫在1897年12月的一次演说中声称:“德国过去曾有那样的时期,把土地让给一个邻国,把海上让给另一个邻国,而自己只剩下纯粹在理论上主宰着天空,可是这种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5魏玛德国外交政策的演进过程及影响沈 鑫【摘 要】魏玛德国外交政策的演进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魏玛德国初期,受战败国情绪的影响,实行的是抵抗凡尔赛和约的政策;到施特雷泽曼任外长的时期,实行以履约为幌子,以修约为目的的以退为进的外交政策,这一时期的外交堪称魏玛德国外交的亮点;随后,随着德国实力的增强,施行的外交政策也更有自主性和扩张性。
【关键词】魏玛 德国 外交政策 大国地位一战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崩溃,取而代之的是魏玛共和国。
魏玛政府刚上任,就被迫签订了屈辱的凡尔赛和约,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需要承担割地、赔款等一系列压力。
就在这种极端不利局面下,魏玛德国通过自己的外交政策,迅速摆脱了战败国的阴影和凡尔赛条约的束缚。
本文拟从魏玛德国初期的外交;施特雷泽曼时期的外交;魏玛德国后期的外交三个阶段阐述和分析魏玛德国的外交政策。
一、魏玛德国初期的外交(1919-1923)——抵抗为主的外交魏玛共和国从德意志第二帝国手中接过的是一个烂摊子,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困境加之国际上的孤立状态,使这个国家的外交必然会被蒙上一层失败的阴影。
凡尔赛合约的签订对德国来说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在战争责任问题上,德国被确认为战争的罪魁祸首,这也是处罚德国的法律基础。
在疆界问题上,德国丧失了1/8领土和1/10人口。
在殖民地问题上,德国的所有海外殖民地均遭协约国瓜分。
在军备问题上,和约规定,废除德国普遍义务征兵制,废除普鲁士的军训制度,解散总参谋部和其他军事机关。
德国武装力量只能限制在11.5万人之内,德国不得拥有坦克、飞机、重型火炮等现代化武器。
莱茵河以东50公里内为非军事区,德国不得设防。
在赔款问题上,协约国及参战国的一切损失应由德国及其盟国承担。
德国外交部长率领的德国代表团被招到巴黎接受和约文本,并被规定不得进行口头辩论,限15日内给出书面答复,最后还以武力相威胁。
该和约对德国来说,是不公平和不可接受的,严重伤害了德国人民民族自尊心,被德国人称为“耻辱的和约”。
第二次柏林危机与冷战时期德国的外交政策第二次柏林危机期间,美国试图牺牲联邦德国利益与苏联达成妥协,动摇了联邦德国对于它的西方最强大盟友的信心,迫使联邦德国重新审视其依靠西方实力促进德国重新统一的政策,着手改善与东方之间的关系。
对美国的失望,坚定了联邦德国走德法合作道路的决心,促使联邦德国更加密切与法国的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第二次柏林危机对联邦德国的外交政策影响深远。
标签:第二次柏林危机;冷战;德美关系第二次柏林危机的发生、发展及结束对欧洲局势和东西方关系,尤其是美苏在欧洲的缓和有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第二次柏林危机对西方阵营内部的关系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德美关系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随着危机发展,美国和联邦德国在一系列问题上的分歧开始显现出来。
本文通过考察冷战初期德美同盟的形成、第二次柏林危机期间德美的分歧与合作,从而揭示第二次柏林危机对冷战时期德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一、冷战初期德美同盟的形成德国虽然在二战中遭到极大的破坏和削弱,但它所处的重要的战略位置,拥有的巨大工业和军事潜力,是任何稍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都无法予以忽视的。
而且,由于四大国共同占领德国,战后初期德国的地位尚未最终确定,这也给大国在德国问题上进行新的调整提供了可能性。
鉴于德国一向扮演“破坏者”的角色,美国和苏联在努力将德国纳入己方阵营的同时,也需要对德国予以适当约束,以免其重新打破欧洲的力量平衡。
基于防患于未然的心态,美苏在将各自势力范围内的德国部分纳入自己的战略轨道时显得小心翼翼。
就美国来说,一方面要对西方占领下的德国进行扶持,利用其经济和军事潜力来稳定西欧,进而增强美国在欧洲对抗苏联的实力。
对抗苏联的紧迫性要求它在扶持联邦德国时不遗余力,特别是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更需要联邦德国分担自己的防务负担。
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养虎为患,一个倒向苏联或者实行中立化政策的联邦德国都不符合美国的利益,这样的后果将使美国在战后扶持联邦德国的种种努力化为泡影。
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研究德国作为全球文化大国,其对外文化政策在国家整体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深入探讨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背景、主要内容、特点、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以期为读者全面展现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内涵与价值。
关键词:德国对外文化政策、文化外交、文化贸易、文化教育德国对外文化政策主要涵盖文化外交、文化贸易和文化教育等方面。
其中,文化外交是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核心,旨在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德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例如,德国联邦政府设立了专门负责海外文化事务的机构——联邦文化事务委员会,积极推动双边和多边文化交流与合作。
文化贸易方面,德国对外文化政策注重发展对外文化市场,鼓励本国文化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为此,德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提供海外市场拓展资金、建立国际合作网络等。
此外,德国还通过举办国际文化活动和赛事,如慕尼黑啤酒节、柏林电影节等,吸引全球目光,提升德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在文化教育领域,德国对外文化政策注重培养国际文化人才和推广本国文化。
为此,德国设立了诸多国际文化交流项目,如“海外德国研究奖学金”、“中德大学合作交流项目”等,以促进德国与世界各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德国还通过举办国际文化教育论坛、发行国际文化教育期刊等途径,加强德国在国际文化教育领域的影响力。
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特点在于其鲜明的国际化视野和前瞻性。
历史上,德国曾经历过国家分裂和统一的过程,这使得德国更加珍视国家统一和稳定的国际环境。
因此,德国对外文化政策强调以多元文化和国际化为导向,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以实现国家发展和繁荣。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德国对外文化政策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增强国家软实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德国通过实施对外文化政策,不仅提升了本国文化的国际地位,还为德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
例如,德国的文化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为国家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吸引了大量国际游客和留学生,为促进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世界各国的政治体制与外交政策
政治体制是一个国家的组织形式和权力分配方式,而外交政策则是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方式。
世界各国的政治体制和外交政策各有不同,在此文档中,我们将讨论一些主要国家的政治体制和外交政策。
美国
美国是一个联邦共和制国家,政权分为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独立的机构。
美国的外交政策以维护国家利益和国际秩序为核心,并倡导自由贸易和民主价值观。
中国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由中国领导。
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和平发展和互利共赢为主导,推崇多边主义和开放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德国
德国是一个联邦议会制共和国,政权分为联邦和州两个层面。
德国的外交政策强调与欧盟成员国的合作,维护欧洲一体化进程,
并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事务。
俄罗斯
俄罗斯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政权由总统和议会共同组成。
俄罗
斯的外交政策着重保护国家安全和维护地区稳定,同时注重与周边
国家的合作和对外贸易。
巴西
巴西是一个联邦制共和国,政权分为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独
立的机构。
巴西的外交政策注重南南合作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同时也积极参与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议程。
除了以上提及的国家,世界各国的政治体制和外交政策各不相同,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政策,以实现国家的利益和国
际间的和平与稳定。
参考文献
- Data source 1
- Data source 2 - Data source 3。
德國外交政策
湯紹成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一所副研究員
壹、基本形勢
雖然德國新任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所領導的大聯合政府剛任滿一年不久,但是其對外活動頻繁,外交政策的雛形與走向已隱約可見,在此可從國際環境的變遷以及德國內部情勢的發展角度觀察,提供分析說明。
若以外在因素的變遷而言,當梅克爾總理在2005年11月上台時,原本影響德國外交政策甚鉅的伊拉克戰事早已結束,布希政府雖贏得攻伊的戰役,但未贏得戰爭,目前還一直深陷泥沼而難以自拔,布希總統在美國的支持度跌入谷底,更提供了德美兩國改善關係的契機。
還有,近來的伊朗核危機,以及中東與非洲局勢的惡化,都嚴重影響了區域的安全,俄羅斯與其周邊國家的齟齬,比如與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國的能源價格危機,乃對於西歐國有相當的影響,再加上丹麥漫畫風波,更惡化了回教與基督教國家之間的關係等等,都使得歐盟國家對於外在挑戰的警覺性提高,以及美歐之間的共同利益日增,再度拉近了美德雙方的距離,因而德國對外政策的外在環境變遷甚大。
德國的國內因素方面,首先,由於梅克爾總理成長於東德,故對於共產黨的統治有切身的體驗。
在1990年德國統一後不久,曾擔任青年部與環保部長,2000年,梅克爾得以因基民盟的醜聞案而由秘書長的身分出任主席,在2005年的選戰中,則由她代表出馬。
其實,也可能因為梅克爾的生長環境與從政歷練,導致她的選戰經驗不足,在選舉期間表現不佳,甚至錯誤頻繁。
若以整個選戰的過程來觀察,其實,前任施若德總理是贏家而梅克爾是輸家。
隨即,這個選舉結果,也導致在籌組聯合政府過程中的困境,最後兩大黨還是達成協議,由她來領導組成大聯合政府(Grosse Koalition, Grand Coalition),其佔有國會近70%的席次。
但是,兩黨在選戰時還相互攻訐,現在又相互合作,因此,在新政府上路時,各方都對於梅克爾總理不抱太大的期望,大聯合政府原本就是一個無奈的結合,是否能夠持續一個任期,也令人懷疑。
所以,在初始各方都不看好的情況下,梅克爾總理更感受壓力而必須立即有所作為,來證明她的領導能力,而最能立竿見影的方法,當然就是出國訪問。
雖然這是一般歐洲國家新上任政府的慣例,但因她一上任就立即開始密集出訪,也確實引人注目。
再加上近年來國際情勢的丕變,這也正好提供了她一個極佳的機會來表現自己。
在梅克爾總理上任的最初幾個月當中,她訪問了世界所有重要的國家及其領導人,表現都極為出色,使得她在2006年一月底的民調中,以85%的支持度打破例任總理的記錄,其實這也可說是在一般並不看好的情況下,民眾對於此一女性總理突出表現的一種驚訝的反應。
貳、主要發展
由於德國不是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其在北約中的影響力也比較有限,相對的,歐盟勢力的擴增,則有利於德國勢力的加強。
目前,法國與英國都面臨政府領導人更迭,且英國也已推遲對於歐憲的公投,因而最早要在2007年下半年兩國情勢底定之後,歐憲才有可能繼續發展。
屆時,若德國政府運作順暢,當可在歐憲問題上擔任重要的角色。
況且,在大聯合政府的結盟條約中,也還提及了主張在歐盟的框架內組建防衛聯盟,以及要以歐盟的名義進入聯合國安理會擔任常任理事國的政策,由此可見德國新政府的企圖心。
梅克爾總理在上任的第一天就訪問法國,以便豎立形象與建立關係。
但是,她明顯採取了保持距離的政策,因為她並沒有接受席拉克總統所提德法軸心的策略。
十分可以肯定的,梅克爾要擺脫施若德執政時期德法軸心關係,而回到德國自五零年代以來所奉行傳統的對外政策,也就是與法國保持密切的關係,以促進歐盟的發展,但不排除其他歐洲國家,同時也與美國取得平衡的關係。
在訪問英國時,梅克爾總理也不願意與英國走得太近,同時她還強調德法兩國是歐盟的引擎,但是這還要與英國合作,才能成功。
由此可見,這些策略都是藉由德國與英法兩國相互之間的距離,來增加自己的活動空間。
此外,梅克爾總理一上任就面臨歐盟有關2007至2013年預算分配的紛爭,其中法國與英國相爭不下,而原本施若德總理支持席拉克總統而對抗布來爾首相,但梅克爾則以等距外交的策略,成功地解決了此危機,同時也強化了她在歐盟內部的地位。
在與波蘭的關係就比較複雜,這主要還是受到二戰所遺留下來問題的影響。
還有,近年來因為波蘭支持美國攻打伊拉克,使得波美關係的發展成了德波關係
的障礙,導致施若德總理對於波蘭採取忽視的政策。
尤其德俄兩國東海油管事件就更造成柏林與華沙之間的齟齬,因為這將降低俄羅斯輸往西歐國家的天然氣的份量,導致這些東歐國家減少過路費的收入,且德俄兩國並未將波蘭納入協商,更使得在二戰中希特勒與史達林結盟的陰影再現。
面對這種情勢,梅克爾上臺之後,則主動出擊,並給於波蘭政府一億歐元貸款,以降低德俄關係對於波蘭所產生負面的影響,企圖紓解波蘭政府與人民不安的感受。
而這種積極照顧歐盟較小國家利益的態度,則是來自聯盟條約中的共識,新政府也確實做到,這也正顯示出新舊政府在對波蘭政策上的差異。
在2005年11月大聯盟政府所簽定的結盟條約(Koalitionsvertrag, Treaty of Coalition)中,兩黨就已特別白指出新政府要與美國修好,這自然顯示了德美關係的困難程度,否則根本沒有必要強調。
因而,梅克爾政府不但可以藉機撫平施若德與美國之間的裂痕,同時還可以擔任美歐之間的橋樑,而這項轉變則也可視為德國外交政策的一個重要的指標。
自梅克爾總理上台以來,德美的關係已經有所改善。
由於梅克爾原本就比較親美的態度,因為她對於美國在東歐非共化以及德國統一過程中的貢獻深表感激,但是她為了顧及國內反美的情緒,以及聯合政府夥伴社民黨的立場,在她還是在2006年一月份訪美期間,批評了美國政府在Guantanamo處理恐怖份子嫌疑犯的手法侵犯人權,由於這是雙方共同的價值,因而也獲得布希總統的諒解與佩服。
由於布希總統的聲望下降,以及歐洲政府人事大幅的更動,更突顯了德國親美政府對於美國的重要性,及其在國際爭端中調停的角色。
同時,梅克爾政府也同時調整了其對於法國、俄羅斯與中國等的政策,因而可以確認,在共識遠多於歧見的情況下,目前德美的關係趨向合諧發展。
梅克爾總理對俄中兩國的政策,甚為相似,乃都以人權為主軸,並將施若德總理與兩國過從甚密的情況予以正常化,而且還明顯具有外銷轉內銷的傾向。
這雖可能造成兩國領導人的不悅,但由於俄羅斯在歐洲的重要性,以及中國的不斷崛起,北京領導人的信心持續增加,因而德俄與德中關係發展的大框架不致受損。
德國新政府對於所謂落後地區國家的政策,還正在加緊繼續發展中,其政策重心就是維和與重建,維和則必須取得當地權力的平衡,而重建的政策也才能改善當地善治的情況,可是都面臨了相當的危機。
雖然如此,德國政府的這些活動,也有相當的貢獻,其中對於阿富汗、巴爾幹以及伊拉克與伊朗等國情勢的改善,都是明顯的例證。
從另一個角度觀之,在這一部份的政策其與前任施若德政府的
政策差異最小,基本上還是維持了原本的路線,只是派兵進駐黎巴嫩是進一步的發展。
綜上所述,梅克爾總理的外交政策之所以在國內外都獲得相當正面的評價,最主要的就是因為她不卑不亢與從容中道的作風,同時還以親身經歷的共產經驗為基礎,提出人權議題,並敢向大國說不。
再者,她不再利用外交的歧見來達到內政的目的,而是以直言的方式共同探討相互之間的問題,並提出良藥苦口與忠言逆耳的建議,以期改善對方的情況以及雙邊的關係。
再加上她充分利用其女性的身分,外柔內剛,立場堅定,手段靈活,自然效果甚佳。
在這些方面,梅克爾的政策都與其前任施若德總理有相當大的差異。
雖然,德國對於各個國家的政策都是息息相關、環環相扣,而且相互影響、互為因果,但是,在國際上,德國要增加其影響力最有效的方式,還是要藉由強化自己的角色與理念,保持與歐盟以及美國良好的關係,產生良性互動,相得益彰,如此才能更增加其在其他地區的活動空間,以增進德國在外交上整體的實力。
參、未來評估
目前,新政府該修補的關係都已經完成,2007年元旦德國已接任歐盟輪值主席以及G8的主席的職位,正可說是德國外交政策一個新的開始。
雖然德國大聯合政府的運作尚稱順利,但是,兩大黨的蜜月期已過,雙方對於日常內政問題的歧見日益顯現,比如對於健保制度的改善,與國內的經濟問題,尤其是失業率與政府赤字問題,若處理不善,隨時有可能爆發執政危機。
而外交乃內政的延長,當內政方面情況不樂觀時,對於其外交政策自然會有相當的影響。
再者,由於雙方都為了妥協而無法突顯其政黨的特色,兩大黨基層與內部反彈的聲浪四起,這種狀況會在越接近選舉時越惡化,因而各方對於大聯合政府能否順利做完四年的任期,多所懷疑。
可是,問題在於,許多民調都顯示,雖然聯盟黨的支持度略有提升,就算解散國會重新選舉,新的結果可能還是不會相去太遠,最後大聯合政府仍將無法避免,這也是目前德國政府所面臨進退維谷的困境,因而,外在的壓力是否可以勝過內部的歧見,則還有待觀察。
此外,雖然大聯合政府在外交政策方面的共識仍高,但是,比如核能的問題,是否會因能源的獲取困難而進一步擴大兩大黨之間的歧見?或者,若美國政府繼續一意孤行,還是俄羅斯強化其內外專斷的作為,還有伊朗的問題如何拿捏?則或可能導致能源價格飆漲的後果,這些都是梅克爾政府外交政策中的挑戰。
因而,新政府若要維繫四年的任期,可能還需結盟的各政黨多方努力,加強共識,
並累積互信的籌碼,否則德國的外交政策堪慮。
當然,若聯盟黨能以更出色的表現拉高支持度,而得以經由重選而與自民黨結成國會的絕對多數聯盟,則可以走出困境,但是其難度與風險也都還是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