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首语气词
- 格式:ppt
- 大小:366.51 KB
- 文档页数:28
古文中表示啊的句首语气词
夫: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例如:“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吕氏春秋·察传)。
盖:作句首语气词时用于发议论。
例如:“盖污我私,盖汗我衣。
”(诗经·周南·葛覃)。
唯(惟、维):用在句首,有两种作用:一种是表示提示性的语气。
例如:“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
”(尚书·召诰)。
另一种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语气,一般写作“唯”。
例如:“唯荆卿留意焉。
”(战国策·燕策)。
其:语气词"其"字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
例如:“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定义: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
有提顿、直陈、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
印欧语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曲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示的。
汉语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
用来表示语气的词语就是语气词。
分类:1 ﹑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 )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
(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 )句尾语气词有:“也、乎、哉、矣、已、耳、焉、与(欤)、邪、夫、兮”等。
2 ﹑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 )用来表示陈述、判断、因果假设复句句末,表示肯定、否定、解释的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 )用在是非问、选择问、揣测问、反诘问等疑问语气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有“乎、与(欤)、邪、哉”(3 )用在感叹句、祈使句中,表示感叹、商量、命令、请求等的语气词有“也、哉、夫、兮”。
二、句尾语气词:1 、“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
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
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
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孟子·许行》虽杀臣,不能绝也。
《墨子·公输》2、矣:“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
“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
例如: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
《国语·句践减吴》吾属今为之虏矣。
《史记·鸿门宴》“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
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远矣,全德之君子。
赋中常用的语气词
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
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在赋中,常用的语气词有以下这些:
1. 乎、哉、邪、耶、也、矣、焉、兮、尔、欤、而已等,这些语气词通常用于句末,表示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2. 夫、惟、盖、故、其等,这些语气词通常用于句首,表示引起下文、发表议论等语气。
3. 之、者、所、以等,这些语气词通常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连接、指代等语气。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赋作可能会有不同的语气词使用习惯,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和作者的表达意图来判断。
nou放在句首的语气词摘要:一、语气词的概念与作用1.语气词的定义2.语气词在句子中的作用二、放在句首的语气词“nou”1.“nou”的定义与特点2.“nou”的用法与例句三、关于“nou”的争议与讨论1.“nou”的起源与演变2.“nou”的使用范围与规范四、结论正文:语气词是用来表达说话者情感、态度或语气的词语,常常出现在句子的末尾,如“呢”、“啊”、“吧”等。
它们可以改变句子的意思,使之更加生动、丰富。
语气词在中文语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众多语气词中,“nou”是一个放在句首的语气词。
它主要用来表示一种惊讶、疑惑或者不确定的情感,相当于英语中的“oh”或者“uh”。
然而,“nou”的用法在中文语境中并不普遍,有些人甚至认为它不是一个标准的中文语气词。
关于“nou”的用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nou”的定义与特点“nou”是一个非标准语气词,通常放在句首,表示惊讶、疑惑或者不确定的情感。
它的发音为“nou”,声调为第三声。
虽然“nou”在口语中经常被使用,但在正式的书面语中,它并不被推荐使用。
2.“nou”的用法与例句在日常生活中,“nou”常常出现在口语中,用来表达说话者对某事感到惊讶、疑惑或者不确定。
例如:“nou,今天天气怎么这么热?”、“nou,我居然忘了带钱包。
”等。
3.关于“nou”的争议与讨论虽然“nou”在口语中广泛使用,但它在中文语境中的地位仍然存在争议。
有些人认为“nou”是一个地道的中文语气词,可以丰富中文的表达方式;而有些人则认为“nou”不是标准的中文语气词,应该尽量避免在正式场合使用。
此外,“nou”的起源与演变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有学者认为,“nou”可能起源于方言,后来逐渐被普通话吸收。
但目前关于“nou”的研究尚不充分,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4.结论总的来说,“nou”作为一个放在句首的语气词,虽然在中文语境中有一定的争议,但在口语中仍然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形容句子的语气词有哪些词语形容句子是一种用来表达对事物特征属性的句子形式,有时也可以用来表达对人物、事件、场景等的评价。
而语气词则是指在句子中用来表达说话人情感、语气、语态等信息的一类语言元素,它可以对句子的意思产生显著的影响。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描述形容句子常用的语气词有哪些,在此基础上从句法、语义、修辞等角度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一、形容句子常用的语气词1. 肯定语气:的确、确实、真的、实在、极其、非常、十分、无比、格外、异常、绝对、肯定、必然、必定、当然、确凿、毋庸置疑、无庸置疑、实乃、实属、实系、确是、的确如此、确凿无疑、毫无疑问、无可置疑、不容置疑、绝不、绝对不会等。
2. 否定语气:并非、并不、不是、不够、不太、不怎么、不甚、不大、不见、不怕、难以、无法、不必、未必、不尽、不足、不全、不成等。
3. 观察语气:看来、似乎、仿佛、好像、貌似、似有、显然、似乎是、好像是、貌似是、似是、似曾、似乎有、好像有、貌似有等。
4. 怀疑语气:也许、可能、或许、大概、恐怕、怕是、以为、听说、消息、据说、传说、有人说等。
二、从句法角度分析语气词作为一种语言元素,它的使用对句子的语法结构会产生影响。
例如:在肯定语气中,"的确"、"确实"、"真的"等语气词常常位于句首或句中,起到先行词的作用,引出形容词或副词的修饰性作用。
而在否定语气中,"并不"、"不是"、"不够"等语气词则常常位于谓语动词之前,否定动词的行为或状态。
在观察语气中,"似乎"、"好像"、"貌似"等语气词则经常和动词"是"、"有"等搭配,构成一种类似于主谓结构的句子形式。
而怀疑语气中涉及到了有关疑问、推测、听说等的信息,这种语气词通常会构成一个完整的从句或条件句的形式,进一步扩展了句子的语法结构。
句首句中语气词名词解释句首语气词1.夫“夫”提起一句话,表示要发表议论,现代汉语里没有和它相当的语气词。
如:1.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刿论战》)——打仗是靠勇气的。
2.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晁错:《论贵粟疏》)——珠玉金银,饿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
2.盖“盖”一般在句首,有时也在句中。
它的作用:一是引出推断,有“大概、大约”的意思,表示不太肯定的语气;二是承上说明因由,有“本来是、原来是”的意思,语气是肯定的。
如:1.敌兵果舁炮至,盖五六百人也。
(《清稗类钞·冯婉贞》)——敌人果然抬着炮来了,大概有五六百人。
“盖”引出推断。
2.又蔓词以说简子,其意盖将死我于囊而独窃其利也。
(马中锡:《中山狼传》)——又说许多废话欺骗简子,他的用意本来是把我闷死在口袋里,自己独得好处。
“盖”表示承上说明因由。
“盖”引出推断,有时兼有提出问题、表示下边要发议论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盖”和“夫”用法相近。
如:3.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大概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名”和“实”的关系上。
3.唯(维、惟)“唯”用为语气词,也作“维”或“惟”。
语气词“唯(维、惟)”一般没有什么实在意义,有时含有“希望”的意思。
如:1.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左传·齐桓公伐楚》)——这是风马牛毫不相干的。
2.书曰:“维齐非齐。
”(《荀子·王制》)——《尚书》上说:“齐在于不齐。
”3.惟先生速图!(马中锡:《中山狼传》)。
初中文言文断句技巧抓住标志,巧断句读(一)找词语(二)看修辞(三)观句式(一)找词语 1、虚词标志①句首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今夫”等前面可断句,而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焉、兮、耳、矣、与(欤)、哉、乎、耶(邪)、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文言文中“故”字常领起推论句或结论;“然而”领起转折句,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断句,此外还有“岂、苟、纵、纵使、向使、是故、是以、于是、无论、至若、而况、继而、然则、虽然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久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已)、俄而、是时、后、昔者、乃今”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句首:夫;分句首虚词:以、则、则、而、而、故句末虚词:焉、也、焉、也。
这一段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名词(或代词)标志文言文中,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宾语。
主语前与宾语后一般要断开。
定)主 [状] 谓〈补语〉(定)宾例如: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3、对话标志词:曰、道、云、言等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二看修辞顶真反复排偶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顶真乡(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反复(三)观句式判断句式:…者…也、……者也反问句式:不亦…乎、何…为、岂…哉安…哉(也)、孰与……乎被动句式:为……所……、受……于……其它固定句式:况……乎;奈……何;如(若)……何;得无(无乃)……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第十一章古代汉语中的语气词语气词既不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表示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只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气。
语气词按照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可分为三类:句尾、句首、句中。
1 句尾语气词常用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已,乎,与(欤),邪(耶),为,哉,焉,夫,耳,者。
(1) 也“也”用在句尾,含有判断、肯定、确认的语气。
“也”的用法主要有六种:①“也”用于判断句,帮助谓语进行判断。
例如:《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
”《左传·成公四年》:“楚虽大,非吾族也。
”②“也”用于叙述句,表示对所述情况深信不疑。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
”《洛阳伽蓝记·城西》:“虽梁王兔苑,想之不知也。
”③“也”用于因果复句,表示对原因或结果的肯定。
例如:《庄子·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孟子·梁惠王上》:“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④用于疑问句,表示疑问语气。
例如:《战国策·齐策》:“责毕收乎?来何疾也?”《孟子·离娄下》:“追我者,谁也?”韩愈《答李翊书》:“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乎”、“也”连用,表选择问)⑤用于祈使句,表示命令、禁止、祈使等语气。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表命令)《史记·项羽本纪》:“(项伯)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表禁止)陶渊明《桃花源记》:“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曰:‘不足为外人道也。
’”(表祈使)⑥用于感叹句,表示感叹语气。
例如:《孟子·公孙丑上》:“恶!是何言也!”(2) 矣“矣”和“也”的用法完全不同。
《淮南子·说林》云:“‘也’之与‘矣’,相去千里。
”它们的差别在于:“矣”表动态,“也”表静态;“矣”强调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把事物发展变化中的状况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也”不表示变化过程,只把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矣”与现代的“了”、“啦”大致相当,“也”字则没有与之相当的现代语词。
古代汉语中,且夫,故夫,今夫,只有今夫是句
首语气词
古代汉语中,有三个词语“且夫”、“故夫”和“今夫”,其中
只有“今夫”是用作句首的语气词。
在此,我将用中文简要介绍它们
的意思,但不得出现任何网址、超链接和电话。
1. 且夫:古代汉语中,“且夫”常用作句首语气词,表示引出
话题或表示确实、果然的意思。
它可以用来引出讨论、提问或强调某
种观点或结论。
在句中通常可以看到它引导的内容后面会有一个逗号。
例句:且夫文学之美,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智慧的璀璨。
2. 故夫:古代汉语中的“故夫”在句首通常用作引出原因或解
释的语气词。
它可以表示“因此”、“所以”等意思,用于推断、解释、强调前面所提到的原因或结论。
和“且夫”一样,“故夫”后面
也常常有一个逗号。
例句:故夫车辙有如生命中的困境,但只要勇往直前,就有可能
找到出路。
3. 今夫:古代汉语中,“今夫”是唯一一个在句首用作语气词
的词语。
它常用于引出或强调当前的情况、现象或观点。
与前两个词
语不同的是,它可以单独出现在句首,后面不需加逗号。
例句:今夫社会发展迅猛,我们要抓住机遇,不断学习与适应。
以上是对古代汉语中的“且夫”、“故夫”和“今夫”语气词的
简要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注意,本回答中不包含任何网址、
超链接和电话。
文言文语气词的分类·语气词的分类:1﹑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
(2)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已耳焉与邪夫兮”等。
2﹑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陈述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疑问语气词有“乎与邪”(3)感叹语气词有“哉夫兮”。
·句尾语气词:1.“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
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
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
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2.“矣”:主要用于叙述句尾,同时也常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复句的后分句、描写句、疑问句),表示把已经或者将会出现的新情况告诉人们的陈述语气,是动态的。
相当于“了”。
3.“已”同“矣”的作用相近,原是动词,表示停止、限止语气,表示事实止于这种情况,有往小里说的意思。
一般可译为“了”或“啦”。
4.“耳”:是“而已”的合音。
一般用在叙述句尾,动词性减弱,可译为“罢了”。
5.“焉”是一个有指代作用的语气词,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尾,表提示性的陈述语气。
(1)一般用在不及物动词或动宾词组后面,既表示“于(介词)+是(此)”的意思,又表示提示性的煞尾语气。
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2)用在形容词谓语后面,隐含“于是”而指代比较对象。
如“晋国,天下莫强焉。
”(3)用在及物动词后,相当于代词宾语“之”,指代作用更明显一些。
如“非曰能之,愿学焉。
”(4)如果“焉”所指代的对象、时间、处所,在本句中的前一部分已经出现了,那么“焉”就不兼指代作用,而虚化为纯粹的句尾语气词了。
如“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6.“乎”: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疑问语气词。
(1)用在是非问句尾,(是非问是把事情的正面说出来,然后希望对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译为“吗”。
(2)用在选择问句尾,(选择问是列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用疑问形式提出来,要求对方从中选择一种作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