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 格式:docx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6
大学生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术、科技、文化等领域中独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大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既是高等教育的使命所在,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期待。
一、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注重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具有开放、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的基础。
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 提供多元化学科教育:大学应该提供多元化的学科教育,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思维方式。
通过开设学科交叉的必修选修课程,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2. 提倡多方位知识获取:学校应该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知识获取途径,如参加学术讲座、社团活动、实习实训等。
通过多样的学习渠道和经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跨界思维,增加创新灵感来源。
3. 强化实践教育:将实践教育融入到课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感受问题解决的过程。
通过实践,大学生可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二、激发创新动力除了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动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他们对创新的积极性和热情,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创新导向的教师指导:教师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引领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
通过导师制度和创新导向的课程设计,激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创新竞赛等,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 搭建创新平台:学校可以搭建创新平台,如创新实验室、创业孵化中心等,为学生提供展示创新成果的机会。
同时,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士给予学生创新指导和实践支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3. 推行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大学可以建立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将创新能力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
大学生成才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能力成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素质。
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竞争力,还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本文将从积极思维、开放心态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探讨大学生成才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思维方式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大学生应当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
首先,要培养对问题的敏感性,主动关注社会热点和前沿问题,不断思考、研究。
其次,要勇于提出问题,善于思考问题背后的本质,发现现有解决方法的不足,并试图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此外,要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追求不断改进和创新。
通过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大学生可以增加自身的创新活力和动力。
二、保持开放的心态开放的心态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大学生应当保持对多元化观点的尊重和接纳,勇于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互动和合作。
首先,要广泛开展学术和社交交流,参加学术讲座、学术研讨等活动,与同学、教授们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积极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其次,要主动参与团队项目和实践活动,与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合作,从中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想法和方法。
此外,要保持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开放心态,学习各种新的理论和技能,从而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认知边界。
通过保持开放的心态,大学生能够不断吸纳新鲜思想,培养出独特的创新能力。
三、合理运用学习方法合理运用学习方法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应当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
首先,要强化自主学习意识,主动探索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自我学习和独立思考,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合理利用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互联网等,积极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各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
此外,要经常进行实践和应用,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不断验证和调整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通过合理运用学习方法,大学生能够加强自身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基础支撑。
一、创新能力的概念创新能力是从事创新活动所具备和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主体从事创造出符合社会意义的并具有革新性与独特性的产品活动所具备的本领技能。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智力化能力以及创新人格化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其基础和手段是创新智力化能力,其动力和方向是创新人格化能力,三者相互转化,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创新能力。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遇到的问题1.家庭制约影响由于我国受传统习俗影响深厚,导致许多家长对子女在创新思维与实践方面的开发及关注很少,他们不希望孩子遇到失败和挫折,过分的保护孩子,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2.社会重视不够尽管许多高校在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但由于还没有形成良好社会环境,因此发展进度较慢。
社会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力量不强,影响了群众对创新能力的认可度。
创新教育跟不上会导致大学生的创新潜能的萎缩甚至消失,因此,社会应更加关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育,提供可以展示自己的平台,并采取适当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
3.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课堂讲学也是重要的一环,但目前的课堂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现行的教学方式偏重于理论的课堂教学,具有局限性,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同时还制约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使课堂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因此,迫切需要改革。
4.高等教育实践的问题由于教育的迅猛发展,给未来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学校的学生实践环节仍不够健全。
为此,各高校都在努力改变这一情况,纷纷建设实训基地,优化实验室建设等,但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更加完善。
同时仅仅停留在硬件条件的改善也是远远不够的。
6.大学生自身问题一些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性。
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重视,因此在学习或实践过程中得过且过。
有些学生也想创新,但苦于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
三、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建议1.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应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知识后盾。
如何在大学期间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大学时期作为人生的重要阶段,是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
自主创新能力是指个体基于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并主动创造的能力。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如何在大学期间培养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探讨。
一、广泛涉猎多领域知识自主创新的前提是知识储备充分。
大学提供了各种领域的学科课程,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
不限于自己专业的范围,多方面的学习能够帮助我们打破思维的边界,激发创新的思维模式。
此外,还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参加讲座等方式进一步开阔视野,积累更多的知识。
二、积极参与科研与创新项目大学提供了丰富的科研与创新项目,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其中,锻炼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
科研项目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力。
通过亲身参与科研项目,学生可以接触到前沿的科技知识,掌握实践经验,并在团队合作中培养沟通合作的能力。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
大学时期,学生应该培养并发展创造性思维。
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头脑风暴等方法,培养自己的创意思维。
此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善于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勇于尝试。
只有不断挑战和突破自己的思维方式,才能培养出更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注重实践和实习机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各类实践和实习机会,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知识,并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实践与实习不仅可以提供真实的问题与挑战,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与实习,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并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五、积极参与学科竞赛与创业活动参与学科竞赛和创业活动是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科竞赛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和竞争性,能够让学生在项目研究、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源泉,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引导,还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坚实的基础知识。
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应注重吸收、理解和巩固专业知识,掌握基础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只有拥有扎实的基础,才能在创新领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培养广泛的学科视野创新需要前瞻性和跨学科的思维方式。
大学生应当积极参加跨学科的课程、讲座和学术研讨会,加强对不同学科的了解和学习。
通过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方式。
三、开展科研实践活动科研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供相关的资源和平台,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
学生可以选择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自主开展创新实践,通过亲身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创新往往需要团队的智慧和合作。
大学生应培养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主动参与学科竞赛、团队项目等活动。
通过与他人合作,学会倾听、沟通和协作,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鼓励创新思维和实践创新需要学生勇于尝试和挑战现状。
学校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新思想和想法,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和环境。
学生可以参与创业实践、创新竞赛或者自主创业等活动,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六、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思维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实施。
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总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学校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培养机制,教师要发挥导师作用,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学生要自主学习、勤奋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真正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创新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和建议。
培养创新意识提供激发兴趣的环境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至关重要。
大学可以提供各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例如举办创新比赛、组织讲座和工作坊等等。
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一些前沿的科技和想法,激发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
培养跨学科思维创新往往需要跨学科思维能力,因为很多问题无法仅从一个学科角度解决。
大学应该鼓励学生开展跨学科研究,并提供相关资源和支持。
例如,学校可以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合作进行研究项目。
鼓励多样性和自由思考创新需要多样性和自由思考。
大学应该鼓励并尊重不同意见和观点,给予学生自由表达和尝试新想法的机会。
例如,可以设立创客空间或者实验室,供学生自由探索和实践。
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实践机会理论知识只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实践经验才是关键。
大学应该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实习、项目实践等等。
这些实践经验可以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并加深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大部分创新项目都需要团队合作来完成。
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设置团队项目或者社区服务项目,鼓励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并加强他们在团队中的沟通、协作和领导能力。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就是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可以通过引入“设计思维”或者“问题解决”课程来培养这种能力。
这些课程可以教授学生如何面对问题、收集信息、分析数据以及提出解决方案。
结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需要提供激发兴趣、培养多样性思维、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有效地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大学生,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创新能力成为了大学生最重要的素养之一。
大学时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文将从培养创新意识、提升独立思考能力和加强实践能力等方面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一个人进行创新的基础。
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在生活和学习中追求更好的解决方案。
1. 多元化知识的学习首先,大学生应该注重全面性知识的学习。
只有拥有广泛的知识背景,才能够有更多的创新思路和灵感。
因此,大学生要注重选择不同领域的课程,开阔自己的视野。
2. 关注时事和前沿科技其次,大学生还应该关注时事和前沿科技。
通过关注时事,了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可以从中找到切入点,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同时,紧跟前沿科技的进展,了解最新的科学发展,可以启发大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参与创新活动和比赛此外,大学生还可以参与一些创新活动和比赛。
通过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和竞争,可以启发自己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参与这些活动和比赛,还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提升独立思考能力创新需要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应该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1. 积极参与讨论和辩论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和辩论环节。
通过与他人的思想碰撞,可以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
同时,在讨论和辩论中,还能够提高自己的表达和辩论的能力,为以后进行独立思考提供帮助。
2. 阅读并思考不同观点另外,大学生还应该多读书,并思考书中的不同观点。
通过读书,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了解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
在读书的过程中,大学生应该思考并分析作者的观点,从而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3. 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大学生还应该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临问题时,他们应该学会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前言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栋梁,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教育体制和特定环境的限制,很多大学生在创新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并提供一些实践方法和建议。
创新意识的培养1. 提供启发性教育为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教育者和学校可以设计启发性课程,包括创意思维、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对问题的敏锐洞察力、超越传统思维框架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创造的能力。
2. 提供实践机会创新并不是纸上谈兵,需要通过实践来培养。
学校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比如开设创新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组织创业比赛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从理论到实践,从模仿到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供交流平台创新需要不断地与他人交流、分享和对话。
学校可以提供各种交流平台,如学术研讨会、学术期刊、科技竞赛等。
这些平台不仅可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交流,还可以激发大家共同探讨问题、交流观点以及寻找合作伙伴。
创新能力的培养1. 强化专业素养创新需要建立在扎实的专业素养之上。
因此,学校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通过设置专业选修课、开设实践课程以及引进行业导师等方式,帮助大学生建立更加全面深入的专业素养。
2. 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在现实社会中,创新几乎总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
因此,大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包括沟通协调能力、团队领导力以及解决冲突和管理分歧的能力等。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小组项目、组织模拟商务活动等方式来培养学生们团队合作所需的技能。
3. 培养系统思维和跨学科思维创新需要从一个更广阔全局去思考问题,并结合多个领域的知识。
因此,学校应该鼓励大学生培养系统思维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通过开设跨领域选修课程、推行跨专业交叉研究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打破学科壁垒,拓宽视野,并能够将不同领域知识与问题结合起来进行创新性思考。
大学生如何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的方法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创新能力成为大学生成功的重要要素之一。
然而,如何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本文将探讨几种方法,帮助大学生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创新的基石。
大学生应该主动探索新领域,积极参与各类学习课程和研讨会,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此外,亲身体验不同的文化和观点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通过阅读书籍、参观博物馆等,大学生可以开阔自己的思维,激发灵感,并从中汲取创新的灵感。
二、练习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环。
大学生可以学习逻辑思辨,分析问题的多个角度和解决方案。
通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大学生能够思考事物的本质和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在学习过程中,不同意某个观点或者方法时,应该勇于提出反对意见和自己的见解,这样能够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加入学校的社团组织或者参与学校项目,大学生可以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互相启发和借鉴。
在团队合作中,大学生可以学习有关创新的经验和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同时,团队合作也能够促进沟通和协作能力的发展,这对于创新的成功至关重要。
四、勇于接受失败创新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失败和挫折,然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接受失败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生应该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失败,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寻找解决办法。
通过不断试错和反思,大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并转化失败为成功的动力。
五、追求多元思维创新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大学生应该追求多元思维,融合不同的观点和方法。
可以通过参加各类思维训练课程或者阅读创新领域的书籍,学习和借鉴各种思维模式,探索新的问题解决思路。
同时,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创客活动或者参加创新竞赛,这些经历可以激发个人的多元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结而言,发展创新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大学生如何提高创新能力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创新能力成为大学生求职市场的重要优势之一。
而如何提高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职业发展,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大学生如何提高创新能力。
一、培养多元思维创新需要开放的思维,因此培养多元思维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
大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多样化的活动,如加入学生社团、参加学术讲座等,扩展自己的知识视野。
此外,阅读广泛的书籍、接触不同领域的人士也能够拓宽思维,激发出不同的灵感和想法。
二、积极参与创新项目学校和社会上提供了许多创新项目的机会,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其中,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比如,学校可能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或组织创新大赛,学生可以主动报名参加。
此外,还可以主动寻找与创新相关的实习机会,通过与企业合作参与实际项目,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开展跨学科学习创新往往涉及到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的融合。
大学生可以主动选择跨学科的课程,尝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结合。
比如,计算机科学与设计学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前沿的技术,并能够将技术应用到产品设计当中。
跨学科学习可以开拓思维,培养出更具创新力的思考方式。
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创新往往需要团队的合作与协作。
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团队项目,锻炼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
在团队中,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与建议,并能够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协调。
通过与团队成员的互动,可以帮助自己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创新想法。
五、不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提升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大学生可以提前预习课程内容,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方案。
在面对问题时,要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灵活运用不同的解决方法。
通过不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出更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六、推崇持续学习的精神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学习的过程,因此大学生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
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知识,还应该关注前沿的科技动态、行业趋势等。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摘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两个障碍:思维标准化和知识无活力化。
为此,大学生应在思维、人格、智慧三方面均有发展。
在思维层面,应摆脱思维标准化与知识非活力化的束缚,大力开发个人的想象力和直觉思维;在人格层面,应敢于并善于质疑、批判和超越教师和书本知识;在智慧层面,应培养务实求真、灵活多变的精神。
成功的创新实践要求人们坚持信念却不走极端,保持自信但不狂妄自大,并处理好创新与守旧、变化与稳定、理念与实效的矛盾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to innovate has two main obstacles: thinking of standardization and knowledge without activation. For this reason,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thinking, personality, intelligence has developed three areas. In thinking level, should get rid of standardized thinking and knowledge of non-viability of the shackles, vigorously develop individual imagination and intuitive thinking; personality level, should dare to question and be good, criticism and beyond teachers and book knowledge; in intellectual level, should develop seeking, flexible spirit. Successful innovation requires people to adhere to the belief that the practice is not to go to extremes to keep confident but not arrogant, and deal with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innovation and good old-fashioned, change and stability, philosophy and effectiveness.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capability当今世界各地的教育家一致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人们对付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的创造力的潜力。
”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在北京大学演讲时也指出:“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
”实施创新教育,是要对现有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实现由农业文明时代的“承传型”、工业文明时代的“标准件型”的教育观念向信息时代的“创新型”教育观念转变;由“应试教育”价值观向“素质教育”价值观转变;由偏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观念向重视学生情感与理性协调发展的观念转变;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转变;由重视培养学生竞争的观念向重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观念转变。
这一系列的教育观念的转变都促使人们不断地探索创新的新含义及其教学的新方法。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1.思维标准化思维标准化泛指思维方向、方法和技能的规范化和模型化。
它是各国创新教育所共同面临的挑战,如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一般人在5岁时可具有90%的创造力,在7岁时可具有10%的创造力,而8岁以后其创造力就下降为2%了。
这种现象的出现本质上是因为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缚,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
正如教育家布克梅尼斯特·富勒所言:“所有的孩子生来都是天才,但我们在他们生命最初的6年磨掉了他们的天资。
”西方“非学校化理论”的代表人物伊里奇(Illich)、赖默(Reimer)等人也曾批评美国的学校教育是工厂的“化身”,是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再现,是“学校资本家”把已经包装好的东西兜售给学生,学生成了消费者,而教师则主要承担广告商的角色。
这样教育出的学生都是标准化的“产品”,毫无个性可言。
在我国,由于应试教育的实施,思维标准化的情况可谓更加严重。
据统计,一个学生从小学升到大学,平均要参加上千次的测验与考试。
如此“千锤百炼”之后,其所有的灵感、悟性被消磨殆尽。
由此学生受教育程度越高,思维就越显单一,视角也越狭隘,凡事均按标准答案思考。
例如,1998年高考的语文作文题是《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对此,某省上万名双亲俱健的考生竟都以“我自幼父母双亡,独自一人承担家庭重任成长至今……”这样的公式化的虚假构思开题,令阅卷老师们震惊不已!思维标准化对学生的独立思考有三种破坏作用。
(1)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指的是学生将某种对象的功能或用途看成是固有不变的,它是思维缺乏灵活性、独创性的突出表现。
在学习当中,功能固着突出表现为“一题一解”、“一问一答”的思维惯性,缺乏“一题多解”、“一问多答”的思维灵活。
(2)权威迷信。
权威迷信指的是学生绝对相信所学过的知识,全无批判意识,它导致思想的僵化和禁锢。
北京市一项对1200人的调查显示,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只有5.5%。
这严重压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思维惰性。
思维惰性是标准化思维的另一后果,它使得学生不愿也不善于对学习内容作深入的思考。
通常是教师考的就学,不考的就不学,这种功利性的教学对创新的阻滞非常明显。
它不但养就学生的思维惰性,也奴化学生的人格。
2.知识无活力化知识无活力化指学生所学的知识很少或不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它本质上是知识吸收的僵化。
知识无活力化的概念借自于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的“知识价值论”。
它泛指那些在教学过程中“仅仅被吸收而不被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的概念”。
由此,学生在智力上不是越来越发展,而是越来越压抑,终而使人学非所用,学用脱离,最后变得越学越蠢。
与此相反,美国社会学家华尔德曾提出“有活力的知识”的概念,它强调实践效用正是知识的价值所在。
换言之,提高活力化的知识就是提高知识的运用及其本身的价值,这便是知识活力化的基础。
知识的无活力化会导致两种有害于创新思维的倾向。
(1)见树不见林。
知识无活力化的一个后果是使学生缺乏综合联想能力,所有的知识吸收都是独立而互不相关的。
这导致了知识吸收的“见树不见林”现象,它使得学生机械、片面地看待各科知识的结构,不善于加以相互联系,融会贯通。
它还使得学生对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持敌对的态度,对跨专业的理论设想嗤之以鼻。
(2)学不致用。
知识无活力化的另一后果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无法学以致用。
知识是死的,了无活力,也毫无用途。
这不仅会使学生很快淡忘自己所学过的知识,也会使他疏于学用结合的练习,终而增强思维的惰性。
由此,一个人所学知识运用得越多,其知识活力化越强。
但眼下的教育多强调知识的传授,少强调知识的运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习为了考试,考试为了升学,导致学生“上课做笔记,考试背笔记,考过扔笔记”,学习毫无实用价值可言。
创新教育应促使学生学会主动、积极、全面地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令其活力化知识大幅度增加,非活力化知识大幅度减少,终而彻底调整个人的知识活力化结构。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大学生欲突破思维标准化和知识无活力化的禁锢,首先需要在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上有所突破,摆脱原来那种“惟师、惟书、惟上的心理定势,发挥创新精神。
在此之上,大学生还需要培养创新智慧,学会处理创新活动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做创新的智者。
由此,笔者提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包括思维、人格、智慧三个层面的内容。
1.创新人格层面人格泛指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特征通常表现为个性特质(trait)。
中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创新不仅是一个能力开发,也是一个特质培养。
换言之,要提高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也需要培养与创新有关的个性特质。
这主要包括意志力、观察力、乐观、独立、幽默、富于社会责任感等人格品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智力因素相近的情况下,人格因素可能成为创造力的关键因素。
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伯格(R.Sternberg)发现,个性中的兴趣和动机是使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驱力。
兴趣源于对事物的好奇心,是个体从事创造思维的内驱力。
兴趣和动机可以驱使个体集中注意于所从事的创造性活动。
美国心理学家托伦斯在对创造性学生行为特征的研究中也发现,他们的特征是:好奇心,不断地提问;思维和行动的创造性;思维和行为的独立性,个人主义;想象力丰富,喜欢叙述;不随大流,不过多依赖集体的意志;主意多;喜欢搞试验,顽强、坚韧;喜欢虚构,富于幻想。
美国学者朱克曼还在其《科学界的精英》一书中,对1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了深入的分析。
他得出的结论是:完善的智力和人格结构是这些人共有的素质特征,这通常包括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极强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精湛的实验技巧等人格特质。
我国中科院心理所的施建农和徐凡提出了“创造性活动中智力导人量”的概念及控制智力导入量的开关机制的假设。
即个体对创造性作业的态度起关健作用,它直接控制着智力的导入量。
而兴趣和动机等因素是通过影响态度而最后影响创造性活动中的智力导入量的。
换言之,如果一个人从事他感兴趣的作业,具有完成该作业的较高的动机,那么,他就会在这方面取得好的创造性成就。
2.新智慧层面智慧(wisdom)泛指个人认识客观事物规律并用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谓人生经验的高度凝聚。
一般说来,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智慧程度也会不断提高。
用孔子的话来讲,智者可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这不仅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创新的最高境界。
赵剑英提出,虽然创新活动必然是以超越既有规范为标志之一的,但并不是任何超越、突破规范的活动都是创新活动。
他提出以合理性和合利益两个尺度来衡量创新的价值,这些衡量尺度强调了智慧对创新的平衡作用。
可以说,在创新思维和人格条件等同的情况下,智慧的高低将成为创新成败的关键。
创新智慧可以包括哲学性智慧和经验性智慧两个层面。
其中前者包括了东方哲学智慧和西方哲学智慧等,后者则包括了“变通智慧”、“矫枉过正智慧”、“情商智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