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83_磁条卡_IC卡知识培训
- 格式:ppt
- 大小:2.15 MB
- 文档页数:68
IC卡基础知识培训教材第一章IC卡基础知识一、射频卡的一些基础知识(一)频率(f)1、物理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简称赫。
2、频率单位:赫(Hz)、千赫(KHz)、兆赫(MHz)、吉赫(GHz)等。
3、单位换算:1KHz=1000Hz1MHz=1000KHz=1000000Hz1GHz=1000000KHz(二)常见射频卡的频率1、射频卡,学名叫“非接触式卡”。
虽然有的人把射频卡叫做IC 卡,但因为接触式IC卡也叫IC卡,同时射频IC卡一般指指高频卡,而ID卡习惯叫低频卡,所以还是把非接触式的芯片卡叫为射频卡或非接触式卡来得直接一些。
2、典型的射频卡按戴波频率分为低频射频卡、高频射频卡、超高频射频卡和微波射频卡。
①、低频射频卡的频率为125~134.2KHz(单位:千赫),也称低频率(LF),如EM4100型号的ID卡、T5557卡、EM4305、TI的RI-TRP-R4FF低频只读卡、TI的RI-TEP-W4FF 低频读写卡、HID1326低频薄卡等。
一般为无源被动卡(卡内没有装电池)。
②、高频射频卡的频率为13.56MHz(单位:兆赫),也称高频率(HF),如MF1卡、I-CODE-II卡。
一般为无源卡。
一般为无源被动卡(卡内没有装电池)。
③、超高频射频卡的频率为433.92MHz(单位:兆赫),也称超高频的频率(超高频),如UCODE卡。
433.92MHz一般为有源主动卡(卡内装电池),860~960MHz一般为无源被动卡(卡内没有电池)。
[备注:国内超高频卡与无线电频带的叫法有一定区别。
]④、微波卡的频率为2.45GHz、5.8GHz(单位:吉赫或千兆赫兹),也称微波(uW),如EM4122中的一种微波卡。
2.45GHz、5.8GHz一般为有源主动卡(卡内装电池)。
[备注,微波卡与无线电频带的叫法有一定区别。
]⑤、另有些实验性的射频卡频率:27.125Hz、40.68MHz、24.125GHz等。
磁卡、条码卡、IC卡、CPU卡、RFID等常识一、磁卡磁卡以液体性材料或磁条为信息载体,将液体磁性材料涂复在卡片上或将宽约6-14mm的磁条压贴在卡片上。
磁条上有三条磁道,前两条磁道为只读磁道,第三条磁道为读写磁道,如记录帐面余额等。
磁卡的信息读写相对简单容易,使用方便,成本低,从而较早地获得了发展,并进入了多个应用领域,如电话预付费卡、收费卡、预约卡、门票、储蓄卡、信用卡等。
但与后来发展起来的IC卡相比有以下不足:信息存储量小、磁条易读出和伪造、保密性差,从而需要计算机网络或中央数据库的支持等。
二、条码卡条码卡以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其对应字符组成的条形码记载信息,常见的条码符号是由黑条和白空印刷而成,当光照射到条码符号上时,黑条和白空产生较强的对比度,从而利用条、空对光的不同反射率来识读信息。
条码卡分为一维码和二维码两种。
一维码比较常用,如日常商品外包装上的条码就是一维码。
它的信息存储量小,仅能存储一个代号,使用时通过这个代号调取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
二维码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它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存储更多的信息,包括文字、图象、指纹、签名等,并可脱离计算机使用。
条码卡制作简便,普通的条码按一定要求打印或复印即可,成本较低,但它的识读设备(特别是二维码的识读设备)比较昂贵。
与磁卡和IC卡不同的是,条码卡内的信息不能改写,另外,安全性能差、标准也不统一,这些都限制了它的应用。
三、IC卡(Integrated Circuit Card)IC卡全称是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卡,它将集成电路芯片镶嵌于塑料基片上,利用集成电路的可存储特性,保存、读取和修改芯片上的信息。
IC卡的概念是70年代初提出来的,40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金融、交通、通讯、医疗、身份证明等众多领域。
按照与外界数据传送的形式来分,IC卡有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
接触式IC卡的芯片金属触点暴露在外,肉眼可以看见,通过芯片上的触点可与读写外界接触交换信息,目前使用的IC卡多属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