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2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思路: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理解的开始。
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实验与探究得出“分子是持续运动的”的结论,并利用这个结论对一些现象作出具体解释。
而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理解,没有任何理性的理解。
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
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等。
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从而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有,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小的最小粒子,原子能够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升学生抽象思维水平,学会使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实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实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逐步提升抽象思维的水平、想象力和分析、推理水平;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微观想象的形成。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问题导思、实验探究、动画揭示微观的直观教学相结合。
教学准备:酒精、浓氨水、酚酞试液、胶头滴管、洒过香水的绢花、大小烧杯、试管、锥形瓶,分子间隔演示仪等等。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一、分子的真实存有。
【激趣】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观察现象。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过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播放动画1】无数球状的微小粒子从一束鲜花中持续向四周扩散,飘到画面另一侧小女孩的鼻孔处,小女孩发出声音:好香啊!【演示】一小堆糖,用药匙先取出一点,再一分为二,再分成四分之一……想一想,最后分成了什么?【讲解】糖就是由很多肉眼看不见的小粒子构成的。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本节课是学生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首先将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这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基础和生活经验,在小学科学、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学生能够在宏观角度理解物质的变化及性质,但缺乏对物质的微观认识,对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头脑中未形成分子、原子的化学概念。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课时2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可分为原子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知道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3.能用微粒的性质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现象。
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放一块喷过香水的手绢在讲台上。
读古诗,品自然: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咏梅》【提出问题】1.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的原因是什么?2.人为什么能闻到花香?3.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新课引入】科学家研究发现,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由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并把这些微粒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分子、原子等。
【播放视频】带你走进头发的原子世界。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2.探究分子的基本性质,用分子的基本性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
4.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5.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糖块放到水里就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我们就能作出回答。
>二、探究新知【过渡】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实验3-2】品红溶于水【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讲解】上述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为了解释这类现象,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设想。
这些微小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阅读】现代科学技术已能把分子、原子放大几十万倍而呈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看教材49页图3-2和图3-3【讲解】这两幅图都证明了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
【过渡】有谁直接用肉眼看见过分子(生答:没有见过)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它(生答:因为分子很小)分子到底有多小下面我们结合一些事实来想象一下。
<【阅读提示】一滴水很渺小,小小的一滴水中大约有多少个水分子呢请在教材48页最后一段中上找一找。
(生答:×1021个水分子,约合17万亿亿个。
)【过渡】17万亿亿是个什么概念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48 页最后一段第 2-3行。
【讲解】有人做了这样的计算:如果一个人每口喝下一亿个水分子,每秒钟喝一口,要想把一滴水全部喝到肚子里去,竟需要五十万年的时间。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②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②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②建立“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首次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具有抽象性,不易理解。
九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通过分析一种物质可无限分割而推理出物质是由不连续的粒子构成的;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推理出构成物质的分子的性质,并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的特征;应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实验准备仪器:烧杯、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滴瓶、试管、试管架药品:浓氨水、酒精、蒸馏水、酚酞、品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进入教室有什么感觉?生:闻到了空气清新剂的香味。
师:找一找空气清新剂在哪儿?生:在老师的讲台上。
师:为什么能闻到空气清新剂的香味?生:因为空气清新剂的小颗粒进入了鼻孔。
师:这些小颗粒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下面再来通过一个实验来感受一下。
请各小组完成课本48页的实验3—1品红的扩散,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水慢慢变成了红色。
师:为什么?生:品红的小颗粒扩散到了水中。
师:那么这些小颗粒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相关的内容板课题:分子和原子二、感受新知,启迪思维师:我们从物理课里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所构成的。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科学家证明了“物质是由_______和________等___________二、分子的性质探究1.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0.3×1023Kg;一滴水所含有的分子数约为1.67×1021个。
结论:分子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都很小。
思考讨论: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且在太阳底下比在阴暗处干得更快。
冰糖在热水中溶解得结论: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度_______。
3. 以下事实现象说明什么?①100ml 水与100ml 酒精混合体积小于200ml ;②注射器中的气体能被压缩;③变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面又会重新鼓起来。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相同质量的相同物质:V 固态 < V 液态 < V 气态 ⑤物体的热胀冷缩结论:分子间的________不同。
一般情况下,气态时分子的间隔_____液态时分子的间隔______固态时分子的间隔。
温度升高时分子间间隔________,遇冷时分子间间隔__________。
【思考】固态酒精、液态酒精、气态酒精都能燃烧,但水却不能燃烧,为什么?结论: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 ,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 。
三、分子的概念【讨论】(1)水变为水蒸气时,只是水分子之间的________发生了变化,水________本身没有变,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所以该变化是________变化(即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2)当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时,水_________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____气分子和___气分子,然后生成氧气和氢气,所以该变化是________变化。
(3)水电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获得结论】1、化学变化前后,分子发生改变。
2、分子是保持物质__________ 性质的最小粒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其区别;2.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3.能够识别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4.掌握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和区别;2.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3.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清晰明了的语言和适当的示意图进行讲解;2.示范法: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3.练习法:通过识别化学式和转化为化学等式的练习来巩固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引出本课的主题:分子和原子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区别(15分钟)首先,明确分子和原子的定义。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的粒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分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不可再细分的,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3. 示范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15分钟)通过示范几种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让学生学会识别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
例如:•水:H₂O(分子式),H(原子式)•氧气:O₂(分子式),O(原子式)4. 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20分钟)讲解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首先,介绍一个例子:化学式:H₂ + O₂ → H₂O然后,分解化学式并转化为化学等式:2H + O₂ → 2H₂O解释每个符号和数字的含义,并演示如何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
5. 练习巩固(15分钟)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提供一些化学式,要求学生将其转化为化学等式。
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六、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分子和原子的重要性以及化学式转化的步骤和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下节课的学习。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分子和原子等微粒特性的探究,构建学生的微粒观,培养学生学习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现象。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感知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分子、原子等微观微粒的特征。
3.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学重点】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
【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活动1:情境创设,引入新课播放杭州G20笔会音乐喷泉《人间西湖》,摆放香料活动2【讲授:微观微粒发现史】感受分子、原子等微观微粒是客观存在的活动3【阅读感受】微观微粒的基本特征之一:质量和体积很小活动4【探究活动】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之二:总在不断运动活动5【改进实验】活动6【拓展实验】分子运动速率和温度的关系 (投影图片)拓展视野:已知分子的质量越 小,分子运动速度越快,且氯化氢分子的质 量大于氨气分子的质量,如图在玻璃管两端 的棉花上分别滴上浓氨水和浓盐酸,已知浓 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 气体•氨气和氯化氢两种气体接触后会产生 大量白烟,则白烟较多较浓的点是()B . B 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阅读题目,完成 学会阅读,能提 练习炼信息活动7【学以致用】谈谈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因为微观微粒运动引起的活动8【探究活动】微观微粒的基本特征之三:微粒之间有间隔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老师:知道了分子总在不断运动,下面我们来探究另一个问题。
数学课上我们知道,50+50=100,那在微观世界, 50加50就一定等于100吗?下面我们来重温初二物理课上的一个实猃,50mL酒精与50mL水的混合,观察混合后的体积。
(链接视频,酒精和水的混合)资料:(1)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2)水由水分子构成。
【演示实猃】将50mL酒精与50mL 水混合,观察混合后液体体积?【问题三】根据实验你能得出分子的特点之三是什么?【扳书】3.分子之间有间隔老师: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所以当两种物质在混合时,体积一般不能相力□,但质量是可以相加的。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学案2008.11.21
设计人:王金香审核人:王玉娥刘振芹
一、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重点难点:
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二、新课导学:
【探究活动一】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1. 用小烧杯取约20 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数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
2. 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
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现象:。
通过上述实验,我明白了:。
3. 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
另取一个小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 mL浓氨水。
用一个
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如图2所示)。
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
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烧杯A 烧杯B
现象
解释
结论
跟踪练习:
1、“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是
2、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的《咏梅》诗中的最后两句是:遥知不是雪,惟有暗香来。
包含的化学原理是:
【探究活动二】: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否有空隙?
1、同学甲用100ml量筒量50ml酒精
同学乙用50ml量筒量50ml水
注意:①距离刻度1-2小格时,要用胶头滴管滴至刻度线
②正确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数
③胶头滴管滴入液体时应悬空在容器口上方
2、将同学乙量出的50ml水倒入同学甲的100ml量筒内
观察现象: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大于或小于或等于)100ml 交流与讨论:为什么会产生上述现象呢?
猜想:。
【探究活动三】:不同状态的物质分子间的空隙是否相同?
甲同学用一支注射器吸一定体积的水
乙同学用另一支注射器吸等体积空气
然后用一只手指堵住末端注射孔,另一只手慢慢推压栓塞。
两只
注射器都体验一下,感觉有什么不同?
发现:推压吸空气的注射器比推压吸水的注射器
(容易或困难)
结论:气体分子的空隙比液体分子的空隙(大或小)
跟踪练习:
通过下面的生活、学习经验,不能说明分子间有空隙的是()
A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
B海绵能吸水
C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D物质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随堂检测】:
一、基础题
1、物质的分子间有,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其分子间的液体,固体不易压缩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
2、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气味,训练有素的警犬可以根据人体气味识别犯罪嫌疑人。
请从微观角度分析警犬能闻到犯罪嫌疑人气味的原因是()
A微粒的质量小 B 微粒在不断地运动
C微粒间有间隔 D 微粒的体积小
3、温步在春天的花园里,花香扑鼻而来,这是因为()
A、分子在不停运动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的质量很小
D、分子还可再分
4、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隨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C、25m3的石油气可以装入0.024 m3的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D、水在夏天比冬天蒸发得快
二、拓展题
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气体、液体物质中分子是运动的,固体物质中分子是静止的()
②香水、酒精等易挥发的物质要密封保存()6、(1)先在滤纸条上滴几滴酚酞试液(均匀分布),再将滤纸条放入试管中
(2)在试管口处塞上一团棉花
(3)在棉花上滴数滴浓氨水
观察现象:试管内滤纸条上的酚酞液滴变色,且从管往管
依次变成色。
实验结论:。
课后思考题:
某同学在家做如图所示实验:在一个烧杯中加入100毫升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在烧杯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溶解,液面与原来的水平线相比不但不上升,反而下降了。
通过这一现象请你推测微粒具有哪些性质?选择其中一点性质,重新设计一个实验进行探究,并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