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地理考点突破复习课件23
- 格式:ppt
- 大小:1.81 MB
- 文档页数:83
2011 届学海导航高考地理总复习课件(全国版)第
一部分第二单元考
第二单元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考点透析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考点4 一、地球的自转
1.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注意:经纬线形状、极点、赤道和旋转方向。
以南极为中心自行作图。
下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地球的自转方向C 地球的自转方向虽然只是简单地表述为自西向东,但由于变式图比较多,所以准确掌握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方法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首先要判断该图是侧视图,还是俯(极)视图。
在侧视图上,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据此可知A 项是错误的;在极视图上要分南极和北极。
南极上空为顺时针方向,北极上空为逆时针方向。
D 选项中的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应该是侧视图,此时不能孤立地进行判断,需要分析地球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是否一致。
由于地球是自西向东呈逆时针方向公转,自转方向也应该是逆时针方向,而图中画的是顺时针方向。
答案:C2.周期: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的时间。
1 恒星日为23 时56 分4 秒,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1 太阳日为24 小时,太阳日是生活周期;古人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乘船从上海至旧金山,船上乘客观察的现象正确的是( )
A.恒星日不变,太阳日为24 时
B.恒星日不变,太阳日大于24 时
C.恒星日不变,太阳日小于24 时。
08地方时、区时、日界线和季节选择题【考点诠释】1.地方时的确定①同一经线上各点的地方时相同;②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每隔1°,相差4分钟;③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如图甲中A点、图丙中a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如图乙中B点、图丙中b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④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如图甲中D点、图乙中C点、图丙中c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与之相对应的另一条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如图甲中E点、图乙中F点,图丙中d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
2.地方时的计算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士4分钟/10×两地经度差(1)公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点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点的西边用减号。
(2)经度差的计算:两地在0°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两地在0°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3.区时的换算(1)确定时区:若题目中只有某地点经度,必须先判断出该经度所处的时区。
方法是:已知经度÷15°,余数小于7.5°则商为时区数,余数大于7.5°,则时区数为商+1。
[来源:学科网ZXXK](2)求时区差:若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减,若两地分别属于东、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加。
(3)求区时: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采用知西求东加时区差,知东求西减时区差。
4.日期的判断地球上作为日期的界线有两条:人为日期界线和自然日期界线(1)人为日期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理论上指180°经线,180°经线是固定不变的,但钟点不固定,从0点到24点不等;该线东侧日期晚一天(为昨天),西侧日期早一天(为今天),如图(表)所示: (2)自然日期界线:即地方时为0时或24时所在经线,该日期界线不固定,可以是任何一条经线,但钟点固定,自该线向东至180°经线日期早一天(为今天),自该线向西至180°经线,日期晚一天(为昨天)如上图所示。
2011届高考地理自然灾害专题复习第三单元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材分析】自然灾害是人类文明进步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
近几十年来,自然灾害的影响日益严重、损失巨大,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因此,认识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探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有助于提高人类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地球健康与世界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破坏的原因和表现,通过实例分析,理解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石漠化产生的机制,体会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生态破坏而诱发的严重后果。
2.通过分析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了解土壤污染物的迁移及检测方法,体会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及其防治的紧迫性。
3.学会运用分析综合、因果推理的方法绘制水体污染灾害链。
4.通过分析事实材料,进一步认识、体会气候变暖的事实、原因及其产生的灾难性后果。
5.形成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难点】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方法】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课件辅助、自学指导【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本节引言部分,启发学生思考:哪些原因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灾害与人类活动是否有关?(学生活动)阅读引言,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人类的哪些行为引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板书)第三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课件展示)展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景观、西北畜牧业地区荒漠景观、南方地区的石漠化景观等图片(或视频)。
(提出问题)这些地区出现了什么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有没有关系?(学生活动)阅读课件图片,思考后,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上述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
图示地区的生态破坏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是人类不合理活动带来的。
(板书)一、生态破坏诱发自然灾害(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并阅读P58教材正文内容,想一想:生态破坏是由哪些原因产生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填下列关系图(学生活动)阅读P58教材内容,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