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耳鸣的经验方剂
- 格式:doc
- 大小:149.04 KB
- 文档页数:11
耳鸣的中医治疗方剂耳鸣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指的是在没有外界声源的情况下,患者耳内出现各种声音的主观感觉。
中医治疗耳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治疗原则主要是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治疗耳鸣的方剂:1. 肾精不足型:患者常表现为耳鸣伴有头晕、腰膝酸软等症状。
治疗方剂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加减,主要成分包括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和茯苓,以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2. 肝火上扰型:耳鸣伴有头痛、面红、口苦等症状。
治疗方剂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主要成分有龙胆草、柴胡、黄芩、山栀子、泽泻、木通等,以清肝泻火,疏肝解郁。
3. 气血两虚型:患者耳鸣伴有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症状。
治疗方剂可选用“四君子汤”加减,主要成分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以健脾益气,养血安神。
4. 痰火郁结型:耳鸣伴有胸闷、痰多、口黏等症状。
治疗方剂可选用“温胆汤”加减,主要成分有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甘草等,以化痰清热,和胃降逆。
5. 风热侵袭型:耳鸣伴有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等症状。
治疗方剂可选用“银翘散”加减,主要成分包括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牛蒡子、桔梗等,以疏风散热,清热解毒。
6. 瘀血阻络型:耳鸣伴有局部刺痛、舌质紫暗等症状。
治疗方剂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主要成分有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生地黄、柴胡等,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7. 脾胃虚弱型:耳鸣伴有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泄等症状。
治疗方剂可选用“理中丸”加减,主要成分有党参、白术、干姜、甘草等,以健脾和胃,温中益气。
在使用上述方剂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由有经验的中医师进行辨证施治,调整方剂中的药材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还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以减少耳鸣的发生。
解决10年的耳鸣,一张方子仅用5味药!
组成:猪苓、泽泻、茯苓、白术、桂枝、石菖蒲。
方子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基本结构是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
在里边加入了石菖蒲。
白术健脾燥湿,茯苓、泽泻、猪苓利水除湿,桂枝温阳化气,令水湿得阳气而化。
石菖蒲,用于化湿浊、开耳窍。
案例:
杨女士,患耳鸣10年有余,久治不愈,予上方药服用5剂后,耳鸣明显减轻了不少,继续用7剂后,耳鸣几乎就已经听不到了。
方子虽然只有5味药,但是却能很好的治疗水湿上泛型耳鸣。
所以中医认为,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辨证不精准。
用活血化瘀的方子治耳鸣的医案
医案:活血化瘀治疗耳鸣
药物方剂:
1. 生脉散:赤芍、桃仁、川芎、当归、红花、丹参等。
2. 神农酒:羌活、川芎、丹参、远志、细辛、川贝母等。
3. 逍遥丸:白芍、赤芍、桃仁、红花、丹参、当归、朱地茯苓等。
治疗方法:
1. 生脉散:将上述药物研成粉末,每次取15g,煮水服用。
每日3次,连续服用1个月。
2. 神农酒:将上述药物用白酒浸泡15天,每日服用30ml,分3次饭前饭后服用。
连续服用2个月。
3. 逍遥丸:将上述药物研成粉末,每次取10g,开水冲服。
每日2次,连续服用1个月。
使用注意事项:
1. 在服用药物期间,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2. 如有不适或过敏反应,请及时停止药物使用,并咨询医生。
3. 请遵循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服用药物。
4. 长期耳鸣症状者,请及时就医,获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以上方剂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请咨询医生。
中医治疗耳鸣的经验方剂耳鸣是指患者在没有外界声源刺激的情况下,仍然感觉到耳中声音的一种症状。
中医认为耳鸣多与肝肾阴虚、气血不足、痰火郁盛等有关。
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有一些经验方剂可以用于治疗耳鸣。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方剂,供参考:1. 五石散:该方剂由石菖蒲、水银、白石、磁石、黄芩组成。
适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耳鸣,伴有头晕眼花、健忘、腰膝酸软等症状。
2. 安宫牛黄丸:该方剂由牛黄、人参、灵芝、夏枯草等药物组成。
适用于肝火上炎所致的耳鸣,伴有头痛、目赤、咽干等症状。
3. 藏龙明目丸:该方剂由桑叶、菊花、生地黄、麦冬等药物组成。
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耳鸣,伴有目眩、眼干、视力减退等症状。
4. 健脾益气汤:该方剂由黄芪、白术、党参、茯苓等药物组成。
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耳鸣,伴有气短懒言、面色苍白、食欲减退等症状。
5. 清开灵:该方剂由秦艽、苍术、防风、石膏、粉葛等药物组成。
适用于风热袭络所致的耳鸣,伴有头痛、咽痛、口渴等症状。
需要强调的是,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适应的方剂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使用任何中医方剂之前,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根据自身体质和病情进行调配。
此外,除了中药方剂,中医还提倡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来辅助治疗耳鸣。
例如,要避免熬夜、过度疲劳、长时间暴露在嘈杂的环境中,尽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合理安排饮食,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少食用刺激性食物和饮料等。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耳鸣的经验方剂有五石散、安宫牛黄丸、藏龙明目丸、健脾益气汤、清开灵等。
在使用这些方剂之前,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配。
此外,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也对治疗耳鸣有积极的帮助。
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中药方剂
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中药方剂
神经性耳鸣是一种常见的听觉障碍,为胃脾阴虚导致的由于脑血液循
环不够和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功能异常所致。
受到影响的人会出现持续
性耳嗡嗡声或短暂性耳鸣,甚至危害听力。
传统中医认为,神经性耳
鸣是由阴虚失调而引起的,需要重点补充脾阴,增强营养,疏散痰饮,活血化瘀,调节内分泌,调节神经系统功能。
中药治疗神经性耳鸣的方剂有很多,如仁林滋阴丸、三黄丸、补肾丸等,它们均用温热性中药组成,采用“补益虚损,强脾健肝”的思想,能够温补脾阴,滋阴益气,健脾和胃,生津润肺,活血化瘀,明目养颜,止耳鸣,补血安眠,利尿清热,祛风湿,去痰安胃,杀虫止痛,
止口渴,健脾胃,降低血压,促进新陈代谢,抗炎抑菌,降血脂等功效,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使周身都有精神的存在,有效的治疗神
经性耳鸣。
如果想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应遵循中医认知,即以食补为主,兼服药补。
食补时要注意搭配,少吃辛辣或含糖量高的食物,多吃鸡鸭蛋类
和瘦肉,以及淮山、木耳、白术等滋补食物。
而服药时,要根据个人
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药材料,遵从医生开药说明,合理用药,以求
得最佳疗效。
声明:本文由作者独立编写,观点仅代表作者自己,仅供参考及学习,不代表本网的观点或立场。
中医治疗耳鸣的经验方剂中医治疗耳鸣的经验方剂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对耳鸣的病因病机有不少独到的认识,并形成以整体观为指导、辨证论治为特点的诊疗方法。
根据耳鸣的声音特点和伴随症状,中医分十个证型进行治疗。
一、风热犯肺型症状表现为耳鸣声大,呈低音调,耳内闷胀或有堵塞感,伴头痛发热,鼻塞流涕。
治疗宜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如下:银花15克,连翘15克,牛蒡子12克,薄荷5克(后下),淡竹叶12克,桔梗6克,桑叶10克,生甘草3克。
二、痰火郁结型症状表现为耳鸣声如蝉鸣,耳闷胀,听音不清,常见耳痛,流脓,头重如裹,眩晕,胸闷脘满,痰黄粘稠,二便不畅,舌红,苔黄腻。
治疗宜清火化痰。
方药如下:黄芩10克,浙贝母10克,陈皮10克,炒苍术10克,茯苓12克,姜半夏10克,杏仁10克,栝楼10克,炒枳实10克,炒厚朴6克。
三、肝火上扰型症状表现为耳鸣声如潮或风雷声,鸣声大,常突然发作,伴听力减退,耳痛流脓,眩晕,面红目赤,口苦胁痛,便秘尿黄,舌红苔黄。
治疗宜清肝泻火。
方药如下: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泽泻10克,木通6克,车前子12克(包煎),当归10克,生地12克,柴胡10克,石菖蒲12克,生甘草3克。
四、肝阳上亢型症状表现为鸣声多为双侧,呈脉管搏动声,伴眩晕,头胀痛,面红目赤,咽干口燥,失眠健忘,腰膝酸软。
治疗宜滋阴潜阳。
方药如下:制天麻5克,钩藤15克(后下),生石决明30克(生煎),生栀仁10克,黄芩10克,炒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益母草12克,川牛膝10克,夜交藤15克,茯神12克。
五、气滞血淤型症状表现为耳鸣尖细如机械声,常突然发生,鸣声不止,或时止时发,夜间尤甚,耳内刺痛或胀痛,听力减退,头痛头晕,心烦易躁,胸胁胀满,舌质暗或有淤斑。
治疗宜活血化淤。
方药如下:秘方】煅磁石粉120克,煅龙骨粉、煅牡蛎、山萸肉、泽泻、XXX、沙参、黄芪、胡芦巴、茯苓、制龟板各60克,制鳖甲、山药、熟地、玉竹各120克,丹皮30克。
耳鸣治疗偏方民间治疗耳鸣偏方大全关于耳鸣治疗偏方|民间治疗耳鸣偏方大全1、取鲜芦根10克,通草10克,木通10克,水煎取汁当茶饮,直至痊愈。
2、挑路路通15克,珍珠母(纸盒)30克,水煎,代茶频饮。
5天为一疗程。
3、取葛根、蝉蜕适量研成粉末,制成水丸,每次6克,每日3次。
一个月为一疗程,两个疗程即可见效。
4、挑磁石30克,龙骨20克,牡蛎25克,每日一剂,水煎分后两次服用。
属格10天为一疗程,通常服1~2个疗程。
5、取九节菖蒲20克,生甘草10克,远志12克、茯苓15克,浸泡一小时,水煎分两次服用,每日一剂。
10天为一疗程。
6、挑柴胡、香附各30克,川芎15克,龙齿20克,将上药共研细末,另加麝香1克搅匀,做成水丸。
每次口服3克,每日3次,饭后温开水凝剂(老人、儿童A510)。
7、取熟地黄50克,黄柏10克,石菖蒲10克,山萸肉12克。
将上药放入砂锅内加水毫升,浓煎至毫升温服,每日一剂,对阴虚火旺所致的耳鸣、耳聋疗效较好。
1、莲肉红枣扁豆粥【用法】取莲子肉10克,红枣10枚,白扁豆15克,粳米克,加水常法煮粥。
【功效】益精气,益气,俊耳目。
每日晚,晚风寒服食。
2、苁蓉炖羊肾【用法】挑羊肾1对,肉苁蓉30克。
将羊肾晒干,黄豆丁,和肉苁蓉一起放进砂锅内,搅拌适度,文火炖熟。
提胡椒,味精,食盐适度,调味服食。
【功效】本品填精补肾,充耳窍,肾虚者适用。
3、豆焖狗肉【用法】取狗肉克,黑豆克。
将狗肉洗净,切成块,和黑豆一起加水煮沸后,炖至烂熟,加五香粉,盐,糖,姜调味服食。
【功效】温肾阳,利耳窍。
阴虚者禁用。
耳鸣是由多种疾病的不同的病变引起的,病因复杂,作用机制不明确,表现为没有外部声源或电刺激,而主观在耳或颅内感觉到声音。
在临床上它既是许多疾病的体癣症状,也就是一些轻微疾病的首发症状。
耳为肾之窍,为肾所主,又与其它脏腑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气血失调皆客人导致耳鸣。
由于外感邪气,脏腑内生痰瘀滞引发的咳嗽多为实症,由脏腑泄泻,卧病损耗所致的咳嗽多为虚症,其病理各不相同。
老中医治疗脑鸣耳鸣案集案例一:轻度脑鸣患者的中医治疗患者信息•姓名:张先生•年龄:46岁•主诉:持续性脑鸣,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疲劳等不适症状。
•其他症状:头晕、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疲劳等。
治疗方案1.中医诊断:肝胆火旺、肾精不足、心火炽盛。
2.中药治疗:–方剂1:龙眼肉、枸杞子、藏红花等滋阴清火的药材;–方剂2:川参、白术、远志等养心安神的药材;–方剂3:党参、炙黄芪、枸杞子等益气养阴的药材。
3.针灸疗法:–手三里穴:调节气血,舒缓症状;–肝俞穴:调和肝气,缓解痛苦;–胆经穴:清理肝火,改善耳鸣。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辛辣刺激和油腻食物;–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注意情绪调节,减少压力。
治疗效果•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张先生的脑鸣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睡眠质量有所改善,注意力集中能力提高;•头晕、失眠等症状明显减轻,从而提高了生活品质。
案例二:中度脑鸣耳鸣患者的中医治疗患者信息•姓名:李女士•年龄:58岁•主诉:持续性耳鸣,伴有头晕、听力下降、精神紧张等症状。
治疗方案1.中医诊断:肝肾不足、脾胃失调、血虚引起的耳鸣。
2.中药治疗:–方剂1:黄芪、山药、熟地等补脾益肾的药材;–方剂2:蛇床子、丹皮、白芍等活血化瘀的药材;–方剂3:天麻、石菖蒲、川楝子等疏肝利胆的药材。
3.刮痧疗法:–选择合适的刮痧板,以耳轮廓、足三里、足泉穴为主要刮痧部位;–通过刮痧可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耳鸣症状。
4.调理饮食和生活习惯:–饮食上宜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减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和耐力。
治疗效果•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李女士的耳鸣症状明显减轻;•头晕、听力下降等症状得到改善,精神状态稳定;•对治疗方案进行长期巩固,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
案例三:重度脑鸣耳鸣患者的中医治疗患者信息•姓名:王先生•年龄:64岁•主诉:持续性剧烈耳鸣,伴有头晕、恶心、呕吐、失眠等严重症状。
中医治耳鸣药材大全配方耳鸣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表现为耳内出现无外界声源的响声,如蝉鸣、水流声等。
中医治疗耳鸣,主要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耳鸣的不同类型,选用相应的药材进行调理。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耳鸣的药材及其配方:1. 肾精不足型耳鸣:此类耳鸣多因肾精亏损所致,表现为耳鸣如蝉,伴有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等症状。
治疗宜补肾益精,可选用以下药材: - 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 山茱萸:温补肾阳,固精止遗。
- 枸杞子:滋补肝肾,明目强腰。
配方:熟地黄15克,山茱萸10克,枸杞子15克,水煎服。
2. 肝火上扰型耳鸣:此类耳鸣多因肝火旺盛,上扰清窍所致,表现为耳鸣如潮,伴有头痛、面红、口苦等症状。
治疗宜清肝泻火,可选用以下药材:-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 柴胡:疏肝解郁,和解少阳。
-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配方:龙胆草1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水煎服。
3. 痰湿阻络型耳鸣:此类耳鸣多因痰湿内阻,耳络不畅所致,表现为耳鸣如雷,伴有胸闷、恶心、痰多等症状。
治疗宜化痰开窍,可选用以下药材:- 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
- 茯苓:健脾利湿,宁心安神。
- 陈皮:理气化痰,和胃降逆。
配方:半夏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水煎服。
4. 气血两虚型耳鸣:此类耳鸣多因气血不足,耳络失养所致,表现为耳鸣绵绵,伴有面色苍白、乏力、气短等症状。
治疗宜补气养血,可选用以下药材:- 当归:补血调经,润燥通便。
- 黄芪:补气固表,利水消肿。
- 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配方:当归10克,黄芪15克,白芍10克,水煎服。
5. 风热侵袭型耳鸣:此类耳鸣多因外感风热,上扰耳窍所致,表现为耳鸣突发,伴有发热、头痛、咽喉痛等症状。
治疗宜疏风清热,可选用以下药材:- 薄荷:疏风散热,清头目。
- 荆芥:解表散风,清热解毒。
- 桔梗:宣肺利咽,排脓解毒。
配方:薄荷6克,荆芥10克,桔梗10克,水煎服。
以上药材配方仅供参考,具体使用时需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由专业中医师辨证施治,切勿自行用药。
中医治疗耳鸣八大偏方
耳鸣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表现为耳内出现嗡嗡声、响声等异常声音。
中医治疗耳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以下是中医治疗耳鸣的八大偏方:
1. 耳穴按摩法:中医认为,耳朵是全身经络的汇聚之处,通过按摩耳穴可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耳鸣症状。
具体做法是,用食指和拇指轻轻捏揉耳垂,然后沿着耳轮向上按摩至耳尖,反复多次。
2. 中药熏蒸法:选取具有通络活血、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如菊花、金银花等,煎煮后用其蒸汽熏蒸耳朵,有助于改善耳内环境,减轻耳鸣。
3. 艾灸疗法:艾灸是中医传统的外治法之一,通过燃烧艾条产生的热力刺激耳周穴位,如听宫、听会等,以达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4. 拔罐疗法:在耳后或颈部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拔罐,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耳鸣症状。
5. 中药足浴:将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散寒作用的中药,如红花、艾叶等,煎煮后用于泡脚,通过足部的穴位反射区影响全身,以达到治疗耳鸣的效果。
6. 耳针疗法:通过在耳部相应的穴位上施针,刺激经络,调节脏腑功能,从而缓解耳鸣。
7. 中药内服:根据患者的体质和耳鸣的原因,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内
服,如六味地黄丸、龙胆泻肝丸等,以调和阴阳,平衡气血。
8. 食疗调养:中医认为,饮食调养也是治疗耳鸣的重要手段。
建议耳
鸣患者多吃清淡、富含营养的食物,如黑枣、核桃、黑芝麻等,避免
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以上八大偏方在中医治疗耳鸣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需注意,每个人
的体质和病情不同,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个性化治疗。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压力,也是预防和
治疗耳鸣的重要措施。
耳脑清——耳鸣脑鸣经典方
•
2021-09-08 14:29·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耳脑清——耳鸣脑鸣经典方,传世200多年,辨证加减,更适合现代人体质。
该方取自清代名医王清任,根据现代人体质,辨证活用。
药物组方:
柴胡,香附,广郁金,石菖蒲,川芎,生姜
取柴胡、香附、广郁金疏泄肝胆,川芎、石菖蒲辛香开窍、通畅气机,肾开窍于耳,少佐生姜补中有通,并作向导。
从临床疗效观之,王清任之“通气法”可为振聋发聩之论,“通气散”可为名实俱佳之良方。
大凡发声之器,音失不外两端,即“器实不鸣,器破不鸣”,耳者如鼓,亦发声振响之异器,其理固然。
“器实不鸣”内中颇含哲理,不可不究。
其实很多经典方,从古至今,经过临床反复验证,效果显著。
只是现在的很多人急功近利,忘了初衷。
关注@耳科健康中医苑,关注耳部健康
#耳鸣##为医者点赞#。
耳鸣中医辨证论治耳鸣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表现为患者耳内出现各种异常声音,如嗡嗡声、铃声、流水声等,但外界并无相应声源。
中医对耳鸣的认识源远流长,认为耳鸣的发生与肝、肾、心、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辨证论治耳鸣,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结合患者的体质、病因、症状等,进行个体化治疗。
1. 肝肾阴虚型耳鸣:患者多表现为耳鸣如蝉,声音细弱,伴有头晕目眩、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
治疗上宜采用滋阴降火、补肾养肝的方法,常用的方剂有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
2. 肝火上扰型耳鸣:患者耳鸣声音较大,如雷鸣或潮水声,伴有头痛、面红、口苦、心烦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症状。
治疗上宜采用清肝泻火、疏肝解郁的方法,常用的方剂有龙胆泻肝汤、丹栀逍遥散等。
3. 气血两虚型耳鸣:患者耳鸣声音低弱,时断时续,伴有面色苍白、乏力、气短、心悸、舌淡苔薄、脉细弱等症状。
治疗上宜采用益气养血、健脾和胃的方法,常用的方剂有八珍汤、归脾汤等。
4. 痰湿阻络型耳鸣:患者耳鸣声音沉闷,伴有头重如裹、胸闷、恶心、舌苔白腻、脉滑等症状。
治疗上宜采用健脾化痰、利湿通络的方法,常用的方剂有二陈汤、温胆汤等。
5. 瘀血阻络型耳鸣:患者耳鸣声音持续,伴有头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等症状。
治疗上宜采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方法,常用的方剂有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等。
6. 心肾不交型耳鸣:患者耳鸣伴有心悸、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淡红、脉细弱等症状。
治疗上宜采用交通心肾、安神定志的方法,常用的方剂有交泰丸、天王补心丹等。
在治疗耳鸣的过程中,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注重生活调理,如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等,以辅助药物治疗,提高疗效。
同时,耳鸣患者应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治疗耳鸣的十个中医药方耳鸣是指人们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条件下所产生的异常声音感觉,因听觉机能紊乱而引起,常常是耳聋的先兆,如果不及时治疗,最终就会导致发展为耳聋,因听觉机能紊乱而引起。
由耳部病变引起的常与耳聋或眩晕同时存在。
由其他因素引起的,则可不伴有耳聋或眩晕。
下面是关于耳聋的一些中医药的治疗方法。
一、以耳聋左慈丸为基本方(熟地黄30g,山药15g,山茱萸10g,白茯苓10g,泽泻15g,丹皮6g,磁石30g,五味子10g)配合证加减治疗肾虚性耳鸣耳聋总有效率97. 6%。
熊霖等运用疏肝通窍法治疗肝气郁结、风痰上扰型耳鸣45 例,中药组成:柴胡10g,石菖蒲10g,葛根30g,法半夏10g,天麻20g,钩藤15g,全蝎5g,牛膝30g,白芍药30g。
胸闷痰多加枳壳、瓜蒌;睡眠欠佳加酸枣仁、柏子仁;双耳鼓膜见钙化斑加丹参、桃仁、红花。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治疗结果:治愈11例,有效3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 78%。
二、用养血熄风汤治疗老年性耳鸣耳聋60例,养血熄风汤组成:五味子10g,制首乌10g,枸杞子10g,熟地10g,当归10g,黄精10g,天麻15g,菊花10g,牛膝6g,知母10g,兼有眩晕者加钩藤10g,少寐多梦者加远志10g,酸枣仁10g,大便干结者加草决明10g,火麻仁10g,郁李仁10g,汗多者加龙骨30g,牡蛎30g,耳闷者加石菖蒲6g,路路通10g,痰多者加陈皮6g,法半夏10g,天竺黄6g,血压高加龙胆草3g,夏枯草10g。
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 1个月为1个疗程。
总有效率为75%。
三、用聪耳止鸣汤治疗耳鸣,主要药物有熟地、黄芪、首乌、杞子、女贞子、远志、菖蒲、柴胡。
15 天为1 个疗程。
总有效率为91.67%。
四、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耳鸣,基本方组成为川芎10g,赤芍10g,丹参20g,郁金10g,地龙10g,桃仁10g,红花10g,石菖蒲10g,远志10g,茴香(冲服) 0.1g,葱白2寸。
中医治疗耳鸣的药方偏方1 柴胡清肝汤治耳鸣【处方组成】柴胡10克,生地黄12克,赤芍15克,牛蒡子10克,当归18克,连翘10克,川芎l0克,黄芩12克,山栀子l0克,天花粉15克,防风l0克,甘草3克,菊花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功能主治】清肝利胆,解毒开窍。
用治胆热上犯之耳呜、头昏、心烦易怒等实症。
偏方2 黄芪党参汤治耳鸣【处方组成】黄芪、党参各20克,炙甘草、当归、白术各10克,升麻、通草各8克,橘皮、柴胡各6克,石菖蒲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以饭后约半小时服药为宜)。
5天1个疗程,连续服药3个疗程。
【功能主治】益气养血,补肝肾。
主治耳鸣。
验方3 芍药甘草汤治耳鸣【处方组成】白芍10克,炙甘草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主治】养阴柔肝止鸣。
用治耳鸣,呈喀喀声,属现代医学的客观性耳鸣。
偏方4 生地牡蛎汤治耳鸣【处方组成】生地、玄参、磁石、牡蛎各3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主治】滋阴潜阳。
用治耳鸣及听觉不聪,证见耳鸣嗡嗡作响,或如蝉叫者。
偏方5 黄芪丸治耳鸣【处方组成】黄芪50克,羌活、白蒺藜(去刺)各25克,黑附子(大者)1个,羯羊肾1对。
【用法用量】将羯羊肾焙于,白蒺藜瓦上炒,共研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大。
每服30~40丸,空心,煨葱盐汤送下。
【功能主治】治肾虚耳鸣,夜间睡着,如打战鼓,觉耳内风吹,更四肢抽搐疼痛。
偏方6 细辛白芷汤治耳鸣【处方组成】当归、细辛、川黄、防风、附子、白芷各15克。
【用法用量】上药共研为末,以鲤鱼脑髓30克加水合煎3次。
取三汁混合浓缩至膏状,备用。
滴耳中,并以棉塞耳。
每日1次。
【功能主治】祛风散瘀,通窍止鸣。
主治耳鸣耳聋。
偏方7 聪耳丸治耳鸣【处方组成】鹿茸30克,巴戟天10克,磁石30克,肉苁蓉15克,肉桂10克,五味子20克,牡蛎15克,小茴香15克。
【用法用量】共为细沫,炼蜜为丸,每丸9克。
中医治疗耳鸣的偏方耳鸣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表现为耳内出现各种非外界声源的响声,如嗡嗡声、吱吱声等。
中医认为耳鸣的产生与肾精亏损、气血不足、肝火上扰等因素有关。
以下是几种中医治疗耳鸣的偏方,供参考:1. 磁石疗法:磁石具有平肝息风、安神定志的作用。
取磁石适量,研成细末,用棉签蘸取少许,轻轻塞入患耳,每日更换一次。
2. 菊花茶:菊花具有清热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
取干菊花10克,用开水冲泡,代茶饮用,每日1-2次。
3. 枸杞桑椹茶:枸杞和桑椹均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作用。
取枸杞子10克,桑椹10克,加水煎煮,代茶饮用,每日1次。
4. 龙胆泻肝汤:适用于肝火上扰型耳鸣。
取龙胆草、柴胡、黄芩、山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甘草各适量,加水煎煮,取汁服用,每日1剂。
5. 六味地黄丸:适用于肾精亏损型耳鸣。
六味地黄丸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可按照说明书的剂量服用。
6. 耳穴贴压:耳穴贴压是一种通过刺激耳部特定穴位来调节身体机能的方法。
可选用耳穴贴,贴于耳部的肾、肝、心等穴位上,每日更换一次。
7. 艾灸疗法:艾灸具有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可选择耳门、听宫等穴位进行艾灸,每日1次,每次15-20分钟。
8. 按摩疗法:通过按摩耳部及周围的穴位,如听宫、翳风等,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耳鸣症状。
每日按摩2-3次,每次5-10分钟。
在使用这些偏方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耳鸣的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方法,并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也是预防和治疗耳鸣的重要措施。
一味中药治疗耳鸣耳聋的特效药摆脱所有耳鸣的困扰耳鸣或耳聋是一种常见的听觉障碍,给患者带来许多困扰。
现代医学尚未找到针对耳鸣和耳聋的根治方法,但传统中药以其独特的疗效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这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一味中药对耳鸣和耳聋的治疗,以及其摆脱所有耳鸣困扰的特效药。
一、中药治疗耳鸣耳聋的原理中医学认为,耳鸣和耳聋通常是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等引起的。
因此,一味中药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以及滋养和调养肝肾脏腑,来改善耳鸣耳聋的症状。
二、经典中药治疗耳鸣耳聋的方剂1. 天麻醉心汤天麻、麦冬、玄参、丹参等中药组成了这一方剂。
它被广泛用于治疗耳鸣耳聋,并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五子衍宗方五子衍宗方是一种复方中药方剂,由牛蒡子、蛇床子、车前子、菖蒲、苦楝子等药物组成。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活血调经的作用,对耳鸣耳聋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3. 茯苓理中丸茯苓理中丸是一种中药丸剂,由茯苓、白朮、半夏、甘草等组成,常用于治疗耳鸣、耳聋等病症。
它具有安神定志、利水消肿的特点,可有效改善耳鸣耳聋的症状。
三、案例分析:逍遥丸的治疗效果逍遥丸是一种中药丸剂,以车前子、菖蒲、川楝子为主要成分。
下面是一位患有耳鸣耳聋的患者使用逍遥丸后的治疗效果。
该患者,女性,65岁。
耳鸣已有十余年,耳聋逐渐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患者于我医院就诊,经中医师诊断后,给予逍遥丸的治疗方案。
经连续服用逍遥丸一个疗程后,患者的耳鸣症状显著减轻,耳聋也得到明显改善。
同时,患者的睡眠质量也得到改善,精神状态比之前好转。
四、注意事项及副作用虽然中药治疗耳鸣耳聋的效果显著,但在应用过程中还是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患者在服用中药之前应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意见。
其次,患者需要按照医嘱规定的剂量和用法使用中药。
最后,如果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中药,并及时就医。
针对中药的副作用问题,正规的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中药的配方和剂量,以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哪些中医疗法可以有效治疗耳鸣耳鸣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指在没有外界声源时,耳内或头部所产生的声音感觉。
它可能是短暂的,也可能是持续性的,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困扰。
中医在治疗耳鸣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以下为您介绍一些常见且有效的中医疗法。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耳鸣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认为,耳鸣的发生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等因素有关。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师会进行辨证论治,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例如,对于肝肾阴虚型的耳鸣患者,常用的中药有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等,以滋补肝肾、滋阴降火;对于肝胆火旺型的耳鸣患者,则可能会使用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车前子等中药,以清肝泻火、利湿通窍。
此外,还有气血不足型、痰火郁结型等不同的证型,对应的中药方剂也各不相同。
针灸疗法在耳鸣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疏通经络,从而改善耳鸣症状。
常用的穴位包括听宫、听会、翳风、中渚、太冲等。
针灸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刺手法。
有时还会结合艾灸,以增强温通经络的效果。
推拿按摩也是一种辅助治疗耳鸣的中医疗法。
通过按摩耳部周围的穴位,如耳门、耳和髎、角孙等,可以促进耳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耳部肌肉的紧张,有助于减轻耳鸣。
同时,对全身的经络和穴位进行按摩,如涌泉穴、太溪穴等,能够调整身体的整体状态,对耳鸣的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药熏蒸是将中药煮沸后产生的蒸汽熏蒸耳部。
这种疗法可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耳部,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和代谢,缓解耳鸣。
常用的中药有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活血化瘀的药物。
食疗在中医治疗耳鸣中也具有一定的地位。
例如,食用核桃、黑芝麻、黑豆等具有补肾作用的食物,对于肝肾阴虚型的耳鸣有一定的帮助;食用冬瓜、薏米等祛湿的食物,有助于改善痰火郁结型的耳鸣。
但需要注意的是,食疗应在专业中医的指导下进行,不能盲目自行食用。
中医治疗耳鸣的经验方剂耳鸣,也被称为耳嗡、耳鸣鼓响,是指在没有外部声源的情况下,患者自觉听到的一种噪音感觉。
中医认为耳鸣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或耳部病理变化引起的。
下面介绍几种中医治疗耳鸣的经验方剂供参考。
1. 安神定志汤【组成】黄连、夜交藤、五味子、酸枣仁、蛇床子、远志、茯苓、酸枣仁、知母、生地黄、枸杞子、赤芍、青蒿、枳壳。
【功效】安神定志,清热解毒,益气补肾。
【主治】适用于肝肾阴虚、心肝火旺所致的耳鸣。
临床症状为耳鸣伴有头晕、头痛、心烦易怒、失眠等。
【用法用量】每日1剂,分2次口服。
2. 五灵脂丸【组成】朱砂、白蜜、五灵脂、人参、麝香。
【功效】平肝息风,清热解毒。
【主治】适用于肝风上扰引起的耳鸣。
临床症状为耳鸣伴有头晕、目眩、健忘等。
【用法用量】每次3-4粒,每日2次口服。
3. 祛风活血汤【组成】红花、犀角、威灵仙、野菟丝子、生地黄、赤芍。
【功效】祛风活血,清热解毒。
【主治】适用于肝风犯络、气血不畅引起的耳鸣。
临床症状为耳鸣伴有耳聋、头晕、目眩、舌脉淤滞等。
【用法用量】每日1剂,分2次口服。
4. 活血消肿汤【组成】杞菊地黄汤(枸杞子、菊花、生地黄)、三棱、白僵蚕、丝瓜络、天麻、鱼腥草。
【功效】活血消肿,清热解毒。
【主治】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耳鸣。
临床症状为耳鸣伴有目眩、呕吐、口苦、胸胁胀满等。
【用法用量】每次10克,每日3次煎服。
5. 消风神经丸【组成】佛手、沉香、白芷、广木香、龙脑、没药、七叶一枝花、每子、酸枣仁。
【功效】平肝息风,安神定志。
【主治】适用于肝阳上扰所致的耳鸣。
临床症状为耳鸣伴有头晕、便秘、目赤、烦躁不安等。
【用法用量】每次4.5克,每日2次口服。
这些方剂在治疗耳鸣时,应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和体质而选用。
以中医辨证为基础,结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加上良好的习惯和注意保护耳朵,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值得注意的是,治疗耳鸣过程中应避免过度疲劳、长时间暴露在噪音环境中,保持良好的睡眠和饮食习惯,远离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耳鸣的中医治疗验方引言耳鸣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常描述为听到嗡嗡声、呼哧声或鸟鸣声等。
耳鸣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耳蜗内的病理变化、外部噪音刺激、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中医学认为耳鸣与肾虚、肝火旺盛、脾胃失调等有关。
本文将介绍几种在临床实践中被证实有效的中医治疗验方,以帮助患者缓解耳鸣症状。
耳鸣的中医治疗验方方一:肾气虚引起的耳鸣方剂:补肾益气汤(参蒿汤)组成:•黄耆30g•白术20g•炙甘草10g•当归12g•茯苓15g•桂枝10g将上述药材研磨成粗末,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饮服。
每日1剂,连续服用1个月。
适用症:肾气虚引起的耳鸣,常伴有其他肾虚证如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
方二:肝火旺盛引起的耳鸣方剂:龙胆泻肝汤组成:•龙胆草15g•黄连10g•牛蒡子12g•枸杞子10g•丹皮10g•银柴胡15g•茵陈蒿10g•橘红6g•青皮6g将上述药材研磨成粗末,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饮服。
每日1剂,连续服用1个月。
适用症:肝火旺盛引起的耳鸣,常伴有其他肝火旺盛的症状如口苦、急躁易怒等。
方三:脾胃失调引起的耳鸣方剂:四君子汤组成:•白术10g•茯苓10g•甘草6g•人参6g用法与用量:将上述药材研磨成粗末,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饮服。
每日1剂,连续服用1个月。
适用症:脾胃失调引起的耳鸣,常伴有其他脾胃失调的症状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注意事项1.以上方剂均为中药汤剂,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可进行个性化调整。
2.患者在服用中药治疗耳鸣时,需遵循医生的指导,遵守用药时间和剂量。
3.中药治疗耳鸣需坚持一段时间,效果不会立竿见影,需要患者耐心等待。
结论以上介绍了几种在临床实践中被证实有效的中医治疗耳鸣的验方,分别适用于肾气虚、肝火旺盛、脾胃失调引起的耳鸣。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理,提倡治未病,秉持“因人而异、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因此对于耳鸣的治疗也需因人而异,综合分析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方案。
中医治疗耳鸣的经验方剂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对耳鸣的病因病机有不少独到的认识,并形成以整体观为指导、辨证论治为特点的诊疗方法。
诸如耳鸣辨证须分清虚实,认为耳鸣声大,呈低音调者多为实证,而高音调如蝉鸣者多为虚证;暴鸣新鸣声大者多实,鸣声细久者多虚;日夜双侧耳鸣多实,夜静鸣甚者多虚;声短急促者多实,声长不间断者多虚;手按之鸣声加重者为实,按之减退或停止者为虚。
同时,还须根据耳鸣的伴随症状,来判断与该病相关的脏腑。
如伴心悸怔忡病多属心,伴目眩面赤病多属肝,伴纳少腹胀病多属脾,伴鼻塞流涕病多属肺,伴腰膝酸软病多属肾等。
临床上,根据耳鸣的病因病机一般分十个证型进行治疗。
(一)风热犯肺型症见耳鸣如刮风样,耳内闷胀或有堵塞感,伴头痛发热,鼻塞流涕。
治宜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如下:银花1 5 克,连翘1 5克,牛蒡子1 2 克,薄荷5 克(后下),淡竹叶1 2 克,桔梗6 克,桑叶1 0 克,生甘草3 克。
(二)痰火郁结型症见耳鸣如蝉,耳闷胀,听音不清,常见耳痛,流脓,头重如裹,眩晕,胸闷脘满,痰黄粘稠,二便不畅,舌红,苔黄腻。
治宜清火化痰。
方药如下:黄芩1 0 克,浙贝母10 克,陈皮1 0 克,炒苍术1 0 克,茯苓1 2 克,姜半夏1 0 克,杏仁1 0克,栝楼1 0 克,炒枳实1 0 克,炒厚朴6 克。
(三)肝火上扰型症见耳鸣如潮或风雷声,鸣声大,常突然发作,伴听力减退,耳痛流脓,眩晕,面红目赤,口苦胁痛,便秘尿黄,舌红苔黄。
治宜清肝泻火。
方药如下:龙胆草1 0 克,黄芩10 克,栀子1 0 克,泽泻1 0 克,木通6 克,车前子1 2 克(包煎),当归10 克,生地1 2 克,柴胡1 0 克,石菖蒲1 2 克,生甘草3 克。
(四)肝阳上亢型鸣声多为双侧,呈脉管搏动声,伴眩晕,头胀痛,面红目赤,咽干口燥,失眠健忘,腰膝酸软。
治宜滋阴潜阳。
方药如下:制天麻5 克,钩藤1 5 克(后下),生石决明3 0 克(生煎),生栀仁1 0 克,黄芩1 0 克,炒杜仲1 0 克,桑寄生12 克,益母草1 2 克,川牛膝1 0 克,夜交藤1 5 克,茯神1 2 克。
(五)气滞血淤型症见耳鸣尖细如机械声,常突然发生,鸣声不止,或时止时发,夜间尤甚,耳内刺痛或胀痛,听力减退,头痛头晕,心烦易躁,胸胁胀满,舌质暗或有淤斑。
治宜活血化淤。
方药如下:桃仁1 0 克,红花1 0克,赤芍1 0 克,川芎6 克,当归尾1 0 克,丹参1 5 克,制香附1 0克,陈皮5 克,细辛2 克。
(六)肾阴虚型症见耳鸣如蝉,音低微,伴耳聋,眩晕,咽干,失眠健忘,五心烦热,遗精,腰膝酸软。
治宜滋阴补肾,潜阳濡窍。
方药如下:熟地1 8 克,炒萸肉12 克,淮山药1 5 克,茯苓1 2 克,泽泻1 0 克,丹皮1 0 克,五味子1 0克,怀牛膝1 2 克,磁石3 0 克(先煎)(七)肾阳虚型素体阳虚,过服寒凉,房劳伤肾,或脾虚及肾,而致肾阳不足,肾之阳气不能上通于耳而发病。
症见耳鸣多为双侧蝉声,细绵不止,入夜尤甚,日久可致听力减退,面色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尿多清长,倦怠乏力,纳少便溏。
治宜温肾壮阳。
方药如下:肉苁蓉1 5 克,熟地18 克,淮山药1 8 克,五味子1 2 克,菟丝子1 2 克,补骨脂1 2 克,淫羊藿12 克,覆盆子1 2 克。
(八)心肾不交型心血不足,心火亢盛,或肾阴不足,而致肾水与心火不相交济,影响耳窍之清宁。
症见耳鸣咝咝,鸣声不断,夜间加重,伴听力减退,虚烦失眠,心悸健忘,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小便短赤,舌红少苔。
治宜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方药如下:生地1 5 克,炒党参12 克,丹参1 2 克,玄参1 0 克,茯苓1 2 克,五味子1 0 克,天门冬10 克,麦门冬1 0 克,远志1 0 克,柏子仁1 2 克,酸枣仁1 2 克,桔梗5 克。
(九)脾胃气虚型饮食失调、劳累过度,或思虑忧郁,损伤脾胃,致使气机升降失司,气血生化无源,耳窍失养而为病。
症见双侧耳鸣,多为一过性,劳累后加重,伴听力减退,倦怠乏力,纳少,食后腹胀,面色萎黄,便溏。
治宜健脾益气,升阳通窍。
方药如下:炙黄芪1 5 克,炒党参12 克,炒白术1 2 克,淮山药1 8 克,全当归1 2 克,柴胡5 克,升麻5 克,炒枳壳5 克。
(十)心肝血虚型心主血,肝藏血。
因出血、热伤血络或内火耗伤心血,可致心肝血虚,耳窍失去濡养。
症见耳鸣声如金属高音,多为双侧,缠绵不断,眩晕,心悸怔忡,梦多失眠,视物模糊。
治宜养血安神。
方药如下:熟地1 8 克,全当归12 克,炒白芍1 0 克,炒川芎1 0 克,制首乌1 8 克,制黄精1 8 克,炙远志10 克,炒酸枣仁1 2 克,龙眼肉1 0 克,陈皮3 克。
张梦侬耳鸣秘方【秘方】煅磁石粉120克,煅龙骨粉、煅牡蛎、山萸肉、泽泻、车前子、沙参、黄芪、胡芦巴、茯苓、制龟板各60克,制鳖甲、山药、熟地、玉竹各120克,丹皮3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备用。
每次服50丸。
饭前用盐开水送服,每日服2次。
须戒恼怒。
如服后有效,可继续照方配制常服至愈止。
【功用】滋肾补肝,益气养血,育阴潜阳。
【方解】肝肾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不足则发生耳鸣。
耳鸣原因非一,如因肾虚所致者,故方用熟地滋肾填精、聪耳明目;佐以山萸肉安五脏、通九窍、秘气固精;山药益肾强阴,主治虚损劳伤;茯苓宁心益气、补脾助阳;丹皮泻血中伏火;泽泻泻肾中伏火、聪耳明目;加龙牡益肾养肝、固精止脱;龟板、鳖甲补心益肾、滋阴平肝;黄芪温三焦、补脾胃、大补元气;沙参补肺气、养肝阴、兼益脾肾;胡芦巴暖丹田、壮元阳、引火归元;磁石滋肾水、益精气、通耳明目;玉竹配参芪治一切不足之证;车前子强阴益精、泻膀胱湿热,利小便而不走气。
诸药协同,共奏滋肾补肝、益气养血、育阴潜阳之功。
且丸剂常服,必日见其功。
【主治】耳内经常如蝉叫虫鸣,昼夜不休,经年不愈。
或更兼头目眩晕,或血压偏高,或睡眠不安。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一般一剂见效,最多三剂痊愈。
献方人:张梦侬耳鸣采用中药治疗八种偏方1、取鲜芦根10克,通草10克,木通10克,水煎取汁当茶饮,直至痊愈。
2、取路路通15克,珍珠母(包)30克,水煎,代茶频饮。
5天为一疗程。
3、取葛根、蝉蜕适量研成粉末,制成水丸,每次6克,每日3次。
一个月为一疗程,两个疗程即可见效。
4、取磁石30克,龙骨20克,牡蛎25克,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用。
连用10天为一疗程,一般服1~2个疗程。
5、取九节菖蒲20克,生甘草10克,远志12克、茯苓15克,浸泡一小时,水煎分两次服用,每日一剂。
10天为一疗程。
6、取柴胡、香附各30克,川芎15克,龙齿20克,将上药共研细末,另加麝香1克混匀,制成水丸。
每次口服3克,每日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老人、儿童酌减)。
7、取熟地黄50克,黄柏10克,石菖蒲10克,山萸肉12克。
将上药放入砂锅内加水500毫升,浓煎至250毫升温服,每日一剂,对阴虚火旺所致的耳鸣、耳聋疗效较好。
8、取女贞子20克,旱莲草15克,桑葚10克,水煎分两次服用,每日一剂,连用半个月为一疗程。
本方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耳鸣及耳聋。
老年耳鸣疗法据调查,60岁以上老人有近60%患有不同程度的老年性耳鸣症,轻者耳鸣近若蚊蝇声、远似蝉鸣声,重症者耳鸣高亢声如汽笛长鸣或如战鼓轰响,严重影响睡眠和生活。
对耳鸣高亢的重症老年性耳鸣,应去医院治疗,对耳鸣低沉的轻患者,可用以下方法试治。
1.屏气法定息静坐,咬紧牙关,以两指捏鼻孔,怒睁双目,使气串人耳窍,至感觉轰轰有声为止。
每日数次,连做2-3天。
2.搓掌法坐定,搓掌心50次,趁掌心热时紧按双侧耳门。
如此6次,连做2-3日,治疗时要心情淡然清静,方能奏效。
3.塞鼻法麝香0.5克、金蝎14条,共研细末,贮于有盖瓶内。
临用时,采鲜荷叶一张轻揉后,包少量药粉塞患耳一夜,翌晨取出,有一定疗效。
4.聪耳枕有荷叶、苦丁香、菊花、夏桔草、蔓荆子、石菖蒲各等份,制成枕芯,经常枕之,有聪耳明目之效。
5.通窍酒磁石、木通、石菖蒲各等份,袋盛浸酒,治肾虚耳鸣。
中医药辨证施治对老年性耳聋的预防和治疗均有积极意义。
应从三个方面着手辨证施治:①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型:症见听力下降,耳鸣声细,时有眩晕,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虚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治宜益肾填精,聪耳开窍。
方用耳聋左慈丸或杞菊地黄汤均可。
常用处方为:熟地黄20g,山药15g,山萸肉15g,丹皮12g,泽泻15g,茯苓12g,杞果12 g,怀菊花15g,女贞子20g,黄精15g,葛根15g,丹参15g,炒枣仁20g。
水煎内服。
②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症见耳聋耳鸣,急躁易怒,听力每况愈下,头目眩晕,耳鸣尖细如蝉鸣,腰膝酸软无力;舌红苔少,脉弦细。
治宜滋补肝肾,潜阳熄风。
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5g,钩藤20g,石决明20g,熟地黄20g,川断15g,杜仲15g,杞果20g,煅龙骨20g,煅牡蛎20g,黄精20g,丹参20g。
水煎内服。
③气虚血瘀,脉络阻塞型:耳聋耳鸣,眩晕或头内空虚感,倦怠乏力,劳则加重,时有头痛或耳内闷胀,手指尖痒麻;舌暗淡或有瘀斑,脉涩无力。
治宜益气活血,通络开窍。
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45g,当归15g,赤芍15g,地龙1 5g,桃仁12g,红花15g,丹参20g,全虫10g,葛根15g。
水煎内服。
若煎药不便,可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配以复方丹参片亦可。
聪耳枕:用荷叶、苦丁茶、菊花、夏枯草、蔓荆子、石菖蒲各等分,制成枕芯,经常枕之,有消除耳鸣、增强听力、明目之功效。
耳鸣方选:1.灵磁石20克、淮山药15克、天门冬15克、茯苓10克、熟地10克、制首乌10克、甘草3克、潞党参15克、怀牛夕15克、五味子lO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一剂,可滋肾、治耳鸣。
2.白术15克、五味于15克、山药15克、桂圆肉15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一剂,可补血、健脾、安神,用于眩晕耳鸣等症。
3.明天麻10克、制半夏10克、白术10克、白蒺藜15克、真珠母15克、合欢皮15克、夜交藤15克、茯苓15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一剂,可平肝健脾,用于眩晕、耳鸣等症。
中成药①耳鸣耳聋丸,每服5克,日服3次。
②通窍耳聋丸,每服6克,日服2次(上方适用于肝火上冲者)。
③杞菊地黄丸,每服6克,日服3次。
④耳聋左慈丸,每服6克,日服3次(上方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⑤磁朱丸,每服9克,日服2次(适用于虚阳浮动者)。
⑥益气聪明丸,每服6克,日服2次(适用于脾虚中阳不升者)。
简便验方①枸杞子18克,女贞子、菊花、生地、山萸肉各12克,丹皮、山栀子各10克。
水煎服(适用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者)。
②黄芪18克,党参12克,当归、白芍、茯苓各10克,白术15克,升麻、蔓荆子各6克,水煎服(适用于气血不足,清阳不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