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武汉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294.01 KB
- 文档页数:2
武大精品课程《古代汉语》习题及答案武大精品课程《古代汉语》习题集绪论:1.古代汉语课程是什么性质的课程?2.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如何分期?3.何为古代汉语书面语的两大支流?4.什么是文言?什么是古白话?文字(上):5.为什么说结绳、契刻、八卦等不是文字?文字与图画有什么本质区别?6.汉字与汉语是什么关系?7.什么是字体?它与字的结构方式是同一概念吗?8.汉字字体演变总的趋势如何?9.举例说明汉字发展过程中的几种主要字体的特点: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10.谈谈“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11.什么是“六书”?12.许慎对“六书”如何定义?13.什么是“四体二用说”?是谁提出的?影响如何?14表意字包括“六书”中的哪几种?15象形字反映了汉字的哪两种构形模式?16为什么说象形字是造字的基础?17意符与部首之间是何种关系?18江声、段玉裁、章太炎、朱骏声对转注的看法有何分歧?我们怎样理解转注字?19如何区分造字的假借与用字的假借?20什么是古今字?21谈谈下列汉字的关系(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孰——熟反——返共——供竟——境昏——婚说——悦错——措亦——腋群——羣峰——峯妒——妬借——藉庄——莊发——發22什么是异体字?写出下列各字的异体字:睹咏岳杯玩鹅惭线略文选(一)23解释加点的字词:同仲右师兑入门癸未卜,争貞。
遹拜首首,敢對揚王休。
允有来艰自西。
王孔加子白义。
包荒,用冯河。
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弦木為弧。
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24为下面短文打标点,并翻译为现代汉语:田贊衣補衣而見荆王荆王曰先生之衣何其惡也田贊對曰衣又有惡於此者也荆王曰可得而聞乎對曰甲惡於此王曰何謂也對曰冬日則寒夏日則暑衣無惡乎甲者贊也貧故衣惡也今大王萬乘之主也富貴無敵而好衣民以甲臣弗得也意者為其義邪甲之事兵之事也刈人之頸刳人之腹隳人之城郭刑人之父子也其名又甚不榮意者為其實邪苟慮害人人亦必慮害之苟慮危人人亦必慮危之其實又甚不安之二者臣為大王無取焉荆王無以應文字(下)25什么是通假字?如何辨认通假字?26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的关系如何?27请标出下列通假字的读音:(1)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2013年武汉大学文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一、指出下列句子中带点词语的意义(共20分,每小题2分)1.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邪!2.秋,八月,卫襄公卒。
……宣子说,使献子如.卫吊。
3.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
4.花迎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
5.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6.要离乃诈得罪出奔,吴王乃取其妻子..,焚弃于市。
7.春,齐侯伐我北鄙.,围龙。
8.伍了胥父诛乎楚,挟弓而去.楚,以干阖庐。
9.颜回见仲尼请行。
日:“奚之.?”日:“将之卫。
”10.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答:1.赠送2.到3.兵器4.懂得5.难道不是……吗?6.妻子和儿女7.边境8.离开9.去;到10.气味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共21分,每小题3分)1.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
2.兵弱于敌,国贫于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伐之不亦可乎?3.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4.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5.吾饮诸大夫酒,而与之语,尔试听之。
6.夫夏后氏之璜,不能无瑕,明月之珠,不能无秽,然天下宝之者,不以小恶妨大美。
7.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答:1.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西伯将何之”即“西伯将之何”,意为“西伯将要到哪里去?”。
“之”的代词宾语“何”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意为“没有这样的情况”。
“有”的代词宾语“之”前置。
3.使动用法。
富民:使人民富有。
4.名词作状语。
杖,原义为“手杖”,这里活用为状语,即“用手杖打死”。
5.使动用法。
饮:使……饮酒。
6.意动用法。
宝:认为……是宝贝。
7.以“是”作为标志词的宾语前置。
“其是之谓乎”即“其谓是乎”,意为“说的就是这个吧”。
“谓”的宾语“是”前置,“之”复指前置的宾语。
三、标点、翻译下面一段古文(共34分)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二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於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了将何欲曹沫日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日不可大贪小利以自快弃信於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於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二战所亡地尽复予鲁答:(1)标点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通论二十一古代的注音方法与特殊读音21.1 复习笔记一、古代的注音方法现存的古代文献典籍中保留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譬况(1)譬况,即用打比方的办法来描写一个字的发音情况,如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等,这种方法也称“比况”;例如:“牛车绝辚。
”高诱注:“辚读近蔺,急舌言之乃得也。
”(2)常用术语:急舌言之、缓气、急气、急言、缓言、长言、短言、舌腹、舌头、推气、送气等;“急言”和“缓言”相对,指被注字读细音,细音指带有[i]介音的三四等字。
(3)注音形式:古人为某字进行譬况注音时,有的是对其声音的长短进行说明,有的是描写其发音部位,有的是描写其发音方法,用多种方法来比方被注字的声音。
2.读若汉代训诂学家首先使用“读若”这一术语,它是用一个和被注音的字读音相似的字来标注声音,也叫做“读如”;如:《説文解字》“釆,辨别也,读若辨。
”3.直音“直音”即直接用一个字为另一个字注音,常见的格式是“某音某”“某音某某之某”“某音某某”等等;例如:“费城帅师城郎。
”陆德明音义:“费音秘。
”4.反切(1)含义:“反切”是用两个汉字相拼出的声音来给另一个字注音;反切的拼合原则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上下两字拼合成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公古红切反切上字是‘古’,反切下字是‘红’。
”(2)盛行:三国时期孙炎《尔雅音义》这一著作,全部采用反切给汉字注音,反切法从此盛行。
二、特殊读音1.通假字的读音通假是假借的一种,假借可分为“本有其字”和“本无其字”两种;“通假”指“本有其字的假借”;通假字和本字声音关系的演变有几种情况:(1)古今声音都相同;例如:“周”和“舟”。
(2)古代同音,现代读音不同;例如:“介”和“匄”。
(3)古代音近,现代读音相同;例如:“柱”和“祝”。
(4)古代音近,现代读音不同;例如:“剥”和“攴”。
2.破读字的读音(1)含义:古人在注释前代典籍时注意到词义引申、词性变化以及词类活用等现象,为了区别本义和引申义、不同的词性以及本用和活用后的意义,采取了破读的方法,用读音的不同来标示意义、词性的变化;与破读相对的是“如字”,如字是指一个词的某一意义读它本来的声音和声调,也称作“读本字”“读如字”“本音”。
2013年武汉大学文学院汉语基础考研真题(B卷)(回忆版)及详解古代汉语部分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特殊的语法现象1.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答:“未之有”宾语“之”前置。
古代汉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提到谓语动词之前。
2.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答:“饮”在这里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喝”。
3.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答:“杖”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意为“用木杖”。
二、给下面一段古文加标点并翻译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先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答:(1)加标点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先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
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2)翻译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其勇猛有力效力于鲁庄公。
庄公十分喜好打仗。
曹沫是鲁国的大将,和齐国作战,三次都输了。
鲁庄公害怕了,就把遂邑这个地方献给齐国来求和,但仍然让曹沫当大将。
齐桓公与鲁庄公相约在柯这个地方盟誓。
庄公与桓公已经在祭祀的天坛上订立了盟约,曹沫手持匕首劫持了齐桓公,桓公身边的人不敢有任何行动,就问他:“你想要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而强国侵占鲁国已经够多了。
第4章古代汉语的词际关系4.1 复习笔记语言中的众多语词是彼此相关、互相制约的。
在词汇系统中,词和词之间的关系称为词际关系,其中在音与义上可以发生三种关系。
第一种,音同而义不相关;第二种义近而音相距很远;第三种,音相近,义相通。
具有第一种关系的是同音词,具有第二种关系的是同义词,而具有第三种关系的,是同源词。
与意义相关的词际关系主要是后两种,也是本章的学习重点。
一、古代汉语词的同义关系(一)同义词的定义1.同义关系群在文言文中,每个词都有数量不同的同义词,组成复杂的同义关系群;以“一”字为例,它的同义关系也是多方面的:(1)在数量这个意义上,它与“独”“特”“单”“孤”等词同义。
(2)在次第这个意义上,它与“初”“始”“太”“元”“端”“起”等词同义。
(3)在“专一”这个意义上,它与“专”同义。
(4)在“总括”这个意义上,它与“总”“统”“凡”“概”等词同义。
(5)在“整体”这个意义上,它与“满”“全”“皆”等词同义。
2.单音词的翻译问题(1)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单音词比双音词的义项更多、指向更广,所以,文言中的同义关系比现代汉语还要复杂,每个词的同义词,都要比相应的现代汉语词略多一些。
(2)文言词的同义关系,不仅直接涉及修辞、造词问题,而且直接涉及对文意、注释材料的理解,以及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准确程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3.同义词的定义在一定条件下意义相同而语音不相关的词,互为同义词。
这个定义包含三个要点:(1)词的同义是有条件的,没有绝对的、全面的同义词,只有在某个意义上、某种语言环境下的同义词①同义词的同是就义项而言,指相关词的一个或几个义项相同,而不可能是全部义项一一相同。
②同义词不仅有义项和语言环境的条件,还有历史的条件:a.本来不是同义词的,后来可能发展为同义词。
b.起初是同义词的,后来也可能变得不同义了。
c.只有个别贯穿时间很长、历史时期可以不计的同义词。
(2)同义词的语音不相关语音相关、具备音近义通条件的,是同源词,不包括在严格的同义词范围内;同源词之间有历史的渊源关系,它们都是由一个根词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而同义词是意义的偶然相同,两者属于本质不同的现象。
2014年武汉大学文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B卷)(回忆版)及详解语言学理论部分一、解释并辨析下列名词1.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答:(1)音质音位以音素为材料,从音质的角度来分析的音位称作音质音位。
(2)非音质音位在语音中,除了音质以外,音高、音强、音长也能区别语言单位的语音形式,从而起区别意义的作用,因此也能构成音位。
我们把这种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音高、音强、音长称作非音质音位。
非音质音位包括调位、重位、时位。
(3)二者的区别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二者是根据各自不同的语音材料中划分出的,取材基础的不同是二者最大的不同。
2.语素和音节答:(1)语素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也是最小的语法单位。
(2)音节音节是听觉能感受到的最自然的语音单位,由一个或几个音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
汉语中一个汉字一般是一个音节,每个音节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组成。
(3)二者的关系语素是音义结合体,既有语音,又表示一定的意义,是语法单位;音节是语音单位,有的音节只表音而无意义。
语素和音节的关联在不同语言中有很大差异。
在汉语中,语素按照音节划分,可分为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
单音节语素是一个音节对应一个语素,双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是两个或多个音节对应一个语素。
英语的一个语素可以是一个音节(如book),也可以大于一个音节(如mother)或不足一个音节(如books 的s)。
3.上下义词和类义词答:(1)上下义词上下义词是在概念意义上有包含和被包含关系的一组词。
上下义词所表示的概念是属种关系,其中表示属概念的词是上义词,表示种概念的词是下义词。
(2)类义词类义词是具有共同语义特征或者共同属于一个较大意义类别的一组词。
类义词必须是表示同一概念,属于同一语义范畴。
(3)二者的区别上下义词是由上义词和下义词组成的词的聚合,上义词包含下义词,二者处于不同层次,例如“水果”包含“苹果”,“水果”是“苹果”的上义词,“苹果”是“水果”的下义词。
2013年武汉大学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一、指出下列句子中带点词语的意义(共20分,每小题2分):1.君过而遗先牛食,先牛不受,岂不命邪!。
2.秋,八月,卫襄公卒。
……宣了说,使献了如卫吊。
3.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
4.花迎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
5.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6.要离乃诈得罪出奔,吴王乃取其妻子,焚弃于市。
7.春,齐侯伐我北鄙,围龙。
8.伍了胥父诛乎楚,挟弓而去楚,以干阖庐。
9.颜回见仲尼请行。
日:“奚之?”日:“将之卫。
”10.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答:1.赠送2.到3.兵器4.懂得5.难道不是……吗?6.妻子和儿女7.边境8.离开9.去;到10.气味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共21分,每小题3分):1.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
2.兵弱于敌,国贫于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伐之不亦可乎?3.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4.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5.吾饮诸大夫酒,而与之语,尔试听之。
6.夫夏后氏之璜,不能无瑕,明月之珠,不能无秽,然天下宝之者,不以小恶妨大美。
7.大义灭亲,其是之谤乎!答:1.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西伯将何之”即“西伯将之何”,意为“西伯将要到哪里去?”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意为“没有这样的情况”。
3.使动用法。
富民:使人民富有。
4.名词作状语。
杖,原义为“手杖”,这里活用为状语,即“用手杖打死”。
5.使动用法。
饮:给……酒喝。
6.意动用法。
宝:认为……是宝贝。
7.以“是”作为标志词的宾语前置。
“其是之谓乎”即“其谓是乎”,意为“说的就是这个吧”。
三、标点、翻译下面一段古文(共34分):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二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於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了将何欲曹沫日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日不可大贪小利以自快弃信於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於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二战所亡地尽复予鲁答:(1)标点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目 录2010年武汉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2010年武汉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1年武汉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2011年武汉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2年武汉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2012年武汉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3年武汉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年武汉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4年武汉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2016年武汉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2010年武汉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一、辨析题1.符号和征候2.能指和所指3.义素和义场4.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5.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二、简答题1.谈谈如何区分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2.简要回答词义的概括性(或模糊性)。
3.汉语中有大量的同音词,但人们在使用中却不会造成误解,为什么?举例说明。
4.语言同化有哪些方式?举例说明。
三、论述题1.有人说“英语只有26个字母,简单易学,汉字却字形复杂,难学难认,所以说汉语是世界上最难的语言”请发表你对此种说法的看法。
2.在谈到繁简字问题时,有人提倡“恢复繁体字,停用简化字”,说说自己的看法。
2010年武汉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辨析题1.符号和征候答:(1)符号符号指的是包含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的系统。
形式是人们的感官可以感知的,而这些可以感知的形式都具有专门的意义。
符号的形式和意义是不可分离的,二者的结合才构成符号,没有无意义的符号形式。
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本质上的、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
在这一点上,符号和隐含某种信息的自然的征候不同。
(2)征候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
它传递的某种信息,可以通过它自身的物质属性来推断。
例如,在山里赶路,看到远处炊烟袅袅升起,就可以知道那里有可以歇脚或投宿的人家。
第1章汉字形体演变与构形分析1.1 复习笔记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形体结构与汉语早期词汇的意义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传统语言学解读古代文献的基本方法是形、音、义相结合,也就是通过对汉字的形体分析来了解词的意义;学习古代汉语需要追溯能够显示汉字构造意图的早期形体。
因此,首先要了解关于汉字的发展历史和分析方法。
一、汉字形体的演变(一)文字1.文字的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
2.文字的分类根据记录语言的不同方法,可以将世界上的文字划分为两大类型: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
(1)表意文字主要是用形体显示语义信息。
(2)表音文字用形体显示语音信息。
3.汉字(1)汉字的定义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2)汉字的作用由于汉字最适合汉语的特点,又与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及民族心理、习惯以至思维方式一致,所以当世界其他民族的表意文字消亡之后,唯有汉字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毫不间断地持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汉字演变①汉字三要素汉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因而汉字的发展变化也表现在字形、字音和字义三个方面。
这三者各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变化规律,但又彼此关联。
字形是字义和字音赖以寄存的躯壳,要了解不同时代(特别是上古)汉字的音与义,就离不开对汉字形体的分析;要想全面、历史地掌握汉字,首先要对汉字形体的演变有明确的了解。
②汉字的形体汉字的形体是其构形、笔道形态和书写体势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a.演变,就是演化和变革。
b.演化,是指汉字形体的细微渐变,是量的积累。
c.变革,是演化的阶段性总结,是汉字形体的部分质变。
(二)汉字字体的演进1.按以往的习惯划分汉字的形体演变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1)古文字阶段秦代小篆属于古文字的下限,包括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文字以及秦代小篆。
(2)今文字阶段汉代隶书属于今文字的上限,包括汉隶至今的文字。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汉字形体演变与构形分析一、填空题1.从造字法看,“灭”是______字。
[北京大学2010研]【答案】会意【解析】“灭”为会意字,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
2.“恭”字的形旁是______。
[北京大学2010研]【答案】心【解析】“恭”从心共声,只是“心”字变了形。
3.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转折点是______。
[北京大学2010研]【答案】秦隶【解析】秦隶又称古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
秦代篆、隶并用,小篆是官方运用的标准字体,用于比较隆重的场合;秦隶是下级人员用于日常书写的辅助性字体。
秦隶是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利”的形旁是______。
[北京大学2010研]【答案】从刀从禾【解析】“利”是会意字,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
5.“龙”的繁体字是______。
[北京大学2010研]【答案】龍6.汉字有四种主要的造字方法,分别是象形、________会意和形声。
[北京大学2011研]【答案】指事【解析】“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实际上只有前四种是造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7.“颖”字的形旁是____________。
[北京大学2011研]【答案】禾【解析】形声字表示字的意类部分,叫形旁;记录读音的部分,叫声旁。
颖,从禾顷声,禾苗露出土地。
8.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的字体是____________。
[北京大学2011研]【答案】楷书【解析】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
①甲骨文:殷商时期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②金文:通行于西周青铜器上的文字。
③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官方运用的标准字体。
④隶书:包括秦隶、汉隶,秦隶是秦代产生的隶书,汉隶是汉代通行的字体。
⑤楷书: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沿用至今。
2013年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考研真题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宋玉《九辩》的文学史地位。
2.柳永词的特色。
3.用李渔的结构论分析《桃花扇》。
4.《格列佛游记》中yahoo的陌生化效果。
5.雨果《九三年》中的革命暴力和人道主义的关系。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100分)
1.《文心雕龙·才略》中“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结合例句用自己的理解来论述。
2.《葬花吟》和《红楼梦》的关系。
3.用索福克勒斯和埃斯库勒斯来论述古希腊悲剧中人和命运的关系。
4.堂吉诃德和包法利夫人之形象比较。
1 / 1。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9章古汉语通论(21~22)9.1复习笔记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姓名,礼俗,宗法(一)姓名1.“姓”和“氏”的定义上古有姓有氏。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先民曾经经历过母权社会。
后来由於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可见姓和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2.上古时期“姓”、“氏”的作用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密切联系。
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
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3.上古“姓”如何产生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国如鲁晋郑卫虞虢吴燕等国都是姬姓;异姓封国如齐是姜姓,秦是嬴姓,楚是芈(mǐ)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等。
(1)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
例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季.芈(2)女子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几种方法①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
例如:齐.姜晋.姬秦.嬴陈.妫国.姜(国,氏。
)②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
例如:秦.姬芮.姜息.妫江.芈③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
例如:赵.姬(赵衰妻)孔.姬(孔圉妻)秦.姬(秦遄妻)棠.姜(棠公妻;棠,邑名。
)④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
例如:武.姜(郑武公妻)昭.姬(齐昭公妻)共.姬(宋共公妻)敬.嬴(鲁文公妃)文.姜(鲁桓公妻)齐.归(鲁昭公母)4.上古“氏”的确定氏的情况比较复杂。
(1)诸侯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此从旧说。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一《原姓》篇认为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
例如:郑.捷(郑文公)蔡.甲午(蔡庄公)齐.环(齐灵公)宋.王臣(宋成公)(2)卿大夫及其后裔①以受封的邑名为氏。
第2章汉字的使用与词义探求2.1 复习笔记汉字是因义构形的表意文字,这就使汉字与它所记录的词义直接发生联系。
早期汉字是形义统一的,汉字的字形可以直接用它的意义来解释,单音词的词义也可以通过记录它的字形来探求。
但是,汉字后来的演变对原初的构形既有传承,又有变异。
一、因形求义在探求古代汉语的词义时,可以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找到本义,通过本义解读文献,或以本义为核心,探求引申义;形义已经脱节的字必须恢复到能够体现造意的字形;假借字必须追溯本字,通过字形的结构分析,探求词的本义,即“因形求义”。
(一)因形求义的条件因形求义需要具备的条件主要有三个:1.只有保持构造意图的字形才能用来探求词义(1)早期汉字还保留着汉字的构造意图,形义统一,可以直接根据字形来探求词义;例如:豆,甲骨文作,是象形字,本义是盛放肉类等的食器,形状像高脚盘。
(2)今文字阶段汉字经过隶变,书写单位演变成笔画,汉字的形体发生变化,大部分汉字的演变是有规律的。
因此,大多数字形仍然保留构形理据,只是理据的显现方式发生了变化。
例如:见,甲骨文作,从“人”从“目”,会“看见”之意。
小篆作,楷书作“见”。
在隶变过程中,眼睛之形演变为“目”,人形演变为“儿”,是规律性演变,构造意图保留。
2.只有本义才能通过分析字形而求得(1)汉语的词汇绝大多数是多义的,其中有本义,有引申义;因形求义的“义”是指“本义”。
(2)本义是与字形相贴切的、可以用文献来证实的词的义项。
例如:“木”的金文字形作,上象枝,中象干,下象根,其本义是树木。
(3)词在应用过程中,会从本义出发,沿着本义的特点决定的方向,按照民族心理和习惯,不断发展出新的引申义。
例如:人们一般认为树木的知觉比较迟钝,因此“木”由“树木”义发展出“麻木”义。
(4)本义与字形的关系最为密切,只有本义才能通过分析字形求得,如果用引申义,特别是远引申义来联系字形,容易产生牵强附会的弊病。
(5)本义是众多引申义产生的起点,通过本义过渡,可以把引申义和字形关联起来。
2014年武汉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异体字答:异体字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虽然形体不同,但是完全同音同义,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这样的字就称作“异体字”。
异体字的产生是因为不同的时间与地域造字而形成的,异体字的存在也与人们写字时求新求异求美的心理有关。
2.同源词答:同源词是指由同一个源头派生出的新词,声音和意义都来源于它的根词,所以彼此产生音近义通的关系;因为它们之间有渊源流别关系,而不是音义的偶然结合;这种由同一源头派生出来、具有历史渊源关系因而音近义通的一组词,称为同源词。
3.四体二用答:“四体二用”是戴震最先提出的关于造字法的说法,多数学者都遵从其说,认为六书中前四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是造字方法,后二书转注和假借,只是造字过程中的原则。
4.词类活用答:词类活用是指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具备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这种现象称之为“词类活用”。
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5.正义答:正义是指对经学做注解的一种体例。
它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又称做“疏”。
如孔颖达等人受唐太宗之命为五经作新注,合称为《五经正义》。
6.风骚答:风骚是指《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
它们同被视为汉族诗歌发展的源流。
对后世汉族文学影响深远。
后代用来泛称文学。
二、简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简要介绍《经籍纂诂》。
答:《经籍纂诂》是由清代阮元主编的一部著作,出版于清嘉庆三年,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也是中国唯一的一部汇辑经传子史的引证于一书的大型训诂词典。
按平水韵106韵编次,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各种古书对该字的解释,类似现在的资料汇编。
《经籍纂诂》只是把唐以前注解罗列出来,并不根据自己的见解有所取舍,因此引用材料比较丰富全面,这是它的主要优点。
通论十七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17.1 复习笔记修辞就是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修饰文字词句,使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主要有:一、比喻比喻即“打比方”,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
1.比喻的构成(1)本体,即被比喻的人或事物。
(2)喻体,即用来做比喻的事物。
(3)比喻词,即用来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
2.比喻的分类(1)明喻明喻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全部出现的比喻;古汉语中常用的比喻词有“犹、如、若、似”等;例如:“其翼若垂天之云。
”用“垂天之云”来比喻大鹏的翅膀,“若”是比喻词。
(2)隐喻隐喻也称暗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不用比喻词;但有时本体和喻体之间用“为、是、成”等词语连接;例如:“君子之德,风也。
”用“风”来比喻“君子之德”,本体直接加上喻体,没有比喻词。
(3)借喻借喻指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例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直接用“鸿鹄”来比喻志存高远的自己。
二、比拟比拟分为两种:1.拟人拟人是把所要比拟的事物人格化,或赋予事物人的动作行为,或赋予人的情感;例如:“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小雀也像人一样会嘲笑别人,把它拟人化。
2.拟物拟物是把要比拟的人物化;例如:“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把人比拟为“西南风”。
三、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事物相对比较,使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加深人们的理解;例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比较停滞不前与不懈努力两者的结果,说明只要“不舍”就能达到目的。
四、借代借代是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例如:“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中“黑衣”是战国时期赵国皇宫卫士所穿的制服,此处借用“黑衣”代指“皇宫卫士”。
五、双关双关指用词造句时表面上是一个意思,而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除意义上的双关外,还有语音的双关,汉语歇后语常运用语音双关;例如:“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第1章汉语通论(1~4)一、填空题1.反切的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的________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________、________相同。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声母;声调;韵母【解析】反切法是中国古代汉语中注音法的一种,反切上字的声母加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母组合即被切字的读音。
2.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的读音,称“某某切”。
其方法是________。
(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案】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组合起来就是被切字的读音【解析】反切法是中古代汉语中的注音方法,相较于直音法,它有很大的改进,但是仍然有很大的缺陷,如若不认识反切字就起不到注音效果。
3.《康熙字典》按部首排列,共________部。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214【解析】《康熙字典》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汉语辞典,由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及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担任主编,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
《康熙字典》以二百一十四个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几乎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去,是古代汉语的学习者必备的工具书。
4.我国的第一部字典是________,这部字典把汉字分为________部,结构分析基本上是以________字体为依据。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相关试题:(1)《说文解字》作者________,全书分________部首。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2)《说文解字》的作者是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说文解字》;540;小篆【解析】我国的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是《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许慎。
许慎,字叔重,是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有“字圣”之称)、语言学家,也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
他历经21年著成《说文解字》十五卷,这部书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收字9353个,将其归入540部首,另有重文1163个。
2013年武汉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真题及解析(育明教育)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育明教育资深咨询师薛老师认为:在考研复习备考中,信息收集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是有一定的方法和套路,在专业课上面能够得到相关内部人员的指导那就更是事半功倍了。
特别是能够收集到一些笔记、真题、讲义、课件、模拟题等具有含金量的资料,那更是为自己考研之路创造有利的条件,希望同学们能够合理利用这些资料,合理安排时间,最后坚持到底,相信自己一定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卷!
一、填空(20)
1、三种启蒙读物《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
2、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
3、《逍遥游》作者庄子
4、秦皇焚书坑儒,儒家受到极大打击,汉武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兴盛。
5、荷马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6、2012年按民国纪年是101年
7、第一个西方传教士利玛窦
8、印象派三大师,塞尚,高更,梵高,
9、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性
10、二战时,中国属于什么阵营,同盟国,
11、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
12、广陵散是魏晋嵇康创作的
13、宗教改革《基督教要义》,加尔文。
另外一部著作忘了是什么了,答案可能是马丁路德。
14、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15、教的创始人是释迦摩尼,佛的意思是觉悟
二、名词解释(20)
四书五经
六艺
禅宗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三、简答(40)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
2013年武汉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联绵词
2.会意字
3.集解
4.宾语前置
5.双声叠韵
6.互文
二、简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举例说明什么是同源字。
2.简要说明古代汉语的四声。
3.什么是意动用法?请举例说明。
4.简要介绍《经传释词》一书
5.简述古代诗歌体裁中的绝句及其基本特点。
三、指出下面划线的词的语法作用或特点(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2.季氏富于周公。
3.筮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
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5.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6.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7.欲速则不达。
8.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
9.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10.吾见师之出,不见其入也。
四、给下列文字加上新式标点(30分)(要求抄写)
漢興高祖初入關約法三章曰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蠲削煩苛兆民大說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禦姦於是相國蕭何攈摭秦法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當孝惠高后時百姓新免毒蠚人欲長幼養老蕭曹為相塡以無為從民之欲而不擾亂是以衣食滋殖刑罰用稀及孝文即位躬脩玄默勸趣農桑減省租賦而將相皆舊功臣少文多質懲惡亡秦之政論議務在寬厚恥言人之過失化行天下告訐之俗易吏安其官民樂其業畜積歲增戶口寖息風流篤厚禁罔疏闊選張釋之為廷尉罪疑者予民是以刑罰大省至於斷獄四百有刑錯之風
五、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30分)
靖郭君將薛,客多以諫者。
靖郭君為謁者曰:“毋為客通。
”齊人有請見者,曰:“臣請三言而已,過三言,臣請烹。
”靖郭君見之。
客趨進曰:“海大魚。
”因反走。
靖郭君曰:“請聞其說。
”客曰:“臣不敢以死為戲。
”靖郭君曰:“願為寡人言之。
”答曰:“君聞大魚乎?網不能止,繳不能絓也,蕩而失水,螻蟻得意焉。
今夫齊亦君之海也,君長有齊,奚以薛為?君失齊,雖隆薛城至於天猶無益也。
”靖郭君曰:“善。
”乃輟不城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