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34
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工程建筑环境设计影响分析【摘要】南水北调工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将对调水沿线的经济、人文、生态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展现工程风采,传承工程作用也是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所要考虑的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江苏段建筑与环境规划,考虑建立合理有效的环境分区体系,同时也将工程的供水功能、生态功能以及环境效应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水与自然、水与社会和谐的目标。
【关键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筑环境设计;环境影响1 东线工程概况我国水资源短缺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北方地区,即使在考虑加大节水力度和挖掘地下水资源的基础上,水资源仍难以支撑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借助于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南水北调工程逐渐成为中国人民共同的心声。
我国在跨流域调水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抒写了一幅幅重要篇章。
“南水北调”的设想,经过几十年研究,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终于确定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成后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引水,以京杭大运河为输水干线、辅以必要的支线,逐级提水北送,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和东平湖,实现向北方干旱缺水地区调水的目标。
东线工程的主要优势在于从长江下游直接取水,水源可以保证;充分利用江苏已建的江水北调工程及大运河等水道,工程量和投资较少,技术简单收效快。
根据国务院南水北调第三次建委会确定的最新目标,东线一期工程建设目标为2013年通水;中线一期工程建设目标为2013年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
因此,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将是三条线路中最早发挥效益的工程。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跨越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水系,京杭运河贯通其间。
东线供水范围内各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水资源利用状况也各不相同,将受水区大体分为三片,即黄河以南片、山东半岛和黄河以北片。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概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中国大型水利工程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因此,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概要成为了必要的文件。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连接江苏、山东、河南、北京等地的一个大型的输水系统。
其中,环境影响报告书概要是一份详细的报告,它提供了有关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的实际评估,并提出了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
以下是该报告的概述: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环境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与运行,对周边环境产生了多种影响。
其中,主要影响因素为水循环系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资源:南水北调工程将从长江和海河水源地提取大量的水资源,可能会对水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但该工程的设计和管理能够减少这种影响。
2. 地表水:工程建设对周边地表水系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由于输送渠道的跨越和外围填方等因素,可能会影响局部的水文特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3. 地下水: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可能会改变周边地下水流的活动方式,从而影响周边的地下水资源的质和量。
4. 生态系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周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主要来源于地表水系统、水生态系统、食物链等多个方面。
因此,在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方面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
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环境保护措施针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以下方面:1. 建设过程中,需要采用环保型的工程材料、设备和工艺。
2. 充分考虑工程在设计和施工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并采用科学、合理的排放措施。
3. 通过研究水资源调配方案,合理利用水资源,减轻工程对水资源造成的负面影响。
4. 采取行之有效的生态管理措施,对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调控。
5. 加大社会宣传和参与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对环境的保护措施的支持度和理解力。
三、总结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工程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就需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减轻负面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和对环境的影响1.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调水的方式,将长江的水资源输送到北方地区,满足北方地区人民对水资源的需求,解决了北方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严重缺水问题,保障了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2.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北方地区是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问题对整个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为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平衡区域的发展差异:中国的地理环境非常复杂,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而北方地区则相对匮乏。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通过调水的方式将南方的水资源输送到北方,可以缓解南北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1.生态环境的改善: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使得北方地区得到了水资源的补充,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水环境,提高了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特别是北方干旱的地区,由于缺水问题的解决,可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改善土地的肥沃程度,促进植被的生长。
2.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可以使得南方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避免了南方地区水资源的浪费。
南方地区的水源往往需要通过排放到大海中来实现排水,南水北调工程可以将这些水资源转移到北方地区,使得南方的水资源得到更加合理和可持续的利用。
3.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可以满足北方地区人民的正常用水需求。
缺水是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可以避免因为水资源短缺而引发的社会动荡,保障了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总的来说,南水北调工程对改善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和促进北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也注重了对环境的保护,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南水北调工程的成功实施,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南水北调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一、引言南水北调工程是近年来中国最重要的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之一,涉及多个省市的水资源的调配和分配。
虽然南水北调工程在保障水资源供应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建设也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
因此,进行南水北调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研究非常必要。
二、南水北调工程概述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大型的水利工程,自2002年启动以来,经过多个阶段的建设和调试,已基本建成(2021年)。
南水北调工程主要目的是调配水资源,解决华北地区、特别是北京市等大城市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水资源短缺情况。
整个南水北调工程是由南水南调工程、中线工程和东线工程三个大规模部分组成。
三、南水北调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南水北调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是明确南水北调工程对周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类生存和生活产生的潜在或实际影响的过程。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需要调配的水质和水量的荷载对周边自然环境的可能或者实际影响;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和陆地、水域、空气等环境质量变化;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可能的水资源地域和领土争端以及居民生活、农业、城市以及水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影响。
四、南水北调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方法南水北调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遥感法、实地调查、实验分析、模型模拟、历史资料整理等。
1. 遥感法:该方法主要是基于遥感图像数据,以数据挖掘和方法分析的方式来评估南水北调工程对周边自然环境的影响,可以快速获得大量数据的信息。
2. 实地调查:通过对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地的实地勘验、实地测量和样品分析等方式,获得实际数据,评估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实验分析:通过现场实验分析南水北调工程对自然环境可能或者已经实际产生的影响。
4. 模型模拟:该方法通过建立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模型来预测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对周边自然环境的影响。
5. 历史资料整理:通过整理相关历史资料来研究南水北调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历史,并对可能的未来影响进行预测。
南水北调简单分析报告范文1. 引言南水北调是中国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水利工程之一,旨在解决中国北方地区的严重水资源短缺问题。
本报告将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简要分析,探讨其意义、影响及局限性。
2. 背景中国北方地区一直以来都面临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决定启动南水北调工程。
3. 工程概述南水北调工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调水调湿、引水供水等手段,将长江、汉江等南方的富余水资源调运到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
工程分为中线工程、东线工程和西线工程三个分部,总规模庞大,涉及多个省份。
- 中线工程:自汉江出发,穿越河南、河北等省份,最终输送至北京及附近地区。
- 东线工程:自江苏扬州揭堰开始,穿越山东、河南等省份,最终输送至天津及附近地区。
- 西线工程:自四川岷江出发,穿越宁夏、陕西等省份,最终输送至甘肃酒泉及附近地区。
4. 意义和影响4.1 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南水北调工程有效地解决了中国北方地区长期以来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北方地区的供水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为居民生活、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
4.2 助力经济发展拥有充足的水资源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为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特别是在工业和农业领域,水资源的增加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3 水生态治理南水北调工程在调水的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恢复。
通过引水补湿、湿地建设等措施,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提升了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5. 局限性和问题5.1 工程投资与运行成本高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庞大,投资和运行成本都非常高昂。
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地区来说,承担这样的巨大开销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负担。
5.2 环境和生态影响南水北调工程调水过程中,会对水源地、水生态系统和沿线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引发土地沉降、地质灾害等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胡涛
【期刊名称】《《城市周刊》》
【年(卷),期】2018(000)038
【摘要】南水北调工程是为了解决我国资源不平衡的问题,采取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这一工程的实施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地区的用水问题,但是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了南水北调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页数】2页(P90-91)
【作者】胡涛
【作者单位】[1]南水北调东线总公司直属分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68
【相关文献】
1.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 [J], 张辰亚
2.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J],
3.南水北调工程对北京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研究 [J], 王祎萍;吴保德;贾三满;王轶
4.南水北调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J], 谢浩
5.论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J], 胡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平湖蓄水影响处理工程简本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东平湖蓄水影响处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一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简述1.1 项目背景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重大战略性工程,也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特大型基础设施。
经过半个世纪的前期工作,对东线、中线、西线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论证,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相互联接的“四横三纵”的工程总体布局。
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以国函[2002]117号对《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进行了批复,原则同意《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要求根据前期工作的深度,先期实施东线和中线第一期工程。
东线工程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从江苏省扬州附近的长江干流引水,基本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调蓄江水,经泵站逐级提水进入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穿过黄河后自流到天津;另一路向东自流经胶东半岛输水干线向山东半岛供水。
东线工程规划分三期实施。
第一期工程利用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扩大规模,向北延伸,向山东省鲁北和胶东地区供水,抽江500m3/s、过黄河50m3/s、送胶东50m3/s;第二期工程在第一期工程基础上扩大北调规模,供水范围扩展到河北省和天津市,抽江600m3/s、过黄河100m3/s、到天津50m3/s、送胶东50m3/s;第三期工程在第二期工程基础上继续扩大规模,实现抽江800m3/s、过黄河200m3/s、到天津100m3/s、送胶东90m3/s的最终规模。
2002年12月27日东线第一期工程江苏三阳河、潼河、宝应站工程及山东济平干渠工程开工建设,标志着南水北调工程已历史性地由规划研究阶段转为实施阶段。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拟利用东平湖蓄水,从而实现向胶东和鲁北供水的目标。
按照总体设计方案和项目建议书审查意见,东线第一期工程利用东平湖蓄水位为39.3m。
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对于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进行的一项大规模水利工程,主要目的是从长江、汉江、黄河三大水系中调剂水资源,并向山西、河南、北京、天津、河北等地供水。
然而,这项工程的建设过程以及调水后的实际影响,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下文将会就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开发区域生态系统破坏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采挖土石方和填筑,工程对于当地的水体、湿地、沼泽等生态环境造成了直接损害。
此外,整个工程所涉及的区域面积非常广阔,许多原本未开发的区域都被开垦和占用,造成了一定的生态破坏。
特别是对于水源地这一稀缺生态资源而言,这种破坏就更为严重。
二、生态系统功能下降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复杂度造成影响。
例如,工程建设中需要在线路、管道、河道等地方新建道路,导致重要湿地的自然断层。
而湿地的重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并过滤污染物,但是这种自然断层会对湿地的原生态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生物多样性也会受到影响,因为许多生物对于自身的自然生境是有依赖的。
因此,在南水北调工程实施过程中,保护当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三、水环境质量恶化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不仅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也会对水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南水北调的调水量相对较大,水源地的质量会受到影响。
水流的质量受到破坏,物质等污染物的沉积会直接影响到水源地的健康。
这个严重的影响会在新城镇建设中反映出来,如果没有防范措施,新城镇中就会面临建筑用水的问题。
四、生态保护措施不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非技术性问题。
例如,在工程实施中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问题就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如果保护措施不力,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就会遭受破坏。
因此,在工程实施之前,就必须对当地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充分调研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保护策略。
由以上分析可知,南水北调工程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南水北调的环境影响分析摘要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南北水资源不平衡的关键措施。
一般说来,跨流域调水对环境影响的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模式:调水→改变原来的水文情势→自然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变化。
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工程的实施,必然对水的调出区、调入区及其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不同的影响。
为此,进一步认识、评价南水北调的环境影响,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南水北调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我国水土资源分布很不平衡,长江及其以南流域的径流量占全国80%以上,耕地面积却不到全国的40%。
黄河、海河,淮河三大流域和西北内陆区的面积占全国的12%,耕地占45%,人口占36%,水资源总量只有全国的12%。
西北和华北地区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能源和粮棉油的生产基地,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尤其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半岛更是我国人口密集,耕地率高、经济发达的地区,但目前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区域经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并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亟待解决。
而南水北调工程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性措施。
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巨大,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显著。
有利影响主要在供水区,不利影响主要在水源区。
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9513亿m3,调出水量占4~5%,从长江总体来讲,调水的影响很小。
但从局部来看,调水对调出点区有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其影响。
从20世纪50年代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后,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形成了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
其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东线工程1994年已完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并通过水利部预审。
针对东线工程的不利影响,其主要评价结论如下:1、调水对长江口地区的影响由于长江径流量大,调引水量小,调水对引水口以下长江水位、海水上溯、河道淤积、河口拦门沙的位置和长江航运等影响甚微。
南水北调的环境影响分析摘要:为了缓解中国北方缺水的严重局面,南水北调工程由问题的提出、规划向实施阶段发展,是国家在水资源合理利用与调配的重大决策和战略性基础设施.然而,由于调水改变了流域间水资源的自然地理分布,受水区、输水干渠沿线和水源区水文情势将发生变化,从而会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合理实施跨流域调水计划有助于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相反,不但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反而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目前,国外对大型调水工程都已采取非常审慎的态度,在规划新的调水工程时,必须考虑其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南水北调工程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1)对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容量的影响.由进入汉江的污染源调查资料分析可知,汉江水污染类型以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为主.本文选取常用来反映河流有机污染的指标高锰酸盐指数(CODMn)作为水环境容量的评价指标,同时建立河流一维水动力学)水质耦合模型,分别计算现状(2000年)、中线调水145亿m3、中线调水145亿m3加引江济汉补偿三种情况下汉江中下游沿江城市的最大允许排污量,后两种情况与现状情况的差值即为中线调水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容量的影响值.经计算得出:中线调水145亿m3将使汉江中下游总的水环境容量减少10.92万t/a,损失率为32.4%;如在调水145亿m3的同时实施引江济汉工程,则潜江以下江段的水环境容量损失得到较大程度的减少,总的水环境容量损失将是8.35万t/a,损失率为24.75%.由此可见,中线调水后汉江中下游的水环境容量将有一定程度的减少,水体自净能力降低.(2)对汉江中下游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影响.近年来,汉江中下游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逐年加剧,最突出表现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3重水华现象上.经研究发现,导致水华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汉江中游进入城区的排污量日趋严重,藻类生长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严重过量(水质因子);春季气温偏高,阳光充足(气候因子),水流情势变化,汉江水枯同时长江水位增高使汉江流速变缓(水文因子).针对诱发水华的各种因子,建立历年水质、气候、水文资料样本集合,其中水文集合又分为汉江流量和长江水位两个控制因子,而汉江流量则包括现状情况下、调水145亿m3、调水145亿m3加引江济汉补偿3种方案.经计算得出:在现状的水文条件下,汉江水华的发生概率为9.2%;而调水145亿m3后水华发生的概率为13.6%,这预示着中线调水145亿m3方案的实施将加重汉江中下游富营养化问题,导致水华发生概率增加;调水145亿m3加引江济汉补偿使水华的发生概率降为1.3%,这说明引江济汉工程能极大地减少水华的发生概率,减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3)对汉江中下游水生生物与鱼类资源的影响.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调水后,水库下泄水量减少,使河道水位下降,流速减缓,部分河道变窄,水生生物栖息空间相应缩小,部分生物如绿藻、硅藻,其生物量将大大提高,而生物多样性下降.由于弃水减少,坝下河段水位变幅较小,5~6月份鱼类所需涨水过程消失,加之泄水低温影响,产漂流性卵的鱼类所需水文条件将很难满足,使得丹江口至襄樊河段主要鱼类产卵场大多会消失,襄樊以下中游河段因支流南河、唐白河等水的汇入,可形成少量鱼类繁殖的小规模范围的产卵场所,其产卵期也将相应推迟月余,产卵期间也将缩短.同时,水库水温分层特性更为明显,下泄低温水对汉江中下游四大家鱼产卵将带来不利影响.(4)对汉江中下游航道及灌溉的影响现状条件下,汉江中下游碍航浅滩,枯水通常达不到设计水深,即使不调水,枯季汉江中下游通航条件也不好.调水后,枯水季节加长,中水流量减少,通航保证率降低,同时,流量变化过快,落水冲刷期缩短,碍航程度增加.对灌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同流量下的保证率降低,如保证率50%条件下调水后比调水前绝对值减少518~643 m3/s,同时水位下降,引水条件恶化,引水量减少.(5)对长江河口咸水入侵的影响.长江口的咸水入侵在天然情况下己比较严重,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工程全部实施后,总调水量为380~480亿m3/年,约占长江口平均年径流量的5%,在平水年份,工程不会对下游产生明显影响,枯水年份调水会加剧长江口南支下段的咸水入侵,对崇明岛水资源利用将有一定影响,特别是今后随着沪崇苏大交通的建设,海岛片的需水量可能将大幅度增加,因此有必要规划相应的对策.(6)对长江河口泥沙淤积的影响.南水北调工程将使河流来沙中的悬移质泥沙大幅度减少,导致河床不稳定,槽、滩之间的泥沙交换更加频繁.调水对长江口水沙过程的影响将导致拦门沙滩顶位置内移、航槽冲淤平衡格局重置、河口泥沙运动及河槽演变调整等.除了流域调水总量外,调水比和调水方式也会对河口沉积过程产生影响,可能使河口三角洲的淤涨速度减缓,甚至转为侵蚀.(7)对长江河口及临近海域水生生物的影响.长江冲淡水携带大量泥沙、营养盐、污染物等输送入海,对长江河口、黄东海的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南水北调工程将减少长江入海径流量.冬季的长江冲淡水在一狭窄带内沿浙江海岸向南扩展.夏季时,径流量大,冲淡水主要朝东南扩展,向外扩展范围大;若径流量小,则主要朝东北扩展,向外扩展范围小.南水北调工程对来水来沙的减弱作用将削弱对河口区营养盐和痕量物质的稀释、吸附作用,东线调水使扬州至长江口江段的污染物以更高浓度进入河口,如无相应的污染控制措施,将对河口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产生严重的影响.水中悬移质泥沙的减少将改变目前悬沙对初级生产力的生长限制作用,加上水体中过剩的营养盐,将导致赤潮的发生率上升,严重威胁长江口的渔业资源现状及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建议与对策:南水北调工程浩大,要充分考虑各种不利因素,确保工程建立在节水、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努力把可能造成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南水北调工程成为可持续发展工程.(1)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必须坚持开源节流并重、节水优先的原则.我国北方地区缺水是事实,但是缺水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在我国不少地方一方面水资源十分紧缺,一方面水的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许多农田仍是大水漫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很低,城市供水和使用过程中跑冒滴漏的现象相当普遍.以缺水著称的西北地区,人均年用水量为850 m3,比全国人均用水量几乎高出一倍.落后的灌溉方式、粗放的管理,使西北地区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而发达国家则达到70%~80%.同样,工业万元产值的平均用水量182 m3,高的在200~300 m3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倍.而节水工程却有很大潜力可挖:据专家测算,如果我国农业用水的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则将意味着每年可节水400亿m3,相当于东线、中线工程调水之总和.这个数字已超过了正常年份农业灌区300亿m3的缺水量,是正常年份城市缺水量60亿m3的近7倍.因此,在加紧组织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同时,要大力开发北方水资源潜力,争取多节水、少调水;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绝不能出现大调水、大浪费的现象.(2)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必须切实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作.必须强调先治污,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大力推进污水的资源化和再利用.必须高度重视对工程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通过治理点源污染,减少进入丹江口库区的污染负荷;加强库区上游水土综合治理,控制面源污染.明确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容量补偿标准,研究中下游水质综合改善措施.加强沿江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工程,严格执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加强支流污染治理,确保抵达长江口的水质维持在三级水以内.(3)合理制订渔业发展规划.逐步建设丹江口水库渔业设施,恢复和发展渔业生产能力,为保护水库水质,合理布设网箱养鱼.在陶岔渠首适宜地段建设拦鱼设施,减少鱼类资源流失.建立人工放流站,补偿因大坝加高引起的鱼类产卵场淹没和低温水下泄对鱼类资源的影响.完善和强化渔业管理机构,保护鱼类产卵场及幼鱼.(4)施工合理布置.施工总体布置应节约用地,尽量利用荒地、坡地、滩地,不占或少占良田.渠道建筑物与渠道施工,应统一规划土石方的平衡,尽量减少弃土量,在不影响排水泄洪的情况下,利用山沟、荒地、河滩堆渣,以减少占用耕地面积.结合工程建设,加强总干渠沿线水土保持工作.(5)加强用水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地下水人工补给,提高地表径流利用率,使区域生态环境逐步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地下水动态平衡得以恢复.建立流域环境生态监测站,加强对饮用水源水质、水生生物多样性、汉江水华、长江口赤潮、河口来沙来水、潮滩冲淤动态、冲淡水动态等的监测,建立相关数据库,以备今后的模型建立、前景预测、方案调整等.在南水北调工程进行的同时,加强对长江口自然湿地的保护,减少围海强度,在某些区段,进行一些湿地保育和重建的生态工程,保证在长江口有一定的湿地面积和相应的环境功能.在水量分配规划中,适度考虑生态环境要求,改善受水区生态环境状况.灌溉科学合理化及干、支渠防渗,防止土壤盐渍化.(6)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要实行统筹调度、统一管理,要做到调水、用水、治污、环保一手抓,既不能影响国家整体利益,也不能对水源区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破坏.各线工程要相互兼顾,合理调配水量,对突发性水污染问题及早做好应急准备,将损失减少到最小.如东线工程,为了避免在枯水期加剧长江口的盐水入侵,可将大通流量12 000 m3/s 作为控制南水北调东线调水的临界流量,适时地对东线调水进行优化调度,在大通流量10 000 m3/s时,严格控制或停止东线调水.如遇长江枯水年,建议三峡水库蓄水期提前一个月,即9月开始,延至10月、11月、12月维持天然下泄水量.同时,南水北调东线所经过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和东平湖在9、10月引江水储蓄,以备苏、皖、鲁及天津市的用水,枯水期减少江水抽引量,采取避让措施.对于中线工程,为了防止汉江中下游水华的发生,建议以仙桃流量500 m3/s为警戒流量,在枯水期2~4月份,当水量低于此标准时,可通过控制中线调水,增加丹江口水库下泄流量等措施来预防水华的发生.结束语:南水北调工程是一个跨时间、地域的大规模调水工程,由它引起的生态环境影响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其影响后果通常显现有一定滞后过程.因此,在工程实施之前,必须周密规划,科学论证,优化选取.对可能遇到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要深入研究,找出其中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规律,并提出合理的评价系统.同时,根据国家的经济能力和需水增长情况,全面安排,分步实施.只有这样,对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认识、评价及对策,才能更完善.地理与规划学院12级国土班20122614620马学威。
探究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摘要:长江流域是我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地,南水北调东、中、西线,滇中引水,引汉济渭等工程都是从长江流域调水,跨流域调水任务十分繁重。
由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已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将补充北方地区的水资源供给,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条件。
关键词: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引言南水北调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对于改善北部地区用水困难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发展平衡都有很大意义。
南水北调工程从提出到现在运用经历了几十年研究,南水北调工程很是浩大,穿越了大半个中国。
虽然南水北调工程对于我国有很大的民生意义,但是其中也存在汉江中下游水体富营养化、破坏鱼类回游繁殖规律等生态环境问题,为了保证南水北调工程顺利运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南水北调工程中的生态影响研究已经成为众多水利研究专家研究的课题。
一、南水北调的发展南水北调工程作为我国首次规模巨大的水资源调配,尽管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提出到现在投入建设已经经历了半个多少世纪的发展。
但是在水资源调配的工程建设与运行方面都缺乏经验。
很多而且类似南水北调的水资源的空间调配在国际舞台上早就有运用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例如墨西哥的南水北调工程、俄罗斯的北水南调工程等都是很好的成功例子。
尽管这些调水工程对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基础条件,但是如果问题考虑不周也会造成隐患,其中俄罗斯的北水南调工程就因为缺乏实践探讨,造成喀拉海的水量减少并对周边民众造成影响。
东线、西线、中线这三条南水北调工程调水线构成了南水北调工程的总体布局。
其中,南水北调东线是从长江下游调水往烟台、威海;解决中国华北地区。
西北地区用水问题的西线包括雅砻江、通天河、大渡河三条引水线。
中线直接从长江的支流丹江口调水往北京。
二、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南水北调对水质的影响问题水污染问题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一个重要的生态课题。
南水北调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研究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建设的一项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也是一项政府规划中的重要战略性计划。
该工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人工调水,将长江等南方水源地的水资源引入黄河流域,供应北方地区的用水需求。
这项工程的建设历时多年,已经在2014年正式通水。
在这几年的时间里,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南水北调工程对当地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本文针对南水北调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两方面做出一些研究,以期对该工程产生的影响进行梳理和展示。
一、南水北调工程的经济效益南水北调工程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方面,该工程实现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转移,有助于缓解影响中国西北、北方等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同时保证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具有重大的支持作用。
另一方面,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与运行,不仅带动了建筑、机械制造、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诸如人工挖掘、隧道打通、水闸开启等环节,也为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从而刺激了中国的经济增长。
据有关数据统计,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使得一批新产业、新业态逐渐发展起来。
例如,水利工程施工、水利机电装备制造、水利工程管理及维修、水资源科学研究等产业,通过南水北调工程得到了巨大的推动,对应的企业率先在闸门、水泵等领域设计、制造相关产品,有效拉动了一批底层就业,为当地增加了不少产值和税收。
从另一个角度看,南水北调工程也为当地的供应链体系提供了极大的机会。
例如,为了保证整个工程的顺利推进,施工需要大量的职业人才和各种物资。
这些职业人才和物资的供应,就直接催生了配套的酒店宾馆、餐饮、运输等业务,从而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还为长沙、武汉及太原等城市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这些地区的民营企业获得大量的商业机会,大幅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总量和财富创造能力。
毋庸置疑,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和运行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概要1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项目由来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的特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
东线工程作为调水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跨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基本任务是从长江下游取水,向黄淮海平原东部和山东半岛补充水源,与引黄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共同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实现这一地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因此,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一项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工程。
东线工程的规划论证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
1958年中国科学院和水电部等有关单位组成南水北调研究组,曾提出从长江下游引水的大运河提水线路。
60年代初经水电部批准,江苏省开始建设江都泵站。
1972年华北大旱后,水电部组织有关部门研究东线调水方案, 1976年提出《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上报国务院。
1983年1月由治淮委员会提出《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90年提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修订规划报告》,1992年提出《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修订报告》,1993年9 月水利部审查了这两份报告。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采取多种方式缓解北方地区缺水矛盾,加紧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 的重大决策和国务院领导“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指示精神,国家计委、水利部于2000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座谈会,部署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工作。
根据水利部安排,淮河水利委员会负责会同海河水利委员会,于2001年编制完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
2002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2004年6月编制完成《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同月,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在北京审查了《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10月,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在北京对《项目建议书》进行了评估。
2005年 3 月由淮委牵头组织编制完成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根据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有关规定,1987年水利部南水北调办公室编报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随着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可研报告的修订,分别于1990年和1993年编制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修订环境影响报告书》。
随着本次可研工作的进行,考虑到1990年以来,工程影响区域内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尤其是水环境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受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的委托,淮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承接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002年6月编制完成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纲》。
2002年8 月编制完成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2002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以国环评估纲[2002]222号文明确了《关于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纲的评估意见》。
根据环评大纲批复中的内容要求和专题设置,淮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会同海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组织科研院校共19个单位开展了本工程沿线及影响区的现状调查、工程分析、问题研究和影响预测评价等工作,在完成15个单项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环境管理体系研究》、《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血吸虫病扩散北移及对策研究》、《江水北调工程环境影响回顾评价》7个专题研究报告和《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山东省段截污导流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江苏省段截污导流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2个专项报告。
2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概况2.1 工程基本任务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供水范围位于黄淮海平原的东部、山东半岛及淮河以南的里运河东西两侧地区,工程区域在东经115°~122°、北纬32°~40°之间;第一期工程供水区南起长江、北至山东省德州市,供水范围涉及苏、鲁、皖3省21地市89个县级市,是我国人口集中、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一。
东线工程基本任务是从长江下游调水,向黄淮海平原东部和山东半岛补充水源,与南水北调中线、西线工程一起,共同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问题。
东线工程主要供水目标是解决调水线路沿线和山东半岛的城市及工业用水,改善淮北部分地区的农业供水条件,并在北方需要时,提供农业和部分生态环境用水。
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利用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扩大规模,向北延伸,供水范围是苏北、皖东北、鲁西南、鲁北和山东半岛。
规划工程规模为抽江500m3/s,入东平湖100m3/s,过黄河50m3/s,送山东半岛50m3/s。
工程建成后,多年平均抽江水量87.68亿m3,调入下级湖29.73亿m3,过黄河4.42亿m3,送到胶东8.83亿m3。
调水线路总长1466.50km,其中长江至东平湖1045.36km,黄河以北173.49km,胶东输水干线239.78km,穿黄河段7.87km。
调水线路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等湖泊输水和调蓄。
为进一步加大调蓄能力,拟抬高洪泽湖、南四湖下级湖非汛期蓄水位,治理利用东平湖蓄水,并在黄河以北建大屯水库,在胶东输水干线建东湖、双王城等平原水库。
东线工程供水区以黄河为脊背,分别向南北两侧倾斜。
东平湖是东线工程最高点,与长江引水口水位差约40m。
第一期工程从长江至东平湖设13个调水梯级,22处泵站枢纽(一条河上的每一梯级泵站,不论其座数多少均作为一处),34座泵站,其中利用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现有6处13座泵站,新建21座泵站。
为满足工程正常运行和调度管理要求,还需建设里下河水源调整补偿工程,截污导流工程,骆马湖、南四湖水资源控制和水质监测工程,调度运行管理系统工程等。
2.2 工程规模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的供水范围大体分为三片:①江苏省里下河地区以外的苏北地区和里运河东西两侧地区,安徽省蚌埠市、淮北市以东沿淮、沿新汴河地区、山东省南四湖、东平湖地区;②山东半岛;③黄河以北山东省徒骇马颊河平原(简称为黄河以南片、山东半岛片和黄河以北片)。
供水区内分布有淮河、海河、黄河流域21个地市级以上城市和其辖内的89个县市区。
这些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多数以开采深层地下水和挤占农业水源补充城市供水。
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实施后,这些城市的供水不足问题可以逐步得到解决。
按预测当地来水、需水和工程规模计算,多年平均抽江水量87.68亿m3;入南四湖下级湖水量为21.82~37.88亿m3,多年平均29.73亿m3,入南四湖上级湖水量为14.48~21.39亿m3,多年平均17.56亿m3;调过黄河的水量为4.42亿m3;到山东半岛水量为8.83亿m3。
预测2010年水平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需向供水区干渠分水口补充的水量为41.41亿m3,其中生活、工业及城市环境用水22.34亿m3,占53.9%;航运用水1.02亿m3,占2.5%;农业灌溉用水18.05亿m3,占43.6%。
2.3 工程运行方式(1)江水、淮水并用,淮水在优先满足当地发展用水的条件下,余水可用于北调。
在淮河枯水年多抽江水,淮河丰水年多用淮水。
(2)按照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在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供水仍不足时,逐级从上一级湖泊调水补充;当地径流不能满足整个系统供水时,调江水补充。
(3)黄河以南各调蓄湖泊,为了保证各区现有的用水利益不受破坏,参照现有江水北调工程的调度运用原则,经过调算拟定了各调蓄湖泊北调控制水位,一般情况下,低于此水位时,停止从湖泊向北调水。
(4)为保证城市用水,在湖泊停止向北供水时,新增装机抽江水量优先北调出省向城市供水,然后再向农业供水。
(5)根据黄河以北和山东半岛输水河道的防洪除涝要求,第一期工程向胶东和鲁北的输水时间为10月至翌年5月。
(6)东平湖抽江水补充湖泊蓄水,蓄水位上线按39.3m控制。
湖水位低于39.3m时抽江水补湖,湖水位高于39.3m时根据穿黄和到山东半岛水量确定抽水入湖流量。
3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环境的影响3.1 主要有利影响(1)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随着人口不断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将会日益突出,势必进一步制约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后,能减轻受水区对来量减少的黄河水和日益枯竭的地下水的依赖,从根本上改变北方水资源短缺状况,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和维系人与自然协调共存的良好局面。
对于保障供水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2)增加了水环境容量淮河以北地区河流在枯水季节基本维持断流或干枯的状态,特别是黄河以北和山东半岛地区基本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水环境恶化严重,许多河流基本无水环境容量可言,即使是南水北调东线范围内最大的洪泽湖,在2001年淮河流域旱情严重的情况下,也曾出现水位降至10.52m(死水位以下),湖面萎缩至381km2,蓄水量不足1.4亿m3,比正常蓄水量减少九成以上,大部分湖底裸露,湿地生态严重破坏。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后,可将长江优质水源源不断地经输水干线进入各用水区,可长时间保持输水干线河湖及用水区河道的基本流态,恢复河道的基本功能,同时大大地增加了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3)缓解地下水超采问题黄河以北以及胶东半岛地区河流干枯现象较为普遍,可用水源逐年减少,地下水超采严重,漏斗面积不断增大,沿海地区地下水含水层受浅层咸水入侵面积不断扩大,不少地区出现地面沉陷、塌陷、裂缝等地质灾害。
东线工程建成后,可替换城市供水水源,减少深层地下水的开采量,加之常年输水,对补充地下水源、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的缓解起到积极作用。
(4)促进节水治污根本改善调水沿线地区水环境整体质量北方地区水资源的使用状况一直处在严重短缺与大量浪费现象并存的被动局面。
调水实施后,通过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能有效转变人们的水意识,通过调整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改变人们用水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最终实现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社会;同时为体现“三先三后”原则,要实现调水水质保护目标,又必须通过污染源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截污导流工程等综合措施,加快了沿线的治污步伐。
调水工程实施后,治线地区的水污染负荷将大幅度削减,输水沿线水质将全面达到Ⅲ类水标准,截污导流相关地区的整体水环境也将得到较大改善。
(5)防止调蓄湖泊富营养化,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调水后,输水干线调蓄湖泊水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调蓄湖泊换水频繁,换水率将明显提高,可有效防止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