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欣赏《华夏音乐之光》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4
【教学设计】_华夏音乐之光_音乐_高中__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乐器及其对近现代音乐、影视的影响及其贡献。
2、学习古诗词曲,感受文人情致。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古代音乐对近现代音乐、影视的影响及其贡献;古代歌曲。
难点:通过学习华夏音乐之光,感受古代文人情致,了解古代辉煌灿烂的音乐文化。
三、教学实录:课前准备:正式上课前,在教室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
(一)导入课题:1、屏幕放映幻灯图片,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而歌”: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曲击缶而歌震撼全场,掀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厚重的文化,在正式上课前,让我们一起再来回顾这个经典片段。
师生共同观看剪辑的视频。
2、介绍“缶”:最早出现于夏商时期,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亲王为赵王击缶”张艺谋导演用古乐器缶开场,向世人展示了我们几千年的音乐文化传承,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华夏音乐之光》。
(二)、教学过程:一、古代乐器1、古代乐器的分类:现在众多的民族乐器,是按什么分类的?(教师提示,二胡、笛子、琵琶、木鱼等等),是按照演奏方式来区分的。
在古代众多的乐器中,又是按照什么分类的呢?幻灯片:八音: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品种繁多的乐器,古人为了便于区分,按制作材料的不同,把它们分为八大类,统称为“八音”。
分别是:❖金:钟、铙石:磬❖土:埙、缶革:鼓❖丝:琴、瑟木:柷❖匏:笙、竽竹:箫击缶而歌中的“缶”属于八音中的“土”。
3、听七段剪辑的音乐片段,对照图片,辨别并标记是由哪种乐器演奏。
回答问题,有争议的可以反复对比听赏。
尤其是埙的音色和箫的音色重点区别。
4、在古代,“文人四艺”是什么?“琴棋书画”!由此可见在众多的乐器中,古琴的地位。
5、幻灯片:古琴位居八音之首。
又称七弦琴。
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
知识链接:唐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指的就是古琴。
《华夏音乐之光》【教学设计】一、导入播放一段音乐,请学生听辨这段音乐的国家、年代及乐器《楚商》中国古代编钟、笛、埙等讨论后,导入新课课题,开始授课。
二、新课1、古代音乐产生原因及年代劳动、驱赶野兽等生活中产生音乐;80 年代河南舞阳出土骨笛,距今约8000 年。
中国音乐起始时间在世界中属于最早的国家之一。
介绍八音乐器分类法。
2、周代:礼乐制,音乐人才专门化;编钟等大型乐器的出现,可以演奏钢琴上88 个琴键,是咱们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事情。
3、春秋战国:古琴的出现;《诗经》的传唱。
欣赏由几种古代乐器合奏的《诗经小雅鹿鸣》,这是周王的迎宾曲。
4、秦汉:音乐逐步走向民间,开始传唱乐府诗。
5、魏晋:古琴飞速发展,因有七根弦,也叫七弦琴。
以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是当时的时尚主流“魏晋风尚”,一批文人想要改变国家的政局,奈何政府统治者及官府黑暗,无奈只能归隐田园,饮酒弹琴,释放人性、摆脱束缚,奏琴明志。
司马昭邀请阮籍入朝为官,阮籍佯装酒醉,《酒狂》一曲由此而来。
请同学们听辨曲中使用了几拍子的节奏来描绘阮籍的醉酒之态。
(3 拍子)6、隋唐:繁盛时期。
有曲子的出现,请同学朗诵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老师范唱,并让学生学唱《阳关三叠》,欣赏合唱曲,体会古时候人们送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宫廷燕乐盛行,皇帝宴请群臣的大型歌舞;梨形琵琶传入中原,并在中国发扬光大。
欣赏《十面埋伏》。
是我国著名的十大琵琶曲之一,讲述项羽被汉军围困的紧张急迫时刻,是琵琶武曲的代表作。
此曲将琵琶的演奏手法表现的淋漓尽致。
7、宋元:小令、元杂剧盛行,音乐完全的民间化。
8、明清:主要发展是在戏曲的表演上。
三、课堂小结了解古代各朝代的历史文化发展,体会古代音乐对于中国现代、当代音乐甚至流行音乐的作用。
作为年轻一代有必要发展和继承中国古代音乐文化。
下课。
华夏音乐之光教案教案:华夏音乐之光教学目标:1.了解华夏音乐之光的概念和特点。
2.了解华夏音乐之光的代表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
3.学习区分华夏音乐之光与其他音乐风格的区别。
4.培养学生对华夏音乐之光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一、华夏音乐之光的概念和特点1.什么是华夏音乐之光?2.华夏音乐之光的特点有哪些?3.华夏音乐之光与其他音乐风格的区别。
二、华夏音乐之光的代表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1.选取几首著名的华夏音乐之光作品进行分析和欣赏。
2.了解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和创作背景。
三、华夏音乐之光作品的欣赏和鉴赏1.听音乐,感悟情感。
2.学习如何鉴赏华夏音乐之光作品的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列举一些著名的音乐风格,如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等。
2.询问学生对这些音乐风格的了解和喜好。
二、介绍华夏音乐之光的概念和特点(20分钟)1.讲解华夏音乐之光的定义和特点。
2.举例解释华夏音乐之光的特点,并与其他音乐风格进行对比。
三、介绍华夏音乐之光的代表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30分钟)1.选取几首著名的华夏音乐之光作品,如《茉莉花》、《红旗颂》等。
2.分析和欣赏这些作品的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
3.讲解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故事。
四、进行华夏音乐之光作品的欣赏和鉴赏(40分钟)1.播放选取的华夏音乐之光作品。
2.引导学生在欣赏时关注音乐的节奏、旋律、乐器运用等音乐元素。
3.分析作品中的情绪表达和音乐手法。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总结华夏音乐之光的概念和特点。
2.询问学生对华夏音乐之光的认识和感受。
拓展延伸:1.让学生自己选择一首华夏音乐之光作品进行研究和分享。
2.引导学生创作一段属于自己的华夏音乐之光作品。
教学评价:1.学生对华夏音乐之光的概念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能够欣赏华夏音乐之光的作品并从中感受到情感和表达。
3.学生能够分析和鉴赏华夏音乐之光作品的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
第四单元音乐与时代课题:华夏音乐之光(教学设计)课型:音乐鉴赏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通过对古曲(《八音和鸣》、《流水》、《广陵散》、《梅花三弄》、《酒狂》、《阳关三叠》等)的视听,感受古乐的神韵,体验古代歌曲的情趣;并进一步加深对我国古代乐器的了解。
2、在欣赏与学唱过程中培养学生参与合作意识,敢于表现、大胆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与音乐审美能力;并思考与探索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等问题。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古曲的鉴赏与学唱古歌曲《阳关三叠》。
2、难点: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感受与传承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与相关音响资料、古乐器图片、钢琴教学内容:1、《八音和鸣》:《周礼•春官》中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八音”,也是最早的乐器分类之一。
金音包括编钟ppt、特钟、铙石音包括编磬、特磬土音包括埙革音包括鼓丝音包括古琴、古瑟木音包括柷(zhu)、敔(yu)匏音包括笙、竽竹音包括箫、笛、管、篪(chi)“六分其金而锡居其一,谓之钟鼎之齐(剂)。
”—《周礼·考工记》2、古琴: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长130厘米,宽20厘米。
桐木挖凿,有七根弦,13个琴徽(音位)。
早自周代已是常见乐器,在典礼音乐中不可少。
抚琴不只自娱,还有社会交往,表达感情之用。
是一件高尚乐器,琴曲风格高雅,文人、豪士籍以寄托情怀。
乐谱—减字谱。
现存琴曲(歌)600余首。
形成许多流派。
代表作品:《平沙落雁》、《流水》、《梅花三弄》、《广陵散》琴有四美:良质、善斫(zhuo)、妙指、正心。
3、诗歌与音乐—古歌曲《阳关三叠》中国古代“诗歌”是不分的,即文学和音乐是紧密相联系的。
现存最早的汉语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篇当时都是配有曲调,为人民大众口头传唱的。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去,比如汉代的官方诗歌集成,就叫《汉乐府》,唐诗、宋词当时也都能歌唱。
甚至到了今天,也有流行音乐家为古诗谱曲演唱,如苏轼描写中秋佳节的《水调歌头》。
《华夏音乐之光》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意图1、指导思想: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瑰宝。
为了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产生兴趣,培养他们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教材选编了《华夏音乐之光》的教学内容安排。
“华夏音乐之光”是古代音乐的精选,旨在通过聆听和分析这些作品,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辉煌与成就,启迪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拓宽音乐视野,增进他们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以“中国古代音乐”为主题展开的教学活动,旨在通过聆听、观看、演唱、演奏、讨论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根据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教学活动主要由“欣赏与体验”和“活动与探究”两个部分组成。
2、教学内容选择我国古代音乐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为了能更多的欣赏与了解古代音乐,除选听教材所提供的部分音响和介绍古代的乐器“八音”,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3、学情分析如今的高中生热衷于流行音乐,而对中国古代音乐几乎是陌生的,因此就更谈不上喜欢或热爱了。
本节所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可能有一定距离,如何吸引学生关注这一节的学习内容,是教与学能否顺利展开的关键。
因此,在备课中教师需要精心的准备,钻研教材,扩大视野,要逐步引导学生从不知—知—了解—喜爱。
特别是本课的教学内容文化底蕴比较浓厚,要从人文的角度去考虑。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过程,又要注意目标不能定的太高太大,重点就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并熟悉中国古代音乐作品,并对它产生兴趣。
二.教学目标1.能积极参与本课的“听赏与体验”、“交流与探究”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听赏感受,与同学一起分享。
2.通过听赏《八音和鸣》、《湘妃泪》、《十面埋伏》等古代音乐作品,并结合已有的历史和文学知识,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情感。
让学生了解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出了优秀的音乐文化。
3.在初步了解了古代乐器分类及音色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评价测试试卷能基本掌握古代音乐的知识及古代乐器音色的分辨。
华夏音乐之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能了解中国民族乐器的两种分类方法,并记住每种分类的代表性乐器。
2、能认真听赏本课的古代音乐作品,并结合已有的历史和文学知识,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欣赏作品,感受中国古代音乐作品厚重的人文内涵,了解中国民族乐器的两种分类方法。
三、新课过程(一)琵琶与琵琶曲(1)看视频,请说出作者、诗名及描写的是什么乐器。
(2)琵琶曲欣赏:音乐片段一《湘妃泪》音乐片段二《十面埋伏》聆听两段音乐,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究下面问题:①音乐片段一描写的是历史上哪个人?你对她的了解知多少?乐曲表现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情感?②音乐片段二表现的是历史上哪场战争?音乐作品具有什么风格特点,表现什么样的场景?(3)琵琶曲的分类:(二)古琴和古琴曲(1)关于古琴①古琴的形制与喻义古琴本身就具有传奇色彩,据说琴长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面弧形象征天,琴背平,象征地,有“天圆地方”之说。
古琴有十三个徽,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加一个闰月。
底部有两个出音孔,称龙池和凤沼。
最初为五根弦,象征金、木、水、火、土。
周文王为纪念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加了一根弦,周武王伐纣时为鼓舞士气加一根弦,所以又称“文武七弦琴”。
古琴五音画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
优良的古琴背面常有书法和印章,其内容一般包括琴名、诗文和制造者的姓名及②古琴与古代文人的密切联系从三千年前的西周晚期开始,弹奏古琴便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时尚,琴与文人共呼吸、同命运,同生存、共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了文人抒情写景、修身养性与接受教育的常备工具。
古代不少有成就的文人都是弹琴高手,如:春秋时的孔子、西汉的司马相如,东汉的刘向、马融、蔡邕、蔡琰,魏晋时“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等,古琴成了文人雅士生活中的亲密伴侣。
魏国在晋公司马昭的统治时期,七位才华横溢的名士深知司马昭逼迫他们出来辅佐朝政的险恶之心,因此常隐于山间竹林,终日吟诗作赋,饮酒弹琴,不愿出来做官,时人称之为“竹林七贤”。
华夏音乐之光音乐教案教案标题:华夏音乐之光音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华夏音乐之光的背景和意义;2. 学习华夏音乐之光的曲目和演奏技巧;3. 培养学生对传统华夏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华夏音乐之光的背景介绍:讲解华夏音乐之光的起源、发展和影响;2. 华夏音乐之光的曲目学习:选择代表性的华夏音乐之光曲目进行学习和演奏;3. 演奏技巧指导:教授华夏音乐之光曲目的演奏技巧,包括指法、节奏、音准等;4. 合奏和合唱:组织学生进行华夏音乐之光曲目的合奏和合唱,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5. 音乐欣赏:引导学生欣赏华夏音乐之光的演奏录音或现场演出,培养学生对传统华夏音乐的欣赏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音频等方式引入华夏音乐之光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华夏音乐之光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增加学生对该音乐形式的了解;3. 曲目学习:选择一至两首代表性的华夏音乐之光曲目进行学习,包括曲目的乐曲结构、旋律特点等;4. 演奏技巧指导:针对选定的曲目,逐步教授学生正确的演奏技巧,包括指法、节奏、音准等,通过示范和练习巩固;5. 合奏和合唱:将学生分成小组,组织他们进行华夏音乐之光曲目的合奏和合唱,指导他们在合作中发展音乐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6. 音乐欣赏:播放华夏音乐之光的演奏录音或组织学生观看现场演出,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7. 总结与评价:与学生一起总结华夏音乐之光教学的收获和体会,评价学生的表现,并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发展音乐兴趣。
教学资源:1. 华夏音乐之光的相关资料和背景介绍;2. 华夏音乐之光的演奏录音或视频;3. 乐器和乐谱。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专注度;2. 评价学生在演奏和合奏中的表现,包括技巧运用、音准和合作能力等;3. 学生对华夏音乐之光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展示。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华夏音乐之光的创作和编排,培养他们的音乐创造力;2. 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比赛或演出,展示他们的华夏音乐之光演奏成果;3.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民族音乐和世界音乐,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
教案《华夏音乐之光》第一章:中国古代音乐起源1.1 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1.2 探讨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和文化内涵1.3 分析中国古代音乐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第二章:中国古代乐器介绍2.1 介绍中国古代乐器的种类和特点2.2 分析中国古代乐器在音乐发展中的作用2.3 探讨中国古代乐器的制作工艺和文化价值第三章:中国古代音乐作品解析3.1 分析中国古代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3.2 解读中国古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表达方式3.3 欣赏中国古代音乐作品的美感和艺术价值第四章:华夏音乐与传统文化4.1 探讨华夏音乐与传统文化的关系4.2 分析华夏音乐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4.3 了解华夏音乐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第五章:华夏音乐与现代社会5.1 探讨华夏音乐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5.2 分析华夏音乐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影响5.3 思考华夏音乐在现代社会的未来发展第六章:华夏音乐与其他文化的交流6.1 了解华夏音乐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历史6.2 分析华夏音乐与其他文化的融合与创新6.3 探讨华夏音乐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与发展第七章:华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7.1 分析华夏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中的作用7.2 探讨华夏音乐教育在弘扬民族文化中的意义7.3 思考华夏音乐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未来发展第八章:华夏音乐教学实践8.1 介绍华夏音乐教学的方法和技巧8.2 分析华夏音乐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8.3 探讨华夏音乐教学实践的创新与发展第九章:华夏音乐资源的利用与保护9.1 了解华夏音乐资源的种类和现状9.2 分析华夏音乐资源在教学中的利用与保护9.3 探讨华夏音乐资源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与传承第十章:华夏音乐的未来展望10.1 思考华夏音乐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10.2 探讨华夏音乐在国际化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10.3 预测华夏音乐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可能性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中国古代音乐起源解析: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是理解其后续发展的基础,需要深入研究古代音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
华夏音乐之光教案教案标题:华夏音乐之光教案目标:1. 了解华夏音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 学习华夏音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3. 培养学生对华夏音乐的欣赏和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和表演能力。
教学内容:1. 华夏音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2. 华夏音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讲解;3. 华夏音乐的代表作品欣赏;4. 学生参与华夏音乐的创作和表演。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音乐的定义和作用;2. 提问:你了解华夏音乐吗?它有哪些特点?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华夏音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起源、发展和影响;2. 解释华夏音乐的基本概念,如音阶、节奏、旋律等;3. 分析华夏音乐的特点,如注重意境、强调情感表达等。
三、欣赏与分析(20分钟)1. 播放一些华夏音乐的代表作品,如古琴曲、京剧唱段等;2. 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3. 分析音乐的结构、旋律特点和演奏技巧。
四、创作与表演(30分钟)1. 分组让学生自由创作一段华夏音乐,可以使用传统乐器或其他材料;2. 学生进行小组内表演,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3. 全班共同欣赏和评价各组的表演,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华夏音乐的特点和学习收获;2. 提出更多了解和学习华夏音乐的途径,如参观音乐会、阅读相关书籍等。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欣赏华夏音乐时的反应和表现;2. 评价学生的创作和表演成果;3. 收集学生对华夏音乐的理解和认识的作品或笔记。
教学资源:1. 音乐播放设备和音乐作品;2. 华夏音乐相关的图片、视频和书籍。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了解更多华夏音乐的表演形式;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华夏音乐的更深层次知识;3. 组织学生进行华夏音乐的创作比赛或演出活动。
《华夏音乐之光》教案教学目标1.能积极参与本课的“听赏与体验” 、“交流与探究”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听赏感受,与同学一起分享。
2.通过听赏《荆楚雄风》、《流水》、《阳关三叠》等古代音乐作品,并结合已有的历史和文学知识,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情感。
让学生了解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出了优秀的音乐文化。
3.在初步了解了古代乐器分类及音色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评价测试试卷能基本掌握古代音乐的知识及古代乐器音色的分辨。
4.能用简洁的语言,阐述中国古代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及对世界音乐文化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感受中国古代音乐作品厚重的人文内涵,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的线索与贡献。
2、难点:古代乐器音色的辨别。
教学过程导入(约3分钟)课前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一、简要介绍本课学习内容播放埙独奏《苏武牧羊》提问:1、是什么乐器演奏的?2、哪个时代的音乐作品?播放歌舞视频《华清宫》提问:1、表现了中国哪个时代的景象和音乐?2、你感受到了什么?二、出示课题《华夏音乐之光》介绍中国民族音乐的源远流长,引领学生理解“华夏”的含义在古朴幽雅的音乐声中进教室,准备上课。
听音乐思考回答问题。
看视频思考回答问题。
师生互动参与讨论,理解课题。
课前播放古曲,意在营造优雅的课堂气氛。
导入一选用了埙独奏曲,意在通过这个最古老的吹奏乐器及其神秘、空灵,沧桑的音乐品质,引导学生感受古朴风格和产生强烈的返朴意识导入二选用了录象《华清宫》意在直观的将学生的情感带入到古代音乐表演的场景之中去。
)认识和感受中国古代乐器的分类(约10分钟)1、展示“金”类乐器图并介绍(编钟、方响等并感受其音色)2、展示“石”类乐器图并介绍(石磬、编磬等并感受其音色)3、展示“丝”类乐器图并介绍(古琴、瑟、筝等并感受其音色)4、展示“竹”类乐器图并介绍(笛、萧、骨笛等并感受其音色)5、展示“匏”类乐器图并介绍(笙、竽等并感受其音色)6、展示“土”类乐器图并介绍(埙等并感受其音色)7、展示“革”类乐器图并介绍(各种鼓等并感受其音色)8、展示“木”类乐器图并介绍(木鱼、柷等并感受其音色)观看、了解各类古代乐器的形状、样式、结构及发声原理,感受其音色和音乐特点。
教案《华夏音乐之光》第一章:华夏音乐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华夏音乐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掌握华夏音乐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1.2 教学内容华夏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华夏音乐的主要类型和代表作品。
华夏音乐对中国和世界音乐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华夏音乐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展示法:展示华夏音乐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其魅力。
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华夏音乐的了解和感受。
小组研究:让学生分组研究华夏音乐的不同类型和代表作品。
第二章:民间音乐2.1 教学目标了解民间音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掌握民间音乐的主要类型和代表作品。
2.2 教学内容民间音乐的定义和特点。
民间音乐的主要类型:山歌、小调、歌舞、说唱等。
民间音乐的代表作品:茉莉花、康定情歌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间音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展示法:播放民间音乐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其魅力。
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民间音乐的了解和感受。
小组研究:让学生分组研究民间音乐的不同类型和代表作品。
第三章:宫廷音乐3.1 教学目标了解宫廷音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掌握宫廷音乐的主要类型和代表作品。
3.2 教学内容宫廷音乐的定义和特点。
宫廷音乐的主要类型:宴乐、祭祀乐、雅乐等。
宫廷音乐的代表作品:梅花三弄、霓裳羽衣舞曲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宫廷音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展示法:播放宫廷音乐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其魅力。
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宫廷音乐的了解和感受。
小组研究:让学生分组研究宫廷音乐的不同类型和代表作品。
第四章:宗教音乐4.1 教学目标了解宗教音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掌握宗教音乐的主要类型和代表作品。
4.2 教学内容宗教音乐的定义和特点。
宗教音乐的主要类型: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基督教音乐等。
宗教音乐的代表作品:大悲咒、道德经、圣经歌曲等。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宗教音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展示法:播放宗教音乐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其魅力。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新集中学高中音乐赏识《华夏音乐之光》教课设计课型:音乐赏识课课时:一课时教具:多媒体教课设施、钢琴等教课内容:赏识古代音乐作品。
教课要点、难点:感觉中国古代音乐作品厚重的人文内涵,认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的线索与贡献。
教课目的:1.能仔细听赏本课的古代音乐作品,并联合已有的历史和文学知识,感觉和体验作品的感情。
让学生认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出了优异的音乐文化。
2.能踊跃参加本课的“听赏与体验”、“沟通与研究”活动,勇敢发布自己的听赏感觉,与同学一同分享。
并能初步认识一些古代的乐器。
3.能用简短的语言,论述中国古代悠长绚烂的音乐文化及对世界音乐文化的贡献。
教课过程:一、导入1.听一首埙独奏曲片段,请同学谈谈它们是中国现代音乐作品仍是中国古代音乐作品?2.(中国古代音乐作品)。
中国是世界上古代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中公民族音乐积厚流光,是中华民族共同创建,其实不停汲取外国的民族音乐发展而成,中国古代音乐是世界文明中的一个宝库。
今日,我们将给同学们介绍华夏音乐,那么,“华夏”一词的含义又如何呢?“华夏“,原为族名,它由黄炎结盟扩大繁衍而来。
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
以后,华夏又成了中国的别称。
‘华夏’二字的含义,主要有两种说法:一些人以为是美好浩大的意思;一些人以为是华山和夏水的合称。
中国,长久作为地区观点使用,与中原、中土同义。
在古代,华夏族、汉族主要居住在中原(黄河流域),并在这里成立国家,而少量民族多散布在周边,并在那边成立政权,所以,一些华夏族、汉族也称本族成立的国家为‘中国’。
16 世纪、 17 世纪,西方人开始称明、清王朝为‘中国’。
此时,‘中国’不单包含汉族,还包含两个王朝境内的其余民族。
鸦片战争后,‘中国’一词出此刻外交文书上。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国内外往常将其简称为‘中国’, ’中国’正式作为国名。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这一观点的含义更为丰富完好,56 个民族生活在辽阔的领土里。
《音乐与时代》—华夏音乐之光教学案教学目标:1.能认真听赏本课的古代音乐作品,并结合已有的历史和文学知识,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情感。
让学生了解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出了优秀的音乐文化。
2.能积极参与本课的“听赏与体验” 、“交流与探究”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听赏感受,与同学一起分享。
并能初步了解一些古代的乐器。
3.能用简洁的语言,阐述中国古代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及对世界音乐文化的贡献。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重点、难点:感受中国古代音乐作品厚重的人文内涵,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的线索与贡献。
教学过程:一、导入看一个《楚汉之争》视频短片,问题:这是历史上的那一次战争?这段视频中用的背景音乐的名字是什么?是用哪一种乐器演奏的?引入《十面埋伏》二.讲授新课(壱)介绍琵琶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曹曹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
1、听赏琵琶曲《十面埋伏》(1)欣赏的时候大家思考作品表现了什么情绪?音乐有何特点?(2)考虑一下这首作品的速度是怎样的?力度呢?他的表现内容内容?2、听赏琵琶曲《湘妃泪》(1)欣赏的时候大家思考作品表现了什么情绪?音乐有何特点?(2)考虑一下这首作品的速度是怎样的?力度呢?他的表现内容内容?3、琵琶曲的分类:根据琵琶的演奏技巧及表现手法,我们将琵琶曲分为了文曲和武曲两类。
(1)武曲:速度较快、力度较强,主要用于状物或者激烈的战争场面。
如《十面埋伏》(2)文曲:速度较慢、力度较弱,主要用于抒情写景。
如《湘妃泪》(二)介绍古琴1、诵一首诗《听蜀僧浚弹琴》引入古琴2、古琴简介:古琴在中国古代的地位是很高的,古代的文人墨客所具备的四项技能“琴棋书画”琴排第一位,古琴本身就具有传奇色彩,琴长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面弧形象征天,琴背平,象征地,有“天圆地方”之说。
古琴有十三个徽,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加一个闰月,古琴最初为五根弦,象征金、木、水、火、土。
对应君,臣,民,事,物。
后来周文王为纪念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加了一根低音弦,周武王伐纣时为鼓舞士气加一根高音弦,所以又称“文武七弦琴”。
《华夏音乐之光》教学设计音乐组教学内容:我国古代音乐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为了能更多的欣赏与了解古代音乐。
选听教材所提供的部分音响和介绍古代的乐器分类法“八音”,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重点介绍古琴。
在中国传统乐坛上,琴被视为“四艺之首”,是中国古典音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乐器的分类法八音,熟悉八音中的各类具有代表性的乐器。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古人的聪明智慧和辉煌成就,激发学生了解古代音乐和学习古代音乐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古琴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古代歌曲的吟唱风格。
课时:一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播放一段新闻联播导入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也是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华夏文明古国。
古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古琴也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这段视频,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古琴(一)古琴故事1、古琴图片给出问题----这件乐器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2、关于古琴的传说和故事提问学生中国古代历史上都有哪些关于古琴的传说和故事3、教师讲解俞伯牙是战国时的音乐家,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
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是他却一直认为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天他抚琴,从旁边走过来一个樵夫。
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樵夫说:巍巍兮志在高山。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的时侯,樵夫又说:“洋洋兮志在流水”。
伯牙与子期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
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
给出伯牙与子期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二)古琴形制寓意古琴本身有很深的文化内涵。
古琴长三尺六寸五,代表的是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古琴有13个徽,代表一年有十三个月,还有一个闰月。
古琴的琴面是弧形的,代表着天,琴底是平的,象征着地,古人的天文理念是天圆地方。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分别代表着金、木、水、火、土,后来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加低音弦一根,是为文弦。
《华夏音乐之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意图1、指导思想: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瑰宝。
为了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产生兴趣,培养他们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教材选编了《华夏音乐之光》的教学内容安排。
“华夏音乐之光”是古代音乐的精选,旨在通过聆听和分析这些作品,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辉煌与成就,启迪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拓宽音乐视野,增进他们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以“中国古代音乐”为主题展开的教学活动,旨在通过聆听、观看、演唱、演奏、讨论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根据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教学活动主要由“欣赏与体验”和“拓展与探究”两个部分组成。
2、教学内容选择我国古代音乐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为了能更多的欣赏与了解古代音乐,除选听教材所提供的部分音响和介绍古代的乐器“八音”,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另外,补充介绍古琴曲《流水》,更换书本原有的文套曲《湘妃泪》为武套曲《十面埋伏》。
古琴演奏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在中国传统乐坛上,琴被视为“八音之首”,是中国古典音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琵琶被誉为“民乐之王”,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为了更好的感受国乐的影响力,还选用了视频《花好月圆》。
3、学情分析如今的高中生热衷于流行音乐,而对中国古代音乐几乎是陌生的,因此就更谈不上喜欢或热爱了。
本节所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可能有一定距离,如何吸引学生关注这一节的学习内容,是教与学能否顺利展开的关键。
因此,在备课中教师需要精心的准备,钻研教材,扩大视野,要逐步引导学生从不知—知—了解—喜爱。
特别是本课的教学内容文化底蕴比较浓厚,要从人文的角度去考虑。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我区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目标不能定的太高太大,重点就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并熟悉中国古代音乐作品,并对它产生兴趣。
《华夏音乐之光》教学设计课后作业听赏《八音和鸣》后,请你谈谈河南舞阳出土的骨笛和湖北出土的编钟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引导学生对古代音乐的学习,激发其学习兴趣。
四、学习效果评测工具和方法设计1、学习效果评测工具《华夏音乐之光》学习效果评测表评价指标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水平 A25 - 18能够完全掌握本课重点难点;对于相关概念有清晰理解。
能够运用本课所学内容判断一些古代乐器的音色和音乐作品。
能掌握通过乐器音色、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来探究不同古代乐器以及他的作品。
喜欢并热爱我国古代乐器和音乐作品,能够深切体会不同的乐器带给我们的不同的音乐魅力。
水平 B17 - 10基本能够完全掌握本课重点难点。
对于相关概念有基本理解。
基本能够运用本课所学内容,判断一些古代乐器的音色和音乐作品。
基本能掌握通过乐器音色、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来探究不同古代乐器以及他的作品。
比较喜欢我国古代乐器和音乐作品,能够深切体会不同的乐器带给我们的不同的音乐魅力。
水平 C 生评师评9 - 0对本课重点难点只能做到部分理解。
对部分相关概念不能理解很难运用本课所学内容,判断一些古代乐器的音色和音乐作品。
不能掌握通过乐器音色、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来探究不同古代乐器以及他的作品。
不太喜欢我国古代乐器和音乐作品,能够深切体会不同的乐器带给我们的不同的音乐魅力。
2、使用方法:在本课后自习时间选定一个教学班,由全班同学每人填一份评测表,然后授课教师对学生评测结果进行汇总,最后授课教师对本课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这样便于针对性地改进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新集中学高中音乐欣赏《华夏音乐之光》教案课型:音乐欣赏课课时:一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钢琴等教学内容:欣赏古代音乐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中国古代音乐作品厚重的人文内涵,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的线索与贡献。
教学目标:1.能认真听赏本课的古代音乐作品,并结合已有的历史和文学知识,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情感。
让学生了解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出了优秀的音乐文化。
2.能积极参与本课的“听赏与体验”、“交流与探究”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听赏感受,与同学一起分享。
并能初步了解一些古代的乐器。
3.能用简洁的语言,阐述中国古代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及对世界音乐文化的贡献。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听一首埙独奏曲片段,请同学说说它们是中国现代音乐作品还是中国古代音乐作品?2.(中国古代音乐作品)。
中国是世界上古代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中国民族音乐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并不断吸收外国的民族音乐发展而成,中国古代音乐是世界文明中的一个宝库。
今天,我们将给同学们介绍华夏音乐,那么,“华夏”一词的含义又如何呢?“华夏“,原为族名,它由黄炎联盟扩大繁衍而来。
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
后来,华夏又成了中国的别称。
‘华夏’二字的含义,主要有两种说法:一些人认为是美好盛大的意思;一些人认为是华山和夏水的合称。
中国,长期作为地域概念使用,与中原、中土同义。
在古代,华夏族、汉族主要居住在中原(黄河流域),并在这里建立国家,而少数民族多分布在周边,并在那里建立政权,因此,一些华夏族、汉族也称本族建立的国家为‘中国’。
16世纪、17世纪,西方人开始称明、清王朝为‘中国’。
此时,‘中国’不仅包括汉族,还包括两个王朝境内的其他民族。
鸦片战争后,‘中国’一词出现在外交文书上。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国内外通常将其简称为‘中国’,’中国’正式作为国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这一概念的含义更加丰富完整,56个民族生活在辽阔的疆域里。
”二.中国古代乐器分类:1早在西周时期,就因为乐器制造的材料不同而分为八类称为“八音”,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1)金类:指用金属制成的乐器。
如:编钟、方响等。
(2)石类:指用石或玉制成的的乐器。
如:磬、玉磬等。
(3)土类:指用陶器制成的乐器。
如:埙等。
(4)革类:指用各种皮革制成的乐器。
如:各种鼓等。
(5)丝类:指用丝弦来拉响和各种乐器。
如:古琴、瑟、筝等。
(6)木类:指用木质制成的各种乐器。
如:木兄、木鱼等。
(7)匏类:指用葫芦作音斗而制成的乐器。
如:笙、竽等。
(8)竹类:指用竹管制成的各种乐器。
如:笛、萧等。
编馨:编馨是用特殊石头(如玉石)制成的具有若干固定音列的组合馨。
1950年在安阳武官村出土的殷代大理石馨,音色浑厚如铜;(图)骨笛:距今8700年的骨笛,是用鹤鸟肢骨所制,上钻七孔。
经测定,已经具备七声音阶结构,至今仍可吹奏旋律湖,骨笛的出土,导致了先秦音乐史的补写,由于它的问世而逐渐完善起来的整部中国古代音乐史也有着再度认识的估价和必要,毫无疑问,贾湖骨笛史是迄今为止所见年代中最为久远的乐器。
(图)埙:是我国最早的吹奏乐器之一,用土烧制而成,外形似蛋(或作各种变形),其大小近似中人的拳头,中空,顶端开一吹孔,胸腹部开一个或数个指孔。
埙是除骨笛之外,已发现的原始时代乐器中唯一能确定地发一个以上乐音的乐器。
埙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
(图)古琴:古琴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13个徽位,代表一年的12个月及闰月。
琴面弧形代表天,琴底为平象征地,为天圆地方。
编钟:编钟是由一系列铜制的钟挂在木架上的组合钟。
1978年在陕西扶风曾出土了西周的青铜编钟,1979年在湖北隋县的战国曾侯乙墓出土了公元前443年的编钟,一套共65件,总重2500余斤,总音域跨五个八度, 12个半音齐全,音色优美,效果极佳,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音乐、冶金和乐器制造水平之高超。
80年代初,《东方红》一号卫星,带着编钟演奏的乐曲《东方红》升入太空,响彻环宇。
1987年12月,曾侯乙编钟邮票、小型张有声邮折,开国内外音响邮票之先河,再次把编钟的形声推向世界。
三、欣赏《八音和鸣》1.介绍编钟(看录象欣赏)2 .介绍《编钟乐舞》:1983年8月湖北省歌舞团运用偏钟素材创作的“编钟乐舞”,用歌、乐、鼓、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将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建鼓等数十件古乐器仿制品,同台演奏,“金、石、丝、竹、匏、土、茸、木”,八音和鸣,重奏千古绝响,把古代荆楚人民的艺术风貌、盛楚乐章历史地再现于舞台。
《编钟乐舞》不仅舞遍了大江南北,还出访过美国、加拿大、日本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把编钟的神韵舞出了国门,受到了当地群众和政府首脑的赞誉和欢迎。
美国纽约市市长爱德华.艾.柯奇,在他的“感谢文告”中说:《编钟乐舞》到纽约,使纽约市人民能有机会通过节目瞥见,欣赏古代中国的绚丽多彩的音乐舞蹈文化的精髓,“无疑是中国人民给予整个人类世界的一个具有独创性的永恒的礼物。
” 1984年,“编钟乐舞”造型的彩车,参加了首都举行的建国35周年的游行。
它成为同《丝路花雨》、《仿唐乐舞》并驾齐驱的、反映中国古代文化的杰作,成为我国的保留节目。
2.《八音和鸣—楚调》为其中的一首,乐曲从具有楚商调式特征的民间音乐中提取素材编写的,以民间的变奏形式创作而成,曲调欢欣流畅,有浓郁的地方俗乐特色。
3.欣赏《八音和鸣》请同学说说乐曲主要有哪些乐器演奏?(编钟、编磬、古筝等)4.欣赏《桔颂》《编钟乐舞》的总体设计者在设计时,将屈原的部分诗篇作为「乐舞」的核心,选用了《桔颂》、《国殇》谱成乐歌。
四、欣赏古琴曲《流水》1.介绍古琴(看录象)(1)古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在古代是地位最崇高的乐器。
古琴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
优良的古琴背面常有书法和印章,其内容一般包括琴名、诗文和制造者的姓名及年代,最能体现古琴的文墨之美。
有西方音乐人评价:这个乐器的构造,是依据中国天与地之间关系的观念而设计的,使人联想到传说中只有天上神仙才能听得到的音乐。
(2)古琴与古代文人的密切联系从三千年前的西周晚期开始,弹奏古琴便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时尚,琴与文人共呼吸、同命运,同生存、共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了文人抒情写意、修身养性与接受教育的常备工具。
古代不少有成就的文人都是弹琴高手,如:春秋时的孔子、西汉的司马相如,东汉的刘向、马融、蔡邕、蔡琰,魏晋时“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等。
古琴成了文人雅士生活中的亲密半侣。
2.欣赏古琴曲《流水》(1)“知音”的故事请同学朗诵:“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
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
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同。
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
”并说说“知音”的故事(伯牙善于弹琴,钟子琴善于理解鉴赏音乐。
伯牙弹奏表现高山的乐曲,钟子琴说:“多么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巍峨的泰山!”伯牙弹奏表现流水的乐曲,钟子期说:“多么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奔腾的江河!”无论伯牙弹奏什么,钟子期都听得出他的音乐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都没有弹琴了。
)(2)作品介绍:乐曲充分发挥了古琴滚、拂、绰、注的手法,使流水形象更为鲜明,所以有“七十二拂流水”之称。
此谱分九段一尾声,实为起、承、转、合四大部分。
通过深沉、浑厚、流畅的旋律和清澈的泛音,表现了层峦迭嶂,幽涧滴泉,清清冷冷的奇境。
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的美国“航天号”宇宙飞船所携带的喷金唱片,录入了《流水》。
(3)欣赏古琴演奏大师李祥庭演奏的《流水》并思考:此曲描绘了怎样的音乐形象?从曲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流水》以生动的音乐形象,描写壮丽山川,造成呼应效果,在人们耳际泛起滔滔江海的余响,令人欣然回味,抒发了宽广的胸怀和坚定不移的志向。
)五.欣赏《阳关三叠》1.简介王维与《阳关三叠》:中唐时期的诗人、画家和音乐家。
他从小精通音律,善弹琵琶。
由于他在音乐方面的才能,二十一岁时被任命为主管音乐的“太乐丞”。
《渭城曲》是他送友人到安西任职而作,后被配上音乐,广为传唱。
因唱中有“阳关”这一地名,演唱时又往往将原诗叠唱三遍,便有了《阳关三叠》之名。
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表达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
2.朗诵与体会学生朗诵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渭城曲》,体会诗歌的依依惜别之情。
3.介绍琴歌:琴歌是我国传统的音乐形式,是有唱词的琴(即古琴)曲。
古代的歌,多以琴、瑟为伴,演唱者随琴声轻吟低唱,曲调多吟诵性。
4.视唱与感受学生视唱四句原诗的旋律与歌词,感受歌曲的情感及音乐表达上的特点。
5.欣赏五种形式的《阳关三叠》片段(1)埙独奏《阳关三叠》(2)古琴独奏《阳关三叠》(3)女生独唱《阳关三叠》(4)改编后的合唱《阳关三叠》(5)用现代形式改编后的二胡独奏《阳关三叠》6学生探讨交流你最喜爱哪一种表现形式,为什么?哪种更能表现依依惜别之情?(诗歌的前两句写景,点出了送友人的时间、地点和季节,并借“柳”寓“留”,表达了友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后两句借景抒情,用一个“更”字,把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表达得含蓄真挚。
这首琴歌的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
歌曲前半部是原诗,音乐节奏平稳,速度徐缓,旋律委婉质朴、柔美抒情。
后半部是后人加的长短句歌词,旋律中使用了切分音、变化拍子以及八度音程的大跳,使音乐起伏跌宕、富于变化,情感表达更为丰富,情绪更为激动,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深情留恋的真挚情感。
)六、欣赏《霓裳羽衣舞》《霓裳羽衣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是唐玄宗李隆基部分地吸取了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印度《婆罗门曲》编创的。
是一部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宫廷乐舞,是唐代的保留节目,也是中国古代舞蹈中有相当影响的一部作品。
七.课堂小结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了我国古代的乐器、歌与舞,通过学习、欣赏,我们对华夏文明古国的灿烂音乐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感受美和欣赏美的同时,相信大家心里的收获一定不小,课后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你认为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国在音乐方面对人类文明有哪些贡献?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它?下节课我们再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