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西北地区羁縻府州的臣服与叛离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羁縻府州制评议摘要: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处理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
采取怀柔政策对周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和归顺,是大多数统治者的最佳政策。
而羁縻政策贯穿于中国历代王朝,在处理中央和地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之间起到桥梁作用。
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早始于秦汉时期, 而经过历代诸朝的不断补充与完善, 至唐代已更趋完备。
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颠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其处理民族关系的羁縻政策更是为后世所借鉴和参考。
唐朝在总结了历代王朝羁縻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政治制度———羁縻府州制。
以羁縻府州制为主体的羁縻政策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联系与交往,为唐朝空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本文主要以唐朝为例,介绍了羁縻府州制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它在统一唐朝过程中起的作用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唐朝;羁縻政策;羁縻府州制一、何谓羁縻府州制度羁縻政策在历史上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诸如和亲、册封、贡赐等等。
羁縻府州制度也是其中一种形式。
据《史记》记载:秦定蜀贬蜀王为候。
秦统一西南后,对归降的“西南夷”酋领授为王侯,“蛮夷君长”。
其后,如汉朝在西南(益州)广泛推行“蛮夷君长”统治,这就是所谓“羁縻政策”的最初形式。
这一时期的羁縻政策,只是略加管束少数民族,为了笼络少数民族,使他们不致叛乱。
真正形成制度化,是在唐朝。
因为唐代统治者推行的羁縻府州体制是前人未曾施行的新形式。
而且所建立的府州相对历代的数量多、分布广、影响大。
从贞观四年(公元630 年)在东突厥故地设立羁縻府州以来,唐在周边民族地区,按民族部落的大小,以其大者为府,小者为州,先后设置了羁縻府州800余个。
羁縻府州制度,是指以对少数民族地区,以建立府州这一行政建制的形式,并由少数民族自己的酋领来实行统治,由朝廷对酋领册封职官称号,酋领“因俗而治”,朝廷不过问其内部事务。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选择题1.20世纪70年代,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玉器共700多件。
经过对其中约300件玉器进行分析,所用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其中三件小型玉雕的材质被鉴定为新疆和田羊脂玉。
这表明,在商代()A.西域已归属商王管辖范围B.西域与中原已存在一定联系C.西域与中原商贸交往密切D.西域各族要向商王进献玉料2.秦朝在北方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北方诸侯国旧长城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
汉武帝发动三次大规模的征伐匈奴的战争,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地区,建立酒泉、敦煌、武威、张掖四郡。
据此可知()A.发动战争是解决少数民族袭扰中原的主要手段B.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从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C.中央集权不断演进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近代中国的行政版图在这一时期得到基本奠定3.魏晋时期,匈奴族刘渊入主中原,称汉高祖刘邦曾以宗女为公主嫁给匈奴冒顿单于,其子孙“冒姓刘氏”,遂定所建政权曰“汉”。
刘渊这一做法意在()A.恢复宗法制度B.确立其统治的正统地位C.弘扬中原文化D.推动与其他政权的交往4.通西域后,汉武帝“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出使乌孙及葱岭以西诸国,期能“断匈奴右臂”。
返回时,“乌孙发导译送骞还”“其国乃益重汉”。
据此可知,西汉中期()A.外交政策发生根本转变B.匈奴威胁彻底解除C.中原文明向周边扩展D.西域归附汉朝版图5.张骞通西域后,政府招募了大量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关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防范匈奴的侵扰。
这些举措()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B.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延伸C.有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稳定D.标志着西域被纳入郡国体系6.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
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
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
羁縻州制度的创立及其设置的地区羁縻制度《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解释说:“羁,马络头也;縻,牛蚓也”。
《汉宫仪》云:“马云羁、牛云縻,言制四夷如牛马之受羁縻也”。
所谓“羁縻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
当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势力先后发展至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时,首先接触到的一个历史事实,便是各少数民族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汉族地区不一样,一般是落后于汉族地区而又自有其民族的特点,因而不可能应用对汉族地区的那一套统治方式去进行统治。
于是,采取什么政策对这些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统治的问题便产生了,随着各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统治势力的逐步深入,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政策措施也愈来愈趋于完备,这就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制度”建立的由来。
在这个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最基本的实质并未发生变化,只是在不同时期,某些现象或具体措施的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例如汉代对所利用的土著贵族封以“王”、“侯”、“邑长”,这办法称为“羁縻”。
唐初,邕管的左、右江和红水河流域,由于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唐王朝采取与桂东地区不同的方法进行统治,设有羁縻州四十四个、羁縻县五个、羁縻峒十一个。
这些州、县、峒在政治上利用少数民族中旧有的贵族进行统治,经济上让原来的生产方式维持下去,满足于征收贡纳,这是“羁縻制度”的实质。
唐对西南少数民族采用羁縻政策,乃宋、元、明、清几个王朝土官制度之窠臼,实际上“土官制度”也可称为“羁縻制度”。
(参考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羁縻州制度的创立及其设置的地区隋唐两代,周边各族种类既多,分布地区亦广。
各族情况不尽相同,其所设施,亦因时因地而有所差异。
大抵以游牧为生涯的民族,皆随畜迁徙,居处靡常。
有的虽有城郭庐舍,也往往未能经常居处①,与以农耕为生涯的民族迥异。
这些以游牧为生涯的民族也曾分部落治理其疆土。
如突厥就有别部①,契丹分其国人为八部②,靺鞨亦有数十部③。
试析唐朝羁縻府州制度摘要:羁縻政策是我国古代统治者惯用的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政策,这是一种高度自治的制度,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唐朝的统治者把这一政策推向高潮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羁縻府州制度是唐羁縻政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唐中央政府和各少数民族政权都具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意义。
唐朝的统治者在羁縻府州设置和治理中成功地把握了机动灵活的原则,全方位地体现了“因俗而治”的基本宗旨,是唐灵活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之举。
关键词:唐朝;羁縻府州;羁縻政策中国历代王朝在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性的基础上,都曾给予其一定的自主权,在行政管理上则实行羁縻民族政策。
所谓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物质利益给以抚慰,羁縻,是笼络联系的意思,原指套在牛马头上的笼头,用在政治上就是“以夷制夷”。
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这种政策始见于汉朝,最早大规模使用“羁縻”制度的是汉武帝,汉通四域,设立西域都护和屯田驻军,主要是为了防御匈奴和确保与中亚,西亚交通路线的畅通,并不是要征服和直接统治这一地区。
只要各属国相安无事,保证文化贸易等方面的联系,汉王朝并不要求西域同内地一样划一管理,这就是羁縻的由来,到了唐朝,我国封建社会已发展到颠峰时期,高度的文明,灿烂的文化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而统治者开放,开明,日趋完备,渐成系统的治国策略更能给人以诸多启示。
羁縻府州制度的广泛推行是唐独具特色且颇为成功的一项民族措施,这一特殊的行政管理政策,曾为中国这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它上承秦汉以来的边州制度,下启明清的土司制度,在中国地方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铁勒勒是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名。
中国古代北方、西北方民族。
又称狄历、丁零、敕勒、高车。
隋代起作为除突厥以外的突厥系民族的通称。
语言、习俗均与突厥同。
后契丹人统有大漠南北,铁勒一族逐渐消失。
铁勒是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名。
中国古代北方、西北方民族。
又称狄历、丁零、敕勒、高车。
隋代起作为除突厥以外的突厥系民族的通称。
语言、习俗均与突厥同。
546年突厥灭高车尽降其部众,铁勒诸部遂广泛地散布在从东到西直至黑海岸边的整个草原上。
隋代,铁勒分属东、西突厥,西边有个别部落始事农耕。
605~611年间,铁勒以契苾、薛延陀二部为主建立部落联盟。
唐初漠北铁勒诸部中以薛延陀与回纥最强,共建汗国,薛延陀首领夷男为可汗,受唐册封,助唐灭东突厥。
646年,唐灭薛延陀汗国,于铁勒诸部分置羁縻都督府、州。
后突厥汗国兴起,重受突厥统治。
744年,回纥灭后突厥建汗国。
840年,回鹘汗国被黠戛斯所破,部众迁徙。
室韦-鞑靼人逐渐进据蒙古高原。
后契丹人统有大漠南北,铁勒一族逐渐消失。
铁勒是从《北史》以来在隋唐的史书中通用的称呼。
早在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书中则记为赤勒﹑敕勒和丁零。
中外学者认为铁勒相当于突厥语Tr k的音译,丁零是Trk的讹音,赤勒﹑敕勒则是早期蒙古语(鲜卑人或柔然人)对于丁零的音变。
总之,丁零(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铁勒(从北魏到隋唐)实一脉相承。
铁勒人在漠北草原上游牧时,因其使用的车轮高大,近边的汉人以意译称为高车。
高车与铁勒虽然指同一部族,但以史料的来源不同,其内容也互有差异。
如高车六氏中有袁纥氏﹑解批氏,而在铁勒中则变成韦纥氏﹑契苾氏。
此外,铁勒中还有薛延陀,也是高车中所未见的。
铁勒所包含的氏族或部落及其分布的地区,据《北史》及《隋书》的《铁勒传》记载有:土拉河北有仆骨﹑同罗﹑韦纥﹑拔也古﹑覆罗,胜兵2万。
从哈密到焉耆北天山附近有契苾﹑乌护﹑纥骨等,胜兵2万。
阿尔泰山西南有薛延陀等1万余兵。
中亚咸海﹑里海一带有诃咥﹑苏路羯等合4万许兵。
浅析唐代羁縻府州的兴废与特点摘要:羁縻府州制度是唐代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时实施的一种特殊的行政制度,它以中原地区的州县制为蓝本,自贞观四年灭了东突厥后被广泛地应用于降服的各少数民族中。
安史乱后,李唐王朝实力衰减,羁縻府州命运发生变化,数目逐渐减少直至丧失殆尽。
而考虑到少数民族与汉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它又与正州制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统治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关键词:羁縻府州;华官参治;都护府;都督府《新唐书地理志》“羁縻州”专条有载:“唐兴,初未暇于四夷。
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小者为县,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①羁縻府州制度是唐代前期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特殊的行政制度。
自唐朝重新统一全国之后,疆域的不断扩大,统治者在吸取秦汉以来历代统治少数民族的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羁縻政策,形成了唐代独特的羁縻府州制度。
《大唐六典户部尚书》曰:“凡天下之州府三百一十有五,而羁縻之州盖八百焉。
”②该制度的实施对唐朝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一、唐代羁縻府州的兴废唐代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曾经极具辉煌灿烂的朝代,为实现边疆的统一稳定,唐王朝遵循以和为本,“文教”先行、威惠交施、“德化天下”的治边理念,通过发挥政治经济文化的作用,实施“羁縻”、“和亲”等安抚、怀柔措施,对边疆“四夷”“节之以理”将边疆民族纳入大一统的体系。
近年来大多学者在研究之后普遍认为,唐代羁縻府州始建于武德年间,至贞观时代发展为一套体系完整的治边方略。
《新唐书地理志》幽州幽都县:“隋于营州之境汝罗故城置辽西郡,以处粟末靺鞨降人。
武德元年曰燕州,六年,自营州迁于幽州城中,以首领世袭刺史。
”③从贞观元年(627)开始,太宗多次在契丹、党项等地设州,贞观三年(630)诸部酋长也相继内附,唐王朝又在此置州三十六,县四十七。
贞观四年东突厥灭亡,其所属部落也纷纷附唐,而唐廷在决定对他们的统治方式时发现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将突厥迁入内地,“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
唐朝羁縻府州制度基本内容1.羁縻府州制度早在隋代统一之初,其统治者就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的特殊性,对于归附和被征服的少数民族,一般都实行“以夷治夷”的政策,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本民族的事物。
唐朝初期的统治者就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特点,若是试图用武力或者外部的行政手段强行改变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特点,实行与汉族一样的政治制度,不仅难以奏效,而且还会激起反抗和叛乱。
于是唐朝在总结了秦汉在少数民族地区设边郡县,南北朝置左郡右县的历史经验,首创了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方式———羁縻府、州。
唐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先后设立羁縻府、州、县共有八百多个。
羁縻府州制度既保留少数民族传统的行政管理制度又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国家统一行政设置之中,加授各族首领担任唐朝地方政府———羁縻州的都督、刺史等官,并且世袭其职,让他们继续统辖本族人民。
但这些都督、刺史都必须由中央政府任命,同时大部分民族地区还取消了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原有的“可汗”称号,从而保证了中央政府统治和行政管理的统一,避免了民族地区的独立与分裂。
这种民族管理制度,既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又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和扶持。
密切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使他们仍按照原来的方式安居乐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进步的民族管理制度。
羁縻府州在机构与管辖方面,其特点大致有以下几点:1保留原有的统治机构和政治制度,从长官到僚佐均由本族人担任,并允许在本族内部称“国”。
这种依靠原有统治机构进行统治的办法,避免了因传统制度的骤变而可能出现的动乱。
唐朝在大多数民族地区采用了这种办法。
2 派遣汉官充当羁縻府州的部分官员,组成联合统治机构,共同治理。
同时也由中央派遣代表进行“监视督导”。
3 羁縻府州的区划以少数民族的活动范围为基础。
4羁縻府州的赋税仍由当地首领按原来的规定征收,但不上交唐朝财政。
唐朝皇帝还时常赐给少数民族首领大量财物。
赈济遭灾的当地群众。
羁縻政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内容自古以来,中国封建王朝对于边疆地区的治理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而在唐代,这个问题被封建王朝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就是通过羁縻政策来对边疆地区进行治理。
羁縻政策是唐代针对边疆地区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其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内容。
本文将对羁縻政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一、唐代初期的羁縻政策唐代初期的羁縻政策主要是针对西北地区的吐蕃、突厥、回纥等少数民族的统治。
当时,唐朝政府采用的是“官军并用”的方式来对这些少数民族进行治理。
具体来说,就是在这些地区设立节度使、安抚使、都督府等官职,由唐朝朝廷任命一些官员来统治这些地区。
同时,唐朝政府还会征发一些官军,派遣到这些地区进行驻守和巡逻,以确保边疆地区的安全。
此时期的羁縻政策主要的内容是通过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来确保边疆地区的稳定。
唐朝政府通过设立官职和征发官军等措施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同时,还采取了一些文化、经济上的手段,如设立驿站、修建道路、兴办教育、推广汉文化等,来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唐朝边疆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二、唐代中期的羁縻政策唐代中期的羁縻政策主要是针对西南地区的南诏、楚雄、大理等少数民族的统治。
当时,唐朝政府采用的是“官军分治”的方式来对这些地区进行治理。
具体来说,就是在这些地区设立一些官职,由唐朝朝廷任命一些官员来统治这些地区。
同时,唐朝政府还会征发一些官军,派遣到这些地区进行驻守和巡逻,以确保边疆地区的安全。
此时期的羁縻政策主要的内容是通过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来确保边疆地区的稳定。
唐朝政府通过设立官职和征发官军等措施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同时,还采取了一些文化、经济上的手段,如设立驿站、修建道路、兴办教育、推广汉文化等,来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唐朝边疆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三、唐代晚期的羁縻政策唐代晚期的羁縻政策主要是针对西北地区的契丹、党项、西夏等少数民族的统治。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冲突。
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
帝国的行为表现在()A.构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B.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C.修建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D.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通婚和亲【答案】A【解析】“构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这些都是秦汉时期的史实,符合题干中的“‘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故A正确。
2.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
这表明,当时()A.废除了郡国并行制B.加强了思想控制C.消除了地区间的隔阂D.增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答案】D【解析】据材料“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再以‘齐人’‘燕人’‘楚人’相区别……逐渐都称为‘汉人’”说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故选D项;中国的疆域基本确立是在康熙时期,排除A项;中央集权巩固发展应该提供的信息是制度的继承与创新,排除B项;政权分裂根源消除与后来历史发展相违背,排除C项。
3.学者研究唐朝敦煌文书,发现西域地区于阗的民政由毗沙都督府管理,都督的另一称谓叫于阗王;唐朝中央政府在于阗有驻军,即于阗镇守军:于阗百姓在于阗官府与镇守军的双重管辖下生活。
于阗的这种治理模式()A.削弱了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B.标志西域地区开始归属于中国版图C.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羁縻统治D.表明边疆管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唐朝中央政府在于阗有驻军,即于阗镇守军;于阗百姓在于阗官府与镇守军的双重管辖下生活”可知,唐代于阗地区处于毗沙都督府和于阗镇守军的双重管辖,于阗的这种治理模式既保留少数民族传统的行政管理制度又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国家统一行政设置之中,加授各族首领担任唐朝地方政府的都督,这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羁縻统治,C项正确;羁縻制度既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又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和扶持,排除A项;汉代设置了西域都护,标志西域地区开始归属于中国版图,排除B项;“表明边疆管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表述有误,羁縻制度保留了少数民族传统的行政管理制度,排除D项。
古代历史上什么叫称臣?中国古代政权间的称臣中国古代政权间的“称臣”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为“臣服”,需要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实力对比。
有的确实是意味着完全的被统治“臣服”;有的却只是某种程度的屈服或依附,称臣者并未丧失对自己政权的实际控制;有的只代表了一种强弱政权间的朝贡关系;有的甚至只是一种名义。
在不同朝代、不同政权,甚至同一政权的不同时期都会有不一样的含义,必须区别对待。
夏、商、周各王朝的统治体系是以分封制度为核心,按照距离统治中心远近和与王族血统亲疏来界定的。
在中央王朝力量较为强盛的时期,天子对诸侯和称臣邦国能够实施比较有力的控制,但对他们内部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发展并不能都直接加以干预,而且这种控制力随着与统治中心距离的拉大而越来越减弱。
到了各王朝衰败之时,不仅边远诸国或叛离或自立,就是中原诸侯也不再听从王命,天子对天下的实际统治权就几乎名存实亡了。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天子地位的日趋衰落,诸侯日益减少对周室的朝觐、进贡,一些强国乘机伐灭吞并周围小国甚至蚕食周王室领地,相继争霸的大国诸侯虽然在一段时间里仍向周“称臣”,但此时已经把周天子变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工具了。
甚至诸侯国之间也出现了“称臣”的现象,人们熟知的吴越争霸中越国失败后向吴称臣就是一例,而这类“称臣”多是政治上的权宜之计,它伴随着各国间势力的此消彼长而不断变化,极不稳定。
总之,先秦时代的“称臣”在许多场合是名不副实的。
秦开创了第一个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以后的历史中,政权间的“称臣”主要在两个方面出现:一是统一王朝瓦解后分裂割据时期弱小政权向强者称臣;二是边疆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之间的称臣。
一般而言,在中原统一王朝相对强大时,大多是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向中原王朝称臣;而当北方少数民族力量上升时,该民族政权与汉族王朝之间有时互以兄弟之国相称,有时甚至汉族王朝成了称臣的一方。
如秦汉时期,匈奴先是与中原为敌,后又与西汉和亲,约为兄弟。
秦始皇评价试题3.(江苏省南通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25题)(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百姓)康定,利则长久。
——《金石萃编·秦峄山刻石》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①,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新唐书》材料三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
有言宜迁其(台湾)人、弃其地者,施琅疏言:“若弃其地、迁其人……此地原为红毛(荷兰人)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沿海诸省,断难安然无虞。
……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
并绘图以进。
”……上召询廷臣,大学士李奏应如琅请。
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清史稿》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的什么主要功绩?(1分)(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在突厥地区实行怎样的制度?试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做法作简要评价。
(3分)(3)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后,对台湾地区实行的措施及原因。
(4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三位古代政治家共同的历史贡献。
(2分)【答案】(1)结束分裂局面,建立统一国家。
(1分)(2)设置羁縻府州。
(1分)这是一种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2分)(3)措施:决定在台湾设立统治机构,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原因:台湾国防地理位置重要,关系到东南沿海的安全与稳定。
(4分)(4)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贡献。
(2分)【点拨】第一问,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结束了以往封建割据的局面;第二问,考查唐朝实行边疆政策;清朝统治者鉴于台湾的重要地理位置,设台湾府,实施有效统治;不管何种措施,三位古代政治家本身就是属于统治阶层,当然其目的都是为维护统治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唐代降服青藏地区的政策和手段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之一,有着广袤的领土和强大的实力。
其中,唐朝对于青藏地区的统治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
在唐朝时期,青藏地区的统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采用多种政策和手段来实现。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论述唐代降服青藏地区的政策和手段。
一、政策方面唐代采用了多种政策来统治青藏地区。
首先,唐朝在政治上对青藏地区进行了严密的管控。
唐朝派遣官员和军队前往青藏地区,对当地的领袖进行约束,使其顺从唐朝的统治。
唐朝还建立了治安机构和税收机构,实行统一的政治管理,保障了青藏地区的政治稳定。
其次,唐朝采用了逐步推广汉族文化的政策。
唐朝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向当地人民普及汉族的文化和传统。
同时,唐朝通过增加汉族人员和婚姻等手段,逐步推广汉族文化。
使得当地人民逐渐接受了汉族文化,并形成了以汉化为主的文化风格。
最后,唐朝采用了对福利的优待政策。
唐朝对当地人民提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福利。
其中,以安置移民为主要手段之一。
唐朝在青藏地区安置了大批汉族移民,并提供了土地和工具等物资。
此外,唐朝还提供医疗和教育等服务,方便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学习。
这些福利政策有助于增强当地人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促进了唐朝对青藏地区的统治。
二、手段方面唐朝采用了多种手段来降服青藏地区。
其中,军事手段是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唐代在青藏地区采取了“诱降与歼灭”相结合的策略。
唐朝在进行了一定的外交和征服工作之后,对于不听从唐朝的统治者进行了歼灭。
这些战争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当地人民向唐朝屈服。
其次,唐代采取了政治合作和文化逐渐渗透的手段。
唐朝在青藏地区建立了交通和商业往来,对于当地人民的视野和经济生活进行了改变。
与此同时,唐朝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手段,建立起了当地的统治机构和税收机构,维护了当地人民的合法权益。
在文化上,唐朝吸收当地的传统文化和习俗,逐渐将汉族文化渗透进去,形成一种多元化的文化格局。
唐朝在边疆设立的羁縻是怎么一回事?我们都知道,唐朝初年武力强盛,疆域广大,按照谭其骧所绘的唐初版图,其面积甚至要大于今日之中国,最西端甚至直达今日的阿富汗。
但实际上,如此广大的区域,并不都是由唐朝政府直接管辖,而是保有相当大的自治权,换句话说,他们不是郡县,而是羁縻。
羁縻多设置在少数民族地区,羁是指马的笼头,縻指牛的鼻绳,所谓羁縻,就是不按郡县设置,而保留大部分当地治理传统的一种制度,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就是指要像控制牛马一样地控制夷狄。
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除了定期向朝廷上贡表示臣服外,其他事项都有其沿袭旧制自行决定。
这种高度自治的羁縻制度弥补了唐朝政府控制力不足的问题,以最小的成本换取了边疆的安定。
我们所熟知的唐朝版图包括了不直接统治的羁縻地区一、李世民战胜突厥后设置了很多羁縻唐朝初年,突厥一直威胁着唐朝,武德九年,突厥甚至逼近了长安近郊,幸亏由于李世民的英勇和果断震慑住了颉利可汗,否则长安都将陷入危险。
之后,唐朝整军备战,李世民更是亲自训练兵马,考核将士武艺,最终抓住突厥遭遇天灾牛马大批冻死的时机,派遣精锐骑兵一锤定音,东突厥彻底被击败,蒙古草原上的大部分突厥部落都臣服于唐朝。
天可汗李世民虽然唐朝有能力击败突厥,但并不代表有能力统治他们,突厥的民情与中原地区迥异,而且居住分散,管理成本十分高昂。
面对这些新归附的草原地区,李世民便设置了羁縻以便于管理。
《新唐书》记载:“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藩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公元630年,李世民将东突厥分为东西两部,把在山西、陕西和宁夏北部新设的四个羁縻州配置给突利可汗,并将颉利可汗的领土分为两个都督府,并将其部族分为左右两部。
到开元十三年,唐朝在中国的周边地区一共设置了856个羁縻州,至于羁縻州的名称,往往取自于当地的部落名。
二、唐代羁縻的性质与特点唐代羁縻总体来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羁縻的设定第一考虑的是稳定,对于危险的少数民族集团,往往予以分割。
唐朝中后期的西北军事策略作者:张燕来源:《甘肃教育》2008年第03期〔关键词〕安史之乱;神策军;吐蕃〔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2(A)—0059—02唐朝时期,西北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民族成分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它不仅对拱卫关中、牵制突厥、吐蕃、吐谷浑等少数民族政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保证了丝绸之路三道的安全与畅通。
另外,河西、陇右地区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缓冲地带,这一地区的军事策略是否得当,政局是否稳定,不仅关系着整个西北地区的命运,同时也关乎着大唐王朝的命运。
唐朝前期,在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和西北人民的辛勤劳作下,西北地区的发展迎来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西北地区政局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关中的安全、唐王朝的安定。
但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安史之乱”的爆发为吐蕃进攻唐王朝提供了契机,就在唐肃宗征调西北重兵东进平叛之际,吐蕃乘机对唐王朝实施了系统的、有步骤的进攻,“数年间,西北数十州相继沦没,自凤翔以西,邠州以北,皆为左衽矣”。
在吐蕃占领西北大部分地区之后,双方进行过多次会盟,以图稳定西北边境,但吐蕃旨在关中,屡次负约。
唐、蕃结盟未果,唐朝政府竭力抵抗,双方形成对峙局面,边界大致界定为:“唐地泾州右尽弹筝峡,陇州右极清水,凤州西尽同谷,剑南尽西山、大渡水。
吐蕃守镇兰、渭、原、会,西临洮,东成州,抵剑南西界磨些诸蛮、大渡水之西南”,整个边界基本上以陇山为界。
失去整个西北地区,就意味着关中地区失去了肘腋。
为了确保关中的安全,以免重蹈覆京之辙,唐王朝派驻大量军队在陇山与吐蕃对峙——“刚刚结束了平叛战争的唐军主力被相继调回国都长安,唐王朝用这批部队在西起陇州,北至灵、盐、夏、银州,南到坊州这个环绕着长安的半月形地带上,陆续组建了泾原、凤翔、邠宁、灵盐、夏绥、鄜坊六镇,总兵力曾达到20余万人,形成了对国都的保护圈”。
唐代西北地区羁縻府州的臣服与叛离摘要唐朝在周边地区实行羁縻政策。
首先是在贞观四年平定东突厥,东突厥十余万降户归唐,在东北、西南、西北等地也设置羁縻府州。
在各民族臣服的同时也伴有叛唐事件的出现。
调露元年东突厥叛唐,契丹、奚、室韦等也出现叛唐事件。
出现羁縻府州叛唐的原因和性质都不尽相同,唐代羁縻府州南北的差异也很大。
关键词唐代;羁縻府州;东突厥;吐谷浑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其最盛时,东北到达黑龙江流域以北,北部越过贝加尔湖,西北含有两河流域(阿姆河、锡尔河),南部到达林邑(今越南中部),东至大海。
与唐朝保持政治隶属关系的少数民族政权和国家多达三百余个。
唐朝在广阔的周边少数民族地区。
列置了许多羁縻府州。
羁縻府州是唐朝创建的一种特殊的行政区划,包括羁縻都护府、羁縻都督府、羁縻州、羁縻县四级。
唐人或称之为“蕃州”。
唐代在全国设置的羁縻府州共856个,其中653个分布于西部地区,约占唐代羁縻府州总数的76%以上,而据今人刘统考证唐代在全国设置的羁縻府州将近有1000个,其中属于西部地区的至少占80%以上。
基于对《新唐书》和《旧唐书》中的记载具有不同的理解,学界对羁縻府州的置废情况也见解不一。
1东突厥羁縻府州的臣与叛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唐朝共设突厥州二十四,府三十二。
突厥是唐初的大敌。
东西突厥作为突厥奴隶主贵族所建立起来的两个奴隶制汗国,是由多民族组成的。
贞观四年(630)唐太宗平定东突厥,十余万东突厥“降户”归唐,唐政府将他们安置在东起幽州、西至灵州的广阔的朔方之地。
设置北开、北宁、北抚、北安及定襄、云中等都督府进行管理,而各都督府下又设置若干小州,如“定襄都督府。
寄治宁朔县界,管小州四:阿德州、执失州、苏农州、拔延州。
户四百六十,口一千四百六十三;云中都督府,党项部落,寄在朔方县界,管小州五:舍利州、思璧州、阿史那州、绰部州、白登州。
户一千四百三十。
唐朝羁縻府州制的基本内容及特点唐朝的羁縻府州制是一种行政管理制度,主要用于管理边疆地区。
下面将详细介绍其基本内容及特点。
一、基本内容:1.羁縻制度:唐朝通过设立羁縻州府,对边疆地区实施特殊管理。
羁縻州府分为羁縻府和羁縻州。
羁縻府设在边疆地区,羁縻州则设在羁縻府管理之下的县市。
2.官职等级:羁縻府州制设置了官员等级,其官职等级高于普通州府。
主要官职包括羁縻使、刺史、都督等,他们在边疆地区行使行政、军事和财政权力。
3.管辖范围:羁縻府州制辖区相对较大,其中羁縻府的管辖范围通常包括数州之地,而羁縻州的管辖范围则是县市。
二、特点:1.边疆重要性:唐朝的羁縻府州制是针对边疆地区而设立的,这些地区对唐朝的边防安全和统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羁縻府州制通过设置高级官员,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和管理,维护唐朝的边疆安全。
2.依附关系:羁縻府州制中的羁縻府是对边疆地区的具体管理机构,由吐蕃、契丹、回鹘等各各族地方势力的首领或贵族担任。
这些地方势力与唐朝建立了一种宗主国和附庸国的关系,以换取唐朝的保护和赏赐。
3.军事管辖:羁縻府州制下的高级官员不仅具有行政和财政权力,还承担着边疆地区的军事指挥职责。
他们要组织边疆地区的军队,进行常年的防务活动,应对可能的外敌入侵和边境纠纷。
4.财政管理:羁縻府州制下的羁縻府享有较大的财政自主权。
他们可以征收和管理辖区内的税收,以维持边疆地区的基本行政和军事需求。
而羁縻州则依附于羁縻府,由羁縻府提供一部分财政支持。
5.多样地方差异:由于唐朝辖区辽阔,在不同的边疆地区,羁縻府州制的实行细节和形式有所不同。
例如,西北地区的羁縻府主要针对外族蕃部的管辖,而东北地区的羁縻府则主要针对契丹族的管理。
总之,唐朝的羁縻府州制是一种针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制度。
其特点是重视边疆地区的重要性,建立宗主国和附庸国的依附关系,将行政、军事和财政权力相结合,以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唐代西北地区羁縻府州的臣服与叛离
摘要唐朝在周边地区实行羁縻政策。
首先是在贞观四年平定东突厥,东突厥十余万降户归唐,在东北、西南、西北等地也设置羁縻府州。
在各民族臣服的同时也伴有叛唐事件的出现。
调露元年东突厥叛唐,契丹、奚、室韦等也出现叛唐事件。
出现羁縻府州叛唐的原因和性质都不尽相同,唐代羁縻府州南北的差异也很大。
关键词唐代;羁縻府州;东突厥;吐谷浑
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其最盛时,东北到达黑龙江流域以北,北部越过贝加尔湖,西北含有两河流域(阿姆河、锡尔河),南部到达林邑(今越南中部),东至大海。
与唐朝保持政治隶属关系的少数民族政权和国家多达三百余个。
唐朝在广阔的周边少数民族地区。
列置了许多羁縻府州。
羁縻府州是唐朝创建的一种特殊的行政区划,包括羁縻都护府、羁縻都督府、羁縻州、羁縻县四级。
唐人或称之为“蕃州”。
唐代在全国设置的羁縻府州共856个,其中653个分布于西部地区,约占唐代羁縻府州总数的76%以上,而据今人刘统考证唐代在全国设置的羁縻府州将近有1000个,其中属于西部地区的至少占80%以上。
基于对《新唐书》和《旧唐书》中的记载具有不同的理解,学界对羁縻府州的置废情况也见解不一。
1东突厥羁縻府州的臣与叛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唐朝共设突厥州二十四,府三十二。
突厥是唐初的大敌。
东西突厥作为突厥奴隶主贵族所建立起来的两个奴隶制汗国,是由多民族组成的。
贞观四年(630)唐太宗平定东突厥,十余万东突厥“降户”归唐,唐政府将他们安置在东起幽州、西至灵州的广阔的朔方之地。
设置北开、北宁、北抚、北安及定襄、云中等都督府进行管理,而各都督府下又设置若干小州,如“定襄都督府。
寄治宁朔县界,管小州四:阿德州、执失州、苏农州、拔延州。
户四百六十,口一千四百六十三;云中都督府,党项部落,寄在朔方县界,管小州五:舍利州、思璧州、阿史那州、绰部州、白登州。
户一千四百三十。
口五千六百八十一。
”而北开、北宁、北抚、北安等四州都督府后来演变为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
贞观二十三年(629),高侃击突厥车鼻可汗部落。
以拔悉密部置新黎州。
永徽元年(650),唐平金山(今阿尔泰山)东北的突厥车鼻可汗阿史那觚拨勃。
至此。
原先东突厥之地全部纳入唐朝版图,唐置瀚海都护府,领金微、新黎
等7都督府及仙萼、贺兰等8州。
自贞观四年(630)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亡国以后,在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时期内,唐朝统治下的东突厥各部基本上稳定。
但是由于朝廷常征调他们东征西讨,渐渐引起了突厥群众的不满,特别是一些民族上层人物滋生了复国思想。
调露元年(679)冬十月,单于大都护府下属突厥酋长阿史德温傅奉职率所辖二部反唐,立阿史那泥热匐为可汗,于是“二十四州酋长皆叛应之,众数十万。
”开元四年(716)后突厥的暾欲谷积极招降九姓部落,“突厥降户处河曲者,闻毗伽(可汗)立,多复叛归之”
2回纥及铁勒各部羁縻府州的臣与叛
回纥一般被认为是铁勒或敕勒的一部分。
贞观二十年(646)以吐迷度为首的回纥外九部及其他一些部落的首领亲自到长安朝觐唐太宗。
唐朝遂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吐迷度为瀚海都督、怀化大将军,但在铁勒各部中,他仍自称可汗。
唐朝即于回纥诸部设置六府七州,后又以回纥西北之结骨为坚昆都督府,其北骨利干为玄阙州,其东北俱罗勃为独龙州,白霄别部置居延州,总为七府九州,均隶属于燕然都护府。
天宝三年(744),回纥首领骨力裴罗自立为骨咄禄毗伽阙可汗,唐玄宗册立他为奉义王、怀仁可汗。
第二年。
怀仁可汗攻杀后突厥最后一个君主自眉可汗,从此回纥汗国取代了后突厥汗国。
上表中唐属羁縻州也就不存在了,各部落都在回纥汗国统治之下。
唐贞观初,东突厥汗国势力衰弱,原羁属于突厥的薛延陀部首领夷男在唐朝的支持下,于贞观二年(628)建立起薛延陀汗国。
薛延陀汗国与唐朝的关系是和好的,“帝恐后强大为患,欲产其祸”,欲分其势迫使居河南的突厥降户返回河北及漠南,以御薛延陀,由此引起了薛延陀的不满。
贞观十六年(642),唐太宗撕毁与夷男的婚约。
双方关系急剧恶化。
至贞观二十年(646),薛延陀汗国为唐朝所灭,共羁属回纥诸部酋长均请归附。
3西北地区其他羁縻府州的臣与叛
西域府州唐初,西北地区主要被西突厥控制,当地人民受到惨重剥削,西突厥贵族之间相互攻击,内战频仍,致使整个地区遭到严重破坏。
西突厥贵族的统治引起其统治地区内各民族人民的多次反抗。
唐太宗在平定东突厥后,就意欲经
营西域地区。
贞观四年(630)唐朝在伊吾城设西伊州(贞观六年改为伊州),贞观十四年(640)。
唐平高昌后,设置了西州,并在西州设安西大都护府。
贞观二十二年(648),西突厥首领阿史那贺鲁降唐,唐以其地置濛池都护府。
不久,阿史那贺鲁叛唐,唐出兵平叛,高宗显庆二年(657)涉及整个西突厥的一次大规模反唐事件就完全平定了。
657年十二月,始于西突厥本国置二都护府,日漾池都护府,在碎叶以西,管理五弩失毕部落;日昆陵都护府,在碎叶以东,管理五咄陆部落,两府并立北庭都护府、北庭府。
葱岭及其以西,在阿史那贺鲁叛乱时,也为其所据。
显庆五年(660)阿史那贺鲁派驻葱岭以西的西突厥首领都曼归附唐朝政府。
661年唐朝政府在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分置都督府、州、县等。
乾封二年(667)西突厥濛池都护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步真卒,部将李遮匐率余众降吐蕃,漾池都护府废置。
吐火罗州唐征服西突厥以后,曾以吐火罗叶护治地设月氏(支)都督府,“以其王叶护领之,于其部内分置二十四州,都督统之。
”从此。
吐火罗斯坦正式纳入唐朝版图。
乾元元年(758)前后的吐火罗叶护为阿史那乌那多,他曾于是年七月与西域九国首领一起人朝,请助唐平定安史之乱。
其后有关吐火罗叶护的情况遂从汉文文献的记载中消失,这显然与安史之乱以后,唐的势力从中亚退出有关。
此外。
唐在贞观九年(635)出兵灭掉了介于唐于吐蕃之间的吐谷浑势力。
唐高宗时设置安乐州,天宝以后,由于吐蕃北侵,吐谷浑部落又迁徙至朔方,子孙仍世袭青海国王名号,至贞元(785-804)时而亡。
4唐代西北地区羁縻府州叛离的原因分析
唐代羁縻府州叛唐的原因及其性质都不尽相同,南北差异很大,南方羁縻府州(西南地区除外)大都延续到唐末,而北方羁縻府州,则大都存在在安史之乱以前。
调露元年突厥族的叛唐,主要是由突厥贵族发动和领导的一次复国运动。
东突厥政权灭亡后,尽管唐朝廷对突厥尤其是对突厥贵族采取了极为宽厚的政策,但是对于突厥贵族来说,其“合法之可汗沦亡,贵族子弟,陷为唐奴,其清白女子,降作唐婢,突厥之匐,弃其突厥名称(或官衔?),承用唐官之唐名(或衔?),逐服从唐皇。
”这必然会产生一种亡国的屈辱,因此他们伺机恢复以被瓦解的旧的奴隶制政权。
而唐朝廷的“征词失所”,则引起了广大突厥民众对唐的怨愤。
开元九年六胡州胡人和大中年间党项族的反唐起事,则主要是由于唐政府的剥削所致。
因此他们起而反唐,同样具有反剥削,反掠夺的正义性。
初唐时期,吐蕃势力向青海及甘、川边境发展。
此时,青海境内的东女、附国、党项和吐谷浑等各部大都为吐蕃所征服,一部分不堪吐蕃政治压迫和经济掠
夺的羌人(包括党项、吐谷浑、西山八国)逃到唐朝统治势力控制下的边区地方。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吐蕃再次北侵吐谷浑,今青海大部分遂为吐蕃所占,吐谷浑部众在诺曷钵的率领下,北逃凉州。
吐蕃占据青海后,遂以此为基地不断向东侵袭。
乾封二年(667),东侵唐朝所设十二羁縻州。
咸亨元年(670),吐蕃西攻西域,迫使唐朝政府罢安西四镇,在东部又侵占白州等十八州,渐渐逼近甘肃一带。
仪凤元年(676),唐朝政府以薛仁贵等统兵征讨吐蕃,结果在大非川(青海湖南)为吐蕃军所败,这就更加强了吐善在西域和青海的势力。
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乘机扩张,河湟地区全部为吐蕃占有。
因此,吐蕃势力的入侵也是造成部分羁縻府州叛唐的原因。
西北地区的民族大多为游牧民族,因此,对其的羁縻统治本身就不稳固。
总的来说,有唐一代,羁縻府州的设置,有利于唐王朝的统治,是唐朝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而推行的笼络统治方式。
大部分的羁縻府州对唐朝政府臣多叛少,对唐代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