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SL61-94】
- 格式:pdf
- 大小:301.25 KB
- 文档页数:13
水情测报系统检修规程Q/*****-JS-JX024-2017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规程规定了***水电厂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设备技术参数、维护项目、周期、标准及检修工艺等;1.2本规程适用于***水电厂水情测报系统维护检修工作。
2引用标准2.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2.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库调度规范》2.3水利部《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3设备技术参数3.1中心站设备3.1.1前置机:型号:研华工控IPC-610P4-250显示器型号: LX-GJ15690硬盘: 20GBCPU:Pentium Ⅲ/866内存: 128MB网卡: 3COM10/100M自适应卡操作系统: Windows 2000 Server应用软件:水情遥测前置机处理系统7.2 版3.1.2 电台稳压电源型号: SD1732W23.1.3 天线: 3.5dB 全向3.1.4 馈线: SYV-50-7-13.2 遥测站设备3.2.1 水文遥测仪规范(1)传感器接口类型:翻斗式雨量传感器、浮子式机械水位传感器(2)通信方式:支持 GSM(900/DCS1800/PCS1900)、超短波( 230MHZ)等多种通信方式(3)功耗:单模块静态功耗:≤ 0.05 mA@12V(4)额定供电电压: 12Vdc(4.5 ~ 40Vdc)(5)欠压告警电压: 11.50Vdc(6)自动关闭远程通信电压: 10.80Vdc(7)串行口数: 4 个, 300~19.2k bps(8)数据存储容量: 7 组(9)支持远程参数设置(10)支持定时自报和增量报,雨量增量报最小 1mm,水位最小可达 1cm(11)防水全密封设计,结构紧凑,即插即用,适应野外恶劣环境和无人值守(12)具有时间自动同步功能(13)具有手机短信远程设置水文遥测仪各参数功能(14)MTBF5 年(15)安装方式:室内壁挂式 / 室外一体化(16)工作温度: -40 °C~+ 65°C(17)相对湿度: 0~95%,无冷凝(18)体积小、重量轻、一体化、集成度高、易于安装调试3.2.2 雨量传感器规范符合SL61- 94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GB11831- 2002 水文测报装置遥测雨量计:GB11832-2002 翻斗式雨量计。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编制说明1附件2<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主编单位(签章): 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29 月 20 日3一、基本情况1、体系号(或体系外标准的签报号):Ca3-22、主持机构:水利部水文局3、计划批次: 财政专项补助经费(万元):154、标准级别:行业标准(注:计划升为国家标准)5、格式体例:GB1.16、修订(原标准号):SL 61—二、背景情况1、编制目的为有效控制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质量,推进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水平的发展,统一规范全国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质量检查和评定尺度,统一规范全国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技术管理,制定本规范。
2、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发展回顾中国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为初创阶段,主要是面向”小流域”的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形成了第一版的SD159—85<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
2、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后期,为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建设的发展期。
这一时期,中国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建设由示范试点转向实用化,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为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设备国产4化和实用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系统技术、建设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
为适应技术的发展,水利部于1994年修订发布了SL61—94<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与1985版相比,增加了4个方面的新内容:①增添了水文自动测报网设计,规定了联网设计的基本原则;②规定部分测站要配置固态存贮器,实现测站数据存储;③增添了应用邮电公用信道、卫星信道进行水情传输的内容;④强调设备的通用性,补充了部分有关技术标准和接口规约的条款。
3、20世纪90年代至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建设进入网络化时代。
随着国家防汛和水利调度现代化、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以及近代通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特点,水利部对1994版技术规范进行了修订,于发布实施SL61—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在五个方面内容作出了重大调整和补充:①扩展了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功能和服务范围;②经过网络互联,实现信息快速传输和共享;③在站数据存储;④各种通信资源的利用;⑤对遥测设备提出了新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SL 61-94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目次1 总则2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3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设计4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设备5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考核、验收和运行管理网页制作:powerfoo 条文说明--------------------------------------------------------------------------------1 总则1.0.1 为适应我国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发展,做好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统一技术标准,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江河、湖泊、水库、水电站等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
1.0.3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属于应用遥测、通信、计算机技术,完成江河流域降水量、水位、流量、闸门开度等数据的实时采集、报送和处理的信息系统。
1.0.4 按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模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水文自动测报基本系统和水文自动测报网。
水文自动测报基本系统由中心站(包括监测站)、遥测站、信道(包括中继站)组成。
水文自动测报网是通过计算机的标准接口和各种信道,把若干个基本系统联接起来,组成进行数据交换的自动测报网络。
1.O.5 新建水利、水电工程需要建设的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应作为工程规划设计的组成部分,并将系统的建设纳入工程建设一并实施。
1.O.6 本规范中涉及水文测验、水文情报预报的精度要求,应按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规定执行。
2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2.1 基本资料收集和可行性论证2.1.1 进行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规划设计,应收集下列基本资料:(1)计划建设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地区的大比例尺地形图。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1总则1.0.1为适应我国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发展,做好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统一技术标准,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江河、湖泊、水库、水电站等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
1.0.3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属于应用遥测、通信、计算机技术,完成江河流域降水量、水位、流量、闸门开度等数据的实时采集、报送和处理的信息系统。
1.0.4按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模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水文自动测报基本系统和水文自动测报网。
水文自动测报基本系统由中心站(包括监测站)、遥测站、信道(包括中继站)组成。
水文自动测报网是通过计算机的标准接口和各种信道,把若干个基本系统联接起来,组成进行数据交换的自动测报网络。
1.O.5新建水利、水电工程需要建设的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应作为工程规划设计的组成部分,并将系统的建设纳入工程建设一并实施。
1.O.6本规范中涉及水文测验、水文情报预报的精度要求,应按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规定执行。
2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2.1 基本资料收集和可行性论证2.1.1进行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规划设计,应收集下列基本资料:(1)计划建设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地区的大比例尺地形图。
(2)流域内已建水文站网、报汛站网、邻近地区遥测站网方面的资料。
(3)流域的气象、水文资料:包括重要水文站的最高最低水位、短历时暴雨雨强、洪水产流汇流时间、洪水传播时间、防洪标准和洪水灾害,降雪量占降水量的百分比,最高、最低气温,相对湿度的平均值和最大、最小值,日照时数最少的持续时间等特征资料。
(4)雷电情况与地震烈度。
(5)已建和计划建设的水利工程布局,以及重要水利工程的技术资料。
(6)现行的水文预报、防洪调度方案,预报和调度工作的要求。
(7)流域内无线电台设置情况和发展规划。
(8)流域的社会经济、交通、供电和通信情况。
2.1.2建设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可行性论证包括:(1)依据建设目标、功能要求,所在地区的水文气象特征与地形条件,当前国内外的技术、设备状况,论证实现建设目标的技术可行性。
小(一)型水库水文自动测报系统项目设计方案小(一)型水库水文自动测报系统项目设计方案 1项目概述1.1概况本项目拟建设小一型水库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在水利局设置1处数据接收中心。
1.2建设目标及原则1.2.1建设目标系统建设的总目标是:实现水位、雨量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处理、(存)入(数据)库和数据检索。
选用快速可靠的通信信道,利用现代化的通信设备,确保水情信息在10分钟内到达水情分中心,20分钟内将实时数据共享到其它相关防汛部门,满足资料整编、预报和水情信息服务要求的目标。
系统建设将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有效资源,综合运用应用电子测控、现代通信、计算机编程等技术,实现对雨水情等实时动态监测管理。
结合地区降雨及数据管理特点,建设有效的、符合国家标准、及时、准确的防汛雨水情自动监测体系。
在充分利用现有先进的成熟技术和已有成果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集信息采集、传输共享、安全存储、智能化分析管理等为一体的高可靠信息化系统,为各级管理部门的防汛抗旱管理工作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数据基础和支持平台。
系统在技术手段上,采用目前国内行业主流技术,代表国内行业先进水平;系统结构上达到架构清晰,层次分明,系统功能完善;设备性能上达到稳定可靠,数据测报及时准确。
系统建设后,从数据测报、数据存储、数据管理等多方面形成多级监管模式,能很好的满足防办当前及今后一定时期内防汛指挥调度管理的需求,为防汛抗旱指挥调度搭建平台。
最终实现“信息采集自动化、传输网络化、管理数字化、决策科学化”的工作目标。
1.2.2建设原则“使水文监测基础设施向正规化、标准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提高水文监测能力”。
进一步完善水文测报站网,提高水文测报的自动化能力,建设一套可靠、先进的、与本流域相适应的水文信息监测系统,并与洪水预报系统、洪水警报、山洪预警等系统形成统一的整体,为防洪减灾发挥更大作用。
2系统方案设计2.1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标准2.1.1 设计指导思想➢满足当地气象、地理环境条件。
SL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P SL 61-2003替代SL61-94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hydrologic dataacquisition system2003年—05—26 发布 2003年—08—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发布 前 言 修订SL61—94《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的主要依据为2000年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订、修订计划和SL 01—97《水利水电技术标准编写规定》。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建设前期工作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进行系统设计时工作制式和通信方式的选择原则、系统应能达到的技术指标要求、数据传输格式和编码格式的要求、数据处理系统的基本功能要求等; ——系统设备的技术指标和安装调试的要求; ——系统考核、验收和运行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对SL61—94进行修改的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增加了引用标准和术语、符号及代号一章; ——调整明确了系统建设前期工作的具体内容; ——增加了多种通信方式并重新规定了数据格式; ——修改补充了中心站数据处理技术内容; ——修改补充了系统设备与安装调试等技术条款; ——充实了系统考核验收和运行管理等具体操作方面的要求。
本规范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本规范主持机构:水利部水文局本规范解释单位:水利部水文局本规范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本规范参编单位: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浙江省水文勘测局 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 北京大学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张建云 朱长年 崔家骏 唐镇松 徐兆成 吴恒清 周五一 叶秋萍 王恒斌 张海敏 姚永熙 陆 旭 冯讷敏 丁 强 王志毅 程益联 程 琳 林灿尧 1 总 则....................................................................12 引用标准和术语、符号及代号................................................12.1 引用标准.........................................................................12.2 术语.............................................................................22.3 符号及代号.......................................................................23 系统建设前期工作..........................................................33.1 基本资料收集.....................................................................33.2 系统规划.........................................................................43.3 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44 系统设计..................................................................64.1 系统组成.........................................................................64.2 设计任务、内容和工作制式.........................................................74.3 系统技术指标.....................................................................84.4 数据传输方式和编码格式..........................................................104.5 通信电路设计....................................................................114.6 系统联网........................................................................134.7 数据处理系统设计................................................................134.8 土建设计........................................................................145 系统设备及安装调试.......................................................155.1 一般规定........................................................................155.2 传感器..........................................................................155.3 固态存贮器......................................................................175.4 通信设备........................................................................185.5 遥测终端机......................................................................205.6 中继机..........................................................................225.7 集合转发站设备..................................................................225.8 中心站设备......................................................................225.9 其他配套设备....................................................................235.10 设备安装调试...................................................................236 系统考核、验收和运行管理.................................................246.1 系统考核验收....................................................................246.2 系统运行管理....................................................................26本标准的用词和用语说明......................................................27条文说明1.0.1 为促进我国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发展,统一技术要求,加强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制定本规范。
水库流域或水电厂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方案1.概述1.1 流域及工程概况XX流域发源于赣、闽边界武夷山西麓广昌县灵华峰,自南向北流经广昌、南丰、南城、金溪、临川、进贤、南昌等县(市),在南昌县青岚湖注入鄱阳湖,河流全长344km。
抚河控制站李家渡水文站集水面积15811km2,李家渡以上河长275km,河道平均坡降2.11‰,流域形状呈菱形。
海拔高程在17~1800m之间。
流域内山地约占27%、丘陵约占63%、平原约占10%。
河源至南城称盱江,为上游河段,属山区性河流,河宽300m左右,河道平均坡降3.41‰;支流黎滩河在南城以下与盱江汇合后称抚河,南城至临川为抚河中游河段,属丘陵、平原河流,该河段除XX狭谷宽约200余m以外,河谷渐宽可达400~500m,两岸多位丘陵台地,河道平均坡降0.43‰;临川以下为下游河段,是广阔的冲积平原,河床宽达400~800m,河道平均坡降0.24‰,两岸的大片农田靠圩堤保护。
抚河流域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大于150km2的支流有13条,其中9条分布在XX坝址以上。
XX水电站位于江西省东南部抚河中游临川市鹏田乡XX村附近,地理坐标为东经116°38′,北纬27°45′,抚河中游XX狭谷段,坝址以上集水面积7060 km2,占全流域(李家渡水文站以上)面积的44.7%。
坝址以上河长187 km,河道平均坡降2.95‰,坝址以上流域主要由盱江和支流黎滩河组成,盱江流域集水面积4159 km2,黎滩河集水面积2478 km2。
流域内已建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7座,XX 水库位于黎滩河,为一座大一型水库,控制集水面积2376 km2,总库容12.14×108 m3,7座中型水库分别位于盱江及黎滩河各支流上,控制集水面积454.8 km2,累计总库容1.87×108 m3。
XX水电站是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发电、供水和航运等综合利用的大二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设计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1000年一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SL61—2003条文说明目次1总则1.0.2随着遥测设备、传感器品类的增多和质量的提高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我国水文自动测报技术的应用范围得以扩展。
不仅广泛地用于江河防洪和水库调度,而且不少灌区、输水工程、引水涵闸也都组建了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用于水资源的管理与调度。
另外,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技术也适用于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为适应发展的需要,本条对规范的适用范围进行了修订。
1.0.3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连接各个水情、雨情报汛站点和各级水文管理部门的水情测报网,通过该网络完成实时水雨情数据的收集与传递。
但大部分站点的信息采集还主要依靠人工观测和模拟记录,传递方式也较单一。
为改变这一落后状况,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迅速发展的要求,满足防汛及水资源调度管理的需要,水利部计划组建以水利部为中心、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管理部门为二级节点、地区水情分中心为三级节点,覆盖全国的计算机网络;建设覆盖全国重点水情测报站的水情信息自动采集传输网络,形成快速收集和传递实时水文数据,进行节点间信息交换的水文信息网。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应是水文信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1.0.4由于近年来固态存贮技术不断发展,存贮记录设备的可靠性明显提高,使得在遥测站配备固态存贮器成为现实。
在遥测站安装固态存贮器,解决了遥测水文数据难于满足基本水文站对水文资料收集的要求,以及遥测站不能完全替代水文站观测的难题。
因此,本次修订在本条和后续条文多处强调有收集水文资料任务的遥测站应安装固态存贮器的要求。
1.0.6考虑到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不仅要涉及水文测验、水文情报预报,还要运用遥测、通信、计算机和网络等多种技术,因此本次修订从原则上提出:运用各项技术时都应符合与之相关的国家现行标准(规范或规程)的规定。
3系统建设前期工作水利工程建设程序一般分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准备(包括招标设计)、建设实施、生产准备、竣工验收、后评价等阶段。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是一个日益重要的技术理念,它为水文试验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集成了多种水文检测、测量和记录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分析和评价水文环境,为水文研究和管理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数据。
在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上,传感器是技术的基础,其有效的将物理信息转化成有用的数据。
研究者们积极开展传感器技术的研究,以开发出适合水文实验的传感器,所以,正确的使用传感器是水文测量的关键。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应采用质量可靠的传感器,无论是原始量子、小型传感器还是经处理后的智能传感器,应都采用实时信号检测、存储和传输等严格测量操作。
另外,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对其他技术领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本技术研究包括水文计算单元设计、元器件低功耗、信号处理的下位机设计、信号数据的采集、传输技术、显示技术以及测量仪器的综合等。
这些新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水文物理量的测量、实时处理和数据记录等问题,对水文实验和应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由此可见,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有助于改善水文环境的检测、分析和管理,为水文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提供便利,是符合科学发展趋势的技术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 LP S L61—2003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h y d r o l o g i c d a t aa c q u i s i t i o n S y s t e m2003—05—26发布2003—08—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批准发布《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SL6l-2003的通知水国科[2003]211号部直属各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经审查,批准《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为水利行业标准,并予发布。
标准编号为SL61-2003,代替原SL61-94。
本标准自2003年8月1日起实施。
标准文本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二OO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前言修订SL61-94《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的主要依据为2000年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定、修订计划和SL01-97《水利水电技术标准编写规定)。
SL61-2003《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建设前期工作的基奉内容和要求;——进行系统设计时工作制式和通信方式的选择原则、系统应能达到的技术指标要求、数据传输格式和编码格式的要求、数据处理系统的基本功能要求等;——系统设备的技术指标和安装调试的要求;——系统考核、验收和运行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对SL61-94进行修改的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增加了引用标准和术语、符号及代号一章;——调整明确了系统建设前期工作的具体内容;——增加了多种通信方式并重新规定了数据格式;——修改补充了中心站数据处理技术内容;——修改补充了系统设备与安装调试等技术条款;——充实了系统考核验收和运行管理等具体操作方面的要求。
本规范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本规范主持机构:水利部水文局本规范解释单位:水利部水文局本规范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本规范参编单位: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浙江省水文勘测局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北京大学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张建云朱长年崔家骏唐镇松徐兆成吴恒清周五一叶秋萍王恒斌张海敏姚永熙陆旭冯讷敏丁强王志毅程益联程琳林灿尧目次目次 (3)1 总则 (4)2 引用标准和术语、符号及代号 (5)2.1 引用标准 (5)2.2 术语 (5)2.3 符号及代号 (6)3 系统建设前期工作 (8)3.1 基本资料收集 (8)3.2 系统规划 (8)3.3 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 (9)4 系统设计 (11)4.1 系统组成 (11)4.2 设计任务、内容和工作制式 (13)4.3 系统技术指标 (14)4.4 数据传输方式和编码格式 (17)4.5通信电路设计 (18)4.6 系统联网 (21)4.7 数据处理系统设计 (21)4.8 土建设计 (23)5 系统设备及安装调试 (24)5.1 一般规定 (24)5.2 传感器 (24)5.3 固态存贮器 (27)5.4 通信设备 (29)5.5 遥测终端机 (31)5.6 中继机 (34)5.7集合转发站设备 (34)5.8 中心站设备 (35)5.9其他配套设备 (36)5.10设备安装调试 (36)6 系统考核、验收和运行管理 (38)6.1 系统考核验收 (38)6.2 系统运行管理 (40)本规范的用词和用语说明 (41)1 总则1.0.1 为促进我国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发展,统一技术要求,加强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制定本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条文说明目次总则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设计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设备接起来为适应发展需要和发挥测自成体系的小型系统定义为水文自动测报基本系统因此本规范仅对测报网的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因地制宜水文自动测报基本系统的功能包含着则是进行这些工作必须为使系统能逐步取代所在地区常规水情测报网的工作本规范规定涉及水文测而把与常规水情工作有较大差异的系统结构和数据传输的技术标准以及对遥测设备的性能和功能要求作为本规范的重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基本资料收集和可行性论证基本资料收集和可行性论证号文规定编制设计文件的依据为使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建设程序和国家的基建程中使用之处均改为可行性研究报告求的重点防洪地区滩效益分析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划势必给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即所提各项要求在技术上能够实现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设计系统组成并不是规定每一实际水文自动此次修订在框图中增加了记录存贮部件主要是考虑到国内生产的固态存贮记录模块已能满足基本系统的设计考虑到国产通信设备和技术条件的现对其它几种数据传输方式待若实际信道的数据传输达不到误码率的对于超短波信道规范推荐采用对于水文自动测报网或采考虑到预小时提高为为易于检测可以用多台单站设备在同一时期运实际条件按照以下要求选用适宜的传输控制方式本条规定了水文参数及其属性编码要求它是基本系统向外传输数据时应遵循的编码要数据部分虽无抗干扰能为满足增加遥测端机能配接的传感器数量的需要还规定在自报式发送数据帧和人工置数发查询应答式终端机的发送数据格式水文自动测报网设计组建水文自动测报网所用的硬应根据功能要求实际条件关于信道设计可参照在传输速率小于标准接口时推荐使用异步方式的面向字本条只是一些原则规定面向字符型通信规程把无线电通信线路的设计各条线路的路径损耗在本次修订中对路径损耗的算法未作规定而是要求对系统内除长度较短和地形简单的线路以外的各条线路都要进行实地测试设计者可根据实际数据处理系统设计基本功能而接收和翻译水情电报虽不属为有效中心站计算机的选型应在能够实现功本条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设备通信设备误码率的本条规定了采用调制方式且误码率小于等于为使遥测站和中继站设备能长期在野外正常工作要求值守功耗不大于一般的辅助设备接收测站和相邻站的遥测数据遥测设备安装调试当传感器和端机如架空敷设要尽量避开高压电线安装时应检测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再检查与电池的接线是否正确对蓄电池应检查其空载电压和在额定放电电流下的电压定向天线要对要尽可能达到避雷针的接地电阻小于同轴避雷器或其防雷泄流部件自报式遥测站是否安装避雷器证环境条件符合要求对查询应答式终端测试至少应使终端电池的容量及太阳能电池的充电能力以及天馈线系统连接是否良好和各个接头的密封性不应有作为存档资料备查。
一、概况1.1 工程简介1.1.1 自然概况及洪水情况1.1.2 水库工程建设情况1.2工程建设必要性1.3 工程建设的可行性水库水雨情自动化检测系统是一种先进的水文气象参数实时采集和传输、处理系统。
它应用通信、遥测和计算机等技术手段来完成雨量、水位、流量等各种参数的实时处理,并以其来实现防洪、供水、发电等优化调度,提高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十分显著的。
水库自建库以来,水库的管理人员具备了丰富的水库管理、运行经验,通过各种手段积累了大量水库流域内的水情资料,这些水情资料为建设系统提供最基本的数据依据。
我国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建设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和闸门监控系统,目前技术已经成熟。
特别是进十年来,我国大中型的洪水调度系统的建设已逐步普及,使得水库洪水预报、实时预报及水库洪水调度自动化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日成熟。
流域雨水情信息采集及传输系统、数据处理及中心控制系统的硬件设备、传感器等的生产步入规范化和定型化阶段,设备故障率极低。
综上所述,为了确保XX水库防汛的安全运行,提高管理质量,充分发掘水资源的潜力,进—步提高流域内水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设XX水库水雨情自动化监测系统是可行的。
二、总体设计2.1目标任务2.1.1目标遵照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印发的《水库洪水调度系统设计与开发规则》及《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规范》,根据全国防汛指挥系统和水利信息化建设要求,水库水雨情自动画监测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建成“先进、实用、可靠、统一、可扩展”的水雨情自动化监测系统,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
建成的洪水调度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野外遥测站为无人值守站,全天候工作,具有良好的防雷能力;●系统设备结构简单、维护方便、性能先进、可靠性高、省电定型产品;●实时采集、传输、接收各遥测站的水情信息,并实现实时动态显示;●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实时数据处理,在线实时水雨情测报;●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过Internet/Intranet向主管部门发送水情数据、传递水情信息;2.1.2任务2.1.2.1 水情自动遥测系统1.遥测站网规划:主要依照《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规范(SL61-94)》和《水情站网规划技术导则(SL34-92)》的规定和XX水库建设水库洪水调度系统的要求,结合流域的自然地理情况,进行站网规划。
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L258-2000)1 总则1.0.1 为做好大坝安全鉴定工作,规范其技术工作的内容、方法及标准(准则),保证大坝安全鉴定的质量,根据《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水管[1995]86号)(以下简称《办法》),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已建大、中型及特别重要小型水库的1、2、3级大坝(以下简称大坝)。
大坝包括永久性挡水建筑物以及与大坝安全有关的泄水、输水和过船建筑物及金属结构等。
一般小型水库4级以下的坝可参照本导则执行。
1.0.3 本导则对大坝安全鉴定中的防洪标准、结构安全、渗流安全、抗震安全、金属结构安全以及工程质量和运行管理等的复核或评价的要求和方法作了规定。
安全鉴定中的现场安全检查可参照有关的规范执行。
1.0.4 大坝安全评价应复核建筑物的级别,根据国家现行有关规范,按水库大坝目前的工作条件、荷载及运行工况进行复核与评价。
应查明大坝建筑质量,所选取的计算参数应能代表大坝目前的性状、大型及重要中型水库大坝必要时可通过测试获得。
1.0.5 水库大坝安全评价要求做到全面评价,重点突出。
对有安全监测资料的水库大坝,应从监测资料分析入手,了解大坝性状。
1.0.6 对1.0.3条所列的项目应按本导则的规定和要求做出复核或评价,编写专项报告,再综合各专项报告编写大坝安全鉴定总报告。
复核或分析所采用的资料和数据应准确可靠,结论应明确合理。
1.0.7 按《办法》第十六条水库大坝安全分类的标准及本导则第9章的方法对大坝进行安全分类。
1.0.8 水库大坝安全评价,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规定(详见附录A)。
2 工程质量评价2.1 一般规定2.1.1 工程质量评价的目的和任务是:1 评价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2 复查工程的实际施工质量(含基础处理、结构形体和材料等)是否符合国家现行规范要求;3 检查工程投入运用以来在质量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变化,能否确保工程的安全运行;4 为大坝安全鉴定的有关复核或评价提供符合工程实际的参数;5 为大坝除险加固提供指导性意见。
第2期 2011 年4月水利信息化Water Resources InformatizationNO.2 Apr.,2011水文测报系统通讯规约和协议的规范康一彬(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四川 成都 610036)摘 要: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在我国发展很快。
如何在一定区域内整合不同时间或不同承建单位建设的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提高信息资料的共享程度,增强不同系统间设备的可代换性和维护性成为现实的需求。
介绍了四川省水文局制定的 SCSW008-2008《水文测报系统技术规约和协议》,在四川省范围内多个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中统一应用,有效解决了信息共享的问题,使水文水情信息的采集、处理效率大大提高。
关键词:水文;自动测报;通讯;规约;协议;信息化;规范中图分类号:P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405(2011)01-0050-03收稿日期:2010-11-23作者简介:康一彬(1956-),男,四川成都人,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水文测报设备与技术研究。
1 问题的提出水文自动测报技术是现代水文测报自动化的重要手段,建设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系统主要以对外引进为主,其中典型的是由当时国家水电部引进的四川卧龙保护区渔子溪和长江大宁河 2 大水文自动测报系统。
随着我国计算机、微电子技术等基础条件的改善,我国许多企业开始研制、建设水文自动测报系统。
到目前为止,粗略估计已建成各类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数千处。
为规范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建设,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国家水利部就出台了 SL61-94《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1],该文件和后来的修编版 SL61-2003《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2]对当时混乱的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相关定义进行了规范,对系统组成和设备的技术要求、通讯方式等进行了规定,对引导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初期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然而,由于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和各地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自动测报通讯基本上都是依赖自建网络进行信息传输,传输方式相对单一,各企业生产的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设备互不兼容。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设计手册(征求意见稿)主持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主编单位: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9月目录第一篇绪论 (1)第一章设计内容 (2)第一节规划 (2)第二节总体设计 (3)第二章前期准备工作 (4)第一节基本资料收集 (4)第二节外业准备 (5)第二篇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划 (7)第一章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7)第二章系统建设目标和站网布设范围 (8)第一节建设目标 (8)第二节站网布设范围 (9)第三章水情预报方案配置 (15)第四章遥测站网规划 (17)第一节遥测站网规划 (17)第二节站点布设 (20)第五章通信方案及工作体制 (25)第一节通信设计的一般要求 (25)第二节通信方式及工作体制 (26)第三节超短波通信电路余量计算 (35)第四节系统组网方案 (49)第六章设备及土建 (52)第七章投资估算 (57)第三篇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总体设计 (59)第一章系统任务及功能 (59)第二章遥测站网布设原则及水文预报方案 (61)第一节遥测站网布设原则 (61)第二节水文预报方案 (62)第三章遥测站网论证 (63)第一节遥测水文与水位站 (63)第二节遥测雨量站 (64)第四章通信设计 (74)第一节短波通信 (74)第二节卫星通信 (78)第三节公用通信 (103)第五章超短波通信电路设计 (106)第一节设计内容与原则 (106)第二节通信组网及工作频率 (109)第三节通信电路测试 (113)第四节通信电路设计 (119)第五节电源、过电压保护和接地设计 (130)第六章设备配置及软件功能设计 (134)第一节设备配置 (134)第二节数据处理系统设计 (142)第三节应用软件 (144)第七章土建工程设计 (150)第一节水库遥测水位站 (151)第二节河道遥测水文、水位站 (160)第三节遥测雨量站 (170)第四节中继站 (177)第五节中心站 (183)第六节卫星通信 (186)第八章建设进度及人员编制 (188)第九章投资概算 (191)第一篇绪论水文自动测报是为适应江河、水库、水电站(厂)、城镇等设施防洪调度的需要,逐步实现其现代化管理目标,采用现代科技对水文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处理及预报为一体的自动化技术,是有效解决江河流域及水库洪水预报、防洪调度及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先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