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祝福》
- 格式:ppt
- 大小:4.68 MB
- 文档页数:45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祝福》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祝福》一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四章第一篇,详细内容为对鲁迅先生的名篇《祝福》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其文学价值、思想内涵以及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祝福》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环境背景等基本内容。
2. 分析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的形象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现实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祝福》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深入理解,以及对鲁迅先生批判精神的领悟。
教学重点:分析祥林嫂的形象,以及小说的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鲁迅先生的短片,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祝福》,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中重要知识点,如祥林嫂的形象、小说结构等,进行详细讲解。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选择题、简答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祝福》中的社会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板书设计1. 《祝福》2. 主要人物:祥林嫂、阿Q、鲁迅3. 社会问题:封建礼教、人性冷漠、社会不公4. 艺术特色:讽刺手法、象征手法、对比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祥林嫂的形象特点有哪些?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2)鲁迅先生在《祝福》中是如何揭示社会问题的?请举例说明。
(3)谈谈你对《祝福》艺术特色的理解。
答案:(1)祥林嫂的形象特点有:善良、勤劳、逆来顺受、无奈。
她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逐渐失去自我,成为社会的牺牲品。
(2)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人性冷漠、社会不公等问题。
如祥林嫂被迫改嫁、被丈夫虐待、被社会排斥等情节,都反映了这些问题。
高中语文《祝福》课文原文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
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
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
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
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
——今年自然也如此。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的一般。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高一语文必修三鲁迅《祝福》内容分析讲解1.故事情节梳理《祝福》以旧中国江南农村的一个小镇为背景,主要描写一位农村妇女祥林嫂后半生的悲惨遭遇。
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作如下划分:①序幕(从开头至"我明天决计要走了")写鲁镇年终祝福的盛况及鲁四老爷其人。
②结局(从"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至"至此也联成一片了")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祝福时悲惨地死去。
③开端(从"她不是鲁镇人"至"不久也就忘却了")写祥林嫂初到鲁镇做工。
④发展(从"只有四婶"至"从此之后,四婶也就不再提起祥林嫂")写祥林嫂被逼改嫁。
⑤高潮(从"但有一年的秋季"至"那我可不知道")写祥林嫂再到鲁镇做工。
⑥尾声(最后一段)写鲁镇的祝福景象。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作者把故事的结局放在了开端的前面,这是运用了倒叙的手法。
作者为什么要运用倒叙手法呢?①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吸引力。
②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凄然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③为全文笼罩一种悲凉的氛围。
2.人物形象透视①祥林嫂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所吞噬。
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曾进行过不断挣扎与抗争:在被虐待、被出卖、被迫再嫁时,她挣扎;面对种种讥讽、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对灵魂上的迷信枷锁,她更是拼命地抗争;直至怀疑灵魂的有无。
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个很不容易被压垮、被吞噬的人,但终究还是被旧社会压垮、吞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