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346.00 KB
  • 文档页数:1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1949年--1956年),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经济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个体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文化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从经济上看:

从政治上看:

结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发展变化过程。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程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1)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2)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

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

——毛泽东在1952年9月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的讲话大意

1953年12月,毛泽东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7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这条总路线。9月全国一届人大把总路线写入宪法的总纲。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化三

改造”。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必要性: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第二,只有加快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能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发展社会生产力。

可能性:

建国后三年伟大实践创造出的巨大成果为这条总路线的提出提供了可能。

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当时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唯一”这个提法,反映了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还缺乏科学的认识。

其结果直接导致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偏差;导致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所有制形式过于简单划一。

问题探讨:

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将非公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而改革开放又对这种单一的所有制进行了改革,并制定出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于是,一些人便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我们能不能据此就认为: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搞早了,搞糟了呢?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们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第二、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

第四、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无论是改造还是改革,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二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首先,毛泽东论证了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

第二、阐明了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原则。

第三、阐明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到逐步消灭富农剥削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阶级政策。

第四、阐明了循序渐进的由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的“三步走”的步骤。

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数96.3%,其中加入以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又占总农户的87.8%。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采取了说服教育、示范和国家帮助的方法,使他们自愿参加到手工业合作社中来,从而把手工业者的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党和政府实行“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合作化的途径,引导手工业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