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的解剖
- 格式:ppt
- 大小:141.50 KB
- 文档页数:12
第六章结肠第一节结肠的解剖及生理一、结肠的解剖结肠(largeintestine)起于右侧髂窝内续于回肠末端,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呈M6-7cm,图6-12、3、肠脂垂:100-500志。
盲肠(cecum):位于右侧髂窝,是大肠的起始部,也是最粗,最短、通路最多的一段,长6-8cm;其下端膨大的是盲端,左侧(内侧)有回肠末端突入盲肠,开口处粘膜形成上、下两襞称为回盲瓣,可防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吸收,亦可防止盲肠内容物返流到回肠。
在回盲瓣下方约2-3cm处有阑尾的开口。
盲肠为腹膜内位器官,但没有系膜,故有一定的活动度,高位时可达肝右叶下方,低位时可伸入小骨盆内;小儿盲肠位置较成人高。
(二)升结肠(ascendingcolon):起于盲肠,长约12-20cm,肠管沿右侧腹后壁上行至肝右叶下方转向左前下方形成结肠肝曲,又称为结肠右区,再急转向左移行于横结肠。
结肠肝曲内侧靠近十二指肠球部。
升结肠为腹膜间位器官,前面及两侧有腹膜遮盖,后面借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贴,活动性小,当升结肠病变时常累计腹膜后间隙。
升结肠内侧为右肠系膜窦及回肠肠袢;外侧与腹壁见形成右结肠旁沟;上通肝下间隙(肝肾隐窝),下达髂窝或盆腔。
下与(五)乙状结肠(sigmoidcolon):平左髂嵴处与降结肠相连,沿左髂窝下行穿过左侧髂腰肌、髂血管、精索内血管及输尿管前方降入盆腔,呈乙字形弯曲,平第3骶椎延续为直肠。
上段较短,称髂结肠,下段较长,称盆结肠,其长度差异较大,长约20-70cm。
乙状结肠属腹膜内器官,有较长的同名系膜连于盆骨侧壁,活动性大,有时可发生肠扭转。
二、结肠的组织结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
在结肠袋之间横沟处的结肠壁内面有半月形邹襞。
结肠肠壁由内向依次为粘膜层、粘膜肌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
1、粘膜层:结肠粘膜向肠腔内形成较高的半环形邹襞,因不形成绒毛,故粘膜层表面较光滑。
第六章结肠第一节结肠得解剖及生理一、结肠得解剖结肠(largeintestine)起于右侧髂窝内续于回肠末端,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与乙状结肠、成人结肠全长平均约150cm(120—200cm)、其功能就是吸收水分,分泌粘液,使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盲肠、结肠、乙状结肠位于腹腔内。
结肠上起自右侧髂窝与回肠相连,呈M形将空、回肠环绕在内,下与乙状结肠相连。
结肠各部位管径不一,盲肠最粗,管径约6—7cm,逐渐减为乙状结肠末端约2、5cm,这就是结肠肠腔最狭窄部位、图6-1 结肠得区域分布图6-2大肠得解剖在盲肠与结肠得肠壁有三个特征:1、结肠带:为肠壁纵行平滑肌集中形成三条肉眼可辨与肠壁纵轴平行得狭窄纵行。
在盲肠、升结肠及横结肠较为清楚,降结肠至乙状结肠逐渐不明显;2、结肠袋:因结肠带短于肠管六分之一,而牵拉肠壁形成节段性得囊状膨出,称为结肠袋;3、肠脂垂:由结肠带两侧浆膜下脂肪组织聚集而成得大小不等小突起,悬挂在结肠袋侧缘;整个大肠约有100-500个肠脂垂,主要位于乙状结肠与盲肠附近;以上三个特征性结构就是区别大小肠得重要标志。
(一)盲肠:盲肠(cecum):位于右侧髂窝,就是大肠得起始部,也就是最粗,最短、通路最多得一段,长6—8cm;其下端膨大得就是盲端,左侧(内侧)有回肠末端突入盲肠,开口处粘膜形成上、下两襞称为回盲瓣,可防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吸收,亦可防止盲肠内容物返流到回肠、在回盲瓣下方约2-3cm处有阑尾得开口。
盲肠为腹膜内位器官,但没有系膜,故有一定得活动度,高位时可达肝右叶下方,低位时可伸入小骨盆内;小儿盲肠位置较成人高。
(二)升结肠(ascending colon):起于盲肠,长约12—20cm,肠管沿右侧腹后壁上行至肝右叶下方转向左前下方形成结肠肝曲,又称为结肠右区,再急转向左移行于横结肠、结肠肝曲内侧靠近十二指肠球部。
升结肠为腹膜间位器官,前面及两侧有腹膜遮盖, 后面借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贴,活动性小,当升结肠病变时常累计腹膜后间隙。
肠道—系统解剖(图文)一、小肠小肠(small intestine)为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也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小肠盘曲在腹腔的中、下部,上接幽门,下续盲肠,成人全长约5~7m。
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3部分。
(一)十二指肠十二指肠(duodenum)为小肠的首段,上接胃的幽门,下续空肠,长约25cm。
除起始部和终端外,其余部分都紧贴腹后壁。
十二指肠呈“C”字形从右侧包绕胰头,全长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4部分。
1.上部(superior part)又称球部,于第1腰椎的右侧起自幽门,行向右后方,至肝门下方,胆囊颈附近,急转向下续为降部,转折处称十二指肠上曲(superior duodenal flexure)。
上部靠近幽门约2.5cm的一段肠管,肠壁较薄,粘膜多较平滑,称十二指肠壶腹又称十二指肠球(duodenal bulb)。
2.降部(descending part)十二指肠上曲沿第1~3腰椎体的右侧下降,至第3腰椎水平,急转向左连接水平部,转折处称十二指肠下曲(inferior duodenal flexure)。
降部的粘膜形成许多环形襞,在其后内侧壁上,有一纵行的粘膜皱襞,称十二指肠纵襞(longitudianl fold of duodenum)。
纵襞的下端有一隆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major duodenal papilla),是胆总管和胰管共同开口之处。
在大乳头上方1~2cm处有时可见有十二指肠小乳头,是副胰管的开口部位。
3.水平部(horizontal part)自十二指肠下曲水平向左横行,越过下腔静脉、腹主动脉的前方,于第3腰椎的左侧移行为升部。
4.升部(ascending part)自第3腰椎的左侧接水平部,斜向左前上方至第2腰椎体左侧,再向前下方弯曲续于空肠,此弯曲称十二指肠空肠曲。
此曲被十二指肠悬肌固定于腹后壁。
十二指肠悬肌和其表面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十二指肠悬韧带(suspensory ligament of duodenum),又称Treitz韧带,是确认空肠起始端的标志。
大肠与小肠解剖图2011—01-13 19:49:43|分类:解剖|标签:大小肠|字号大中小订阅盲肠大肠large intestine是消化管的下段,全长约1。
5cm,分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除直肠、肛管以及阑尾外,结肠和盲肠具有三种特征性结构,即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肢垂。
结肠带colicbands由肠壁的纵行肌增厚而成,有三条,沿肠的纵轴排列,三条结肠带均汇集于阑尾根部。
结肠袋haustraofcolon的形成是由于结肠带较肠管短,使后者皱摺成结肠袋,结肠袋为由横沟隔开向外膨出的囊状突起,当结肠袋被钡剂充盈时,具有特征性的X线象:结肠的阴影呈边缘整齐的串珠状。
肠肢垂epiploicae ap-pendices为沿结肠带两侧分布的许多小突起,由浆膜及其所包含的脂肪组织形成.在结肠的内面,相当于结肠袋间的横沟处,环行肌增厚,肠粘膜皱摺成结肠半月襞.一、盲肠盲肠caecum是大肠的起始部,下端为膨大的盲端,左侧与回肠末端相连,上续升结肠,以回盲瓣与升结肠及回肠为界。
回盲瓣是由回肠末端突入盲肠所形成的上、下两个半月形的瓣.此瓣的作用为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化吸收,并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
盲肠位于右骼窝内,高位盲肠可在骼窝上方, 甚至到达肝右叶下方,低位盲肠可到达小骨盆内。
阑尾阑尾vermiform appendix的根部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远端游离,平均长度6~8cm。
儿童的阑尾与其身高相比,相对较成人为长。
中年以后逐渐萎缩变小.阑尾的外径介于0.5—1.0cm之间,管腔狭小,经阑尾孔开口于盲肠后内侧壁。
阑尾的位置因人而异,它可位于回肠末端的前面或后面,或位于盲肠后方或下方,也可越过骨盆缘进入盆腔内。
根据国内体质调查资料,阑尾以回肠后位和盲肠后位为多,盆位次之,再次为盲肠下位和回肠前位.此外,还可有肝下位和左下腹位等,虽属少见,但在急腹症的诊断过程中,应考虑到。
直肠的解剖图直肠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一部分,是连接结肠和肛门的管状结构。
它是消化道中的最后一部分,主要起到贮存和排泄粪便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直肠的解剖结构,并附上相应的解剖图。
直肠的位置和外观直肠位于盆腔内,从结肠的S形弯曲的转折点开始,延伸到肛门。
直肠长度约为12-15厘米,直径约为3-4厘米。
根据解剖位置的不同,直肠可以分为分隔直肠和附着直肠两部分。
分隔直肠是指直肠的上半部分,位于盆腔后壁,两侧有髂内动脉和髂内静脉及其分支的覆盖。
附着直肠是指直肠的下半部分,附着于骨盆底肌肉,并与其它器官(如子宫、前列腺等)相邻。
直肠外观平滑而有弯曲,分布有纵脊和螺旋状皱褶,这些结构有助于提高直肠壁的弹性和容纳粪便的能力。
直肠的分层结构直肠的壁由内向外依次包括黏膜层、粘膜固定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
1. 黏膜层:直肠黏膜层光滑而薄,有助于粪便的顺利通过。
它包含乳头状突起,称为肛门乳头。
肛门乳头是直肠与肛门相接的部分,具有神经丰富的黏膜,对于排便过程中的感觉非常重要。
2. 粘膜固定层:直肠粘膜固定层包含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
这一层的血管供应直肠黏膜层,使其能够正常运作。
同时,它还有助于固定黏膜层,以保持其正常的位置。
3. 肌层:直肠的肌层包括内环肌层和外环肌层。
内环肌层环绕直肠,当肌肉收缩时,它使直肠腔的直径减小。
外环肌层纵贯于直肠,当收缩时,它使直肠的长度缩短,增加排便的压力。
这两层肌肉的协同收缩帮助推动粪便经过直肠。
4. 浆膜层:直肠的浆膜层是由结缔组织和血管组成的薄层,覆盖在肌层外部。
它有助于将直肠固定在腹膜后壁上,并为直肠提供营养和血液供应。
直肠的血液和神经供应直肠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于肠系膜上动脉和骶内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直接向直肠提供血液,而骶内动脉则通过骶下动脉和盆腔侧壁动脉网来供血。
这些血管的分支通过直肠壁的各层,为直肠组织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直肠内部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这些神经负责控制直肠的运动和感觉。
解剖肠子知识点总结一、肠子的解剖结构1.小肠小肠是在胃的下方,连接着大肠。
它主要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十二指肠位于胃和空肠之间,其内壁有大量绒毛,用于吸收养分。
空肠是最长的一部分,它与十二指肠相连,其内壁上也有很多绒毛。
回肠是最后一部分,它连接着大肠,起着吸收水分和细菌等作用。
2.大肠大肠是连接在小肠后面的一部分,主要分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五部分。
盲肠位于回肠末端,它的右下方有一个附着着阑门,内有一些盲管。
盲肠末端形成了一个盲囊,叫作阑门曲。
横结肠连接在升结肠后面,它的左下方有一些附着在腹膜上的脂肪,叫做网状脂肪。
降结肠连接在横结肠后面,其下端部分形成了S状弯曲。
乙状结肠连接在降结肠后面,其内有一些固结着的附属结肠。
二、肠子的生理功能1.吸收养分小肠主要通过肠壁上的绒毛来吸收食物中的养分,如碳水化合物、脂肪酸和氨基酸等。
在小肠中,这些养分被分解和吸收到血液循环中,然后被输送到全身各器官中。
2.吸收水分在大肠中,水分的吸收是非常重要的。
大肠通过对食物中的水分的吸收,帮助排出排泄物,维持体内的水平衡。
3.排泄废物最后,肠子的一个主要功能是排泄废物。
在食物中的残渣经过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过程后,变为排泄物,最终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三、与肠子相关的常见疾病1.胃肠炎胃肠炎指的是胃和肠的黏膜发生炎症的疾病。
常见的症状有腹痛、腹泻等。
2.肠胃溃疡肠胃溃疡是在胃和十二指肠黏膜上发生的溃疡化病变。
常见的症状是腹痛、便血等。
3.胃肠道肿瘤胃肠道肿瘤是指发生在胃和肠黏膜上的恶性肿瘤。
常见的症状有消瘦、腹胀、便血等。
4.肠易激综合症肠易激综合症主要是以腹泻、腹痛和腹胀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
总结:肠子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结构和功能都非常复杂。
了解肠子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同时,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定期体检也是保护肠子健康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