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选读第一讲:劳动价值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51
读《资本论》第一卷(节选)的心得体会作者:刘嫣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20期《资本论》全称是《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可以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的是資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即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马克思在文中提出:“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并且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的积累,它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
”他也提出,“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下面主要就《资本论》的第一卷来分析其内容以及它的价值。
一、《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一卷主要内容是谈论资本的生产过程,其中主要内容和理论有:1.资本的原始积累。
书从原始积累谈起,由原始积累下面又分别写了原始积累的秘密、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削、15世纪末以来惩治被剥夺者的血腥立法、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农业革命对工业的反作用、工业资本家的产生以及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所谓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的历史阶段中,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即要使货币和商品转化为资本,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经济条件: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需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即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
商品市场的这种两极分化成就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即以暴力方式剥夺劳动者而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提供了最初和必要的前提。
2.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出发点。
马克思以他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为立论基础,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及其市场经济活动,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
《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经济学院张衔第二专题: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经济引言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也是整个经济学的真正基础。
劳动价值论提供了关于“市场经济一般”的基础性解释。
按比例分配总劳动、节约劳动是一个普遍规律,这个规律在市场经济中表现为价值、价值规律。
1.方法与结构2.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学术界不同观点:A.价值实体、价值量、劳动二重性、价值形式、价值本质(《资本论》第1卷第1篇)B.扩展至价值转化形式理论(《资本论》第1卷第1篇、《资本论》第3卷第1——3篇)C.扩展至价值分配理论(《资本论》第1卷第1篇、《资本论》第3卷第1——3篇、第七篇)我们的看法。
劳动价值论贯穿于整个《资本论》,第1卷第1篇是狭义劳动价值论。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将劳动价值的内容概括为价值本质规定及其规律和价值表现及其规律两个层次。
因此,劳动价值论内含着价格理论和市场机制理论。
3.重点阅读:《资本论》第1卷第1篇、第5篇,《资本论》第3卷第1——2篇、第六篇。
第一节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篇的研究对象是商品和货币,任务是揭示商品经济关系的一般内容,说明被物所掩盖并表现为物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说明私人分工条件下调节总劳动的一般规律和市场机制,从而为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提供最一般的基础。
第一章商品第一章的商品是以资本主义为背景并暂时抽象掉资本主义关系的商品,即以资本主义的商品为背景研究商品的一般规定。
1.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方法:从分析到综合1.分析的起点:商品(P47)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财富的一般形式和细胞形式,因此,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
2.使用价值及其特点(P47——48)使用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
使用价值的5个特点。
3.价值的质和量(P49——54.1)价值实体:各种商品的交换价值要化为一种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不可能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价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继承和发扬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阐述了关于劳动创造价值或价值来源于劳动的科学理论,其实质是价值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商品的二因素1、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
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它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使用价值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属性。
不同商品,由于自然属性不同,有不同使用价值。
同一种商品有多重属性,多方面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社会需要的对象,但不能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不同使用价值可以交换,从而形成了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对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和比例。
3、价值是物化的或儗结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客观事实。
4、一切商品都具有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于生产者和购买者来讲,只能实现其中一种属性,不能同时两者兼而有之。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三、劳动的二重性1、商品的二因素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
2、具体劳动是在特定状态下进行的劳动。
它反映了人与自然地关系,它是人们用来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质使之适合人们的需要过程,因此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3、抽象劳动是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无差别、一切无意义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之间通过商品交换而相互交换自己劳动的社会关系,是商品生产的历史范畴。
4、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次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而不是不是两次劳动;二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应人与自然地关系,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应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三抽象劳动必是具体劳动,反之,不然具体劳动要实现抽象劳动,必须交换。
5、具体劳动创造了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价值,两者共同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劳动价值论包括诸多范畴: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载体、价值形式、价值构成、价值转形、价值规律、国际价值等。
这里仅限于《资本论》第一篇第一章的内容,对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的表现形式和商品拜物教性质作概述。
——题记[摘要]商品包含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由劳动决定,是人类无差别劳动的凝结;人类劳动包括两重性质:具体的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和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商品价值形式经过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的发展,最终产生货币,确定了商品价格形式;由于商品社会的发展,人们被商品拜物教性质迷惑;商品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本质上不过是人的社会经济关系被颠倒的表现为物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一般等价物、货币、商品拜物教[正文]总论劳动价值论强调的是价值由劳动决定,其区别于将商品效用看作价值形成的决定性要素的理论。
其核心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完成了劳动价值论。
古典政治经济学把商品归结于二重形式的劳动,即把使用价值归结于实在劳动或合乎目的的生产活动,把交换价值归结于劳动时间或相同的社会劳动。
威廉·配弟第一个将劳动与价值结合在一起。
他把使用价值归结于劳动;但他受了货币主义的束缚,把交换价值看作了货币,认为劳动生产的直接就是商品。
布阿吉尔贝尔用劳动时间在社会生产各部门间分配时所依据的正确比例来决定“真正价值”,“尽管他把物化在商品交换价值中并用时间来衡量的劳动同个人直接的自然活动混为一谈”。
1[1]亚当·斯密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不将使用价值或物品的效用看作交换价值的决定因素,认为商品价值等于该商品所能换得的劳动量。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与现实意义摘要: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观点贯穿于其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所以应当从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出发来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劳动价值论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劳动价值论;商品;价值;现实意义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一)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首先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对别人、对社会,而不是对生产者自己的有用性便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社会属性,而不仅仅是自然范畴、商品学的对象。
它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1.使用价值。
商品要能够交换就必须有用,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考察使用价值,是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仅有使用价值是不够的,它还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即具有交换价值。
商品除具有使用价值外,还具有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2.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作为商品的二因素之一,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基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它强调劳动价值论中“劳动”二字的含义及其理论价值。
《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资本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资本论》读后感1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劳动价值论就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资料,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就是价值就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就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就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就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就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就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就是价值的源泉;三就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就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任何科学原理都就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
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
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
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劳动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量。
这一理论最早由亚当·斯密提出,后经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等经济学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量决定的。
这里的劳动量包括直接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和间接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
例如,一件衣服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这件衣服所需的劳动时间,包括种植棉花、纺纱、织布、裁剪和缝制等各个环节的劳动时间。
劳动价值理论还强调了劳动的异质性。
不同劳动者的技能、经验和努力程度不同,因此他们的劳动价值也不同。
例如,熟练工人的劳动价值高于非熟练工人的劳动价值,因为他们能够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劳动价值理论对于理解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商品的价格应该与其价值相等。
然而,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往往受到供需关系、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与劳动价值不完全一致。
因此,劳动价值理论并不是解释商品价格的唯一理论,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来理解商品价值的来源和形成过程。
劳动价值理论的历史发展劳动价值理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推进不断演变。
从亚当·斯密的古典劳动价值论,到大卫·李嘉图的进一步发展,再到卡尔·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一理论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他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量。
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一种古典经济学理论,它强调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并没有深入探讨劳动的具体形式和性质。
大卫·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他更加深入地分析了劳动价值的具体形式,提出了劳动的异质性概念,即不同劳动者的劳动具有不同的价值。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对后来的经济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卡尔·马克思则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理论,即劳动既有具体劳动的形式,又有抽象劳动的形式。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学习体会阅读《资本论》第一卷的学习体会——关于劳动价值量一、阅读内容概述马克思从资本主义世界最普遍最普通的物质——商品出发,首先提出了使用价值概念。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满足人类的某种需求,它代表了财富。
商品的交换就是使用价值的交换。
那么商品交换总是存在着一个比例,这个比例有什么确定。
是一个不是使用价值的东西。
马克思说: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由于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也就是说使用价值表现的是交换的结果,而非本质。
既然与使用价值无关,就能够把使用价值抽去,这是商品只剩下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因此马克思提出了另一个重要概念——价值,即人类无差异劳动的结晶。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与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者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
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
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另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这差不多就构成了劳动价值论的要紧内容。
二、不明白与思考马克思说了这么一句话: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含: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进展水平与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与效能,与自然条件。
他在书中举了一个小麦的例子:同一劳动量在丰收年表现为8蒲式耳小麦,在歉收年只表现为4蒲式耳。
也就是说,丰收年8蒲式耳小麦的价值量与歉收年4蒲式耳小麦相同。
我们再运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能够得出,丰收年生产1蒲式耳小麦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歉收年生产1蒲式耳小麦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一半。
也就是说,生产1蒲式耳小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于自然原因导致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改变了。
《〈资本论〉选读》参考资料第一部分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商品2.使用价值3.交换价值4.抽象劳动5.价值实体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7.价值形式8.相对价值形式9.等价形式 10.一般等价物 11.交换过程的矛盾 12.价值尺度 13.商品的形态变化 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 15.人格的物化 16.物的人格化 17.商品拜物教 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 19.劳动力商品 20.不变资本 21.可变资本 22.剩余价值率 23.绝对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 25.相对剩余价值 26.大规模协作 27.生产劳动 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 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3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 33.资本积累34.资本积聚 35.资本集中 36.资本的技术构成 37.资本的价值构成 38.资本的有机构成 39.相对过剩人口 40.原始积累二、选择题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2.《资本论》的目的是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A.从具体到抽象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B.商品的资本形式C.商品的货币形式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B.分析商品开始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A.商品的使用价值 B货币 C抽象一般劳动 D价格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A.成正比B.成反比C.无关D.关系不确定11.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各种具体有用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B.各种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表现着社会分工C.各种具体劳动与社会形式、社会制度的性质无关D.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12.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B.作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的C.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D.抽象劳动是一个永恒的范畴13.在相同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所以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是因为A.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数B.复杂劳动有更高的生产率C.复杂劳动的需求大于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的耗费低于平均劳动耗费14.x 量商品A =y 量商品B 是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15.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等价形式的发展程度是同相对价值形式的发展程度相适应的B.等价形式的发展只是相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表现和结果C.价值形式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两极即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的对立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D.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必须具有商品世界的统一的从而是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16.理解货币形式的困难,无非是理解A.一般等价形式的困难B.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困难C.简单的价值形式的困难D.一般相对价值形式的困难17.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指A.商品经济关系的颠倒反映B.一种宗教C.一种现实的经济关系D.一种社会意识18.法权关系的内容是由A.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B.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决定的C.交易双方共同的意志行为决定的D.契约形式决定的1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B.货币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C.货币的出现才使商品可以通约D.货币没有价格20.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是A.货币B.劳动时间C.抽象一般劳动D.交换价值21.商品流通公式是A.G W G --B.W G W --C.G W G '--D.W G W '--22.商品价格由A.供求关系决定B.商品自身的效用决定C.商品价值决定D.商品价值决定但受供求关系的影响23.马克思用“一起抓住,一起绞死”来比喻如下哪种现象A.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社会为生产某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社会为生产某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4.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A.商品B.生产设备C.劳动力商品D.货币25.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是A.G W G '--B.G G '-C.W G W --D.W G W ''--'26.就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而言,交换A.使双方都能获得利益B.使双方都不能获得利益C.使买方获得利益,而使卖方受到损失D.使卖方获得利益27.货币所以能够执行资本职能是因为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B.生产资料是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态28.雇佣工人出卖的是A.劳动B.劳动时间C.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D.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所有权29.劳动力的买者与卖者之间是一种A.自由、平等的法权关系B.以自己的自由意志为基础的交换关系C.实际上的强制关系D.互利、互惠关系30.必要劳动时间是A.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时间B.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C.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D.补偿预付资本价值的劳动时31.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A.压低工人工资得到的B.提高劳动强度得到的C.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得到的D.延长工作日得到的32.商品生产过程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旧价值转移过程与新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3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B.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C.旧价值的转移过程与新价值的创造过程D.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34.马克思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根据是A.资本周转的不同方式B.资本形态变化的特点C.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D.资本损耗的不同方式35.反映资本剥削程度的精确公式是 A. m v B.v m C.)v c m + D.()v v m +36.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率A.无关B.不存在确定性关系C.成正比D.成反比37.生产商品的资本家所关心的是A.商品的绝对价值本身B.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C.生产商品所预付的价值的补偿D.商品所包含的、在出售时实现的剩余价值38.资本主义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来节约劳动的目的A.只是为了缩短工作日B.是为了延长工作日C.只是为了延长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D.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3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C.相对剩余价值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所以说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D.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40.工资是A.劳动的价值B.劳动的价格C.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D.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41.在劳动过程之外,工人的个人消费A.表明工人可以独立于资本而存在B.与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无关C.是满足工人个人需要的行为D.仍然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42.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它就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C.三种职能形态的统一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43.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A.丝毫没有触犯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B.否定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C.改变了与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D.违反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44.资本主义占有方式A.违反了价值规律B.触犯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C.没有触犯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D.否定了商品生产和一般规律45.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A.违反了价值规律B.取消了价值规律存在的基础C.与价值规律相矛盾D.没有违反价值规律46.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A.已经被剩余价值规律所取代于B.仍然对生产和流通起调节作用C.不再对生产和流通起调节作用D.只对流通过程起调节作用47.资本积累的直接动机是A.剩余价值B.社会进步C.增加就业D.提高资本有机构成48.相对过剩人口是A.资本积累的产物B.工资提高的产物C.工资降低的产物D.工人人口绝对增长的产物49.“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中的“个人所有制”指的是A.劳动者个体所有制B.股份制C.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D.个体私有制50.资本是A.一定量的货币B.各种机器设备C.一种社会生产关系D.各种投资品三、判断并说明理由1.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资本论〉选读》题型及答案第一部分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商品 2 . 使用价值 3. 交换价值 4. 抽象劳动 5. 价值实体 6.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 价值形式 8. 相对价值形式 9.等价形式 10. 一般等价物 11. 交换过程的矛盾12. 价值尺度 13. 商品的形态变化14. 货币流通量的规律15. 人格的物化16.物的人格化17. 商品拜物教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19.劳动力商品 20 .不变资本 21.可变资本22.剩余价值率23.绝对剩余价值24. 超额剩余价值25.相对剩余价值26.大规模协作 27. 生产劳动28.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32 . 资本主义积累规律33. 资本积累 34. 资本积聚 35.资本集中 36.资本的技术构成 37.资本的价值构成38. 资本的有机构成 39 . 相对过剩人口40.原始积累二、选择题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CA. 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C.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2.《资本论》的目的是 AA. 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C. 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AA. 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B.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C. 从具体上升到抽象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 BA. 从具体到抽象B.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C. 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D. 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AA. 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B.商品的资本形式C. 商品的货币形式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BA. 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B. 分析商品开始C. 分析劳动过程开始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DA.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C. 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 AA. 商品的使用价值B货币C抽象一般劳动D价格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 AA.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B. 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C. 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10.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BA. 成正比B. 成反比C.无关D.关系不确定11.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DA.各种具体有用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B.各种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表现着社会分工C.各种具体劳动与社会形式、社会制度的性质无关D.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12.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DA.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B.作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的C.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D.抽象劳动是一个永恒的范畴13. 在相同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所以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是因为AA. 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数B.复杂劳动有更高的生产率C. 复杂劳动的需求大于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的耗费低于平均劳动耗费14.x 量商品 A= y 量商品 B 是 AA. 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C. 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15.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DA.等价形式的发展程度是同相对价值形式的发展程度相适应的B.等价形式的发展只是相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表现和结果C.价值形式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两极即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的对立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D.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必须具有商品世界的统一的从而是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16.理解货币形式的困难,无非是理解AA. 一般等价形式的困难B.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困难C. 简单的价值形式的困难D.一般相对价值形式的困难17.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指AA. 商品经济关系的颠倒反映B.一种宗教C.一种现实的经济关系D.一种社会意识18.法权关系的内容是由 AA. 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B.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决定的C. 交易双方共同的意志行为决定的D.契约形式决定的1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CA.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B.货币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C. 货币的出现才使商品可以通约D.货币没有价格20. 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是BA. 货币B. 劳动时间C.抽象一般劳动D.交换价值21.商品流通公式是 BA.G W GB.W G WC.G W GD.W G W22.商品价格由 DA. 供求关系决定B.商品自身的效用决定C. 商品价值决定D. 商品价值决定但受供求关系的影响23.马克思用“一起抓住,一起绞死”来比喻如下哪种现象A. 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社会为生产某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社会为生产某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4.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A. 商品B.生产设备C.劳动力商品D. 货币25.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是A.G W GB.G GC.W G WD.W G W26.就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而言,交换A. 使双方都能获得利益B.使双方都不能获得利益C. 使买方获得利益,而使卖方受到损失D.使卖方获得利益27.货币所以能够执行资本职能是因为A.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B.生产资料是商品C. 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态28.雇佣工人出卖的是A. 劳动B.劳动时间C. 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D. 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所有权29.劳动力的买者与卖者之间是一种A. 自由、平等的法权关系B.以自己的自由意志为基础的交换关系C. 实际上的强制关系D.互利、互惠关系30.必要劳动时间是A. 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时间B. 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C. 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D.补偿预付资本价值的劳动时31.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A. 压低工人工资得到的B.提高劳动强度得到的C. 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得到的D. 延长工作日得到的32.商品生产过程是A. 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 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旧价值转移过程与新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3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A. 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B.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C. 旧价值的转移过程与新价值的创造过程D.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34.马克思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根据是A. 资本周转的不同方式B.资本形态变化的特点C. 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D.资本损耗的不同方式35.反映资本剥削程度的精确公式是A.v mB. m vC. m c vD.m v v36.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率A. 无关B.不存在确定性关系C. 成正比D.成反比37. 生产商品的资本家所关心的是A. 商品的绝对价值本身B.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C. 生产商品所预付的价值的补偿D.商品所包含的、在出售时实现的剩余价值38.资本主义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来节约劳动的目的A.只是为了缩短工作日B.是为了延长工作日C.只是为了延长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D.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3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B.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C.相对剩余价值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所以说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D.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40.工资是A.劳动的价值B.劳动的价格C. 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D. 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41.在劳动过程之外,工人的个人消费A. 表明工人可以独立于资本而存在B. 与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无关C. 是满足工人个人需要的行为D. 仍然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42.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它就是A. 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C. 三种职能形态的统一D. 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43.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A. 丝毫没有触犯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B.否定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C. 改变了与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D.违反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44. 资本主义占有方式A. 违反了价值规律B.触犯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C. 没有触犯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D.否定了商品生产和一般规律45.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A. 违反了价值规律B.取消了价值规律存在的基础C. 与价值规律相矛盾D. 没有违反价值规律46.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A. 已经被剩余价值规律所取代于B. 仍然对生产和流通起调节作用C. 不再对生产和流通起调节作用D.只对流通过程起调节作用47. 资本积累的直接动机是A. 剩余价值B.社会进步C.增加就业D.提高资本有机构成48.相对过剩人口是A. 资本积累的产物B. 工资提高的产物C. 工资降低的产物D. 工人人口绝对增长的产物49.“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中的“个人所有制”指的是A. 劳动者个体所有制B.股份制C. 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D.个体私有制50. 资本是A. 一定量的货币B.各种机器设备C.一种社会生产关系D. 各种投资品四、简述1.如何理解《资本论》的方法?2.举例说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在《资本论》中的运用。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概述【内容提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也是整个经济学的真正基础。
本文通过对商品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价值形式与货币、价值规律及商品拜物教性质的考察概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阐述的劳动价值论,进一步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理解其意义。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价值、商品拜物教、现代认识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1.1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它就是这两种因素的对立统一体。
[1]1.1.1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都具有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使用价值。
商品具有何种使用价值,是由它本身所具有的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性质决定的。
它只有在人们使用和消费它的时候才实现。
[2]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 1.1.2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想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或比例。
[4]而两种东西不同的使用价值能够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它们中间存在着共同的可以相互比较的东西。
即,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
[5]凝结在商品中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1.1.3商品的价值量1.1.3.1.商品的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其中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的人类劳动。
那么各商品间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马克思指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在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6]一种商品的价值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比例,就是分别生产它们的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
1.1.3.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1)、劳动生产力也称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的生产力和效率。
[7]可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或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