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滑坡危害及相应的空间预测理论
- 格式:pdf
- 大小:117.31 KB
- 文档页数:1
滑坡的危害和治理
我们都知道山体滑坡的危害性很大,滑坡常常给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
1.滑坡对乡村最主要的危害是摧毁农田、房舍、伤害人畜、毁坏森林、道路以及农业机械设施和水利水电设施等,有时甚至给乡村造成毁灭性灾害。
2.位于城镇的滑坡常常砸埋房屋,伤亡人畜,毁坏田地,摧毁工厂、学校、机关单位等,并毁坏各种设施,造成停电、停水、停工,有时甚至毁灭整个城镇。
3.发生在工矿区的滑坡,可摧毁矿山设施,伤亡职工,毁坏厂房,使矿山停工停产,常常造成重大损失。
防治山体滑坡的措施
1.首先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选择厂址和宅基地时,应重视斜坡的稳定性。
如果坡体是一个古滑坡、斜坡上松散土石层较厚、岩层倾向与坡面一致、含有松软地层等的地方,就不宜选作建设场地。
2.其次是做好加固山体的防范工程。
措施主要有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桩、改善滑动带土石性质等。
如修建截水沟和排水沟拦截斜坡上的地表流水,并沿排水沟把水引出滑坡体,就可以消除诱发滑坡发生的地下水的作用。
3.此外,还需定期检查房屋及山坡地表的变化。
包括检查房屋墙壁是否存有裂缝、裂纹,斜坡上的电线杆或树木是否向一方倾斜,以及房屋附近的路面是否已发生变形等。
今天。
滑坡灾害区域空间预测研究摘要:以巫山县新址西区为试验区,对该区进行网格分区,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对巫山地区进行区域预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BP神经网络;滑坡;预测1引言滑坡是一个开放,复杂的系统,其稳定性受诸多因素影响,所以便坡具有复杂的变形破坏机理和模式。
目前在稳定性分析中,多采用极限平衡和数值分析法。
但这两种方法在计算分析中,对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因素进行大量的近似和简化,这就导致理论计算结果在某些情况下和实际情况不符。
本文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结合工程实例,对巫山地区滑坡稳定性进行区域预测。
2BP神经网络目前,人工神经网络有数十种模型。
本文将采取反向误差传播方法BP的网络模型来分析计算与预测。
BP网络属于多层次的人工神经网络,上、下层之间各神经元实现权连接,即下层的每一个神经元与上层的各神经元都实现权连接,而每层各神经元之间无连接,网络按有教师示教的方式进行学习,当一对学习模式提供给网络后,神经元的值从输入层经各中间层向输出层传播,在输出层的各神经元获得网络的输入响应之后,按减小希望输出与实际输出误差的方向,从输出层经各中间层,逐层修正各连接权,最后回到输入层,从而构成误差逆传播算法。
BP神经网络是一种具有三层或三层以上阶层结构的神经网络。
层间各种神经元实现全连接,即下层的每一个单元与上层的每个单元都实现权连接,而每层各神经元之间不连接。
由于BP神经网络及其算法增设了中间隐含层而且有相应的学习规则可循,使其具有对非线性模式的识别能力,尤其是其数学意义明确、算法步骤分明,更使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个典型的BP神经网络由三层构成,即:输入层、隐含层(或者称中间层,它由一层或多层组成) 和输出层,各阶层之间实行全互连接方式。
3试验设计选取巫山该地区的滑坡敏感因子地层岩性,变形情况,高程,坡度,滑坡类型,地下水位。
选取试验区有代表性的地段,该地段占该地区5%,以10m*10m 进行区域分格345块。
最新滑坡的心得体会范文最新滑坡的心得体会范文1滑坡是一种地表土壤因重力作用而沿着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常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然而,滑坡也可以成为人们认识自然规律、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的机会。
在经历过一次次滑坡灾害之后,我深刻地意识到了滑坡的危害和防范知识的重要性。
下面我将从滑坡的成因、危害、防范措施以及矫正方法四个方面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滑坡的成因很多,但是都与土壤的稳定性有关。
在我的观察中,常见的滑坡成因有降雨量过大、土壤的含水量过高、地面的坡度过大等。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会破坏土壤的稳定性,导致滑坡的发生。
因此,在选择建房地点时,一定要认真考虑地势、地质条件和水文状况,尽可能选择坚固、稳定的地区,避免潜在的滑坡危险。
其次,滑坡的危害不容小觑。
一旦发生滑坡,有时不仅会导致房屋的倾覆和破坏,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造成人员伤亡。
尤其是在山区,滑坡往往带来毁灭性的后果,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滑坡的危害,增强滑坡灾害的防范意识。
再次,防范滑坡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措施。
首先,我们应当加强对滑坡地区的监测和预警。
通过定期检查地质环境、土质情况以及降雨量等因素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滑坡隐患,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遏制。
其次,我们应适当进行工程治理,采用固结土法、植被法、水土保持等方法,加固和改善滑坡地区的土壤条件,提高地质环境的稳定性。
最后,我们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普及滑坡防范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从而在滑坡发生时能够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减少伤害。
最后,滑坡发生后的矫正方法也很重要。
一旦发生滑坡,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修复和重建,更应该对滑坡地区进行综合矫正。
例如,可以进行地面抬升、土壤改良、表层堆积等措施,改善被破坏的地质环境,使之恢复到稳定的状态。
同时,我们还要进行社会经济的恢复和重建工作,重新规划灾后安置点,提供必要的援助和支持,帮助受灾群众重新恢复生活。
滑坡灾害预测与预防的研究滑坡是指由于地形变化或土地用途变化、极端气候等多种因素导致土地移动的现象。
滑坡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可能会摧毁建筑物、夺去人们的生命以及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预防和预测滑坡灾害已成为地质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检测滑坡危险性的技术地震仪,监测滑坡区域的地震活动,可以对滑坡危险性作出预测。
在测量期间,理应发现地面顺滑或引力变化这样的先兆。
地电阻抗法(ERP)是一种通过测量地面的电场强度以确定土壤密度和电阻率的技术。
如果土壤紧密并极其电导性较高,则可能表示该地区存在滑坡危险。
遥感技术已成为近年来预测滑坡危险性的重要工具之一。
遥感技术是指通过卫星图像和航空照片等外部传感器获取有关地球表面的信息。
该技术可以让研究人员观察地球表面的任意一小块区域,以发现可能的滑坡迹象—例如,下滑斜坡,土质上的爬行线,岩石表面的破裂等。
当这样的迹象被发现时,遥感技术可以可靠地瞬间将有关信息传送给地面,以便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大型导轨式测斜仪— This is a sensitive instrument that can detect even the most subtle changes in the angle of the ground surface. When placed on a slope, it can detect any early signs of sliding long before a landslide actually occurs.条件下,网格约束收缩法(GMS)可用于确定地面磨损和地下水流动的深度水平。
如果呈倾斜或弯曲形态,则可以暗示存在滑坡危险。
遏制滑坡的方法根据不同情况釆用不同的方法。
研究人员现在采用的一些主要方法如下:1- 土工布是一种防止土壤侵蚀并增强土壤稳定性的材料。
该材料可以在岩屑或类似材料的滑坡表面上覆盖一层,以增强表面稳定性。
2- 合理地使用植被措施。
滑坡预测及其防治措施研究滑坡是一种重要的地质灾害,常常带来严重的经济和人员伤亡损失。
因此,滑坡预测和防治是重要的研究方向,有助于减少此类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
一、滑坡的定义和成因滑坡是指在斜坡上发生的或是由于沿岸或河床堤防的崩塌,使一部分或全部土、石等物体沿着坡面或边坡向下运动的现象。
滑坡成因复杂,通常有以下几种原因:1.地形起伏:地形起伏是滑坡的主要成因之一。
山区和丘陵地区因地势高低起伏大,坡度大,易于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地质构造也是滑坡的重要成因之一。
地震、断层的活动和化学风化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地质构造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滑坡。
3.水文条件:水文条件也是滑坡发生的重要成因之一。
长时间雨水滋润,地面饱和,水库调洪或者地下水涌出,都有可能导致地质松动,引起滑坡。
二、滑坡预测方法滑坡的预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常用的滑坡预测方法有以下几种:1.地形分析方法:这种方法侧重于地形特征的分析,依据地物形状、坡度等因素,分析地形是否容易滑坡,同时分析滑坡的位置、范围、规模等。
2.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高效的预测方法,透过空中或高空遥感图像,观察地貌变化、地形特征等因素,评估地形滑坡的危险性,从而进行预防和设施防治等工作。
3.工程地质方法:工程地质方法旨在提供有关设施建设的地质和工程技术数据,包括地层、地貌、土壤和岩石等参数,这些参数有助于进行滑坡的预测和预防。
4.数学模型方法:数学模型方法是一种计算机模拟方法,旨在预测滑坡的位置、范围和规模等参数。
三、确立滑坡防治措施当发现土地有滑坡现象时,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防止和治理。
下面介绍几种有效的防治方法:1.土方防治法:预防滑坡的最佳方法是采取土方防治法。
土方防治法分为两类:一是采用植被措施,二是采用工程措施。
2.建筑防治法:建筑防治法是通过改善建筑物的结构,从而防治滑坡。
3.固体防治法:固体防治法是通过人工或自然方式,对坡面进行加固,从而防治滑坡。
论滑坡的危害和控制当前我国在山地丘陵区的工程建设规模和数量日益扩大,许多在建和拟建的工程经过复杂的地质地貌区,常涉及大量复杂的岩土工程问题,而其中的滑坡问题,常常成为影响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问题。
标签: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岩土组分地质灾害滑坡是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一些内在影响因素和外在的影响因素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贯通的剪切面(又称为滑坡面或滑坡带)所发生滑移现象。
1我国滑坡分布的现状我国山区和丘陵带幅员面积占大约70%,是世界上滑坡危害比较严重的国家,所以我国是地质災害非常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滑坡这种地质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和威胁也是巨大的,有时是无法估量的。
2滑坡的形成过程一个滑坡从孕育到形成,一般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经历从孕育、蠕变、剪切、形成四个阶段。
3滑坡的形成原因及滑坡在我国的主要分布情况及特征发生滑坡是诸多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和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对于破碎断层、节理发育、褶皱倾斜、岩层与线路走向接近的大倾角岩层,是滑坡发生频率高的地质构造;同时地层的岩土物理力学性质也是引起滑坡产生的重要因素,如泥页岩、云母岩、风化岩、富含有机质的易水化岩石,以及松软粘土、人工松散堆积层,因其水稳性和自身粘结强度都较差,就较容易发生滑坡。
滑坡发生的外因一般有:积水渗水、地下水变化、人工挖采破坏了原有的地层内应力平衡构造、较大的荷载或冲击振动能量等。
其外在影响因素很多,现在就最常见的几种列举如下。
3.1灾害性降雨──暴雨斜坡水含量多少影响斜坡稳定性的机理:降水量多少决定了水动力作用的强弱;此外水能增加坡体上重量;浸泡软化易滑地层,形成粘泥薄层,使抗剪强度大幅度降低;水充满裂隙时形成静水压力,出现水头差时形成动水压力;干湿交替导致岩土体裂开,使更多的水进入坡体促进斜坡失稳。
因此,每到雨季,滑坡、崩塌频频发生。
3.2地震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
从地理环境上看我过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花山地震带的边界,是地震多发的国家特别是西南的云南、西藏及四川西部地区;从震中分布看,大部集中在挽近地质时期形成的构造带或断裂带上。
114地质环境DI ZHI HUAN JING1 引言地质灾害对群众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 其中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社会影响的70%为大型滑坡。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与预警已成为科学主动防范地质灾害、减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手段。
当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时,采取工程措施对灾害体进行应急处置,是有效化解灾害风险的重要措施。
为了保障灾害体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政府职能部门加大投资力度,将物联网技术、自动化监测、云计算、GPS、GIS等融入到地质灾害防治中,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实现技术创新。
不少专家学者通过光纤传输解析、算法优化,提高了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传输速率,大大降低了误报率。
2 滑坡滑坡是指不稳定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带或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滑坡形成过程中一般是后缘拉裂缝先形成,初期这些裂缝是断断续续的,逐渐连接成完整的弧形缝且展开宽度不断加大,最后可出现下错,并相继出现多级弧形张裂缝,侧翼剪裂缝发育稍迟于后缘弧形张裂缝,并由后缘向前缘延伸,由雁行不连续裂缝向连续裂缝发展。
前缘隆胀裂缝发育又迟于侧翼剪裂。
如果前缘局部滑出还可出现放射性张裂缝。
配套裂缝的形成,预示滑坡即将发生。
2.1 滑坡的形成条件在自然界中,无论是人工边坡还是天然斜坡都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
在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斜坡体内部稳定性受到破坏,就会发生变化。
滑坡灾害体的形成是多方面结合的产物,具体包括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外部条件、地层岩性等。
2.1.1 斜坡的地形地貌斜坡的高度、坡度、有效临空面、形态,都会影响斜坡的稳定性。
通过观察分析斜坡的地形和地貌,可以了解斜坡的形成历史、成因和发展趋势。
当斜坡坡度从21°开始,滑坡的数量急剧增大,是滑坡发生的突增点,所以21-35°是滑坡发生的最佳坡度。
高山峡谷段岸坡、曲流的凹岸、冲沟沟壁、陡崖等处都容易发生滑坡带。
浅谈滑坡及其治理第一篇:浅谈滑坡及其治理浅谈滑坡及其治理一、前言滑坡常常给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
滑坡对乡村最主要的危害是摧毁农田、房舍、伤害人畜、毁坏森林、道路以及农业机械设施和水利水电设施等,有时甚至给乡村造成毁灭性灾害。
位于城镇的滑坡常常砸埋房屋,伤亡人畜,毁坏田地,摧毁工厂、学校、机关单位等,并毁坏各种设施,造成停电、停水、停工,有时甚至毁灭整个城镇。
发生在工矿区的滑坡,可摧毁矿山设施,伤亡职工,毁坏厂房,使矿山停工停产,常常造成重大损失。
实例:1961年3月6日湖南省资水柘溪水库库岸发生了一起重大滑坡次生灾害。
当时水库工程尚未竣工,正值施工期间,在大坝上游右岸1.5公里处的塘岩光发生了大滑坡。
滑体约165万立方米,土石以高达每秒25米的速度滑入深50余米的山区水库,激起的涌浪漫过尚未建成的大坝顶部泄向下游,造成了巨大损失,死亡40余人。
二、滑坡的定义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滑坡常常给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
滑坡对乡村最主要的危害是摧毁农田、房舍、伤害人畜、毁坏森林、道路以及农业机械设施和水利水电设施等,有时甚至给乡村造成毁灭性灾害。
位于城镇的滑坡常常砸埋房屋,伤亡人畜,毁坏田地,摧毁工厂、学校、机关单位等,并毁坏各种设施,造成停电、停水、停工,有时甚至毁灭整个城镇。
发生在工矿区的滑坡,可摧毁矿山设施,伤亡职工,毁坏厂房,使矿山停工停产,常常造成重大损失。
三、形成滑坡的条件及因素 1.形成条件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是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
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西南丘陵山区,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征就是山体众多,山势陡峻,土壤结构疏松,易积水,沟谷河流遍布于山体之中,与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众多的具有足够滑动空间的斜坡体和切割面。
浅谈滑坡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摘要: 滑坡是一种地质作用,是地貌演化的一种方式,滑坡作用的结果可能造成损失、人员伤亡、环境破坏等。
因此,滑坡也是一种灾害。
本文结合河源蕉林坑滑坡,在分析库岸地质灾害灾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可供相关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 滑坡体;特征;防治措施滑坡是岩土体自重、构造力、渗透力等综合结果,指位于斜坡的岩土体在重力以及水等外力作用下沿某一结构软弱面发生位移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
滑坡问题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属性。
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滑坡及其灾害问题日益突出。
越来越多的滑坡灾害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主要原因是在滑坡灾害高易发区所进行的切坡、加载、地下采矿、灌溉、水库工程建设等各种人类工程生活使得自然科坡的地质、地形和水文地质等环境在短时间内发生了重大变化,加速了处于平衡状态或准平衡状态的斜坡体向不稳定性方面发展,从而导致滑坡的产生并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等灾害。
1 工程概况蕉林坑滑坡位于东源县半江镇漳溪村委会蕉林坑自然村。
地理坐标:东经114°31′30″北纬24°02′10″。
此点交通不便,虽有便道与新丰县及新丰江水路相通,但路况差,雨季多断道。
蕉林坑滑坡,为一复活的老滑坡。
近十年来,由于降雨及小地震,时有活动,今年六月老滑坡中部又发生新的滑动,形成了三级错台及近百米长的拉张裂缝,错台高分别为3-4m、2m及1m。
裂缝带上的房屋均已塌毁和开裂变形,所幸无人员伤亡。
受威胁人口118人,直接经济损失9.6万元。
2 滑坡的形成条件分析2.1 地质环境条件蕉林坑滑坡位于丘陵区冲沟旁侧、滑坡舌伸到沟底挤压小河绕曲,海拔114m-206m。
滑坡区出露侏罗系下统(J1)的灰紫色、灰白色砂岩、粉砂岩及泥质页岩。
风化残积层厚度5-10m,局部较厚可达5-20m。
滑坡区断裂构造发育,大致有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三组,前者多被后二者切断。
浅谈滑坡的影响与防治摘要: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较多,对人们健康和生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主要是由于地壳上部的岩土层受到了内外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的影响而发生一系列变化引起的。
这一系列变化又在不断地影响着原有的宏观地质、地貌和地形条件,造成更多的不良地质现象,具有这些现象的工程场地,其工程地质条件有特殊性。
对这些地质现象应查明其类型、范围、活动性、影响因素、发生机理、对工程的影响和评价以及为改善场地的地质条件而应该采取的防止措施。
关键词:工程地质自然灾害滑坡预防措施正文: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各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
它破坏道路、桥梁、农田、工程设施和居民住地,同时还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滑坡给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一、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
滑坡的活动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大致有如下规律:1、同时性,有些滑坡受诱发因素的作用后,立即活动。
如强烈地震、暴雨、海啸、风暴潮等发生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都会有大量的滑坡出现。
2、滞后性,有些滑坡发生时间稍晚于诱发作用因素的时间。
如降雨、融雪、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之后。
二、滑坡的空间分布,主要与地质因素和气候等因素有关。
通常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海、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地段等。
这些地带为滑坡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
通常、地震烈度大于7度的地区,坡度大于25度的坡体,在地震中极易发生滑坡。
3、易滑(坡)的岩、土分布区。
如松散覆盖层、黄土、泥岩、页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岩、土的存在,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4、暴雨多发区或异常的强降雨地区。
在这些地区,异常的降雨为滑坡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