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评试题2
- 格式:doc
- 大小:80.50 KB
- 文档页数: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学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后,你认为对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的描述,最为准确的是( )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B.社会安定与对外开放C.国家统一与中央集权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2.“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使鲜卑族“得到了永生”的历史事件是( )A.管仲改革 B.王安石变法 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3.王羲之的名作中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A.《女史箴图》B.《洛神赋图》C.《宣示表》D.《兰亭集序》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意义是()A.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B.学习汉族文化风俗C.借鉴汉族政治和经济制度 D.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5.鼎是我国一种礼器,一般为三足。
我国版图上曾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B.淝水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6.迁都是一个国家的重大事件,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A.盘庚迁殷 B.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C.周平王迁都到洛邑 D.苏维埃俄国首都迁到莫斯科7.下列组合不正确的是A.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 B.颜真卿、柳宗元——颜筋柳骨C.吴道子——画圣 D.茶圣——陆羽8.“确立县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以上材料叙述的是()A.商鞅变法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B.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C.西周分封制和孝文帝改革D.秦始皇巩固统-的措施和孝文帝改革9.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成为东晋时期的一位官员,你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A.皇族政治上依靠世家大地主的扶持,“王与马,共天下”B.祖逖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C.东晋军队在水之战中打败前秦军队D.中原地区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10.官渡之战的性质是A.军事割据集团的争霸兼并战争 B.农民起义军反封建王朝的战争C.皇族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混战 D.少数民族反对民族压迫的战争11.“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东汉名士对下列哪一人物的评价()A.孙权 B.刘备 C.曹操 D.袁绍12.“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等腔炙人口的故事与哪场战役有关A.牧野之战B.城濮之战C.巨鹿之战D.赤壁之战13.下列不属于三国时期统治者采取的措施的是A.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B.大力兴修水利C.发展造船业,促进海外贸易D.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14.2016年成都大庙会上,《三英贺岁》、《蜀道难关》主题灯组形象展示了三国文化。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测试题(附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A. 唐朝- B. 秦朝- C. 三国时期- D. 汉朝- 答案:B2. 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制度是什么?- A. 制- B. 分封制- C. 徭役制- D. 租庸调制- 答案:B3. 以下哪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 A. 宋朝- B. 明朝- C. 清朝- D. 元朝- 答案:C4. 秦朝的法家思想强调什么?- A. 孔子的仁爱之道- B. 法律的严明执行- C. 道家的自然之道- D. 儒家的仁义之道- 答案:B5. 古代中国的一部著名法律是什么?- A. 《伦理道德经》- B. 《道德经》- C. 《孙子兵法》- D. 《大秦法律》- 答案:D6. 秦始皇采取了以下哪项措施?- A. 打开商贸通道- B. 推行法律统一- C. 提倡封建制度- D. 鼓励文化交流- 答案:B7. 秦朝建立了什么制度?- A. 封建制度- B. 宫廷制度- C. 中央集权制度- D. 地方自治制度- 答案:C8. 以下哪个朝代的统治者比较威严?- A. 前秦朝- B. 前汉朝- C. 后汉朝- D. 唐朝- 答案:A9.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国号为什么?- A. 大秦- B. 大汉- C. 大唐- D. 大宋- 答案:A10. 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大多都是怎样的政权?- A. 君主制- B. 中央集权制- C. 共和制- D. 联邦制- 答案:A二、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 请简要说明封建社会的特点。
- 答案:封建社会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形态,特点包括社会等级分明,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农民受地主剥削,各种封建关系严重制约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个人自由。
2. 简要描述秦朝的统一政策和对封建制度的影响。
- 答案:秦朝采取了中央集权的统一政策,推行法律统一,取消封建国家的封号,建立郡县制度,统一货币和文字。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曹操在《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他的“壮心”是( A )A.统一全国B.统一北方C.统一南方D.统一中原2.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B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B.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3.(2022大同期末)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D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4.三国时期派船队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大陆联系的是( A )A.吴国B.蜀国C.秦国D.魏国5.“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思是司马昭篡夺曹魏政权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
而最终,废除魏帝建立晋朝的是( B )A.司马懿B.司马炎C.司马昭D.司马睿6.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下列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封建王朝,组合正确的一项是( A )①秦朝②西晋③东晋④北魏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7.(2022抚远期末)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D )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C.西晋初年D.西晋末年8.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合称“五胡”的是( C )A.匈奴、鲜卑、羯、氐、蒙古B.匈奴、鲜卑、羯、氐、吐蕃C.匈奴、鲜卑、羯、氐、羌D.吐蕃、回纥、党项、鲜卑、蒙古9.4世纪后期,内迁的氐族苻氏建立的统一了黄河流域的政权是( D )A.前赵B.后赵C.后秦D.前秦10.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大力整顿吏治、兴办学校、提倡儒学、招抚流民。
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这表明( B )A.汉人在军事上征服了胡人B.民族交融成为大势所趋C.苻坚文化修养很高D.“王与马,共天下”11.(2022鹤壁期末)“王与马,共天下”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朝代的政治特征( D )A.西汉B.东汉C.西晋D.东晋12.东晋建立之初,江南地区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智才艺州攀枝花市创界学校七年级历史单元测试〔第四单元〕本套试卷分第一卷和第二卷两局部,一共100分,考试时间是是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一共60分〕一、选择题(一共30小题,每一小题2分,一共60分,在每一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里面,只有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A.匈奴族B.鲜卑族C.氐族D.羌族〔〕A.包含着统一趋势,实现了局部统一B.统一场面完毕,国家处于分裂状态C.HY阀混战使社会消费遭到破坏D.分裂状态阻碍了各地区的交流3.“……这本书生动详细地记录了1250多条河流的走向,以及河流沿途的山川和城镇的地理沿革、物产、矿藏、风土人情……〞你认为这本书最有可能是〔〕A.大唐西域记B.齐民要术C.水经注D.HY经4.史载,孝文帝雅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为〔〕A.独尊儒术B.实行汉化C.开发江南D.科举取士HY阀混战中,曹操占据的是〔〕A.辽河流域B.黄河流域C.长江流域D.珠江流域6.魏晋南北朝时期,实现我国北方统一的少数民族政权,以下搭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A.东晋—鲜卑族B.前秦—氐族C.北魏—匈奴族D.西汉—羯族7.民间流传的“书成换白鹅〞的故事与以下哪位人物有关〔〕A.王羲之B.张仲景C.华佗D.顾恺之8.“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
〞周杰伦歌曲中提及的书法作品的作者是〔〕A.顾恺之B.王羲之C.王献之D.祖冲之9.被人们誉为“飘假设浮云,矫假设惊龙〞的艺术是〔〕A.东汉的“蔡侯纸〞B.王羲之的书法C.东晋的人物画D.莫高窟的飞天10.以下列图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11.以下战役按时间是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①官渡之战②巨鹿之战③淝水之战④之战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②①④③D.③①②④开场,我国的文化出现了中外交汇的特点。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晋崤山之战,使秦军遭受重创。
桂陵之战,齐军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
官渡之战,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
崤山、桂陵、官渡皆地处中原地区,这说明中原地区( )A.战略位置重要 B.地域十分广阔C.社会动荡不安 D.商品经济繁荣2.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指出,北朝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观念,谁能定鼎嵩洛(洛阳),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
据此推测,被北朝汉人视为“文化正统”的朝代是( ) A.曹魏 B.蜀汉 C.孙吴 D.东晋3.有学者认为,三国时期,北方政权一直没有能力统一南方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地方势力联合起来也只能维持自保,无法吞并北方。
这种现象的出现最早源于( )A.长平之战后 B.官渡之战后C.赤壁之战后 D.淝水之战后4.孙权多次宽赋调息,夺取荆州后,“尽除荆州民租税”。
此外,还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力开展屯垦。
这些措施( )A.旨在巩固统一B.促进了农业发展C.拓宽税收来源D.缓和了民族矛盾5.“三个国家(魏、蜀、吴)都各自在追求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文化昌盛的道路上不懈地努力。
这种努力是汹涌的暗流,是涌动的岩浆,终将冲垮暂时的平衡,形成新的统一局面。
”材料反映了(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民族政权并列存在C.战乱局势不复存在D.统一成为必然趋势6.曹魏的第四个皇帝曹髦被权臣架空,“见威权日去,不胜其愤”,于是率僮仆数百人进攻权臣,结果失败被杀,曹魏政权很快被篡夺。
该权臣是( )A.诸葛氏 B.司马氏 C.琅琊王氏 D.江东孙氏7.西晋文学家曾指出,当时社会“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
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只要看见金钱和富贵的人,没有人不惊喜膜拜的。
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气是( )A.贵族当权,轻视功名B.注重门第,鄙视富贵C.能力至上,重视人才D.崇尚财富,追名逐利8.据文献记载,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导致“百姓流亡,中原萧条,千里无烟,饥寒流陨,相继沟壑”。
加油!有志者事竟成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 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四单元测试一、选择题(40分)1.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 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
这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 .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 .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2.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它”指的是( ) A .官渡之战B .巨鹿之战C .赤壁之战D .夷陵之战3.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第四单元学情评估一、选择题(本大题含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下列诗词描述的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A.挟迫天子令诸侯,横槊赋诗慨而慷。
——曹操B.幸亏三顾茅庐,桃园结义关张。
——诸葛亮C.生子当如孙仲谋,赤壁大火漫长江。
——孙策D.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刘备2.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图示正确反映“三国鼎立”局势的是()A B C D 3.经过多年的征战兼并,曹操统一了北方;孙权在江淮扩张势力,夺荆州、占岭南,统一了江南;刘备占益州,夺汉中,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统一了西南地区。
这反映出当时()A.战乱破坏社会经济B.分裂中孕育着统一C.民族交融趋势加强D.政权分立一直持续4.下表是某历史学习小组的研究材料,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为()时间事件280年灭孙吴,完成统一291—306年八王之乱,元气大伤316年长安失守,被匈奴人所灭A.南北统一的进程B.北方各族的内迁C.西晋的短暂统一D.政权分裂的加剧5.《晋书》记载:“自惠皇失政,难起萧墙(内乱),骨肉相残,黎元涂炭……戎兵接而宫庙隳,支属肇其祸端,戎羯乘其间隙,悲夫!”材料反映了()A.晋惠帝大封诸侯王导致内乱B.内外交困冲击了西晋王朝的统治C.北方各族的内迁促进民族交融D.北方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6.列表格是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
下面表格中的内容反映的是东晋南朝时期哪一方面的史实()A.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B.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C.北方人南迁的原因D.淝水之战的背景7.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这说明()A.国家统一促进人口迁徙B.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C.人口迁徙影响区域开发D.民族交融促进文化发展8.成语作为语言的精华所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对历史学习也有特殊的价值。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题(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这场战役是()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2.《三国演义》里“借东风”“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3.三顾茅庐的典故出自东汉末年的襄阳,这位曾在茅庐中居住的历史人物,其突出贡献是()A.建立西汉 B.巩固蜀汉政权 C.建立西晋 D.建立东汉4.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完成统一的国家是()A.西晋 B.东晋 C.前秦 D.宋5.历史上,发生“八王之乱”的朝代是()A.东晋 B.西晋 C.西汉 D.东汉6.“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生活的生动写照( )A.汉族 B.北方游牧民族 C.女真族 D.西南少数民族7.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羌族8.电视剧《走西口》讲述了民国初年一群饱受生活所迫的山西人,背井离乡走西口的悲凉故事。
“闯关东、走西口、下西洋”,是中国有名的三次人口大迁徙。
在中国历史上,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徙,它所带来的最重要结果是()A.加剧了南方生态环境的破坏 B.缓解了北方的人口压力C.稳定了南北政权的对峙局面 D.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9.下列关于淝水之战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为南方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B.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C.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D.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10.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C.为北魏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D.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11.下列关于云冈石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位于山西大同市 B.主要开凿于北魏前期C.第20窟露天大佛是代表作 D.以雕刻和壁画艺术为主12.北朝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献。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内。
1.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建立魏国2.示例:官渡之战——袁绍对曹操;参照示例,“赤壁之战——”的正确搭配是A.曹操对孙、刘B.孙、刘对东晋C.前秦对东晋D.西晋对前秦3.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分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4.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下表中不完全符合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时历史实际情况的一项是魏蜀吴A 建立者曹操刘备孙权B 都城洛阳成都建业C 建立时间 220年 221年 222年D 国号魏汉吴5.公元198年,洛阳郊外的几户农家,相约迁往江南。
下列有关他们南迁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C.为躲避内迁少数民族侵扰D.江南地区还没有得到开发,荒地多,有发展空间朝代北方南方西汉 80% 20%南宋 37% 63%6.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7.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移,它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A.加剧南方的混乱局面B.使北方趋于平静C.促进南方经济发展D.使北方人口急剧减少9.公元4—6世纪,曾一度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①前秦②北魏③西晋④东晋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10.从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二组添一个适当的词①破釜沉舟——巨鹿之战②草木皆兵——A.官渡之战B.长平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11.《爱我中华》歌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A.兴修水利工程B.派船队到达夷洲C.迁都洛阳行D.学汉语、通汉婚、改汉姓12.自北魏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基础测评综合测评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题后括号中。
)
1.为统一南北,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征讨的对象是()
①刘表②刘备③诸葛亮④孙权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2.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次作战中,得到胜败两种不同结果的人是()
A.袁绍B.曹操C.刘备D.孙权
3.“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人是()
A.刘备B.周瑜C.孙权D.曹操
4.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是()
A.都发生在北方B.都是曹操取得胜利
C.都是以少胜多D.都是曹操军队人数占优势
5.三国时期,造成鼎立局面持续的决定性因素是()
A.吴蜀联合对抗曹操B.司马炎夺权影响魏国统一
C.三国经济发展形成相对均势D.曹魏的国力日渐强大
6.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吴国最发达的是()
A.冶铁业B.造船业C.制瓷业D.丝织业
7.三国时期经济得以恢复的共同原因是()
A.生产工具进一步改进B.民族融合的加强
C.开垦荒地D.统治者致力于恢复发展经济
8.三国时期,魏、蜀、吴统治者都积极发展经济,其主要动机是()
A.改变东汉后期的经济状况B.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D.满足军事斗争的需要
9.三国时期,吴国船队就到达了台湾,当时的台湾称()
A.流求B.琉球C.夷洲D.台州
10.建立西晋,结束三国鼎立分裂局面的是()
A.曹丕B.司马炎C.司马睿D.司马懿
11.西晋能够形成统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B.江南经济的开发
C.地方割据势力的衰落D.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2.下列内容体现出西晋时期历史状况的是()
①篡权建立的封建王朝②短期统一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④被农民起义推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
13.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的主要有()
A.鲜卑、匈奴、大月氏、羌、氐B.匈奴、鲜卑、羯、氐、羌
C.乌孙、鲜卑、匈奴、羯、羌D.匈奴、大月氏、乌孙、鲜卑、氐
14.“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成语,出自于中国古代史上的()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15.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经只统一过北方地区的政权有()
①曹魏②西晋③前秦④北魏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满足都城的粮食需要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促进民族大融合
17.在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中,最有利于统治者学习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内容是()
A.在朝廷中必须用汉语B.把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
C.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D.迁都洛阳
1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是()
A.扩大了统治区域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C.使北魏成为了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D.完成了对南北方的统一
19.小美想写北魏题材的小论文,拟了以下几个题目,其中有错误的是()
A.《北魏统一了全国》B.《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
C.《从平城到洛阳》D.《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
20.下列对江南经济开发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人口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C.南方社会秩序比较安定D.孝文帝改革起了积极促进作用
21.祖冲之最突出的成就是()
A.著写了《齐民要术》B.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C.发明了一些农具D.创造了“割圆术”
2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领先世界近一千年的重要科技成就是()
A.秦兵马俑B.书法和绘画C.祖冲之的圆周率D.石窟艺术
23.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
A.《缀术》B.《水经注》C.《兰亭序》D.《齐民要术》
24.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开凿于()
A.三国时期B.西晋时期C.东晋时期D.北朝时期
25.对南北朝石窟艺术的表述,最能体现当时社会发展特点的是()
①继承了秦汉以来的艺术传统②体现了田园诗意境③吸收了外来佛教艺术的优点④兼容道教艺术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不忧冻饿,亦无千金之家。
──《汉书》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
请回答:
(1)材料二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与材料一相比,出现了什么变化?
(2)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二、非选择题(50分)
27.下列为图画故事梗概,请判断正误。
公元200年,袁绍发兵南下,企图完成统一战争,但在赤壁一带
遭遇孙刘联军的顽强阻击。
由于北军不习水战,经不住黄河之水对战船
的冲击,所以采取连环计策,把战船的铁链统统连了起来。
这一致命的
弱点被曹操部将黄盖发现后,他建议用诈降计和火攻策破之。
一天夜里,
东北风起,十艘装满浸油柴草的战船乘着风势驶向南岸。
冲天大火很快蔓延开来,并波及到岸边的营寨,袁军大败,损失人马过半。
袁绍捶胸顿足:“本想统一天下,不想遭此惨败,唉……倒便宜了曹阿瞒这小子。
只有先回北方休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这段故事叙述中有许多错误,你能说出至少6处吗?
28.阅读下列引自《资治通鉴》的一段史料,回答问题。
秦王(苻)坚与阳平公(苻)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军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
秦兵逼淝水而阵,晋兵不得渡。
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臵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
若移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
遂麾兵使却。
秦兵遂退,不可复止。
谢玄……等引兵渡水击之……秦兵遂溃……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
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请问答:
(1)这两段材料叙述的是历史上哪一件大事?它发生在哪一年?
(2)这里的“秦”是由哪个民族的统治者建立的?
(3)这里的“晋”史称什么?是由何人建立的?
(4)此战产生了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