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数字化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5
杂志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一、引言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形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其中,杂志作为传统的印刷媒体之一,其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杂志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潜在的发展趋势。
二、数字化转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传统杂志纸质版本的销售量逐渐下降。
越来越多的读者选择通过电子版杂志或者在线平台获取信息。
因此,杂志出版商需要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开发符合时代潮流的数字化内容,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三、社交化阅读体验社交化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阅读方式,读者希望能够在阅读杂志的同时与他人分享观点和评论。
因此,未来杂志可能会加入社交元素,提供更加互动的阅读体验,通过社交分享扩大杂志的影响力。
四、内容个性化推荐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杂志出版商可以通过用户行为数据收集和分析,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内容,提高用户粘性和满足用户个性化阅读需求。
五、跨界合作与内容创新未来,杂志可能会借助跨界合作的方式,引入更多的创新元素,探索跨界内容融合的可能性,从而吸引更多读者群体。
同时,不断创新杂志内容形式和主题,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六、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不断增加,杂志出版商需要考虑如何实现杂志的可持续发展。
这包括从印刷杂志向数字化杂志的转型、提高内容质量和读者体验,以及绿色环保印刷和材料的使用等方面。
七、结论杂志作为传统媒体形式,在数字化时代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通过数字化转型、社交化阅读体验、内容个性化推荐、跨界合作与内容创新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种方式,杂志有望迎接未来的发展挑战,实现更好的发展前景。
未来的杂志将不仅仅是一种阅读材料,更可能成为一个融入读者生活的数字化媒体平台。
价值工程主义等方面,各国亟待携手合作。
与此同时,建立互信也很重要。
只有相互信任,各方才能跨越差异,实现有效的国际合作,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网络新世界。
4结语“影子”互联网作为美国的新兴网络技术,对我国的信息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我们只要加深理解和研究,未雨绸缪,定能找到破解之道,保持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参考文献:[1]张喆.美国界定网络攻击为战争行为[N].东方早报,2011.06.16.[2]梁旭.叙利亚多地爆发示威游行[N].环球时报,2011.05.18.[3]李春芳等.无线局域网中实现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J].信息网络安全,2011,(06):17-20.0引言近年来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率迅速增长,上网阅读率从1999年16.7%增加到2003年的18.3%;到2005年27.8%,七年增长了7.5倍,平均增长率为10.7%。
国内外纸版学术期刊的网络发行传播正在迅猛发展。
而且不同的载体开创了学术期刊新的辉煌,提高了学术信息传播的速度,扩大了学术期刊的影响面。
纸版学术期刊与网络读者的对接,就是网络对纸版学术期刊在网络传播技术条件下传播需求反馈。
同时,网络传播更有利于读者的数据分析,也有利于作者与读者就共同感兴趣的学术问题沟通交流。
目前国内主流的科技期刊很少有网络版本的发行系统,而报纸杂志比较重视对网络读者的开发,纷纷开发了网络版本的发行系统,比如华商报的数字报纸发行系统。
在互联网企业中,一部分企业基于数据资源最大化共享的原则,建立了数据资源网络发行系统。
其中,百度文库系统,Google scholar 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
1期刊数字化网络发行体系在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学术信息服务最鲜明的特性就是学术信息电子化、传递网络化、服务体系多维化。
基于科技期刊的学术信息服务由一元服务模式变得更加多元,学术信息载体也具有纸质传媒、CD/DVD 、磁带、网页等多种形式。
通过科技期刊数字化、开发科技期刊电子资源数据库,使学术信息通过网络共享、传递并创造价值。
传播与版权CHUANBO YU BANQUAN - 52 -2024年第1期 总第140期期刊采编平台数字化转型升级路径研究◎陈金莲[摘要]为推进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延伸产业链,健全科技期刊知识服务体系,建设基于大数据和数字经济理念的生态级平台,实现从内容出版到知识服务的转型,促进期刊编辑、出版、传播和利用全链条的数字化,成为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章结合我国国情和期刊发展现状,通过对冶金行业内期刊采编平台的调查、比较和分析,发现现有期刊采编平台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数字经济全方位赋能期刊采编平台的转型升级策略,建设数字化、专业化、集群化、国际化期刊采编平台,为我国期刊发展和建设铺路筑道。
[关键词]科技期刊;采编平台;数字经济;知识服务;集群化《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9—2023年)》总体思路和建设目标明确提出,全力推进数字化、专业化、集群化、国际化进程,形成有效支撑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体系[1]。
现今,期刊界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资源会越来越集中,“马太效应”逐渐显现,若期刊仍坚持传统办刊思维,则会与头部期刊的差距越拉越大。
期刊采编平台是期刊朝着数字化、集群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的核心要素。
当前局势对期刊行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期刊人员需要对期刊的未来做出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和部署。
而目前,多数编辑部的期刊采编平台基本还停留在传统的作者、编辑、审稿专家的三位一体协同采编模式,已不能满足未来期刊发展的需要。
对此,期刊紧跟国内外科技期刊发展趋势,寻求高质量发展,构建集采编、出版与学术交流于一体的高端期刊采编平台迫在眉睫。
一、期刊采编平台的市场调查目前,国内主流期刊采编平台有玛格泰克远程稿件处理系统(以下简称玛格泰克)、勤云远程稿件处理系统(以下简称勤云)、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以下简称腾云)、E投稿、三才期刊采编系统、网刊通远程稿件采编系统。
笔者对冶金行业Q1区22种期刊的期刊采编平台使用情况调查如下(数据来自中国知网系统),见图1。
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传统出版物数字化设计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增强现实技术逐渐成为了数字化设计领域的热门话题。
传统出版物的数字化设计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
传统出版物指的是传统的纸质书籍、杂志、报纸等印刷物,而它们的数字化设计则是将这些纸质出版物转化为电子版,并且通过增强现实技术为其增添更多的交互性、沉浸感和个性化体验。
本文将对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传统出版物数字化设计进行研究探讨,旨在为出版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一、增强现实技术在传统出版物数字化设计中的应用1. 增强现实技术的基本概念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将虚拟信息与现实世界进行融合的技术,通过计算机图像技术、传感器等设备将虚拟信息叠加在现实场景中,使用户能够在现实世界中感知到虚拟信息。
这种技术可以为用户呈现出更加真实、沉浸的体验,因此在数字化设计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二、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传统出版物数字化设计方法1. 内容数字化传统出版物的数字化设计首先需要将纸质内容转化为数字化形式,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的扫描、录入和处理。
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根据增强现实技术的特点,对部分内容进行虚拟增强,如在文字内容中嵌入虚拟动画、在图片内容中添加3D模型等,为数字化出版物增添更多的趣味和交互性。
2. 技术应用设计在数字化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增强现实技术应用方案,如基于标记的增强现实技术、基于位置的增强现实技术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出版物,可以根据其特点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增强现实技术应用方案,以实现最佳的数字化效果。
3. 用户体验设计在数字化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用户的体验,设计用户友好的操作界面和交互方式。
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直观、沉浸的阅读体验,但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界面简洁清晰、操作方便快捷,以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和使用体验。
2. 增强现实杂志对于杂志类出版物,可以利用增强现实技术为其添加更多的互动元素,如虚拟游戏、AR互动体验等,使杂志阅读不再局限于静态的图文信息,而是可以与读者进行更加广泛的互动和参与,提升杂志的留存率和传播效果。
互联网时代下的报刊杂志数字化转型之路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转型成为了报刊杂志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人们获取资讯和娱乐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报刊杂志业也需要紧跟潮流,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转型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
数字化转型的意义传统报刊杂志业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着重大的转型压力。
互联网带来的信息碎片化、内容多样化、传播速度迅猛等特点,决定了传统纸媒在网上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
数字化转型不仅能够降低纸媒成本,提高传播效率和传达效果,更能够满足用户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从而实现多元化盈利方式,进一步扩大市场和品牌的影响力。
数字化转型的优势数字化转型最显著的优势之一,就是降低了传统报刊杂志生产、发行和传播的成本。
数字化技术可以大幅降低印刷和物流成本,减少人工、时间和成本,在保证内容的质量之下实现快速、高效的传播。
数字化媒体的即时性、交互性和社交性,更进一步扩大了传播范围和受众群体,让传统报刊杂志业捕捉到更多的增长机会。
数字化转型的挑战虽然数字化转型为传统报刊杂志业带来了机遇,但也存在着一些挑战。
前期的数字化投入和成本是比较高的,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
同时,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需要深入探索和推广数字化技术,掌握管理和技术人才,并与其他数字化商业平台合作,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演化。
数字化转型的案例在实践中,一些报刊杂志已经走在了数字化转型的前沿。
例如,《新京报》把纸媒和数字媒体融合,打造了“京报+”平台,通过移动端、网站、互联网电视等多个渠道,实现了新闻、阅读、视频、音频、交互等多种形态的传播和沟通方式。
另外,《人民日报》也积极引进互联网技术,推进“人民号”、“人民网”等平台的建设和优化,以实现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
通过数字化转型,这些媒体不仅拓宽了业务模式和经营思路,更深耕用户需求,拓展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垂直化经营,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结语数字化转型成为报刊杂志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传统报刊杂志业除了进行强有力的内容创新,还要探索新型的商业模式,走数字化道路,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与增长空间。
报刊杂志事业单位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报刊杂志事业单位一直是我国媒体传媒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趋势与前景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报刊杂志事业单位的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其未来的前景。
一、数字化转型带动发展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报刊杂志面临新媒体的冲击。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报刊杂志事业单位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
他们通过建设网站、开发移动应用,实现了线上线下的融合互动。
此举不仅提升了传统报刊杂志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为事业单位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多元化内容满足需求报刊杂志事业单位正朝着信息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他们不再局限于纸质媒介,通过增设电子刊物、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
同时,丰富的内容形式也为广告商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进一步推动了事业单位的发展。
三、专业化运营提升竞争力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报刊杂志事业单位加强了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他们注重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内容质量和创新能力。
例如,新闻编辑应具备丰富的行业知识和独特的新闻触角,以快速抓住热点事件并呈现给读者。
四、全媒体运营模式开拓市场发展报刊杂志事业需要适应新媒体环境的挑战,因此全媒体运营模式逐渐成为发展趋势。
全媒体运营将线上线下资源统一整合,通过内容生产、传播、营销等环节的高度协同,从而实现更广泛的市场覆盖和更深入的用户体验。
五、广告变现与新商业模式广告收入一直是报刊杂志事业单位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
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和广告投放方式的多样化,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创新,寻找新的商业模式。
例如,与电商合作、提供定制化广告服务等方式可以进一步增加广告收入。
六、社会责任与行业规范随着社会对媒体行业的关注度提高,报刊杂志事业单位也承担起社会责任。
他们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倡导公正、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
同时,加强行业自律,遵守行业规范,为行业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未来展望:报刊杂志事业单位在数字化转型、专业化运营和全媒体发展的推动下,有望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
期刊杂志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问题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数字化出版的兴起,期刊杂志在学术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种重要的学术出版形式,期刊杂志在学术交流、科研成果传播和学术评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期刊杂志在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对期刊杂志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对于期刊杂志的发展和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二、问题陈述在当今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时代,传统的纸质期刊杂志正逐渐被数字化期刊杂志所取代。
数字期刊杂志不仅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和传播信息,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社会效益。
因此,数字化期刊杂志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市场前景。
然而,数字化期刊杂志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如信息安全问题、版权保护问题、内容质量问题等。
因此,如何在数字化期刊杂志的发展中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期刊杂志的可行性,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数字化期刊杂志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和分析,了解数字化期刊杂志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其次,通过专家访谈,了解专家们对数字化期刊杂志可行性的看法和建议。
最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广大读者对数字化期刊杂志的接受程度和需求情况,为数字化期刊杂志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四、研究结果通过文献资料分析,我们发现,数字化期刊杂志在信息获取、传播速度、成本效益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未来期刊杂志发展的主要趋势。
然而,数字化期刊杂志也存在诸多问题,如版权保护、信息安全、内容质量等方面的问题仍需解决。
通过专家访谈,专家们认为数字化期刊杂志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市场空间,但也需要加强版权保护和内容质量管理。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读者对数字化期刊杂志表示欢迎,希望数字化期刊杂志在内容上更加精准和全面,提高学术交流的效率和质量。
五、结论与建议综上所述,数字化期刊杂志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但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和问题。
第24卷第5期2023年10月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24No.5Oct.2023[收稿日期]㊀2023-07-01[作者简介]㊀王宙(1975 ),山西大同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㊂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路径探析王㊀宙(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北京100026)[摘㊀要]㊀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实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㊂推进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拓展学术期刊学术传播的时空范围㊁促进学术期刊学术内容的交流共享以及提升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综合能力㊂然而,就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实践而言,仍存在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思想理念有待突破㊁管理机制有待创新㊁发展战略有待提升㊁专业人才有待加强等问题㊂由此提出,只有加快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思路理念突破㊁深化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管理机制改革㊁精细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战略规划以及重视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复合人才培养,才能真正推进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以及实现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㊂[关键词]㊀学术期刊;㊀数字化转型;㊀存在问题;㊀有效路径[中图分类号]㊀G237.5㊀[文献标识码]㊀A [文章编号]㊀1673-0755(2023)05-0104-05DOI :10.13967/ki.nhxb.2023.0076㊀㊀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对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㊂2021年,中宣部㊁教育部㊁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中宣发 2021 17号)中指出, 通过流程优化㊁平台再造,实现选题策划㊁论文采集㊁编辑加工㊁出版传播的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升级 ㊂由此,如何在坚守传统 质量为本 内容为王 宗旨的基础上,顺应数字技术发展潮流,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也就成为学术期刊更好地进行科技与文化传播的重要路径[2]㊂换言之,推进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不仅关系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更关系我国科技和文化的有效传播,甚至对我国出版产业也具有深远影响[3]㊂然而,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历经数字化期刊和数字期刊两个阶段,其中,数字化期刊阶段相对较为简单,主要依托数字技术实现学术期刊由传统纸质期刊向数字化期刊的转变,其实质在于以数字技术改变学术期刊的传播方式;数字期刊则是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最终目标,旨在依托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彻底实现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尤其是实现学术期刊全链条数字化转型[4]㊂但就实践而言,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并不顺利,仍面临诸多问题,仍有不少学术期刊在数字化转型上处于观望状态[5]㊂因而,如何有效地推进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成为学界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㊂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实践为切入点,在深度阐释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必要性与重要性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有效路径,以期为推进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和实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经验借鉴㊂一㊀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俨然成为不可阻挡的基本发展趋势㊂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布局既使期刊的出版形式和出版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还使学术期刊的发展理念和传播模式产生了深层次的变革㊂换言之,数字化为学术期刊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契机,学术期刊自身发展和国家学术期刊政策导向,都十分重视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㊂一方面,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为期刊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推动学术期刊向集约化㊁国际化以及数字化的发展目标迈进;另一方面,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还为期刊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实现学术期刊的创新性发展[6]㊂因而,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必然促使学术期刊的学术传播和学术交流迈上新的台阶,并且伴随着学术期刊的新发展和新要求,也必然能够促进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从而最终实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㊂(一)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广大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很多数字媒体追求更为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㊂同时,学术期刊的呈现形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㊂数字期刊㊁数字阅读以及数字检索已然成为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趋势[7]㊂一方面,从数字技术优势来看,数字技术能够增强学术期刊的时效性以及拓展学术期刊传播范围,比如,中国知网作为我国学术期刊论文的电子数据库,为广大读者第一时间提供最新的学术期刊论文检索,打破了传统学术期刊纸质传播的范围限制㊂另一方面,从广大读者阅读方式来看,越来越多的读者不再选择传统纸质的阅读方式,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学术研究者对于传统纸质学术期刊订阅越来越少的重要原因所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要求学术期刊必须要推进数字化转型[8]㊂比如,很多学术期刊传统纸质期刊发行量持续下降,导致期刊发展陷入重重困境㊂同时,在国家顶层政策设计层面,早在2010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就印发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进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㊂随后如何推进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更是成为国家顶层政策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㊂故而,无论是数字技术发展,还是读者阅读方式变化,以及国家顶层政策设计,都要求学术期刊要尽快完成数字化转型升级㊂(二)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如前所述,数字技术不仅为学术期刊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还为学术期刊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㊂因而,数字化转型对于学术期刊发展的重要性已然不言而喻㊂具体而言,主要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拓展学术期刊学术传播的时空范围㊂在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之前,大多数学术期刊主要将关注点落脚在论文选题㊁修改以及编校等学术内容生产方面,将学术内容质量作为学术期刊的最基本发展原则,全力提升学术期刊的学术生产能力,从而导致学术期刊多局限于特定学术群体,严重脱离广大读者㊂但随着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学术期刊不仅成为学术生产的重要载体,更是成为推进学术传播的重要载体,既为前沿学术研究联系社会实践提供了重要的联结纽带,也为广大读者了解前沿学术研究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9]㊂二是有利于促进学术期刊学术内容的交流共享㊂对于学术期刊而言,促进学术内容的交流共享亦是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㊂在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之前,编辑㊁读者㊁作者以及审稿专家往往难以进行实时学术交流共享,但随着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的搭建,编辑㊁读者㊁作者以及审稿专家可以实时借助数字化平台实现学术交流共享,即编辑作为读者㊁作者以及审稿专家的联结纽带,在数字化平台的帮助下,既可以为读者提供最新的学术论文,又可以帮助作者进行快速审稿,还可以将审稿专家意见及时反馈给作者,还能为三者之间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进学术内容的交流共享[10]㊂三是有利于提升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综合能力㊂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对传统编辑人员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原先学术期刊编辑人员主要需要具备组稿㊁采集㊁编写㊁排版㊁印刷等编辑能力,但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要求编辑人员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数字技术,提高学术期刊编辑效率,还要求编辑人员能够实时捕捉广大读者多元化需求,推动学术期刊改革创新㊂因而,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需要学术期刊编辑人员能力更加综合,能够主动应对新变化和新要求㊂二㊀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存在的问题虽然大多数学术期刊已在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与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最终目标相比,当前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仍存在诸多问题㊂不少学术期刊在思想理念以及管理机制上仍然固守传统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致使数字化转型思想理念难以突破,管理机制也难以创新,进而导致很多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以及复合型的专业人才㊂具体而言,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㊂(一)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思想理念有待突破尽管很多学术期刊已经意识到推进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就大多数学术期刊思想理念来看,与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最终目标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㊂既有研究表明,好的思想理念是做好学术期刊的基本前提,没有好的思想理念,必然也就无法做好学术期刊[11]㊂实现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关键还是在于学术期刊能够形成较好的思想理念㊂然而,当前很多学术期刊在思想层面仍然不够重视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比如,有的学术期刊编辑在思想上并不主动学习数字化转型相关的知识和技术,简单地认为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就是为期刊建立数字化平台即可㊂还有的学术期刊编辑更501第5期王㊀宙: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路径探析是认为做好学术论文的编辑校对工作即可,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与其无关㊂换言之,当下很多学术期刊编辑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具备相应的 数字素养 ,即他们中大多数人根本无法适应当前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要求[12]㊂甚至很多学术期刊负责人在思想观念上仍固守传统学术期刊发展要求,难以适应数字时代背景下的新要求和新变化,致使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陷入停滞不前或缓慢发展的境地㊂比如,不少学术期刊负责人更多只是将数字化作为辅助学术期刊发展的技术手段,因而他们认为学术期刊发展的本质还是在于做好学术内容的编辑,不是特别重视期刊的数字化转型㊂(二)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管理机制有待创新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学术期刊主要依托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不仅导致学术期刊跨单位㊁跨学校的深层次合作存在诸多障碍,还导致学术期刊在资金上主要依赖于主管单位,学术期刊的自主性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导致很多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也受到主管单位行政管理机制的影响,特别是主管单位行政领导的想法很容易左右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13]㊂比如,有些学术期刊主管单位行政领导认为期刊应该完全服务于学校发展,所以在推进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求期刊完全紧跟学校发展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限制了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自主创新㊂还有些学术期刊主管单位领导为了减轻单位财政负担,认为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应紧跟市场,要求学术期刊部门应依靠自身收益推进数字化转型,这就导致很多学术期刊完全以获取收益为目标,随意收取论文版面费,甚至存在买卖论文的现象,但这些收取的费用,学术期刊为了保证编辑人员工资待遇,也并不会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作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从而导致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缓慢,学术期刊的发展质量也出现明显下降㊂比如,有些自负盈亏的学术期刊被评选为中文核心期刊后,持续上调论文版面费,有的学术期刊甚至出现一年内论文版面费上涨两三倍的情形,这些学术期刊在获得较大收益后反而认为,与其将有限的人力㊁物力以及财力投入到数字化转型之中,不如将其投入到学术期刊等级的评选之中㊂(三)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战略有待提升虽然不少学术期刊在推进数字化转型方面已作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实践而言,大多数学术期刊对数字化转型并没有整体的㊁长期的发展规划,甚至不少学术期刊对于如何真正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根本就没有相应的长远发展战略㊂一方面,很多学术期刊有关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规划主要聚焦于将期刊纸质出版模式与数字出版模式有机结合,至于有机结合之后,如何依托数字技术发展自身,这些学术期刊便不再进行相应的发展规划[14]㊂比如,不少学术期刊获得国家经费资助后,多只是将过去几十年的纸质资源数字化,至于未来如何推进更好推进数字化转型,这些学术期刊基本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规划㊂另一方面,不少学术期刊将自身数字化转型主要依托于其他较大的数字化平台,导致期刊自身特色难以真正融入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战略㊂比如,不少学术期刊为了方便省事,都选取名气相对较大的同一家数字化平台公司为其设计期刊数字化平台,这就导致很多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千篇一律,毫无期刊特色可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术期刊的自主创新㊂(四)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专业人才培养有待加强随着学术期刊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数字化专业人才对于学术期刊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即学术期刊数字化需要编辑人员既具备传统学术期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扎实的数字化知识和技能[15]㊂从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来看,很多学术期刊虽在形式上已经换上 数字外衣 ,但其编辑人员仍多只是编辑校对方面的专家,缺乏必要的数字化知识和技能㊂比如,有些学术期刊稍微年长一些的编辑人员,完全不关心数字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导致这些编辑人员总是认为数字化应该是期刊技术人员的工作,与他们这些专业编辑人员毫不相干㊂同时,学术期刊部门在其所属单位往往多处于边缘部门,很难有足够的资金聘请到既懂专业编辑又懂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16]㊂比如,有些学术期刊在复合型专业人才较为匮乏情况下,仍出现多年未引进专业人才的情形㊂总而言之,学术期刊数字化专业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已制约了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㊂三㊀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有效路径当前,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意味着运用数字技术,加快推进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仍然任重而道远[17]㊂特别是不少学术期刊在思想理念和管理机制上仍存在难以有效适应数字化转型发展要求的问题,预示着学术期刊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路径需要进行全方位优化㊂总体来看,60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数字化转型正推动学术期刊从思想理念到管理机制发展战略的全方位变革,这也就使得学术期刊要在这些方面紧跟数字化转型的根本目标,推动学术期刊发展模式实现深层次的变革[18]㊂同时,伴随着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稳步推进,如何凝聚复合型的数字化人才,并将其转化为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资源优势,更是学术期刊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所在㊂(一)加快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思想理念突破在当前数字时代背景下,学术期刊思想理念陈旧,整体的数字化转型意识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严重阻碍了学术期刊的发展㊂尽管我国大多数学术期刊都已按照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要求建立了数字化平台,但学术期刊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仍存在思想理念较为保守的问题[19]㊂由此,加快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思想理念突破成为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当务之急㊂首先,作为学术期刊的主管单位负责人要在思想意识上充分重视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必要时能够在人力㊁物力以及财力上给予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充分的支持㊂其次,学术期刊的负责人要在思想上打破固守传统期刊发展理念的做法,坚持与时俱进的新发展理念,牢牢抓住数字化的技术优势,从根本上促进学术期刊的改革创新[20]㊂最后,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也要在思想上突破传统只做好学术内容编辑思维的局限性,主动适应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并在心理上积极做好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准备㊂(二)深化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管理机制改革如何有效推进学术期刊的管理机制改革始终是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得以成功的关键所在㊂由于很多学术期刊主要依托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如何减少所依托主管单位的行政干预,真正实现学术期刊的独立自主,成为学术期刊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㊂学术期刊的独立自主并不是说期刊要完全独立于所依托的主管单位,而是主管单位更多以引导者或辅助者的角色鼓励学术期刊积极推进期刊的数字化转型㊂一方面,学术期刊要明确内部的责权利关系,特别是主管单位行政领导要减少对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不合理干预,充分赋予学术期刊自主发展权利,让真正懂得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负责人推进期刊的数字化转型[21]㊂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学术期刊,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可以逐步实现与市场接轨,依托市场机制实现学术期刊学术内容的更广泛地传播和应用㊂如此,才能在确保学术期刊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下,逐步推进学术期刊与市场机制接轨,从而实现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资源的最优配置㊂(三)精细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战略规划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做好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规划已成为实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㊂现实中,很多学术期刊多只是将数字化作为期刊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忽视了数字化其实已然成为学术期刊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㊂所以如何精细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战略规划更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㊂故而,学术期刊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从学术内容提升㊁学术传播影响以及学术实践应用等多个方面精细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战略规划㊂在学术内容提升方面,既要坚守学术期刊 内容为王 的发展初衷,又要依托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学术期刊学术内容质量㊂在学术传播影响方面,学术期刊在发展战略规划上要能制定短期与长期发展目标,短期则重视专业学术领域的学术传播与影响力的提升,长期则重视普通社会大众领域的学术传播与影响力的提升[22]㊂在学术实践应用领域,学术期刊更要有计划逐步推进学术成果的实际应用,充分发挥学术期刊作为联结学术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平台作用,从而推动学术期刊依托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㊂(四)重视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复合人才培养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根本还是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既懂专业知识又懂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对于学术期刊能否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至关重要㊂首先,学术期刊要重视编辑人员的复合能力培养㊂学术期刊可通过邀请专家指导㊁专业课程培训以及同行内部交流等方式迅速提升期刊编辑人员的数字化知识和技能,特别是要将数字化的创新理念转变为编辑人员的综合能力㊂其次,学术期刊要制定完善复合人才引进规划㊂学术期刊在重视编辑人员综合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重视期刊人才队伍的更新,特别是要重视现代数字化复合人才的引进,从而为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注入新的活力[23]㊂最后,学术期刊要推行复合人才目标责任制度㊂学术期刊推行目标责任制度重在提升期刊编辑人员主动学习数字化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并且701第5期王㊀宙: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路径探析依托目标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术期刊编辑人员能够主动推进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创新,从而最大化地发挥复合人才的积极促进作用㊂[参考文献][1]㊀陈晶晶.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及对策研究[J].现代传播,2019,41(7):137-141.[2]㊀顾青.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 数字化 转型发展:上海大学期刊社的实践与探索[J].传媒,2022(10):14-16.[3]㊀周杨,龚维忠.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刍议[J].出版广角,2018(5):24-27.[4]㊀姚晟,张婷,田方斌.近十年来我国期刊数字化研究进展[J].出版科学,2016(4):62-66.[5]㊀郭黎阳,纪秀明. 互联网+ 背景下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盈利模式[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25-128.[6]㊀李祖平,汪新红. 刊学研结合 支撑中国学术期刊 最具国际影响力 [J].科技与出版,2015(4):34-37. [7]㊀李宏弢.大数据时代华文学术期刊发展的战略选择[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89-96.[8]㊀钟秋波.数字化转型:高校学术期刊的改革方向[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5(3):168-172.[9]㊀曹晅.新媒体环境下期刊数字化转型与编辑能力加强:以学术期刊为例[J].学习与实践,2015(10):135-140.[10]㊀刘建昌.数字时代社科学术期刊改革路径的思考[J].新媒体研究,2016(22):68-69.[11]㊀刘琳.学术期刊数字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9(4):68-72.[12]㊀史拴拴.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J].新媒体研究,2018,4(20):90-92.[13]㊀曾绚琦.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及体制创新: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 的创办启示[J].科技与出版,2013(11):30-32.[14]㊀王飞雨.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策略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175-177.[15]㊀王晓枫.大数据背景下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困境和发展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7):89-92.[16]㊀韩小凤.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数字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6(1):86-90. [17]㊀邓渝.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现状及转型路径探析[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66-68.[18]㊀程靖.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内涵㊁现状及转型路径[J].编辑之友,2011(11):77-79.[19]㊀马体娟.大数据背景下传统期刊数字化出版问题探析[J].新闻传播,2020(18):82-83.[20]㊀梁徐静.基于新媒体语境的体育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J].新闻知识,2016(8):71-74.[21]㊀郭满庄.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趋势及因应策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1):5-6.[22]㊀梁赛平.基于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的学术期刊数据服务平台建设[J].中国传媒科技,2023(2):56-61. [23]㊀穆红,郭海锋,张晓雪.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建设路径探讨[J].科技资讯,2023,21(12):10-12.Analysis o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ath of Academic JournalsWANG Zhou(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Press,Beijing100026,China)Abstract:㊀With the iterative development of modern digital technology,digital transform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journals.Promoting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is beneficial for ex-pand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scope of academic dissemin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promoting the exchange and sharing of academ-ic content of academic journals,and enhancing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academic journal editors.However,in terms of the practice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such as the ideological concept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needs to be broken through,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needs to be innovated,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needs to be improved,and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need to be strengthened.Therefore,it is proposed that only by speeding up the breakthrough of ideas and concepts of accelerating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deepening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reform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refining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c planning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and emphasizing the effective path of the cultivation of compound talents i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can tru-ly promote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and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journals.Key words:㊀academic Journals;㊀digital transformation;㊀existing problems;㊀valid path(本文编辑:王萍) 80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
杂志数字化研究杂志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随着网络平台的不断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杂志必须开始在这块“新大陆”上做出一番成绩,否则必将被历史淘汰。
“争分夺秒数字化”,但若仅仅把数字出版作为杂志的出路,那将是历史上所有具备重大社会意义的媒体革命中最彻底的一次失败。
如今,大小杂志纷纷开始了其漫漫的数字化探索之旅。
最早的如一些学术期刊出版光盘售卖,现如今国内外一些杂志也在开发基于苹果APP STORE、以及安卓APP的软件赚钱。
例如,《中国国家地理》刚推出手机杂志时,读者发现只是纸媒体的翻版,所以订阅后退订的情况经常发生。
后来,他们重新组建了编辑部,按照24小时资讯形式,提供完整、及时、权威的有关地理、探险、科学、考察等的内容,不久之后就发现自己的读者在快速增长。
内容很简单,就是提供24小时的地理资讯,绝不能用办月刊杂志的理念去办手机杂志。
美国的杂志也在寻求改变,他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要做互联网,第二个反应就是要寻求更多非出版的收入。
美国的《计算机世界》,现在每一年的收入里,非出版的收入已经超过50%。
杂志数字化1、“数字化”什么是期刊数字化?期刊数字化是出版数字化的一部分。
目前主要表现形态为网站发布、电子书、图书搜索、数据库出版、移动出版等。
有学者认为,在整个出版中的任何一个过程采取了数字化都可以成为出版的数字化;有学者认为字出版是指以互联网为流通渠道,以数字内容为流通介质,以网上支付为主要交易手段的出版和发行方式;也有学者认为,出版的在整个出版过程中,从编辑、制作到发行,所有信息都以统一的数字化形式存储、处理与传递才可以成为出版的数字化。
在处于传统出版与数字化出版交替的当今,我们姑且认为以上所述的情况都可以规到广义的出版数字化范畴。
当然,期刊数字化也就是期刊出版的数字化。
2、杂志“数字化”截至2008 年底,国内电子期刊总量已经达到9000种。
如果加上目前同时进行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期刊,相信这个数字会更大。
有学者估计,未来5年内,数字化出版的期刊将会完全代替纸质期刊。
这种集合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元素综合而成的电子期刊具有可视性、交互性、多样性、娱乐性、传播速度快,以及发行成本低、订阅方便、内容紧随潮流等特点,其优势毋庸置疑。
我们目前需要考虑的已经不是是否进行数字化改革,而是如何发挥数字化的优势,如何解决数字化进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3、杂志为何数字化背景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业飞速发展,增长明显。
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2006年为213亿元;2007年为362.42亿元,增长70%;2008年530.64亿元,增长46.4%;2009年799.4亿元,增长50.6%,并首次超过了传统出版业的产值。
杂志数字化的发展借助于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化三大技术,其产品信息海量,文化多元,互联互通,传输快捷,作用越来越强大,已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新传媒的战略重点,成为21世纪杂志发展的方向和潮流。
面对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增强对数字化的认识,抓住机遇,加速转型发展,对杂志期刊来说非常重要。
盈利模式网络广告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网络广告无疑是国内大众消费类杂志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时政财经类、汽车消费类、时尚生活类、消费电子类等众多类别的杂志网站正在逐渐成为各自垂直领域的主流网站。
如《财经》杂志的财经网、《汽车族》杂志的汽车族网、《销售与市场》的第一营销网、《时尚》的YOKA时尚网、《瑞丽》的瑞丽女性网等,大都在广告经营上取得了不菲业绩。
不过,值得担心的是,虽然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看似抹平了各刊社之间的数字化鸿沟。
但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新媒体正在越来越沦落为“富人之间的游戏”,在网络广告方面获得成功的大众消费类杂志,基本上都是资金实力雄厚的名刊大刊。
随着网络的日渐成熟,网络将越来越符合媒体的运营法则,因此,对于很多中小型消费类杂志们来说,拓展网站流量、吸引网络广告的难度将会日益增加,未来传统媒体和风险投资合作推广网站的可能性也大幅增加。
内容售卖在内容售卖方面,优势最明显的显然是B2B类杂志。
诸如清华同方的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以及重庆的维普数据等期刊内容资源平台已经发展得日渐成熟。
由于B2B杂志内容的专业性和稀缺性,因此进行内容打包售卖无疑是最为理想的数字化赢利模式之一。
而且,虽然刊社能从这些数据平台中获取的收入并不多,但是大多刊社的年收入级别已经从千元级跃上到万元级别。
目前的发展趋势是,“靠内容赚钱”已经不仅仅是B2B期刊的专利,很多大众消费类杂志也通过龙源期刊网等平台,获得了内容售卖的收入。
也有人把电子版内容的付费阅读,看成是Flash电子杂志(指表现形式综合了音乐、视频、文字等的Flash格式电子杂志)全面败给PDF/GPG版的电子杂志(一般都是原貌版电子杂志)。
数字发行数字发行时目前刊社另一条逐渐成熟的收入来源,数字发行主要集中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纸本杂志的数字化订阅,比如国内的蜘蛛网、浏览网等,都是综合的一站式期刊订阅平台;二是杂志数字版的付费发行,这种发行模式以美国的ZINIO为鼻祖,并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大量模仿者,国内的龙源期刊网、悦读网、读览天下等也大多采取这种模式。
不过,对于杂志数字版的发行来说,目前面临的两个最核心的问题,一是如今互联网的免费阅读环境并未成熟,收费阅读还存在重重困难,另外,版权问题依旧是制约数字版付费阅读的主要障碍。
互联网上总有一部分读者热衷于把自己看到的内容免费放到网络上与人分享,这无疑是数字发行获利的一个重大障碍。
无线业务杂志在无线业务上的收入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WAP网站、手机客户端和彩信手机报。
目前开通W AP网站的刊社并不多,而且在W AP网站上,大部分内容都以文字为主,一般的WAP网站难以获得有效的广告收入,因此在W AP网站方面,更多的杂志并非出于营收的考虑,而是作为推广品牌的辅助战略之一推出的。
而杂志能在手机客户端方面获得的收入,一般表现为从手机杂志平台软件的收入,如掌媒、V8、VIV A手机杂志(今年3月已经被新浪收购)等。
不过,如果要想看到这些表现形式精美的手机杂志,用户必须要安装相应的手机客户端软件才能使用,因此装机量是手机客户端能究竟能获得多大的收入的重要衡量标准。
相比前几种收入来说,彩信手机报是目前刊社在无线业务方面的主流收入。
众多知名的大众消费类杂志如《中国国家地理》、《周末画报》、《服饰与美容VOGUE》、《商界》等手机报都获得了长足发展。
通过和移动运营商进行收入分成,有效地扩大了杂志的影响力和到达率。
另外,随着无线移动终端设备的大量涌现,电子相框、手持阅读器等产品都已经能够支持原版杂志的阅读,通过销售分成或内容付费,也能转化为部分杂志的收入。
受众4、杂志如何数字化搜集过程数字化、形式数字化、采编数字化、内容数字化、受众扩大化、服务多元化、广告多样化(杂志数字化的形式)(在第二块里面加入财经周刊的研究,加上网站截图,APP软件的截图……总之线上宣传的一切能找到就都找来,尽量找一下相关视频,就讲杂志数字化的视频,不一定是哪个杂志的,宣传视频也可以。
)杂志数字化带来的影响1、对广告商的影响当前网络广告势头日盛,不同形式广告的联动,增强对企业和产品的广告吸附力,让广告客户看到这样联动传播的广告覆盖范围,以及精确传播的广告效果,吸引广告客户,以增加广告收入,进而支持杂志的生存与发展。
2、对受众的影响在网络化时代能够把握时代的发展趋势,及时有效的利用新科技成果为自己的发展服务,网络编辑、数字化管理信息资源和读者资源。
同时找准优势,做好信息的深度加工并且实行多种呈现形式,抓住读者需求变化,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形式。
进一步细分杂志受众与广告目标受众的相关性,做分类广告,实行点击收看就更加有效。
广告的发布形式也具有多媒体特征,如视频广告,这样更能吸引受众。
3、对杂志本身的影响(盈利模式改变、销售模式改变)首先,数字期刊的内容出版和内容服务融合互动的趋势愈加明显。
具有全球性、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和综合性的数字化期刊,不仅给期刊带来了全新的出版销售模式,还提供了内容产业链的平台。
其次,媒体的移动化趋势愈加明显。
随着移动技术发展,移动阅读带动了移动媒体出版迅速发展,2008年中国手机报市场规模突破10亿元,手机阅读用户人数达6000万。
手机出版内容覆盖了传统出版的所有形式。
随着3G的广泛应用,移动传播越加便捷,会催生更多的业态和传播方式,使受众移动化和传播的移动化实现对接;第三,期刊数字化的产业经营方式和赢利模式多元化趋势愈加明显。
国家鼓励和支持传统期刊的内容生产者与新媒体企业进行资源资金、运营模式以及技术等多方面的合作联合、参股融资等,发挥优势资源,互利共赢,实现快速发展。
已出版期刊的数字化的问题有学者认为,为了信息查询的方便,应该将已出版物也进行数字化转化。
对于科技期刊而言,目前所使用的数字化期刊数据库已经将30年以内的期刊均已进行了数字化转化,对于信息更新迅速的科技期刊而言,已经足够了。
数字信息自由权和知识产权的冲突期刊数字化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但同时又面临着知识产权的问题。
首先是期刊编辑部是否有权将纸质杂志已经发表的文章进行数字化出版。
根据《伯尔尼公约》第九条规定,将纸质文献数字化即把作品以数字形式存储于电子媒介中,属于作品的一种复制形式,其专有权属于原作者。
由此可见,纸质文献数字化应当是一种复制行为。
而且有些期刊编辑部在给作者签的版权协议上开始增加了关于数字出版专有权的问题,即作者签署同意发表的同时,也同意期刊编辑部拥有本文的数字出版专有权。
但是对于没有改变内容的数字化作品,著作权应属于作者。
然后是数字化作品的传播问题,关于数字化作品在网络上传播,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发行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属于类似于广播的公共传播行为。
我认为,对于目前先发行纸版期刊,然后对发表过的作品进行数据化经网络传播应属于后者,而当期刊已完全由纸版转为电子版之后,数字化作品在网络上的传播就应该是属于前者的了。
最后还想提出的一个问题,正如刘清海老师在论坛里所谈到的,目前几个较大的数据库,如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等将全国很多期刊发表的作品集中起来进行数据化处理,然后高价出售,而每年只付给每个期刊编辑部很少费用。
但是除了中华系列杂志与万方数据库签署了数字版权协议,授权万方数据库专有数字版权,一些期刊编辑部并没有签署类似的协议。
那么我想说的是,期刊编辑部自己建的网站,有没有将过刊的数字化作品进行网络传播的权利;数字化作品是否具有著作权,数字化出版权是专有权还是非专有权,是值得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