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与文本误读
- 格式:docx
- 大小:19.83 KB
- 文档页数:2
文本解读与文本误读——四川省第二届初中课博会暨高效课堂学术报告会所得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而其中“写”的能力是基于扎实的“读”的功夫的。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指出,阅读被尊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阅读教学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首先又得依赖于教师的阅读能力,尤其是“纯文本”解读能力。
这与教师个人的文学修养、人生阅历有着直接的关系。
此次课博会上,认认真真“听”了五六节课,也走马观花式的“观”了七八位老师的课。
有“演讲朗诵式”的课堂,有“激情辩驳式”的环节,有“催泪煽情式”的设置,也有“一把话筒式”的宣讲,总体来说,川南蜀北,百花齐放,欣欣向荣。
但我有一些疑惑,比如很多老师太过雕琢课堂的“展现形式”,却未能够注意到学生的“习得形式”,多在文本的上空“飘过”,或者在文本的表层“滑过”,甚至滑到了“语文”的领地之外了。
对教材的挖掘没有深度与广度,缺乏准确的把握,致使课堂在学生的脑海里,不曾留下一点痕迹。
古人云:读书要知其意,得其趣,传其神。
《王几何》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一位风趣机智、热爱知识的几何教师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王几何老师的尊敬与喜爱。
对于学生的“习得”来说,就是通过老师课堂的设置和引领,指导学生沉入文本,从字里行间品出作者对老师的那份喜爱与尊重。
其次便是研究、学习作者如何观察人物的特点,如何在诸多特点当中选取一二来“拱卫”文章中心。
很多老师在讲授这篇课文的时候,也运用“课堂聚焦”理论,尽可能地将散布在句段中的词语用一个“筛子”一网打尽。
如有老师总结出了王几何老师的“笑”,对于王几何形象的分析时,也是主要抓了这几个“笑”的片段;还有老师抓了文中的几个“最”字。
看似把文中“具有一定规律和格式的语言”提炼出来,并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了,但于整个形象的感知和分析,我认为有失偏颇,是片面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这篇文章是作者饱含童心来记叙的,在叙事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使得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事十分生动、感人。
《迷幻陷阱——“误读”与“异读”》教案范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现代文学阅读与欣赏》第四章第三节,主题为“迷幻陷阱——‘误读’与‘异读’”。
详细内容包括:文本的“误读”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如何正确识别并避免“误读”、“异读”现象的产生及其实质、文本解读的多元性及个性化。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文本“误读”与“异读”现象,掌握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 学会如何正确识别和避免“误读”,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认识到文本解读的多元性和个性化,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正确识别和避免“误读”,理解“异读”现象的产生及其实质。
重点:文本“误读”与“异读”的区别与联系,以及文本解读的多元性和个性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案例文本。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具有迷幻效果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迷幻陷阱”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讲解:a. 讲解“误读”现象及其产生原因,举例说明。
b. 分析“误读”与“异读”的区别与联系,指导学生正确识别和避免“误读”。
c. 引导学生探讨“异读”现象的产生及其实质,理解文本解读的多元性和个性化。
3. 例题讲解:选取一篇案例文本,带领学生进行解读,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避免“误读”。
4.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阅读一篇文本,尝试识别并避免“误读”,进行解读。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本解读的多元性和个性化,分享自己的解读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迷幻陷阱——“误读”与“异读”》2. 主要内容:a. “误读”现象及其产生原因b. “误读”与“异读”的区别与联系c. 正确识别和避免“误读”d. 文本解读的多元性和个性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分析一篇自己感兴趣的文本,尝试识别并避免“误读”。
b. 从多元解读的角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本的理解。
2. 答案要点:a. 明确“误读”现象,分析产生原因。
文本解读的误区及对策作者:张海琴来源:《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0年第02期一、文本解读的误区1.浅尝辄止的“浅读”将解读停留在文本的字面上,一目十行,浮光掠影,忽视了文章的艺术性和深层内涵。
如《七颗钻石》课例中一位教师的教学片段:师:水罐为什么会跳出钻石,涌出巨大水流?生:小姑娘的行为感动了上天。
生:水罐里怎么会跳出钻石,我想是不可能的。
生:那是一个施了魔法的水罐。
……(教师笑而置之)面对学生言不达意的回答,我们不禁要作这样的反思:学生为什么回答不出水罐会跳出钻石,涌出巨大水流的真正原因?回顾教师的教学流程,我们发现,教师在引领学生真正“读进去”上“走了过场”,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设计好的步骤一步一步走,因而读书只是“蜻蜓点水”。
学生该有的静思默想被热闹的合作表演、精美的课件演示、嘻嘻哈哈的游戏识字、琐碎无深度的提问取代了,学生未能“入乎其内”,又怎能“出乎其外”?2.误入歧途的“误读”新课程强调由封闭走向开放,强调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于是课堂上频繁出现这样的情景:教师想方设法引出学生各种各样不同的答案,不管学生的答案是否已经突破了文本可以允许的“诠释底线”,只要“与众不同”,教师就给予表扬,甚至称之为“有创意”,结果引起学生误解,于是学生绞尽脑汁说出一些“标新立异”的答案,以博得教师的赞赏。
3.过多过深的“深读”新课程强调对文本的拓展延伸,于是有些教师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漫无边际地引经据典,或在一些公开课中为了迎合评委而激情饱满地以演讲贯穿始终,让听课教师为之欢欣鼓舞,怦然心动,深受震撼,结果学生听得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4.贪多求全的“解读”有些课,尤其是一些公开课、展示课,课堂情景不稳定,教学方式像走马灯似地频频转换,教学内容贪多求全,将课外大量的所谓相关知识引进来,东拼西凑,喧宾夺主,致使语文课患了“肥胖症”。
一堂课下来,大量的信息让学生眼花缭乱,动态的课件媒体干扰了学生的心境,花哨的形式消融了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没有时间关注课文本身,没有时间去理解和体悟语言文字,留在学生头脑里的是被教师“咀嚼过了的面包”,或似是而非的所谓个性解读。
一切阅读皆误读的理解
“一切阅读皆误读”是一句常常被引用的名言,意思是读者在阅读任何一本书时,都会受到自己的背景、经验、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对文本产生不同的解读和理解。
换句话说,阅读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没有绝对的正确或错误解读,只有读者个人的理解。
这句话提醒我们,在阅读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轻易地否定他人的解读和理解,也不要认为自己的理解是唯一正确的。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客观和中立,不要将自己的价值观和偏见强加于文本,而是要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个文本。
除了阅读本身,这句话也可以引申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比如说,在与人交往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轻易地否定他人的观点和想法。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采取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听取各方的意见和想法,而不是以主观的态度去否定或肯定他人的想法。
总结起来,“一切阅读皆误读”这句话提醒我们要以开放和尊重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个文本和生活经历,不要轻易地否定他人的解读和理解,而是要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去交流和沟通。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文本解读实效性研究摘要:由于部分教师对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致使课堂上出现了不少误读文本的现象。
本文对一些文本误读现象进行了分析,尝试从抓文眼、抓情节、抓细节、抓背景等方面探求文本解读的方法,以提高师生文本解读的实效性。
关键词:文本解读;文本误读;文本细读;实效性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93-001一、文本误读现象1.案例一教师a在上《愚公移山》一课时,让学生对愚公移山进行评价。
学生a肯定了愚公顽强不屈的精神。
学生b认为愚公太笨了。
教师b让学生说理由。
学生b想出了诸如“把家搬了不就行了?”一类的方法。
教师肯定了学生b的想法,表扬了他很聪明。
2.案例二教师b教学柳宗元的《雪》。
课尾十分钟,教师b想体现教学新理念,把学生教得有问题问。
于是,老师安排学生质疑。
学生在老师的鼓动下发问。
学生1:这首诗是假的,天这么冷,他为什么还出去钓鱼呢?学生2:天这么冷,下了雪,水肯定结冰了,他怎么钓鱼的呢?老师就犯愁了:这诗怎么是假的呢,这怎么收场呢?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希望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到“救命稻草”。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可是没有学生举手回答。
老师可急了:“我就不信我们班就没有真正聪明的学生!”在老师的鼓动下,学生起来回答了。
生1:诗不是假的。
他家穷,所以他出来钓鱼。
生2:诗不是假的,他来时带一个工具,把冰上砸了个洞不就可以了吗?老师就对提问的学生说:“懂不懂?诗怎么是假的呢?”学生点点头,不懂也懂了。
二、解读文本之策略怎样才能把文本读细读透呢?我想:正确解读文本,是在解码,与作者编码一样,也要求读者有一定的生活阅历、阅读积累、了解作者生平和文章背景。
正确解读文本,也需要一些方法。
下面就几个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1.抓文眼孙双金认为,“文眼就是文章的眼睛。
有时候文眼在题目上,有时候是在文章的开头,有时候是在文章的中间,有时候是在文章的结尾。
文本解读与文本误读
——四川省第二届初中课博会暨高效课堂学术报告会所得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而其中“写”的能力是基于扎实的“读”的功夫的。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指出,阅读被尊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阅读教学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首先又得依赖于教师的阅读能力,尤其是“纯文本”解读能力。
这与教师个人的文学修养、人生阅历有着直接的关系。
此次课博会上,认认真真“听”了五六节课,也走马观花式的“观”了七八位老师的课。
有“演讲朗诵式”的课堂,有“激情辩驳式”的环节,有“催泪煽情式”的设置,也有“一把话筒式”的宣讲,总体来说,川南蜀北,百花齐放,欣欣向荣。
但我有一些疑惑,比如很多老师太过雕琢课堂的“展现形式”,却未能够注意到学生的“习得形式”,多在文本的上空“飘过”,或者在文本的表层“滑过”,甚至滑到了“语文”的领地之外了。
对教材的挖掘没有深度与广度,缺乏准确的把握,致使课堂在学生的脑海里,不曾留下一点痕迹。
古人云:读书要知其意,得其趣,传其神。
《王几何》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一位风趣机智、热爱知识的几何教师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王几何老师的尊敬与喜爱。
对于学生的“习得”来说,就是通过老师课堂的设置和引领,指导学生沉入文本,从字里行间品出作者对老师的那份喜爱与尊重。
其次便是研究、学习作者如何观察人物的特点,如何在诸多特点当中选取一二来“拱卫”文章中心。
很多老师在讲授这篇课文的时候,也运用“课堂聚焦”理论,尽可能地将散布在句段中的词语用一个“筛子”一网打尽。
如有老师总结出了王几何老师的“笑”,对于王几何形象的分析时,也是主要抓了这几个“笑”的片段;还有老师抓了文中的几个“最”字。
看似把文中“具有一定规律和格式的语言”提炼出来,并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了,但于整个形象的感知和分析,我认为有失偏颇,是片面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这篇文章是作者饱含童心来记叙的,在叙事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使得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事十分生动、感人。
如上课之前,“大家睁圆了眼睛”“铃声一响,全班42双黑眼睛一齐望向教室门”;以及课堂上“太神奇了,他该不是聋哑学校的老师吧?全班同学再也忍不住了,大家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齐哄堂大笑!”等词句,都不难看出当时课堂上学生们的童趣。
此外还有“挤进门”“眨眼工夫”“像一尊笑面佛一样”等词句,都无一不充满童真童趣,表现了作者对王几何老师的喜爱与崇敬。
作者麦家认为,文章能向人们传递人世间真、善、美的情怀是最重要的。
他说,《王几何》这篇文章生动、真实、活泼,让人读来感觉有趣和有味最为重要。
与麦家的观念
一样,曾颖也认为,文章内容应该是真、善、良、美的,而形式则应该有利于展现汉字和中文之美,文字不需要太过于深奥和艰涩。
一篇亲切生动且没有距离感的文章,可以引领孩子们走向热爱中文之路。
因此,《王几何》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则应该是品析故事情节之趣,感受王几何形象之美,体会作者崇敬喜爱之情。
在评课阶段,一位评课的老师也创造性地指出,文章所描绘的老师(指文中的王几何老师),并不是一个称职的老师,更不是一个业务纯属、教艺高超的老师。
他认为王几何老师有自我吹嘘之嫌、打击学生积极性之嫌、抹杀学生创造性之嫌。
他鼓励老师们在讲课的时候,要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激发学生的批判精神。
用我们现在的教育观点来审视,该老师的评点确实很有创建性。
其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着实难能可贵。
但在笔者看来,王几何老师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有无不妥之处,教学理论是否科学,教学艺术是否精湛,并不是本节课学生们所要探究或者掌握的主要内容。
如果作为课后思考、探究活动,似乎更为恰当。
原因有二:其一,这节课是语文课,我们的教学内容和研究对象当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学艺术,而非课文所叙主人公所做的事情的科学性、合理性。
也就是说,我们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这件事情的记叙载体及其呈现形式和语言规律,而非这件事情的本身。
其二,如果这是一节上给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师范类课程,那么,王几何老师的课堂呈现形式则应该是课内探讨的重点,而其载体——语言文字及其呈现形式则无需多谈。
如若不然,我们在学习《灰姑娘》的时候,是不是应该研究一下“水晶鞋”制作工艺或者尺码大小呢,学习《卖油翁》时是不是也应该怀疑一下“铜钱”口子的大小,会不会和刘谦的魔术一样做了手脚呢,在品味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时,是不是也应该研究一下这“席子”般大小的雪花,究竟夸张了多少倍呢?
所以,笔者认为,语文课堂,首先得明确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我们的学习对象
是哪些,我们要求学生感受的情感、氛围又是怎样的。
只有对文本深入、全面、准确地把握,明白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方能成就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