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阳县干旱半干旱地区退耕还林调查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干旱半干旱山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几点做法摘要总结了彭阳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具体做法,包括:立足实施,综合治理求实效;领导重视,强化措施促落实;坚持标准,跟踪监督重质量;挖掘资源,深度开发育产业;严格政策,依法治林强管理等。
关键词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具体做法;干旱半干旱地区彭阳县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生态建设重点县。
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县科学规划,稳步实施,8年(2000~2008)来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8.77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5.04万公顷,宜林荒山荒沟造林3.73万公顷,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计划8.13万公顷的108%,使全县12个乡镇156个行政村42 776户20.53万农民受益,累计兑付农民退耕补助粮食16.8万吨,现金3.59亿元。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是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全县森林保存面积由1999年的 4.95万公顷增加到12.9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8%,累计治理小流域90条,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 523km2,年减少泥沙流量约500万吨,治理程度达到60%,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治理目标,林草覆盖率明显提高,生态条件不断改善,生物种群不断丰富。
二是社会经济稳步发展。
全县累计新修基本农田1.91万公顷,山区道路594km,集雨井窖2万眼,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全县每年输出劳务人员4万多人,年劳务收入1.26亿元。
退耕农民的生存、生活和发展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也使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生态意识明显增强,让他们看到了改变现状的希望和契机。
三是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8年来,全县累计兑付农民退耕补助粮食和现金折合人民币5.95亿元,退耕户平均累计增收13 922元,农民人均增收2 901元。
在全县耕地总量减少的情况下,粮食总产稳中有增,基本稳定在10万吨左右。
同时,改变了过去单一种粮的生产格局,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彭阳县林木种质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建议摘要总结了彭阳县林木种质资源以及良种保存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利用对策,为该县林木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木种质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建议;宁夏彭阳彭阳县位于宁夏东南边隅,六盘山外围。
全县总面积2 532.3 km2,地处西北黄土高原黄土丘陵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地区,境内海拔为1 248~2 418 m,年平均气温7.4~8.5 ℃,无霜期147~168 d,年降水量350~550 mm,境内地带性土壤为黑垆土,主要土壤类型为黑垆土、缃黄土和淡黑垆土等[1]。
植被为森林草原向典型草原的过渡区,主要有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草原草甸等类型。
1彭阳县林木种质资源现状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地貌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孕育了较为丰富的林木种质资源。
据2005年林业二类调查,全县现有各类林地面积108 086.9 hm2,其中有林地21 446.8 hm2,疏林地3 716 hm2,灌木林地2 514 hm2,未成林造林地66 674.7 hm2,宜林地27 481.7 hm2,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8.5% [2]。
森林资源分布:红、茹河谷川道主要以杨、柳、刺槐为主的用材林及以苹果、桃、李、杏为主的经济林,中北部丘陵沟壑区以柠条、沙棘、山桃等灌木树种为主的水保薪炭林。
笔者主要对山桃、山杏、小叶锦鸡儿进行调查,调查了3科2属3种,共98.1 hm2。
山桃(Prunusdavidiana)为蔷薇科、李属,此次调查共选出优良林分2个小班,面积9.6 hm2。
山杏(PyunusarmniacaL)为蔷薇科、李属,此次调查共选出优良林分3个小班,面积47.2 hm2。
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ia Lam)为豆科、锦鸡儿属,此次调查共选出优良林分2个小班,面积41.3 hm2。
2良种资源保存现状一是实施了一批重点工程。
林业部门每年有针对性地组织群众在各树种的优良林分中采收良种30 t。
彭阳县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摘要针对彭阳县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培育和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为当地的林业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问题;对策;宁夏彭阳自2000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彭阳县共完成退耕还林草面积9.5万hm2,惠及全县12个乡镇156个行政村的4.19万户17.9万人,户均退耕1.20 hm2,全县农民人均退耕0.22 hm2,全县森林资源累计保存面积达到13.03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24%。
工程实施10年来,产生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的发展滞后,有待于进一步开发[1]。
1发展现状1.1生态效益初步显现10年的退耕工程建设,使全县森林覆盖率由退耕前的13%增加到24%,退耕治理区林草覆盖度提高到90%,累计治理小流域92条,可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 712 km2,年减少泥沙流量约500万t,生态条件明显改善,生物种群趋于多样化,区域小气候逐渐形成。
1.2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一是农民从退耕还林草补助粮款中直接受益,使低产低效的农耕地退耕后,每年可稳定获取100 kg粮食,确保了粮食安全,10年累计兑付群众退耕补助粮食21.78万t,现金50 125万元,退耕户户均增收16 894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3 051元。
二是退耕还林间作种草带动了畜牧业发展,全县紫花苜蓿累计留床面积达到6.67万hm2,饲草总面积达到8.67万hm2,畜禽饲养总量由1999年45万个羊单位增加到现在的145万个羊单位。
三是退耕地所用种苗生产也给群众带来了收益,全县每年平均育苗达133.33 hm2以上,年出圃商品苗木4 200多万株,育苗纯收入每年约1 500万元,人均增收85元。
四是退耕工程建设带动了劳务业的发展,全县每年输出劳务5万多人,创劳务收入2亿元左右。
1.3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顺利实施,使低产低效的坡耕地退耕,农民吃粮有了保证的同时,能够专心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劳务业等其他产业,推进了农村多种生产经营,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2]。
彭阳县退耕还林(草)工程管护的现状及对策马贵平(彭阳县林业局古城镇林业工作站,宁夏彭阳756500)摘要:该文简述了彭阳县退耕还田现状,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主要包括: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健全管护机制,落实保护措施等。
关键词:退耕还林(草);工程管护;现状;对策;彭阳县中图分类号F3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5)15-111-021基本现状彭阳县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县上下建设“生态立县”的方针不动摇,大力弘扬“彭阳精神”,发扬“三苦”作风,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确保了退耕还林(草)工程质量。
截至2008年底,全县完成退耕地造林5.04万hm2,享受国家补助面积4.93万hm2,累计兑付群众退耕补助粮食1.887亿kg,现金4.3947亿元,折合人民币7.079亿元,惠及全县12个乡镇156个行政村的4.19万户17.9万人,退耕人口占全县人口的93%,退耕户户均退耕1.2hm2,全县农民人均退耕0.22hm2。
全县森林资源累计保存面积达到12.97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22.81%,累计治理小流域92条1712km2,治理程度达到70%。
通过近10a的努力,全县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综合效益初步显现,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等称号。
2工作成效2.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管护责任我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县委、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的方针,高度重视退耕还林(草)工程管护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退耕还林质量管理活动的通知》、《关于开展退耕还林质量管理“回头看”的通知》、《彭阳县2009年退耕还林工程整改工作方案》等文件,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分管领导和现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退耕还林(草)工程管护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全县退耕还林(草)工程管护工作的指导协调。
彭阳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现状与建议摘要介绍了彭阳县退耕还林成果及后续产业开发状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现状;问题;建议彭阳县位于宁夏东南部边缘、六盘山东麓,地处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残塬区,土地总面积2 528.65km2。
1983年10月建县,属国家贫困县之一。
现辖3镇9乡,156个行政村,总人口2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3万人,回族人口7.3万人。
境内山多川少、沟壑纵横、土地贫瘠、植被稀疏,草地植被率30%~40%,属全国重点水土流失区。
年平均气温7.4~8.5℃,无霜期140~170d,年降水量350~550mm。
2000年,彭阳县被宁夏回族自治区确定为退耕还林工程试点示范县,并全面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工程实施以来,彭阳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16字方针和“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强县,走“以进促退、以退促调、以调促收、以收促稳”产业开发的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
1产业发展现状1.1基本情况2000~2006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9.12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5.04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4.08万公顷,全县森林资源面积从1999年底的5.41万公顷提高到2007年底的12.8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增加了8.5%,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显著,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1.2后续产业开发状况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大大缩减了耕地面积,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也迫使农民进一步转变土地经营方式,这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县域经济发展搭建了平台。
彭阳县紧紧抓住退耕还林机遇,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发展草畜、劳务、特色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等后续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县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面积达到6.80万公顷,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40万羊单位,农民人均草畜业年纯收入超过550元;以杏为主的经济林面积达到3.20万公顷,年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元;劳务产业效益显著,年均培训农民工3.9万人(次),输出劳务工4.5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3.6万人以上,创造劳务收入1.08亿元以上。
彭阳县退耕还林工程质量的管理摘要从5个方面阐述了彭阳县退耕还林工程质量管理应采取的做法,即强化责任,确保退耕抚育管护工作的落实;广泛宣传,营造退耕抚育管护的良好氛围,示范引导,创新退耕抚育管护的技术模式;强化措施,规范退耕抚育管护的标准;培育产业,增强退耕抚育管护的后劲。
关键词退耕还林;工程质量;管理;宁夏彭阳中图分类号 s728.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2-0366-01彭阳县自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始终坚持把退耕还林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科学谋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彭阳县8年(2000~2007年)共完成退耕还林9.12万公顷,比计划任务的8.79万公顷多出3.8%,其中退耕地造林5.04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4.08万公顷。
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由退耕前的13.9%提高到22.4%。
2000年以来,彭阳县先后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生态建设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2007年又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宁夏生态建设模范县”。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退耕质量管理工作,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升工程建设成效,对于退耕还林工程质量的管理应采取如下做法。
1强化责任,确保退耕抚育管护工作的落实退耕还林质量管理工作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从组织领导上着手,责任到人,管理到位。
要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包村包片、一般干部包点,落实行政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双线”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
2广泛宣传,营造退耕抚育管护的良好氛围加强退耕抚育管护,必须依靠全县所有退耕农户。
为此,要从宣传入手,采取刷写标语、印发资料、大力宣传退耕后续政策,消除群众顾虑。
同时,要向群众讲清退耕抚育管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抚育管护的技术要求,引导他们自觉投身到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中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投身退耕抚育管护的热情,增强退耕群众抓抚育管护的责任感,激发他们爱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千家万户关心造林质量、人人主动加强抚育管护的良好氛围。
彭阳县干旱半干旱地区退耕还林调查研究
摘要介绍彭阳县退耕还林的现状、资金来源,分析其对农民的影响和建设成效,提出相应的建议。
以期促进彭阳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退耕还林;现状;成效;建议;宁夏彭阳
自2000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彭阳县抓住机遇,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方针不动摇,深入贯彻“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十六字方针,严格按照“生态立县、特色富县、工业强县、科技兴县、依法治县”的总体工作思路,建管并重,常抓不懈,取得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彭阳县退耕还林现状
全县土地总面积2528.65km2,计划退耕面积8.00万hm2,已经完成5.04万hm2。
全县总人口为7.14万户、26.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37万人,退耕还林涉及4.19万户、17.90万人。
全县退耕总体规划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主。
5.04万hm2退耕林均为生态林,其重点在西南部土石质山区和北部干旱片带,生态效益明显,全县森林保存面积由退耕前的4.95万hm2增加到13.17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24.8%,比1999年的13.9%增加10.9个百分点。
2退耕还林对农民的影响
(1)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为了确保粮食消费安全和农民吃饭问题,彭阳县在制定退耕还林办法时,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计问题,坚持标准、基本农田不退的原则,规定退耕户人均留足0.20-0.27hm2基本口粮田,防止全退户和退耕大户的出现。
对规划区内退耕面积大的农户,由乡、村2级协调兑换调整,确保口粮田。
同时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科技投入,在全县耕地总量减少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万t左右。
(2)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根据彭阳县的实际情况,退耕坡地粮食产量低,平时基本上是投入和产出持平,只是维持粮食平衡,遇到灾年则颗粒无收。
退耕后农户收入稳定增加,按退耕还林面积,补助粮食1500kg/hm2,补助现金300元/hm2,10多年累计兑现退耕粮款9.1495亿元,退耕户户均增收2.183万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3893元。
(3)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一是把农民从对土地的依赖上解放出来,走出大山务工,不仅解放思想,而且使其掌握技术。
劳务输出从1999年的2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5万人。
收入从6360万元增加到3.5亿元。
二是促进农民对土地的合理利用,进行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
三是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农民进城,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加快农民增收速度。
3退耕还林建设资金来源
彭阳县实行退耕还林资金与部门资金“捆绑式”使用,把退耕还林和农田基本建设结合起来,解决退耕户的后顾之忧。
一是坚持把结构调整与退耕还林工程相结合。
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强沼气、太阳能等建设。
二是坚持把畜牧业作为退耕还林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来抓,积极推行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
扶持发展养殖示范点、示范户,依托退耕林草资源,努力增加养殖总量。
三是将退耕还林工程与扶贫开发相结合。
主要搞基础建设(农田、井窖、教育设施)和产业开发(贫困户种养业、农民培训等)。
四是将退耕还林工程与粮援项目相结合。
主要搞机修农田建设、水利工程和植树造林。
4建设成效
彭阳县生态建设的有效实施,得到上级组织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好评,先后荣获“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全区林业建设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区、市有关部门和社会人士先后到该县对生态建设进行视察、调研、观摩和检查指导。
(1)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全县林木资源面积迅速增长,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明显加快。
截至目前,累计治理小流域100条,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779hm2,治理程度达到76.3%。
生物种群不断丰富,林草覆盖度明显提高,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2)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农民直接从退耕还林中受益,10多年累计兑现退耕补助粮食及现金9.1495亿元,退耕户户均享受2.183万元。
在全县耕地总量减少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基本稳定在10万t左右。
退耕间作种草4.93万hm2,增加畜禽饲养量,使全县畜禽总量达到150万个羊单位;每年全县平均输出5万人以上,创劳务收入3.5亿元以上,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
(3)社会效益日趋明显。
退耕还林的有效实施。
改善了农民的生产条件,新修基本农田2.35万hm2,新修山区道路700km,新建集雨井窑5.8万眼,新建农村“一池三改”能源沼气池3150座,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拥护和赞同。
5建议
(1)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政策。
“十二五”期间,彭阳县计划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2万hm2。
(2)提升退耕还林建设效益。
要继续加大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力度,结合县域经济和生态建设实际,增加油松、云杉等适合当地实际的用材树种的补植比例,要确保在取得生态效益的同时,增加农民在林地上的经济收益。
(3)满足群众需要共同退耕的意愿。
广大干部群众真正从退耕还林中获得收益,得到实惠。
退耕区群众迫切需求国家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扶持。
(4)加大退耕后续产业建设的力度。
政府部门应当多措并举,切实扶持工程区发展退耕后续产业,重点对林果产业、草畜产业、设施农业、劳务产业给予专项资金扶持,实现资源增长,搞活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社会发展。
(5)继续实行林区禁牧封育。
加大对退耕还林区域的管护力度,落实管护责任,确实保证建设成果发挥最大效益和长远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