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湿热病案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国医大师』国医大师洪广祥--发热典型病案1.五积散治发热案袁某,男,20岁,1983年1月27日入院,住院号109951。
病史摘要:不规则发热一月。
于1982年12月26日为庆祝生日而聚餐后发热,继而腹泻呕吐,治疗5天,呕泻止,转为午后或傍晚发热,特点为午后至傍晚(5~6时)体温升高至39℃~40℃,伴见面红目赤,约持续1小时体温略有下降,至晚约11~12时汗出热退。
在门诊用抗生素、抗病毒、解热、输液等治疗无效。
近一周来全天发热,体温以午后为甚(38℃),伴轻微干咳,门诊以“发热待查”入院。
证见身热畏寒,热时无汗,汗出热退,口干欲饮,大便偏干,尿黄灼热,神疲乏力,咽痒,语音偏浊,干咳少痰,咳引胸痛,舌红,苔薄黄略腻,脉弦数略浮。
体检无异常发现,门诊查白细胞5.2×109/L,伊红细胞计数0,小便常规(-),血培养(-),肥达反应正常。
入院后按寒热郁于少阳,肺气不畅,治以和解少阳为主,兼疏宣肺气,方用小柴胡汤化裁:柴胡24g,黄芩15g,法半夏10g,太子参30g,甘草3g,大枣6枚,桔梗8g,杏仁10g,橘络3g。
当日下午体温39.2℃,服药后未出汗,自诉身体烘热,察其面红目赤,身有微汗,至夜晚10时遍体出汗,汗后舒畅,体温37.8℃,继而又高热,且持续在38.8℃~39.6℃之间。
小柴胡汤化裁已服4天,疗效不显。
余查房细察患者病情,发热持续,微有恶寒,汗出热减,继而复热,伴口干,干咳无痰,语音较浊,二便尚调,苔白微腻,舌质偏红,脉浮弦紧数,发热时感鼻塞,考虑寒湿之邪郁遏肺卫,试用五积散解表达里。
方用:当归6g,川芎6g,白芍6g,苍术10g,陈皮10g,厚朴10g,枳壳10g,茯苓15g,法半夏10g,麻黄6g,白芷10g,干姜8g,桂枝6g,桔梗10g,甘草6g(1月31日服用)。
服药1剂后最高温度38.7℃,有下降趋势,2月2日最高为38.4℃(傍晚),最低为37.4℃(上午)。
王某某,男,15岁,初诊:据其家属述病情:患者4月5日开始发烧,头晕,恶心呕吐,胸中满闷不适。
曾服银翘解毒丸8丸,其热退,4月8日经本街某医诊为春温,即服清解方剂,药如银花、连翘、桑叶、菊花、元参、沙参、芦根、石膏,二剂后病势加重,胸闷如痞,夜不能寐,饮食不进,且已卧床不起,小便黄,大便略稀。
又请某医往诊,时4月11日。
某医谓:此乃温病日久深重,方用元参,知母,石膏,生地,地骨皮,青蒿等,并加安宫牛黄丸,服二付。
4月14日因病势日重,身热不退,神志不清,7、8日未能进食,胸中满闷异常,大便稀,4月15日,医谓病势沉重,原方改安宫牛黄为紫雪丹五分继服二付,病愈危重。
4月17日上午,体温39℃,高烧不退,神志不清,面危苍白,胸中自痦已渐退,周身干热,大便溏稀,两脉沉濡略数,舌白腻而滑,舌质边尖红绛此湿温之证,过服滋腻寒凉,乃湿阻不化,遂成冰伏之势,逼热邪入营。
非通阳温中并宣化疏解之法不能开闭通窍,冷已十二日,用辛温开闭以畅气机,芳香宣解而通神明,病势甚重,诸宜小心,饮食当慎,防其增重。
香豆豉12克,炒山栀3克,前胡3克,藿香叶10克(后下),菖蒲10克,郁金6克,厚朴3克,半夏10克,杏仁10克,白蔻仁末1克,淡干姜末1克,后二味同研装胶管,分两次随药送下。
服二付。
二诊连服辛开温化宣阳疏调之剂,身热已退,体温37 2℃,遍体小汗,下至两足,面色红润,神志已清,语言清楚,舌苔渐化,胸中自痞基本消失,小溲较畅,大便未通,两脉中取滑濡,冰伏渐解,寒湿得温渐化,气机宣通,仍以辛宣疏化方法:香豆豉10克,炒山栀3克,杏仁10克,前胡3克,藿梗10克,厚朴10克,半夏10克,草蔻3克,服三付。
三诊病情逐渐好转,病人已下地活动,饮食二便如常,舌白滑润,脉濡滑,宜调理中焦,以善其后。
香豆豉10克,旋复花10克,生白术5克,陈皮6克,白扁豆10克,生苡米10克,茯苓10克,焦麦芽10克,三付之后诸恙皆愈,调养半月而安。
第二十五讲湿热类病案赵某之母,头痛项强,周身痛,发寒热,口渴,有汗,小便少,胃不食,昏晕,发吐,舌黄色。
方:厚朴二钱(姜汁炒),云苓四钱,木通三钱,蔻仁一钱,广皮二钱,干姜二钱,广滑石八钱,杏仁五钱,青蒿四钱,苍术一钱,苡仁五钱,通草三钱,五付。
此湿胜也。
六气病之最复杂者,以湿淫为甚。
如此症不食而吐,太阴证也;而口渴舌黄,则为阳明证;头痛项强,寒热汗出,太阳中风证也;而一身痛,则为太阳伤寒证,似难办已,然此正湿邪之辨也。
夫湿为阴邪,与寒同气,故伤于湿者,往往太阴之里证与太阳之表证并见,及其上甚而热传阳明,则阳明之里证并见。
然太阳伤寒不得有汗,此所伤者,乃寒湿之寒,非凛冽之寒,故虽太阳证并见,而与太阳伤寒腠理闭密、卫气不得泄越者,究有同中之异。
其发热汗出,且昏运者,湿邪上逆,则天气不降而上盛也。
《金匮要略》曰:“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
”与此证之寒热并见无异也,即《内经》所谓湿上甚而热也。
又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名中湿,亦名湿痹,其候小便不利,与此证之太阳表里证并见无异也,即《内经》所谓湿寒合德也。
夫下湿而膀胱之气不化,上热则治节之令不行,皆足以致小便短少,此证则备之矣。
《至真要大论》以湿淫于内,为在泉之气;湿淫所胜,为司天之气,而皆治之以苦热淡。
惟在泉湿淫,佐以酸淡;司天湿淫,佐以酸辛;至湿上甚而热,则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此其别也。
夫辛能上开,淡能下利,酸能内守,湿淫所胜之佐以酸辛,湿淫于内之佐以酸淡者,司天为天之气,身半以上主之,在泉为地之气,身半以下主之,邪欲去而正欲守也。
若湿上甚而热,则以开发透邪为急,不欲其有制,故佐辛而不佐酸也。
此症口渴、舌黄,湿已上甚为热矣,故故本《经》旨,用厚朴、广皮、干姜、苍术等之苦燥温化辛通,治中焦以上之湿;茯苓、木通、滑石、通草、苡仁等之甘寒清热,滑淡利窍,治中焦以下之湿;再用苦寒而香之青蒿达木火之郁而清其热,以治湿上甚而生之热。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败毒散加味治愈湿热兼感病案:李某,男,60岁。
主诉及病史:素质薄弱,痼疾高血压,经常失眠,精神容易紧张。
近感冒发热5日,曾在某医院用解热剂及青霉素治疗,热势盛衰不定(37.8~39℃),汗多不清。
特别表现在热势上升无一定时间,一天有数次发作,热升时先有形寒,热降时大汗恶风。
伴见头痛,咳痰不爽作恶,食呆口苦,口干不欲饮,便秘,小溲短赤。
诊查:脉象弦紧而数,舌苔厚腻中黄。
辨证:病由风邪引起,但肠胃湿热亦重。
治法:依据寒热往来、食呆口苦、便秘溲赤等症状,当从少阳、阳明治疗。
处方:柴胡4.5g 前胡6g 黄芩4.5g 半夏6g 青蒿4.5g 菊花4.5g 杏仁9g 桔梗3g 枳壳4.5g 赤苓9g二诊:1剂后热不上升,2剂退清。
但仍汗出量多,因怕风蒙被而睡。
考虑外邪虽解,肠胃症状未除,且年老体弱,汗出不止,体力难以支持。
改拟桂枝加附子汤法治之。
处方:桂枝3g 白芍9g 熟附片9g 生黄芪4.5g 半夏6g 茯苓19g 陈皮5g 炙甘草2g三诊:服药1剂,汗出即少,2剂后亦不恶风,继予芳化痰湿而愈。
按语此病极为复杂,主要是体虚而内外因错杂为病,不能不随机应变。
初诊处方采用伤寒法,但结合败毒散,用柴、前、枳、桔升降泄邪,不能单纯地看作小柴胡汤,这是处方用药变化之所在。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290-291,秦伯未医案。
秦伯未(1901-1970),原名之济,号谦斋。
上海市上海县人。
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
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诵读医书。
1919年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在名医丁甘仁门下攻读中医,1923年毕业后,先悬壶沪上,后曾在中国医学院和新中国医学院执教,精研《内》、《难》、仲景学说,致力于医、教、研工作。
1955年调北京,历任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北京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药组组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王欢医案•湿热证2018年2月5日病案中写到的陈先生,过了年又发信息求助“我还有个老毛病想请你帮我看看,自己感觉脉沉细,双关脉滑,尿黄很多年,阴囊潮湿,最近视力下降很明显,视物有点模糊,头皮屑增多,大便稍微偏溏,口不渴也不苦,吃饭睡觉正常。
下肢到下午容易发酸,舌面较多泡沫,想请你帮我开个处方。
”我早觉此人湿热,仅用白虎汤清阳明胃热还不够,只不过他认为自己虚寒,我不好言明罢了,这下症状有了。
我随即回复“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与四妙散合方”,处方:“炒栀子12g,黄芩10g,柴胡10g,生地12g,车前草15g,泽泻12g,木通10g,甘草6g,当归12g,炒苍术15g,黄柏10g,薏苡仁30g,怀牛膝15g,川牛膝15g,菊花12g”。
分析,双目、阴囊是足厥阴肝经循行所过,视物模糊、视力下降,是肝火上炎,阴囊潮湿,尿黄,舌面较多泡沫是肝经湿热下注,但下肢下午发酸说明病变范围已经扩大到下焦。
龙胆泻肝汤用在此绝对是“肝经湿热力能排”。
二妙散本身就能治疗湿热下注之下部湿疮,小便短黄,加薏苡仁清热利湿作用尤佳,再加牛膝引药下行,合起来就是四妙散。
最后再加菊花清热明目属对症下药。
他问“我皮肤有点松弛,加20克黄芪可以吗?”我说“不加”。
临床中遇到的患者往往觉得自己哪哪都虚,什么病都要补一下,这时候一定要辨病辨证论治,不能被患者主观思维带偏了。
两天后即收到回复“效果非常好,今天吃第三剂,人很精神,眼睛看东西比之前清晰,下面很干爽,不过尿液还是黄(可能处方里面有炒栀子,),估计停药会变淡。
”又说“其实吃第一剂的时候我就能感受到好转”,我笑答“尿黄是栀子的缘故,继续吃吧”。
隔周,陈先生寄了双运动鞋给我,估计不是穿小鞋,只能感谢回之。
他回微信“我应该感谢您才对,我今天精神状态非常好,以前每天到黄昏的时候都会犯困,乏力,现在好多了!要是以前在西安,我一定会当面以锦旗致谢!”時方经方,用对就是好方。
温病病案1、患者,男性,6岁,2000年8⽉18⽇住院。
发热,头痛2⽇,抽搐2次。
患者住院后病情加重,体温40℃,西药治疗不显效,中医会诊:症见⾼热⽆汗,⾯潮红,四肢抽搐,⽛关紧闭,神昏谵语,苔黄,脉弦数中医诊断:暑温证型:暑热动风证辩证分析:患⼉8⽉发病,症见⾼热⽆汗,苔黄,脉弦数,为暑热炽盛之证,暑为阳邪,炎热酷烈,最易内陷厥阴,引动肝风,故见抽搐,⽛关紧闭;暑⽓通于⼼,暑热扰⼼则神昏谵语,故证属暑热炽盛,肝风内动治法:清泻暑热,熄风定痉主⽅:羚⾓钩藤汤⽤药:羚⽺⾓,钩藤,⽣地黄,桑叶,菊花,茯神,⽵茹,川贝母,⽩芍,⽢草2、患者,男性,8岁,1998年3⽉17⽇就诊。
发热咳嗽1⽇,神昏谵语半⽇。
患者昨⽇感发热,微恶风寒,咳嗽痰稀,以为感冒⽽未在意,晚上诸症加重(T:40.5℃),伴胸闷胸痛,呼吸⽓促,今上午突见神昏谵语,胸腹灼热,四肢厥冷,⾆謇,⾆绛中医诊断:风温证型:逆传⼼包证辩证分析:患者感风热病邪,初起邪在肺卫,故见肺卫表热证。
由于风热善⾏数速变,传变迅速,加之患⼉脏⽓清灵,正⽓未充,服药不当,以致热邪横逆内陷⼼包,堵闭清窍,故突见神昏谵语,⾝灼热;痰热阻闭包络,故⾆謇,四肢厥冷;⼼包属营,故⾆红绛治法:清⼼开窍主⽅:清宫汤送服安宫⽜黄丸⽤药:⽞参⼼,莲⼦⼼,⽵叶卷⼼,连翘⼼,⽔⽜⾓屑,连⼼麦冬3、陈某,⼥,10岁,咳嗽3天,于2001年9⽉10⽇初诊。
患者于3⽇前因外出郊游,出现咳嗽,少痰,⾃觉全⾝轻微怕冷,测体温37.8℃,咽⼲⿐燥,⼝渴,头痛少汗,⾆边尖红,苔薄⽩⽋润,脉右⼨数⼤。
家⼈给予银翘制剂治疗,病略有好转,但上症仍存。
胸透正常,⾎象⽆异常。
病名:秋燥辨证:燥热袭于肺卫病机:本证为温燥初起,邪袭肺卫之候。
以肺卫失宣,肺胃阴伤为病机特点。
治法:⾟凉透邪,⽢润养津⽅药:桑杏汤桑叶5克,杏仁5克,沙参6克,象贝6克,⾖豉3克,栀⽪5克,梨⽪5克4、某男,11岁,于1993年2⽉15⽇下午因⾼热、呕吐、头部剧痛⼀天,由门诊⼊院。
三仁汤加减治疗湿温医案祁×× 男 29岁[主证]头痛沉重,发热不解,午后尤甚,已有⼀周,时值暑⽇,⼝⼲不欲饮⽔,胸闷⽋畅,⼩便黄短,⾆⽩⽽腻,尖边略红,脉沉细滑⽽数(体温39.6℃)。
[辨证]暑湿遏阻,弥漫三焦。
[治则]宣化中焦,清利暑湿。
三仁汤加减治疗湿温医案⼆董×× 男 30岁[主证]病发初秋,云“感冒”20余⽇,恶寒发热,头⾝痛重,全⾝⽆⼒,曾⽤多种抗菌素治疗热势不退。
现症头痛如裹,神志蒙蒙,发热不解,午后尤甚,⼝⼲饮少,胸闷不畅,⾝重疼痛,纳呆⽆味,⾯⾊淡黄,⾆苔⽩厚腻微黄,质较红,脉沉滑数(尿蛋⽩+,体温39.5℃)。
[辨证]三焦⽓化失司,湿蕴热蒸为患,湿温之症。
[治则]宣化中焦,清利湿热。
[⽅药]⽣薏⽶30克⽩⾖蔻(打)3克炒杏仁(打)9克滑⽯渣24克姜半夏6克制厚朴6克淡⽵叶9克⽩通草9克⾦银藤30克按:上⽅为《温病条辨》三仁汤化裁,⽅中多为清化通利之品。
本例曾⽤青链霉素、⼟霉素、安乃近、APC及解表清热之品17剂,治疗20余天,热势不退(体温37.4℃~39.8℃)。
服上⽅2剂,体温即降⾄正常范围(体温36.2℃~37.2℃)。
后因⾷鸡汤,体温⼜轻度上升⾄37.4℃,按原⽅共服13剂,治疗18天,体温完全正常。
体温虽退,则感⼝渴欲饮,时有⼼悸,夜寐⽋和。
此湿邪渐解,余热未清,⼼神失和之象。
随以化湿和中,稍佐安神之品。
⽅⼆:⽣薏⽶30克⽩⾖蔻(打)3克杏仁泥12克云茯苓12克青⽵茹9克炒枣仁(打)15克炒⾕麦芽各9克连服4剂,余证已减,唯尚有周⾝乏怠之感,动则汗出。
此邪势见退,正⽓不⾜,病后体弱之征,当以运化扶正之品调和,宜益⽓健运,醒脾和中之剂。
⽅三:太⼦参15克炒六曲9克炒陈⽪6克云茯苓6克莲⼦⼼3克⽣姜⽚3克炙⽢草3克炒⾕麦芽各9克服上⽅3剂,苔退脉缓,诸证均消,追随观察1个多⽉,体温未再上升,病即痊愈。
“湿温病”临床并不少见,吴鞠通《温病条辨》⼀书记载:“头痛恶寒,⾝重疼痛,⾆⽩不渴,脉弦细⽽濡,⾯⾊淡黄,胸闷不饥,午后⾝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湿温。
2010级中医七年制三班段乐丹201017450108
1、温热类温病病案:
徐某,男,47岁,1973年3月10日就诊。
感温三日,高热不退,外发红疹,疹出两日,遍体隐约,出而不畅,胸闷喘咳,咽肿且痛,心烦不寐,躁扰不宁,大便四日不下,舌干降起刺,脉弦细而数。
此热郁营分,阴液已伤,疹出不透,当以凉营育阴,宣郁透疹为法。
处方:蝉蜕3g 僵蚕6g 银花15g 连翘15g 钩藤10g 生地30g 紫草10g 元参30g 芦根20g茅根20g生大黄粉3g(冲)安宫牛黄散0.5g(分两次冲)
一剂疹透热减神清,原方去安宫牛黄散,加北沙参15g,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10g,三剂而愈。
分析:
患者感受温热邪气,热入营分,迫血妄行,郁于肌表血络而发疹。
因火热内郁不得外泄,故高热而疹出不畅;郁火内迫于肺,则肺气失宣而见胸闷喘咳;郁火上攻咽喉则见咽肿且痛;郁火扰心而致心烦不寐,躁扰不宁;若郁火不得外泄,恐有热入心包之虞。
大肠津亏,燥屎内结则见大便四日不下;舌干降起刺,脉弦细而数均是火郁阴伤之征。
本病治疗上,根据“火郁发之”用蝉蜕、僵蚕、银花、连翘、钩藤轻清宣透,畅达气机,有透热转气之功,能使营分郁火外达。
生地、元参、茅根、紫草可凉营育阴而行血;生大黄凉血行滞,攻下通便,使燥屎得下而气机得畅,郁火得发。
安宫牛黄散用以清热开窍醒神。
芦根清热生津。
诸药合用,内清外透,郁火得以宣泄。
本病疹透热减神清之后,加北沙参甘寒养阴生津,焦三仙以醒脾开胃,促使脾胃功能恢复,以达邪退正安。
2湿热类温病病案:
杨某,男,31岁,1998年11月7日初诊。
主因纳差,舌苔黄腻两年。
两年前因感冒参加婚宴,过食酒肉肥甘厚味而黄腻苔更甚。
近两月因受凉,症见恶寒发热,头痛头重,周身酸楚,口苦较甚,舌苔黄厚腻有增无减,经某中医用苦寒燥湿清热之品数剂,病情未见好转。
详察病情,见其小便短黄,脉弦细数。
证属湿热蕴阻,法当淡渗利湿为主。
处方:生薏苡仁15克,杏仁10克,白蔻仁6克,芦根20克,淡竹叶10克,茵陈10克,猪苓10克,块滑石20克,甘草5克,连翘10克,知母6克,藿香10克。
上方进6剂后,口苦,舌苔黄厚腻皆好转,再服10剂而愈。
分析:此案缠绵不愈两年,病机属湿热内盛,湿热之邪挟胆气而循经上蒸,故见口苦,舌苔黄厚腻之症。
李杲强调:“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生薏苡仁、杏仁、白蔻仁、淡竹叶、茵陈、猪苓、块滑石、甘草淡渗利湿;配藿香、白蔻仁芳香化湿;连翘、知母意在清热;芦根气薄味淡力弱,清热而不伤正,重用芦根清热生津,淡渗利湿。
芳香之品可调畅气机,淡渗之品可利湿,气行则湿行,湿行则热退,既可使阳气不受过分清热的损伤,也有利于缩短缠绵难愈的病程。
若一味用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等品,苦寒化燥伤阴,阴愈伤则湿热更难清除。
学习体会
现代温病的概念应当是外感热病的总称。
按照传统的中医命病名法,包括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冬温、温毒、温疟、温疫等10余种。
但若按其病变性质分类,则不外温热性和湿热性两大类。
风温、春温、冬温、暑温、秋燥、温毒等,属于温热性质温病,湿温、伏暑多属湿热性温病,至于温疟、温疫,则既有属温热性者,也有属湿热性者。
凡属温热性温病,都是由于温热邪气引起的,其临床特点表现为起病急,热变快,易伤阴;凡属湿热性温病,都是由湿热邪气引起的,其特点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从临床角度
看,诊治温病最重要的就是分清是温热性温病还是湿热性温病,赵绍琴《温病纵横》中明确地将温病分为温热病和湿热病两大类型,提出以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热病的辨证纲领,三焦辨证作为湿热病的辨证纲领,分别论述其证治。
在温热病证治中,分为卫分证治,气分证治,营分证治和血分证治;对湿热病,分为上焦湿热证治,中焦湿热证治和下焦湿热证治。
这样卫气营血辨证从横的方面揭示了温热病由浅入深的传变层次;三焦辨证则从纵的方面概括了湿热病自上而下的传变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