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知识梳理(1):命名部分
- 格式:docx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4
一、选择题1.有机物X、Y分子式不同,它们只含C、H、O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若将X、Y不论何种比例混合,只要其物质的量之和不变,完全燃烧时耗氧气量和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也不变。
X、Y可能是A.C2H4、C2H6O B.C2H2、C6H6C.CH2O、C3H6O2D.CH4、C2H4O2答案:D【分析】X、Y不论何种比例混合,只要物质的量之和不变,完全燃烧生成水的量不变,说明X、Y 两物质的化学式中,氢原子数目相同,二者耗氧量相同,则X、Y两化学式相差一个“CO2”基团,符合C x H y(CO2)n,可以利用分子式的拆写法判断。
解析:A.C2H4、C2H6O含有的H数目不同,物质的量比值不同,生成的水的物质的量不同,故A错误;B.C2H2、C6H6含有的H数目不同,二者的物质的量比值不同,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不同,且耗氧量也不同,故B错误;C.CH2O、C3H6O2含有的H数目不同,二者的物质的量比值也不同,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也不同,且耗氧量不同,故C错误;D.CH4、C2H4O2含有的H数目相同,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CO2”基团,只要其物质的量之和不变,完全燃烧时耗氧气量和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也不变,故D正确;故选D。
2.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苯与浓硝酸、浓硫酸共热并保持55-60℃反应生成硝基苯B.检验卤代烃中的卤素原子是在热的NaOH溶液中反应,然后加入HNO3酸化的AgNO3溶液C.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D.甲苯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主要生成2,4-二氯甲苯答案:D解析:A.苯与浓硝酸、浓硫酸共热并保持55-60℃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硝基苯和水,故A正确;B.检验卤代烃中的卤素原子是在热的NaOH溶液中水解,然后加入HNO3酸化的AgNO3溶液,根据沉淀颜色判断卤素原子的种类,故B正确;C.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故C正确;D.甲苯与氯气在光照下,氯原子取代甲基上的氢原子,主要生成和氯化氢,故D错误;选D。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课程目标核心素养建构1.了解习惯命名法和系统命名法。
2.学会用系统命名法命名烷烃类物质。
3.初步了解烯烃、炔烃和苯的同系物的命名方法。
[知识梳理]一、烷烃的命名1.烃基2.烷烃的命名(1)习惯命名法①碳原子数在十以内的,从一到十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表示。
如C5H12叫戊烷。
②碳原子数在十以上的用数字来表示。
如C14H30叫十四烷。
③区别同一种烷烃的同分异构体时,在某烷前面加“正”、“异”、“新”等,如C5H12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用习惯命名法命名分别为CH3CH2CH2CH2CH3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2)系统命名法①选主链:选定分子中最长的碳链为主链,按主链中碳原子数目称作“某烷”。
②编序号:选主链中离支链最近的一端为起点,用1,2,3等阿拉伯数字依次给主链上的各个碳原子编号定位,以确定支链在主链中的位置。
③写名称:a.将支链的名称写在主链名称的前面,在支链的前面用阿拉伯数字注明它在主链上所处的位置,并在数字与名称之间用短线隔开。
b.如果主链上有相同的支链,可以将支链合并,用“二”“三”等数字表示支链的个数。
两个表示支链位置的阿拉伯数字之间需用“,”隔开。
如:命名为2,4-二甲基戊烷;命名为2,4-二甲基己烷。
【自主思考】1.丁烷失去一个氢原子后的烃基可能有几种?提示丁基(—C4H9)有4种结构:—CH2CH2CH2CH3、。
二、烯烃和炔烃的命名三、苯的同系物的命名1.习惯命名法(1)苯的一元取代物。
将苯作为母体,苯环侧链的烷基作为取代基,称为“某苯”。
例如,,为乙苯。
(2)苯的二元取代物。
当有两个取代基时,取代基在苯环上的位置有邻、间、对三种位置。
例如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2.系统命名法(以二甲苯为例)。
若将苯环上的6个碳原子编号,可以使某个甲基所在的碳原子的位置为1号,选取最小位次号给另一个甲基编号。
如:系统名称:1,2-二甲苯1,3-二甲苯1,4-二甲苯【自主思考】2.用系统命名法给有机物命名时,最长的碳链是否一定为主链?提示不一定。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的概念与常见的几种力【知识梳理】 一.力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与物体的相互作用。
2.力的分类:①性质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万有引力、电场力、磁场力…,所以可以归并为四种力:万有引力、电磁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② 效果力,由力的效果命名的力,如支持力、动力、向心力、回复力等等。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二.常见的力1.重力: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①大小:G = mg ;②方向:竖直向下;③作用点:作用点。
2.弹力:发生在形变物体之间,物体恢复形变的力。
①弹簧的弹力:胡克定律ΔF =k Δx ;②物体间的压力、支持力也是弹力,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或接触点的切面;绳的拉力也是弹力,总是沿绳背向受力物体。
3.摩擦力:分为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
①动摩擦力:发生在相对滑动物体之间。
大小F = μF N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②静摩擦力:发生在有相对滑动趋势物体之间。
大小在零与最大静摩擦之间;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典型例题】例1请在图2-1中画出杆和球所受的弹力.分析与解:(a )杆在重力作用下对A 、B 两处都产生挤压作用,故A 、B两点处对杆都有图2-1弹力,弹力方向与接触点的平面垂直,如图2-2(a )所示.(b )杆对C 、D 两处均有挤压作用,因C 处为曲面,所以弹力垂直其切面指向球心;D 处为支撑点,弹力垂直杆斜向上.如图2-2(b )所示.(c )球挤压墙壁且拉紧绳子,所以墙对球的弹力与墙面垂直;绳子对球的弹力沿绳斜向上.如图2-2(c )所示.(d )球与地面接触处,受地面的支持力,垂直地面向上,如图2-2(d )所示;而与侧壁接触处,若撤去侧壁,球仍能静止,故无弹力.点评:弹力产生的前提之一就是接触,但不一定接触就有弹力.可以采用“撤物法”判别有无弹力.例2 如图为皮带传动装置,当机器正常运转时,关于主动轮上A 点、与主动轮接触的皮带上的B 点、与从动轮接触的皮带上的C 点及从动轮上的D 点,这四点的摩擦力的方向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A 点受到的摩擦力沿顺时针方向 B .B 点受到的摩擦力沿顺时针方向 C .C 点受到的摩擦力沿顺时针方向D 点受到的摩擦力沿顺时针方向思考:若在水平皮带上轻放一个物体,试分析物体的受力和运动状况。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学习目标】1. 了解习惯命名法中“正”“异”“新”的含义,并知道常见有机物的习惯命名。
2. 熟练掌握烷烃的系统命名法,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烯烃、炔烃和苯的同系物的系统命名法。
【教材知识解读】一、烷烃的命名1.烃基烃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所剩余的原子团叫作烃基。
烷烃失去一个氢原子剩余的原子团就叫烷基,用英文大写字母R表示。
如甲烷(CH4)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后剩余的原子团“—CH3”叫作甲基,乙烷(CH3CH3)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后剩余的原子团“—CH2CH3”叫作乙基。
【特别提醒】(1)从有机物分子中去掉一个一价基团后剩余的原子团叫作一价基(简称基),常见的一价烷基有—CH3(甲基)、—CH2CH3(乙基)等。
除一价基外,还有二价基[亚基,如—CH2—(亚甲基)]、三价基[次基,如(次甲基)]等。
(2)烷基通常是指一价基,其组成通式为—C n H2n+1。
(3)当烷基所含碳原子数较多时,可能会存在异构现象。
如丙基(—C3H7)有2种异构体:—CH2CH2CH3、—CH(CH3)2;又如丁基有4种异构体:—CH2CH2CH2CH3、、、。
2.烷烃的习惯命名法(1)烷烃可以根据分子里所含碳原子数目来命名。
碳原子数在十以内的,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碳原子数在十以上的,用十一、十二、十三等数字表示。
如CH4、CH3CH3、CH3(CH2)2CH3、CH3(CH2)10CH3分别叫作甲烷、乙烷、丁烷、十二烷。
(2)对于带有支链的烷烃,如前面提到的戊烷的3种异构体,可在名称前加“正”“异”“新”等来区别。
CH3CH2CH2CH2CH3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3.烷烃的系统命名法习惯命名法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有机化学中广泛采用系统命名法。
系统命名法是中国化学会根据IUPAC命名法并结合我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制定的命名法,也叫CCS 命名法。
它适用于所有有机物的命名。
下面介绍烷烃的系统命名法:(1)选定分子中最长的碳链为主链,按主链中碳原子数目称作“某烷”。
第三章配合物结构主要内容:1.配合物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配合物的几何构型与中心离子杂化轨道的关系。
2.内轨型、外轨型配合物的概念;中心离子价电子排布与配离子稳定性、磁性的关系。
3.配合物晶体场理论的基本要点;高自旋、低自旋配合物等;推测配合物的稳定性、磁性。
4.配合物的颜色与 d-d 跃迁的关系。
配合物的组成配合物:是由中心离子(或原子)与一定数目的阴离子或中性分子形成具有一定的空间构型和稳定性的复杂化合物。
例如: [Ag(NH3)2]OH, [Cu(NH3)4]SO4,Ni(CO)41.中心离子(或原子)中心离子(或原子)也称为形成体,具有空的价电子轨道,通常是金属离子和原子,也有少数是非金属元素。
例如:Cu2+,Ag+,Fe3+,Fe,Ni,BⅢ,PⅤ……配位体简称配体,通常是非金属的阴离子或分子,例如:F-,Cl-,Br-,I-,OH-,CN-,H2O,NH3,CO……2.配位体和配位原子单齿配体:配体中只有一个配位原子。
多齿配体:具有两个或多个配位原子的配体。
例如:乙二胺(en ) 2 2 2 2H N CH CH N H ∙∙∙∙乙二酸根(草酸根) -242O C 乙二胺四乙酸根 EDTA (Y 4-)配位原子:与形成体成键的原子。
配位数:配位原子数单齿配体:形成体的配位数等于配体的数目;多齿配体:形成体的配位数等于配体的数目与基数的乘积。
3. 中心离子(或原子)的配位数[] Cu(en)22+Cu 2+的配位数等于4。
例如:CH N H NH C H CuCH N H NH C H 2222222 22+Ca2+的配位数为6,配位原子分别是4个O,2个N。
从溶液中析出配合物时,配离子常与带有相反电荷的其他离子结合成盐,这类盐称为配盐。
配盐的组成可以划分为内层和外层。
配离子属于内层,配离子以外的其他离子属于外层。
外层离子所带电荷总数等于配离子的电荷数。
配合物的化学式和命名配酸:×××酸配碱:氢氧化×××配盐:先阴离子后阳离子,简单酸根加“化”字,复杂酸根加“酸”字。
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主要内容有:生物的起源与发展、物种的形成和消失、生物的地理分布、生物演化的原因和方式、生物的分类、生物的系统发育等。
以下是第三章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生物的起源与发展:
- 生命起源的学说:化学进化学说、原核生物进化学说、真核生物进化学说;
- 生物的进化与发展:演化过程、进化驱动力、进化的途径与速度。
2. 物种的形成和消失:
- 物种概念和命名法则:物种的定义、分类阶元和分类法规范;
- 物种形成:隔离和适应、种群进化、特化和分化、种的形成。
3. 生物的地理分布:
- 生物地理学:生物地理区划、动物的分布规律、植物的分布规律;
- 生物的散布与迁移:主要散布方式、迁移的影响因素。
4. 生物演化的原因和方式:
- 生物演化的原因:变异和遗传、选择与适应;
- 生物演化的方式:自然选择、性选择、突变等。
5. 生物的分类:
- 生物分类学:分类的目的、分类原则和分类方法;
- 生物的分类阶元:界、门、纲、目、科、属、种;
- 生物分类的意义:科学研究和生物应用。
6. 生物的系统发育:
- 系统发育分类学:系统发生理论、构建系统发育树的步骤和方法; - 系统发育树的解读:种群和种的关系、界和目的演化等。
以上是第三章生物必修一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三章 环 烃 第一节 脂环烃1、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各化合物:(1) (2) (3) (4)(5) (6) (7) (8)2、完成下列反应式:(1) (2)(3) (4)(5) (6)(7)(8)(9) (10)(11) (12)ClCH 3CH 3C 2H 5Br 32H 5O+O ¹âÕÕOO +HClCH HBr (B)O O OOO OÊÒΣ¿£¿(CH 2)3CHCH (CH 2)3C CHg /H 2SO 43、写出下列化合物的优势构象式(1) 1-苯基环己醇 (2) 异丁基环戊烷 (3) 顺-1,3-环丁二醇 (4) 环己基环己烷 (5) 乙基环己烷 (6) 反-1-甲基-4-乙基环己烷(7)4、分子式为C 7H 14的饱和烃,根据如下结构特征判断可能的结构式: (1) 只含一个伯碳原子;(2) 含有两个伯碳原子和两个叔碳原子; (3) 含有三个伯碳原子。
5、环氧乙烷 和四氢呋喃 都属环醚化合物,但它们的化学性质差异很大,请预测它们的化学活泼性,并说明理由。
6、用简单的化学方法区别下列各组化合物:(1) 环丙烷和丙烷 (2)环丙烷和丙烯 (3) 环戊烯和戊烯 (4) 1,2-二甲基环丙烷,环戊二烯 1,4-环己二烯 (5) 环己烷、环己烯、1-己炔7、用不多于四个碳的原料合成下列化合物:(1) 环己烯 (2) 环己烷 (3) 反-1,2-二溴环己烷 (4)顺-1,2-环己二醇 5) 反-1,2-环己二醇 (6)己二醛 (7) 3-溴环己烯 (8) 己二酸8、用指定原料和其它无机试剂合成下列化合物:(1) 由甲叉环己烷合成 、 、 、。
(2) 不同的烯烃合成CH 33CH 2BrCH 2OH CH 3Br 2ClOOH 5H 33H 33)3(3) 由环己烯合成1,2,3-三溴环己烷。
第一节原子结构1.1 原子的组成原子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
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质子和中子则构成原子核。
1.2 原子模型根据不同的原子结构,化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原子模型,如汤姆孙模型、卢瑟福模型和玻尔模型等。
1.3 原子序数和质量数原子序数指的是原子中质子的数量,质量数指的是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
第二节电子结构2.1 电子云和能级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形成电子云,而能级则代表了电子在原子中的能量状态。
2.2 原子的能级排布根据能级的不同,原子的电子排布也会不同。
一般情况下,第一能级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能级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能级最多容纳18个电子。
2.3 原子的壳层关系原子中的电子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形成壳层结构。
K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L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M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第三节元素周期律3.1 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原子序数的大小排列,具有周期性规律。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也会有一定的规律性。
3.2 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类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不同的性质和结构被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过渡金属元素等。
3.3 元素周期律的意义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和应用对于化学研究和工业生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元素的性质和化合物的形成规律。
第四节原子的化学键和分子4.1 原子之间的化学结合原子之间会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或晶体结构。
4.2 化合价和离子键化合价是原子形成化合物时与其他原子结合的能力,而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键。
4.3 共价键和共价分子共价键是通过原子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的,形成的分子称为共价分子。
第五节反应速率和平衡5.1 反应速率化学反应的速率是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的物质的量与时间的比值,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
5.2 平衡条件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化学反应会达到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一定的比例。
第三章不饱和脂肪烃
一、分子中只含有一个碳碳双键的烯烃称为单烯烃。
C n H2n
由于π键存
在,C-Cσ键不能
自由旋转,存
在顺反异构。
烯碳SP2杂化,三个σ键,一个π键。
π电子极化度比σ键大
二、命名三步
1、选择主链
2、编号
3、书写名称(如下)
1、选择含有双键的最长碳链为主链;
2、应使双键的位次尽可能的小,从靠近双键一端(即官能团)开始编号;
3、
1)
2)顺反异构体命名标记法,两种:顺反标记法及Z\E标记法(对于取代基不同的烯烃,很难用顺或反来表示,则用Z,E表示。
)
A、顺反标记法
B、Z\E标记法:当两个“较优”基团位于双键同侧时,用Z标记其构型;位于异侧时,用E标记其构型。
优先基团选择规律:I>Br>Cl>S>P>F>O>N>C>D>H
一、
重点
二、命名三步
1、选择主链
2、编号
3、书写名称
1、
2、
3、
1)
2)
S---single 单键
三、共轭
1、CH2=CH-CH=CH2
1)
2)
3)
2、共轭体系分类
1)
2)P、π共轭
如
类似的还有
3)σ、π超共轭
3、
1)吸电子共轭基团(能降低共轭体系共轭电子云密度)-NO2 -CN -COOH -CHO -COR等
2)给电子共轭基团(能提高共轭体系共轭电子云密度)-OH -OR -OCOR -NH2 -NHCOR等
丁二烯共轭导致,键长平均化,分子平面化,能量降低
一、炔烃的命名:命名类似于烯烃
二、烯炔的命名
1、三个步骤,遵循的原则
1)选择含有双键和叁键最长碳链为主链。
从最先遇到双键或叁键的一端开始;
2)以双键在前、叁键在后、主链碳数放在“烯”前面的原则书写名称。
3)若在主链两端等距离处遇到双键或叁键时,编号要从靠近双键的一端开始。
2、例
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