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阅读题及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3.63 KB
- 文档页数:2
2020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卷现代文阅读一、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5日,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
这是联合国表彰来自世界各地杰出环保人士和组织的最高奖项。
这充分表明,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和成效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能量。
“地球卫士奖”颁给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表明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日益引起世界关注。
从过去“以砍养家”到现在“以砍养树”,塞罕坝形成良性循环发展链条,折射出中国大地上正在发生的生动变化:人们已逐渐开始习惯于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摘编自2017.12.7新华网)材料二:为了防止火灾、及时预警,刘军、齐淑艳夫妇驻守山上的望火楼11年,全年365天,没有一天休息日。
“我媳妇盯前半夜,后半夜我来,我俩就这样轮替着瞭望。
”刘军说。
2006年,在做了十几年的护林员后,刘军被林场安排到了塞罕坝9座望火楼其中的一座担任防火瞭望员。
这看似一份简单的工作,背后却满是艰苦、寂寞和枯燥。
每年的3月至6月,是森林火灾的高发季节。
刘军、齐淑艳夫妇一刻都不敢懈怠。
他俩每隔15分钟,就记录下所辖范围内的瞭望情况,并向总场进行汇报。
一天,96次瞭望,一年,28 000多次。
能把一件简单的事重复到极致,是最不容易的。
齐淑艳说:“像如果林子冒烟了,我从颜色就能分辨出是什么着了。
白色的是草,黑色的是树。
一有火情,我们立马就向林场汇报。
”(摘编自2017.9.3央视网)材料三:巨大的生态效益。
塞罕坝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前的12%增加到现在的80%,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每年为滦河、辽河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
显著的社会效益。
塞罕坝林场助推区域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群众致富,促进地方发展,推进苗木生产、生态旅游、交通运输、养殖业等产业发展,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
保密★启用前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悬棺”之谜解朱友昌一千多年前,福建一位著名学者在武夷山游览时,看到半崖上的山洞里放着一些棺材,十分惊讶,便在笔记里写下了“悬棺”一词。
后来,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等10多个省市,甚至东南亚和太平洋群岛也发现了悬棺或类似的崖葬。
这些悬棺或崖葬,有的在崖洞中,有的搁在横木上,有的近贴水面,有的高离水面。
那么,这些悬棺或崖葬是什么人留下来的呢?秦汉时期,武夷山属闽越,是闽越人的活动中心。
因而就有人推断,武夷山的悬棺是闽越人的遗物。
有人据悬棺或崖葬风俗的延续性考虑,认为散布在各地的悬棺或崖葬都是古越人及其后人所为。
古越人散布到各地,把他们的葬俗也带到了这些地方。
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我们在研究悬棺或崖葬时,认为它是一种风俗,而不去研究该葬俗形成的客观原因,即实行悬棺葬或崖葬的民族的生产生活环境。
要知道,人类的许多风俗是自然形成的,越是在早期,人类越受到当时生产条件生活环境的制约。
已发现的悬棺或崖葬,均在溪流的悬崖上,且大都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两岸高山峻岭、断崖绝壁,中间溪水流淌,这样的环境,只有渔民才有可能在此生产生活。
而且,这些地方都远离农耕区域,可排除农耕民所为的可能性。
在福建武夷山、江西龙虎山的悬棺中,有几具船形棺。
可以设想:悬棺的主人是以船为家,也就把棺椁造成船形了,使死去的人能像活着时一样生活;或者在最早时,就是以船作棺来存放尸体的,渐而成俗。
考古工作者曾对一具船形棺进行研究,发现随葬品中有龟形木盘和许多鱼骨,棺的主人生前很可能是个渔民了。
遍布于江河小溪中的渔民因水而居,因渔而生,漂泊不定而又极其分散,很难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安身之“地”。
到解放前,长江下游江湖中的渔民还有这种情况。
山溪中的渔民上是天,下是水,两边是高山峻岭、悬崖绝壁,能把棺柩安到哪里呢? 除了溪中就只能选择山崖了。
山体崩塌,山体形成直上直下的悬崖,塌下的泥石形成天然的堤坝,堵塞水流,水位抬升,形成湖泊,渔民或船工生产生活于此,过世后就把棺木放置在临近水面的悬崖上,堤坝渐次下降,棺木也往下排列,到堤坝全部垮塌,这些棺木就成了后人所见到的悬棺。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生态文明是当下热词,有研究则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自觉遵循自然、社会和经济规律,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中,通过采取生态化的生成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
就其具体内容来说,生态文明包括生态物质文明‘生态道德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文化文明等方面。
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境界。
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并不长。
人类诞生以来,大体经历了采猎、农耕、工业三个文明阶段。
进入工业文明后,在创造巨额财富的同时,也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这一背道而驰的结果,引发了人类对工业文明“缺陷”的深刻反思。
革命导师马克思曾在《188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批判黑格尔时指出:“他只看到了劳动积极的方面,而没看到它消极的方面。
”恩格斯更是一针见血地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种反思达到了高潮,实现了飞跃,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是“三本书籍”和“三个会议”。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创作了《寂静的春天》,生动揭露和深入分析了滥用农药带来的生态破坏。
书中指出,如果生态环境问题不解决,人类将活在“幸福的坟墓”中。
该书一问世即产生轰动,引发了持续数年之久的生态论战,带来了全球生态环保意识的觉醒,被公认为宣传维护生态平衡、推动环保的划时代经典之作。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的报告,再次震动世界。
报告认为,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这五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呈指数增长,如果这种快速增长模式继续下去,地球的支撑力将达到极限,世界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
由于该报告高举生态保护大旗,后来被奉为“绿色生态运动的圣经”。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报告深刻检讨了“唯经济发展”理念的弊端,全面论述了20世纪人类面临的和平、发展、环境三大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将它们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目标来追求,这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第一个国际文献。
第42练语言表达+名句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建议用时30分钟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塞罕坝的天蓝得晃眼,塞罕坝的树绿得迷人。
行走在塞罕坝的花草绿树之间,心情是美好的、无忧无虑的。
塞罕坝位于阴山山脉和大兴安岭余脉的交界处,被人们称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天堂”。
如此①,并不是天然造就的,而是几代中国林业人成年累月、不畏艰辛、战天斗地所换来的。
那是1962年2月,来自19个省区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的热血青年和242名优秀林业工作者,怀着“给北京阻沙源、给天津涵水源、给国家增资源、给地方增财源”的宏伟目标,浩浩荡荡开进塞罕坝海拔1500米以上荒无人烟的荒沙地。
他们住窝棚、喝雪水、啃干馍,②,挖坑栽树。
这些英雄的创业者们,经受了一次又一次失败的沉痛打击,却仍然夜以继日,不舍不弃,胼手砥足,持之以恒,硬是在③的荒沙地上营造出一块让世人瞩目的绿洲。
经过一代又一代林业人的艰苦努力和顽强奋战,如今,美丽的塞罕坝人工林和草原面积达到1658平方公里。
可以豪迈地说,我们的林业人创造了世界林业史上的一个奇迹。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②③(2)请分析“塞罕坝的天蓝得晃眼”中“晃眼”的含义,并解读此句的深刻内涵。
答:2.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汹涌而来的疫情,②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③更是对民族意志和民族精神的一次严重考验。
④从人民解放军闻令而动勇挑重担,到兄弟省市守望相助对口支援;⑤从企业的不遗余力捐钱送物,到增援医生带着治愈病人的血浆“上一线”救人;⑥基层民警和社区挺身而出,排查消杀;⑦各级党员干部坚守岗位,筑起一道道守卫生命、维护安全的坚实屏障不放松……⑧举国上下勠力同心,14亿中国人民风雨同舟,⑨展现出一个国家强大的凝聚力和“软实力”,⑩我们向全世界再次展示出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随着世界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愈发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各国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而在中国,塞罕坝精神被誉为创造生态奇迹的精神之光,是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因此,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重要任务。
塞罕坝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由人工造林形成的生态系统,曾经是黄河、淮河以及北海平原的沙尘暴来源地,生态状况堪忧。
然而,在中国政府的号召下,在亿万民众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近50年的艰苦卓绝,塞罕坝终于从一片草原变成了一片森林,被誉为“绿色的屏障”、“生态的宝库”,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成功之举。
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首先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和理解这种精神内涵。
塞罕坝精神,是海量科技人员通过不断创新、超越自我的奋斗,使中国大地得以重现绿色的奇迹,是一种积极、勇敢、拼搏、创新、自强,坚韧不拔的精神。
我们应该在学习中总结塞罕坝精神的核心价值,发掘其精神精髓和实现路径,使之成为激发全国的奋斗精神和生态意识的重要力量。
其次,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需要我们在各个领域进一步贯彻落实。
在中国,生态建设是一个千头万绪的系统工程,往往需要涉及到历史、文化、自然、科技等多方面的结合。
我们需要在城市建设、工业发展、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旅游等各个领域,将塞罕坝精神有机融入进去,在各自领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更高、更远的水平发展。
最后,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也许最重要的是在国际合作中广泛推动。
塞罕坝的成功经验成为了我们拔剑的精神指南,获得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认可和关注。
我们应该积极将塞罕坝精神向世界发扬光大,加强国际生态合作,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向更加美好、和谐的方向发展。
总之,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旨在实现事业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也是每个中国人的神圣使命,让我们一起努力,让中国继续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之国。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含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塞罕坝三代人的造林传奇车社①塞罕坝机械林场是位于河北省最北端的一处大型国有林场,55年来,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以改善生态、造福京津为己任,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造出了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
②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生态环境已严重恶化,成为人迹罕至的荒原。
为遏制沙漠逼近北京、涵养京津地区水源,国家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
紧急集合起来的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队伍,在1962年的深秋,凿开了塞罕坝的第一个树坑,开启了三代人55年的造林传奇。
③上坝后,超出想象的困难一度冷却了第一代塞罕坝人的热情和激情。
塞罕坝冬季漫长,年平均气温在零下1.3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43.3摄氏度,年均积雪7个月,年均无霜期仅64天,年均6级以上大风日数76天。
一位老职工回忆说:“大雪被风一刮,屋内就是一层冰,即使抱着火炉子也不会有热的感觉。
晚上睡觉要戴上皮帽子,早上起来,眉毛、帽子和被子上会落下一层霜,铺的毡子全冻在了炕上,想卷起来得用铁锹慢慢地铲。
”缺少粮食,就吃黑莜面加野菜;缺少副食,多数时间只能吃咸菜,有时能吃上点儿盐水泡黄豆就是难得的美味了。
塞罕坝偏远闭塞,道路不通,没有电,人们吃饭、睡觉、工作之外,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孤独和寂寞无时无刻不在挑战他们的心理极限。
但最痛苦的,还是造林遇到的种种困难:由于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经验,前两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
④“不是树的问题,而是外调树木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问题!”关键时刻,林场首任党委书记带领全场干部职工,改进了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在高寒地区首次取得全光育苗成功。
1964年4月20日,又挑选了120名员工,调集了最精良的装备,挺进位于总场东北部10公里处的马蹄坑。
早春的塞罕坝,白天气温在零下2摄氏度。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第一类社会关注一、阅读。
(9 分)关于绿色环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源创造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
材料一:近五年我国生态修复成果图示材料二:“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这是昔日荒漠塞罕坝无比凄凉的景象;“蓝天白云游,绿野无尽头”,这是如今万顷绿洲塞罕坝怡人的美景。
塞罕坝林场几代建设者艰苦奋斗,拼搏奉献,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被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授予“地球卫士奖”。
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林海,塞罕坝人走过的是一条尊重科学、遵从规律的科学造林、护林之路。
改“遮阴育苗”为“全光育苗”,改密植的造林模式为异龄、复层、混交的营林模式,改“中心靠山植苗法”为“三锹半植苗法”,塞罕坝人恪守“适地适树”的原则,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为人类治理荒漠、改善生存环境提供了中国方案。
材料三:网上资料显示,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所以有人认为,我国目前尚在工业化中期,整体污染水平还处于高点,需要等到进入后工业化时期,治污的“拐点”才能到来,污染水平才会低于环境容量。
材料四:初春时节,走进赣闽交界处的江西资溪县,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山林苍翠、清泉潺潺的山水画卷,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这幅美丽画卷的背后是资溪十五年的生态坚守。
某企业欲投资 180 亿元在资溪建一大型火力发电厂,资溪婉拒了;外商想在资溪开发年创税收近千万元的磁铁矿,资溪还是拒绝了……近三年来,资溪这个位于鄱阳湖流域、财政收入仅 6 亿多元的山区小县,婉拒了近百个工业污染项目、超过 300 亿元的投资额。
与之相对应的是另外一组数据:资溪县森林覆盖率达 87.3 ,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最高达 36 万,全县主要河流水质保持稳定。
“我们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守住资溪的生态红线,就是守住长江的生态红线。
”资溪县委书记吴建华说。
与资溪一样,中国众多县市正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努力积累更多的生态财富,用生态红线守护发展“绿线”,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长城。
四川省达州市石子职业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5日,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
这是联合国表彰来自世界各地杰出环保人士和组织的最高奖项。
这充分表明,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和成效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能量。
“地球卫士奖”颁给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表明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日益引起世界关注。
从过去“以砍养家”到现在“以砍养树”,塞罕坝形成良性循环发展链条,折射出中国大地上正在发生的生动变化:人们已逐渐开始习惯于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摘编自2017-12-07新华网)材料二:为了防止火灾,及时预警,刘军、齐淑艳夫妇驻守山上的望火楼11年,全年365天,没有一天休息日。
“我媳妇盯前半夜,后半夜我来,我俩就这样轮替着瞭望。
”刘军说。
2006年,在做了十几年的护林员后,刘军被林场安排到了塞罕坝9座望火楼其中的一座担任防火瞭望员。
这看似一份简单的工作,背后却满是艰苦、寂寞和枯燥。
每年的3月至6月,是森林火灾的高发季节。
刘军、齐淑艳夫妇一刻都不敢懈怠。
他俩每隔15分钟,就记录下所辖范围内的瞭望情况,并向总场进行汇报。
一天,96次瞭望,一年,28000多次。
能把一件简单的事重复到极致,是最不容易的。
也正是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积累,让夫妻俩都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齐淑艳说,“像如果林子冒烟了,我从颜色就能分辨出是什么着了。
白色的是草,黑色的是树。
一有火情,我们立马就向林场汇报。
”(摘编自央视2017-09-03)材料三:1.巨大的生态效益。
塞罕坝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前的12%增加到现在的80%,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每年为滦河、辽河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
2.显著的社会效益。
河南省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重点归纳笔记单选题1、上图中的两张照片间隔60年,拍摄的是塞罕坝林场的同一地点。
经过三代林场人的艰苦奋斗,塞罕坝已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范例,林场建设者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
塞罕坝从“一棵树”到一片林海的巨变()①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②说明人类应该避免对自然进行开发和利用③体现了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④说明我国坚持绿色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建设美丽中国的相关知识。
①④:我国塞罕坝的治理过程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体现了我国坚持绿色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故①④选项说法正确;②:人类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但不是避免对自然进行开发和利用,故②选项说法错误;③:题干信息主要体现了我国坚持绿色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我国资源现状无关,故③选项不合题意;故本题选B。
2、历史上的塞罕坝曾是一片绿洲,后因过度开采退化成茫茫荒原。
三代林场人以坚忍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使它从“沙地荒野”变回“林海绿洲”这说明()A.人类可以对自然肆意地索取B.人类能够凌驾于自然之上C.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D.人类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答案:C本题考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C: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题干中,塞罕坝从“沙地荒野”变回“林海绿洲”说明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故C正确;A:人类不能对自然肆意地索取,故排除A;B:人类不能够凌驾于自然之上,故排除B;D:人类在自然面前是可以有所为的,故排除D;故本题选C。
3、下列倡导的行动实践与表格中公益广告主题相一致的排序是( )①文明旅游②保护水资源③环保低碳生活④禁止买卖野生动物A.①③④②B.②①④③C.③①②④D.④③②①答案:B本题考查绿色发展的相关知识。
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启示录从一棵树到一片“海”作者:暂无来源:《环球慈善》 2017年第9期北京向北40 0多公里,河北省最北端。
一弯深深的绿色镶嵌于此。
它叫塞罕坝。
在中国森林分布图上,相对于全国2亿多公顷的森林面积,这11 2万亩的人工林似乎有些微不足道。
在中国沙化荒漠化分布图上,地处风沙前沿的这一抹绿色,却显得弥足珍贵。
它,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 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 5万吨,是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三代人,55年。
将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相当于为每3个中国人种下一棵树,创造出当之无愧的生态文明建设范例。
绿色奇迹塞罕坝从一棵树到一片“海”的实践证明,以超乎想象的牺牲和意志苦干实干,荒原可以变绿洲,生态环境一定能实现根本|生改善。
树,在塞罕坝是最平常的东西,也曾是塞罕坝最稀罕的东西。
从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部驱车向东北方向驶去,进入红松洼自然保护区。
在一整片低矮的樟子松林中,远远就能望见一棵落叶松兀自挺立。
20多米高,枝杈密布,主干粗壮,两个人才能合抱起来,树龄已超过200岁。
不知谁悄悄用红布把树干围了起来,树枝上还系着一条条五彩绳,随风飘动。
“这是树神吗?”记者好奇。
“我们叫它功勋树。
没有这棵树就没有今天的塞罕坝。
”林场党委办公室主任赵云国说。
塞罕坝展览馆里,几张泛黄的照片记录着当年的惨境:光秃秃的山丘,狂风肆虐的沙地,难觅活物…一大自然的报复如洪水猛兽一般,西伯利亚寒风长驱直入,内蒙古高原流沙大举南进。
北京被几大风沙区包围,来自不同方向的“灌沙”让首都上空常常灰黄一片。
20世纪60年代初,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国家仍咬紧牙关,下定决心建一座大型国有林场,恢复植被,阻断风沙。
此时的塞罕坝,荒凉了近半个世纪,自然条件越来越恶劣:年平均气温零下1.3摄氏度,无霜期不到两个月,降水量只~400余毫米。
1958年,当地曾搞了大唤起、阴河等小型林场,不但树没种活,人都快活不下去了.只好匆匆下马。
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考试卷及答案(部编版)(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一、抄写下面的句子,注意书写正确,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3)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朱自清《匆匆》)积累与运用(35分)二、看拼音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
( 7分)..、整洁..、端正还记得刚踏进校园时的我们,是那般天真yòu zhì(),喜欢到cáo cóng()里捉xī shuài(),把bō li()弹珠当成珍宝一样收藏,小脑袋里充满了各种奇妙的líng gǎn ()……这làng màn()的童年时光呀,就这样悄悄溜走。
感谢成长路上的伙伴,再相聚时轻声说一句:“qià hǎo()那时你也在!”三、选择题。
(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畸.形(qí)热忱.(chén) 殉.职(xùn)拈.轻怕重(niān)B.坍.塌(dān)慷慨.(kǎi) 缝隙.(xì)参差.不齐(cī)C.啜.泣(chuò)耸.立(sǒnɡ) 袍.子(páo)气喘吁.吁(xū)D.惬.意(xiè)纯粹.(cuì) 抨.击(pēng)头晕目眩.(xuàn)2.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轻歌曼舞难以至信天方夜潭晴天霹雳B.鬼哭狼嚎淋离尽致沧海一粟怦然心动C.迥迥有神谨言慎行杞人忧天手到擒来D.悻然离去刨根问底简明扼要作茧自缚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面对美国政府的重重打压,华为迎难而上....,勇毅前行。
B.见非洲人吃蚂蚁,我们大感惊奇,但导游却说这是司空见惯....的事。
塞罕坝阅读理解引言概述:塞罕坝是中国的一片著名的林区,也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林区。
近年来,塞罕坝的阅读理解教育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塞罕坝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正文内容:1. 塞罕坝阅读理解的重要性:1.1 塞罕坝的自然环境:塞罕坝地处北方干旱地区,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
通过阅读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塞罕坝的自然环境,从而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和保持。
1.2 塞罕坝的历史文化:塞罕坝是中国的红色旅游胜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通过阅读理解,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塞罕坝的历史背景、文化传承等,提高对塞罕坝的认知和理解,增强文化自信。
2. 塞罕坝阅读理解的实施方法:2.1 阅读材料的选择:选择与塞罕坝相关的图书、文章、报刊等阅读材料,包括塞罕坝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以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
2.2 阅读技巧的培养:通过培养阅读技巧,如快速阅读、扫读、精读等,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评价和运用阅读材料中的信息。
2.3 阅读活动的组织:组织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如读书分享会、读书报告、读书角等,鼓励读者积极参与,提高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3. 塞罕坝阅读理解的效果评估:3.1 阅读理解能力的测试:通过阅读理解的测试,评估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水平,了解阅读的效果和改进的方向。
3.2 阅读成果的展示:通过展示读者的阅读成果,如读书笔记、读书心得、阅读报告等,激励读者更加积极地参与阅读理解活动,同时也为其他读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3.3 效果的反馈和调整:根据评估结果和读者的反馈,及时调整阅读理解的方向和方法,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和质量。
总结:塞罕坝阅读理解对于了解和保护塞罕坝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培养阅读技巧,组织阅读活动,并进行效果评估和调整,可以提高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水平,促进塞罕坝的可持续发展。
2022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语文试卷第一部分(20分)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端,这里的百万亩林海堪称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阻挡着南侵的风沙,是护卫京津的生态屏障。
这里是“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春天,群山抹绿,雪映杜鹃;夏天,百花烂漫,林海滴翠;秋天,赤橙黄绿,层林尽染;冬天,白雪皑皑,___________。
三代育林人的青春与汗水抹去了(huāng mò)与森林之间不可逾越..的距离。
塞罕坝是一座书写人力奇迹的丰碑,镌刻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密码。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2分)①(huāng mò)_________②逾越_________(2)在上面文段横线空缺处,填入一个符合语境的四字词语。
(l分)【命题解读】河北考查生字词,往往结合河北地域的材料,以情境设题。
【答案】(1)①荒漠②yúyuè(2)银装素裹(也可借用《湖心亭看雪》中的词句“雾凇沆砀”“上下一白”;也可联想到其它成语“千里冰封”“天寒地冻”等,切不可再出现“雪”字)2.阅读下而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每空1分,共5分)【甲】“蒹葭苍苍,_________。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_________。
”所写的是一些事物、一种情境,而所表现的却是一种情致。
【乙】李白的诗里有一种豪迈之气。
他偏好那些宏大的、壮观的物象,如大鹏、沧海..、长风..、雪山等,构成了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
【丙】雨中登香山,水秀山青,除了密林深处间或有小鸟调啾声外,几乎是万籁俱寂。
此时此地我心中溢满了诗意。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1)请在甲段文字空缺处填上相应的诗句。
(2)乙段文字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绿色奇迹可贵X例——塞罕坝林场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核心要点:■塞罕坝林场的巨大成就,生动诠释了开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是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有力印证,为广阔人民群众结实树立新开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积极投身美丽中国建设发挥了示X带动作用。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必须从国家开展方式上找根源,从宏观战略规划中寻出路。
塞罕坝林场的成功,正是贵在一X蓝图绘到底,成在集中力量办大事。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技术要求高、见效周期长,因此离不开严格的制度法治、稳定的管理体制、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等。
塞罕坝林场的成功,正是贵在严格的制度,成在稳定的体制。
■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根底,以自然规律为准如此。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人类必须尊重科学、顺应自然规律。
塞罕坝的成功,正是贵在科技兴林、矢志创新的坚守,成在钻研技术、永不言败的担当。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塞罕坝的成功,正是贵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功成不必在我〞的大胸怀、大气魄,成在“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代接着一代干〞的大战略、大格局。
某某省某某市北部,某某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有112万亩壮美的绿色海洋。
这里就是某某省塞罕坝林场。
这片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是人类改造自然,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创举!一、“生态兴如此文明兴,生态衰如此文明衰〞的生动写照塞罕坝,历史上有“美丽高岭〞的盛誉,曾经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是清朝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局部。
但清朝末年开围放垦后,由于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加之山火不断,到上世纪中叶,原始森林已经荡然无存,成了林木稀疏、气候恶劣、人烟稀少、风沙肆虐的荒原沙地。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高度重视国土绿化。
1962年,为改善当地自然环境,为京津阻沙源、涵水源,建设首都北部的生态屏障,原国家林业部决定建立塞罕坝林场。
塞罕坝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塞罕坝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是指在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体现的主流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
塞罕坝是我国北方地区一片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其生态环境脆弱,但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塞罕坝已经成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在这一过程中,塞罕坝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主流价值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塞罕坝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内涵与特点:首先,在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一个核心价值观。
塞罕坝以保护生态和改善环境为前提,推动了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
在塞罕坝,人们认识到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因此,塞罕坝注重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并且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绿色发展,推动可持续的生态经济模式。
其次,塞罕坝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共同价值观。
在塞罕坝,人们秉持着“扎根草原、奉献塞罕坝”的信念,共同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人们平等互助,形成了团结一心的集体意识。
在这里,人们注重公益性事业,注重社会责任,始终以人为本,关爱他人,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塞罕坝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注重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塞罕坝是我国古老的农耕文明地区,这里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塞罕坝人民把传统文化作为宝贵的财富,保护和弘扬了传统的农耕文明和生态智慧。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塞罕坝人民不仅注重经济效益,还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使塞罕坝成为了文化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
总之,塞罕坝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是以生态优先、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一种价值观念。
这种价值观念在塞罕坝的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和推广,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未来,塞罕坝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将继续发展壮大,成为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来探讨塞罕坝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内容。
达州市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调研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四川开学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塞罕坝是蒙汉合壁语,意为“美丽的高岭”。
它还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
如今,这里已是浩瀚林海,正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效益,造福当地,泽被后世,塞军级自然环境江阔壮美,历史内涵深邃厚重,满蒙民俗浓郁独特,已经成为华北特别是最著名的环京津地区生态旅游景区之一。
塞罕坝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变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乐园”,最根本的就在于塞罕坝人始终牢记修复生态、保护生态的历史使命在当年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塞罕坝人三代人吃黑莜面、喝冰雪水、睡地窨子,创造了从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海的人间奇迹。
塞罕坝展现出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美好图景,用实际行动印证了“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论断,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更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増长的做法,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塞罕坝自然环境辽阔壮美,历史内涵深邃厚重,满蒙民俗浓郁独特,已经成为华北特别是环京津地区最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之一。
B . 塞罕坝自然景观辽阔壮美,历史内涵深邃厚重,满蒙民俗浓郁独特,已经成为华北特別是环京津地区最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之一。
C . 塞罕坝自然景观辽阔壮美,历史内涵深邃厚重,满蒙民俗浓郁独特,已经成为华北特别是最著名的环京津地区生态旅游景区之一。
D . 塞罕坝自然环境辽阔壮美,历史内涵深邃厚重,满蒙民俗浓郁独特,已经成为华北特别是最著名的环京津地区生态旅游景区之一。
10/2017 年 08 月 (上)共产党员别策划特李 晓 ******************一在中国森林分布图上,相对于全国2亿多公顷的森林面积,塞罕坝机械林场112万亩的人工林似乎有些微不足道。
但在中国沙化荒漠化分布图上,地处风沙前缘的这一抹绿色,显得弥足珍贵。
有这样一组数字:上世纪50年代,北京年均沙尘天数为56.2天,如今已下降到10.1天。
2016年,北京沙尘天仅有5天。
曾沙化的塞罕坝,无霜期不到两个月,降水量只有400余毫米。
而现在无霜期增至64天,年降水量增加60多毫米,年为辽河、滦河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
森林每生长出1立方米的林木蓄积量,平均可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这是大自然回馈给人类的巨大财富。
据统计,以现有的林木蓄积量,塞罕坝每年释放的氧气可供近200万人呼吸一年。
如今的塞罕坝,还是动植物物种基因库。
塞罕坝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昆虫660种,植物625种,大型真菌179种。
……每一个走进塞罕坝的人,无不惊诧于这里的环境之美。
环境之美是看得见的,其背后的经济效益更是惊人。
随着绿色的推进,塞罕坝林场18.3万吨造林碳汇正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挂牌出售,全部475吨碳汇实现交易,可获益1亿元以上;随着绿色的推进,承德市森林涵养水源能力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提高了18.5倍,滦河、潮河、辽河、大凌河四大水系年产水量的1/3送往京津;随着绿色的推进,2016年,承德市天然山泉水、文化旅游及医疗康养、清洁能源等十大绿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4.3%,超过传统“两黑”(黑色金属采选及黑色金属冶炼)产业10个百分点,承德主导产业完成绿色转变;随着绿色的推进,美不胜收的塞罕坝被摄影发烧友誉为“拍不烂”的地方,从1993年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建立至今,已累计接待游客52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3.3亿元;随着绿色的推进,“林上防沙,林下致富”,造林绿化与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相结合,实现了绿富双赢。
《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阅读题及答案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以下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10月29日在北京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全会及其通过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描绘出新蓝图。
“十三五’规划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后的首个五年规划,公报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并用很重的篇幅强调坚持绿色发展,释放出党中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和信心。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白重恩说。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8月4日,中央电视台开始在新闻联播节目推出《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启示录》系列报道。
报道称,塞罕坝主动修复生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活标本。
三代人用了55年的时间,将昔日飞乌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
塞罕坝林场的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
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80%。
今天的塞罕坝,绿水青山带来真金白银,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郁郁葱葱的林海,成为林场生产发展、职工生活改善、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中新网北京8月8日电(记者张尼)日前,第四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启动,督察组将分别进驻吉林、浙江、山东等8省份,这也标志着中央环保督察将实现对31省份的全覆盖。
此前批次的督察中,已有上万人被问责。
新一轮督察风暴又将揪出哪些环保“顽疾”引发外界关注。
从另一组数字上也能看出中央环保督察取得的成效。
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近日透露,此前的中央环保督察中,初步罚款约8.8亿元,立案侦查1183件,拘留1103人,约谈13593人,问责11390人,切实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环境问题,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四:
地球是你我共同的家园,建设美丽家园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一起参与、共同行动。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只当坐而论道的旁观者,而应成为躬身践行的参与者,从自己做起、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或许个人的力量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的,但聚沙成塔、积土成山,众人汇聚起来的力量就是磅礴伟力,唯此方能绘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幽静宜人”的美丽中国图景,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摘录自《南方网》)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对的的一项是(3分)
A.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人国家“十三五”规划,并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B.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力度空前,堪称“风暴”,并将实现对全国31省份的全覆盖。
此前各
批次的督察取得了显著成效,第四批督察又已全面启动。
C.塞罕坝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场后林场三代人用了55年时间植树造林112万亩,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范例。
D.建设美丽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政府有责,人人有责,面对这一项神圣伟大的工程,每一个公民都不能缺位,没有谁是旁观者。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说明,从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到生态文明的总体规划,中央的顶层设计和科学布局为美丽中国建设描绘出了一幅宏伟蓝图。
B.材料二和材料三报道的角度有所不同:材料二着重树立生态文明的正面典型,提供示范;材料三着重呈现环境保护的具体问题,发出警示。
C.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塞罕坝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释放氧气等,创造了超过120元的生态服务价值。
D.每个公民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2005年下降40%~45%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就指日可待。
E.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严厉的法治作有力的保障,材料三的一系列数字既展示了中央环保督察的成效,也反映出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9.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概括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7.C[解析]原文为“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2万亩”。
(3分)
8.AE(答对一个给2分,答对两个给5分)[解析B项,“具体问题”不对;C项,“120亿”是每年创造的生态服务价值;D项说法绝对。
9.1]党中央对坚持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科学决策,制定了具体目标,对建设美丽中国有坚定的决心;2)地方政府切实贯彻中央部署,加大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3)对环境保护建立了严格的制度,对环境污染实行严厉的法治;4)百姓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深人理解、对美丽环境的热切期待.对生态保护的积极行动。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阅读题及答案由高中语文题库()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