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营养不良与少肌症
- 格式:pdf
- 大小:2.47 MB
- 文档页数:88
肌少症的症状及治疗肌少症是临床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进行性全身性骨骼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肌肉量过少和丢失,有着较高的发病率。
老年人群由于年龄的增加和自身机体功能的退化,是肌少症发生的主要人群。
近年来,由于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肌少症的发病人数逐年攀升,已然成为了社会着重关注的问题。
那么,肌少症是怎样引起的呢?临床表现有什么呢?怎样进行治疗呢?本文就带领大家学习肌少症的相关知识。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什么是肌少症?肌少症是临床常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据国际肌少症工作组宣布,肌少症的定义为:“与增龄相关的进行性全身肌量减少或肌肉强度下降或肌肉生理功能减退”。
肌少症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活动障碍,虚弱、行走艰难、步态缓慢和四肢纤细等。
当患者出现肌少症症状时,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行动能力,为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肌少症的发生主要与患者年龄上升有关,当患者年龄增加时,其运动量降低,因此造成患者的肌肉含量和肌肉强度下降,从而发生肌少症。
同时,老年人在年龄上升后,其体内α运动神经元丢失较多并且,纤维量较低,由此导致患者的肌肉协调性和肌肉强度下降,从而引发患者患上肌少症。
同时,年龄的上升会导致老年人群的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导致肌少症的发生。
据相关研究数据证明,肌少症与患者的胰岛素、雌激素维生素和睾酮水平相关。
胰岛素是人体内的重要组成元素,胰岛素分泌的下降会导致患者的蛋白生成能力降低,从而影响患者的肌肉含量。
在雌激素影响肌少症方面,研究存在不一致性,部分研究数据显示,雌激素可预防肌少症的发生。
在男性肌少症患者的研究数据中显示,老年肌少症男性患者存在低睾酮症状。
同时,由于老年患者的年龄增长,自身代谢功能紊乱,不少患者出现维生素下降和丢失现象,而维生素的缺乏是肌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维生素水平的下降影响着患者的肌肉量、肌肉强度和平衡力,如若维生素缺乏,则有可能引发患者出现跌倒等风险事件,引发肌少症。
肌少症对重症老年病人的影响及营养治疗分析发布时间:2021-06-16T12:18:23.44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1期作者:吴仲根[导读] 肌少症已经被纳入ICD.10疾病编码中,吴仲根中国医药大学 110001摘要:肌少症已经被纳入ICD.10疾病编码中,也逐渐受人们的注意。
其全称为肌肉减少症(sarcopenia),这在国内还被称作做肌肉衰减综合症、少肌症等。
肌少症是一种老年综合症,它和年龄、疾病、营养不良、激素水平都有关系。
肌少症的症状是骨骼肌的质量和力量都慢慢消失,最后发展成为瘫痪、残疾,更有甚者可能会死亡。
肌少症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出现会十分寻常,而且在年龄较大的群体里病发率会比较高。
研究在ICU中患有肌少症的老年人的发病机制和相应的治疗方法,更重要的是对医学营养治疗有现实临床意义。
关键词:肌少症;重症;老年病人;影响;营养治疗引言:肌少症纳入ICD.10疾病编码后,人们对其也更加关注,相关的诊断流程和治疗方法研究更多了。
因为ICU中的肌少症病人死亡率普遍比较高,所以住院事件和使用呼吸机的时间都比一般病人要长,而且肌少症能够预测ICU病人的结局。
很多ICU的老龄患者都患有肌少症,如果采用医学营养治疗能够有效地减少住院时间,效果好的话还可以减少死亡人数。
如今常常采用运动、康复、药物、营养这几个方法治疗肌少症。
在营养治疗的方面,氨基酸对于肌肉蛋白质合成有很好的效果,氨基酸和它的代谢产物对ICU肌少症的影响非常值得研究。
1ICU老年肌少症的发病机制1.1炎症已有相关的学者对老人的慢性炎症状态进行了研究认为有不好的后果。
免疫衰老和脂肪组织分泌细胞因子的增加会造成慢性炎症。
高水平的白介素一6(IL-6),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和C一反应蛋白(CRP)都会使得年龄较高的人群更加容易发病和死亡。
其中值得注意的就是显示衰老过程的低度炎症和肌少症的生理机制相同的情况,如果老人体内的血清炎症因子表达很高的话,那么慢性炎症的发展就会加速,最后造成肌少症病状的产生。
俗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太瘦不一定是好事,要警惕老年肌少症的发生。
老年肌少症该如何识别与预防呢?什么是老年肌少症老年肌少症,又称老年肌肉减少症,是一种与年龄增长相关的全身骨骼肌肌肉量减少,肌肉力量、功能下降和(或)躯体功能减退的老年综合征。
老年肌少症会引起老年人行动能力减弱,进而导致行动迟缓、平衡感差、容易摔倒,跌倒之后又容易骨折,并可能带来长期卧床、感染、失能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老年肌少症在中老年中非常常见,且患病率随年龄增大逐渐增加,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老年肌少症的病因1.原发性肌少症除年龄外,无其他明显的病因。
人的肌肉在二三十岁时是最强壮的,从40岁开始,肌肉神经系统的机能随着人体的衰老会逐渐下降。
有研究数据显示:老年肌少症在小于70岁的人群中,发生率不到20%;70—80岁的人群中,发生率能达到30%;大于80岁的人群中,发生率能达到50%。
2.继发性肌少症包括身体活动相关性(长期卧床、久坐等生活方式导致肌力减弱,引起肌肉废用)和疾病相关性(心、肺、肾等器官功能衰竭,炎症性疾病,恶性肿瘤或内分泌疾病等引起骨骼肌质量和功能下降)两种形式。
3.营养相关性肌少症主要是由于老年人胃肠道功能衰退,消化吸收不良或服用某些药物造成厌食,从而导致能量、蛋白质、维生素摄入不足引起的。
老年肌少症的临床表现1.体力活动下降老年肌少症患者骨骼肌质量和力量减少,不能耐受及保持正常的运动,行走时速度缓慢,4米行走速度常低于0.8米/秒,远低于正常人行走速度。
握力下降,轻者不能提起重物,重者不能拧干毛巾。
2.容易摔倒和骨折肌少症和骨质疏松密切相关、相互影响,老年肌少症患者肌肉萎缩、功能退化,将导致并加速骨质疏松的发展。
老年肌少症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容易引起摔倒和骨折。
3.体重减轻肌肉在人体所占的比重高达40%,老年肌少症患者肌肉减少,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体重减轻。
如果不是刻意减重,老年人体重下降大于5%,就需要警惕肌少症的发生。
运动和营养干预对骨骼肌减少症的影响2019亚洲骨骼肌减少症(肌少症)共识定义为增龄相关的肌肉质量损失,低肌力和/或低体力表现,是老年人生理功能逐渐减退的重要表现之一。
目前,肌少症尚无批准的药物治疗,国内外研究均证明,运动干预和营养干预是肌少症的最佳治疗选择。
本文围绕肌少症的运动干预和营养干预进行论述,突出多模式运动、肠道菌群、肠外营养及综合干预与肌少症的关系,补充国内外肌少症研究运动和营养干预方面的不同。
一、运动干预规律运动是改善骨骼肌肌肉量和肌肉力量的重要疗法,包括有氧运动、抗阻运动、被动运动以及多模式运动等(表1)。
为肌少症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时应考虑五个方面:基础疾病控制、运动处方持续时间、运动强度、重复次数、运动进展,从而提高运动干预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表1 运动干预措施及其主要干预效果注:↑表示增加,↓表示降低,—表示不显著或未知,MM:肌肉质量,MS:肌肉力量,PP:躯体功能;RT:抗阻运动,AT:有氧运动,WBVT:全身振动训练,NMES:神经肌肉电刺激,HLG:高强度运动组,MLG:中强度运动组,CG:观察组,HS:握力,ASM:四肢骨骼肌质量,LBM:瘦质量,SMI: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GS:步速,SPPB:简易机体功能评估,TUG:计时起走测试,Qol:生活质量,FM:脂肪质量1.抗阻运动:抗阻运动增加Ⅰ型和Ⅱ型肌纤维横截面积和全身瘦质量,从而增加肌肉力量,渐进性抗阻运动被认为是肌少症的一线治疗。
Lopes等发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高强度运动组肌少症发生率分别降低了14.3%和25.0%,且骨骼肌质量指数(SMI)和身体活动能力均增加,高强度运动组腿部瘦质量和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而观察组肌少症发生率增加10.0%。
深入研究显示,低强度抗阻运动结合血流限制疗法对肌肉量和肌肉力量的增益效果最明显。
汪亚男等进一步验证了12周的渐进式弹力带抗阻运动,发现肌少症患者干预后较干预前的四肢骨骼肌质量、握力及步速明显改善,且肌少症患病率较干预前降低63.3%。
中国老年人肌少症临床康复治疗指南一、引言老年人肌少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特征是肌肉萎缩和功能减退。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发显著,老年肌少症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给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治疗老年人肌少症,制定临床康复治疗指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老年人肌少症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老年肌少症的发病过程中,肌肉蛋白的代谢异常、神经肌肉连接障碍、炎症反应的增加等因素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了解老年肌少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康复方案。
三、临床表现老年人肌少症主要表现为肌肉萎缩、无力、活动受限等症状。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全身乏力、体重减轻、脆弱性骨折等并发症。
针对老年肌少症患者的不同病情表现,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四、康复治疗1.体能训练针对老年人肌少症患者的体能训练,主要包括力量训练、耐力训练、平衡训练等项目。
通过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和频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肌肉力量和功能,提高身体的耐力和灵活性。
2.营养支持老年人肌少症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的问题,因此营养支持对于康复治疗十分重要。
合理的膳食组合和营养补充可以帮助患者补充所需的营养素,促进肌肉修复和生长。
3.社会支持老年人肌少症患者往往面临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挑战,因此社会支持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家庭成员、医护人员和社会关怀组织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康复协助等服务,帮助患者渡过难关。
五、康复效果评估在康复治疗过程中,需要随时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估,以调整治疗方案和优化康复过程。
采用肌肉力量测试、功能评估、生活质量评估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评价,有助于全面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
六、临床应用与展望目前,针对老年人肌少症的临床康复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意识的提高,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创新方法应用于老年肌少症的治疗中,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可能。
老年医学关于肌少症方向的SCI一、引言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逐渐增多,老年医学也备受关注。
肌少症(S ar co pe ni a)作为老年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指的是老年人由于骨骼肌质量、力量和功能的减退而引起的一系列机能下降的综合症候群。
本文将通过分析近期SC I文献,探讨老年医学关于肌少症的最新研究进展。
二、肌少症的定义和病因2.1定义肌少症是一种老年人骨骼肌质量、力量和功能下降的疾病,导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受限。
2.2病因肌少症的病因复杂多样,包括年龄因素、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以及遗传因素。
年龄是导致肌少症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肌质量和力量逐渐减退。
生物学因素包括激素水平的改变、炎症反应的累积等。
环境因素如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等也是导致肌少症的重要原因。
三、肌少症的诊断和评估3.1诊断标准肌少症的诊断标准包括肌肉质量的减少、肌力的下降以及肌肉功能的减退。
常用的诊断工具有肌肉质量和功能测量仪器、肌力测试等。
3.2评估方法评估肌少症的主要方法有肌力测试、肌肉质量的计算、功能性评估等。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手握力测试、肌电图测量等。
四、肌少症的预防和治疗4.1预防措施肌少症的预防措施包括定期进行体能训练,提高肌肉质量和力量;饮食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等。
4.2治疗方法肌少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运动疗法、药物治疗以及营养干预等。
适度的体能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肌肉组织的结构和功能;药物治疗可以通过调节激素水平等途径缓解肌少症的症状;营养干预包括增加蛋白质摄入、补充维生素D等,有助于增加肌肉质量和减少肌肉功能下降。
五、肌少症的研究进展近年来,肌少症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遗传因素、炎症反应、饮食因素等,深入探讨了肌少症的发病机制。
同时,相关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进。
六、结论通过对广泛的SC I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老年医学领域关于肌少症方向的研究正在蓬勃发展。
肌少症的预防和治疗愈发重要,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老年肌少症的诊断标准老年肌少症(sarcopenia)是指肌肉质量和功能的丧失,是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
根据欧洲工作组于2010年提出的诊断标准,老年肌少症的诊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肌肉质量的测量:老年肌少症的诊断需要通过测量肌肉质量来确定。
常用的测量方法是计算骨骼肌质量指数(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SMI),即骨骼肌质量除以身高的平方。
SMI低于标准值即为肌肉质量减少。
2. 肌力的测量:老年肌少症还需要通过测量肌肉力量来确定。
常用的测量方法是手握力测量、膝关节伸展力测量等。
握力低于标准值即为肌力减弱。
3. 肌耐力的测量:老年肌少症的诊断还需要考虑肌肉耐力的情况。
常用的测量方法是进行肌肉耐力测试,如采用肌肉持续收缩时间的测量等。
肌肉耐力下降即为肌耐力减弱。
4. 活动能力的评估:老年肌少症的诊断还需要评估老年人的活动能力。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生理性活动能力评估(如步行速度、上下楼梯能力等)和功能性活动能力评估(如日常生活活动评估,如自理能力评估等)。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估结果,可以确定老年肌少症的诊断。
根据欧洲工作组提出的诊断标准,老年肌少症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 肌肉质量减少:骨骼肌质量指数低于标准值。
2. 肌力减弱:握力低于标准值。
3. 肌耐力减弱:肌肉耐力下降。
4. 活动能力下降:生理性活动能力和功能性活动能力评估结果较差。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肌少症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肌肉减少和功能下降的疾病,如慢性炎症性疾病、内分泌失调等。
老年肌少症的诊断标准还在不断发展中,国际上也有其他的诊断标准。
例如,亚洲工作组于2014年提出的诊断标准将肌肉质量的测量方法改为肌肉量与体重的比值,即肌肉质量指数(muscle mass index,MMI)。
这些诊断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更新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老年肌少症,并为老年肌少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
总结起来,老年肌少症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肌肉质量、肌力、肌耐力和活动能力等方面的评估结果。
健康生活·体检之窗年过70岁,要防肌少症□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全科医学科主治医师 付强强孙先生今年73岁了,是个显得富态的老爷子,因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医生嘱咐他要注意控制体重。
孙先生也很听医生的话,平时就尽量多吃素,少吃荤菜。
可最近这一个月来,他愈发觉得“力不从心”,比如,原来每天晚饭后可以围着小区走上七八圈,现在走上2圈就很乏力,上周三晚上甚至还在家门口摔了一跤。
幸好被邻居看到,赶紧打电话让家属来陪他去医院。
一套全身检查做下来,确实发现了问题,人体成分检测提示孙先生的肌肉量明显偏少,体脂肪及内脏脂肪偏多,骨密度检查提示骨质疏松。
医生告诉孙先生,他有可能得了肌少症。
孙先生听了一头雾水,自己这么胖为啥会得肌少症呢?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肌少症在老年人群体中其实普遍存在,只是很少有人关注它。
事实上,肌少症属于衰老综合征的一种,是一组进行性、以全身肌肉量减少和(或)肌强度下降或肌肉生理功能减退、机体功能下降为特征的综合征。
肌少症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心肺功能受损,新陈代谢效应不良,引起跌倒、骨折、残疾等不良临床结局,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肌少症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年龄增长、肌肉废用(长期卧床或缺乏运动)、内分泌紊乱、神经退行性病变、营养不良、恶病质等都会导致肌纤维数量减少。
典型表现为:①出现明显的平衡障碍,如步履蹒跚、行走缓慢、站起困难;②体重减轻、消瘦;③明显感到体力渐渐不支,总觉得乏力;④手劲变小;⑤容易跌倒,导致骨折频发;⑥出现低蛋白血症,抵抗力降低、易感冒等;⑦自理能力下降;⑧各种慢性疾病的并发症增多;⑨再入院率升高;⑩其他疾病出现治疗和手术预后不佳的情况。
临床上,肌少症按其严重程度可以分为3个等级:肌少症前期——仅有肌肉质量减少,肌肉力量和肌肉功能正常;肌少症——肌肉质量减少,伴肌肉力量或肌肉功能下降;严重肌少症——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和肌肉功能均下降。
“虚弱的胖子”更危险为啥胖子也会发生肌少症?现在我们就来解开孙先生的疑惑。
老年人肌少症口服营养补充中国专家共识(2019)主要内容老年人肌少症口服营养补充中国专家共识(2019)主要内容何为肌少症?老年肌少症指老年人随增龄出现的进行性骨骼肌质量减少,伴有肌肉力量和(或)肌肉功能减退,直到2016年,肌少症被正式归纳到ICD-10疾病编码中。
营养不良是老年肌少症主要病因之一,营养素缺乏及其导致的肌蛋白合成降低是肌少症发生和进展的重要原因。
现阶段尚缺乏用于治疗肌少症的成熟药物,营养治疗仍是肌少症的主要干预措施之一。
对能量摄入不足的老年肌少症患者,应及时予以营养干预。
营养干预方式包括肠内营养(EN)及肠外营养(PN),肠内营养可通过口服和管饲给予。
管饲与肠外营养操作不便,并发症多,不便于院外开展。
建议,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风险的肌少症患者在自由进食的同时,可进行口服营养补充(ONS)。
口服营养补充口服营养补充是以增加能量和营养为目的,将能够提供多种宏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的营养液体、半固体或粉剂的制剂作为饮料或加入饮品和食物中经口服用。
越来越多的证据解释,老年人的营养与肌肉质量、力量和功能间存在接洽,老年人的饮食模式应确保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D、抗氧化剂营养素和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ONS 制剂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各类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等成分,利用方便、安全,符合生理,适合经口进食的老年肌少症患者,包括肌少症前期患者。
共识推荐意见老年肌少症口服营养弥补:1.应选择高氨基酸/蛋白质含量、高维生素D含量、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高ω-3脂肪酸)、高抗氧化素含量的制剂,尤其应将必需氨基酸含量作为首要选择标准。
3.当肌少症患者(包括肌少症前期人群)进食量不足目标量(推荐目标量20~30(kca/1kg.d)80%时,推荐ONS。
ONS制剂摄入量400~600kcal/d,应在两餐间服用,或50~100ml/h啜饮。
4.当ONS不能满足患者维生素D、ω-3脂肪酸等的需求时,可分外单独增加相干营养素的弥补。
诊断肌少症看这些指标按照病因,肌少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肌少症主要和年龄相关,年纪大了,肌肉自然萎缩;继发性肌少症的常见原因有:肿瘤、肥胖、营养不良等。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很多老年人拼命节制饮食,荤菜吃得少或不吃,肌肉失去营养支持,就很容易引起营养不良,从而导致肌少症的发生。
临床诊断主要根据肌肉力量(握力、椅立测试等)、肌肉质量(影像技术、双能X 线、超声等)、运动能力(日常步速、起立行走试验、简易体能状况量表等)来评估和分级诊断肌少症。
其中,握力是最早推荐用于测量肌肉力量的方法,也是医生用来评估肌肉功能最简单的方法。
目前已经证明老年人握力情况与跌倒、残疾,生活质量降低以及住院时间延长、死亡率增加有关。
对于肌肉质量的评估,目前有CT 、磁共振、双能X 线、超声等检查方法。
CT 和磁共振是诊断的重要标准。
超声检查是评估老年人肌肉质量的有效检查方法,方便廉价,可清楚显示肌肉结构。
运动减缓是衰老的一种普遍生理现象,可以反映出许多器官系统的综合性能。
步速是老年人生活质量降低、跌倒、认知功能障碍、住院率和死亡率等事件的有效预测指标。
其他评估肌力的方法还有膝关节伸展力、呼气峰值流量、椅力测试等。
肌少症除了有肌肉力量、肌肉质量、运动功能的改变,还涉及血清学检测、肠道微生态的变化。
医院老年病科对50位老年人进行血液学指标检测,分为正常组、前期组、肌少症组、重症组。
结果显示,肌少症组和重症组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显著升高,肌少症组和重症组白细胞介素-1显著降□文/陆桂芳随着年龄增长,很多老年人越来越瘦弱,走不动路、拿不起东西、特别容易疲倦……需要留意是否患上了肌少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老年病科主任杨云梅介绍,肌少症是老年人群中以骨骼肌质量与力量下降为特征的疾病,会导致老年人衰弱、失能、跌倒、骨折、残疾,甚至增加死亡风险。
健康博览2022/0532健康/解惑疾病家庭医生健康博览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健康博览2022/0533低;在重症组、肌少症组中,一些营养指标提示下降,重症组血清白蛋白显著下降,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在肌少症组和重症组显著下降。
老年医学(病)科临床营养管理指导意见》要点营养不良在老年患者中十分常见,尤其在住院患者中发生率极高。
根据2012年全国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调查结果,营养不良发生率约为15%,而营养不良风险则占到50%,即2/3的老年住院患者有营养不良问题。
营养不良会对老年患者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包括住院时间延长、术后并发症增加、功能依赖、感染以及死亡率增高。
在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营养管理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问题:1.了解营养不良会加重肌少症,进而发生衰弱综合征,使之独立生活能力逐渐下降。
同时还削弱老年人维护稳态网络系统的能力,降低对应激的抵抗力。
2.老年医学(病)科的医护人员应该熟悉并掌握营养不良管理规范,包括快速初筛(简易询问2个问题)、筛查与评估(采用规范量表,查找风险因素)、干预和监测(出院后随访)。
3.重视老年住院患者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判断。
4.注意营养风险与营养不良风险定义的区别。
营养风险的概念为现存的或潜在的营养和代谢状况影响疾病或手术后临床结局的风险。
并非指营养不良发生的风险。
早期筛查发现营养风险患者,并给予有效干预,才能获得最佳疗效。
5.目前营养干预主张生命历程介入模式。
即在急性病期、恢复期及生命终末期的营养干预有着不同特点。
6.强调经口营养摄入的重要性。
7.营养管理是一项整体性和连续性的工作。
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建立与临床营养医师、营养师、康复治疗师及相应专科医师的合作。
在营养筛查与评估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所有年龄≥65岁、预计生存期>3个月的老年住院患者都应接受例行营养筛查。
2.需要进行微营养评定法(MNA-SF)或2002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
3.采用MNA-SF或NRS 2002进行规范化的营养筛查。
4.进行膳食调查,了解每El主、副食摄入量,还包括日常摄入惯、饮酒及营养补充剂、食物过敏史及购买或制作食物的能力。
营养不良对老年患者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重视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管理。
老年人怎样防治肌少症作者:陈金伟来源:《家庭医学》2021年第10期肌少症是指各种原因导致人体肌肉减少,同时肌肉力量和机体功能下降。
与先天因素(如遗传)、增龄(如生长激素不足等)、不良生活状态(如营养不足、酗酒等)、肠道菌改变(饮食变化)和疾病(如心衰、消化不良等)有关。
程度分三级:①肌少症前期,仅有肌肉质量减少,肌肉力量和功能正常;②肌少症,肌肉质量减少,伴肌肉力量或功能下降;③重肌少症,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和功能均下降。
临床表现①体重减轻。
本症的基础是肌肉量减少,因此可表现为消瘦。
②低蛋白血症。
体检发现血蛋白质降低,抵抗力降低易感冒,等。
③体力渐渐不支。
这是功能丧失、致残的苗头。
④自理能力下降,生活质量下降,易跌倒,导致骨折(尤其是髋关节骨折)等意外。
⑤并发症增多。
是营养不良、肌少症的必然结果。
⑥再入院率升高。
治疗和手术预后不佳,导致死亡率增加,并不可避免地增加医疗费用。
筛查方法对于70岁以上的肌少症高危人群,可采用SARC-F调查问卷(如下)筛查。
S-力量举起或搬运约4.5公斤的物件是否困难。
0分,没有困难;1分,稍有困难;2分,困难较大或不能完成。
A-辅助行走步行穿过房间是否困难,是否需要帮助。
0分,没有困难;1分,稍有困难;2分,困难较大,需使用辅助器具或他人帮助。
R-起立从椅子或床起立是否困难,是否需要帮助。
0分,没有困难;1分,稍有困难;2分,困难較大,需使用辅助器具或他人帮助。
C-爬楼梯或台阶爬10层楼梯或台阶是否困难。
0分,没有困难;1分,稍有困难;2分,困难较大或不能完成。
F-跌倒过去1年内的跌倒情况。
0分,过去1年内没有跌倒:1分,过去1年内跌倒1~3次;2分,过去1年内跌倒4次以上。
以上5项总分相加,如总分≥4分,提示存在肌少症风险,需要到有条件的医院行肌肉力量评估。
①握力。
用主力(优势)手自然下垂握住握力计,用最大力气握两次,取最大值。
正常值范围是男性≥26公斤,女性≥18公斤。
老年衰弱、肌少症与营养随着全球老年化的到来,认知障碍、失能、抑郁、衰弱、跌倒等老年综合征将越来越常见。
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衰弱、肌少症、营养等与增龄相关的疾病逐渐成为老年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据2013年联合国世界人口统计,2013年中,中国人口13.574亿,其中≥65岁占9%,出生预期寿命达75岁[1]。
由于全球老龄化不断加速,初步统计到2050年全球>65岁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0亿,患老年病的比例也将随之增加。
老年综合征严重影响老年人整体健康和预后,给公共卫生、医疗保健和家庭护理带来巨大挑战,因此对老年病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同为老年综合征,衰弱、肌少症、营养不良之间往往相互关联,有时在同一病人身上可能存在多病共存的现象。
衰弱是一组由于机体退行性改变和多种慢性疾病引起的机体易损性增加的综合征,以生理储备功能减弱、多系统失调,机体对应激和保持内环境稳定的能力下降,对应激事件的易感性增加为特征[2]。
肌少症是指老化过程中出现的肌量减少和肌肉功能逐步丧失,可导致体力活动障碍、跌倒、甚至死亡。
Rizzoli等[3]指出肌少症和衰弱综合征均以肌肉力量减弱和相应的功能下降为主要特征。
营养不良主要与蛋白质缺乏、能量不足有关,以机体消耗、免疫功能低下和器官萎缩为特征。
衰弱会导致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可影响免疫功能、药物疗效,可导致多系统功能减退,易发感染,进一步加重衰弱。
关玮等[4]通过对国外的研究进行总结,指出营养缺乏及其导致的肌蛋白合成减少、肌肉组织的特殊变化等也是肌少症发生和进展的重要原因。
营养干预可以改善衰弱状态,促进肌肉蛋白的合成。
由此可见,三者密不可分。
1概念1.1 衰弱衰弱综合征是一种重要的老年综合征,与病态、残障并非同义,被定义为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对环境因素易损性增加的老年综合征,其特征是生理储备的减少,健康缺陷的累积,使机体维持自稳态的能力减退,进而有一些临床表现及不良健康结果的呈现,如跌倒、谵妄及失能等。
《中国老年人肌少症诊疗专家共识(2021)》解读肌少症,是伴随着年龄增长,引起的肌肉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和/或躯体功能减退的老年综合征。
肌少症会增加老年人跌倒、失能和死亡风险,严重损害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目前已成为老年人常见的疾病。
今年8月份,我国发布了《中国老年人肌少症诊疗专家共识(2021)》,随着老龄化进程的逐年加剧,肌少症这个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高龄老人易患肌少症近年来的数据显示,社区老年人肌少症患病率为8.9%-38.8%,随着年龄增加,肌少症的患病率显著增加。
80岁及以上老年人肌少症患病率可高达67.1%。
肌少症患病率呈现男性高于女性、西部地区人群的高于东部地区人群的特点。
生活方式和环境是影响肌少症患病率的主要因素。
肌少症的诊断目前可用于诊断和评估肌少症的主要参数为肌肉量、肌肉力量、肌肉质量和躯体功能。
肌肉量:四肢骨骼肌数量和功能的下降是老年人肌少症最主要的特征,因此四肢骨骼肌量(ASM)是肌肉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双能X 线吸收法测量ASM,可被用于临床和科研,其准确性高,但设备昂贵,不可移动,不能在社区广泛使用。
生物电阻抗分析根据全身的导电性可测出脂肪、肌肉、骨骼、水分等人体成分,因其设备便宜、携带方便,也更适用于社区和医院广泛筛查和诊断肌少症。
肌肉力量:握力常用来作为上肢肌肉力量的评价方式;5次起坐试验可作为测定下肢力量的简便方法。
肌肉质量:肌肉超声,相较CT、MRI来说,是一种更方便、快捷的肌肉质量评估方法,便于社区开展。
躯体功能:步速是最为简单、快速、安全的评估方法。
肌少症起病隐匿,常以跌倒、失能等严重并发症作为首要表现,易被人们忽视。
因此,在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广泛的肌少症筛查尤为重要。
推荐对60岁及以上的社区老年人使用简便有效的“筛查-评估-诊断-干预”诊疗路径。
肌少症与蛋白质摄入营养不良是肌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
足够的能量摄入是保证肌肉量和肌肉质量的必要条件,尤其是足量的蛋白质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