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261.50 KB
- 文档页数:9
围棋的起源传说围棋是一项古老而神秘的棋类游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尽管有很多关于围棋起源的说法,但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它的真正起源。
下面将探讨围棋起源的各种说法,并尝试揭示围棋真实情况。
说法一:黄帝创造围棋据传说,黄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也是围棋的创造者。
传说中,黄帝在战争中使用一种类似于围棋的策略,将敌人包围并击败了他们。
这种策略被称为“围猎”,被认为是围棋起源的灵感来源。
然而,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任何历史证据的支持。
尽管黄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但是关于他创造围棋的说法仅仅是一种传说,缺乏任何实际证据。
说法二:农民创造围棋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围棋是中国古代农民发明的。
据说,农民们在田地里玩耍,用棋子代替谷粒,将谷仓看作棋盘,玩一种类似围棋的游戏来消遣。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游戏变得越来越流行,并在整个中国传播开来。
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确实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没有证据表明他们创造了围棋这个游戏。
说法三:围棋来自印度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围棋起源于印度。
在印度,有一种名为“Pasa”的游戏,和围棋有些类似,它也是用棋子在棋盘上行动,最终目标是将对手的棋子包围。
这种说法的支持者认为,围棋可能是由印度人带到中国的,然后被本地人加以改进。
但是,这种说法也缺乏实际证据。
虽然印度和中国之间有很多文化交流,但没有证据表明围棋起源于印度。
说法四:围棋来自日本在日本,围棋被称为“Go”,它是日本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在日本,围棋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深奥的艺术形式,被视为一种哲学和文化的体现。
有一种说法认为,围棋实际上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
在7世纪初期,日本的官员和学者经常前往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技术。
因此,有可能是中国的围棋在日本流传开来的。
它。
围棋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而日本的历史只有几百年。
因此,更有可能是围棋是在中国发展壮大,然后被带到日本并在那里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围棋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被誉为智慧的体现,是一项需要高度集中精力和深度思考的智力运动。
围棋的学习难度非常高,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的规则和技巧,还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思考能力。
本文将从围棋的历史渊源、规则和技巧、学习方法和难点等方面详细阐述围棋的学习难度。
一、围棋的历史渊源围棋起源于中国,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围棋最早是在中国古代的军事演习中发展起来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围棋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智力运动,并传播到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
在日本,围棋被视为一种高雅的文化艺术,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传承。
现在,围棋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智力运动之一,吸引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热爱和关注。
二、围棋的规则和技巧围棋的规则非常简单,但是却非常深奥。
围棋的棋盘由19条竖线和19条横线组成,共有361个交叉点。
两个对手轮流在棋盘上放置黑白两色的棋子,目的是占领更多的领地,或者将对手的棋子围住,使其无法动弹。
围棋的胜负是根据棋盘上黑白双方的领地大小来判断的,领地越多的一方获胜。
围棋的技巧非常丰富,需要掌握大量的变化和战术。
在围棋中,要想获胜,不仅需要占领更多的领地,还需要控制棋盘的中心和边缘,防止对手形成有利的势力。
围棋还需要具备深厚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能够预测对手的下一步行动,并做出相应的应对。
三、围棋的学习方法围棋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初学者快速提升棋艺。
要掌握基本的规则和技巧,理解围棋的基本思路和战略。
要多下棋,积累经验,探索不同的变化和战术。
还可以通过观看职业选手的比赛和解说视频,学习他们的下棋思路和技巧。
要善于总结和反思,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四、围棋的学习难点围棋的学习难度非常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复杂的变化和战术:围棋的变化和战术非常丰富,需要掌握大量的变化和应对方法。
初学者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这些变化,容易陷入被动局面。
2、思考深度和难度:围棋需要具备深厚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能够预测对手的下一步行动,并做出相应的应对。
围棋故事100个一、围棋的起源与发展1.围棋的起源围棋,起源于中国,距今已有约4000年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围棋最早被称为“弈”,在古代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娱乐活动。
围棋的发展历经了漫长的岁月,逐渐演变成如今我们熟知的模样。
2.围棋的发展历程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围棋逐渐在中华大地上普及。
随着历史的推移,围棋的规则不断完善,技艺不断提高。
到了唐宋时期,围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围棋名手。
3.围棋在中国的普及围棋在中国的普及,得益于历朝历代的推广。
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围棋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娱乐方式。
不仅如此,围棋还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围棋的名人轶事1.古代围棋名人我国古代围棋名人辈出,如晋代的王积薪、唐代的孙思邈等。
他们的围棋技艺高超,传颂千古。
2.现代围棋冠军随着围棋赛事的蓬勃发展,现代围棋冠军层出不穷。
如聂卫平、马晓春、古力等,都是我国围棋界的佼佼者。
3.围棋名家的教育与传承围棋名家的教育与传承,使得围棋技艺得以延续和发展。
如吴清源、陈祖德等围棋名家,不仅自身成就卓越,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
三、围棋的精神内涵1.围棋与人生哲学围棋中有句古语:“棋如人生”,意味着围棋与人生哲学息息相关。
围棋的棋局犹如人生百态,局中棋子间的相互关系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
2.围棋中的道德观念围棋强调“以和为贵”,提倡礼让、谦逊、尊重对手等道德观念。
这些观念在围棋中得以体现,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3.围棋对人格培养的启示围棋作为一种竞技活动,既能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又能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
围棋教育倡导公平竞争、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等品质,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积极作用。
四、围棋的竞技魅力1.围棋比赛的魅力围棋比赛紧张刺激,充满悬念。
棋手们在棋盘上斗智斗勇,展示出极高的技艺。
围棋比赛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激烈的竞争态势。
2.围棋战术与策略围棋战术丰富多样,包括布局、进攻、防守等。
关于围棋的名人历史围棋起源于中国,传为尧作,春秋战国时代即有记载。
隋唐时经朝鲜传入日本,流传到欧美各国。
那么围棋有哪些名人?围棋的四大家分别是哪四大家族呢?下面店铺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围棋的名人历史吧,欢迎阅读。
围棋名人之王按说道悦冒着“发配远岛”之危险,在二十番争棋中大获全胜,逼得安井算知不得不自动让位,接任名人棋所当然名正言顺。
但道悦在呕心沥血的争棋过程中,饱尝人世之炎凉,已把名人棋所看得淡了,而且自知棋艺不如徒弟道策,于是索性让道策撑起本因坊家门户,同时推荐他为名人棋所。
自己则激流勇退,做起世外高人来。
1677年,道策被任命为名人棋所。
历代名人棋所,象这样众望所归而晋升为棋所的,以道策为第一人。
论起日本棋史上的历代名人,顶数道策最厉害。
道策之技不但当时独步天下,无人能敌,就连现在日本的职业高手也对他佩服万分。
最初日本的围棋也和中国古棋一样,讲究“吃大龙”拼个你死我活。
由于“吃大龙”是安井家的拿手好戏,故日本棋坛将这种布局和战略称为“安井流”。
但道策一出,棋风顿变,开始讲究布局理论和灵活战略,称为“道策流”。
从此安井流便销声匿迹,正如枪炮发明后的刀矛剑戟一样,只有束之高阁了。
故后人称道策为棋圣。
道策做了名人棋所后,改进了不少围棋制度,并广收弟子,弘扬棋道,一时间威名远扬。
天和二年(1682年),琉球国使来日本朝贡,琉球王因慕道策大名,特派国内第一高手亲云上浜比贺相随,请求与道策对弈一局。
因为道策身为名人棋所,不允许私自与别人对局,后经岛津光久的协助,幕府才特许道策出战。
四月十七日,比赛在岛津官邸举行,岛津亲临观战,并让浜比贺放上四子。
按说此局是日本围棋史上第一次正式的国际比赛,万一输了,不仅是本因坊家的耻辱,而且失了日本的尊严,道策一世英名也就付之东流了。
然而道策神态子若,坦然诺之,坊门弟子不禁暗暗为老师捏把汗。
这一局道策下得精彩绝伦,满盘皆尽碰顶缠绕之能事,着着先手,子子轻灵,弄得浜比贺头昏脑涨,结果白棋以十四目轻取。
围棋历史故事围棋,是中国传统的古老棋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围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其历史故事也是丰富多彩,让人们感叹不已。
据史书记载,围棋最早的起源地是中国,相传围棋是由中国古代的一位传说人物——太阳神农氏所创造的。
农民们在工作之余,常常会在田间地头用土块或者石块来进行围棋的游戏。
这种游戏渐渐传播开来,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一种流行娱乐活动。
围棋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也经历了许多传奇的历史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便是关于围棋圣手——林则徐的传说。
林则徐是清朝的一位官员,他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同时也是一位围棋高手。
据说林则徐在一次围棋比赛中,与对手下了一盘高超的围棋,让人叹为观止。
这场比赛的故事传遍了中国,成为了围棋历史上的佳话。
除了中国,围棋也在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在日本,围棋有着“国粹”之称,被视为一种高雅的智力运动。
据说围棋在日本的发展史上,也有着许多传奇的历史故事。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关于围棋大师——碁圣本因坊秀策的传说。
秀策是日本围棋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在围棋界享有盛誉,被誉为“碁圣”。
据说秀策年轻时,曾经在一次围棋比赛中,以出人意料的绝妙着法,将对手逼入绝境,最终获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在日本围棋界流传甚广,成为了日本围棋史上的佳话。
围棋作为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其历史故事不仅令人感到惊叹,更是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
围棋的历史故事,见证了这项古老智慧运动的发展与传承,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让我们一起珍惜围棋这一古老智慧的结晶,传承围棋的历史文化,让围棋的魅力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好地传播和发扬光大。
围棋起源于中国古代。
推测起源时间为大约公元前6世纪。
传说尧的儿子丹朱顽劣,尧发明围棋以教育丹朱,陶冶其性情。
围棋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春秋时期的《左传》。
战国时期的弈秋是见于史籍的第一位棋手。
南北朝时候,棋盘定型为现在的`19道棋盘,并且出现了评定棋手水平的围棋九品制。
围棋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知识阶层修身养性的一项必修课目,为“琴棋书画”四艺之一。
唐代出现了棋待诏官职。
著名棋手王积薪作“围棋十诀”在现代围棋中依旧适用。
清朝初年,出现了中国古代围棋的发展一个高峰期。
大批著名棋手涌现,留下大量名局棋谱,如黄龙士与徐星友的“血泪篇”,施襄夏与范西屏的“当湖十局”。
同时,围棋理论的研究亦达到一个高峰,代表作有徐星友的《兼山堂弈谱》和施襄夏的《弈理指归》等。
但随后,中国围棋渐渐衰微,围棋发展的中心也转移到日本。
围棋在公元7世纪传入日本,很快就流行于宫廷和贵族之中。
战国末期,丰臣秀吉设立“棋所”,德川幕府时代,出现了在、将军面前对弈的“御城棋”,日本围棋逐渐兴盛,出现了本因坊,安井,井上,林等围棋世家。
其中坊门尤其人才辈出,先后出现了道策、丈和、秀和、秀策、秀甫、秀荣等杰出棋士。
日本围棋由于废除了中国古代围棋的座子制(古代中国围棋是放四个座子,就是两黑两白放在对角星的位置上,双方在这个基础上开始布局),布局理论得以极大发展。
明治维新以后,棋手失去幕府支持,开始谋求新的谋生手段,导致了新闻棋战和现代段位制的出现,并创立了全国性的日本棋院。
昭和时代,吴清源和木谷实共同宣起了“新布局”的潮流,开始了现代围棋的时代。
其后日本棋界一流棋手辈出,如坂田荣男,藤泽秀行,高川格,及后来的大竹英雄,武宫正树,小林光一,石田芳夫等。
1984年,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开幕,拉开了中日围棋交流的序幕。
聂卫平在前三届擂台赛中取得11连胜,极大的推动了中国围棋的普及。
1988年4月16日国家体委发布《围棋国家段位标准》《围棋国家段位标准实施细则》和《围棋地方段位制》。
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围棋的起源与发展史一直为广大爱好者所感兴趣。
从古代的绘画艺术中也可以看出我国棋艺的发展已经历经了千年之秋,如今依然被后世所世代传承。
一、围棋-基本综述围棋,是一种棋类游戏,中国古代时候又称之为“弈”。
棋属于四艺、四雅之一,四艺和四雅,即琴、棋、书、画。
二、围棋-起源之说围棋,起源于中国。
有关中国围棋的起源,历来素有多种版本。
流传最为古老的是:围棋是由上古时期的尧舜帝发明一说。
围棋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古老历史,是我国棋类的鼻祖。
三、围棋-古籍记载战国时期史官编撰的《世本.作篇》中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
”东晋时期,张华在《博物志》中更是说明了发明围棋的动机:“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
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
舜帝认为儿子不够聪慧,也曾经研制围棋,利用它来教导孩子。
唐朝诗人皮日休所著的《原弈》中记载:“弈之始作,必起自战国,有害诈争伪之道,当纵横者流之作矣。
岂曰尧哉!”围棋始于战国时期,是由纵横家们创造的。
他的根据是围棋“有害诈争伪之道”。
围棋也成了人们耍弄权术的伎俩。
但是围棋也确实反映了古代军事活动的诸多特点。
明朝陈仁锡在《潜确类书》中提出“乌曹作博、围棋”。
围棋这一次以赌具的面目出现,认为“夏人乌曹为了赌博而制作了围棋”。
乌曹是夏桀时期的一个臣子,这个人比较好赌,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夏桀的暴政。
古代的人们非常深信围棋是由尧舜帝发明。
而我国在甘肃永昌鸳鸯池遗址出土的原始社会末期的彩陶罐似乎印证了这种传说,该彩陶罐上绘制有棋盘条纹图案,此外,纵观中国围棋历史,它带给人们的更多的是积极影响,这也和上古时候尧舜教子的初衷较为一致。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围棋春秋战国时期,围棋已经在当时的社会广为流传。
古籍《左传》、《论语》、《孟子》中都有详实的记载。
这时也出现了第一位专业棋手,名为弈秋。
五、秦汉时期的围棋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有关围棋的事情也少有记载。
围棋在东汉时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古人观念的转变。
关于围棋的知识
关于围棋的知识
一、围棋的历史
围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当时叫作“盘古棋”,直到元朝围棋的扩充开始出现最经典的19x19路棋盘,然后渐渐形成了现代围棋的棋规及棋局。
二、围棋的基本规则
(1)围棋是利用黑白棋子在九九九十一路棋盘上进行抗争的棋类游戏。
(2)一般棋局是由黑棋先行,棋手着棋在未被着子的空点上,以落子抵消彼此的气力,谁的棋子气被尽,谁就输掉棋局。
(3)每一步棋心的棋子可以提子、跳子、成路、破碰等多种棋子出招,以及打劫、禁着等一系列的复杂规则,使围棋被称为“万古一棋”。
三、围棋的技巧
1、利用落子的禁着约束局势,使得对方气稀少,进行“长气”的发展;
2、活棋的落子,确保了本方气的有效发展;
3、进行“观念”式的棋着,使得对手的攻击难以成功;
4、通过“眼力”和“判断能力”来进行“猜着”,以获得棋局上的优势;
5、通过“搭子”“空心”“半活”等多种棋型来进行棋着。
四、围棋的优点
(1)实用价值:可以加强思维能力,提高观察力,增强分析判断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健脑效果:围棋可以锻炼头脑,增强智力,减轻老年痴呆症的发生率。
(3)涵养情操:围棋可以涵养情操,增强自信,提高情商和心理素质。
(4)文化内涵:围棋是一门非常富有文化内涵的棋类游戏,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礼仪礼节,是传统文化的象征。
围棋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围棋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公元前2356年。
1、围棋起源于中国,相传是尧发明的,春秋战国时代即有记载。
2、作为古代四大艺术(琴棋书画)之一的围棋,起源目前比较为人们所接受的观点是“尧造围棋”。
关于“尧造围棋”的记载,能考证到的文字有战国时的文献《世本》:“尧造围棋,丹朱善之。
”3、西晋张华在《博物志》中继承并发展了这种说法:“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
若白: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
”从这里的文字记载来看,围棋一开始便作为“教”的工具、具备开智功能为大家所接受。
4、1964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就采纳这种说法,甚至将其确切年代定在公元前2356年。
围棋棋子什么材质的好1、围棋棋子用云子做的棋子手感最好。
2、围棋是一种策略性两人棋类游戏,中国古时称弈。
3、围棋起源于中国,传为尧作,春秋战国时代就有记载。
围棋使用方形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圆形棋子进行对弈。
棋盘上有纵横各19条直线将棋盘分成361个交叉点。
4、棋子走在交叉点上,双方交替行棋,落子后不能移动,以围地多者为胜。
5、云子:云子是我国古老的一种传统工艺品,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元、明、清三代曾享有盛名,深受名士、高僧的喜爱,也是敬献皇室的上乘贡品。
云子质地细腻如玉,色泽晶莹柔和。
坚而不脆,沉而不滑。
学习围棋对孩子有什么好处1、境界修养,让孩子拥有更好的大局观。
围棋是一场输赢的游戏,有时可能一着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因此需要全面观察整个棋局的变化,坚持围棋的学习,更容易让人视野开阔、思考长远,培养孩子的大局观,减少做事的盲目性。
2、心性修养,培养孩子处变不惊的气度。
在下棋的过程中,往往顺境与逆境交替出现,妙手连发可以力挽狂澜,形势转好;一着不慎又会使乾坤倒转,攻防易手。
孩子需要集中精神,平心静气,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力。
这就意味着围棋的学习对孩子的心性修养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沉着冷静、临危不惧、从容应对、豁达大度的品格气质。
关于围棋的知识点总结一、围棋的历史围棋的历史非常悠久,据传说,围棋起源于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约3000年前的商周时期。
据《诗经》中有关围棋的记载,可以推测围棋在当时走红。
专家认为,围棋的起源可能还要更早,可能源于原始社会以土地争夺为目的的游戏以及军事行动中的谋略。
围棋于隋唐时期传入日本,成为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传统棋艺之一。
此后,围棋在东亚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围棋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之中。
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有关围棋的记载颇多,从中可以了解到围棋游戏的发展和传播情况。
最早的有关围棋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诗经》之中,诸如“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蓁蓁。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莞莞。
”等句中记载有关围棋棋盘、围棋棋子和围棋游戏的情节。
这些古代的记载使我们了解到围棋在古代中国就有一定的发展和传播。
随着时间的推移,围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一传统文化不仅体现在围棋游戏本身,还体现在围棋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
例如,围棋的文房四宝之一墨,象征围棋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
围棋也曾被列为古代举子科举的主题之一,这表明围棋在古代文化中有一定的地位。
在古代围棋的相关文献中,不仅记录了围棋游戏的规则和玩法,也对围棋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有所体现。
围棋并不只是一种传统的棋艺,它还具有较强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王者之气和智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围棋曾被视为一种高雅的娱乐方式,并有其独特的礼仪。
围棋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有着广泛的普及,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还是一种培养智慧和人格修养的方式。
围棋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也有过极高的地位,尊崇和崇敬围棋的风气在古代社会中相当盛行。
围棋传入日本后,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传承,在日本社会中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日本的围棋文化在中国的基础上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特的围棋文化传统。
围棋起源故事围棋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古老棋类游戏,它起源于中国,被誉为"棋中之王",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围棋的起源故事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据说围棋的起源与一个传说有关。
相传,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叫做"太乙"的国家,国王非常喜爱下棋。
有一天,国王得知了一种关于棋盘和棋子的游戏,他非常感兴趣,便命令臣子去寻找这种游戏。
经过一番周折,臣子终于找到了这种游戏,这就是后来的围棋。
围棋的棋盘是一个1919的方格,棋子分为黑白两色,双方轮流在棋盘上落子,目的是利用自己的棋子将对方的棋子围困起来,最终占据更多的地盘。
这种游戏不仅考验着玩家的智慧和策略,更是一种精神的对决和心灵的较量。
据说,围棋的起源故事还与一位传奇人物有关,他就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军事家孙膑。
相传孙膑是围棋的发明者,他在军事训练中发现了这种游戏,并将其引入军中,用来锻炼士兵的智慧和决策能力。
后来,围棋逐渐传播开来,成为一种普及的棋类游戏。
围棋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智慧的象征。
围棋的起源故事充满了神秘和传奇色彩,它见证了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围棋逐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棋类运动。
如今,围棋已经成为了一种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其中,探寻其中的乐趣和智慧。
围棋的起源故事虽然充满了传奇色彩,但它所蕴含的智慧和文化价值却是实实在在的。
围棋不仅是一种游戏,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教会人们如何思考、如何决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
围棋的起源故事,就像一幅古老的画卷,让人们感受到了古代智慧的光芒。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它的价值和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凸显。
愿围棋这种古老的智慧之游,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围棋起源于哪个国家
围棋起源于中国。
围棋在中国古代称为弈,可以说是棋类之鼻祖,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传说围棋为帝尧所作,春秋战国时期即有记载,隋唐时经朝鲜传入日本,后流传到欧美各国。
围棋使用矩形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圆形棋子进行对弈,正规棋盘上有纵横各19条线段,361个交叉点,棋子必须走在纵横线交叉点上,双方交替行棋,落子后不能移动或悔棋,以棋子数目多者为胜。
围棋是一种策略型两人棋类游戏,属琴棋书画四艺之一,它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体现,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复杂的棋类游戏。
围棋起源和发展历史_围棋是怎样起源的围棋是一项高雅的棋牌游戏,是一项竞技运动,也是一门艺术、一种文化;下面是有围棋起源和发展历史,欢迎参阅。
围棋起源围棋是中国的传统棋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广为流传。
每一朝代都涌现出许多才华出众的围棋高手,流传着许多动人优美的围棋史话。
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围棋被列为体育竞赛项目,并于1957年起举行全国性的围棋锦标赛,先后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围棋手。
他们在国际、国内比赛中不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陈祖德和聂卫平两位棋手。
陈祖德九段,是六十年代中国围棋的巨匠,称霸中国棋坛十多年之久,是首次在对子条件下战胜日本九段的棋手,是驰名中外的“中国流”布局的主要创造者,著有许多价值极高的围棋学术著作,虽然近些年来因病退下比赛第一线,但是,他对中国的围棋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陈祖德同志现任中国围棋协会的主要负责人。
聂卫平九段,是全国人民众所周知的体坛名星,他多次战胜日本的“超一流”九段。
在中日围棋擂台战上力挽狂澜,连连挫败小林光一九段、藤泽秀行九段、武宫正树九段、加藤正夫九段,等一系列日本围棋高手,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1983年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荣誉奖章”,现在被授予“棋圣”称号,现任国家围棋队主教练,聂卫平的成功,把我国围棋水平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我们国家的围棋人口有数千万之多,而且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但职业棋手只有二百人左右,什么叫职业棋手呢?职业棋手也称“专业棋手”,凡是以下棋为职业,服务于各围棋组织或体育代表队,在围棋技术上受过正规训练,有相当强的围棋功底,经常参加国内外重大比赛的棋手都称职业棋手。
除专业棋手,以业余时间从事围棋活动的棋手或棋艺爱好者都叫“业余棋手”。
他们的主要特点是:一般不以围棋为主要职业,没有受过(或仅受过暂短时间)正规训练,通常不参加专业棋手的比赛。
不论是职业棋手还是业余棋手,怎样才能测量他们棋力的高低呢?在中国和日本以及欧美的围棋界里,现在都实行“段位制度”和“级位制度”。
关于围棋的简介
围棋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棋类游戏,起源于中国古代,后来流传到世界各地。
在中国古代,围棋被称为“弈”或“弈秋”,是
由战国时期的“聂政”所发明的。
围棋由黑白两色组成,在棋盘上各自落下一子。
在落子的过程中,如果一方吃掉对方棋子,则必须把对方的棋子吃掉。
围住棋盘上所有交叉点的目数就是这一方的地盘。
如果一方地盘比对方多,则胜利;如果地盘一样多,则以时间长短而胜负;如果地盘比对方多,则以水平高低而胜负。
围棋有七个交叉点,分别是“气”、“空”、“目”、“边”、“角”、“边中”和“角上”。
围棋最
早的规则是由汉魏时期的《易·象》中记载的“棋势”发展而来的。
之后,历代都有关于围棋规则的论述,如《韩非子·六反》中说:“先下一子谓之先手,后下一子谓之后手;先吃一子谓之
活子,后吃一子谓之死子;先断一子谓之断头,后断一子谓之断尾;先收一手谓之收手,后收一手谓之收眼;先下一子谓之放炮;后下一子谓之开门。
—— 1 —1 —。
关于围棋的历史典故大全1.南柯一梦的传说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qu县)去打柴。
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正在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边地上,住足观看。
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的凸凹不平了。
王质非常奇怪。
回到家里后,发现家乡已经大变样。
无人认得他,提起的事,有几位老者,都说是几百年前的事了。
原来王质石室山打柴误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间百年。
2.桔中棋仙在四川有一户人家,家中有一片桔园,结了许多诱人喜爱的桔子。
冬至,下了霜,桔子都蔫了,主人把它们摘了下来。
但是有两个桔子长的特别大,和大西瓜那么大,非但不蔫,还桔红鲜艳,光彩照人,桔香四溢,主人舍不得摘它们,这两个桔子就还一直挂在枝头。
一天夜晚北风忽起,越刮越大,主人从睡梦中惊醒。
因为心里惦念着那两个大桔子,急忙起身出屋。
来到院中,忽闻一阵清脆的叮咚声,和老者的说话声,随风从空中传来。
闻声寻去,发现叮咚之声和说话声竟是从两个大桔子里发出的,而且大桔子在黑夜里还特别亮,就象两盏挂在树枝上的红灯笼。
主人惊奇无比。
天明之后,一切又平静如初。
一连数日,皆如此。
这一日,主人终于止不住好奇之心,在桔亮声起之时,将两个大桔子摘了下来。
打开一看竟是空的,里边对坐着两对白发老者,正在下棋。
虽桔开人现,尤旁若无人。
直至下完棋局此时,主人早已惊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
只见其中的一个老者说,"我四人自离商山云游至此,幸得这一雅处,得以弈趣不减商山'。
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传说秦末汉初时,有四个年已高长的"名人隐士',在那里隐居。
莫非此四老就是得道成仙的商山四老吗?另一位老者说"桔室虽好,仍被摘毁。
其缘已尽,我等也该走了。
'主人听吧,后悔莫及。
此时鸡叫天明,四老随着一阵清风飘然而去。
围棋历史虞舜下石子棋图[2]围棋,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称为弈,可以说是棋之鼻祖,围棋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据先秦典籍《世本》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
”晋张华在《博物志》中继承并发展了这种说法:“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
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
”1964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就采纳这种说法,甚至将其确切年代定在公元前2356年。
[3]唐代诗人皮日休所作的《原弈》认为:“弈之始作,必起自战国,有害诈争伪之道,当纵横者流之作矣。
岂曰尧哉!”明朝陈仁锡在《潜确类书》中又提出“乌曹作博、围棋”。
乌曹相传是尧的臣子,有的又说他是夏桀的臣子。
后来,董斯张的《广博物志》、张英的《渊鉴类函》等也采录了这种说法。
明朝林应龙《适情录》则认为,围棋是容成公发明的。
据《列仙传》记载:“容成公者自称黄帝师,见于周穆王,能善辅导之事。
”发展•春秋战国围棋这时已在社会广泛流传了。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宁喜许之。
大叔文子闻之,曰:‘呜呼……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可靠的涉及围棋的记载,时间是公元前548年。
孔子《论语·阳货》载: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孟子《孟子·告子上》载:“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非然也。
”这是史料中第一位有名字的专业棋手,弈秋。
[3]•秦汉三国关于围棋的诗画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有关围棋的活动也鲜有记载。
到东汉初年,社会上还是“博行于世而弈独绝”的状况。
直至东汉中晚期,围棋活动才又渐盛行。
晋代葛洪《西京杂记》卷二:“杜陵杜夫子善弈棋,为天下第一。
人或讥其费日,夫子曰:“精其理者,足以大裨圣教。
””卷三:“戚夫人侍高帝。
……八月四日,出雕房北户,竹下围棋,胜者终年有福,负者终年疾病。
取丝缕就北辰星求长命,乃免。
”[4] 1952年,考古工作者于河北望都一号东汉墓中发现了一件石质围棋盘,此棋局呈正方形,盘下有四足,局面纵横各17道,为汉魏时期围棋盘的形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与汉魏间几百年频繁的战争相联系,围棋之战也成为培养军人才能的重要工具。
东汉的马融在《围棋赋》中就将围棋视为小战场,把下围棋当作用兵作战,“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陈聚士卒兮,两敌相当。
”当时许多著名军事家,像三国时的曹操、孙策、陆逊等都是疆场和棋枰这样大小两个战场上的佼佼者。
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王粲,除了以诗赋名著于世外,同时又是一个围棋专家。
据说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对围棋之盘式、着法等了然于胸,能将观过的“局坏”之棋,重新摆出而不错一子。
中国围棋之制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重要变化,主要是在于局道的增多。
魏晋前后,是第一次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
魏邯郸淳的《艺经》上说,魏晋及其以前的“棋局纵横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
这与前面所介绍的河北望都发现的东汉围棋局的局制完全相同。
但是,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石室发现的南北朝时期的《棋经》却载明当时的围棋棋局是“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数。
”表明这时已流行19道的围棋了。
这与棋局形制完全相同,反映出当时的围棋已初步具备现行围棋定制。
[5]•南北朝由于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起,导致文人学士以尚清谈为荣,因而弈风更盛,下围棋被称为“手谈”。
上层统治者也无不雅好弈棋,他们以棋设官,建立“棋品”制度,对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与棋艺相当的“品格”(等级)。
当时的棋艺分为九品,《南史·柳恽传》载:“梁武帝好弈,使恽品定棋谱,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可见棋类活动之普遍。
日本围棋分为“九段”即源于此。
[5]•隋唐宋元隋代围棋盘, 河南省博物馆[6]由19道棋盘代替了过去的17道棋盘,从此19道棋盘成为主流。
而随着隋帝国对外的政策,高句丽、新罗百济把围棋带到了朝鲜半岛,遣隋使把围棋带到了日本国。
唐宋时期,可以视为围棋游艺在历史上发生的第二次重大变化时期。
由于帝王们的喜爱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围棋得到长足的发展,对弈之风遍及全国。
这时的围棋,已不仅在于它的军事价值,而主要在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增长智慧。
弈棋与弹琴、写诗、绘画被人们引为风雅之事,成为男女老少皆宜的游艺娱乐项目。
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第187号唐墓中出土的《仕女弈棋图》绢画,就是当时贵族妇女对弈围棋情形的形象描绘。
当时的棋局已以19道作为主要形制,围棋子已由过去的方形改为圆形。
1959年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墓出土的瓷质围棋盘,唐代赠送日本孝武天皇、现藏日本正仓院的象牙镶钳木质围棋盘,皆为纵横各19道。
中国体育博物馆藏唐代黑白圆形围棋子,淮安宋代杨公佐墓出土的50枚黑白圆形棋子等,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围棋的变化和发展。
唐代“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是中国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标志。
所谓棋待诏,就是唐翰林院中专门陪同皇帝下棋的专业棋手。
当时,供奉内廷的棋待诏,都是从众多的棋手中经严格考核后入选的。
他们都具有第一流的棋艺,故有“国手”之称。
唐代著名的棋待诏,有唐玄宗时的王积薪、唐德宗时的王叔文、唐宣宗时的顾师言及唐信宗时的滑能等。
由于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扩大了围棋的影响,也提高了棋手的社会地位。
这种制度从唐初至南宋延续了500余年,对中国围棋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古代围棋(9张)从唐代始,昌盛的围棋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渐越出国门。
首先是日本,遣唐使团将围棋带回,围棋很快在日本流传。
不但涌现了许多围棋名手,而且对棋子、棋局的制作也非常考究。
如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来唐入贡的日本国王子所带的棋局就是用“揪玉”琢之而成的,而棋子则是用集真岛上手谈池中的“玉子”做成的。
除了日本,朝鲜半岛上的百济、高丽、新罗也同中国有来往,特别是新罗多次向唐派遣使者,而围棋的交流更是常见之事。
《新唐书·东夷传》中就记述了唐代围棋高手杨季鹰与新罗的棋手对弈的情形,说明当时新罗的围棋也已具有一定的水平。
[5](图册古代围棋来源:[7-8][9-10])•明清明清两代,棋艺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其表现之一,就是流派纷起。
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形成了三个著名的围棋流派:一是以鲍一中(永嘉人)为冠,李冲、周源、徐希圣附之的永嘉派;一是以程汝亮(新安人)为冠,汪曙、方子谦附之的新安派;一是以颜伦、李釜(北京人)为冠的京师派。
这三派风格各异,布局攻守侧重不同,但皆为当时名手。
在他们的带动下,长期为士大夫垄断的围棋,开始在市民阶层中发展起来,并涌现出了一批“里巷小人”的棋手。
他们通过频繁的民间比赛活动,使得围棋游艺更进一步得到了普及。
随着围棋游艺活动的兴盛,一些民间棋艺家编撰的围棋谱也大量涌现,如《适情录》、《石室仙机》、《三才图会棋谱》、《仙机武库》及《弈史》、《弈问》等20余种明版本围棋谱,都是现存的颇有价值的著述,从中可以窥见当时围棋技艺及理论高度发展的情况。
清代棋院[11]满族统治者对汉族文化的吸收与提倡,也使围棋游艺活动在清代得到了高度发展,名手辈出,棋苑空前繁盛。
清初,已有一批名手,以过百龄、盛大有、吴瑞澄诸为最。
尤其是过柏龄所著《四子谱》二卷,变化明代旧谱之着法,详加推阐以尽其意,成为杰作。
清康熙末到嘉庆初,弈学更盛,棋坛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家。
其中梁魏今、程兰如、范西屏、施襄夏四人被称为“四大家”。
四人中,梁魏今之棋风奇巧多变,使其后的施襄夏和范西屏受益良多。
施、范二人皆浙江海宁人,并同于少年成名,人称“海昌二妙”。
据说在施襄夏30岁、范西屏31岁时,二人对弈于当湖,经过10局交战,胜负相当。
“当湖十局”下得惊心动魄,成为流传千古的精妙之作。
[5]•对外传播到19世纪中叶后,日本的围棋水平赶上中国,并在其后的一百年间,将中国远远抛在后面。
中国和越南的交往可以上溯到秦汉时期,西汉时曾置交趾郡,辖境包括今天越南的大部分地区。
此后,越南长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围棋在越南开展流传的情况未见史籍记载,但估计不会晚于12世纪。
元至元中(1280左右),曾派徐明善出使安南(即今天的越南)。
他在安南曾观当地贵胄子弟弈棋,作了《安南春夜观棋赠世子》一诗,中有“绿沧庭院月娟娟,人在壶中小有天。
身共一枰红烛底,心游万仞碧霄边”等语,足见当时越南围棋已很流行,而且也很讲究高雅的情趣。
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曾看到围棋在东南亚国家很受欢迎的情况。
如记录沿途风光的马观的《瀛涯胜揽》就说:“三佛齐国俗好……弈棋。
”三佛齐国即今天印度尼西亚的一部分。
这说明东南亚国家至少在明以前,围棋就很流行了。
[3]围棋传到欧洲的时间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是17世纪中叶。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不少欧洲人都以为围棋是日本人发明的。
后来他们才逐渐知道,围棋实际上最早出现于中国。
围棋的对外传播,扩大了中国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往,使各国人民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元帅也是一个围棋爱好者,大力发展中国的围棋事业,新一代的围棋国手在新中国成长起来。
代表人物有陈祖德、聂卫平、马晓春、常昊等。
80年代中后期,聂卫平在中日擂台赛中创造了八场不败的记录,取得了前三届中日擂台赛的胜利,也在神州大地掀起了新的围棋学习的热潮。
围棋主要呈现中、韩、日三国鼎立的局面。
日本围棋整体水平止步不前,中韩围棋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中韩争霸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