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老子、孔子思想之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孔子与老子说起孔子和老子,我就想到高中上课时历史老师讲的一个故事.话说那时候孔子一心想向老子学习,一次孔子去拜谒老子,询问老子近来修道进展如何?孔子正准备洗耳恭听,不想老子却张嘴大笑道:“你看我这些牙齿如何?”孔子莫名其妙地看了看老子的牙齿,他的七零八落,早已参差不全了。
这时候,老子又伸出自己的舌头问:“那么,我这舌头呢?"孔子仔细看了看老子的舌头眼前灵光乍现,连夸老子先生学识渊博果然名不虚传。
那么,老子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他张开嘴让孔子看他牙齿,意在告诉孔子:牙齿虽硬,但是上下碰磨久了,也难免残缺不全;他又让孔子看他舌头,意思是说:舌头虽软,但能以柔克刚,所以至今完整无缺.这个思想在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中也有体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河中的流水虽然柔软,但面对前方的山石,它却能穿山破石,最终把山石都抛在身后,这不是和人的舌头一样的道理吗?其实,在听这个故事之前,我以为孔子和老子不会有什么交集的,因为他们一个是讲究入世的儒家,一个是讲究出世的道家,两者思想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阅读面的增广,再来看孔子和老子,发现他们除了有一些明显的不同点外,还有着不少相同点。
下面就来先讲讲他们之间的相同点。
1、人际关系他们在面对人际关系上都反对纷争对抗,主张和谐共处.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仁”正是表达了这种思想。
孔子重积德,认为“仁”是最重要的最高的道德规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在告诉人们要懂得和他人和谐相处,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的身上.儒家由爱自己家人出发到爱所有人的“仁者爱人"的理论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准则,被视为人伦关系和谐有序的基本伦理规范。
这些思想尽管带有等级森严的封建色彩,但却反映了古时候的人们追求和谐的人伦关系和尊重他人的利益、价值、意志与愿望的人本主义精神。
他的这种思想被现代人所推崇,建设和谐社会正是他的这种“仁”的思想。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孔子和老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论语》和《老子》中。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重视“仁”、强调“礼”,主张“中庸之道”;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主张“道法自然”,提倡自然之道,尊重自然,回到自然的状态,老子的思想中处处渗透着“自然主义”。
孔子和老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正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期,垂死的奴隶主阶级日益腐朽,荒淫无耻,穷奢极欲,醉生梦死,政治日益腐败。
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经济实力强大,开始夺取国家政权。
社会动荡,战争频仍。
孔子和老子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社会的黑暗、战火的弥漫、失势奴隶主贵族的哀叹、广大人民痛苦的呻吟,都震撼着他们的心灵,引发他们的深思,这一切,都成为他们政治思想产生的深厚土壤。
在对社会黑暗现实冷静分析的基础上,他们都阐发了深邃、丰富的政治思想.虽然他们都是伟大的思想家与哲学家,而且生活的时代背景相似,但是由于思想核心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下面将会更加详细地进行阐述。
一人生态度老子和孔子都是生于乱世,因而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都十分不满。
孔子和老子都是入世的,但在为人立身处世的态度上却有所不同。
孔子立足于现实社会,把“仁”看作人生最高追求,同时又是处理人我关系、群己关系的基本原则。
“仁”的最基本的思想就是“爱人”。
孔子由于历史的局限,是按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他竭力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有序的封建制度,孔子认为人一旦能够克制自己而使言行都合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
只有行仁守礼,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
老子立足于宇宙、自然,认为人生的总原理应该是顺其自然的,因而他提倡“无为”,摒弃“有为”。
他认为“无为而无不为” ,反对政府及统治者的“有为”之政,对封建社会所认为的善之德目,如圣、智、仁、义、礼以及其他伦理道德规范,一概采取否定的态度,老子认为人们是生而平等的,无贵贱之分,万物是自然生长的,每个人也应当能按照自己的本性发展而不受外界力量的阻碍。
孔子和老子观点的不同孔子和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深远。
尽管他们都致力于人类的道德、伦理和治理,但他们的观点存在着一些根本的差异。
孔子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遵循礼仪和道德准则,以维持社会的和谐和秩序。
孔子主张人们应该尊敬长辈,尊重权威,遵守规则和法律。
他强调个人的修养和自律,认为个人的品德和行为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孔子的思想对于中国的儒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之下,老子的观点更加注重自然和无为而治的理念。
老子认为,自然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个人应该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他主张人们应该尽量避免过度干预自然和社会的发展,相信自然的力量和规律,从而达到最好的结果。
他提倡无为而治,认为过度干预和控制会导致不良的后果。
老子的思想对于中国的道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哲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和老子对于人性的看法也存在差异。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他相信人们天生具备良好的品质和道德观念。
他认为,通过教育和修养,人们可以发挥自己最好的一面。
相反,老子认为人性本恶,他认为人们的自私和欲望是导致社会问题的根源。
他主张通过放弃私欲和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从而达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孔子和老子对于政治和治理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孔子注重社会的秩序和规范,他主张通过正确的领导和政府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他认为,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和道德,以身作则,为人民做出榜样。
相反,老子主张少治理,他认为政府应该尽量少干预社会和个人的事务,让自然的力量发挥作用。
他认为,过度的政府干预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不公平。
孔子和老子的观点存在着一些根本的差异。
孔子注重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强调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建立;而老子注重自然的力量和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个人的修养和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他们对于人性和政治治理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老子和孔子的比较作为儒、道两大主干文化的创始人, 老子和孔子从一开始便有着思想上的直接对话,黑格尔说:“孔子的思想史道德哲学,而老子的思想是思辨哲学”,本文将从美学,法律以及历史观三个方面来加以粗浅的比较。
一、美学思想的比较:在美学理论中, 孔子和老子都标举“道”作为审美的本体,但他们对“美”理解是根本不同的。
孔子说的“道”是善。
老子所说的“道”:老子把宇宙看成一个彼此有机联系的大生命体,能创造出无穷无尽的万事万物, 使之彼此相因相克相化。
这个宇宙大生命体的总生机便是道。
孔子以善为审美本体, 但又强调审美中道德与情感的统一。
孔子视审美目的是感性的, 又是伦理化的, 所以他非常看重审美对人的心理影响, 认为文艺作品能够使人在审美愉悦中陶冶情操, 感发心灵, 达到对“礼”的深刻领会。
大音希声是老子重要的美学学说,老子所赞美是自然无为的, 没有人工造作的痕迹的自然之音。
复归于无知、无欲、无私的精神状态, 是老子审美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的。
二、法律观点比较:老子从“无为而治”思想出发,形成了崇尚“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及“道法自然”的自然法思想。
孔子以“仁”作为其法律观的基础和准则,形成伦理法律化, 法律伦理化, 熔伦理和法律于一炉的伦理化法律思想。
三、历史观的比较:孔子的社会历史观是一种倒退的历史观,之所以认为是一种倒退的历史观,是因为孔子要“从周”。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而老子认为:历史不是经验的历史,而是道的逻辑演化的抽象历史。
老子将道加于具体历史发展之中,具体的历史发展只是道的体现。
老子倡导少私寡欲、谦退至远、柔弱至胜的智慧;孔子推崇的积极入世、乐观向上、有为于天下的生命价值理念。
老子,孔子的语录《道德经》、《论语》,作为人类的智慧结晶,作为华夏的子孙,珍视民族优秀的传统,不仅会带给我们智慧,更昭示着我们的成熟。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复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①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笃初诚美慎终宜令荣业所基籍甚无竟。
老子与孔子两位圣人军事思想之比较老子与孔子两位圣人军事思想之比较老子的军事伦理思想老子所著《道德经》寥寥五千言,却涵盖无比丰富之哲理,它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做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贡献,尤其是其中的军事伦理思想。
今据通行本《道德经》及近年出土的郭店《老子》的相关材料,试对老子军事伦理思想作一新的探析。
一、“倡和反战”的战争伦理观“倡和反战”是老子在战争伦理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崇尚“和平”是老子的衷心向往。
在国与国之间关系上,老子提倡相互间用一种“下”亦即“谦和”的态度进行交往。
然而,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频繁发生的战争屠杀生灵,荼毒天下,危害惨烈,强烈刺激了具有和平主义倾向的老子,使之对战争深恶痛绝。
深究之,老子强烈的反战态度具有多方原因。
第一、战争“有为”,违背了道家倡导的“无为”之道“‘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开展的。
”“‘道’不是一种‘物’,但它有‘状’。
”而“道”的基本精神就是“自然无为”。
既然“无为”合乎自然,顺乎“道”的本性要求,那么,理想的统治者就应以“清静无为”之道治国,“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任凭事物自然发展而不妄加干涉。
“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在老子心目中,按照“无为”之道治国,其功效是极其神圣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不欲以静,天地将自定。
”因此,老子提倡“无为”、“无事”治天下。
他说:“以无事取天下。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由此,老子激烈反对“有为”、“有事”。
他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又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天下是神圣的,有其特定规律,不容随便干预,否则必然失败;要想治理天下,常靠无为之道。
至于人为生事,政令繁多,烦扰民众,就不能够治理天下。
在老子看来,战争,乃以“战”相“争”,是大大的“有为”之事;而战争的目的在于“以兵逞强于天下”,更是违背自然天道的“妄作”,其结果必然是“凶”,“故有道者不处”,遭到仁人君子的唾弃。
比较老子孔子思想的异同老子和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深远。
尽管老子和孔子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观念,但也存在一些共通之处。
本文将比较老子和孔子思想的异同。
一、政治观点的异同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政府不应该过度干预社会,而是应该尊重人们的自然发展和个体自由。
他主张去掉繁琐的法律制度,让人们自己按照天道自然地行事。
相反,孔子注重政治道德和社会秩序。
他认为政府应该起到榜样作用,通过教育人民来达到社会的和谐。
二、人性观点的异同老子认为人性本善,而人之所以会偏离善良,是因为受到了社会的不正之风的腐蚀。
他强调了每个人都有天性的善良和自由,并主张人们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实。
相反,孔子认为人性本恶,他强调通过修身养性和行善来提高个人的道德境界,并通过良好的社会规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三、教育观点的异同老子对于教育持有较为消极的观点,他认为过度的教育只会束缚人的天性和创造力。
他主张人们应该自由发展,而不需要受到限制和主导。
相反,孔子则非常重视教育,并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品德和修养,进一步造福社会。
四、宗教观点的异同老子强调道家的思想,他认为宇宙万物的运行是根据道的规律而进行的,个体应该追随自然的道。
相反,孔子注重礼仪和祭祀,他希望通过教导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尊重来维系社会秩序。
五、生活态度的异同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平和和自由,不要追求功利和物质的满足。
相反,孔子强调感恩和现实的生活态度,他认为人们应该懂得知足常乐,追求人间的幸福和福祉。
综上所述,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在政治观点、人性观点、教育观点、宗教观点以及生活态度等方面存在许多异同。
他们对待社会和个体的关系以及追求幸福的方式有着不同的看法。
然而,他们都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和老子观点的不同孔子和老子都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对于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观点和思想虽然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孔子和老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孔子和老子在人性观点上有不同的看法。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强调人应该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道德的自我修养来达到人的完善。
而老子则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他强调人应该追求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放弃私欲,追求无私无我。
孔子和老子对于社会秩序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孔子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秩序需要有明确的规范和制度,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强调人们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履行自己的责任。
而老子则认为社会秩序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不需要人为地去干预,他主张无为而治,让事物自然发展。
孔子和老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不同的看法。
孔子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天人合一。
他主张通过儒家的仁义道德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的完善。
而老子则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放弃私欲,追求无为而治。
他主张人应该像水一样柔软而坚韧,顺应自然的变化。
孔子和老子对于政治和统治的观点也有所不同。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他提出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具备仁德和智慧。
而老子则认为政治和统治是不可避免的,但他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少言而行,顺应自然的规律。
孔子和老子对于修身养性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孔子主张通过学习和修身来实现人的完善,他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认为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可以提升个人的品德和能力。
而老子则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放下私欲,追求无私无我,以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
孔子和老子在人性观点、社会秩序、人与自然的关系、政治和统治、修身养性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孔子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老子则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
孔子和老子为政思想之比较摘要:作为中国先贤的老子与孔子,两人在为政思想上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老子从“道法自然”中,得到了“无为而治”的为政之道;而孔子则从人伦礼乐出发,提出“礼治”与“德治”的为政思想。
与此同时,两人的为政思想又有共同之处。
本文就孔子和老子两人的为政思想,从对统治者自身要求的不同、对百姓的教化的不同以及两者的共同点,进行简单的比较。
关键词:仁;礼治;德治;无为而治同样是生活在周朝末年这样一个“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年代,孔子和老子这两位圣贤在为政思想上却是截然不同: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与代表人物,主张积极“入世”,为政要“有为”,强调“礼治”和“德治”;而老子,这一道家的始祖,则是推崇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这两种迥异的为政思想,在对君主本身的要求以及对百姓的教化等方面有着明显不同的体现。
与此同时,老子和孔子为政思想又有相同之处。
一、在对君主要求的比较孔子强调“礼治”与“德治”,这样的为政思想源于他对礼乐文明的维护,符合儒家思想“仁”的本质。
周朝末年,诸侯称霸、问鼎中原,这是一个社会制度交替的时代:旧的奴隶制制度即将瓦解,新的封建制正呼之欲出。
孔子一直在努力为恢复周朝制度,尤其是周礼而奋斗。
在《论语》第三篇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他觉得如果能够将周礼恢复,那么就能使天下安定,他曾说过“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可见,孔子认为统治者必须遵循礼仪制度,要以礼为政,不能像季氏一样逾越礼制,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此外,孔子要求君主要有德行,要做到“为政以德”,在社会中做出一个好的表率,即“政者正也”,这样才能“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在《论语》中,孔子就这样说过:“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充分强调了君王自身德行端正的重要。
孔子的德治,源于其爱民利民的仁义思想。
孔子曾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的区别?孔子和老子分别是我国本土宗教道教和儒家的代表人,二人是师徒关系。
我国到现在已经又到了百家争鸣的时期,对这两位学术带头人的思想不能不深入研究有所比较。
有一个不好的学术倾向,儒家的贬道,道家的贬孔,这个没有必要也不应该。
孔子是老子是师徒关系,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当师傅的也不一定就比徒弟高明,青出于蓝而甚于蓝。
承认师徒关系没有其他的意思。
著作的多少,也不一定代表谁的水平高。
老子的著作五千言,但是后劲十足。
再者关于被统治阶级利用的问题,也不是孔子本身的错误。
基督教现在也被美帝国主义利用,正说明其本身有很大的利用价值。
就好比美女走到街头,被歹徒奸污,咱不能说谁让你长得漂亮!老子和孔子我们都需要还原他的真面目,思想的初衷,这也是回到文化的源头那里汲取营养,获得文化复兴的动力和源泉。
第一孔子的培养目标“君子”老子培养的目标“圣人”。
第二孔子的思想核心克己复礼为“仁”,老子的三宝为“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仁慈是一回事,孔子得到了慈,对仁的论述,落实细节就比较多。
第三孔子和老子都注意受众的要求孔子说上语可语中人以上,可与言未与言则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则失语,智者既不失人,也不失语。
教育的对象要可教。
老子说,太上下知有之。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尽管如此,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但是,天下无人知行。
孔子的境遇是累累如丧家之犬,老子也是累累兮若无所归,只能被褐怀玉。
他们都不被当时的时代所认可接受,都是怀才不遇的人。
第四关于消费观孔子主张志于道者,而耻,恶衣恶食则未足与议,君子谋道不谋食,赞赏的是一箪食一瓢饮颜回。
老子注重节俭,治人事天莫若啬,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人们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第五对于贫富两极分化社会不公现象孔子说,不义而富贵,与我如浮云。
老子主张的分配原则是,天地合以降甘露,民莫自令而自均。
主张损有余以补不足。
告诫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金玉满堂,莫子能守。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孔子和老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论语》和《老子》中。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重视“仁”、强调“礼”,主张“中庸之道”;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主张“道法自然”,提倡自然之道,尊重自然,回到自然的状态,老子的思想中处处渗透着“自然主义”。
孔子和老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正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期,垂死的奴隶主阶级日益腐朽,荒淫无耻,穷奢极欲,醉生梦死,政治日益腐败。
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经济实力强大,开始夺取国家政权。
社会动荡,战争频仍。
孔子和老子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社会的黑暗、战火的弥漫、失势奴隶主贵族的哀叹、广大人民痛苦的呻吟,都震撼着他们的心灵,引发他们的深思,这一切,都成为他们政治思想产生的深厚土壤。
在对社会黑暗现实冷静分析的基础上,他们都阐发了深邃、丰富的政治思想.虽然他们都是伟大的思想家与哲学家,而且生活的时代背景相似,但是由于思想核心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下面将会更加详细地进行阐述。
一人生态度老子和孔子都是生于乱世,因而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都十分不满。
孔子和老子都是入世的,但在为人立身处世的态度上却有所不同。
孔子立足于现实社会,把“仁”看作人生最高追求,同时又是处理人我关系、群己关系的基本原则。
“仁”的最基本的思想就是“爱人”。
孔子由于历史的局限,是按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他竭力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有序的封建制度,孔子认为人一旦能够克制自己而使言行都合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
只有行仁守礼,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
老子立足于宇宙、自然,认为人生的总原理应该是顺其自然的,因而他提倡“无为”,摒弃“有为”。
他认为“无为而无不为” ,反对政府及统治者的“有为”之政,对封建社会所认为的善之德目,如圣、智、仁、义、礼以及其他伦理道德规范,一概采取否定的态度,老子认为人们是生而平等的,无贵贱之分,万物是自然生长的,每个人也应当能按照自己的本性发展而不受外界力量的阻碍。
比较老子、孔子思想的异同*导读:老子是道家之祖,孔子是儒家之宗。
司马迁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老子是道家之祖,孔子是儒家之宗。
司马迁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
那么该怎么看待二者思想的异同呢?*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受到重视老子长期担任周朝图书管理的史官,官不大,但学问大,最多是图书馆馆长吧,这使他有条件阅读大量别人看不到的各种图书典籍,主要是老子的天才与勤奋,使他通晓政治、历史、礼乐、天文、地理、人伦等,老子既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第一位哲学家。
孔子曾经两次拜见老子,向老子请教道和礼,孔子回来告诉他的弟子们说:老子像一条龙!(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庄子对老子的思想最为钦服、推崇,认为老子是古之博大真人!老子《道德经》的结构简单,但内容博大,思想精深。
道经主要阐述宇宙万物本原,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德经主要论证治国安邦、为人处世进退的方法智慧,以及修身养性健康长寿之术。
老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曾引起数代皇帝的高度重视。
汉朝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之前的5个朝代,均以老子的道家思想作为治国安邦的主流思想。
之后,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为《道德真经》作注,特意追封老子为太玄元皇帝,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均曾精心为《道德经》作注,他们都以治世的观点进行阐述。
中国共产党人与老子思想有着重要的历史渊源,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后发制人的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是来源于老子不为天下先的三宝(慈、俭、不为天下先)思想之一。
不为天下先:从军事上讲是不先发制人,以防御为主,待机而动,即以退为进,后发制人。
从社会政治、人事层面讲,则为处后不当头,不去争第一、当龙头老大。
老子认为,这是实现柔弱胜刚强思想的一个重要战略策略。
由于它揭示了事物的对立统一、互相转化的发展规律,所以,它给弱小者战胜强大者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
1945年4月,毛泽东在回答八路军、新四军之所以能够胜利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三次反共军事摩擦的经验时,曾风趣地说:首先要感谢老子,第一条出自《老子》不为天下先,后发制人,不先发制人。
老子与孔子思想比较研究(节选)陈鼓应老子是中国第一位哲学家,孔子是中国第一位伦理学家。
将他们放在一同加以比较,不仅能够看出相互看法的异同,也能够认识老学先于孔学的次序,以纠正一般哲学史上孔先老后的错误倒置。
黑格尔认为孔子的教训是一种道德哲学,他说:“孔子不过一个实质的人间智者,在他那边思辩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
”他还说:“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组成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质活动的基础。
但中国人尚还有一特异的宗派,这派叫做道家。
”(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 6版。
)(编者按:本文注解均为作者原注。
)这里,黑格尔仿佛隐约认识到儒家学说较近于官方思想,而道家则属于民间哲学。
更重要的是,黑格尔指出孔、老思想的不一样,在于前者是属于“道德哲学”,而后者则是“思辩哲学”。
诚然,从学院式的哲学视角来看,不单看出相互思想性质的差别,也有无从比较之感:因为老子成立了相当齐备的形上学系统,而孔子在宇宙论和本体论方面是空白的;老子倡议“静观”“玄览”的认识方法,而孔子在认识论方面是困穷的;老子有着相当多的辩证法思想,而孔子在这方面是阙如的。
在这些主要的哲学领域──不论就形上学领域、认识论范围或思想方法上──老子哲学思想的丰富性与孔子哲学思想的短缺性,确实相形悬殊。
但是,假如我们将哲学的范围从宇宙论或世界观的角度转向而专注于“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省”(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涂又光译,北京大学第一版社1985年版。
)的思想,就不难比较老、孔两家对时代与人生反应的异同,以及对传统制度、文化看法的分歧。
老、孔的思想立场和入世方法的异同老子与孔子同时代,约擅长孔子 20岁左右。
孔子漫游列国时,每到一处便向当地博学广知者讨教,《史记·仲尼弟子传记》记录:“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
”《史记·老子传》还生动地描绘了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情形。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孔子和老子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他们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在思想观念上,两者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关于治理国家的思想观念孔子的治国思想主要体现在《礼记》、《尚书》等经典中,他强调的是“仁政”和“君子”概念。
在治理国家方面,孔子认为政治领袖必须具备仁爱之心,以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并且孔子主张要用礼仪来管理人民,从而让人们自觉地遵循道德标准,维护社会秩序。
同时,孔子强调应该让有才干、道德高尚的人来担任政治职位,而不是仅仅考虑家世和财富。
而老子的治国思想则更加注重非干预、隐遁和自然,他主张国家应该放松控制,让人民自然而然地发展和成长。
老子认为,领导者应该保持低调,不要过多地显露权力和财富,这样才能让人民不受干扰地自由发展。
因此,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在治理国家时要避免过多地干预,而是尊重自然法则,顺应自然趋势,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孔子认为,人性本质是善良的,只是因为受到外界环境和诱惑的影响,才会偏离正道。
因此,孔子主张用教育和道德的力量来影响和培养人,引导人们回归善良的本质。
而老子则持有“天下万物皆有本性”的观点,他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复杂、多变的。
人们的欲望和贪念往往会让人们迷失方向,因此我们要学习放弃欲望,回归自然简朴的生活方式。
孔子主张以“仁爱”、“礼仪”为道德标准,他认为礼仪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人们共同的道德规范。
孔子认为伦理道德应该具有一定的现实功能,相互呼应着人的实际行为。
而老子则认为,道德规范应该来源于自然,道德的标准应该是简朴和真实。
他认为道德可以通过自然状态和有机的社群关系取得体现,强调无实则无不实。
道德是道路和渠道,而非固然的标准。
综上所述,孔子和老子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不少的差异。
孔子主张以“仁政”、“君子”为核心,强调道德标准、礼仪和教育的作用;老子则提倡“无为而治”,注重隐逸、自然和简朴的生活方式,他认为道德应该从自然状态中体现出来,而不是强加于诸多规则中。
孔子与老子思想的异同与哲学意涵孔子和老子都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和哲学。
虽然他们的思想有着不同之处,但他们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和见解。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比较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异同,以及其哲学意涵。
一、思想态度的异同孔子强调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认为要从自己做起,只要每个人都能遵守道德,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和谐。
他的思想注重社会的稳定、秩序和文明,并强调智慧、仁爱和责任感。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但是社会环境和人的自身欲望会导致人犯错误和罪恶,因此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的引导来促进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发展。
老子则强调个人自由和自然规律,认为万物皆有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他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个人应该按照自然规律生活,不要追求过多的物欲和成就,否则会破坏自己和周围的和谐。
老子认为人性本恶,但是应该通过大道的引导来回归自然规律,实现心灵的平静和自然的和谐。
二、思想内容的异同孔子思想主要围绕仁、诚、正、智等观念展开,他认为仁是人性中最高贵的品质,必须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
他还提倡学习和观察自然现象,发扬传统文化,建立正义和法制社会。
老子思想主要包括道、无、自然、功、慈、爱等观念,他认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反对一切人为制度和归属感限制个人自由,实现在自然状态下的自由、平等和和谐。
他认为忘我、淡泊、守柔弱则刚弱,这是弱者胜于强者的道理。
他还主张以慈善的心态待人,与人为善,达到人心归向自然的效果。
三、哲学意涵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引领了方向,他们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哲学意涵。
孔子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伦理所遗留下来庞大的基础,强调仁爱、诚实、忠诚、耿直等品质的重要性,为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提供了思想支撑。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学习和自主成长,它反映了中国教育的传统和优良文化传统,使得中国人文化、教育有着突出的特点。
老子思想则关注自然、和谐和自由,他认为个人应该追求内心真正需要的事物,而不是任一个为了社会、人的主观的要求。
孔子与老子为政思想的比较刘启涵(06 自动化系)摘要:儒道两家思想,作为贯穿中华文化的两条主脉,衍生出了灿灿数千年的华夏封建政治文明。
而其思想源泉孔子、老子二人,他们的为政思想,更是溶入了封建政治理论的内核之中,影响后世。
本文将从他们的思想集大成之作《论语》和《老子》出发,分析两者为政思想的异同,并尝试探讨其现世意义。
关键字:孔子老子仁政无为而治1孔子的为政思想孔子,后世尊之圣人,其论已垂千载,“遮蔽了整个民族漫长的历史,一个民族都一直顺着他的倒影前行两干多年。
”1其“仁政”之政治思想,更是渗入中华文化的骨子里,成为东方政治哲学里不可撼动的基石之一。
为政思想之精粹,即使在千年之隔的如今,也依旧有极大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孔子为政思想的内容孔子的为政思想内容是多方面的。
不止有治国基本方针,也有推行教化的手段,更有对施政者的严格要求与施政方式的规劝,世人熟知的“仁政”仅是对它核心的提炼。
下面简单从三个角度对其思想作简要归纳。
谋求恢复周礼的治国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孔子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就是恢复周朝的制度,他认为只要周礼恢复,国家的政治面貌便会大为改观,“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子其子,讲信修睦”(《礼记》)的理想社会变有机会实现。
以周礼为准,孔子提出了严格等级制度、以德以礼以乐治国、选贤与能、推广教化等等措施,等级严明以绝谋逆,任贤去佞以正风气,德治感化、振兴礼乐、教而广之以育其民。
其中的一个关键就是等级观念的重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这是国家能稳定发展的基础,因为在孔子看来,只有这样做,才会杜绝谋权弑君的现象,从而保证国家政策的稳定实施。
要求以身作则的干部论光有好的治国理念显然是不足的,还要有好的理念践行者,因此,孔子对于为政者也是有相当高要求的。
首先是有社会责任感,“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太平盛世需要人站出来时必须要敢于担当。
061[摘 要] 虽然中国古代思想中没有“人格”术语和概念的阐释,但人格的精神实质渗透在各种思想观念之中。
先秦的思想家尤其注重人格与社会的关系、人格与人性的关系,重视通过人格构建解决人的安身立命问题和社会问题。
作为传统文化主体道家和儒家创始人的老子和孔子,他们的人格建构思想包含对宇宙、生命、人性、道德、社会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老子;孔子;人格建构;比较研究老子和孔子人格建构思想之比较研究崔亚珍虽然中国古代思想中没有“人格”术语和概念的阐释,但人格的精神实质渗透在各种思想观念之中。
先秦的思想家尤其注重人格与社会的关系、人格与人性的关系,重视通过人格构建解决人的安身立命和社会问题。
他们从不同的本体出发,探讨、研究人格并形成独特的人格建构。
作为传统文化主体道家和儒家创始人的老子和孔子,他们的人格建构思想包含了对宇宙、生命、人性、道德、社会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影响深远。
老子认为社会问题是由社会成员的人格缺失造成的,个体人格复归原初状态的人性,即“朴”,社会自然恢复秩序:即君主无为,民众自化。
他的人格建构以“无为”的自然之道为依据,以淳朴为人之本性,以自然之道为社会治理的最佳方式。
孔子的人格建构的本体论依据也是“道”,但与老子“道”的内涵不同,孔子的“道”是伦理之道,即“仁”。
孔子以此为依据指出人性的相通性和差异性。
同老子一样,孔子也看到了社会成员个体人格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之治依靠的是社会成员的个体素质。
因此,孔子批评“苛政猛于虎”,主张君主对百姓“为政以德”,希望通过构建社会成员的人格达成治国的目的。
一、老子和孔子人格建构的本体论依据春秋时期,传统礼乐制度破坏,阶层分化或消失,社会战乱不断,生存境遇艰难是当时思想家共同面对的时代境况。
先秦思想家对此做出的应对虽然不尽相同,但共同点都是开始反思人性,思考生命的意义、生存状态和社会秩序的重建等问题。
老子对“道”进行了形而上学的探索,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是“道”,天地万物均由之而化生。
【课外阅读】老子、孔子思想之比较
老子是道家之祖,孔子是儒家之宗。
司马迁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
”那么该怎么看待二者思想的异同呢?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受到重视
老子长期担任周朝图书管理的史官,官不大,但学问大,最多是图书馆馆长吧,这使他有条件阅读大量别人看不到的各种图书典籍,主要是老子的天才与勤奋,使他通晓政治、历史、礼乐、天文、地理、人伦等,老子既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第一位哲学家。
孔子曾经两次拜见老子,向老子请教道和礼,孔子回来告诉他的弟子们说:老子像一条龙!(“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庄子对老子的思想最为钦服、推崇,认为老子是“古之博大真人!”
老子《道德经》的结构简单,但内容博大,思想精深。
“道经”主要阐述宇宙万物本原,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德经”主要论证治国安邦、为人处世进退的方法智慧,以及修身养性健康长寿之术。
老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曾引起数代皇帝的高度重视。
汉朝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之前的5个朝代,均以老子的道家思想作为治国安邦的主流思想。
之后,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为《道德真经》作注,特意追封老子为“太玄元皇帝”,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均曾精心为《道德经》作注,他们都以治世的观点进行阐述。
中国共产党人与老子思想有着重要的历史渊源,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后发制人”的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是来源于老子“不为天下先”的三宝(慈、俭、不为天下先)思想之一。
不为天下先:从军事上讲是不先发制人,以防御为主,待机而动,即以退为进,后发制人。
从社会政治、人事层面讲,则为“处后”——不当头,不去争第一、当龙头老大。
老子认为,这是实现“柔弱胜刚强”思想的一个重要战略策略。
由于它揭示了事物的对立统一、互相转化的发展规律,所以,它给弱小者战胜强大者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
1945年4月,毛泽东在回答八路军、新四军之所以能够胜利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三次反共军事摩擦的经验时,曾风趣地说:首先要感谢老子,第一条出自《老子》不为天下先,后发制人,不先发制人。
第二条出自《左传》退避三舍,你打边区,我先退,一舍三十里。
第三条出自《礼记》“来而不往非礼也!”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将后发制人确定为保卫祖国安全,巩固国防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的首要原则。
可以说,后发制人的战争指导思想,贯穿于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反侵略作战的整个历史过程。
为什么毛泽东对老子“不为天下先”——以退为进,后发制人军事思想如此推崇?
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老子的“不为天下先”——以退为进,后发制人的军事思想,揭示了弱军战胜强军的普遍规律。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列举了中国战争史上许多有名战例加以论证,如楚汉成皋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等等有名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04页)。
——这也是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本质体现和核心内容!正因为在相当长时间里,弱小的人民军队如何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面临的最为迫切的生死存亡问题。
所以,毛泽东在指导人民军队进行革命战争时,用马列主义观点科学地汲取了老子“不为天下先”、“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提出了后发制人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
老子的思想在世界各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博士说:“我把老子认作是东方思想的代表”。
美国高能物理学家卡泼勒认为:“中国老子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念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
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这句话,使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受到西方的广泛的重视,并掀起了一股《老子》热,成为全世界被翻译发行量最大的第二本书。
老子之道,乃弱者之道。
“老子这套学说,只利庶民,不利君王”
第一,老子是伟大的哲学家。
他在《道德经》中不但提出并阐发了人类社会、治国安邦、为人处世的辩证思维,而且提出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及其存在根据的“道”,创立了以“道”为中心的包括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天地自然及养生长寿等内容的系统的哲学思想,阐发了宇宙万物,天地自然变化的一般规律。
毛泽东曾说,老子讲的这个道,是宇宙之间的普遍真理。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祸福相依、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等一系列辩证法命题和概念。
老子在西方学术界有很高的地位。
黑格尔认为,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老子的哲学思想代表了人类哲学的童年时代。
黑格尔读完《道德经》后曾感慨:世界的哲学故乡在中国!支配这个时代的是我们在东方世界中所发现的所谓精神与自然的统一。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老子之道乃弱者之道,老子的思想本质上是为弱小者(广大老百姓)说话。
秦厉公曾说:“老子这套学说,只利庶民,不利君王”。
这就不难理解老子的思想在汉武帝后逐渐被排除、淡化。
司马迁认为,道家思想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是唯一吸收了其它学派长处的
优秀成果。
道家从关注天地自然、关注民生、关注弱者的立场出发,宣扬“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其主张是容易施行的。
他说:道家思想是依据阴阳家关于四时运行顺序之说,吸收了儒、墨两家的长处,又提取了名家、法家之精要,随同时势的发展而发展,顺应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树立良好的风俗和应用于人事,都没有不适宜的,意旨简明扼要而容易掌握,费事少而收到的功效多(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史记·太史公自序》)。
比如:老子提倡大气做人,要“处厚不薄,处实不华”,抱朴守拙,即做人不世故,不圆滑,保持孩童的纯真,不作秀!
——要“上善若水”:守柔、处下、不争。
学江海为“百谷之王”,培养江海心胸和肚量。
——从政者要“以百姓之心为心”;要廉政(“圣人不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当领导的不要穷折腾,不要搞形象工程,(“治大国,若烹小鲜”);要关注民生,爱惜民力;关注弱者,解决好分配方面不公的问题(“民之饥,以其上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
“圣人常救人,故无弃人”),等等。
老子还提出弱小者战胜强大者的哲学方法和策略:如大巧若拙、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欲去姑举、欲弱固强、欲取先予;知其白,守其黑,等等。
孔子之道乃王者之道,他虽然不是一位哲学家,但是一位有地位的思想家
第一,孔子的思想缺乏哲学思维。
黑格尔对孔子评价不高,他认为,孔子不是哲学家,与和他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家相比,孔子没有一点哲学思维。
他在《哲学讲演录》中说:《论语》中只有“常识道德”,思辨的哲学一点也没有——只有一些善良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
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更好一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
——西罗塞(注:古罗马共和国末期的哲学家,他是以折中主义而著名的,宣传“灵魂不死”等观点)留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所有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
第二,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贵“仁”。
何为仁?“克己复礼为仁”。
而礼,则是周礼,西周奴隶制社会的等级制。
孔子一生所追求并为之努力奋斗的就是恢复周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西周奴隶制的鼎盛时期,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他一生所向往的是西周,梦见的是“周公”,并为此还两次从鲁国到陈国向老子求教周朝的“礼”,受到老子的批评。
孔子提倡每一个人的言行都要以周礼的标准来规范自己,他要“非礼勿听,非礼勿视”。
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倡劝学、劝善,主张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要以此达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封建帝王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当然喜欢孔子的这些思想。
司马迁评价说:儒家主张一切以帝王为楷模来规范天下臣民的言行,而提倡仁、义、礼等个人品德修养,缺乏具体的治国理民的确实主张。
我认为,儒家之道,乃王者之道,其主体意识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它压制制度内的任何改革,导致专制独裁。
儒家主张君臣父子之礼,区分夫妇长幼之别,是对的,但过了度,变成壁垒森严的等级制度而没有人身自由,使社会停滞不前,难于接受新的思想制度。
孔子主张搞愚民的政策,他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而老子是反对愚民的,他提倡对老百姓的教育要使其朴质而不诈伪(“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当然,我们马克思主义者看孔子应该一分为二,应以批判的眼光,具体地分析。
孔子虽然不是一位哲学家,但他还是一位有地位的思想家,孔孟思想里面有一部分真理性、人民性的东西。
特别是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比如,孔子提倡从政者要以身作则,“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主张为政要把“信”放在首位,其次是“足食、足兵”。
特别是孔子第一个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口号,主张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在学习态度、方法上,孔子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等。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等,均有积极意义,它们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