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结构模态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654.00 KB
- 文档页数:7
《机械结构实验模态分析》实验报告机械结构实验模态分析实验报告、实验目的和意义模态分析技术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 机械制造、建筑、汽车等许多领域,在识别系统的动力学参数、动态优化设计、设备故障诊断等 许多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采用 CCDS-1模态分析微机系统,对图 1所示的框架结构进行分析。
通过该实验达到如下目的:图2测量及数据处理系统框图三、实验模态分析的基本原理对于一个机构系统,其动态特性可用系统的固有频率、阻尼和振型来描述,与模态质量和模18 113 17 113 16 11315115 22 1152021 20/T 192013129090 / 115• 11/ "■ 11531 902 902020 90 90 104 11351136113图1框架结构图详细了解CCDAS-1模态分析微机系统,并熟练掌握使用本系统的全过程,包括 了解测量点和激振点的选择。
了解模态分析实验采用的仪器,实验的连接、安装和调整。
1、 激励振时各测点力信号和响应信号的测量及利用这些测量信号求取传递函数, 函数精度的因素。
2、 SSDAS-1系统由各测点识别出系统的模态参数的步骤。
3、 动画显示。
4、 灵敏度分析及含义。
通过CCDAS-1模态分析的全部过程及有关学习,能祥述实验模态的一般步骤。
通过实验和分析,大大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CCDAS-1系统模态分析的优缺点讨论并提出改进实验的意见。
二、测试及数据处理框图并分析影响传递态刚度一起通称为机械系统的模态参数。
模态参数既可以用有限元的方法对结构进行简化得到, 也可以通过激振实验对采集的振动数据进行处理识别得到。
通过实验数据求取模态参数的方法就 是实验模态分析。
只要保证测试仪器的精度、实验条件和数据分析处理的精度就能获得高质量的 模态参数。
一个线性系统,若在某一点j 施加激振力F j ,系统各点的振动响应为X i i =1,2,..., n ,系统任意两点的传递函数 0之间的关系可用矩阵表示如下:九hi2…h n'0、 X2佝) h21 02 …dnF3> =J・ • • -1 : ::丨 (1)m h.2 …An 工1 0 J可记为:=[H]T /[H]称为传递函数矩阵。
重庆大学学生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名称结构模态实验开课实验室汽车结构实验室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年级专业班学生姓名学号开课时间至学年第一学期总成绩教师签名机械工程学院制《结构模态分析》实验报告开课实验室:机械工程学院汽车结构实验室 年 月 日 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年级、专业、班姓名成绩课程 名称结构模态分析 实验项目 名 称结构模态分析指导教师教师评语教师签名:年 月 日一、 实验目的1)掌握模态分析的的基本原理; 2)了解模态分析的常用方法; 3)理解模态分析的过程和意义; 4)熟悉实验模态分析的关键步骤;5)学习运用常用模态分析软件进行试验分析。
二、 实验原理模态分析是在承认实际结构可以运用“模态模型”来描述动态响应的条件下,通过实验数据 的处理和分析,寻求模态参数的一种参数识别方法。
对于一个机构系统,其动态特性可用系统 的固有频率、模态阻尼和模态矢量(振型)来描述,它们与模态质量和模态刚度一起统称为机 械系统的模态参数。
通过实验数据求取模态参数的方法就是实验模态分析。
模态分析关键在于 得到振动系统的特征向量。
结构的动态特性可由N 阶矩阵微分方程描述: ()t f Kx C Mx x =++...两边进行拉氏变换可得传递函数:()[]12-++=KCS MS S H()()()ωωωF H X =通过坐标变换可得: ()()[]∑=+-=Nr rrrr rjri ij j m H 1222ωωξωωφφω式中rr rr rrr m c m k ωξω2,2==,r r k m ,分别为第r 阶模态质量与模态刚度,r r r k φω,,分别为第r 阶模态频率、模态阻尼比及模态振型。
1) 模态分析的建模途径有两条:一是基于有限元分析理论的解析模型;二是基于系统频响函数(或传递函数)测试的实验建模。
实验模态分析技术是通过实验的方法来寻求模态振型以及描述响应向量的各个模态坐标。
2) 实验模态分析采用的方法有主模态法、频响函数法等。
重庆大学
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机械结构模态分析实验
开课实验室汽车振动实验室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年级2016级专业班
学生姓名学号
开课时间2016 至2017 学年第二学期
《机械结构模态分析》实验报告
1212......n n nn n n n n r r r φφφφφφ⎪⎪⎪⎭⎩⎭
是对称矩阵,其中每一行,每一列都是线性相关的。
其中任意元素为:
五、实验过程原始记录(数据、图表、计算等)
图5.1 几何模型
图5.2 第一阶弯曲振型图5.3 第一阶扭转振型
图5.4 第二阶弯曲振型图5.5 第二阶扭转振型
图5.6 第三阶弯曲振型图5.7 第三阶扭转振型
图5.8 传递函数。
机械结构的模态分析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机械结构的模态分析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对机械结构的模态分析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我们探讨了机械结构的固有频率、振型和模态参数等关键特性,并对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模态分析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可用于评估机械结构的动力响应和设计优化。
1. 引言机械结构的模态分析是研究结构固有振动特性的重要方法。
通过模态分析,可以确定结构的固有频率、振型和模态参数等关键特性。
这些特性对于评估结构的动力响应、预测共振现象以及进行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2. 模态分析方法2.1 线性模态分析线性模态分析是最常用的模态分析方法之一。
它基于结构的线性动力学理论,通过求解结构的特征方程和特征值问题,得到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
线性模态分析适用于结构的小振幅、线性动力响应情况。
2.2 非线性模态分析与线性模态分析相比,非线性模态分析考虑了结构的非线性特性。
它可以更准确地描述结构在大振幅、非线性工况下的动力响应。
非线性模态分析方法包括有限元法、模态坐标法等。
3. 模态分析应用3.1 结构优化设计通过模态分析,可以评估不同结构参数对固有频率和振型的影响。
这为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通过调整结构参数,可以使结构的固有频率与外部激励频率相分离,避免共振现象的发生。
3.2 动力响应预测模态分析可以提供结构的振动模态参数,如阻尼比、模态质量等。
这些参数对于预测结构在外部激励下的动力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模态分析,可以确定结构的主要振动模态,进而预测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振动响应。
4. 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为了验证模态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常需要进行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
数值模拟可以通过有限元方法等手段,对结构进行模态分析,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实验验证可以通过振动台试验、模态测试等方式,直接测量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
5. 结论本研究报告对机械结构的模态分析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模态分析,可以评估结构的固有频率、振型和模态参数等关键特性,并在工程实践中应用于结构优化设计和动力响应预测。
悬臂梁模态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对悬臂梁进行模态分析实验,了解悬臂梁在不同振动模态下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并验证计算模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二、实验原理悬臂梁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其在振动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振动模态,每个振动模态对应一个固有频率和振型。
模态分析是通过实验或计算的方法,确定一个结构在振动中的固有频率和振型的过程。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一根长度为L的悬臂梁,将其固定在一个支撑架上。
在悬臂梁上施加一个外力,使梁发生振动。
利用振动传感器测量悬臂梁不同位置处的振动加速度,并通过信号处理来得到悬臂梁的模态信息。
三、实验器材和仪器1.悬臂梁:长度为L、直径为d的悬臂梁2.支撑架:用来支撑悬臂梁的架子3.外力施加装置:用来在悬臂梁上施加外力的装置4.振动传感器:用来测量悬臂梁不同位置的振动加速度5.信号处理器:用来对振动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设备四、实验步骤1.将悬臂梁固定在支撑架上,并调整支撑架的角度和高度,使悬臂梁处于水平状态。
2.在悬臂梁上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安装振动传感器,并将传感器连接到信号处理器上。
3.利用外力施加装置,在悬臂梁上施加一个单一方向的外力。
4.启动信号处理器,并进行振动信号的采集和处理。
5.分析处理后的振动信号数据,得到悬臂梁的固有频率和振型。
五、实验结果及讨论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得到了悬臂梁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并与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
整个实验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多次实验,分别在不同的外力大小下进行了振动测试。
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验证了模态分析方法的准确性。
六、实验结论通过模态分析实验,我们成功地确定了悬臂梁在不同振动模态下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并验证了计算模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悬臂梁的振动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七、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了解了悬臂梁的振动特性和模态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正确选择和安装振动传感器,以及如何对振动信号进行分析处理。
机械系统的模态测试与分析引言:机械系统是现代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可靠性和性能直接影响到整个工业生产的进程。
因此,对机械系统的测试和分析变得尤为重要。
在机械系统中,模态测试与分析作为一种有力的工具,可以帮助工程师深入了解机械系统的结构特性和振动行为,进而探索问题的根源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模态测试的原理和方法1.1 模态测试原理模态测试是通过对机械系统施加激励,并测量系统响应,从而确定系统的固有频率、模态形态和阻尼等参数。
该测试基于振动理论和信号处理技术,通过对系统的振动响应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系统所具有的振动特性。
1.2 模态测试方法在模态测试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激励法、频域方法和时域方法等。
激励法通过施加外界激励源(如冲击锤或振动台)来激励系统,通过测量系统的振动响应,得到系统的模态参数。
频域方法利用傅里叶变换将信号从时域转换到频域,进而提取系统的固有频率和振型等参数。
时域方法将系统的振动响应信号在时间域内进行分析,通过计算自相关函数、功率谱密度等,得到系统的模态参数。
二、模态分析的意义和应用2.1 模态分析的意义通过模态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机械系统的结构特性和振动行为,对系统的动态特性有更深入的认识。
模态分析可以帮助工程师发现机械系统中的问题,如共振、失稳和非线性等,并提供改进的方向。
此外,模态分析还可以用于验证机械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2.2 模态分析的应用在现实应用中,模态分析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
例如,在汽车工业中,模态分析可以用于评估车辆的振动和噪声性能,提高乘坐舒适性。
在航空航天领域,模态分析可以帮助设计和优化飞机的结构,提高飞行性能和安全性。
此外,模态分析还用于地震工程、建筑结构振动分析等领域。
三、案例分析: 机械系统的模态测试与分析在船舶工业中的应用船舶作为一种复杂的交通工具,其安全性和性能至关重要。
在船舶工业中,模态测试与分析被广泛应用于船舶振动和噪声控制。
机械结构的模态试验与动力学分析引言:机械结构是指由多个机械零件组成的整体系统,它们之间通过各种连接方式相互作用。
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为了确保机械结构的性能和工作稳定性,需要对其进行模态试验和动力学分析。
本文将介绍机械结构的模态试验和动力学分析的意义、方法以及应用。
一、模态试验的意义模态试验是通过对机械结构施加外部激励,观察和记录结构的振动情况,以获得结构的固有频率、振型和阻尼等特性参数。
模态试验的结果可以用于评估机械结构的刚度、振动特性以及系统的稳定性。
通过模态试验可以确定机械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从而指导结构设计和优化。
二、模态试验的方法1. 准备工作在进行模态试验之前,需要对试验对象进行充分的了解。
包括结构的基本参数,材料特性,以及结构的固有振动模态和频率范围等。
同时,还需要选择合适的试验设备和测量仪器。
2. 激励方式模态试验中常用的激励方式有冲击激励和振动激励。
冲击激励是通过施加一个瞬间冲击力使结构振动,而振动激励则是通过外部激励源直接施加一定频率和幅值的振动力。
3. 信号采集与处理在模态试验中,需要采集结构的振动信号,并对信号进行处理以获取结构的模态参数。
常见的信号采集方法有加速度传感器、压电传感器等。
通过将信号进行滤波、频谱分析等处理,可以得到结构的振动特性参数。
四、动力学分析的意义动力学分析是研究机械结构在外部激励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和动力响应。
通过动力学分析可以评估结构的运动性能、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对外部激励的响应。
动力学分析结果有助于设计和改进机械结构,提高结构的可靠性和工作效率。
五、动力学分析的方法1. 动力学模型建立在进行动力学分析之前,需要建立机械结构的动力学模型。
常见的方法包括拉格朗日方程、牛顿第二定律等。
通过建立合理的动力学模型,可以精确描述结构的运动规律和力学性能。
2. 运动方程求解通过求解动力学模型的运动方程,可以获得结构在外部激励下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运动参数。
常见的求解方法有数值方法、解析方法等。
钻床试验模态分析实验报告摘要:为对钻床进行试验模态分析,本实验采用锤击法采集数据并利用DASP软件进行分析获得钻床振动的各阶频率、阻尼比和振型,然后通过对钻床各阶模态振型的观察,找到钻床结构的薄弱环节,并对其进行优化设计。
关键词:钻床模态分析各阶振型优化设计引言:众所周知钻床工作时会产生振动,振动不仅会影响钻床的动态精度和被加工零件的质量,而且还会降低生产效率和刀具的耐用度,振动剧烈时甚至会降低钻床的使用性能,伴随振动所发出的噪音会影响钻床工人的健康。
随着我国钻床工业的飞速发展,钻床的振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何找到钻床振动的薄弱环节并进行改进尤为重要。
1.钻床模态分析方法1.1模态测试与分析系统流程号图1本次试验采用多点敲击,单点测量的锤击法,这种测试方法的力频谱较宽,速度快,测试设备简单,灵活性大,特别适合于现场实验。
具体操作是: 在被测构件上布置一些点,在这些点上依次施加激振力( 每点激振3次),测量固定测点的响应,激励信号和响应信号分别经过放大器放大后,通过测振仪输入数据处理和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反映该两点间激振力和响应的传递函数,进一步进行参数识别得到钻床振动的各阶频率、阻尼比和振型。
1.2模态分析原理模态分析方法是把复杂的实际结构简化成模态模型,来进行系统的参数识别。
从而大大地简化了系统的数学运算。
通过实验测得实际响应来给出响应的模型,使其成为实际结构的最佳描述。
将一个连续体离散化处理,其结构特性可由N 阶矩阵微分方程描述:(t)Mx Cx Kx f ++=(t)f 为N 维激振力向量;x 、x 、x 分别为N 维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响应向量;M 、K 、C 分别为结构的质量、刚度和阻尼矩阵,为对称矩阵。
设系统的初始状态为零,拉氏变换可得:2()()Ms Cs K X s F s ⎡⎤++=⎣⎦阻抗:2()Z s Ms Cs K ⎡⎤=++⎣⎦导纳:112()()H s Z s Ms Cs K --⎡⎤==++⎣⎦ 可得:()()()X s H s F s =令s j ω=,得到:()()()X H F ωωω=在频域中,2()Z K M j C ωωω=-+,利用实对称矩阵的加权正交性(φ为振型矩阵)T r M m φφ⎡⎤⎢⎥=⎢⎥⎢⎥⎣⎦T r K k φφ⎡⎤⎢⎥=⎢⎥⎢⎥⎣⎦T r C c φφ⎡⎤⎢⎥=⎢⎥⎢⎥⎣⎦代入()Z ω表达式可得:1()T r Z z ωφφ--⎡⎤⎢⎥=⎢⎥⎢⎥⎣⎦(2=k r r r r z m j c ωω-+) 因此1()()T r H Z z ωωφφ-⎡⎤⎢⎥==⎢⎥⎢⎥⎣⎦ 2221()()=()22N ri rj i r r ij r r r j r r r r r r r X k c H F m m m j φφωωωξωωωωξωω====⎡⎤-+⎣⎦∑ 为了确定全部模态参数r r r ωξφ,只需测量频响矩阵的一列(对应一点激振,各点测量)或一行(对应依次各点激振,一点测量)就可以,本实验采取后者。
模态分析实验报告姓名:学号:任课教师:实验时间:指导老师:实验地点: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柴油机拆装实习一楼振动测试实验室实验1 传递函数的测量一、实验内容用锤击激振法测量传递函数。
二、实验目的1)掌握锤击激振法测量传递函数的方法;2)测量激励力和加速度响应的时间记录曲线、力的自功率谱和传递函数;3)分析传递函数的各种显示形式(实部、虚部、幅值、对数、相位)及相干函数;4)比较原点传递函数和跨点传递函数的特征;5)考察激励点和响应点互换对传递函数的影响;6)比较不同材料的力锤锤帽对激励信号的影响;三、实验仪器和测试系统1、实验仪器主要用到的实验仪器有:冲击力锤、加速度传感器,LMS LMS-SCADAS Ⅲ测试系统,具体型号和参数见表1-1。
仪器名称型号序列号灵敏度备注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LMS-SCADAS Ⅲ比利时力锤LC 3164 4 mV/N加速度传感器100 mV/g 丹麦B&K表1-1 实验仪器2 、测试系统利用试验测量的激励信号(力锤激励信号)和响应的时间历程信号,运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获得频率响应函数(Frequency Response Function, FRF),得到系统的非参数模型。
然后利用参数识别方法得到系统的模态参数。
测试系统主要完成力锤激励信号及各点响应信号时间历程的同步采集,完成数字信号的处理和参数的识别。
测量分析系统的框图如图1-1所示。
测量系统由振动加速度传感器、力锤和比利时LMS公司SCADAS采集前端及Modal Impact测量分析软件组成。
力锤及加速度传感器通过信号线与SCADAS采集前端相连,振动传感器及力锤为ICP型传感器,需要SCADAS采集前端对其供电。
SCADAS采集相应的信号和进行信号处理(如抗混滤波,A/D转换等),所测信号通过电缆与电脑完成数据通讯。
图1-1 测试分析系统框图四、实验数据采集1、振动测试实验台架实验测量的是一段轴,在轴上安装了3个加速度传感器,如图1-2所示,轴由四根弹簧悬挂起来,使得整个测试统的频率很低,基本上不会影响到最终的测试结果。
机械结构的共振与模态分析研究机械结构是工程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性能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工作效果。
而共振和模态分析作为机械结构研究中的关键课题,对于提高结构的可靠性和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机械结构的共振与模态分析研究,并阐述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共振是指当外力频率与结构本身固有频率相匹配时,结构受到相干激励而产生较大振幅的现象。
共振频率是由结构的质量、刚度和阻尼等因素决定的,它的存在会导致结构的振动幅值增大,甚至引发结构的破坏。
因此,对于机械结构来说,共振问题需要重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共振的研究可以通过模态分析方法来实现。
模态分析是一种将结构的固有振动频率、振动模态和振动模态形态等参数进行计算和分析的方法。
通过模态分析,可以确定结构的固有频率、模态形态和振动模式,进而对结构的共振问题进行预测和分析。
模态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求解结构的特征方程,进而得到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动模态。
在实际应用中,采用有限元法进行模态分析已成为一种常用的方法。
有限元法将结构分割成若干小的单元,通过对每个单元进行建模和求解,综合得到整体的模态分析结果。
有限元法可以灵活地处理不同结构的形状和边界条件,因此在工程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模态分析可以提供结构的固有频率,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结构的质量、刚度和阻尼等参数来改变结构的共振频率。
在工程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优化结构的参数,使得结构的固有频率与所需工作频率相差较大,从而避免共振问题。
这就要求在进行模态分析时,需要充分了解结构的工作条件和外部环境,合理选择模型的边界条件和材料的性质。
除了预测和分析共振问题外,模态分析还可以用于结构的优化设计。
通过观察和分析结构的振动模态,我们可以对结构的刚度和质量分布进行合理优化,以实现减小结构的振幅和振动应力,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总结起来,机械结构的共振与模态分析研究是工程设计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共振问题的存在会影响结构的性能和稳定性,而模态分析可以用于共振问题的预测、分析和优化设计。
结构模态实验报告篇一:模态分析实验报告模态分析实验报告姓名:学号:任课教师:实验时间:指导老师:实验地点:实验1传递函数的测量一、实验内容用锤击激振法测量传递函数。
二、实验目的1) 掌握锤击激振法测量传递函数的方法;2) 测量激励力和加速度响应的时间记录曲线、力的自功率谱和传递函数; 3) 分析传递函数的各种显示形式(实部、虚部、幅值、对数、相位)及相干函数;4) 比较原点传递函数和跨点传递函数的特征; 5) 考察激励点和响应点互换对传递函数的影响; 6) 比较不同材料的力锤锤帽对激励信号的影响;三、实验仪器和测试系统 1、实验仪器主要用到的实验仪器有:冲击力锤、加速度传感器,LMS LMS-SCADAS Ⅲ测试系统,具体型号和参数见表1-1。
仪器名称型号序列号 3164灵敏度2.25 mV/N 100 mV/g备注比利时丹麦 B&K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 LMS-SCADAS Ⅲ2302-10 力锤加速度传感器表1-1 实验仪器2 、测试系统利用试验测量的激励信号(力锤激励信号)和响应的时间历程信号,运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获得频率响应函数(Frequency Response Function, FRF),得到系统的非参数模型。
然后利用参数识别方法得到系统的模态参数。
测试系统主要完成力锤激励信号及各点响应信号时间历程的同步采集,完成数字信号的处理和参数的识别。
测量分析系统的框图如图1-1所示。
测量系统由振动加速度传感器、力锤和比利时LMS公司SCADAS采集前端及Modal Impact测量分析软件组成。
力锤及加速度传感器通过信号线与SCADAS采集前端相连,振动传感器及力锤为ICP 型传感器,需要SCADAS采集前端对其供电。
SCADAS采集相应的信号和进行信号处理(如抗混滤波,A/D转换等),所测信号通过电缆与电脑完成数据通讯。
图1-1 测试分析系统框图四、实验数据采集 1、振动测试实验台架实验测量的是一段轴,在轴上安装了3个加速度传感器,如图1-2所示,轴由四根弹簧悬挂起来,使得整个测试统的频率很低,基本上不会影响到最终的测试结果。
分析实验报告机械结构模态测试大实验一. 实验目的1、 学习模态分析原理;2、 学会模态测试方法;3、 学习简支梁、等强度梁和圆盘模态分析的测试过程二. 实验原理对于一个机构系统,其动态特性可用系统的固有频率、阻尼和振型来描述,与其模态质 量和模态刚度一起统称为机械系统的模态参数。
模态参数既可以用有限元的方法对结构进行简化得到,也可以通过激振实验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识别得到。
测量方法是给系统施加一有带宽频率的激振力(冲击力也是一有限带宽激振力),同时测量系统的响应,将力和响应信号进行滤波,然后进行双通道FFT 变换,计算出激振力F 与响应X 之间的传递函数h 。
由 任意点传递函数曲线拟合可以识别出系统的固有频率和阻尼。
识别出系统的固有频率和阻尼比后,就可以求出系统的模态质量和模态刚度,此外,软 件程序可以确定结构的振型,振型代表了在结构的第 K 阶固有频率下,各测点位移振幅之间 的比例关系,并以模型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从而可以对结构的模态进行直观地认知和感受。
三. 实验仪器及激振方法的选择3.激励方法——锤击法激振为进行模态分析,首先要测得激振力及相应的响应信号,进行传递函数分析。
根据模态分析的原理,我们要测得传递函数矩阵中的任一行或任一列,因为该实验所用结构较为轻小, 阻尼不大,所以要得到矩阵中的任一行,要求采用各点轮流激励, 一点响应的方法;要得到矩阵中任一列,采用一点激励,多点测量响应的方法。
而实际应用时, 常用单点响应法中的锤击法激振。
四. 实验项目1. 实验仪器:INV1601B 型振动教学试验仪、梁和圆盘)、加速度传感器、电涡流传感器、INV1601T 型教学实验台(安装简支梁、等强度 MSC-1力锤2.实验软件:INV1601型DASP 软件(一)简支梁模态分析a.电涡流传感器测量1.实验步骤(1)简支梁如下图所示,长(x向)680mm宽(y向)50mm高(z向)8mm选取拾振点时要尽量避免使拾振点在模态振型的节点上,此处取拾振点在第6个敲击点处。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结构模态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结构模态分析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3. 培养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 提高对结构动力性能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结构模态分析是研究结构在受到外部激励时,其自由振动特性的过程。
结构模态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建立结构模型:根据结构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力学模型;2. 划分单元:将结构划分为若干个单元,如梁、板、壳等;3. 单元刚度矩阵:根据单元的几何尺寸和材料特性,计算单元刚度矩阵;4. 总刚度矩阵:将单元刚度矩阵组装成总刚度矩阵;5. 求解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求解总刚度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得到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
三、实验内容1. 实验设备:结构模态分析实验台、计算机、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等;2. 实验材料:实验台结构、传感器、数据采集卡等;3. 实验步骤:(1)搭建实验台:将实验台结构固定在实验台上,确保结构稳定;(2)安装传感器:在实验台结构上安装传感器,用于测量结构的振动响应;(3)连接数据采集系统:将传感器与数据采集系统连接,设置采集参数;(4)进行实验:对实验台结构施加激励,采集结构的振动数据;(5)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计算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实验过程中,采集到实验台结构的振动数据,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2. 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算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3. 结果分析:(1)固有频率: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台结构的固有频率分别为f1、f2、f3、f4、f5等;(2)振型: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台结构的振型分别为第1阶振型、第2阶振型、第3阶振型等;(3)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台结构的动力性能,如刚度、稳定性等。
五、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结构模态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学会了结构模态分析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3. 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 对结构动力性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模态分析报告一、引言模态分析是研究结构动力特性的一种方法,通过对结构进行模态分析,可以了解结构的固有频率、振型等重要参数,为结构的设计、优化和故障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本次模态分析的对象是一个机械结构,旨在评估其在不同工况下的动态性能。
二、模态分析的理论基础模态分析基于结构动力学的原理,假设结构在自由振动时的响应可以表示为一系列固有模态的线性组合。
每个固有模态具有特定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固有频率反映了结构的振动特性,振型则描述了结构在该频率下的振动形态。
三、实验设备与方法1、实验设备本次实验使用了加速度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和模态分析软件。
加速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结构在振动时的加速度响应,数据采集系统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模态分析软件则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实验方法首先,在结构的关键位置安装加速度传感器,并对传感器进行校准。
然后,对结构施加激励,激励方式可以是锤击法或激振器法。
在激励过程中,同时采集传感器的数据。
最后,将采集到的数据导入模态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固有频率通过模态分析,得到了结构的前若干阶固有频率。
固有频率的分布情况反映了结构的刚度特性。
较低的固有频率通常与结构的整体振动相关,而较高的固有频率则与局部结构的振动有关。
2、振型振型是结构在特定固有频率下的振动形态。
通过观察振型,可以了解结构在振动时的变形模式。
例如,某些振型可能表现为弯曲变形,而另一些振型可能表现为扭转变形。
3、模态参与因子模态参与因子反映了每个模态对结构总体响应的贡献程度。
通过分析模态参与因子,可以确定哪些模态对结构的动态性能影响较大。
五、结果讨论1、结构刚度评估根据固有频率的大小,可以对结构的刚度进行评估。
如果固有频率较低,可能表明结构的刚度不足,需要进行加强或改进。
2、共振风险分析当结构的工作频率接近其固有频率时,可能会发生共振现象,导致结构的振动加剧,甚至损坏。
通过模态分析,可以确定结构的共振频率范围,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共振的发生。
重庆大学
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机械结构模态分析实验
开课实验室汽车振动实验室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年级2013级专业班车辆1班学生姓名学号
开课时间2013 至2014 学年第一学期
机械工程学院制
《机械结构模态分析》实验报告
12...()...0n n nn h h h ω=⎬⎨⎬⎨⎪⎪⎪⎪⎪⎪⎪⎪⎩⎭⎩⎭可记为:{}{}[]X H F =
1212......n n nn n n n n r r r φφφφφφ=⎬⎨⎬⎪⎪⎪⎪⎪⎪⎭⎩⎭
是对称矩阵,其中每一行,每一列都是线性相关的。
其中任意元素为:
图2 框架结构图
模态分析步骤:
1、连接仪器,并调整好各仪器的开关档位,传递函数频率分析范围为500Hz以内,低通可取截止频率为300Hz档。
图3 第一阶扭转振型图4 第一阶弯曲振型
图6 第二阶弯曲振型图7 第三阶扭转振型图图8 第三阶弯曲振型图9 第四阶扭转振型图10 第四阶弯曲振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