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汤合痛泄要方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 格式:pdf
- 大小:187.36 KB
- 文档页数:2
柴胡芍药汤为主方辨证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对柴胡芍药汤为主方辨证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进行临床分析。
方法对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6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位34例,参考组患者采用中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柴胡芍药汤为主方辨证加减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1年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组患者的病情复发率明显低于参考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采用柴胡芍药汤为主方辨证加减治疗疗效显著。
【关键词】柴胡芍药汤;辩证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63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37-01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反复,伴随着黏液脓血便、腹泻、里急后重、腹痛等表现。
病情根治困难,发病时间较长,对患者造成严重的生理伤害,严重是会导致穿孔等急性病症的出现。
传统的西药治疗难以根治,且药物副作用较大,对患者的身体有一定的不良影响,笔者为对柴胡芍药汤为主方辨证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分析,对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68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6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女32例,男36例,年龄21-56岁,患者平均年龄379岁,患者病程为3月-8年,平均病程为42年。
其中全结肠患者12例,直肠患者34例,乙状结肠患者22例。
患者均伴随着腹痛、血便等临床病症,其中一例患者出现急性穿孔现象。
患者治疗前均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诊断,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采用结肠镜对患者进行检查,患者均符合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
芍药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主要表现为结肠粘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
这种疾病通常会导致腹泻、排便紧迫、腹痛、血便等症状,严重的时候可以导致病人失去肠道免疫及吸收功能,严重危及病人的生命。
传统中医药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有着一定的疗效,其中芍药汤是常用的中药方剂之一。
芍药汤的组成由当归、白芍、川芎、桂枝、甘草组成,是一种具有活血化瘀、调节气血、温阳散寒等功效的方剂。
这种方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能够促进病人身体的自我调节和免疫功能的恢复。
一项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临床研究,对比了芍药汤和三联疗法(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硫糖铝等药物)对于疾病治疗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与三联疗法相比,芍药汤能够更好地控制疾病的症状,并且还能够减少疗程和副作用。
同时,病人在服用芍药汤后,肠道炎症指标也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体现了芍药汤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
芍药汤中的中药成分均属于温性或中性,不存在寒凉之品,也不含有麻黄等刺激性药物。
研究结果表明,芍药汤对于疾病的治疗主要通过减轻炎症和抑制免疫反应来实现,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因此,芍药汤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具有一定的疗效和推广价值。
探究四君子汤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证的疗效发布时间:2022-11-24T02:09:47.956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7月13期作者:白军如[导读]探究四君子汤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证的疗效白军如(旺苍县东河镇中心卫生院;四川广元628200)摘要:目的:对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患者进行四君子汤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效果的研究。
方法:选择我院在202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00例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以上中药方剂治疗,对比疗效。
结果:治疗后,患者各项症状缓解,疗效显著。
结论:针对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患者而言,四君子汤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不良症状,值得推广。
【关键词】四君子汤;痛泻要方;肠炎溃疡结肠炎是一种肠炎疾病,症状为腹痛和便血等,随着现代生活水平提升,饮食习惯也有了很大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们不注重健康饮食习惯,发病率也逐渐升高。
中医辩证角度出发,溃疡性结肠炎和情志有联系,此病为肝郁脾虚证,所以,可以选择四君子汤合痛泻要方加减对患者进行治疗,该中药方剂可以有效的调节患者的肝脏和脾脏气虚情况。
本文主要就此展开探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人员选自202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00例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观察组年龄20-60岁,中位45岁;对照组年龄22-64岁,中位42岁,已将精神疾病、资料不全患者资料予以排除,提前告知家属和患者此次研究内容。
资料进行了分析、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进行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具体为,医生给患者开美沙拉嗪肠溶片,该药物以口服的方式,在疾病活动时期,患者每次服用一克,每天服用三次;对于患者出现的缓解时期,则每次服用零点五克,每天服用三次。
观察组则进行四君子汤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该中药方剂的组成为,党参中药十八克,茯苓中药三十克,炒白术中药二十四克,醋白芍中药二十四克,陈皮中药十二克,防风中药九克,炙甘草中药九克。对于患者存在着严重腹痛的情况,则可以对以上配方进行加减治疗,徐长卿中药十五克,醋延胡索中药二十四克;对不良症状严重的患者,比如便血的情况,则可以选择加减药方,仙鹤草中药三十克,炒地榆中药十五克,椿根皮中药十五克;对于身体存在高热和发热症状的患者,则需要加减药方,金银花中药十五克,葛根中药二十四克;对于存在严重的畏寒的患者,则需要对中药方进行加减,炮姜中药六克;如果患者大便的次数明显增多,则需要加减配方,石榴皮中药十五克,诃子中药十克;对于出现严重便血的患者则需要加减中药配方,薏苡仁中药三十克,败酱草中药十八克。
芍药汤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作者:刘洪彬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3年第27期【摘要】目的:探讨芍药汤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集笔者所在科2012年8月-2013年3月收治入院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根据患者不同症型采用中医治疗的临床方法。
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总有效率提高23.3%。
结论:芍药汤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有着明显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芍药汤合痛泻要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 R574.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7-0028-02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结肠以及直肠的黏膜成一种弥漫性的浅表性、非特异性炎症,多发于直肠以及乙状结肠,其最主要的临床特点为时好时坏不定性的血性腹泻[1]。
而中医通常诊断为痢疾,患者主要有里急后重,便有脓血便等主要临床特点,而在西医治疗中,除了手术切除病变部位,无其他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而笔者所在科室针对此病不断临床研究发现,用芍药汤合痛泻要方对此病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特将临床研究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采集笔者所在科2012年8月-2013年3月收治入院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0例,其中男81例,女39例;年龄16~71岁,平均(47.2±10.1)岁;病程2个月~12年,平均(4±1.2)年;其中黏膜水肿充血患者71例,黏膜糜烂21例,点状出血18例,血管纹理不清6例,炎性增生4例。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16~71岁,平均(48.2±8.7)岁;病程2个月~12年,平均(4±1.8)年;治疗组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16~71岁,平均(46.2±10.8)岁;病程2个月~12年,平均(4±1.2)年。
痛泻要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及血清中相关因子含量的影响朱向东;李兰珍;段永强;曹燕飞;汪斌【摘要】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Tongxieyao Formula on ulcerative colitis (UC). Methods Sixty SPF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blank group, model group, SASP group and low-, medium-, high-dose of Tongxieyao Formula groups. Except the blank group, UC models were made by means of TNBS/ethanol enema. The low-, medium-, high-dose of Tongxieyao Formula groups were given Tongxieyao Formula 11, 22, 44 g/kg by gavage, SASP group was given 0.3 g/kg, the volume was 10 mL/kg. The blank group and model group were given with the same volume of normal physiological saline for three weeks. The pathological morphology of colon was observed and scored by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HE), IL-1β, TNF-α and IL-4 in rat serum were detected by ELISA.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 the colon tissue pathological morphology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all treatment groups. Compared with the blank group, the content of IL-1β and TNF-α in the model group was increased, and the content of IL-4 w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5, P<0.01). The content of IL-1β and TNF-α in high-, medium-, low-dose of Tongxieyao Formula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the model group, and the content of IL-4 was higher (P<0.05, P<0.01). Conclusion Tongxieyao Formula can decrease the expression of lL-lβ and TNF-α, increase the expression of IL-4, regulate immune abnormalities ofintestine, inhibit inflammation, repair ulcers, and then prevent and treat UC.%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及血清中相关因子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60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及痛泻要方低、中、高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以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灌肠法制备UC大鼠模型,同时,痛泻要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原药材11、22、44 g/kg剂量灌胃,SASP组按0.3 g/kg 剂量灌胃,灌胃体积均为10 mL/kg,空白组、模型组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持续3周.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并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IL-4水平.结果 HE染色显示,各治疗组结肠组织病理形态明显改善;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含量均明显升高,IL-4含量显著下降(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痛泻要方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水平降低,而IL-4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痛泻要方通过下调促炎因子IL-lβ、TNF-α的表达,升高抗炎因子IL-4的表达,调节肠道异常免疫反应、抑制炎症反应,修复溃疡,进而防治UC.【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年(卷),期】2013(020)004【总页数】3页(P41-43)【关键词】痛泻要方;溃疡性结肠炎;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4;大鼠【作者】朱向东;李兰珍;段永强;曹燕飞;汪斌【作者单位】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5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常见的炎症性肠病,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持续或反复发作为主要症状,具有癌变倾向。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中医辨证分型,口服汤药治疗溃结的目的,主要是从机体内环境出发,从整体上改善阴阳偏盛偏衰的状况,临床上一般分四个证型。
(1)寒热错杂型:此型临床比较多见,特征是病情时发时止,绵绵不绝,既有腹痛喜温喜按之虚象、寒象,又有心烦、舌红,苔黄之热象,有时还有脓血夹杂、里急后重之实证。
总之,病机非常复杂,寒热虚实互见,非专业中医师不得明辨,口服乌梅丸效果比较好,或者将乌梅丸改为汤药并随症加减煎服,见效会更快些。
(2)湿热积滞型:中度和重度溃结或急性暴发型溃结或慢性溃结的急性发作期多见此型。
此型的特征是起病急、腹痛明显,暴注下迫、里急后重,甚至恶寒发热。
此证兼有表症时要表里双解,宜服葛根荃连汤,无表症时治以燥湿清热止痢之法,可服白头翁汤等中药。
对此证还应配合其他疗法,尽快控制病情。
(3)寒湿积滞型:慢性持续型溃结多为此型,此型特征是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食欲不振,轻度的里急后重感。
舌苔白滑或白腻。
治宜温中散寒、健脾利湿之法,可以选胃苓汤、温脾汤、香砂六君子汤服用。
(4)气血不足型:溃结长期不愈,患者身心疲惫,易见此型。
此型特征是气血不足,下焦虚衰,多见的症状是神疲乏力,四肢不温,消瘦贫血,腹中隐痛,下痢稀薄,舌淡脉细。
治宜温补脾肾之法,可用附子理中汤,金匾肾气丸治疗。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由外邪内侵、饮食所伤、内伤七情、脾胃虚弱所致。
属中医泄泻、肠风、便血、腹痛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已显示出其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
针对湿热壅盛患者,芍药汤、白头翁汤、香连丸、葛根芩连汤多被选用以清热燥湿。
而胃苓汤、当归四逆汤、香砂六君子、不换金正气散多在临床用以温散寒湿。
连理汤、乌梅丸、薏苡附子败酱散、半夏泻心汤多用以温中清肠。
芍药汤药方∶【出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组成】芍药(30克)当归(15克)黄连(15克)槟榔(6克)木香(6克)炙甘草(6克)大黄(9克)黄芩(15克)肉桂(5克)【用法】水煎服。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论治(中医临床)【概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属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1875年Wilks及Moxon首先对本病进行了描述,将其从慢性腹泻疾患中独立出来。
1903年Wilks及Boas定名为“溃疡性结肠炎”,数十年来沿用此名。
1973年WHO所属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CIOMS)定名为“特发性直肠结肠炎”,但在临床工作上,国内一般习惯地称本病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是一种病变主要在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可形成糜烂、溃疡、原因不明的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
病变多在直肠及乙状结肠。
向上呈连续性非跳跃式蔓延,累及部分、大部分或全结肠。
临床上以腹泻、粘液血便、腹痛为主要症状,病情轻重悬殊,多数病程缓慢,有反复发作的趋势,亦有急性爆发者。
可产生严重的局部和远处并发症。
急性爆发型死亡率高,慢性持续性癌变机会多。
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青中年为多。
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明确。
引起其发病的因素是多种的,目前一般认为与感染因素、精神因素、酶因素、保护物质缺乏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有关。
组织学的基本特点是肠腺紊乱,基底膜断裂、以至消失,粘膜和粘膜下层各种炎性细胞浸润,隐窝脓肿形成,继发发生坏死,产生广泛糜烂或多发性溃疡。
长期反复发作,可形成多发性炎性息肉。
一般认为,隐窝炎及隐窝脓肿是原发病变。
祖国医籍中,虽然没有结肠炎的病名,但其临床表现与泄泻、痢疾等病证相似。
因所下之物如涕如脓、粘滑垢腻,排出噼噼有声,故《黄帝内经》中称之为“肠噼”。
如《素问·太阴阳明篇》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稹满闭塞,下为慎泻,久为肠噼。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帝曰:肠噼便血如何?歧伯曰:身热者死,寒则生。
帝曰:肠噼下脓血如何?歧伯曰:脉悬绝死,滑大生”。
因其病程长久而缠绵,时愈时发,《诸病源候论》称为“久痢”、“休息痢”。
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20JJ5425);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9B424)作者简介:张婷(1995 06—),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医基础理论治则与治法研究,E mail:zt13142165695@163 com通信作者:刘富林(1968 05—),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诊疗,E mail:lfl1038@163 com痛泻要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张 婷 施 敏 廖陈敏 刘富林(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长沙,410208)摘要 痛泻要方(TXYF)是治疗痛泻的经典名方,近年来在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中效果显著,基础研究逐渐从微观角度探讨了其治疗UC的作用机制。
国内外学者对TXYF治疗UC药理作用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初步阐明了该方治疗UC的作用机制。
本文检索近年来TXYF治疗UC的相关文献,从调节免疫功能、修复肠黏膜屏障、调节胃肠平滑肌、调控细胞凋亡过程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后期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痛泻要方;白术芍药散;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综述ResearchProgressonMechanismofTongxieyaoFormulaintheTreatmentofUlcerativeColitisZHANGTing,SHIMin,LIAOChenmin,LIUFulin(Huna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olle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angsha410208,China)Abstract TongxieyaoFormulaisaclassicprescriptionforthetreatmentofpaindiarrhea.Ithasachievedremarkableeffectinthetreatmentofulcerativecolitis(UC)inrecentyears.BasicresearchhasgraduallyexploreditsmechanismofactioninthetreatmentofUCfromamicroscopicperspective.ThepharmacologicalmechanismofTXYFinthetreatmentofUChasbeensystematicallystudiedbydomesticandforeignscholars,andthemechanismofactionofTXYFinthetreatmentofUChasbeenpreliminarilyeluci dated.Inthispaper,relevantliteratureonthetreatmentofUCbyTXYFinrecentyearswerereviewedfromtheaspectsofregulatingimmunefunction,repairingintestinalmucosalbarrier,regulatinggastrointestinalsmoothmuscle,andregulatingtheprocessofapop tosis,etc.inordertoprovidenewideasforfurtherresearch.Keywords TongxieyaoFormula(TXYF);BaizhuShaoyaoPowder;Ulcerativecolitis;Mechanismofaction;Review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10.029 痛泻要方(TongxieYaofang,TXYF)是治疗痛泻的经典方,最早出现于《丹溪心法》卷二泄泻章,虽无方名,但明确标明“治痛泄”,明代《古今医统大全》中称此方为“白术芍药散”,《医方考》改其名为“痛泻要方”。
方剂歌诀详解——痛泻要方痛泻要方《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痛泻要方陈皮芍,防风白术煎丸酌,补泻并用理肝脾,若作食伤医更错。
【歌诀总括】痛泻要方由炒白术、白芍、陈皮、防风组成,具有泻肝补脾,治疗腹痛泄泻的功效,是治疗肝旺脾虚所造成的痛泻的主要方剂,此类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切不可作为饮食积滞进行治疗。
【歌诀详解】肝脾不和病证的发生存在两种病因,一类病在肝,另一类病在脾。
病在肝,即肝气偏旺,疏泄偏过,横犯脾胃,症状以胁肋疼痛、腹痛满闷为主,称为“木旺乘土”;治疗时当以疏肝柔肝为主,代表方为四逆散。
病在脾,即脾气偏虚,肝气正常疏泄,克制脾胃,于脾即显太过,症状以腹痛腹泻为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称为“土虚木乘”;治疗时当以补脾疏脾为主,兼以柔肝,也被称为“扶土抑木”法。
方中白术苦甘而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
白芍酸寒,柔肝缓急止痛,与白术相配,于土中泻木,二药为补脾柔肝的基本组合。
陈皮辛苦而温,理气燥湿,醒脾和胃。
此方少量防风与白术、白芍相伍,辛能散肝郁,香能疏脾气,而且防风具升散之性,且有燥湿止泻之功,防风入脾经,在这里还用作脾经引经之药。
全方可以补脾胜湿而止泻,柔肝理气而止痛,使脾健肝柔,痛泻自止。
【应用点睛】本方在临床上经常用于腹泻的治疗,对脾虚肝旺引起的腹泻,具有很好的疗效。
肝主疏泄,与情志相关,因此,与情志变化相关的腹泻尤其适于本方的治疗,如肠易激综合征、神经性腹泻、甲亢性腹泻等,疗效甚佳。
此外,本方还可治疗急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功能性腹泻、小儿消化不良等证属脾弱肝旺者。
痛泻要方《丹溪心法》【组成】白术炒,三两(90g)白芍药炒,二两(60g)陈皮炒,一两五钱(45g)防风一两(30g)【用法】上细切,分作八服,水煎或丸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脾虚肝旺之痛泻。
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