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成语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16.17 KB
- 文档页数:2
于开卷有益的成语故事
有关于开卷有益的成语故事
【拼音】kāi juàn yǒu yì
【解释】打开书本,总有益处。
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
可以得到有用的知识。
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收获。
【出处】宋·王辟之《绳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贤》三卷,因事有阀,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性质】褒义词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分句。
【近义词】开卷有得
【反义词】读书无用
【故事】:
宋大祖赵匡胤建立宋王朝的时候,各地还存在着一些割据政权。
统一全国的任务,直到他的.弟弟赵光义当皇帝后,才完成。
赵光义即位后改名赵光灵,史称宋太宗。
宋太宗统一全国后,立志宏扬传统文化,下令整理各种古籍。
同时,又重视各种古代文化资料的收集。
在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
下令编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三大类书,从而为保存和发扬我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太平御览》中引用的古书,十之七八现在已经无法看到了。
所以,又可以说它是北宋前文化知识的总汇。
这部书原名《太平编览》。
编成后,宋大宗对它非常重视,规定自己每天看三卷,一年后全部看完;因而改名为《太平御览》,意思是太平兴国年间皇帝亲自阅读的书。
宋太宗的政事非常繁忙,经常因处理其他事情而未能按计划阅读这部书,于是就在空暇的日子补读。
侍臣怕他读得时间太久,影响身体健康,太宗说:“只要翻开书卷阅读,就会有收益,所以我不觉得疲劳。
”。
开卷有益的历史典故1开卷有益的意思[释义]开卷:打开书本;益:益处;收获。
打开书来看;就会有收获。
[语出]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太平)御览》第三卷;因事有阙(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正音]卷;不能读作“juǎn”。
[辨形]卷;不能写作“券”。
[近义]读书无用[用法]一般多用来指读内容健康的书籍;就会有好处。
一般作宾语、定语、分句。
开卷有益的成语典故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
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
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
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
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用开卷有益造句1)摘要通过分析直接影响大学生素质的课堂教学业余时间和大学生生活环境教师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切实可行的建议:改变传统教育模式,重提“开卷有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2)我郑重其事的告诉你:这本书是我梦寐以求的,我读起来会孜孜不倦,开卷有益我是很赞同的。
成语故事:开卷有益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作为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座右铭,流传至今。
它表达的意思是:打开书本,总有益处。
它告诉我们,多读书,读好书,总会有所收获。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北宋时期。
当时,宋太宗赵光义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希望通过读书来提高国民的素质。
他有一句名言:“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
”意思是说,打开书本,总有益处,我并不觉得疲倦。
这个成语的故事也很有意思。
据说,在北宋时期,有一个叫徐铉的人,他非常博学多才,精通各种学问。
他有一本非常珍贵的书,这本书是他多年的心血结晶。
他非常珍惜这本书,但是他也知道,只有让更多的人读到这本书,才能发挥它的价值。
于是,徐铉开始到处游历,寻找可以传播这本书的人。
最终,他找到了一个叫晏殊的读书人。
晏殊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听到徐铉的来意后,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本书。
徐铉看到晏殊如此热情,便说:“开卷有益,我并不觉得疲倦。
”这句话后来被传为佳话,成为了“开卷有益”这个成语的来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读书是一种非常有益的行为。
它可以让我们获得知识,提高我们的素质,让我们变得更加明智和有远见。
同时,它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让我们少走弯路,更快地达到成功的目标。
在现代社会,读书依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为。
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
而“开卷有益”这个成语,就是我们最好的座右铭。
“开卷有益”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思是打开书本阅读就有好处。
这个成语的典故和说明如下:“开卷有益”最早出自于晋代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
陶渊明在这篇文章中写道:“少学琴书,偶爱闲靖,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小时候学习琴棋书画,后来偶然喜欢上了安静的生活,一打开书本就有收获,就会高兴地忘记吃饭。
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一个故事。
据说,晋朝时期,有一个名叫陶渊明的人,他非常喜欢读书。
有一天,他在田地里劳作时,突然看到一本书掉在了地上。
他捡起来一看,发现这本书非常有趣,于是他就坐在田埂上读了起来。
他越读越入迷,竟然忘记了时间,直到太阳落山才回家。
从那以后,陶渊明每天都会抽出一些时间来读书。
他认为读书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读书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了解世界万物的奥秘。
同时,读书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不断地充实自己。
当然,“开卷有益”并不是说只要看书就一定有好处。
我们在阅读时也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并且要有批判性地思考书中的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书中获得益处。
此外,“开卷有益”还告诉我们要善于利用时间。
陶渊明在劳作之余还能抽出时间来读书,这说明他是一个善于安排时间、珍惜时间的人。
我们也应该像陶渊明一样,善于利用零碎的时间来阅读,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多彩。
总之,“开卷有益”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善用时间、珍惜时间。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书中获得益处,并且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读书的重视程度,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知识和智慧的尊重和推崇。
在现代社会中,“开卷有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知识和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阅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成语故事推荐:开卷有益
“开卷有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打开书本,总有益处。
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
这个成语来源于《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
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
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
不过,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
宋太宗因为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
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
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成语故事开卷有益篇 成语是中国语言中的一种独特形式,通过一句简洁的话来表达复杂的意义。
每个成语都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这些故事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底蕴与智慧。
本文将通过介绍几个著名的成语及其背后的故事,来展示成语故事的增长知识与启示学习的益处。
一、开卷有益 成语“开卷有益”出自《汉书·贾誉传》:“开卷有益,有容乃大。
”这句话意味着阅读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有益的。
古人认为,只要持续学习,就能不断增长知识,拓宽眼界。
举例:在现代社会,阅读的习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通过阅读各种书籍,我们能够获取不同领域的知识,并了解不同的观点和思想。
无论是经济学、历史学、文学还是科学,每一本书都能为我们提供新的见解和启示。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培养批判性思维,增强自己的表达能力,并在人生中获得更多的机会。
二、读书破万卷 成语“读书破万卷”源自《半坡泥人张鹏破壁记》:“子曰:‘不迷于学,犹如破壁之捷径。
’”这说明只有勤奋学习,阅读更多的书籍,我们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举例:每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漫长的学习历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勤奋读书。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李白,他是中国唐代的一位伟大诗人。
李白的诗才之所以出类拔萃,是因为他特别喜欢阅读。
据记载,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书,如同破壁一般。
他阅读了多种不同类型的书籍,包括历史、哲学、文学等。
正是通过读书,李白培养了他的文学天赋,开阔了他的视野。
三、囫囵吞枣 成语“囫囵吞枣”出自《毛诗·小雅·采葛》:“处其全盛,吞其囫咽。
”这句成语比喻阅读时急于求成,不加理解地一口吞下,忽略了深入思考与理解的重要性。
举例: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因为时间压力或者其他原因,喜欢速读或者浏览书籍。
这样的阅读方式可能能够增加知识的量,但却忽略了对于书中内容的理解与思考。
就好像吞枣一样,只关注于吃下去的数量,却没有体味到枣的味道和营养。
这种方式的阅读无法真正获得深入的思考与领悟,不能对书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导语】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分喜爱读书,他命⽂⾂李昉等⼈编写了⼀部规模宏⼤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五门,全书共⼀千卷,是⼀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对于这么⼀部巨著,宋太宗规定⾃⼰每天⾄少要看两、三卷,⼀年内全部看完。
有⼈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事,还要去读这么多书,太⾟苦了,就劝他少看些,也不⼀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累。
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所以我并不觉得劳累。
”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 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宋太宗学问⼗分渊博,处理国家⼤事也⼗分得⼼应⼿。
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近义词 ⼿不释卷:释,放下;卷,指书籍。
书本不离⼿,形容勤奋好学。
好学不倦:喜欢学习,不知疲倦。
反义词 读书⽆⽤:认为读书没有⽤处。
故事点评 书籍是⼈类智慧的结晶,其中的知识是⼈们对⾃⼰以往⽣活经验的总结,观点是对以往⽣活经历的感悟,所以,⼈们从书本中学到了知识,丰富了能⼒,陶冶了情操,升华了感情,这就是开卷有益。
学以致⽤ 1、⽼师说开卷有益,叮嘱我们多读书增加⾃⼰的课外知识。
2、我们要做到开卷有益,⾸先就是要选择读好的书。
⼩朋友们,我们读书最重要的还是为了让⾃⼰成为⼀个有知识,有素质的⼈。
书中⾃有黄⾦屋,平时多读⼀些课外书,可以拓展视野,让⾃⼰越来越进步哦!。
开卷有益成语故事在中国古代,成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成语故事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了成语的意义和用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开卷有益的成语故事。
首先,我们来讲讲“画蛇添足”的故事。
相传,有一个画匠画了一条栩栩如生的蛇,但他为了使画面更加完美,竟然在蛇身旁又加上了几条腿。
后来,有人看到了这幅画,笑话他说,“画蛇添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度,不要过分追求完美,否则往往会适得其反。
接下来,我们来讲讲“杞人忧天”的故事。
相传,杞国有一个人整日忧心忡忡,人们问他为何如此忧虑,他说,“听说天要塌下来了!”人们都笑他痴人说梦,可是他却一直忧心忡忡。
后来,天并没有塌下来,大家都对他的忧虑不屑一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杞人忧天,要有理智,不要过分惶恐。
再来,我们讲讲“守株待兔”的故事。
相传,有一个农夫在田地里劳作,突然发现一只兔子撞到了树根上,摔死了。
他非常高兴,觉得这是上天赐给他的福气,于是决定守株待兔。
然而,日复一日,他都没有等到第二只兔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期待不切实际的事情,要脚踏实地,努力奋斗。
最后,我们来讲讲“井底之蛙”的故事。
相传,有一只蛙生活在井里,它以为井就是整个世界,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
有一天,它听到了外面的大海的声音,便自以为是自己的井底传来的回声,于是得意洋洋地对其他动物说,“我听到的声音有多么宏亮!”其他动物都不屑一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自我局限,要开阔眼界,不要成为井底之蛙。
通过这些成语故事,我们可以深刻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成语故事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教育启蒙,让我们一起开卷有益,学习成语故事,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开卷有益的典故和说明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教育,注重培养人才。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秉持着"开卷有益"的信念,将读书视为提升自我和培养人格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通过讲述几个与开卷有益相关的典故,以及阐述开卷有益的重要性,来说明读书的益处。
一、伯乐相马的故事在古代,有个叫伯乐的人是世人公认的马术大师。
有一次,他因出差而路过一个农田,看见一匹马在田中自由自在地奔跑。
伯乐觉得这匹马的样子与众不同,顿时对它产生了好奇心。
他走进农田,试图驯服这匹马。
经过多次试验,伯乐终于成功地驯服了它。
后来,这匹马不仅比其他马快,而且还有出众的坚韧性和稳定性。
伯乐的观察和认知,使他发现了这匹隐藏的天才马,并培养了它的潜力。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观察和学习,我们才能发现身边隐藏的宝藏。
读书就像伯乐发现天才马一样,能够开启我们的慧眼,让我们看到知识的宝藏,并从中受益。
二、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强调人要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一观点意味着一个人不仅要从外在教育中获取知识,还要通过内在的修养才能做到全面发展。
在这个典故中,孔子的弟子问他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道:"先修养好自己,然后齐整自己的家庭,接着才能治理国家,最后才能影响天下。
"孔子强调修身为本,通过修身来达到具有高尚品德和优良习惯的目标。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的品德和价值观。
只有通过读书和修身齐家,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用之人,为社会作出贡献。
三、鲁迅焚书坑儒的故事鲁迅是我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是开明思想的代表。
在他的一生中,他一直反对封建残余,坚持民主和科学观念。
在"应该啊"这篇文章中,他讲述了一个关于焚书坑儒的故事。
在故事中,有一个国家统治者为了追求权力,开始焚书坑儒,打压知识分子。
然而,这样的举动导致了社会的愚昧和停滞,最终导致国家的衰落。
开卷有益成语故事开卷有益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与子俨等疏》。
意思是读书总有益处。
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受益。
宋太祖爱读书,在位时曾要求文武百官大量读书,明白治理国家的道理。
宋太宗继位后,也十分重视书的作用,平时读书到了手不释卷的地步。
宋初国家史馆藏书万余卷,后来宋太宗又下诏把各地藏书集中到京师,当时百姓献书皆有赏,很快国家藏书就达到了八万卷。
这些书集中在史馆、昭文馆和集贤院中,时称“三馆”。
三馆早在梁代就已经建立,但房屋都很简陋。
宋太宗继位后,亲自到三馆观看藏书,感叹说:“三馆如此简陋,又怎么能接待天下贤士呢!”于是下令另修新馆,赐名“崇文院”。
宋太宗还曾命人编写过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
当时李昉等人花了七年时间,摘录上千种古籍,终于编成了共一千卷的《太平总类》。
成书以后,宋太宗非常高兴,他对大臣说:“从今天起,我要每天读三卷《太平总类》,争取一年之内把这部书读完。
”大臣担心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再耗费时间去读这部巨著会操劳过度,就劝他说:“陛下好学不倦,以读书为乐事,这自然是好事。
但每天读三卷书也未免太伤神了,陛下要注意身体呀!可是宋太宗却摇摇头回答:“我喜欢读书,从书里能得到很多乐趣,开卷有益嘛!这本书虽然厚,也不过一千卷,每天读三卷,只要一年就读完了,我并不觉得十分劳神。
此后,宋太宗果然每天阅读《太平总类》三卷,从不间断。
即使哪天因国事繁忙而耽搁了,之后有空时也一定会补上。
年后,宋太宗按时读完了《太平总类》,便因此将这本书改名为《太平御览》。
在这本书中,宋太宗了解了大量史实,经常和群臣讨论历史上的帝王得失,处理国家大事也更加得心应手。
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效仿,一时读书之风十分盛行。
如今,《太平御览》已成为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保存了大量宋朝以前的文献资料,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而“开卷有益”这个成语也随着这本书流传下来,成为勉励人们勤奋读书的最好注解。
开卷有益成语故事
开卷有益讲的是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
宋太宗手册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宋太宗每天坚持,还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开卷有益成语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释义]
开卷:打开书本;益:益处;收获。
打开书来看;就会有收获。
[语出]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太平)御览》第三卷;因事有阙(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
[正音]
卷;不能读作“juǎn”。
[辨形]
卷;不能写作“券”。
[近义]
读书无用
[用法]
一般多用来指读内容安康的书籍;就会有好处。
一般作宾语、定语、分句。
成语故事: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搜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旳,故定名为《太平总类》。
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手册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
可是,宋太宗却答复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其实不觉得劳神。
”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误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旳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旳。
”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
当时旳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旳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旳宰相赵普,也废寝忘食旳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
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