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改革与实践
- 格式:pdf
- 大小:173.32 KB
- 文档页数:2
《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与实施水污染控制工程pdf《水污染控制技术》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本文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做了一些经验总结。
水污染控制技术课堂教学改革《水污染控制技术》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其教学效果和教学改革直接关系到该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工程技能水平。
同时,水污染控制技术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涌现、城镇污水排放标准被修订和执行,而相应的教材却未能及时跟上,从而对专业主干课程《水污染控制技术》的课程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为应对这种挑战,改善《水污染控制技术》的教学效果,我们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了一些研究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效果,并作必要的总结。
一、该课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1.教学内容多本课程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是《水污染控制技术》基础理论知识,讲解有关污水处理的各种方法及其原理,污水厂的设计、工作程序,污水厂平面及高程布置原则,单体构筑物设计要点等几部分内容。
由于学时少、内容多,要求教师既要精简课堂内容又要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的矛盾。
2.教学方法落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结果教师教得很累而教学效果却不一定很好。
3.教学手段单一一般专业课的教学都是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课堂信息量有限,板书的图形示意也很难反映复杂的空间概念,容易造成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困惑,从而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二、课堂教学改革与实施1.改革教学内容在《水污染控制技术》教学中,一是应重视本专业相关课程的知识整合与衔接,加大理论学时,加厚基础理论学习。
通过对流体力学、化工原理等课程理论知识的回顾,对水泵运行特征、水头损失和流量计算、水泵选型以及水泵站联合运行的水力学计算等进行系统的对比归纳,引导学生把不同水泵类型与污水泵站、雨水泵站的选型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多综合,重能力,把现代技术与先进的理论适时适地地传授给学生。
2022年5月第20期May 2022No.20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创新设计与实践赵姗姗,吕 慧,孙连鹏,李若泓(中山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摘 要] 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是高校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关键。
“水污染控制工程”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在学生思想引领和观念塑造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从树立生态文明观、培养理想信念和提升职业素养三个方面提出了课程思政育人的目标,并进行了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分析,探讨了其与课程教学内容的融入点和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期为高质量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基金项目] 2020年度广东省教育厅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水污染控制工程”(粤教高函〔2020〕19号);2020年度广东省教育厅线下一流本科课程立项项目“水污染控制工程”(粤教高函〔2020〕16号);2021年度中山大学质量工程与教学改革立项项目“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项目”[作者简介] 赵姗姗(1983—),女,河北唐山人,博士,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吕 慧(1982—),男,黑龙江七台河人,博士,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通信作者),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孙连鹏(1973—),男,辽宁丹东人,博士,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0-0024-04 [收稿日期] 2021-08-31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本。
高等教育不仅担负着育才的使命,更肩负着育人的重任。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美丽中国建设与民族复兴大任。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探讨《水污染控制工程》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水污染控制技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教育教学工作也在不断探索创新。
教学改革不仅要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
本文将围绕《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并结合《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改革思路,以期为相关领域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课程思政》理念下的价值观引领《课程思政》理念要求教育教学工作者在课程教学中充分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入各种案例分析和实际工程问题,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引导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看待环境问题,并唤起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还可以邀请一些环境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来进行讲学,让学生们从实际经验中感悟环境保护的意义,从而激发起他们对环境保护事业的热情和责任感。
在教学中适当引入相关的新闻报道和热点话题,让学生了解当前环境保护事业的形势和挑战,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二、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在《水污染控制工程》这门课程中,有必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通过组织实地考察或实验实践,让学生深入改善环境现场,了解环境问题的真实情况,培养他们深刻理解环境污染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还可以设置一些案例分析和课程设计等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工程案例来学习和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鼓励多样化的思考和表达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思考和表达,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讨论、辩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增强他们的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
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专业比赛或科研项目,培养他们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专业素养。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郭美霞a,周艳梅a,苗仁辉b(河南大学a.化学化工学院,b.生命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4)一、引言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水污染控制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
高等院校是环境保护引导、教育、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众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水污染控制工程”专业必修课。
这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许多重要概念、理论、原理、规律以及实验手段、方法等对环境及其相关学科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为此,对“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
怎么改善教学效果是每一个专业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两方面对本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教学内容“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研究水污染的基本原理和水污染治理技术的工程类课程,运用工程学的原理解决水污染的相关问题。
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前沿性,涉及知识面宽泛,兼具理科和工科的特点。
本院选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高廷耀、顾国维、周琪主编,2014年5月第4版),该教材在各高校中被广泛采用。
由于该教材章节偏多,本院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按照城市污水处理的典型流程(污水预处理、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及深度处理)选择了污水的物理、生物、化学与物理化学处理、污泥的处理与处置、污水处理厂的设计等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将知识点进行归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条清晰的主线,抓住处理流程这一主线,从污水处理的原理及技术到各处理单元的工艺计算设计详细讲解,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环环相扣,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课程内容更加明朗。
其他的内容如污水出路、城市污水回用及工业废水处理等进行简要介绍,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
另外,充实和更新现有教学内容,通过查阅资料讲解文献等方式给学生适当补充国内外研发的污水处理新工艺,让学生把握最新的发展动态,与时代前沿接轨。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探讨一、《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现状分析《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水利工程等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主要内容包括水污染原理、水污染控制技术、水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知识。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水污染控制工程基本原理和技术的理解,具有相关工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和环境监测能力。
当前《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依靠课堂讲授和书本化知识传授,学生在课上被动接受信息,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未能及时引入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实际案例,导致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滞后于行业需求。
课程设置较为僵化,未能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专业发展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面对上述问题,开展《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当前社会对于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备相关技术和能力的专业人才。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部门提出了课程思政的理念,要求课程教学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要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引入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引入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
通过引入真实的水污染治理案例,让学生从实际出发,掌握并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实际的水污染控制工程项目,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操作,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2. 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水污染控制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更新的领域,因此教学内容和教材也需要及时更新。
可以通过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或学术交流,引入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进展,使学生了解最前沿的行业动态和技术趋势。
教师还可以参考国外先进的教学教材,对现有的教材进行修订和补充,以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3. 强化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水污染控制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需要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探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水污染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解决水污染已迫在眉睫。
水污染控制工程作为解决水污染问题的技术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当前“课程思政”理念下,《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改革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探讨《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开展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完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水污染控制工程的知识体系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深入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水污染控制技术和政策法规,是教学内容更新的必然要求。
在《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新型污染控制技术的介绍和讲解,培养学生具有时代背景下的解决水污染问题的能力。
也应该加强对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法规的解读和学习,使学生具备严格遵守相关法规,维护环境保护的观念。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多样化在进行《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改革时,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多样化。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入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
还可以引入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评价的科学与客观在进行《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改革时,还应该注重教学评价的科学与客观。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判。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逐步改变这种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评价。
可以通过设计实践性操作题、开放性问题等形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不足之处,促进其全面发展。
也可以引入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进一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污染控制工程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领域。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意识的重要环节。
本文从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以及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引言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利用的重要学科,其目的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减少或消除水体中的污染物,保障水质安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实践教学是水污染控制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意识。
二、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学的目的1.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程中的动手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3.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践教学往往需要学生分组进行,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学的内容1. 水质监测:学习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水质监测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2. 污水处理工艺:了解各类污水处理工艺,如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掌握不同工艺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3. 污水处理设备:学习污水处理设备的结构、原理和操作方法,如格栅、沉淀池、曝气池、膜生物反应器等。
4. 污染源控制:学习污染源调查、监测和治理方法,提高学生对污染源控制的认识。
5. 水环境保护:了解水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掌握水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
四、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学的方法1. 实验室教学: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
2. 工程现场教学:组织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水质监测站等工程现场,了解工程实际应用。
[摘要]以湖北某锅炉补给水超滤预处理项目为例,提出了在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实际工程案例情景化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工程实际,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学习知识,实现由“教”→“学”→“用”的转变,为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水污染控制技术;实际工程案例;情景化教学方式;改革与实践[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49-0124-02融入实际工程案例情景化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①———以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为例周洵平,陈本寿,陈淑艳*,张永江,吴丽君(重庆化工职业学院,重庆610065)水污染控制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工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水环境污染是我国当前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也是环境学专业学生需重点掌握的内容[1]。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基本在企业一线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性工作,这些岗位需要的是既有一定专业知识又有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的技能型人才[2],如何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激发和提高学生对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思考的教学问题。
一、教学方式的改变在传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占主导地位,强调知识的讲解,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课堂互动较少,学生会感到课程内容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认知模糊,学生学习知识后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案例教学被认为是很多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3],要求教师本人最好要有真正的企业一线经历,只有教师自己熟悉行业情况,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方可传授给学生真正所需的职业技能[4]。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水污染控制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学生从事水污染控制工作的实践能力,本文提出了在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实际工程案例情景化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实践。
[收稿时间]2022-10-25[基金项目]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017);“以学生为中心”的《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范式改革校级重点项目(2019)(ZDXSZX202202001);2022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规划面上项目“双碳目标视阈下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S2022212);2022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的应用型高校水质工程技术类课程群建设与改革”(184)。
[作者简介]韩严和(1976—),男,安徽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控制。
April ,2023University Education[摘要]立德树人、潜心教书育人是教学的根本任务,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利用项目学习来加强对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并且坚持持续改进,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复杂工程问题;持续改进[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07-0041-03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涵盖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门学科知识,对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老三中心”为主,即以教师、教材知识和课堂教学为中心[1],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参与度、抬头率不高,缺乏主动思考的动力。
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较广,如何以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中心(即“新三中心”)来探索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2]。
在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下,笔者所在的课程组根据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毕业要求来设置教学目标,改变“老三中心”的教学模式,坚持将立德树人、潜心教书育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3],加强对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4],坚持持续改进[5],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