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三大法宝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浅谈

——现代经济学学习笔记之六十六

中央银行,简称央行,这是借鉴国外的金融体制,在改革开放之后传入国内的。人们通常将中央银行定义为,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很形象也很贴切。中央银行就是以政府信用为依托,以政府赋予的特权,发行货币,保证经济中的流动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中央银行可以创造货币,可以给商业银行贷款,因此,称之为银行的银行。

没有考证过中央银行的历史,据说最早的是17世纪的瑞典中央银行,但权威的说法是1844年改造过的英格兰银行是最早的中央银行。而最有影响力的美联储至今不到100年,Fed的重要性是公认的,它的设计思路也是精致的。美国著名演员、慈善家威尔.罗杰斯曾说过,“人类有史以来已经有三项伟大的发明:火、轮子和中央银行”,可见,它的重要程度和深入人心。

一、货币政策手段的三大法宝

各国中央银行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虽然组织结构和独立性各异,但核心功能都是一致的,即通过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通过若干可供使用的政策工具,以影响准备金、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最终目标---低通货膨胀、高经济增长和低失业率。

设立中央银行的初衷是为了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防止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倒闭。历史上金融部门往往是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根源,而中央银行通过逆向操作,可以熨平这种波动,预防和制止危机。后来,中央银行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成为其主要功能,其调节的手段就是调整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能直接操纵的是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基准利率的调整和存款准备金率的确定,这三个手段被称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三大法宝;通过政策工具在短期内所调控和影响到的准备金、货币供应量、利率称为中间变量,也称中介目标;最后所要达到的低通胀、高增长、低失业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是实现最终目标的途径和过程:

公开市场业务准备金物价稳定

贴现率=======》货币供应量=======》低失业率

准备金规定利率高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就是围绕宽松和从紧,来调节经济中的货币量,通俗地说,就是让货币多点还是少点。因此,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听到的“从紧的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都是以货币供应量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例如,买进政府债券、降低贴现率、降低准备金率都是放松银根,增加流动性的表现,促进经济的增长,属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1、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s)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证券,调整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头寸)。人们通常把政府债券进行交易的市场称为公开市场,各家银行都可以参与这个市场进行债券买卖,中央银行是这个市场的重要参与者,类似于一个大客户、大庄家,它通过吞吐货币,可以左右市场的利率。

2、贴现率(Discount rate)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利率,根据这个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从央行借取资金。相当于我们的再贷款或再贴现利率。之所以用贴现率来命名此货币政策工具,是因为美联储过去主要通过购买(贴现)银行或企业的商业票据来提供流动性,因此,贴现率就成了商业银行向12地区性联邦储备银行借款时的利率。目前,银行大多从银行间的联邦基金市场筹措准备金,几乎很少利用联储的贴现窗口。贴现率实际上只是作为美联储意图的信号机制。当增加贴现率时,银行和金融市场把它看作美联储想要减少货币供应量和提高市场利率的一个信号。我国的利率没有市场化,人民银行直接规定存贷款利率。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有了一些市场化的变动趋势,但是离真正的利率形成还有很长的距离。

3、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Required reserve ratio):央行确定并有权变动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在存款方面的准备金比率,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商业银行吸收的企业和个人存款都要按照这个比例提取准备金并存放于中央银行。如果提高准备金率,就要增加在央行的准备金,如果头寸不足,商业银行必须大幅度缩小它们的贷款、投资以及存款;银行必须卖出一些债券或收回一些贷款。购买债券的人和贷款被收回的借款人就会从他们的帐户提出存款,直

到银行达到了央行的准备金要求,这个过程才会结束。

传统经济学认为,准备金率的变动在短期内会迅速导致利率提高,信贷和投资缩减,GDP和就业下降。因此,使用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这个强有力的工具必须十分谨慎。由于改变准备金比率会引起政策上过大和过分突然的变化,因此极少被采用。而公开市场业务则能以破坏性较小的方式获得同样的效果。

三大法宝的作用反映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可以通过相应地对资产负债方进行调整得以体现。例如,资产方主要是债券,负债方主要是商业银行的存款,也称其为商业银行的头寸。那么,公开市场操作,卖出债券,其资产负债表相应地都减少相同的数额。

二、货币政策操作的实践

中央银行制度基本上是欧美确立的模式,1984年引入中国后,一直存在一个消化、吸收、借鉴、模仿的问题,存在一个不断学习、不断适应、不断融合、不断改革的过程。公开市场、货币当局、流动性、基础货币等泊来词汇,加上中国特色的“银根”、“贷款规模”等语言,“丰富”了中央银行的内容,也存在着中国特色的操作手法。

例如,存款准备金制度最初起源于英国,1913年美国的《联邦储备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当时立法的目的在于确保银行体系不因过多的放款而发生清偿危机。1935年的美国银行法开始授权联邦储备委员会可以对会员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节。也正是这时候,法定准备金率才开始正式作为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的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中最猛烈的工具之一,并且具有强制性。

我国的情况却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可以说正式确立于1984年,在20多年里存款准备金率已经先后历经了20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制度建立之初,中国人民银行按存款种类规定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为20%,农村存款为25%,储蓄存款为40%。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为适当集中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同时也为了紧缩银根,两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987年从10%上调为12%,1988年9月进一步上调为13%,之后稳定了十年,但是在13%之外还有一个5-7%的备付金率,总体准备金水平是比较高的,这与当时的金融形势和金融改革的谨慎有很大关系。1998年第一次全国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