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BA教育发展历程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本土MBA(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截至2011年1月,正好走过20年。
1991年,9所试点院校;2010年,236所获批院校,扩张了26倍!1991年,94人入学;2010年,超过3.6万人入学,扩张了383倍!这些对比强烈的数字,鲜明地勾勒出了中国MBA20年的迅猛发展。
虽为纯粹的西方舶来品,但适逢中国市场经济呼之欲出,因而生逢其时的MBA在中国甫一面世便身披光环。
而其系统培育的商业精英群体,更为五千年中华史上头一遭,因而从一开始就激发出了人们无限的想像力与期待。
时过境迁,在成长20年后,人们也再不会分不清MBA和NBA的区别,如今已有十几万MBA 毕业生活跃在各种行业的各个岗位。
很显然,MBA教育和MBA 毕业生,连缀起了中国市场经济20年腾飞的精彩轨迹。
当然,我们不能期盼用20年走过别人100多年的路(MBA项目首创于1908年的哈佛大学)。
但是可供对比的是,作为管理大师辈出的商业强国,美国在开创MBA项目68年后的1976年,才勉强达到了每年四万多名毕业生的规模。
而30年来震惊全球的中国速度,同样投射在MBA教育上。
而比规模更重要的,是这20年中,中国MBA教育、中国MBA 毕业生从没停止过找寻自己的真正归位。
从草创起家的迷茫,到洋气扑鼻的照搬,再到今天回归本土的顿悟,20年中国MBA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学习与模仿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酝酿着改革创新的过程。
如今,致力于提供给学生更为全面的能力塑造,在知识与实践之间搭建更通畅的桥梁,已成为各中国商学院的基本共识。
特别是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后,中国MBA教育在更迅速地本土化,还有独立商学院的兴起——在中国MBA走过20年之际,中国商学院们正在迎来最新的蜕变。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培养出的MBA毕业生们,也在20年里走出了各不相同的职业路径。
他们不管当初踏进MBA的原因如何,也不管最终学成下山时选择了怎样的人生道路,但他们都共同意识到了,MBA教育给予了他们足以决定自身命运的巨大影响。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国的MBA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成就。
作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MBA教育在我国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追逐的梦想。
那么,我国MBA三十年来取得了哪些成就呢?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
一、蓬勃发展的学生规模自1985年我国推出MBA教育以来,MBA研究生的数量一直在稳步增长。
如今,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学生参加全国范围内的MBA联考,这一数字远超过当年的规模。
这充分展现了我国对MBA教育的巨大需求,也反映出我国的经济发展为MBA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机遇。
二、不断丰富的课程内容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我国的MBA教育在课程内容上也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和丰富。
除了常规的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课程外,越来越多的MBA教育机构开始引入创新创业、科技趋势分析、国际贸易等新兴领域的课程。
这使得MBA教育更加贴合当下社会的需求,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选择。
三、国际化程度稳步提升随着我国经济的全球化,我国的MBA教育也在不断走向国际化。
越来越多的国际MBA项目进入我国,为我国学生提供了更多境外学习的机会。
国内的MBA教育机构也纷纷与国际知名学府合作,引入国际化的教学理念和资源。
这使得我国的MBA教育更加开放和多元化,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评台。
四、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除了专业课程外,我国的MBA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们可以通过参加各类学术论坛、创业比赛、文化节等活动,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
这不仅增强了学生们的社交能力,也为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我国的MBA教育在取得成就的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教育质量的不均衡、教育资源的不足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和解决。
但无论如何,我国的MBA教育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取得的成就都是不可否认的。
相信在未来,我国的MBA教育一定会更加辉煌。
我国的MBA教育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取得了蓬勃发展、丰富多彩的成就。
中国MBA教育两手抓上海财经大学是第一批MBA和第一批EMBA试点院校之一,经过20年的建设,目前拥有包括全日制MBA、非全日制MBA、国际MBA、EMBA和全球EMBA五个MBA项目,在校学生总数达1400人,与剑桥大学Judge商学院、伯克利加州大学Hass商学院、伦敦城市大学CASS商学院、美国韦伯斯特大学商学院共建合作项目,在2011年福布斯中国商学院排行榜上名列第11位。
在中国,MBA教育是个舶来品,只有20年的办学历史。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院长孙铮认为,中国MBA教育既要补上欧美商学院百余年的课,同时又要面对新的形势,与全球领先商学院同步发展,任务十分艰巨。
幸运的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MBA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此背景下,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肩负着培养植根中国、放眼全球,具备领导力、分析力、终身学习能力的领军人才和管理队伍,同时,要和企业界一起,共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巨大使命。
孙铮表示,近十年来,全球商学院都在对MBA教育进行反思,其中一些思考已经体现在主要商学院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改革当中,MBA教育将是中国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国际化、灵活课程、灵活学制、浸入式或体验式学习、实践与理论的平衡将成为最受关注的热点词汇。
2011年恰好是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重组后的第一年,学院的阶段性目标是充分发挥学生、教授、校友和雇主等利益相关者作用,建立和完善商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全方位改版MBA和EMBA的培养方案,整合国际化师资团队,并在参与国际商学院认证过程中不断完善。
今年起,上海财经大学拥有的20余名海外特聘教授、150余名海归常任轨教授和180余名优秀本土教授将大量投入到MBA/EMBA的各个教学环节中,目前学院MBA/EMBA项目生师比接近4:1。
与国内其他学院主要的区别在于,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具有鲜明的财经特色、强大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和低调务实的办学风格。
所谓的财经特色主要体现在金融、会计、管理等主流学科的学科基础较为扎实;经济学、统计学、信息与计算机、数学等支撑学科也较为强大;目前学院拥有国内最大规模的国际化师资队伍,过去五年在UTD顶尖商学期刊发表过24篇学术论文,近200篇SSCI/SCI检索论文;与其他院校相比,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在教育、教学上投入的资源比重更大。
中国MBA教育时间简史作者:暂无来源:《经理人》 2020年第2期启蒙?1980年8月,原国家经委、国家科委和美国商务部联合在原大连理工学院创办“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开办了第一期MBA课程班,学制3个月,课程主要是美国MBA课程的浓缩版,参加学员120人。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有关MBA教育的试验版。
1984年4月?中美两国政府达成协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高级工商管理硕士(MBA)。
7月,招生在全国铺开。
9月,440名精通外语、有3年实践经验的青年人才被选拔出来,获准应试。
10月,440人再次被严格的考试筛选,仅留40人步入MBA学业的起跑线。
1985年3月?由原国家经委等合作主办的MBA硕士研究生班在北京西苑饭店开学,共有34位学生经公开笔试、面试录取入学。
1986年9月?39人完成学业,赴美实习,被誉为“中国经济管理黄埔一期”学员。
同年12月,荣膺MBA学位的38人归国。
1988年?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的院长、教授与教育部、学位办的领导在清华大学进行为期两天的会议,讨论我国开展MBA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相关政策。
1990年?在南开大学召开“全国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协作小组”第一次会议。
国务院学位办批准9所国内高校开展MBA教育试点工作,它们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1991年?首批9所国内MBA教育试点正式开学。
当年,被称之为中国MBA教育的元年。
1994年?17所高校被批准设立MBA项目。
同年10月,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
1997年?在国家经贸委的支持下,中国开始面向国有大中型企业管理人员的在职MBA学位招生,并实施了MBA入学全国联考。
中国首次开设全国MBA联考,结束了由各MBA培养院校自行组织MBA入学考试的历史,也是MBA入学考试规范化的里程碑。
mba发展史【原创版】目录一、MBA 的起源与发展1.MBA 的定义与背景2.MBA 课程的设立与发展3.MBA 在全球的推广与影响二、MBA 在中国的发展历程1.MBA 在中国的引入与初期发展2.MBA 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与现状3.MBA 在中国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正文【一、MBA 的起源与发展】1.MBA 的定义与背景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硕士)是一种硕士研究生学位,主要针对商业和管理领域。
MBA 起源于 20 世纪 50 年代的美国,旨在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战略思维能力和领导才能的管理人才。
2.MBA 课程的设立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MBA 课程逐渐成为商业教育的核心。
MBA 课程涵盖了会计、金融、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具备综合管理能力的人才。
此外,MBA 课程还强调实践教学,如企业实习、创业大赛等,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MBA 在全球的推广与影响MBA 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世界各地众多知名高校纷纷设立MBA 课程。
MBA 已经成为国际商界和管理界的“通行证”,代表着一种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
【二、MBA 在中国的发展历程】1.MBA 在中国的引入与初期发展MBA 教育在中国的引入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80 年代。
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国内高校开始尝试引进 MBA 课程,并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 MBA 教育体系。
2.MBA 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与现状近年来,MBA 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开设 MBA 课程,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据统计,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 MBA 市场。
此外,中国 MBA 教育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许多国内 MBA 项目在国际排名中表现优异。
3.MBA 在中国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面对未来,中国 MBA 教育将面临一系列发展趋势与挑战。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经济发展,中国 MBA 教育将更加国际化、数字化和创新。
mba发展史【实用版】目录一、MBA 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二、MBA 在全球的推广与影响三、MBA 在我国的引进与现状四、MBA 教育的未来趋势正文一、MBA 的起源与早期发展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硕士)起源于美国,是专门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专业学位。
MBA 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当时的美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
1908 年,哈佛大学商学院开创了 MBA 课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供 MBA 教育的机构。
此后,越来越多的美国高校开始设立 MBA 课程,MBA 逐渐成为企业管理人才的摇篮。
二、MBA 在全球的推广与影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MBA 教育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欧洲、亚洲等地的高校纷纷引入 MBA 课程,培养本地的高级管理人才。
MBA 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国际间公认的管理人才资格证书。
MBA 教育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毕业生具备较强的管理、决策和领导能力,受到各国企业的青睐。
三、MBA 在我国的引进与现状我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引进 MBA 教育,1991 年,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成为国内第一个开设 MBA 课程的高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MBA 教育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
目前,我国已有数百所高校开设了 MBA 课程,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管理人才。
同时,我国政府也逐步完善了 MBA 教育的相关政策,使得MBA 教育更加规范和成熟。
四、MBA 教育的未来趋势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MBA 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未来的 MBA 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MBA 教育也将逐渐向线上发展,提供更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国内外MBA教育发展回顾及趋势分析作者:丁斌罗秋慧来源:《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第02期摘要:欧美国家的MBA教育已经具有较为完善的体系,我国的MBA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二十年的探索实践中也逐渐走上成熟的道路。
本文将分别探讨美国、欧洲和我国的MBA发展特色和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国外和国内MBA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美国MBA发展历史对美国MBA教育的需求源于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企业管理人才的大量缺口。
1908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成立,并首先创办了世界第一个两年制的MBA教育项目。
刚刚萌芽的MBA教育偏重经验教育,对理论基础知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经济从军事型向民用型转变,美国国内商学院过分重视技术和专业化技能的教育方式引起了企业界的极度不满。
20世纪50年代末,罗伯特·戈登和詹姆斯·霍威尔、弗朗克·皮尔逊的两份基金报告对美国传统的MBA教育做出了批评。
在这两份报告的影响下,1961年美国AACSB(高等商学院协会)在学位认证标准中正式确定了MBA学位的名称,制定了MBA教育方案,并随后在课程设置上不断修订。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世界经济竞争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美国产品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面临着其它国家的强力冲击。
1984年,《哈佛商业评论》指出“管理学院不能令人满意的管理教育应该对美国工商业国际竞争力下降负有一定责任。
”美国全国上下对管理教育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思。
1988年,波特和麦基宾发表了著名的《管理教育与发展:如何迈进二十一世纪》。
该研究报告指出,当时的工商管理教育存在两个最为严重的问题:1、教授的课程内容过于片面化和技术性,导致学生缺乏对事物的洞察力;2、过于注重理论和科研而脱离实际,导致学生缺乏管理和沟通技巧。
在研究报告的影响下,美国各著名大学着手开始对MBA教育模式实施改革。
MBA教育开始强调国际化,强调课程整合,强调领导力和团队合作的训练,强调创业和创新精神,强调企业家伦理教育。
mba发展史摘要:一、MBA 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MBA 的起源2.早期MBA 的发展二、MBA 教育在全球的推广1.美国MBA 教育的发展2.欧洲MBA 教育的发展3.亚洲MBA 教育的发展三、我国MBA 教育的兴起1.我国MBA 教育的起步2.我国MBA 教育的发展3.我国MBA 教育的挑战与机遇四、MBA 课程设置与教育模式的变化1.MBA 课程设置的变化2.教育模式的变化五、MBA 的未来发展趋势1.技术创新对MBA 教育的影响2.全球化的挑战与机遇3.MBA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正文:MBA,即工商管理硕士,是一种硕士研究生学位,主要针对商业和管理领域。
MBA 课程的核心内容包括会计、金融、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和运营管理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MBA 的发展史。
一、MBA 的起源与早期发展MBA 起源于美国,早期MBA 教育主要集中在商学院,旨在培养具有高度专业化和实用性的企业管理人才。
20 世纪初,美国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一些商学院开始提供工商管理课程,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企业管理人才。
二、MBA 教育在全球的推广随着美国MBA 教育的成功,欧洲和亚洲等地的商学院也开始纷纷效仿。
20 世纪60 年代,欧洲的商学院开始提供MBA 课程。
到了80 年代,亚洲的商学院也加入了MBA 教育的行列。
如今,MBA 教育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
三、我国MBA 教育的兴起我国MBA 教育起步于20 世纪90 年代初,当时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正进入深化阶段,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我国的一些高校开始与美国、欧洲等地的商学院合作,引进MBA 课程。
经过20 多年的发展,我国MBA 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我国企业培养了大量的高级管理人才。
四、MBA 课程设置与教育模式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MBA 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也在不断变化。
中国MBA教育发展历程第一阶段:1991年至1996年,试办阶段,各个高校单独进行入学考试。
第二阶段:1997年至2000年。
试办阶段,MBA开始实行全国联考。
第三阶段:2000年至2004年。
结束试办,MBA招生院校达89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由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正逐渐向工业化迈进。
最早由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蓬勃发展中产生的“老板”正悄悄的在向“企业家”转变。
也许人们还不曾想到“企业家”和“老板”的区别是什么,也许还有更多的人认为两者并没有区别。
但给人的感觉是老板更带一些历史色彩、个人色彩、权威色彩和有钱色彩。
而企业家则更多些现代的色彩,干大事业的色彩,与国际接轨的色彩。
最起码在规模上,企业家一般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群体。
老板一般是自己一个人摸趴滚打闯出来的天下,而企业家给我的印象更多的来自高等学府的培养。
现代工商管理教育就是培养企业家的摇篮。
中国的MBA将会像哈佛大学辉煌的1947、1974届一样,在未来数十年内将中国的企业做向全世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国的MBA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1年至1996年。
这个阶段主要是各个MBA试办院校自主招生,其特点是规模小,社会知名度低,基本不为社会所认可。
第一批试点院校是:1、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3、复旦大学管理学院4、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院5、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6、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7、天津大学管理学院8、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9、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1993年,我国又批准了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南京大学国际管理学院为代表的17所院校作为MBA试点院校。
至此,我国MBA试点院校达26所,招生人数从最初的几十人扩大到上千人,并逐渐在社会上产生了影响。
开始试办之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就在《关于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中明确指出:“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是专业学位的一种,其特点是:第一、工商管理硕士是务实型的管理人才,招生来源主要是在企业或其它主管部门工作过几年、有实践经验的现职人员,课程内容密切结合实际,加强实践环节,采用培养过程与企业密切联系或与企业联合培养、毕业后回到企业中去的培养模式。
这与主要从应届毕业本科生中招收缺乏实践经验的人才完全不同;第二、工商管理硕士兵既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求广博而全面的知识,结合企业管理的各种职能(如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人事管理、决策管理、经营战略等)学习多门课程,形成广博知识与较强能力的综合水平。
这与理论研究型人才明显不同;第三、工商管理硕士要有战略眼光,有勇于开拓、艰苦创业的事业心与责任感,能联系群众,有组织指挥生产的应变、判断、决策的能力。
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要强调能力的培养训练;第四、工商管理硕士可以招收有各种专业背景并有实践经验的大学毕业生,便于培养综合全面的复合型人才。
经过研究生阶段系统、科学的培养教育,使他们毕业后能够胜任工商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中、高级职务所担负的工作。
我国最初培养的MBA严格来讲应该是在职MBA,大多数学生是定向培养和委托培养的。
再加上中国MBA的培养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人们对其了解甚少,在教材、师资、教学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基本上是在原有研究生培养制度上再稍加借鉴国外MBA培养制度改进而成。
入学方式也是由各个试办院校自行招生,标准很不一样。
第二阶段:1997年至2000年。
MBA开始实行全国联考,全国招生人数迅速上升,试点院校达到52所,并在全国掀起攻读MBA的浪潮。
MBA经过六年的单独招生,虽说成绩卓著,但由于各个高校标准的不一,从而产生了很多的问题。
因此,经过审慎的调查研究,国务院学位办决定从1997年开始,实行MBA全国联考,简称GRK考试,这对于中国MBA的发展来讲,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的MBA教育从此踏上了快速发展的快车,中国企业也开始真正关注和逐渐了解MBA。
第三阶段:2000年至2004年。
2000年,全国MBA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全国的52所MBA试点院校进行了评估,并宣布中国MBA教育结束试点阶段,开始正式培养MBA。
至今,我国MBA培养院校已增至89所,每年的录取人数近万人。
而且MBA的攻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批准了30所院校可以招收EMBA,也就是高级管理人员在职攻读MBA学位,这种MBA不用参加入学考试,主要以面试为主,这一点上有点像佛大学1947年招收MBA方式,而且实践证明,中国的EMBA群体是一群有着优秀管理潜能的管理者。
十余年来,我国MBA教育事业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MBA培养试点院校从1991年的9所扩大到现在的89所在地,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覆盖了20个部、委系统。
1991年,全国首批招收的MBA学生仅86人。
从1997年实行全国联考(GRK)以来,招生人数逐年增加,1997年招收2000多人;1998年招收6000多人;1999年招收8000多人;2000年MBA招收10000人;2001年全国招收12000人左右,报考人数达38000人;2002年全国MBA招生院校增加到64所,招生人数达到15000人,报考人数为52000余人;预计2003年招生人数将达到20000人,报考人数将超过80000人。
到2004年6月,全国累计招收MBA学生将达到88000余人,在校MBA总数达到53563人。
截止到2003年7月,我国MBA总数已经超过3.5万人。
开展MBA教育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动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从总体上看,我国MBA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明确的,发展是健康、有序的,符合我国经济建设和各方面改革事业的要求,培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MBA教育在我国已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朱镕基总理在1994年祝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成立十周年的贺信中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一大批掌握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熟悉其运行规则,而又了解中国企业实情的经济管理人才”。
1996年,朱镕基同志又在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的成立会上呼吁“管理教育,兴国之道”,并明确指出“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出,没有轻巧的道路可走,只有老老实实地研究改善经营管理,建立一套现代企业制度才行”。
MBA教育正是培养这类经济管理人才、提高我国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管理和管理教育是与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制度、文化密切相关的。
“以我为主,博采众长,事例提炼,自成一家”是我国管理教育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方法的重要指导思想。
有鉴于此,我国的MBA教育不仅借鉴吸收了发达国家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的长处,更重要的是结合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
当然,我国目前的MBA教育仍然存在有不少的问题,主要有下面几个:首先是管理教育研究生层次比例偏小。
从现在各MBA培养院校内部情况看不起,多数学校管理类本科生招生人数过多,不利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层次。
其次是先进教育方式和“软”课程缺乏。
与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学院相比,中国多数MBA培养院校在MBA教育方式上尚不能完全摆脱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的影响,存在首传授知识多,启发智慧少;课堂教学多,课外环节少;研究学术多,分享经验少;理论分析多,联系实际少;继承引进多,开拓创新少;关注教学多,提供服务少等现象。
案例教学虽已经普遍开展,但多数学校案例教学比重偏小,适用的教学案例资源不足。
在教学内容上,许多院校比较重视基础理论课程和职能管理课程,而对培训MBA学生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所需的“软”课程和整合性课程开发不够。
第三是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力量不足仍是制约中国MBA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就全国而言,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同时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熟悉MBA教学特点,熟练掌握MBA教学方法的高水平教师仍然缺乏。
第四是国际商务沟通能力较差:由于受教学设施、师资、教材等因素的影响,从总体上看,中国MBA学生在国际商务沟通能力方面与国外MBA有较大差距。
多数学校的MBA外语教学仍沿用公共外语教学的教材与教学方法,没有突出MBA教育特色。
MBA教育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一些试点院校在管理体制上没有完全理顺,难以在MBA教育中发挥整个学校或学科群的优势,管理中存在着某些漏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MBA 培养质量。
一些未获得MBA学位授权的学校或单位滥用MBA名义办各种以营利为目的的培训班,国外或境外办学单位未经批准擅自招收 MBA学生等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MBA教育秩序,影响了我国MBA教育的声誉。
第五是MBA培养体制方面。
按照现行的MBA“委托培养”体制,名义上是学校受用人单位委托培养MBA,学生毕业后回委托单位工作,实际上随着中国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这种方式基本上已名存实亡,相当大比例的MBA学生是假委托培养协议,学校在为MBA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时就有法律障碍。
另外,许多MBA 培养院校在MBA教育中缺乏服务意识,多数学校缺乏系统而科学的就业指导工作。
但总的来说,我国的MBA教育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各方面条件也在逐步完善。
根据国外MBA教育发展的经验,我国开展MBA教育,既不是现有研究生培养方式的简单移植,也不是国外MBA培养模式的机械模仿,而是根据国情,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MBA培养之路。
同时,我们不能忽视MBA精神中的共性,即勤奋、智慧、自信。
因为,正是这些精神才使MBA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我们的MBA教育,必须以培养和造就勤奋、智慧、自信和能力卓越的工商企业职业经理人为目标。
我国企业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阶层的形成,事关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昌盛。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即将面临全球化浪潮的猛烈冲击。
中国的企业要与国外企业进行竞争,就必须培养出强大的职业经理队伍,因为没有优秀的企业家,就不可能有优秀的企业。
可以说,中国的MBA教育大有可为。
MBA的魅力与其所倡导的精神有直接关系。
最早开办MBA教育的哈佛商学院所倡导的MBA精神的核心,就是崇尚竞争和奋斗、强调勤奋和努力、注重智慧、毅力、能力和自信。
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MBA精神,使哈佛商学院人才辈出,所培养的MBA毕业生的市场竞争中表现非凡。
可以预言,中国的MBA也必将会在时代的呼唤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成为中国经济振兴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