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4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比较目录: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定义与区别二、学校教育的优势与不足三、家庭教育的优势与不足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补关系五、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共同目标六、如何提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效果七、结语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定义与区别学校教育是指通过学校进行的正式教育活动,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对孩子进行的日常教育和培养。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目标、方式和环境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二、学校教育的优势与不足学校教育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和专业的师资力量,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然而,学校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个性化的教育、应试教育倾向等。
三、家庭教育的优势与不足家庭教育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关爱,培养学生的品德、态度和价值观。
然而,家庭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受家庭环境限制等。
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补关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学校教育为家庭教育提供基础知识和社会交往的机会,而家庭教育则为学校教育提供情感支持和个性培养的补充。
五、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共同目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智力、体力、情感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两者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人际交往能力。
六、如何提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效果为了提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效果,可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合作,建立健康的家校关系;注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加强教师和家长的专业培训,提高教育水平。
七、结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有其优势与不足,但二者的互补关系和共同目标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培养下一代。
通过加强协作,提升教育效果,我们可以共同努力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以上是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比较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家庭教育理念传播首先,大家要清晰概念: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什么区别?一,实施教育环境不同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不同三,教育者自身条件不同四、确定培养目标的依据不同,五、教育内容不同六、教育方法途径不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1.实施教育的环境不一样,学校是为了开展教育活动而专门建设的机构,一切设施、人员都围绕着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而组织起来。
家庭教育只是家庭的职能之一,家庭还有生产、生育、娱乐、养老等职能,家庭环境不能只围绕教育活动而设置。
在家庭环境中,有些因素是有利于教育活动的进行的,有些因素是不利于教育活动开展的,但是因为家庭还承担着其他的职能,一些对教育活动开展不利的因素也是很难调整的。
2.教育者不一样,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关系不一样。
学校教育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承担,而家庭教育只能由家长(主要是父母)来承担。
教师只有在经过长时间专业训练并经过相关机构考核合格后才能够开展教育活动,家长是因为生育而自然成为教育者。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单一的师生关系,是在社会分工精细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关系,是为了开展教育活动而人为建立起来的一种关系,学校教师是一种职业,目的是通过参与社会分工而获得维持生存所需的劳动产品。
家长孩子之间除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关系外,还有血缘关系,是自然形成的一种关系。
孩子可以看作是家长生命的延伸,家长和孩子之间不存在根本利益的冲突。
3.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不一样。
学校教育的内容特别是公立学校的教育内容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合格公民应具有的信念、知识和能力,各个学校会使用统一的教材,并接受统一的管理和考核。
家庭教育没有统一的内容,一般是为了适应具体家庭的生活而对儿童行为、观念的规范和必要的生活技能的传授。
家长会根据自己对社会发展的认识,为了使孩子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生活而对孩子进行一些知识、技能的教育。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自己,通过消耗自己的劳动抚养孩子就是每个人生命的一部分,而且孩子生活的越好越开心,父母与孩子之间是不存在利益冲突的。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差异与共同点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两个核心的教育来源。
学校教育指通过学校机构开展的形式化教育,而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的非形式化教育。
两者在教育方式、教育目标以及教育内容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同时也有共同点。
本文将就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差异与共同点进行论述。
一、教育方式差异学校教育以课堂教学和学科知识传授为核心,采用班级制度、学科设置等一系列制度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作为学生的主要导师,通过教学指导和评估考核等来提供学生的综合教育。
家庭教育则以亲子关系为基础,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来进行教育。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着重要角色,他们负责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品德修养的教育。
二、教育目标差异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综合素质,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评价体系。
学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创造力、批判思维等学科能力和综合素养,以为社会生产力和建设国家发展人才为宗旨。
家庭教育的目标则更加广泛。
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社交能力、情感发展以及生活技能等。
家庭教育强调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责任感、家庭价值观等,使其成为一个有责任心、有担当的社会公民。
三、教育内容差异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科知识、学术文化、体育锻炼等方面的教育。
学校教育以学科知识传承为核心,如语言、数学、科学等各个学科的学习。
此外,学校教育也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如艺术、音乐、文化艺术等领域的教育。
家庭教育的内容则更加综合和个性化。
家庭教育涉及生活习惯的培养、人文修养的教育以及情感沟通的培养等。
家庭教育强调家庭文化、个人价值观等的教育,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共同点尽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方式、目标和内容上存在差异,但它们也有许多共同点。
首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服务的。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希望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比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两种重要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通常由父母和亲戚朋友进行,学校教育则是由专业教师和学校进行。
两种教育方式各有优劣,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两者之间的比较。
第一,教育目标不同家庭教育的教育目标更加注重个性化、全面发展和未来规划。
父母会根据孩子的性格、兴趣和潜力,帮助孩子制定个性化的成长计划,培养孩子的自信和独立性,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潜力,尽力让孩子尽可能地发展自己的优点并克服缺点。
学校教育的教育目标更加强调学业成绩和考试成绩。
学校的教育重点放在基础学科知识和成绩的提高上,从而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考上好大学并获取优秀的职业。
学校的教育主要面向所有学生,因此会简单地对每个学生成长的特点和潜力进行把握,缺乏个性化的教育。
第二,教育方法不同家庭教育的教育方法注重亲情、体验和实践,强调孩子需要大量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才能够具备生活和社会化的能力。
家长会教育孩子如何独立生活,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实践自己的理想和梦想,让孩子学会自我掌控。
学校教育的教育方法注重知识、教材和考试。
学校通过教材和老师的讲解,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学校的教育注重把每个学生都掌握相同的知识,为以后考试做铺垫。
但学校对学生的个性化和实践教育做得并不充分。
第三,教育内容不同家庭教育的教育内容注重生活、体验和情感。
家长会从孩子身边的事情入手,以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作为主题,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情感认知,培养孩子高尚的品德,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做人。
学校教育的教育内容注重知识、考试和竞争。
学校注重培养全面素质和专业能力,对每个科目的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关系的讲解更为严谨,注重教育学生的专业素质,如英语运用能力,科学知识等。
然而,学校的教育更容易被受到形式化的制约,在教学内容上更集中于认知和理解,注重考试结果而非思维的创新和自由发展。
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区别与互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也逐渐成为当下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里,我将会探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区别与互补。
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区别1、教学内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教学内容有所不同。
学校教育注重的是根据规定的教学大纲来进行教学,注重科目间的联系与紧密结合,权衡时间与学科的生动性。
而家庭教育则主要是家长针对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制定的个性化教育方案,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2、教育方式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教育方式也有所不同。
学校教育注重的是集中式教学,在较长时间内完成固定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
而家庭教育则是个性化的、散布式的,通过亲子互动、情景引导等方式来完成孩子的全面成长。
3、教育环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教育环境也不尽相同。
学校教育是集中式教育,注重教学现场和班级氛围的营造,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而家庭教育则主要是在家庭环境中进行,注重孩子交流和互动的自然性。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补1、知识体系学校是知识传承的重要场所,能够为孩子提供丰富而专业的知识体系。
而家庭则是孩子道德和伦理教育的主要场所,能够为孩子提供更为积极和深入的内心培养。
2、学生特点学校针对的是学生群体,无法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而家庭则能够为孩子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能够针对孩子的特点制定更为合适的教育方案,让孩子全面而健康成长。
3、教育目的学校是以培养合格的人才为目标,让学生成为社会可用的资源,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
而家庭则是以培养孩子的品德、人格、爱和责任感为目标,注重孩子的性格和情感的培养。
三、结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校和家庭应该互相融合、互为补充,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推进孩子健康成长的目标。
只有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理结合,才能够使孩子在主体性、全面性、系统性、可持续性上得到全面升华。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区别和联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是家长们理解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育者的责任所在。
在这篇文章中,将探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区别1.教育内容不同家庭教育着重涵盖了家庭情感、基础道德和公民责任,也涉及了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
而学校教育则侧重于学术知识、学科技能和思维逻辑等方面的教育。
2.教育目标不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个人发展、生活技能和行为习惯,希望孩子在未来的日子里健康幸福。
而在学校教育中,学校则注重帮助孩子建立批判性思维、解决方案和理解许多社会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3.教育方式不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家庭教育往往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更加亲密的教育方式,开始时从家长的态度和行为中学习;而学校教育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更加正规的教育方式,强调的是反思和学习能力。
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联系尽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一些区别,但它们之间也存在密切的联系。
1.互通有无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学习到的应该在学校中有所延续,学校所学习的技能、知识和科目同样也需要延续到家庭。
因此,两种教育方式互相呼应,紧密联系在一起。
2.共同理念在家庭和学校这两个重要环节中,家长和教师都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监护者。
家长和教师不久是孩子的传播者和代理人,应该有共同的理念和目标,一起为孩子的发展贡献力量。
3.互相支持因为孩子的成长不止有家庭和学校这两个方面,还包括周围同学和社会环境等因素。
因此,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中,家长和教师也应该相互支持,分享关于孩子的交流和经验,就像一个有组织的顶级支持系统。
总而言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区别,但它们之间也应该存在一个相互呼应、相互支持的联系。
家长和教师也应该共同合作,让孩子在学习和成长中经历一个积极、健康的过程。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区别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这两者在目的、方式、内容和角色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区别。
一、面向不同的对象学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无论男女老少,都要受到同样的教育。
而家庭教育则是面向个体孩子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需要和倾向,家庭教育需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要来进行个性化教育。
学校教育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帮助孩子全面发展。
而家庭教育除了注重智力发展、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还注重孩子的情感和品德教育,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二、不同的教育方式学校教育是通过制定教育计划和课程,采用课堂讲解和考试评价等方式进行教育的。
而家庭教育则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沟通和互动来进行的。
家长通过与孩子的交谈、玩耍、共同做饭、看电视等方式来传递生活中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学校教育需要讲师、老师等专业人员来进行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方面具有专业性和系统性。
而家庭教育则是家长自己来进行的,需要家长有一定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意识,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教育能力。
三、不同的教育内容学校教育将重点放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上。
学生需要学习各种各样的学科,积累科学、文化和社会知识,提高语言、数学、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
而家庭教育则依据孩子的性格、兴趣和特点来进行教育。
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情感发展和品德教育,注重传授家庭生活技能和社会经验。
学校教育帮助孩子掌握了各种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为接下来的职业发展做好了铺垫。
而家庭教育则更侧重于孩子的个性和情感发展,注重启发孩子的天性和开发潜力,培养孩子积极向上、自信坚韧、勇于担当和善于合作的品质。
四、不同的角色定位学校教育的教育功能是普及性的,通过不同的学科和教师,让所有学生能够接受同等的学习和培养。
学校教育的角色是教育者,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和启蒙人。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教育的力量无可置疑。
其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两个值得探讨的主题。
虽然两者的目的都是提高孩子的素质和能力,但是其方式和途径存在着不同,本文将通过探讨这些不同来揭示他们的共性和差异。
一、“家”比“校”亲家庭教育是家人向孩子传授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家庭教育不仅仅包括父母教育孩子,也包括兄弟姐妹之间、祖父母和孙子女之间的相互教育。
由于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的,因此教育方式往往自然、充满温馨、切实有效。
通过亲身示范和个人体验,家庭教育能够塑造出健康的价值观,使孩子的品德、性格、道德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对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则更像一种正式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机构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教育形式。
在学校教育中,孩子需要遵守严格的纪律和行为准则,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表完成学习。
虽然学校教育是一项专业的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方面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学校教育的教学内容对于孩子的生活和成长可能不够实用,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个性化发展的孩子而言。
二、“家校合作”是“双赢”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差异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要互相排斥。
相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是一种很好的方案。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可以在教育领域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平台。
学校教育是专业的教育,由专业教师完成。
他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各种学生,掌握课程,提供教育资源,组织和管理学生成果,对学生进行评估和建议。
在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则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如游戏、社交、体育和艺术方面的教育。
家庭教育可以强化课程学习,加强外语学习,教授民间技艺,以及在生活中引导孩子的道德观和生活技能。
家校合作,不仅可以满足孩子多方面需求和兴趣,而且可以创造一个更有利的环境,使孩子变得更聪明、更自信和更独立。
在家校合作的基础上,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将变得更加畅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关心。
三、结语小学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合作关系。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和区别一、两者区别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不同的两种教育方式,它们存在以下区别:1. 教育目的不同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特点,鼓励自由探索和实践,而学校教育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有更好的竞争力。
2. 教育时长不同家庭教育是一辈子的事,而学校教育则只是孩子人生中的一个阶段。
在家庭教育中,由于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家长可以提供更长时间和更频繁地交流。
3. 教育形式不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形式不同,家庭教育主要以日常生活为教育场景,孩子自然地接受教育;而学校教育主要依靠课堂教学。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育多种多样,不再单纯地以课堂为主。
二、两者联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互相联系,家庭教育能够为孩子的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也是课外学习和个人发展的重要补充。
而学校教育也可以反哺家庭教育,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校教育的情况和变化,从而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
1. 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提供基础家庭教育的作用是为孩子提供基础,帮助他们从小形成好的习惯和思维方式。
家长可以为孩子选择适合他们的读物、玩具与游戏,从而开发他们的潜力并引导他们从早期开始学习与思考。
这些内容将是孩子在学校教育中得益的基础,使孩子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到许多道德与社会方面的知识。
2. 学校教育为家庭教育提供反哺学校教育的作用是让孩子掌握系统和科学性的知识,这也为家庭教育提供了许多帮助。
家长能够从学校教育中了解到更多的知识体系与学科内容,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提供更多的信息与指导,进而完善教育模式。
此外,学校的学科内容、学术研究成果等也能为家庭教育的教育内容提供启示。
三、总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各有优势,但两者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互相依存、互相支持的关系,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是必要的。
富有创意的家庭教育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有趣和个性化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可以参与多种社交活动与竞争、激发自己的潜力。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何区别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强调孩子与父母,祖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学校教育则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
虽然这两种教育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很多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家庭教育的独特性家庭教育是以孩子的成长和社会化为重点的教育方式。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主要由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负责。
由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它可以根据家长对孩子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安排,以适应孩子的特点和需求。
家庭教育通常比学校教育更灵活,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天赋,个性化地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
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孩子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互和沟通,因此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克服沟通障碍,建立自信和安全感,从而展现他们自己真正的个性。
此外,家庭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孩子对家庭的依赖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尊重。
学校教育的独特性学校教育是一种经过专业教育机构认证的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为孩子提供与生活和社会相关的教育服务和机会。
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中心,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可以提供正式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技能和交流能力。
学校教育给孩子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并鼓励他们建立和维护新的人际关系。
学校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优势是提供了可以拓展孩子知识面和技能的更大的机会。
学校的教师和课程适用于大型群体,学生们可以在这样一个社会群体中取得各自最高的成就。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比较虽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但在现代教育中,学校教育似乎已经成为被广泛接受和实践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则更多地局限于个别家庭,主要限于在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平衡。
首先,家庭教育是非正式和更个性化的。
借助家庭教育,大多数父母可以适应和满足孩子的需求,但由于他们可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因此他们可能不具备教授孩子各种知识和技能所需的专业知识。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最大的不同是:它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或说是一种在完全自然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
因此,家庭教育更多地具有即时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
在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中,许多家长期望自己象老师那样教育孩子,虽然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却没有效果。
更有甚者,由于家长并没有老师的教育技巧,反而会把孩子都坏了,我们称这种教育为“过度教育”。
1.教育反思是必要的,但不要对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过于不安。
家长要抚养孩子,要教孩子学习社会规范,要给孩子讲故事,要让孩子高兴,孩子犯了错误要进行批评,不高兴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发脾气--这些都正常的,是有了孩子后的人的正常生活。
有时你可能会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觉得对不起孩子,但不要过分内疚。
即使比较严重的问题也有机会补救。
在孩子3岁多的时候发生过一件事。
我给孩子买了一个“变形金钢”,孩子高兴,玩得忘了吃饭。
一气之下,我把玩具扔出了窗外,摔坏了,让孩子哭了足有一个钟头。
这是中午的事,下等3点我就发现,孩子发烧!把孩子送到医院打上针后,我赶紧又去买了个新的,交告诉孩子说,爸爸做得不对,所以买了个新的。
我当时内疚得眼泪都快掉出来了,孩子似乎并没有被感动,只是很高兴。
这事也就过去了。
现在想起来,这事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单就一件事,相
信不会在孩子心中留下多么深刻的印痕。
如果有的话,那就是给孩子展示了一个真实的自我。
但各种生活中的事累积起来,就是生活,也是教育。
2.家庭教育的基础是家庭生活的品质和父母的德性。
我的一个朋友很有钱,也很爱孩子,对孩子的期望很高。
但他的家中几乎每天都有朋友喝酒打牌,孩子在一旁做作业。
在这样的氛围中,即使请再好的家教,让孩子上再好的学校(寄宿除外),孩子也不过以学习好,品德恐怕也是问题。
孩子的成长主要靠“精神营养”来支持,家庭生活的品质反映家庭成员的关系、道德标准、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根本的、终生的。
如果家庭生活是平等的、和谐的、充满关爱的,孩子的心灵就会是善良的、美好的、平静的,在人格上就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如果家庭生活充满都学习的氛围,父母都崇尚知识和智慧,并能与孩子进行持续的交流,孩子只要智力正常,就不会没有出息。
我想说的是,家长与其去寻找什么样的老师,或教孩子认多少字,不如从改善家庭的“生态环境”做起。
要想提高孩子,首先提高自己;要想让孩子认真学习,自己首先要认真生活。
记得一个网友说在孩子入学前她已经给把小学一年级的课程给讲完了。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同事),效果肯定不好。
家长不要去替老师做太多的事,而应去做自己的事。
3.爱心不会使孩子变得软弱。
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代
社会,都有一种观点,认为要让孩子勇敢,不懦弱,就不能讲儿女情长,就必须进行特殊的训练,甚至是“魔鬼训练”。
这是非常错误的。
爱是人类最高尚的情感,只有爱才能产生持久的毅力和意志,也才能变得坚强而无所畏惧。
我始终坚信,一个悉心照料小鸟的孩子会比随便杀掉小鸟的孩子更坚强。
冷漠、无情、残忍会使人完全丧失原则和理性,当然也不会具有毅力和意志。
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和体贴是孩子成长的最宝贵的精神营养。
在这种环境中,孩子不但不会变得软弱,而且会相当坚强。
在家庭生活中有一种现象叫“溺爱”。
严格地说这不是爱,而是对孩子诸多无理要求的无原则的满足。
这种亲子关系不是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关系,而是一种放任、自私、彼此都不负责任的畸形关系。
真正的爱是建立在关心、体谅、负责、包容的基础之上的,也是有原则的。
4.不同的生活背景和教育方式产生不同的个性,只有个性才使世界变得丰富。
不论是日常生活还是教育,都有其基本的原则。
但这是总体上的,是一般性或共性。
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
只要不与普遍的社会规范相背离,就应该受到尊重。
比如,对孩子的行为限制问题,曾激起一阵激烈的争论。
总体上,对不良的行为就是要限制,这是原则问题。
但在方式方法上,不同的孩子有不同
的特点,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方式。
激励好的行为可以拟制坏行为,限制坏行为也可以助长好行为。
因人而异。
我的意思是,在我们讨论和看待教育问题时,要区分不同的背景和具体情况,不必纠缠于个别的细节。
经常来论坛的妈妈们大部分是知识女性,有些对孩子的关注超出了我的想象。
我想提醒一点,孩子长大突出的优点或缺点都以从家长的身上找到根源。
不要忘记自己,完善自己并改善与孩子的关系,努力去做并认真对待生活,就不必担心教育不好孩子。
5.生活即教育,教育也是生活。
家长在孩子面前扮演着养育者、经验传递者、平等对话者的角色。
这其中充满着情感、道德、智慧和价值观念,其实这都是教育。
生命的价值是他不断地成长着,并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幸福的体验。
因此,家长不妨从被过分关注的教育中走出来,而走进真实的、有意义、精彩的生活。
我说“不留痕迹的教育”并不是在结果上“留不下痕迹”,而是从过程上让教育回归到家庭生活。
请发表意见。